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管理思想史讀書筆記

第一篇:《地理學思想史》讀書筆記

管理思想史讀書筆記

研 科 專 學 姓 日生 學 位 課 程 讀 書 報 告 封 面目地理學思想史業自然地理學號201400000名□□□期2014年00月00日

西北大學研究生處制究

中國自然地理研究現狀及進展

——讀《2014-2014地理學學科發展報告(自然地理學)》 非常有幸能上□□□教授和□□□副教授講授的《地理學思想史》,亦緣於此,閱讀了《2014-2014地理學學科發展報告(自然地理學)》。爲了更好的理解,還先後閱讀了鄭度院士的《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瞻》,鄭度和陳述彭院士合著的《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楊勤業研究員、鄭度院士、吳紹洪研究員和葛全勝研究員合著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綜合自然地理研究進展》,宋長青主任和冷疏影研究員的《當代地理學特徵、發展趨勢及中國地理學研究進展》,倪紹祥教授的《論全球變化背景下的自然地理學研究》等一系列綜述性文章。原本信心滿滿,以爲閱讀大牛鉅著後就能站在“巨人的肩上”,鴻篇闊論。然落筆時卻顯生怯,地理學究竟是什麼?我們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本質是什麼???是的,有太多的“明確的答案”:“地理學是研究自然界和人與自然界關係的科學”;“地理學是研究時空組合”;“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以智慧圈爲核心”??諸如此類。但沒有一個可以讓地理學人“揚眉吐氣”的定義,亦因爲此,地理學從哈佛等著名高校消失,錢學森同志成爲了中國地理科學的“擎天一柱”,地理學一心往國民經濟核心部門靠攏往往卻靠邊、靠後站??自然地理學畢業生出了可憐巴巴的幾個研究院所和高校外,幾乎就業無門。面對這樣的窘境,中國自然地理學發展的怎樣?應該怎樣發展?

一、提出地表過程研究,把握住時代脈搏

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黃秉維先生提出綜合研究地表物理過程、化學過程與生物過程的方向。國內一般認爲,這比發達國家在全球環境變化中開展類似的研究約早20多年。也正是這一前瞻性的指導,使得中國自然地理在經過描述階段(自然現象的整編)後,能夠有繼續發展的空間。如果說改革開放以前,竺可楨引領中國地理學研究進入“格物”之門,那麼,黃先生的地表過程研究則屬於不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之舉,當然,中國由於階級鬥爭錯過了“計量運動”的命中註定,使得謝費爾對例外主義方法論進行挑戰之時,中國也開始了地理學究竟算不算一門科學的爭論。不過幸好忽悠動了錢學森同志出面,中國地理學逃過一劫(北美在計量運動擴大化之後,地理學全面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實用”的生態學,現在國內很多自然地理專業開始瘋狂跟風搞生態,是爲了埋自己?昇華自己?)。雖然歷史不能夠假設,但試想如果中國當時能夠沐浴計量運動之春風。地表過程(機理)+數值化表達的優勢組合是不是會超級強悍?中國本就有許多諸如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最獨特的研究對象,如是這樣,到今天在國內一篇nature或者science還能值100萬元?

二、gis拯救地理學或弱化地理學?

戰後科學家把軍事上的嘗試大規模民用化,計算技術和信息技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一些人發現以前需要熬夜繪圖、曬藍等苦力活,其實可以輕鬆些——在室內點點鼠標就可以完成,在數據獲取上有水準儀和經緯儀測得數據經過一系列正三角、反三角等複雜演算可以簡化爲全站儀直接得到結果,“站得高,看得遠”——直接站到地球之外來觀測,人們還在想怎樣更輕鬆,攝影測量出現了。好傢伙!直接表述了geotiff。有人說,gis拯救了地理學,尤其是自然地理學。因爲它的高高率、高精度、海量數據和動態管理。3s技術成了這個時代的流行詞。但是,gis/rs/gps的本質是什麼?3s的本質沒有一樣是地理的,3s的本質是物理學、數學,地理與3s的關係在於用3s可以解決地理問題,或者說地理是gis的客戶。那末,究竟是供應商決定客戶呢?還是客戶決定供應商?各有其理,姑且不論。但有一點,3s有地理學這個客戶,也可以去找其他的客戶。是把新客戶包容到地理學中呢?還是把3s給予地理學的愛分散給其他客戶?最後,3s描述了地理學(比如虛擬現實,在gis中有個分支visual gis),表達和解釋了地理學(空間數據庫和空間數據分析手段)。當地理學的進步依賴於gis,而gis的發展主要並不依賴於地理學的時候。孰優孰劣?自可分辨。

三、爲什麼而區劃

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們迫切地需要我們的國家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爲此,地理學界(地學界)開始了全國範圍內轟轟烈烈的資源大普查。卻因爲這樣,中國那一片蔚藍誘人的大海洋卻被人遺忘(時至今日,我們常用“960萬平方公里”一詞可見一斑)。然後,地理學開始承擔了全國性的區劃,之後是國土資源規

劃,再是土地整理。然後呢?開始了“主體功能區區劃”,還親自傍上了溫爺爺。於是乎?區劃承載了地理學一代又一代“過剩人口”。其實規劃本沒有錯,比如說城市規劃,但問題是越來越多的地理學人搞規劃,鑽進了“錢眼”裏。這就有問題了啊。小平爺爺早就教育過我們,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起碼要向保繼剛教授那樣,一邊賺錢,一邊發paper的。這是職業素養啊!

在gis工程中,投資比例一般爲:硬件∶軟件∶數據 = 1∶2∶7。那地理學研究中,我們應該將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保持在一個什麼樣的比例呢?用什麼樣的機制保障地理學在一條康莊大道上健步向前?

四、自然地理學的落腳點

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一位老師在給我們這羣懵懂的門外漢解釋地理學的時候說:“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走人文科學的道路”。定下來的基調是地理學偏文的,哪怕是自然地理學——因爲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在強調我們的研究需要“有物有人”、不得“目中無人”。自白蘭士、白呂納等發展了人地關係論後,地理學研究幾乎都需要把落腳點定在“人地關係”上,自然地理學也不例外。

那麼,地理學的發展方向終是離不開一個“人”,離不開“文”。古老的經濟學在微觀經濟學和數量經濟學中乾的風生水起;傳統的藝術結合計算機技術衍生了一系列具有“硬實力”的現代學科。別的學科能夠在“科學化”的今天走出新路來,自然地理學可否效仿?其實不應該叫效仿,自然地理學本就有其自然屬性,因爲針對此,修飾地理學的是自然而非人文。這表徵着他具有強烈的自然屬性。天下之大,七十二行。每個行業均有其歷史使命和存在價值。自然地理學亦不例外。個人以爲,自然地理學應該本着“自然”原則,窮究數學與物理,來解釋爲什麼存在這樣的分佈格局和變遷形態。而非“摳”出一個指標,來表徵格局——發現結果與常識不符合,再修改指標,直到結果與常識相符爲止。行文時,通過指標發現結果與常識相符,用結果解釋原因發現所解釋的結論是正確的,多麼偉大的創舉啊。要做出偉大的創舉,一方面需要黃老先生那樣敏銳的目光,向前看而非向錢看。另一方面在獲得可靠的野外第一手資料時,廣泛的共享,湯國安教授的“坡譜”發現就是大家最習以爲常的dem數據再分析的結果。所以,一方面要走向野外、走向試驗室;另一方面要展開廣泛的共享和交流。

五、學科發展趨勢

作爲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基礎的地球系統科學,跨越一系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將全球尺度和區域尺度研究相融合,地理學傳統的地球整體觀被賦予全新的內涵。現代地理學有如下一些明顯的動態和趨勢。

與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 相鄰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融合是現代科學發展的明顯趨勢。地球的整體觀念和圈層相互作用的研究極大地推動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

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協同論、耗散結構和突變論等橫斷科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與地理學綜合性、整體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不謀而合。學科的匯合、理論和方法的移植,將開拓新的領域,形成新的邊緣學科。

加強地理學內部的綜合研究 地理學下屬各分支和專門學科的發展爲深入分析基礎上的綜合集成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在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日益強烈的今天,人—地關係更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自然地理研究原則上不應該是純自然主義的,人文地理研究也離不開自然地理和生態學的基礎。多數學者認爲,統一的地理學或綜合的地理學是客觀存在的,並且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

地理過程的微觀研究進一步深化 微觀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現爲由靜態、類型和結構的研究轉變爲動態、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以及進一步的動態監測、優勢調控及預測預報等。歷史過程和現代過程的研究是預測未來的根據。冰芯、湖巖芯、樹輪等是環境變化的信息載體,對其深入研究將提供環境與氣候變化的連續記錄和模式,併爲預測提供依據。地理系統中界面過程的研究綜合性更強、難度更大。隨着人口增長和人類活動的加劇,人文地理過程越來越重要。

結合實踐,拓寬應用研究領域 建設地理學發揮地理學綜合性的特色,應用定量方法,直接參與經濟規劃與設計方案的擬訂,主要研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環境保護、人口和經濟的合理配置以及綜合地理預報等。以往地理研究的主要服務對象爲農業,現在非農業應用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爲社會服務的應用研究領域更趨多元化,其研究內容也更多樣化。

實驗地理與技術手段現代化 遙感、遙測技術,特別是對地觀測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衛星網絡通訊系統的建立和應用,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物質能量定量測試的新進展,爲地理學研究帶來新的契機。

模擬實驗研究領域不斷拓展,使對自然界的認識日益深化。數量化方法得到普遍應用,數學模式可表達經驗概念和實驗結果,揭示內在關係和規律。隨着地理信息系統的深入發展,必將帶來新的突破。

理論思維模式的轉變 在傳統經驗歸納型綜合模式的基礎上,現代地理學的綜合模式有更強的整體觀念,更多地從系統整體出發,注意發展從理論假設出發進行演繹。綜合的內容更加深廣,包括研究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動態演變過程。綜合的方法更具有邏輯性和精確性,多通過結構分析、功能評價、過程監測與動態預測等途徑來解決,並且可能用形式化語言、圖解模式、數學模式等來表達綜合的結果。

第二篇:中國法律思想史讀書筆記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社會的構建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最令法學界興奮和充滿激情的,莫過於中國的法治化進程。從開始的法治合法性認證,到現在的法治進程與方案的初評研究,法學界對建設法治國家和建構法治秩序表現出了特有的濃重情懷,諸如中國法治的道路和模式選擇、對法治本土資源(包括民間法)的關注、司法改革的探求等等,這些洞見無疑對當下中國法治里程起到了重大的理論推動作用。

對於今日中國而言,民主與法治已成爲一種主流話語,尤其在政治生活領域和社會精英層面;“依法治國“的戰略決策也在緊鑼密鼓地實施,尤其在立法、司法制度改革等方面。它代表着中國擺脫”邊緣化“而進行世界性平等對話、實現強國富民藍圖的已久欺盼和渴望。然而,冷靜地觀察、體驗和分析難免會使我們產生這樣一個疑問:法治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答案似乎並不十分樂觀,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法治的“表層化”現象。

法治是在既定規則之下實現權利保障和權力制約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從根本上講,它是體現自由平等和正義精神的秩序化、總體性的社會生活狀態。而我們在推進“依法治國”戰略決策的過程中,卻出現了“表層化”現象。由於在實踐操作層面上往往把“依法治國”簡單地等同於法治,就難免出現了“法律工具主義”和“法律實用主義”的不良傾向。大量迅速的立法不僅存在着與現實脫節而難以實施

的狀況“即只是”紙面上的法律“而非”生活中的法律“),而且還存在着明顯的”權力擴張法律化“現象(包括部門、地方爭分權力、擴張權力的一些立法);司法體制改革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雖然警察和檢察官都穿上了新制服,法官也法袍加身,但他們的職業思維、工作程式、法律操作技術等等即便不是依然故我,也是無根本性的改變;雖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上升爲治國設計圖,但是在一些領導者、執法司法者的思想意識中,還是把具有官本位傾向的“依法治理”等同於以自由、平等權利保障爲軸心的法治,缺少權力在法律之下的觀念,而社會公衆也缺少限制權力和維護權利的信念等等。於是,在從“依法治國”——“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等等的“依法治理”熱潮中,出現了“治上不治下、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的“三治三不治”現象。就是說,民主和法治的呼聲不斷充斥於耳,而民主和法治的現實卻未能映入眼簾,更難以有切身的感受和體驗,很多情況下是“新瓶裝舊酒”,真正的法治社會離我們還有相當的距離。導致這種法治“表層化”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只偏重於法律制度的建構(儘管這是十分必要的),而忽略了法治的運行機制及其得以生成,運行和發展變化的社會根基。許多轉型國家的法治化進程也表明,僅是簡單地移植和建立完備的法律制度、法律規範體系並不能必然帶來法治。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組織原則,如果沒有其得以運營的社會根基和缺少賦予這些制度與組織原則以真實生命力的現代心理基礎,也會變成一堆廢紙或導致畸形發展。由此看來,探尋和構築法治的社會根基就

成爲中國法治進程的關鍵。

衆所周知:中國一個有着2014多年的封建歷史,從封建社會結束到現在還不到100年的時間,封建思想在中國人民的思想中依然發揮着很重要的作用。可見,要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法治根基還存在很大的問題。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因爲人們法律意識發生偏離,這主要是受到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是傳統文化這棵大樹上的一個分枝,並深深植於我國經濟基礎的土壤裏,受到政治、地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封建經濟的土壤中孕育的封建文化是爲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其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第一,中國曆代統治階級主張道德治國,隆禮抑法。爲了維護社會秩序,統治者要尋找一種與自然經濟和宗法制度相適應的調整社會關係的模式和結構,這就是禮,是謂“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是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秦漢以後,儒家學說大力宣揚三綱五常,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將君權、族權、夫權父權融爲一體。家庭和人類關係的倫理居於主導地位,其結果導致個人喪失獨立的人格,以家族意志代替個人意志個人完全成爲了附屬物。可以說,歷代封建王朝無不將儒家經典奉爲教義,成爲傳統封建文化的核心學說。第二,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重義輕利,崇公非私,“存天理,滅人慾”,片面追求道德價值,竭力否定和貶低個人利益。“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成爲千古古訓舍利求義,大公無私成爲國人的行爲準則。傳統文化將“義”和“利”嚴重

對立起來,反對個人擁有自己的物質利益認爲利乃罪惡之源。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嚴重窒息了個人的權利觀念,義務本位大行其道。第三,我國傳統文化注重人與天、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協調,即“天人合一”觀念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觀念。儒家經典《周易》有云:“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婦夫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天地、萬物以及以禮儀爲行爲規範的人羣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天則是這個統一體的主宰、本源,而實現“大一統”則要依靠國王。因此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要“以人隨君”,“以君隨天”,君是現實世界代替天統御臣民和萬物的主宰。宋明理學使儒家學說更加哲理化。理學家把“天人合一”觀又向前推進一步,他們不再停留在直觀地講“天”,而是把“理”(天理)或“吾心”(良知)作爲哲學的最高範疇。在這多重立體的封建思想壓迫下,國人順從統治,逃遁現實,進而追求內心的完美和自身的完善。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特點是:“禮法結合”,並且以“禮”爲主,以“刑”爲輔。禮是積極的規矩,“禮以勸善”;刑是消極的制裁,“刑以懲惡”。即所謂“出禮入刑”。禮是維護以尊卑、貴賤爲基礎的等級制度的社會倫理體系,其精神原則是“親親父爲首”與“尊尊君爲首”。禮治精神深入人心,對家盡“孝”,對國盡“忠”,成了人們行爲的最高道德要求。可見,禮所強調的是特權、順從、義務,而不是平等、自由、權利等現代法治觀念。古代的“法”主要指刑,其主要作用在於鎮壓百姓,而不是維護權利。一般百姓會談“法”色

變,對法充滿了恐懼感,認爲訴訟是“丟人”、“不光彩”的事情。惟恐避之不及,更勿論對法律的信仰。“無訟、息訟”是其目標,“和睦”、“和諧”是其嚮往的境界!久而久之,百姓逐漸對法律失去了認同感、依歸感。他們無正義的觀念,只有服從的義務。

正是以上情況的存在,使中國具有濃重的“東方專制主義”傳統,國家主義興盛而社會權利明顯闕如。在國家利益(皇權利益)至上的同質社會中,根本不存在多元利益、多元社會權利對國家利益、國家權力的分享、分割與制衡,人們的權力思維和倫理思維優於權利思維和法律思維,鄉土禮俗的生活方式濃重而法理社會的生活方式式微,造成了“人治”的文化傳統、思維歷史慣性。這是中國法治進程的最大障礙和法治“表層化”的深層原因。

但是要推進中國法治進程,就不能只注重於制度建構、觀念啓蒙或本土資源挖掘,而更重要的則是應構築法治的深層本土社會根基。這就要求大力推進市場經濟和加速社會結構轉型,尤其要加速市民社會走出國家綜合狀態的分離、解放進程,培育進多元利益、多元羣體、多元價值追求並存互競的異質社會的形成,培育和促進多元社會權利(包括個人權利、經濟組織權利、民間組織權利、新聞媒介權利、民主黨派權利、基層自治權利、地方自治權利等等)的生長、壯大並對國家權力進行分解、分割和制衡,藉此形成權利保障和權力制約的社會條件與基礎。在此之上,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法律制度和司法體制,關注中國的法治本土化因素,培養領導者、執法司法人員和全民的法律意識和信仰,從而使法治早日在中國大地生根和發展。尤

其是要把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和信仰放在更爲突出的位置,用現代的教育、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來消除封建殘餘思想的影響,使人民對法律能有一種歸屬感,讓法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西方法律思想史》讀書筆記

《西方法律思想史》讀書筆記

劉愛斌25007122

《西方法律思想史》是西北政法大學嚴存生教授主編的一本適用於大學法學教育的教利,屬於高等學校法學專業選修課程教材。

一、西方法律思想史整體定位恰當

西方法律思想史實以研究西方的法律觀念演化歷史爲對象的一門學科。所謂西方,即一般所指的西歐和北美髮達資本主義國家:所謂史,是指從古希臘以來的西方約三千年的歷史。

按理說,與“中國法律思想史”對應的應爲“外國法律思想史”,但編者卻將書名處理爲《西方法律思想史》,筆者對這一做法較爲贊同。因爲國內學術界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法律思想史尚欠缺深入的研究,加之西方法律思想在當代世界中的特殊地位,如它是當代最強勢的、影響最大的,也是發展水平最高的法律思想,當代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都直接或間接地在它的指導下產生,因此,瞭解它也就基本可以理解當代各國的法律制度。如果生硬地冠以“外國”之名,不免會承擔有名無實之嫌。

二、西方法律思想史階段劃分科學

編者指出,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特別是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一直呈現着大一統的局面,基本上沒有產生其他對立的學派。在其發展中由於一直維持着封建社會的局面,所以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來。

西方則不同,由於較爲充分地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

主義社會,因而明顯地分爲四個階段,這與中國法律思想在發展中長期於封建社會中徘徊是明顯不同的。這四個階段分別爲:古希臘羅馬階段,中世紀階段,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帝國主義階段。而編者進一步將這四個階段加以整合,以不同時期各流派爲主線、以各流派代表人物爲珠璣,串聯起了整部西方法律思想史。而最大的劃分層次爲古代、近代、現代上中下三編,從而建構了一部脈絡清晰、曲肉相連的西方法律思想史。

三、西方法律思想史內容豐富全面

前文已經提到,本書在涉及具體內容時,是以各時期、各流派的代表人物爲主體加以對法律思想進行闡述。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古羅馬的西塞羅,中世紀的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到近代的格勞修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以及康德、黑格爾、拉德布魯赫,再到現代的哈特、龐德、富勒、德沃金、博登海默,放眼望去,一代代大家像一棵棵蒼天大樹一般站成了一片繁榮的法學森林,又如高聳入雲的一座座山嶽一樣勾勒出了法律思想史的半壁江山。

四、西方法律思想史語言流暢優美

作爲一本法學教材,本書在語言方面也有所顧及實屬難能可貴,這一點無疑讓讀者在學習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同時,不僅受到了法律思想的洗禮,也得到了文字美的薰陶,不乏如沐春風之感。

如在上編古代編中,在論述古希臘法律思想產生的背景因素時,作者寫道:“希臘的地理環境,一是駁雜多樣,山嶺與平原交錯:島

嶼與城邦共生,像一把明珠撒在地中海里,形成了希臘民族多中心善變動的生活。”這個句子使用了一個比喻,形象地描繪出了希臘的地理特點,並生動地傳達出古希臘文化之美有如明珠之光,光耀四鄰、澤被後世的喻義。該旬中還有一個不完全工整的對偶句,即“山嶺與平原交錯,島嶼與城邦共生”,而這足以讓讀者聯想起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該句的典雅之美隨之溢出不絕。

五、結語

柏拉圖在《理想國》卷十中認爲:世界上存在着三張牀。第一張是“理式”的牀,這張牀是人類未有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柏拉圖稱之爲“牀的真實性”,這是關於牀的最高真理。第二張牀是木匠按照“理式的牀”做出來的現實的牀。這張牀是對理式的摹仿。第三張牀是畫家摹仿木匠的牀創造的藝術的牀。這是一種摹仿的摹仿,它和真實體隔着三層。

那麼,我們不得不反觀自身,中國的法律移植能算第幾張牀呢?是徹底搞清了法律運行的原理,還是僅僅全部照搬、依葫蘆畫瓢呢?研讀西方法律思想史無疑對透視制度背後的原理具有重要的幫助。而當獲取了這臺精妙的法律機器運行的原理之後,還要對其作用的客體進行深入的瞭解,即中國的具體國情,以精確調整其不適用之處,二者才能如一絲不苟、緊緊咬合的齒輪一般永續運轉。

第四篇:讀書筆記—西方法律思想史

讀書筆記—西方法律思想史

一、摘要:由古春德主編的西方法律思想史首先介紹了西方法律思想史學科的建立與發展,然後介紹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和範圍,以及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意義,接着按照時間順序介紹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20世紀的法律思想。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瞭解到西方法律思想發展的整體方向,掌握西方法律思想的精神,開闊了自己的法律視野,對西方的法律思想有了重新的認識。

關鍵詞: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思想

二、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結構和內容

(一)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結構

該書由30章組成,共5編,第1、2章重點介紹了西方法律思想史學科的發展和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及意義。第一編介紹了古希臘羅馬的法律思想,重點介紹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古羅馬的波利比、西塞羅和羅馬五大法學家的法律思想。第二編介紹了中世紀西方法律思想,先介紹了中世紀歐洲封建國家的產生和發展和註釋法學派、評論法學派,然後介紹奧古斯丁、阿奎那、馬西力、馬基雅維斯的法律思想,第三編介紹了17、18世紀的法律思想,先介紹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生和發展,然後介紹了格勞秀斯、洛克、哈林頓、布萊克斯通、傑弗遜的法律思想,重點介紹了孟德斯鳩、盧梭、康德的法律思想。第四編介紹了19世紀的法律思想,先介紹英法工業革命及各國思潮,然後介紹邊沁、奧斯丁、薩維尼、梅因。第五編先介紹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特點和主要法學思潮及其發展,然後介紹新康德主義法學、新黑格爾主義的法律、新自然法學、新分析法學、社會法學、新自由主義法學、經濟分析法學、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批判法學和綜合法學。

(二)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內容及讀書感想

1、西方法律思想史學科的發展和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及意義。

(1)西方法律思想史學科的發展

西方法律思想史是研究西方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思想家的政治法律思想、觀點、理論和學說及其產生、發展和演變的特點和規律的學科。①論述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論著對我國民主法制建設和推進依法治國發揮重要的作用。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理論研究正在不斷的深入,西方法律思想是的理論法律體系正在不斷的構建,當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了,西方法律思想①摘自西方法律思想史古春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4頁

- 1 -

史就能向前邁進一步,不斷的推進我的法制建設。

(2)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的對象是西方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思想家的政治法律思想、觀點、理論和學說及其產生、發展和演變的特點和規律。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內容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內容是政治思想、理論、觀點、學說,主要是:國家的起源、本質和職能,政體及其分類,主權的概念和特徵,人權等理論問題。第二部分內容是法律思想、理論、觀點、學說,主要是:法律的起源、概念、特徵、部門法、法律學派。

(3)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的意義

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有助於正確認識和把握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產生和發展規律,擴大知識面,只有正確認識它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才能增加自己的理論知識。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有助於推進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近代的民主和法治起源於西方,西方的民主法制建設首先在西方建立和發展,因此我國在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的時候,我們應該學習西方的民主法治理論和經驗。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有助於繁榮法學事業,西方法律思想史是法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和整個法學學科的發展而發展的,學習和吸收西方的法律思想、理論可以不斷的補充我國的法律理論體系。

2、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21世紀的法律思想

(1)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法律思想

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幾乎可以發現以後的所有觀點的胚胎、萌芽。2古希臘羅馬是西方法律思想的發源地,古希臘羅馬的法律思想對後世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範圍內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果沒有古希臘羅馬的法律思想和制度,就不會有當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

古希臘早在公元前2014年出現了諾薩斯文化和邁錫尼文化,古希臘奴隸制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產生,公元前5世紀,雅典城邦戰勝波斯帝國,從此雅典城邦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

古希臘主要的法律思想:(一)智者的法律思想,主要的法律思想:1、哲學上的自然主義,智者們從自然的角度出發,認爲國家所制定的法律只是根據意見或風俗習慣,是違反自然的。法律是少數人制定出來的,不能代表正義。2、認識論上的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智者不相信存在客觀真理,他們相信“正義即強者的利益”,律是立法者爲了自身的利益而制定的。

(二)蘇格拉底的法律思想,主要思想:(1)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主張“沒有思考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人生”,對人最有用的知識是關於人類自身的知識。(2)美德即知識,,蘇格拉

底認爲人類運用理性就能夠發現善的本質。(3)守法即正義,蘇格拉底認爲合乎法律的就是正義的,公正的人就是遵守法律的人。(三)柏拉圖的法律思想:1 、國家與法律的倫理基礎——正義論。2、理想國與政體理(四)亞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主要是法治的概念,理論基礎以及對西方法治的價值定向,法治包含兩重含義:1、是對現有法律的服從,2、是法律本身是良法。

通過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我瞭解到古希臘法律思想的法律思想,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對法治所作的闡述。同時瞭解到古希臘的自由和民主的思想,爲現代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奠定了基礎。

古羅馬的法律思想:(一)波利比的法律思想主要是第一政體循環論,第二混合政體論,第三制衡原理。一切非混合政體的形式,都會退化與衰敗。(二)西塞羅的法律思想:1、理性、法和正義的關係,西塞羅以自然法理論爲基礎,以人爲前提,來解釋人類理性法與正義的關係。人和上帝的第一份共同財富就是理性。正當的理性就是法。2、法的定義,法就是理智,支配正當行爲和禁止錯誤行爲就是法的自然職能。3、罪行相應原則,西塞羅提出罪行相應的原則和公開審判的原則。(三)古羅馬五大法學家的法律思想,主要是自然法,萬民法,市民法,司法理論。自然法:不是爲體現立法者意志的法,是自然界交給一切動物的法。萬民法:羅馬人和其他民族共有的法。市民法:爲羅馬人所特有的法律制度總和。 私法理論:人法,即私法主體理論,只有擁有自由權的自由人才能成爲私法主體。物法,即權利的客體,所有權取得變更和區分,以及繼承和債。

古羅馬法律思想來源於古希臘的法律思想,並且繼承古代東方的法律思想。古羅馬時期的法律制度是古代歐洲最發達的法律制度,現代西方的法律制度是古羅馬時期的法律制度的完善,古羅馬法律思想具有高度的實踐性,不僅僅是學術上的研究,而是理論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如羅馬由市民法轉向市民法和萬民法並存。

(2)中世紀的法律思想

神學的世界觀,神權政治論和君權神授論。教會法條成爲任何思想的出發點和基礎。 馬丁路德的法律思想:1、對教皇救贖理論和封建教會統治和特權的抨擊。2、確認世俗權力高於教會權力。3、反封建不徹底性。

阿奎那的法律思想:(一)法的類型:1、 永恆法,即神的理性。2、自然法。3、 人法,國家制定的法律,由自然法而來,以城市福利爲目標,由統治者頒佈。4 、神法,即《聖經》。

(二)永恆法高於一切法。

馬西利的法律思想:(一)法律分爲神法和人法。(二)認爲立法權高於其他任何權力。

“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侶手中,成了神學的分枝,一切按照神學中通用的原則來處理。”①這是恩格斯對中世紀歐洲政治和法律的看法,通過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我贊同恩格斯的看法,這一時期的法律思想家奧古斯丁和阿奎那都是神學政治家,積極鼓出神學政治,神學政治法律思想佔據主導地位。

(3)17、18世紀資產階級的法律思想

第一時期,西歐文藝復興運動和的宗教改革。自然法的鋒芒針對與中世紀的神學和封建專制主義。特點是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主權學說的崛起,宗教中新教的獨立、經濟上重商主義的出現。代表人物格老秀斯、霍布斯、斯賓諾沙。第二時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特點爲防止封建專制復辟、經濟上要求實行自由主義,預防政府違反和侵犯自然法所確定的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權利、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安全。分權思想應運而生,洛克和孟德斯鳩是主要代表。第三個時期,是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前後,特點是強烈要求實行人民主權、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和捍衛人民的民主自由的權利。代表人物盧梭。

洛克的法律思想:分權和自由的法律思想,分權:立法權,執行權,對外權相分離。自由:在法律許可範圍內,自由的生活。自由與法律的法律思想:自由以法律爲約束。法律是包括每個人意志在內的公共意志,是自由的保障。

孟德斯鳩的法律思想:(一)法分爲自然法、人法,神法。(二)認爲法律與國家政體、自由、氣候、土壤、民族精神、風俗習慣、貿易、貨幣、人口、宗教都有關係,法律與法律、與他們的淵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爲法律建立的基礎的各種事物的秩序也有關係。(三)孟德斯鳩把政體分爲三類,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和專制政體。(四)孟德斯鳩主張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因爲他的直接目的是政治自由。而實現政治自由就必須實行三權分立。

盧梭的法律思想:(一)法律與社會契約,國家是由社會契約產生的,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就是社會契約的關係。訂立社會契約的根本目的和任務,就是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是它能以全部共同力量來保障每個人的人身和財富。(三)人民主權,主權是不可轉讓的、不可分割的和不可代表的。

(4)19世紀的法律思想

邊沁的法律思想:(一)邊沁反對契約論,認爲國家不是基於契約而是基於服從的需要而產生的。當人們感到不服從的禍害較服從禍害更大的時候,人們便要求成立國家。(二)法律①摘自西方法律思想史古春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01頁

的概念和特正,邊沁反對自然法學說。邊沁認爲法律是主權者自己的命令或爲主權者採納的命令的總和。法律的特徵:(1)普遍性。普通人和普遍行爲。(2)規範性。(3)義務性。分爲政治義務、宗教和法律義務、道德義務。(4)強制性。(5)目的性。法律的目的是爲最大多數人謀求最大量的幸福。(三)法律的分類:程序法和實體法;法的應用範圍,分爲地方和普通法;法人的地位分爲國內法和國際法;法的形式分爲成文法和習慣法;法的時效分爲廢止法和現行法;法的部門角度分爲基本法和具體法。

奧斯丁的法律思想:(一)法律的定義和特徵。法是掌握主權的人向下面的人發出的命令,如果不服從這種命令就要受到制裁。法的主要特點:(1)命令性。用來普遍支配和禁止某些種類的行爲的命令就是法律。(2)強制性。(3)義務性。(4)主權者。(5)習慣。(二)法的分類:(1)神法和上帝法。(2)人法。即由人制定的法律。(3)實在道德規則或社會規則。也可稱爲道義法。(4)萬物法。

(5)當代的法律思想

新康德主義法學的法律思想:(一)法律概念,法律是集體意志,法律是社會合作的工具,是統治階級的武器。(二)社會理想,社會理想是指一個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社會。第一這個社會的成員人人有其合理的生存,有其特殊的目的,由此推論出尊重的原則。第二這個社會的成員大家都具有共同的自由意願,由此推論出參與的原則。根據這兩條原則,可以肯定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相互間是平等和和諧的。

社會法學的法律思想:(一)法律的社會工程,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的學說,其理論基礎是實用主義哲學的工具論。(二)利益分類和法律的價值準則。利益分爲個人利益、公共利益,社會利益。個人利益分爲人格利益、家庭關係利益、物質利益。公共利益可分爲國家作爲法人利益、國家作爲社會利益捍衛者的利益兩種。社會利益分爲一般安全利益、社會組織安全的利益、一般道德的利益、保護社會資源的利益、一般進步的利益、個人生活的利益。法律價值準則是:是人們儘可能地在最少阻礙和浪費的條件下得到滿足。法律並不創造任何利益,法律的根本任務和作用在於承認、確認、實現和保障利益。(三)預防刑法理論。論證犯罪是特定的人與生俱來的屬性,這種典型的社會危險分子,必須對他們採取所謂的預防手段。

三、總結

通過閱讀這本書,瞭解了西方的法律思想。從古希臘到當代的法律思想,古希臘的法律思想源於民主政治的發展,隨着政治的發展產生了相應的法律制度,一直到古羅馬時期,法律制度更加完善,法律思想不斷髮展促進了法律的發展,羅馬由原來的十二銅表法發展到市民

法,由於羅馬統治的疆域不斷擴大,市民法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隨後出現市民法和萬民法並存,羅馬的法學家對法律的性質、分類等問題作了深刻的研究,爲後代的法律研究奠定理論基礎。中世紀的法律是神學的分枝,教會法是最高法,所有的人必須遵守,神學政治法律觀佔據統治地位,隨後的宗教改革運動雖然動搖神學政治法律觀,但是未能從根本上擺脫神學政治法律觀的束縛。17、18世紀是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法律思想產生和發展時期,民主和自由的人權思想的提出,代替了原有的教條和神權,這一時期資產階級建立自己的法學世界觀,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提倡民主、自由、平等,以孟德斯鳩爲首的提倡“三權分立”和“議會至上”的思想,而盧梭主張“主權於民”即人民是法律的創造者,任何人都必須服從法律。 19世紀的西方社會已經成爲現代社會,個人主義的法律思想成爲這一時期主導的法律思想,特別是邊沁的功力主義法律思想,邊沁積極倡導改革政治和法律制度,主張政府應該爲大多數人謀求最大的幸福。當代的三大法學學派由新自然法學、新分析法學、社會法學組成,新自然法學強調法的價值判斷,新分析法學側重於法的形式分析,社會法學強調的事實性質。隨着社會的發展,這三大法學學派出現了相互融合的趨勢。

參考文獻:1、西方法學思想史古春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西方法律思想史徐愛國李桂林北京大學出版社

3、試論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發展特徵,沈奇志

4、西方法律基本屬性夏妍

第五篇:管理思想史讀書報告

《基業長青》讀書報告

著作者簡介:

吉姆·柯林斯(1955—),英文名:jim collins,男,畢業於斯坦福大學,著名的管理專家及暢銷書作家,影響中國管理十五人之一。他在加利福尼亞的帕洛河爾託經營着自己的管理教育和諮詢公司,他是《超越創業精神》的作者之一。1988年他進入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曾獲得該學院的傑出教學獎。此前他在麥肯錫公司和惠普公司任職。柯林斯早年在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並獲得傑出教學獎。1996年,他回到家鄉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市,創辦了自己的管理實驗室,與各種企業和社會機構的領導人一起開展對商業生活的研究。曾在默克公司、星巴克、時代明鏡集團、麥肯錫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任高級經理和ceo。主要作品有《基業長青》、《超越創業精神》、《從優秀到卓越》等,每一部著作都超級暢銷,享譽全球,其中《從優秀到卓越》被《福布斯》評爲20世紀20本最佳商業暢銷書,盤踞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數年,暢銷不衰。他的著作被《財富》、《經濟學人》、《商業週刊》、《今日美國》等雜誌廣泛報道,引起巨大反響。

著作者主要研究成果簡介:

吉姆·柯林斯是一位管理專家,其管理思想有很多,如公司要有超越利潤的追求等。這些思想均包含在其與傑裏·波勒斯合著的《基業長青》一書中,故將在下一個大內容中一一列出。

書中重要觀點摘要:

“造鐘,而不是報時”。吉姆·柯林斯指出,“偉大的公司的創辦人通常都是製造時鐘的人,而不是報時的人。他們主要致力於建立一個時鐘,而不只是找對時機,用一種高瞻遠矚的產品打入市場;他們並非致力於高瞻遠矚領袖的人格特質,而是致力於構建高瞻遠矚公司的組織特質,他們最大的創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超越利潤的追求”與“教派般的文化”。所有偉大的公司都是“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基業長青》中寫到,“利潤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且是達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對很多高瞻遠矚的公司而言,利潤不是目的,利潤就像人體需要的氧氣、食物、水和血液一樣,這些東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沒有它們,就沒有生命。”利潤之上的追求在偉大的公司裏,更是被“教派般的文化”灌輸。 “自家長成的經理人”。吉姆·柯林斯經過研究後發現,“18家偉大的公司在總共長達1700年的歷史中,只有四位ceo來自於外部”。“自家長成”的

經理人熟悉瞭解公司文化,更易帶領公司進行變革。

啓發與思想:

本書的許多觀點讓我覺得很新鮮,與我平時所瞭解到的完全不同,如我所瞭解的公司的目標就是盡一切可能創造最大的利潤,而本書中卻指出公司還有超越利潤的追求。通過本書,確實學到了很多,基本每章我都會摘抄下很多書上所提到的觀點,不僅僅是管理方面的,還有在研究態度、方法上的。

首先,拋開書中所提到的觀點,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的態度和方法就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在書中所體現的對研究的態度讓我明白要做研究就要做好,要對自己負責,對其他人負責。書中開始就有這樣一段話“研究過程中查閱了超過6萬頁材料,實際字數很可能接近10萬頁。這些文件裝滿了一人高的檔案櫃,4個書架,存儲在電腦裏的財務資料和分析則多達20兆字節”。可見作者爲了研究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才能夠得出最後的結論。而我們在做研究時往往就是抱着模棱兩可的態度,應付了事,最後不但花費了時間精力,而且自己也不能得到什麼。後面還有一段話“大量閱讀和商業無關的科目,如生物學、遺傳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政治學、歷史學和文化人類學,用表面上和商業無關的概念刺激思考,使之與我們研究中的觀察所得合二爲一”。不得不說只有抱着一種負責的研究態度才能夠激勵自己去做這些事。這給我們的啓示是:今後在做研究時,要本着負責的態度,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研究。

作者在書中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十分恰當。本書主要研究的是高瞻遠矚公司的特點,爲了能夠順利進行研究,找出高瞻遠矚公司突出的特點,就要讓高瞻遠矚公司與普通公司進行比較。讀完全書,能夠發現,每個章節都運用了這種方法。這也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然後就要分析一下書中所提到的觀點。作者以破除12個迷思開始,得出了令人驚異和違反直覺的發現。書中很多觀點都很新穎,但是我並不打算都說,只是想說一下那些我印象比較深的。

在我的印象中,一個公司的最主要目標就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但是書中卻提到有超越利潤的追求,書中提出利潤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且是達成更重要目標的手段,但是對很多高瞻遠矚公司來說,利潤不是最終目的,利潤對企業來講,就像氧氣、食物、水和血液對人體一樣,是必須的。這些東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沒有它們,就沒有生命。人活着只爲吃喝就沒什麼意思,企業要追求利潤之上的更廣泛、更有意義的理想才能長久。正如強生ceo小羅伯特.約翰遜在《我們的信念》中所提到的:我們認爲我們的首要責任是對醫生、護士、醫院、母親和所有使用我們產品的人負責。我們的第二個責任是對我們一起工作的同仁—對

在我們的工廠和辦公室裏工作的男士女士負責。我們的第三個責任是對我們的管理層負責。我們的第四個責任是對我們所在的社區負責。我們的第五個即最後一個責任,是對股東負責。正是因爲這些公司都擁有超越利潤的追求,才能使得公司能夠不斷追求新的目標,能夠欣欣向榮,永不停息。

教派般的文化。要創建一個高瞻遠矚的公司,你不需要創造一個“溫和”或 “舒適”的環境。就績效和契合公司理念而言,高瞻遠矚公司對員工的要求通常要求比其它公司要嚴。在高瞻遠矚公司裏只有兩類員工,一類高度認同企業的制度和價值觀,所以他們會努力快樂的工作。另一類不太相信公司的理念,因而他 們會顯得格格不入而不適應。所以高瞻遠矚公司儘管優秀,但並不適合所有人在那裏工作。高瞻遠矚公司在理念方面實施嚴格控制,同時在作業層面提供廣泛的自主性,鼓勵個人首創精神,正是兼容幷蓄勝過非此即彼的典範。這不但使我對高瞻遠矚公司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也使我意識到如果自己有能力進入這種公司工作,要做好心理準備,努力使自己做好。

自家長成的經理人。之前聽過一個小組講家族企業講到過自家長成的經理人和職業經理人的問題。在高瞻遠矚公司中,大部分也可以說是絕大部分的公司都是任用自己培養的經理人。這是因爲公司自行培養的經理人會更加了解公司的實際情況,對於公司的過去也會有更加深刻的瞭解。高瞻遠矚與對照公司的最大差別不是領袖的素質,而是優秀領袖的一貫性,也就是保存核心的一貫性,自家成長的經理人重要性正在於此。有計劃的培養自家成長的經理人可以保持企業核心價值,追求遠超過任何領袖的任期的使命,讓企業迅猛前進幾個世紀。

《基業長青》這本書給了我很深的感觸,不僅讓我對企業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學到了很多關於研究的知識。最後總結一句話就是要多讀書,多讀書才能學到更多,更重要的是要讀好書,這樣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

管理思想史

讀書報告

班級:工商管理11-2班 姓名:薛飛 學號:0911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