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少兒讀物《唐詩三百首》讀書筆記

第一篇:讀書筆記-讀《唐詩三百首》

少兒讀物《唐詩三百首》讀書筆記

爲誰含愁獨不見

——讀《唐詩三百首》(孫洙編)

詩者,興盛於唐,故後世以“唐詩”爲大。清代孫洙因當時通行的《千家詩》“工拙莫辯”而採選編輯了《唐詩三百首》,廣爲流傳。三百餘首詩,或取之情真意切,或取之語言工麗,或取之音韻和美,爲世人展現了由詩譜寫的唐朝樂章。

大唐自亂世中崛起,太宗時期對外戰爭頻繁,征戍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重要部分。不少的佳作,都是源於詩人對離別的描寫、對故鄉的思念、對祖國的忠誠和對未來的期盼。如沈佺期之“爲誰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如宋之問之“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無不使人叫絕。

唐初有開元之治,有張九齡這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賢明高尚之士,卻也免不了受到“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的對待,被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排擠誹謗。

邊塞詩人岑參,詩句雄渾豪邁,筆力剛健,與高適並稱“高岑”,代表唐詩中的邊塞詩派。但就是這樣一個多年生活在塞外,能高詠“君不見走馬行船學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的男兒,也有“誓將桂冠去,覺道資無窮”的抑鬱情懷。

善於邊塞詩的七絕聖手王昌齡,卻並不提倡戰爭。他同情“從來幽並客,皆共黃沙老”,批評“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哀悼“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最愛那首七絕:“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不知愁卻見愁。

著有《黃鶴樓》和《長幹行》的崔顥,也曾“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學長生”,大嘆仕途坎坷。

王維在山水田園詩上的成就無人可比,其詩句中體現的灑脫與自得,受到很多人的讚賞。但事實上,王維並非全身心投入隱居,他仍在朝中爲官,只是在藍田南山置備有房產,半官半隱。早年他仕途不順,安史之亂後險些被皇帝當做叛徒治罪。還好有弟弟王縉爲他求情,皇帝才從輕發落。也就是這之後的詩,大都表現對精神解脫的渴求,主調消極厭世。若說喜歡,王右丞的詩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

起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等,哪個不是美不勝收。可惜食君祿而不爲君憂,可謂是愧對了年輕時的抱負。

和王維比起來,孟浩然算是一位隱士。孟襄陽之山水詩不比王摩詰差。但這個長年隱居鹿門山的人,更多時候還是表現對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寂。所以不難想象這位詩人寫下了“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樣對官場表示渴望的句子。不論他對仕途表現出多麼大的反感,到底還是因爲他求官不遂。後來受到張九齡啓用,他仍是出仕,做了一個從事。

唐詩萬首,李杜爲尊。詩仙李白絕對是家喻戶曉的,小孩子背唐詩大概也都是從“牀前明月光”開始。作爲教科書上的風雲人物,李白在官場倒並不得意。但他與大多數詩人一樣,都希望入朝爲官一展宏圖平步青雲,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可見其豪情壯志。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更是風流倜儻。我也一度爲李太白的豪飲而絕倒,認爲能“斗酒詩百篇”才叫喝酒,否則就是在糟蹋酒。書中只錄《月下獨酌》中一首,但其二中的“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更讓我覺得杜康釀酒,就只爲了這個男人。可惜就像世人誤以爲“上船”就是“登上船隻”一樣,李青蓮的豪邁也被誤讀。盛傳的“貴妃磨墨力士脫靴”,並非是藐視權貴的表現。如果他藐視權貴,也只是因爲他不是權貴罷了。李白一生,空有一腔熱血,並沒有在政治上做出任何建樹。留給後人的只是他“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又或者,只是窮極無聊,寫詩發泄。我絕對是喜愛他的,因此才覺得他可憐。另外,“不上船”指的是敞開衣襟,不繫上釦子。《康熙字典》有記載:“衣領曰船”,“或曰衣襟爲船”。

而另一人杜甫,要說的就少多了。人稱“詩聖”的他,讓人第一想起的並非他的詩句,而是他端坐遠眺的那張畫像。這位一生多災多難的老先生,筆下詩句大多是描寫人間疾苦,抒發憂國憂民。雖被稱“詩史”,但鮮有人愛,畢竟還是《長相思》比《兵車行》更富浪漫主義色彩,更惹人喜愛。對這位“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的老先生,只剩惋惜。

唐詩之美,絕非庸人三言兩語可以盡述。還記得高中時,學的最好的是語文,但語文卷子裏得分最低的就是詩歌鑑賞。讓我寫出那些死了幾百甚至上千年的人的思想感情,曾經一度令我抓狂的想撕掉卷子。當初爲了拿到分,讀了無數詩詞,還把打動我的全部抄下來。抄着抄着,就真的愛上。後來也不在乎得多少分,在別人背《高中生必背50篇》的時候,我拿着我抄的滿滿一本子,反覆誦讀。

如今也不用再在乎那些傢伙的思想感情,卻被俗世迷得亂成一團,很少再翻閱。但那個

本子走到哪裏帶到哪裏,當我真正找不到依託的時候,翻開一看,讀到那些被尊爲神的人或爲功名利祿或爲紅顏知己動了愁吟,就還明白,世間的人和事沒有完美的,既然有人能愁的如此美麗,爲何我的歡樂不能。

爲誰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第二篇:唐詩三百首-讀後筆記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更是流傳甚廣,而在興盛的唐朝,詩更作爲一種特殊的存在聞名於唐朝,爲後人留下了無數經典之作。

英國的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宋代的蘇軾也曾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兩位在文學領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認爲,讀詩,可以提升人的智慧與情操。“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而這兩句,則更表明了唐詩的通俗易懂,唐詩的地位。

翻開《唐詩三百首》,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沒有了現代社會的喧囂與煩雜,只有那遙遠的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有那壯志凌雲的誓言。每一首試都賦予了生命,躍然於紙上。讀李白的豪情,杜甫的雄渾,讀白居易的清揚暢麗,讀孟浩然的恬靜,品品李商隱的委婉……每當此時,總是心懷盪漾,彷彿自己也是一位大詩人,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絕句。

不知是從何時開始,接觸到了唐詩,那時的自己還是懵懵懂懂,不解每一首詩的深意,只覺其每一首都朗朗上口,好不樂在其中。而到了現在,仔仔細細的閱讀了這本《唐詩三百首》之後,有着太多的感觸,以前只是一個個的漢字,現在卻有了靈性,有了感情,才發現唐詩真的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讀罷這本書,我最喜歡的還是有着“詩仙”之稱的李白,“詩聖”之稱的杜甫,他們詩的豪情與雄偉澎湃讓我寢食難安的一陣激動。就拿李白的《將進酒》來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詩開始的這兩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

去,勢不可回。緊接着,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髮”,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誇張。於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 再者,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兩句從大處着眼,爲悲壯之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自然規律不會因時勢的變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恆時空的對比,使詩人更強烈地感覺着內心的荒涼寂寞,以至於所見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爲國家殘破和親人離別而傷愁,所以看見繁花爛漫,反使之痛苦流淚,聽到鳥鳴也感到心驚,表明詩人感時之深,恨別之切。這首《春望》是一首意蘊深沉的愛國憂民的名作,其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讀來耐人尋味。除了這具有代表性的詩篇,另有着無數的佳作,讓我每每都流連忘返。 我也對這兩位我喜歡的詩人,從其詩的風格上,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和對比。每一個詩人其詩篇的風格都是他一生的經歷而形成的,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於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爲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他的詩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他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發展出自己獨到的風格。 而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於安史之亂時期並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並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揹負着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他們的詩

歌都有着自己的風格,是中國詩歌史上兩座並峙的高峯,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書中除了李白和杜甫,其他的每位詩人都有着各自獨特的風格,每一位我都懷着崇敬激動的心情去體會其詩篇,到了最後,我慢慢的陶醉了,迷失在了詩歌的森林裏。

第三篇: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如果說中國是詩的國度,那麼唐詩就是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高峯和瑰寶。唐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着幾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着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

可以說《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爲廣泛,風行海內外,歷久不衰的一種唐詩選本。作爲展示唐詩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所選的詩體式全面。五言的古詩、律詩、絕句以及七言的古詩、律詩、絕句、樂府,均分門別類地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選詩的作者不勝枚舉。既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劉禹錫、李商隱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侶、歌女,甚至無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選的詩琅琅上口,易於成誦。如《遊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曉》(孟浩然)、《靜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這些詩意境優美,詠吟諧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黃髮孩提,都能張口吟誦幾首這樣的千古絕唱。

第四、所選的詩取材廣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寫自然風光的,如杜甫的《望嶽》;也有展示田園風情的,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既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如杜甫的《兵車行》;也有表達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既有描寫歸家時的複雜心情,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也有描寫君王愛情的悲劇,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從市井風情到邊塞風光,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愁,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本書是應有盡有。

每一首詩出自不同詩人的筆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着我們,溫暖着我們;它像老師,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上,時刻教導着我們,激勵着我們。每一首詩都是那樣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那樣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次細細品讀,我發現:每一首詩都是一個寓言故事,都在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書中的古詩,能讓一個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讓心靈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總之,我覺得《唐詩三百首》這本書將唐代詩歌的精華,永遠地留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我很感謝這本書的編者,爲我們奉獻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糧。作爲一箇中國人,讓我們一起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吧!

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峯巔,是一代文學的標誌。

清人彭定求等所編《全唐詩》共收集有唐一代2200餘位詩人的48900多首詩歌。唐詩

的作家上有帝王將相、下有漁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詩壇上不僅涌現了初唐四傑、陳此文

來源於文祕寫作網昂、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孟郊、柳宗元、劉禹錫、

李賀、李商隱、杜牧等璀燦的羣星,而且升起了“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兩位光照千秋的詩

壇巨星。唐詩在詩體上日臻完善,以五七言爲主,四言、雜言的古體詩、樂府詩乃至律詩、

絕句無不具備,許多詩人對近體詩體制的掌握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唐代詩歌流派衆多,

風格多樣。著名詩派有山水田園派、邊塞派、韓孟派、元白派等,風格上呈出雄渾、沖淡、

纖禾農、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疏野、清奇、飄逸、曠達等

多姿多態之景象,唐詩意象的選擇、攝取極爲廣泛,舉凡社會生活、人物內心世界無不涉及,

真實記錄了有唐一代的社會史實,表達了不同階層人物的情感和願望。唐詩以其意象的組合、

意境的開拓,創造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審美境界,取得了後人難以逾越的藝術成就。唐詩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動態的流變過程。明人高木秉的《唐詩品彙》把唐詩分爲初、

盛、中、晚四個時期,是大體符合唐詩發展歷程的。從唐王朝建立到睿宗延和元年618712

是初唐時期,這一段也可稱作唐詩的徘徊時期。本期詩歌大抵沿襲了齊樑餘風,題材狹窄,

格調纖弱。到唐初四傑出,詩風始有所振起。稍後陳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昂力倡漢魏風骨,

詩風爲之一變;從玄宗開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713一765爲盛唐時代。本期名家比肩接踵,

詩歌創作如日中天,形成了令後人追慕不已的“盛唐氣象”。李白是唐帝國國勢鼎盛時期的歌

手,杜甫是唐帝國大廈傾覆之際的憂患之士;李白詩歌是青春的頌歌,杜甫詩歌是亂世之悲

歌;李白詩歌飄逸豪放,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田園山水詩派、邊塞詩派和其他詩人一道將

盛唐詩壇裝扮得千姿百態,氣象萬千。代宗大曆元年到穆宗長慶四年766—824爲中唐時期,

大曆年間,詩歌創作跌入低谷,大曆十纔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缺乏雄渾之氣。中唐後期詩

壇再度輝煌,元白等人掀起新樂府運動,韓孟詩派刻意求新,柳宗元、劉禹賜、李賀等優秀詩人無不形成了各自的藝術風格。從敬宗即位到唐末825—907爲晚唐時代,大唐帝國日薄西山,詩歌創作亦如同返景入林之殘照。李商隱杜牧爲唐詩抹上了最後一層金光。

唐詩之所以如此高度繁榮,原因是多方面的。與有唐一代政治經濟的發展,與思想的自由和對外文化交流的寬鬆環境,與統治者的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好提倡、科舉詩賦取士、與中下層士人活躍等因素密不可分。另外,從詩史的內在流變歷程看,《詩經》、《楚辭》、漢樂府和魏晉南北朝詩歌爲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古代的唐詩選本中,清人孫沫的《唐詩三百首》最爲流行。今人喻守真有《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版,對藝術特色的講解甚爲詳切。今人唐詩選本較多,茲介紹兩種:一是葛兆光《唐詩卷》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收唐詩282首,凡七十八家,選詩頗具眼量,小傳、註釋新見迭出,自成一家;一是馬茂元《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選詩500餘首,按體例排列,註釋簡明,分析詳

第四篇:科普讀物讀書筆記

科普讀物讀書筆記

1980年,正是電影的熾熱期,科普讀物讀書筆記。“文-革”之後,中國的電影事業正如日中天。電影是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當時人民的精神食糧。電影老少皆宜,受到大家的喜愛。我當時正是少年,和大家一樣對於電影知識的瞭解有着渴望。爲了普及電影知識,在電影製片廠工作的葉永烈先生受約先後寫過三本有關電影的讀物。《電影》是第三本,側重於電影的發展史。該書1979年成稿,1980年修改,1981年由黑龍江省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印數44200冊,定價只有五角八分。此書列入國家出版局大型綜合性從書“小學生文庫”,出版後受到廣大小讀者的喜愛。

葉永烈先生的《電影》是一本電影的小史。薄薄101頁的小冊子,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了電影的發展史。講述了電影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負雜,從單一到多品種,乃至電影的製作、電影的分類、電影的未來發展,都一一涉獵。尤其是第三部分“電影的將來”寫得更是美好。作者當時預測;全息電影、有味電影、汽車電影、電視電影、家庭電影,甚至“用新技術時代武裝電影”,在三十年前提出這樣的展望都是不簡單的。“在將來,電子計算機還將幫助人們拍出更爲奇特多變的特技鏡頭,讀書筆記大全《科普讀物讀書筆記》。 ”他還說,“電影是誘人的、動人的,將來的電影一定更誘人、更動人!”

站在三十年後的今天讀這本兒童讀物,在緬懷童年和心焦如渴看露天電影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嘆電影事業和經濟建設一樣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年,祖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電影事業也經歷了改革的洗禮,新技術新工藝已經實現了葉永烈先生的《電影》裏預言的那些電影種類,而且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使電影更加豐富多彩,誕生出更多的作品,設計出更多的效果。可以說,新技術推動着電影蓬勃發展,立體電影、3d電影、電腦合成的種種鏡頭和影像給電影帶來了一場革命。葉永烈先生如果再添加些新的內容,會使這本小書更加完善、豐滿。

筆者得到的這冊小書扉頁上蓋有紅色印章,爲石家莊拖拉機配件廠子弟學校圖書館。該校正是我國著名射擊名將趙穎慧的母校,她在這裏讀國小時開始學習氣步-槍射擊。16歲獲得全國八運會女子10米氣步-槍射擊冠軍,獲得“八運新星”榮譽稱號。當年她也許看過這本小書?書保存得非常好,三十年中不知道多少學生看過,沒有皺摺,平展如新。今年暑假,這所有過輝煌歷史的學校就和周邊三所廠辦學校合併成一所新的國小。這本書,正是在兼併中被圖書館賣出的吧?

三十年啊,國內國際發生了多少事?包括電影事業在內也發生了許多變化。世事人非,不朽的是人文和知識。這本通俗易懂語言樸實的小書依然煥發光彩,有着開卷有益的力量,讓人更加珍愛今天的美好生活。

第五篇:經濟學讀物讀書筆記

大蕭條時期的“救世主”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

提起在西方經濟學界曾引起巨大轟動甚至可以稱爲“革命性”的經濟學著作,人們很容易想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國富論》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對經濟學的貢獻堪比牛頓對於物理學的貢獻;而與之相對的,有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曾被稱爲經濟學界的“愛因斯坦”,,他就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在大蕭條時期的西方經濟學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響,與斯密的《國富論》及馬克思的《資本論》並列爲經濟學說史三本同樣偉大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是1936年出版的英國凱恩斯的代表作。凱恩斯在經濟學、科學和公共政策等領域的一系列偉大思想都體現在這本最矚目的著作之中,標誌着凱恩斯主義這一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形成,揭示了“凱恩斯時代”的開始。有人把他的理論譽爲一場像“哥白尼在天文學上,達爾文在生物學上,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一樣的革命”。 1929年-1933年,西方國家發生了經濟大蕭條,這是一場強烈的震撼西方世界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全面倒退。大量企業破產,工人失業,工資總額在大蕭條的頭4年中減少了50%以上,農民收入下降了57%。這是一次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大蕭條,《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就是由於力圖挽救這次“經濟學危機”而被稱爲對傳統經濟學的“革命”的。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解決就業,以緩解市場供求力量失衡的問題,從全新的角度對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瞭解釋,並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使得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

此書出版之後,凱恩斯理論逐漸取代了傳統經濟學成爲西方經濟學的正統理論,資本主義各國政府也紛紛採用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並將凱恩斯的理論及建議作爲制訂政府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爲了擺脫經濟大蕭條,“看得見的手”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看不見的手”。就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開始推行對國家經濟全面干預的“羅斯福新政”,各國重新起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起來的經濟干預和調節政策,通過財政、金融和其它手段全面干預國家經濟。

《通論》整本書的語言比較晦澀,但是在有一定經濟學基礎並瞭解了當時的1

歷史背景之後,對這本書的主要觀點還是可以有清晰地把握。《通論》在均衡原理、分析方法上、利息論和政策上分別提出了觀點、理論與方法;從倫理學、法律學與經濟學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着形勢的發展,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作出了論述。書中的主要觀點由三部分組成:有效需求原理、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和乘數原理。

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的西方經濟理論認爲大量的失業僅僅是經濟中的“摩擦性失業”和“自願性失業”的想法,在他看來,充分就業並不排除自願失業和摩擦失業,但是大蕭條使他意識到:經濟現實中還往往存在着第三種失業——非自願失業。這是指失業者願意接受等於或低於現行真實工資率的工資,但仍然找不到工作時的失業。當社會存在非自願失業時,凱恩斯認爲經濟就沒有實現充分就業;當經濟中只有自願失業和摩擦失業時,社會才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對於這種特殊形式的失業的思考形成了有效需求原理:凱恩斯認爲,導致失業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國的就業水平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總供給價格與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而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動,因而就業水平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或有效需求。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商品供不應求,企業家僱傭更多的工人來擴大生產;當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商品必然供過於求,企業家必然增加商品存貨或是降價促銷,這就導致利潤下降和減少工人以縮減成本。因此,就業量由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來決定,又因爲短期內的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所以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社會有效需求的大小。

凱恩斯認爲,失業源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費傾向、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和對貨幣的靈活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總需求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之總和,總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不足的結果。心理上的消費傾向使得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因而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心理上的靈活偏好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使預期的利潤率有偏低的趨勢,從而與利息率不相適應,這就導致了投資需求的不足。凱恩斯還認爲,心理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在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中尤爲重要,危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心理預期的突然崩潰。

凱恩斯認爲,資本主義不存在自動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機制,因而主張政府

干預經濟,通過政府的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來刺激消費和增加投資,以實現充分就業。消費傾向在短期內是相對穩定的,因而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從增加投資需求着手。凱恩斯指出,投資的變動會使收入和產出的變動產生一種乘數效應,因而他更主張政府投資,以促使國民收入成倍地增長。

凱恩斯對於古典經濟學派和新古典經濟學派對節儉和儲蓄的觀點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爲節約下來的錢未必都用於消費和儲蓄,儲蓄的錢也未必都能轉化爲資本。收入不能全部用於生活消費和生產消費,還有第三個原因,即持幣偏好——人們傾向於以貨幣形式持有收入或資本。凱恩斯認爲人們的持幣偏好基於三種動機:交易動機,即爲了應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現金;謹慎動機:爲了防止意外,或可能出現的有利進會進行交易的動機;投機動機:持有貨幣,並試圖從中獲利的動機。

對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來說,所需貨幣數量一般取決於經濟活動水平和貨幣收入水平,對利率變動不是很敏感;對投機動機來說,貨幣需求則常隨利率的改變而改變。由此凱恩斯提出了貨幣利率決定貨幣數量的觀點,認爲利率決定於人們對貨幣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兩者。當貨幣數量一定時,利率水平取決於流動性偏好的強弱。流動偏好強,人們持有的貨幣數量就多,從而會擡高利率;流動偏好弱,則會使利率降低。只有當流動偏好不變時,利率水平才取決於貨幣數量的多少。

總結凱恩斯看法,即出現經濟蕭條是因爲消費不足和生產需求不足導致的週期性生產過剩,因此,消費的越多,生產力增長就越快,就業就越充分;節約和儲蓄越多,投入生產力的資本就越少,就業就越不充分。由此可見,增加消費是凱恩斯主義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那麼怎樣增加消費呢?凱恩斯主張要儘可能的增加,能增加多少就增加多少,且不用考慮怎樣消費,即使有些消費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好處,其實也很有必要,從這個角度上講,引導個人消費就成了理論的核心。現實中,引導個人增加消費是很困難的,原因是我們上述的持幣偏好,而且經濟越是不景氣,人們越是不願意消費。因此,凱恩斯提出由國家來增加消費。一個國家要維持正常運行,需要大量的支出,這就是所謂的財政支出。國家財政支出是一種集體消費,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足以對市場產生質的影響。因此,凱恩斯發現了國家財政支出的

另一個作用:它不僅是維持國家正常運行的手段,而且還可以當作調節經濟的工具。當人們不願意消費或消費不足時,可以通過國家財政支出來彌補,繼而帶動個人消費。

凱恩斯認爲傳統的財政政策是盈餘財政政策,把貨幣滯留在國庫裏,就減少了當前消費。所以,他得出了一個在當時看起來很驚人的結論,即好的財政政策是赤字政策,國家負債消費不是壞事,而是大好事。國家增加消費開支,不僅增加社會的消費需求,而且會帶動社會個人的消費傾向提高。所以,舉債消費雖然看起來浪費,但結果反而會使社會的整體財富增加。凱恩斯認爲,如果政治家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可以支出的地方,即使是建造金字塔這樣毫無用處的建築物,甚至是地震、戰爭等天災人禍,也可以增加財富。只要國家舉債消費,不管怎樣消費,都是對的。他寫道:

“財政部可以把鈔票裝到舊瓶子裏,埋到廢棄的煤礦中,再用垃圾把煤礦填滿。然後把這個產鈔區的開採權租給個人,讓私人企業把這些鈔票挖出來。這樣失業問題就沒有了,而社會財富要增加很多。當然大興土木更合理一些,但如果由於某些原因不能實施,那上面的對策也聊勝於無。”

如果說《國富論》是經濟自由主義的聖經的話,那麼,《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便是國家干預主義的寶典。《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意義在於爲國家干預提出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從而突出了國家干預的必要性。

凱恩斯提出的干預手段與之前的經濟手段相比主要是干預的手段不同:凱恩斯倡導以財政政策爲主,而不是貨幣政策爲主,提出在蕭條時期採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增加財政開支、減少稅收和發行公債。同時,凱恩斯認爲國家干預要控制投資,以消除投資對經濟造成的波動性;要推進收入均等化以增加消費需求。國家干預的手段從貨幣政策轉向財政政策,這纔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在政策主張方面革命的最主要特色。這一轉變對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以及對整個經濟理論的影響都是極爲深遠的。

雖然凱恩斯主義的思想影響了很長時期的政府決策,在應對大蕭條時期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刺激經濟的方法卻並不適用於任何時期的任何國家,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要區別對待。比如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一直以來以龐大的軍費開支刺激國內的有效需求。就此而言,凱恩斯主義有一定的積

極意義。對於落後的國家,在短時間內解決經濟問題和人民生活問題,刺激經濟的方法也是可取的。一旦達到這個目標,凱恩斯主義政策就會失去其效力。政府需要尋找優化產業機構,提高經濟質量的新途徑。就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而言,凱恩斯主義可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