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2021年高中生的讀書筆記

2021年高中生的讀書筆記

開卷有益,這是我對自己讀書的最深、最明瞭的體會。從古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到今人的“書籍是人類靈魂進步的階梯”,無不看出讀書的良好作用。讀書好處和重要之大我想應該所有人都知道吧。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高中生的讀書筆記,請您閱讀。

高中生的讀書筆記1

徐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本人今天終於看完了大陸的版本,相比較於繁體版本顯然是刪節了不少,已經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說了。但是在這裏我想說的是,如果真正對於歷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種模糊的意識形態——感興趣的話,這個簡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書。

首先,這本書突破一般的觀念,將歷史的維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這其中有助於我們建設一個大歷史觀,看到無論是合作還是衝突,平衡還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這一點,向來是本人認爲中國大陸一般人的歷史觀最缺乏的東西。我們總是在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將歷史事件的原因簡單得歸結於經濟因素或者其它。這種思維的直接反動就是現在對於相反意識形態的盲目崇拜,認爲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國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會變革。

而這本書恰恰是在這一點上,給我們刻畫了從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整體社會的社會意識和整體文化的狀態。衝突的根源與其說是最終的鴉片貿易——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說整個近代史的衝突就來自於兩種文化模式和意識的衝突,而兩種文化的踫撞和互動中,又影響了歷史本身的發展。事實上,我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觀點就是社會與歷史的交互式的前進。

其次,從這本歷史書中我們可以跳出單純的認爲近代中國的歷史就是“刺激—反應”的模式。我記得在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歷史教材就給我們這樣的印象,鴉片戰爭以及二次鴉片戰爭導致了所謂“開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層面的模仿;中法戰爭與甲午戰爭導致政治體制的反思與改革;而巴黎和會則導致了整體思想的反思。這種遞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顯然忽視了中國社會本身的主體性的問題。

本書所刻畫的近代中國的歷程則是一種反思式的推進,可以這樣說中國從原先的模式中脫離出來,試圖進入完全外來的模式,但是發現這本身並非從其主體出發,從而進入下一個反思的過程,重新認識自身的主體性。最後一個階段的主體性認識可以說就是擺脫蘇俄模式的共產政權,其最終取得勝利,完成中國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務。第三,也可以說這是一個猜想。整本中國近代史刻畫了近代中國本身的一條主線,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從整個國際體系的壓迫之下襬脫,恢復自己的主動性。這一恢復最終結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命題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個人的解放,顯然沒有過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體版本。或許這應當是下一個歷史階段“現代中國”的命題,事實上我們正在前進。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較好的歷史類讀物,如果說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側重於介紹一種歷史的觀點,而比較不注意歷史事實的分析——中國這麼長的歷史,只在那本小小的書中都說完了,那麼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將宏觀的歷史思維和詳細的歷史事實相結合的好書。

這本書的確值得一讀。

高中生的讀書筆記2

說起來有點兒慚愧,今早讀完的莫言的《蛙》,纔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書籍。就是這樣一本不算厚的書本,卻也整整看了2個星期有餘。

作爲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而記敘這樣一個鮮爲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義,通過“姑姑”內心的掙扎,反映時代的變革墮落,人內心的矛盾變化,無疑在選題上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書本的題目叫《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但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魔頭”,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裏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說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鮮明,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着國家政策,忠實於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爲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姑姑”強行讓張拳的老婆、讓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讓陳鼻的妻子王膽強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時刻在我的腦海浮現,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所以,我也時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沒有錯,她在晚年時的內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着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摻雜其中。而可憐的“姑姑”,卻顯然是錯生了一個時代,成了那個時代國家政策和家族利益衝突對立的代罪羊和犧牲品。沒錯,她的選擇是“反政策”的,但誰又能說政策本身不是呢,誰又能說明知這個政策還懷着僥倖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高中生的讀書筆記3

這段時間裏,我沉浸在這本《激盪三十年》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吳曉波先生站在國際視野的高度,透過民間觀察的角度,用真實和,相交融的優美文字,整體和個體相結合的描述手法,將一部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企業發展史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客觀、全面、細緻、生動地再現了幾代企業家在歷史創造中的,與迷惘、喜悅與傷痛、成功與沒落、經驗與教訓。

“這是一個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借用這樣一句頗爲矛盾的話語可能的確反映了1978到2008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

作者按照編年的體例介紹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每年出現的重要事件或現象,並歸納出這些事件或現象的原因,並在每年都附上一個典型的案例介紹,如廣爲人知的禹作敏倒臺、健力寶的沉寂等。可以說頗有當代中國經濟資治通鑑的感覺。作者以尖銳的視角幫我們概括了中國這三十年這樣一個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早期、初期,在國家呵護和政策扶植下一批國營企業拔地而起,茁壯成長,但當時代漸漸步入改革開放成長期後,國家開始放手這些溺愛的“孩子”時,他們開始掉隊了,他們原有的市場開始不斷遭到自主能力更強的民營企業和私有企業的猛烈蠶食,有些國企甚至砰然倒下。這10多年間,國營企業、私有企業、以及股份制公司的興衰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帶有強烈的政府和民營資本博弈的色彩,改革之前,政府掌握了基本上所有的經濟資源,而改革便是讓民營資本一步步向國有經濟領域發起進攻,這其中有成功,有失敗,有掙扎,於是便有了書中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中國企業的三十年曆程,有多少激動人心的輝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隕落。過去我們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現在我們發現,中國絕大多數的企業只能各領風,三五年,一時風光無限,不久就銷聲匿跡。即便是一些巨型企業,也難以倖免地經歷了從神話到噩夢的輪迴,“泰坦尼克現象”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正是在這個,年代中,中國企業界和企業家形成了一種非理性的市場運營模式和思維,涌動在,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資和擴張衝動,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矚目的中國企業崛起大戲,可也正是這種過度氾濫的,把中國的市場推向了新的無序和盲動,使如今的中國市場呈現出非線性的迷亂態勢。更要時刻警覺的是,一旦我們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脹、急功近利而喪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毀人亡的冰山一角。

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懂得了兩個道理,時勢造企業,識時務者爲俊企業,在中國特定的國情背景下,事業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及時關注中央的政策走向,把握歷史的風向,因爲根據“叢林法則”——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壯的種羣,也不是那些智力的種羣,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只有能夠不斷適應政策及時代變化的企業才能長治久安,才能長盛不衰。企業這樣,人亦如此!

讀罷《激盪三十年》,不禁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卷首詞《臨江仙》中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三十年的中國企業史,在歷史的長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於處在改革開放這個時代背景中,卻顯得尤爲不平凡。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着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作者的寫作目的絕不是簡單地爲這段高歌猛進同時又充滿曲折的30年商業史,,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飽醮,的筆觸,“在事實和理性的層面上抽絲剝繭”,爲我們揭示“一個空前複雜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時代”。同時也告誡我們,在進入改革發展事業的“深水區”,更要摒棄早已氾濫的,和“自我崇拜的熱焰”,以一種更理性的思想狀態,更良好的職業操守、更奮發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希望的春天,真正成就企業的不朽。

高中生的讀書筆記4

今天,我看了不久前買的一本《團隊正能量》,這本《團隊正能量》讓我看了後有很多的感想。

《團隊正能量》中有個專業名詞印象比較深刻的:微觀管理。之前理解,只有專業技術、專業知識最好的人,纔是團隊負責人的不二人選,學習了微觀管理的定義及案例,明白還不是這麼一回事,並不一定專業技術最強的人是最適合的團隊領頭人,團隊領頭人是要會分工、講溝通、善激勵,團隊好比複雜的機器,團隊成員是各個零部件,而團隊領頭人就是組裝整個機器的工程師,讓機器高效運轉。

在國外,有很多人奉行“極客至老”,即用一生的時間追求技術上的突破,這些人可能無暇去深入研究人際關係,他們可能不適合做團隊的領頭人,但他們在團隊裏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現象在國有企業裏面也有,類似於工程師、總工程師、專家這樣的意味。因此,在打造團隊的時候,我們要重視這些人,特別是待遇方面,應該是多角度全方位考量,而不能僅僅以級別的考慮,因爲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領導,也不是整個公司都要是領導,否則,會扼殺一部分團隊成員的勞動積極性,不利於專業性的提高,有損團隊的正能量。

公司的宏偉藍圖,應分解到各個團隊具體的目標,各個團隊的具體目標應落實到每個成員的職責中,在前行的道路上,團隊負責人應能判斷形勢、瞭解團隊成員的想法、行爲和動力,及時的溝通,善於傾聽,有效解決分歧,讓團隊形成統一的目標、共同的價值理念、專業化的問題處理解決能力、營造輕鬆愉悅和諧的工作氛圍,因此,團隊負責人更多的是引導作用。

團隊成員應保持積極的心態,積極使人進步,消極使人落後,時間很容易流失,與其消極的度過不如積極的迎接;應具有主動的意識,主動是積極的表現,善於總結自己、分析自己,主動接受新技能的培訓,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應明確個人的目標,將個人的目標與團隊的目標、公司的目標有機統一起來,將個人的事業與公司的事業統一起來;應做有道德的人,秉承先做人、後做事的道德理念,對同事熱心、對家人傾心、對社會有愛心,以熱情洋溢的姿態迎接每一天。

團隊是一個整體,團隊的進步需要大家共同奮鬥,成就團隊,就是成就每個人的夢想。

《團隊正能量》是一本充滿正能量的書,值得每個人去看一看,對自己好,也對團隊好。

高中生的讀書筆記5

是什麼促使了人活下去,給了他們活的勇氣?又是什麼在於人看來是最值得去珍惜的東西?活着的意義是什麼?讓我們打開《生活的鏡子》一書,看看書中是否給了我們其中的答案。

翻開書,第一頁則是代序,代序不僅告訴了我們青少年應該做什麼,也對這本書做了大概的解釋。其中一句魯迅的話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道德這事,必須普遍,人人應做,人人能行,又於自他兩利,纔有存在的價值。”那麼,活的意義,它的價值是否就是魯迅所說的那樣呢?我仍然一知半解。讓我們繼續往下閱讀。

理想?信念?靈魂?在第一單元幾則小故事中,給了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則小故事——《上山的和下山的》。它講述的就是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登山的不同感受,是一篇選自《重慶日報》發表於2019年9月22日的小寓言。其實,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就是每個人的目標不一樣,對結果的感受也就不盡相同,但只要你認準了,就不要再管別人說什麼。之所以我會選擇它是因爲它是這6篇當中的典型,不管是目標,理想,信念,靈魂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最主要的還是你把握了沒有。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沒有別人的信任,不能沒有信譽,更不能沒有自己的立身。你一旦拋棄了誠信,社會也將會拋棄你。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開好一個頭對於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處於年輕和幼稚階段的事物,因爲這時正是個性形成的時候,此時留下的印象也深刻……年輕時形成的觀念是很難消除和改變的,因此,年輕人成長時首次聽到的故事應該是美德的典範……這樣,我們年輕人才能在健康的土地上成長,沐浴着陽光雨露,接受美好的事物。一切美好的東西,辛勤工作的本性,像來自純淨之地的和煦春風,吹進了人們的心扉,不知不覺地,從幼年時候起,孩子的心靈就與一切美好的事物拉近了,對它們有了天然的親近之感。”

學會生活就自然能融於這個社會。這本書對我的啓發很大,相信它對於同樣讀過這本書的人也有着不小的感觸。它讓我瞭解了什麼是體諒,什麼是真情,什麼是責任……等等。最後,讓我們與郎費羅一起學習:不要以感傷的眼光去看過去,因爲過去再也不會回來了,最聰明的辦法,就是好好對付你的現在——現在正握在你的手裏,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氣概去迎接如夢如幻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