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國中【精品多篇】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國中【精品多篇】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一

朱自清先生在這本小書裏不僅講述了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五經四書,而且講了歷史上的經典《春秋左傳》《戰國策》《史記》以及諸子、辭賦的經典,其實《經典常談》是一部小而精的經典學史。

《說文解字》介紹了中國文字自古至今的演變史;《周易》講述了古代卦辭的簡要卜算;《尚書》簡述了古時人物的言語;《詩經》中的辭賦表達了春秋戰國各個國家的狀況;《禮》講述了古時傳統的禮數;《春秋》是古代計事史書的通史;《四書》講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戰國策》說了戰時人們的'智慧;《史記》《漢書》寫出兩漢繁盛興衰;《諸子》寫出百家爭鳴的局面;《辭賦》《詩》《文》講出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

這兩本名著向我們講述了深刻的道理,爲我們灌輸了語言的文學。保爾那大無畏的精神令我感動,他那百折不撓,堅強的精神令我敬佩,我也應該學習那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朱自清先生的細膩文筆向我介紹了中國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蘊,我也應該常常閱讀這些經典的文學。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簡短 篇二

因爲《文化苦旅》我走近餘秋雨。

還記得那時青春年少,輕狂無知,在書架上瞥見了他的名字與作品,那書架是那樣高啊,我不屑地走過了,沒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許多許多的敬畏。那讓我不敢顧盼的高度漸成了心中最神祕的暗泉,也許正是這份感覺拉着我走近了他。

他有許多頭銜和稱號,許多鮮花和掌聲,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個浪跡天涯的旅人。

歷史與現實隔着一段距離,正是這段距離把祖國山山水水中沉澱的文化層層剝離,於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有誰在覽盡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內涵了呢?

然而,終於有一個人肯在旅遊的時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將沉埋于山水間的歷史,執着成一程苦苦的旅行。他在山水之間捕捉文化的氣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麗,於是山水活了,歷史活了:西湖水裏亭亭走出了蘇小小與白娘子,都江堰邊默默佇立着李冰,天心閣的風雨飄搖着歷經劫難的書香,莫高窟的絢麗蒸騰着千年不枯的生命,《廣陵散》的餘音來自歷史深處,勾魂攝魄、浩淼的洞庭湖神祕而廣大……幾千年的沉澱重新在人們心中搖曳生姿起來。

讀餘秋雨,就像順着涓涓溪流尋找文化的歸宿,追溯文化的淵源。

讀餘秋雨,就像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覽盡歷史的畫卷。

讀餘秋雨,就像與一位隱士談話,嫋嫋茶香中體會歷史與文化的沉重。

讀餘秋雨的時候,就會覺得生命的本體貼近了歷史,貼近了文化,心靈靜了下來,世界靜了下來。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 篇三

沒有她的日子是孤寂的,沒有她的心靈是空虛的,沒有她的指引是無目的的前進,她是誰?——《讀者》,改變我,改變很多人的人。

剛剛去了書店,教輔書佔據了櫃檯,我半天摸不着頭腦,《讀者》跑去哪裏了,這樣來回了幾次,我都沒有看見她的身影,幾天了,想放棄了,直接訂閱吧。從人流裏鑽出去的時候,我瞧見了一個還從未細看過的角落,不由得走了過去,熟悉的金黃楷字,別具一格的圖畫,深藍的封面,我立刻有說不出的欣喜,趕緊抽了一本,好似怕別人搶去,踏實與親切的感覺,我難以形容,《讀者》!久違的《讀者》!永遠的《讀者》!讓我重新獲得了心靈的慰藉。

雨接連的下着,針針密佈在我的傘上,路人行色匆匆,我回頭看了看書店,出來了一羣又一羣的人,手裏是五花八門的書,沒有《讀者》樸實淺淡的封面。我笑了,隱沒在雨裏的笑,他們看到了分數與物質的財富,卻忽略了最真摯的,最純淨的心靈生活,但我擁有,我因此自豪,自豪我認識了《讀者》,一個好朋友,一生的朋友。

我帶着《讀者》走了好長一段路,把嬉戲留在了雨裏。我仰着頭,看天,灰濛濛的,雜亂的天,沒有任何東西遮擋的天,腳下滑,滑到了《讀者》的路上,封面浮現在我的腦海裏。

兩隻將要鵬翔的`天鵝,傍晚的黑色加重了湖水的深邃與憂鬱,一剎那,它成了一幅最美的畫,沒有雜質的畫,它就像《讀者》,勤懇的蜜蜂多年來不曾停頓的編織着一個美麗的夢,勞碌着一餐心靈的饕餮盛宴。

回首望,望不盡《讀者》腳下的天穹,翹首看,看不穿讀者永遠的愛。每日守候着同一個的理想的不同寓言,《讀者》孜孜不倦的教導着一輩又一輩的年)本站○(輕人,給他們目標和方向,給他們一個溫暖的世界。雖然世界在變,周圍在變,《讀者》的理念不會變,讀者的愛更不會變。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 篇四

今天,我再一次讀了《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讀了這個故事,讓人不得不感到深思。故事的內容是:

古時候,有一個人種了一塊地,在地的旁邊有一棵大樹。有一天,那個人到地裏幹活,突然,一隻兔子慌慌張張的跳了出來,瘋了似的向前狂跑,卻不小心撞到了那棵大樹上,兔子馬上扭斷脖子死了。這個人高興極了,連忙走過去,沒有費半點的力氣,就撿到了一隻又肥又大的兔子,真是天上掉餡餅啊!從此以後,這個種田人再也不種地了,整天異想天開的等待着更多的兔子,來撞這棵大樹。從此以後,他的'莊稼全枯死了,田也荒廢了。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感到很好笑,這個種田人真是個大傻瓜,撿到了以外的驚喜就不幹活了,天天哪有這麼好的驚喜呀?他真愚蠢,滿腦子裏儘想着一隻只又大又肥的兔子,只要不幹活,天天都有收穫。想着不勞而獲,太不應該了。

看完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很多事情。其實在生活當中,這種意外的驚喜是有可能存在的,比如說:我的堂哥在上學的路上撿到了一隻好鋼筆,這也是意外收穫。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學習方面,上課不專心聽老師講課,有時候還有小動作,作業也沒有認真完成,寫的字也是龍飛鳳舞的,媽媽爲這些事情說過了我很多回了,但是,我還是沒改掉這些壞毛病,我也太不應該了,想想,自己都快踏進四年級的教室了,缺乏自覺性,我也太不應該了。讓老師很家長操心。這個故事對我啓發很大:沒有付出努力,哪有驚喜的回報呢?我原來還覺得這個種田人很愚蠢,一直有不勞而獲的心理,其實我自己跟他一樣懶,在學習上偷懶是學不到知識的,也考不出好成績的,將來會一事無成的。所以我覺得在學習上,不應該有和農夫一樣的行爲,我決定,從今以後,努力學習,掌握知識,考出好成績。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 篇五

生活是一個監獄,囚禁着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不得不一起共同奔走於今日,又一起無奈接受相似的明日。就像《沙棗》中的挖溝者們,一天挖到晚,一年挖到頭。

人們總是走着幾乎一樣的路,在這生活中。誰說出了不一樣的意見,那便遭受批判。於是人們圍坐一堂,開始自我反省……

如此這般的日子裏,總會有人想要出逃的。也許就像《沙棗》中忽然望見一顆沙棗樹的“我”一樣,他們看到了自己所向往的、與生活不一樣的微光正孤立於一處。於是,他們苦心規劃這次逃離,然後悄悄地離開了隊伍,向自己的“沙棗樹”奔去。

從生活中出逃的人們來到“沙棗樹”前的'最初的那個時刻,不必說,肯定是欣喜的。爲那一刻所獲得的自由,爲那一瞬所觸及的嚮往。但不消多長時間,人們終究會起迴歸的心。因爲人們明白,每個人都不得不跟着生活前進。

“自由”與“心之所向”孤立於生活之外,但人們得身處於生活之中。畢竟,跟他人一起向前纔有活路,這是現實的定理。否則人們會發現,當自己從欣喜中緩過神來,再回首,已身處荒漠,不見歸途。

在這時,人們想來也一定會像“我”一樣,想起迷路者死在戈壁沙漠裏的故事,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屈服於無機世界的強大吧 。接着,決絕地轉過身,不再看一眼“沙棗樹”,然後順着道路奔回生活中,重歸隊伍裏。但這決絕中,多少有些無奈。

突然的迴歸也許會讓人們如“我”一樣,忽的就垮了,一時間竟動彈不得。但曾經浸染於身的自由的氣息是不會在短時間內輕易被抹去的。同樣嚮往一次出逃的人們,定會近乎狂熱的吻食這一芬芳。是的,人人都愛這種滋味,但卻又難求難得。

一段時間後,出逃歸來的人們已“復甦”,但這曾經殘留下的氣息卻不再。也許是被人們瓜分盡了吧,就像《沙棗》結尾,“帽子空了”。

然後,在一次結局爲迴歸的出逃之後,人

們又回到了生活中,過那來了又去,一如既往的無窮的日子……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六

讀《經典常談》談國學經典斐名中外的西南聯大中文系有三位著名的系主任,他們輪流坐莊,羅常培、朱自清和聞一多,其中對我個人而言最能叫上名字的就是朱自清,因爲上學的時候學過他的三篇文章:《春》、《背影》和《荷塘月色》,其他兩位大家知之甚少。即便對於朱自清先生也並不知道多少,不知道還有什麼作品或者什麼精妙。今日讀了一本1942年其編寫的《經典常談》,一本大師編寫的瞭解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門指南,才領略了大師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信手拈來。這是他寫給中學生的一本書,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任何個人的觀點的創新創造,卻是“發揚、介紹、修正、推進我國傳統文化”,對歷史經典的“切實而淺明的本站本站導言”。

對於中國的文學經典,雖然每個中國人都度過第一點,但我想有宏觀瞭解的卻不多見。既沒有人教,也沒有人談。朱自清先生寫《經典常談》就是要我們用“科學的選擇和閱讀方法”,“幫助人們以有效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率,從浩繁的書海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以集成和發揚前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這本書讓我們“閱讀經典”,瞭解經典。中華文字3000年,最早是出現於殷商晚期的甲骨文。而在此之前“結繩而治”,“後世聖人”刀筆刻字於牛骨龜甲,用於記錄文化歷史的開端“卜辭”。傳說的“倉頡”或許是“商契”,商民族的祖宗的意思。到了周朝演化爲“籀文”(大篆),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秦國的文字小篆成了國書。古代文字四種書寫方式,契、鑄、書、印,對應的不同的材料“骨、銅、簡、泥”而異。這是來自於《說文解字》的知識。《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河出圖,洛出書”,這是傳說的出處。甲骨經火燒斷吉凶是“卜”,蓍草數數目斷吉凶是“筮”,“筮短鬼長”,古代判斷小事吉凶用筮,大事吉凶採用卜。《易經》原來是一部切用的筮書,包含三部分:連山、歸藏和周易。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周易》是種哲學,民衆的《周易》是種巫術。《尚書》大部分也是卜辭,是當時的“雅言”,包括“虞、夏、商、周”四個朝代的號令,這些號令多成爲“誓”和“誥”。平時的號令叫“誥”,軍事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有時叫“謨”。是漢朝人編輯了歷史檔案,改稱爲《尚書》,“上古帝王的書”。值得注意的。是王肅的《古文尚書》是僞書,伏生《尚書》纔是真本。歌謠是《詩經》的源頭。

隨口唱的是徒歌,隨着樂器走的是樂歌。歌謠的詞由樂工記錄下來就成了《詩經》。“詩言志”,志不是抒情,而是關聯着教化或政治。孔子對詩斷章取義,詩被用來討論做學問做人,是要鼓舞人、聯合人,增加閱歷,教化衆人。天地君親師,代表《禮》的三本:天地是生命本源、親是祖先、君師是政教的本源,禮包羅萬象,人情不能忘本。儒家教人和平、教人節制,建立社會秩序和政治制度,就要遵守“禮”,叫做“禮治”。“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傳說孔子作《春秋》,“尊王攘夷”乃是《春秋》大義。史官記事兩個目的:徵實和勸懲。《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是《春秋》三傳。左氏重敘事,公、谷重解經。《左傳》參考羣籍,詳述史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四書,要先讀《大學》,再讀《論語》《孟子》,最後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中庸》傳授心法,是儒教道統的根本。韓魏趙三國分晉,田齊代姜齊,“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春秋進入戰國。六國親秦抗秦,即是“合縱”“連橫”,202年的歷史,劉向編纂成了《戰國策》,“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史記》《漢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紀傳體”史書,是二十四史“正史”的源頭。兩書各有所勝,班、馬並稱。《史記》是通史,記錄到漢武,《漢書》是斷代,起於高祖終於王莽之誅。

《史記》成於司馬一人之手,“文直而事核”,《漢書》成於四人之手,“文贍而事詳”,異曲同工,並稱“良史”。諸子百家源於士農工商,源於詩禮樂崩,“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儒墨老陰,諸子爭流;獨尊儒術,多虧董仲舒!辭賦最有名一句“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最有名是屈原和宋玉。賦不算是詩,是我國特有的體制,雖有韻,但是接近於文。漢武立樂府,調子分爲“楚聲”和“新聲”。楚聲成了五言詩的源頭。建安三曹用樂府舊題改作新詩。晉代阮籍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唐初仿作樂府,始有七言詩。李白杜甫提升了唐詩的高度。最早的問是商代的卜辭,就是一些簡單的句子,最早用於記言、記事和訴訟。文的標準有樑照明太子《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柳宗元、韓愈帶領文走上平正通達之路。“顧問不宜說理”,應該“用現在的中國話做文學”。是爲記。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 篇七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該書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知識,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對於例如“四書五經”等一系列諸子百家作品的`獨到見解,可謂是“國學入門書”,讓我深有感觸。

朱自清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書中自序中說“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國小”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說,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說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通觀整本書,朱自清先生不僅對於每一部着作都做了精闢的解釋,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