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愛心與教育筆記多篇

愛心與教育筆記多篇

《愛心與教育》一書的作者是李鎮西。該書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愛心與教育筆記,供大家參考。

愛心與教育筆記1

第一次拿到《愛心與教育》,隨意地打開一個章節翻看着,就被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經意之間有什麼觸動了我的心房。然後,把它放在枕邊,細細地研讀,那飛揚的文字一次次滲入到我心靈的深處。今天,我做在電腦前,桌子上就放着這本《愛心與教育》,在開始敲下第一個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撫摸着它,彷彿又一次和李鎮西老師進行着心靈的對話,那麼真實的感受到了愛心的跳躍,激情的脈動,詩意的揮發。

是啊,在書中,我讀到了愛:每天定時給汪斌煮一個雞蛋,開學前爲每一個學生寫一封信,每一個學生的生日獻上一份真誠的問候……這是李鎮西老師攜着一顆愛心,走進學生的心靈,感受每一個孩子喜怒哀樂的結果。在書中,我更讀到了教育中理應擁有但卻久久失落了的東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說,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爲萬同的轉變,與王銅的溝通,李鎮西老師處處顯示出這種平等,這種民主。

如果說現在的教師大多不愛孩子,未免太絕對了些。哪一個教師會否認自己是有愛心的呢?曾聽說一位國小一年級的女教師,爲了“嚴格要求”學生,竟在課堂上用膠布封住了說話的十幾個學生的嘴巴!記者採訪她時,她很委屈地說:“我也是爲了學生好!”

教育需要愛,但是一種怎樣的愛呢?我想不是溺愛,不是不平等的愛,而是一種在民主中的關愛。讓我們象李鎮西老師那樣,在愛中體現民主,在民主中實施關愛吧!

愛心與教育筆記2

認識李鎮西老師,還要從教育界流傳的一句“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說起,讀過魏老師的書,也聽過他的講座。但是對於李鎮西老師卻一直沒有機會了解。沒想到的是,虞城縣中國小班主任培訓竟然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在這次培訓中,教師發展中心給參培的班主任們精心準備了一份厚禮,那就是李鎮西老師的著作——《愛心與教育》。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我以爲是一位教育專家的枯燥的理論知識,沒想到打開他我就再也不捨得合上,我幾乎是流着淚一口氣看完的。因爲我的內心始終涌動着感動,這種感動讓我忍不住熱淚盈眶,讓我一次次審視着自己的內心。是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爲“嚴”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我都認爲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爲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小大人”,個個成爲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爲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說,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己的教學行爲,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

我一直贊同“教師要愛學生,並且每時每刻愛每一個學生”的觀點,李鎮西老師對後進生的態度讓我十分感動。他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真誠地熱愛每一個學生,永遠不對任何一個學生絕望。他堅持用自己的愛心溫暖每一個被忽視,被傷害的心靈,幫助那些原本被扣上差生帽子的學生,一點一點找回生活的動力,重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萬同的故事就是李鎮西老師用愛心教育,轉化後進生最好的事例。在讀萬同的故事時,我幾度流淚,爲了讓萬同學習,李老師給他借來《烈火金剛》,讓萬同在聽不懂課的時候抄寫,又替他找來幫助人,一點點降低要求,看到他的一點點進步,就用“報喜單”激勵他。在班裏讓學生用《我爲萬同的進步而高興》、《我爲萬同的退步而痛心》的作文題目來關注萬同,教育萬同。在激勵萬同的同時,整個班級內充滿着積極向上的氛圍,更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這中高超的教育藝術讓我佩服不已,我不禁感嘆:遇到李鎮西這樣的老師,他的學生真幸福、真幸運!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中不止一次地提過這樣一句話:要讓別人因爲我的存在而幸福。這是李鎮西老師的座右銘,也是他教育學生做人的真理。讀完這本書,深深地爲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折服,同時也爲他擁有淵博的知識而歎服。正如李老師所說:對於一個教師而言,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叫情感,一個叫思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努力向李鎮西老師學習,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用愛心、真心、耐心對對待每一個學生。也讓我的學生因爲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愛心與教育筆記3

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爲他們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愛即教育。

李鎮西老師說:“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什麼樣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認爲是一個懷有仁愛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走進她們的情感世界。課堂上,看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高時,我會因勢利導,讓自己變得時而可愛、時而搞笑、時而誇張、時而溫柔、時而嚴肅、時而撒嬌……讓學生在我的角色轉換中把枯燥的學習變得興趣盎然;課間,看到孩子們圍在一起“高談闊論”,我會加入到其中,和她們分享我的觀點和看法;飯後,看到孩子們在操場運動、遊戲,我也會參與其中,和她們一比高下……在孩子們向我問好時,我一定大聲地迴應她們;在氣溫驟變時,我會下意識地提醒她們增減衣服;在他們因犯錯受到批評之後,冷靜下來的我會由憤怒又轉爲心疼,再找機會去安慰他們……

誰說小孩子不懂得感恩?當孩子們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愛,他們對我也特別的關心和照顧,時常跑過來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課的時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聲講課時,她們會瞬間變得安靜乖巧。如果哪天衝他們發了火,孩子們反過來會用小紙條、小插圖、擁抱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我的愛。我和我的學生、我的課堂、我的課餘生活都因爲充滿了“人情味”而變得豐富多彩。

李鎮西老師在激勵“優生”方面同樣給了我們很好的啓示:一是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參入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的潛質;二是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挑戰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困難去“折磨”他們,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不光要戰勝自我,更要超越自我。爲了更好的鍛鍊提升“優生”的能力,讓他們引領帶動更多的同學進步,我做了這樣一些嘗試:

1、舉行“拜師儀式”,發揮“小老師”的作用。

簡單的拜師儀式,讓“小老師”更有成就感和責任感,“徒弟”們面對“小老師”的無私幫助和悉心輔導,也會更好的約束自己,奮起直追。“小老師”代表分享了他們的輔導計劃和方式,談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課餘時間、怎樣查漏補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談話、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他們的幫輔如此具體,如此用心。在“師徒結對”中,雙方受益,於“小老師”而言,所學的知識得到再次消化鞏固,還提高了自己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於“徒弟”而言,有了一個亦師亦友的好夥伴,課上沒有弄懂的問題可以得到“小老師”兒童化的補習,他們的講授往往比老師更通俗易懂,因爲他們用的是純兒童化的語言。我的共同進步的目標也得以實現。

2、把自習時間留給班幹部管理。

每天的語文自習時間,如早讀、午自習,班長或是語文課代表會把當天的學習任務寫在黑板上,並坐在講桌前維持紀律,在我值班或是處理其他事情的時候,也能保證學生學習任務明確,教室紀律良好。如果學習任務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紀律糟糕時,我會佯裝生氣,找當值的班幹部,讓她們自己找問題,找原因,想對策,並對他們提更高的要求,讓他們變壓力爲動力,變“老師要我這樣做”爲“我應該這樣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學生的管理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自己的教學得失,事半功倍。

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最後,李鎮西老師說:“人不能沒有原則,但要擁有自己的原則,首先必須學會感動。做一個善於感恩和感動的人!”雖然我從事教育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是讓我感恩和感動的人和事很多。

一日,我在改作文的時候,看到謝馨玥同學的文章,我特別感動,她是從紅星國小轉來的孩子,文中她記敘了兩年前在紅星國小發生的事情。那時我在紅星國小任教,她還是個二年級的小姑娘,每到週四,我總會給住讀的小姑娘梳頭髮,這樣的小事被小姑娘深深記在心裏,並感恩在懷。小小年紀竟有一顆感恩之心,着實讓我意外和感動。

一天,我收到李想媽媽的微信,信中這樣寫到:李想告訴媽媽長大以後要當和朱老師、顏老師一樣棒的老師!李想媽媽感謝兩位老師對孩子的引導和對學生做出的榜樣。家長能把我們對孩子的教誨和關愛銘記在心,說出這般感謝的話語,怎不讓我驚喜和感動?

今年是我加入洛陽教育的第三個年頭,在此,我要感謝洛陽教育的各位領導,謝謝你們對我的信任、鼓勵和引導;我同樣感謝與我朝夕相伴的前輩們,謝謝你們對我的包容和不吝賜教,謝謝你們對我工作的幫助和支持;我也要感謝和我年齡相仿的小夥伴們,謝謝你們的陪伴,正是你們的陪伴讓我倍感溫暖。我熱愛教育事業,不僅僅是因爲天真無邪的孩子,還因爲洛陽教育這個溫馨的大家庭。

《愛心與教育》敘述的是李鎮西老師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看到了我們身邊很多老師的影子。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會不停地從教育家的論述中汲取教育的精華,我會不斷地向身邊的老師請教,虛心學習,保持對教育的初心,同時也希望自己成爲一個心中有愛,眼中有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000字

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爲他們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愛即教育。

李鎮西老師說:“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什麼樣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認爲是一個懷有仁愛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走進她們的情感世界。課堂上,看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高時,我會因勢利導,讓自己變得時而可愛、時而搞笑、時而誇張、時而溫柔、時而嚴肅、時而撒嬌。讓學生在我的角色轉換中把枯燥的學習變得興趣盎然;課間,看到孩子們圍在一起“高談闊論”,我會加入到其中,和她們分享我的觀點和看法;飯後,看到孩子們在操場運動、遊戲,我也會參與其中,和她們一比高下。在孩子們向我問好時,我一定大聲地迴應她們;在氣溫驟變時,我會下意識地提醒她們增減衣服;在他們因犯錯受到批評之後,冷靜下來的我會由憤怒又轉爲心疼,再找機會去安慰他們。

誰說小孩子不懂得感恩?當孩子們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愛,他們對我也特別的關心和照顧,時常跑過來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課的時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聲講課時,她們會瞬間變得安靜乖巧。如果哪天衝他們發了火,孩子們反過來會用小紙條、小插圖、擁抱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我的愛。我和我的學生、我的課堂、我的課餘生活都因爲充滿了“人情味”而變得豐富多彩。

李鎮西老師在激勵“優生”方面同樣給了我們很好的啓示:一是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參入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的潛質;二是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挑戰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困難去“折磨”他們,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不光要戰勝自我,更要超越自我。爲了更好的鍛鍊提升“優生”的能力,讓他們引領帶動更多的同學進步,我做了這樣一些嘗試:

1、舉行“拜師儀式”,發揮“小老師”的作用

簡單的拜師儀式,讓“小老師”更有成就感和責任感,“徒弟”們面對“小老師”的無私幫助和悉心輔導,也會更好的約束自己,奮起直追。“小老師”代表分享了他們的輔導計劃和方式,談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課餘時間、怎樣查漏補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談話、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他們的幫輔如此具體,如此用心。在“師徒結對”中,雙方受益,於“小老師”而言,所學的知識得到再次消化鞏固,還提高了自己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於“徒弟”而言,有了一個亦師亦友的好夥伴,課上沒有弄懂的問題可以得到“小老師”兒童化的補習,他們的講授往往比老師更通俗易懂,因爲他們用的是純兒童化的語言。我的共同進步的目標也得以實現。

2、把自習時間留給班幹部管理

每天的語文自習時間,如早讀、午自習,班長或是語文課代表會把當天的學習任務寫在黑板上,並坐在講桌前維持紀律,在我值班或是處理其他事情的時候,也能保證學生學習任務明確,教室紀律良好。如果學習任務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紀律糟糕時,我會佯裝生氣,找當值的班幹部,讓她們自己找問題,找原因,想對策,並對他們提更高的要求,讓他們變壓力爲動力,變“老師要我這樣做”爲“我應該這樣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學生的管理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自己的教學得失,事半功倍。

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最後,李鎮西老師說:“人不能沒有原則,但要擁有自己的原則,首先必須學會感動。做一個善於感恩和感動的人!”雖然我從事教育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是讓我感恩和感動的人和事很多。

一日,我在改作文的時候,看到謝馨玥同學的文章,我特別感動,她是從紅星國小轉來的孩子,文中她記敘了兩年前在紅星國小發生的事情。那時我在紅星國小任教,她還是個二年級的小姑娘,每到週四,我總會給住讀的小姑娘梳頭髮,這樣的小事被小姑娘深深記在心裏,並感恩在懷。小小年紀竟有一顆感恩之心,着實讓我意外和感動。

一天,我收到李想媽媽的微信,信中這樣寫到:李想告訴媽媽長大以後要當和朱老師、顏老師一樣棒的老師!李想媽媽感謝兩位老師對孩子的引導和對學生做出的榜樣。家長能把我們對孩子的教誨和關愛銘記在心,說出這般感謝的話語,怎不讓我驚喜和感動?

今年是我加入洛陽教育的第三個年頭,在此,我要感謝洛陽教育的各位領導,謝謝你們對我的信任、鼓勵和引導;我同樣感謝與我朝夕相伴的前輩們,謝謝你們對我的包容和不吝賜教,謝謝你們對我工作的幫助和支持;我也要感謝和我年齡相仿的小夥伴們,謝謝你們的陪伴,正是你們的陪伴讓我倍感溫暖。我熱愛教育事業,不僅僅是因爲天真無邪的孩子,還因爲洛陽教育這個溫馨的大家庭。

《愛心與教育》敘述的是李鎮西老師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看到了我們身邊很多老師的影子。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會不停地從教育家的論述中汲取教育的精華,我會不斷地向身邊的老師請教,虛心學習,保持對教育的初心,同時也希望自己成爲一個心中有愛,眼中有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愛心與教育筆記4

在這個寒假中,我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深深感動於李鎮西老師高超的教育智慧、樸素的而執着的教育情懷、一個個教學事例,猶如陣陣暖流涌入心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讓我的人生目標和教育目標更加明朗。但是更多的是我們教育行爲的改變。讀完《愛心與教育》對我最大幫助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受益終生的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第一次讀到這一句話是在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驚羨於李老師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不僅是一句承諾,而且是一種甘於付出的奉獻、是一種寬廣的胸懷。這一句話太精彩了!我決心以此句話爲導向,引導我班的孩子慢慢學做一個“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個孩子心中萌生了這樣的思想,他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中,都會竭盡全力做有意義的事情,哪怕是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句親切的問候,如果人人都有了這樣的意識,在一個班集體裏生活學習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教會我包容問題學生。

之前,對於問題學生心生厭惡,在情感上很難理解他們。當他們做錯了事情,經常採取訓斥與批評的方式,很少考慮他們內心的感受。從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案例中我發現了自己曾經的冷漠,對於犯錯誤的孩子感情基調是討厭、是恨,那是極其錯誤的教育方法,是無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師一樣從根本上去了解問題學生的成因,去傾聽問題孩子內心的聲音,他們犯錯誤的機率一定會逐漸減少的。我們當老師的不能只喜歡優秀的學生,那些脾氣暴躁、性格掘強、有毛病、有缺點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師去關心、去幫助的。

李老師對教育故事,自然真切,濃濃的師生情包蘊在字裏行間。從飽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窺見了李振李老師教育成功的祕密只在一個“愛”字。讀這本書,最爲打動我的是李老師對學生深深的牽掛及與學生心與心的交融。李老師用真情和學生溝通,一顆真誠的心感染者無數顆幼小的心。讀《愛心與教育》我的心情五味雜陳,有喜、有悲、有笑、有淚。

《愛心與教育》全文沒有深奧難懂的理論,一則則真實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師博大的教育情懷和對教育現象細緻而深入的思考。合上這本書,諸多的內容和細節都記不清了,但李鎮西老師對教育事業的鐘情、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已深深地植根於我的心中。在心得一個學期,我會秉承着他的教育思想踏步向前。

愛心與教育筆記5

花了一些時間,終於把《愛心與教育》讀完了,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這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爲,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一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不論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李老師的愛無不滲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這是值得讓我認真思索的問題。是啊,一個專業知識紮實,人格魅力不同尋常的老師也許會吸引學生,讓學生去敬畏他,喜歡他,但能夠達到李鎮西老師這樣跟學生成爲一生的知己的老師卻爲數不多。當一位老師開始真正愛自己的學生的時候,他就會憑藉這種深深的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爲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學》中這樣說過:“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們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方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擴大而興奮,因走到小朋友的心靈深處而帶給他們快樂,而感到無比幸福。這些不是憑藉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體會到的。李鎮西老師曾經這樣寫道:“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道理——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他所做的一切,證明了這句話的價值。我想說,教育者的快樂也是學生給的。一個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人會把學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學生的不幸當作自己的不幸。

幾年的教學,讓我漸漸明白,老師的行爲在學生們的心裏會種下怎樣的印象。以前我的兩個課代表喜歡衝着那些學習後進的學生大喊大叫,我發現之後並沒有當着大家的面批評他們,而是先讓他們停止叫喊,然後走到這名看似有錯的學生跟前輕輕地詢問緣故。之後我的課代表意識到他們的這種做法並不能順利解決問題,反而會把矛盾激化,她們不但向我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還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辦法。一次日記中,他們曾這樣寫道:“長大之後我也要當一名教師,當我的學生犯了錯誤時,我不是先去責罵他,而是先問明原因,然後虛心地教給他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知道到他們能這樣想,我很欣慰。

在獨生子女日益成長爲社會建設者的同時,我們才漸漸發現他們責任感的缺失和愛的缺乏。真誠與善良似乎在這個社會成了一種無能的表現。看看時下充斥的書籍,多半是爲升學而準備的輔導書,其次是幽默故事書、漫畫書,真正淨化學生心靈的書籍少之又少。隨着年齡的增大,他們懂得如何張揚個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們知道要考上大學,卻不知考上之後該做些什麼;他們明白要踏實工作,但方向在哪裏卻從來都不明確。這分明是一種責任心與愛心的缺乏。現在國家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實施素質教育,我們作爲教師恰好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教會學生如何去愛,愛世界,愛國家,愛校,愛家,愛父母,愛自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在一個充滿仁愛的大環境裏,我們的班級纔會更加團結,學校纔會更加繁榮,家庭纔會更加和睦,社會纔會更加和諧,纔不會讓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師的教育手記,讓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內心的寬容,真誠的關懷,不僅僅是爲了當一名好老師應該這樣做,而是發自心靈深處的愛的驅使,讓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憑着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把幸福與快樂送達每一個孩子的心中。我們會以李鎮西老師爲榜樣,努力做教育這趟列車上的愛心傳遞員,讓真誠、善良、友愛陪伴學生走過以後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