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致良知 奉於行——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後感

翻開《知行合一》一書,隨着一陣油墨書香撲面而來,王陽明“年少奇狂、龍場悟道、掃清寇賊、宸濠之亂、廣西戡亂”的傳奇歷程一一鮮活的呈現在我面前,他的心學之路——“格物致知——誠意——存天理去人慾——致良知”的過程中取得的不朽成就也深深觸動了我。“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陽明顛覆傳統所提出的心學核心,倡導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它爲世人點亮了一盞思想明燈。

致良知  奉於行——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後感

心志,存善念而以之爲志。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說人人皆有良知,良知是試金石、是指南針、是造化的精靈,引導人們向善。三字經也告訴我們“性本善”,善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但是在外部世界的利益驅使下,人的善往往受到極大的誘惑,君子者守住善而不爲惡,小人者忘善而爲惡。倘若人人存善爲善,那麼和諧社會的建設便如獲助力步步登高。因此,我們要堅定意志存住善念,坦坦蕩蕩,以自善引他善,以他善促自善,積小善而成就大善。

行至,鑑其用而身行力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比如一個人有孝順的心,那麼他就要從行動上做到孝順父母,而在他孝順父母的行動中他的孝心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朱熹講的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萬事萬物求得知識,而王陽明卻認爲要在事上正念頭來實現良知,倘若有孝心的人滿嘴只說自己要從物質精神上怎麼怎麼孝順卻不見行動,這種孝順是不存在的,人們也就不會認爲這個人孝順。因此,我們在存善念後要適時地在行動中去體現它的價值,做到言行合一,否則所謂的善念也就無法成就。

省知,致得知而省其是非。

王陽明倡導省察克治,就是通過反省檢查以發現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爲中的不良傾向、壞的念頭、毛病和習慣,然後克掉它。良知作爲一個標杆可辨是非,那麼人在處事中一旦有不好的思想便有了一個評判,也就有了正方向正行動的觸動。因此,爲人處世就需要時時以心中的良知來明辨對與錯,反省自身的不足而加以更正,以免走上歧路與善漸行漸遠。

信致,固信念而堅守不怠。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王陽明到南贛剿匪一直都在“用心”,從消滅山賊到教化百姓,他心中有着要還百姓一個太平世界的使命感。也正是這個信念讓王陽明一次次的剿匪成功,也一次次地讓心學的光芒愈發璀璨。可見,心中有信念,行中守信念,必將有所作爲。

讀罷此書,思索許久,我深感自身的不足,但我堅信只要將“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放在心上,在心中常立良知的旗杆,省察克治付諸行動,定會改正不足,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