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多篇)

第一篇:《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

《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多篇)

《大衛·科波菲爾》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之一。又一次閱讀,也頗有感慨,覺得貫穿本書的是“人性”二字。文中出現了各式的藝術形象,但在我看來,這些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這些人的存在,不僅在19世紀,而且是當代。人性,不乏美好與醜惡。美好的人性,應被我們銘記,而不應被時代的變更而沖淡,我們更應去發揚它,讓它主導整個人性。而它,對於我們的社會是極其有意義的。但那些醜惡的人性,則應被人禁錮,它不應被散播到社會上去,這不僅對我們的社會無任何意義,甚至還會拖我們進步的後腿。對於書的內容,幾遍看下來,再加上對狄更斯身世的點滴了解,我覺得他似乎在與自傳。描寫了19世紀的英國種種的人情世故。書中的主人公是大衛,並以第一人稱着手寫作。大衛在未出生前父親去世,8歲時母親改嫁,繼你嚴酷殘暴,他姐姐也同樣鐵石心腸,不近人情,在大衛成長過程中遇到許多不友善的人──殘忍的校長、狡詐的朋友,還有心懷歹意的無賴亞·希普。然而也不乏善良之人,有可愛的保姆闢果提,少言寡語的巴克斯,貌似嚴肅卻菩薩心腸的姨婆,有生活不如意的米考伯夫婦,有恬靜溫柔的阿格尼斯,還有最可愛的朵拉。

善良的保姆闢果提(她的形象在書中始終很高大,心靈美好)把年幼的大衛看成自己的孩子來照顧,併成爲大衛的好友。他們有時無話不談,很親近。闢果提的善良是自始至終的。心地永遠是那麼純潔。她並不是在人們面前做作的一類人,她的善良是發自內心的。於是我會聯想到我們世上的某些人,虛僞的善良假惺惺。離不開的便是個利益,做的什麼事,首先考慮到的是我的利益會被損害嗎,或是什麼自私的目的能達到、完成嗎?他們的心靈應該被修正,以闢果提的心靈的標準來修正。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類似斯提福茲的人不少。他很狡詐,他與大衛成爲朋友,然後欺騙了大衛的朋友,他們一開始與人成爲朋友時總表現出很紳士或很優秀的某些品質,其實,他們是有目的的。在迷惑了對方後,罪惡的目的、計劃便開始了。利用對方的可靠的人情來做欺騙,當自己目的達成之後便溜之大吉,他們的人性是醜惡的,可恨的。

書中最令人痛恨的是尤賴亞·希普。在別人面前總表現得很卑微,似乎要博得別人的同情,他在任何時候都這樣。其實別有目的,在成爲威克菲爾的合夥人以後,他要讓威克菲爾崩潰,使他沾上了酗酒的惡習,並挪用公款交試圖吞掉威克菲爾的事務所。類似這一類人在商場上我想是不少的,他們總是以破壞別人聚斂財富爲快樂。有時他竟然連最親的人也要欺騙。在親人面前他們又是多麼成功,多麼輝煌,但孰不知他是出賣了自己的人性才換取得的。在得到輝煌的同時,他們也收穫了罪惡。一般人我想是不會要這樣的輝煌的。

說到書中的米考伯夫婦,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他們算得上是識事理的人(關於這點就不加說了)。憂的是他們總是不努力工作,期待轉機的出現。即使在生活上貧如洗,並欠下一屁股債之後,仍舊不努力去工作,希望天上能掉下餡餅。我們現在米考伯式的人不乏很多。也包括學生,總認爲學習無聊乏味,枯燥而且不認真學習,卻渴望一個好成績,明知是不可能的,但仍執迷不悟,他們的心靈僥倖佔據了全部空間。或某些下海經商的人,總把失敗歸咎於運氣不佳,不遇上 “轉機”,卻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存在的客觀原因,不努力工作,完美主義幻想着,並由此鬆懈下來,使自己崩潰。對自己並沒有明確目標,或許確是有目標,但很簡單:要遇到轉機。

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美好的人性,讓缺憾的心靈彌補過來;而對於醜惡的人性,我們應堅決說“不”,並用美好的人性打敗它。

第二篇:《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

利用空餘時間我讀了《大衛·科波菲爾》一書。

《大衛·科波菲爾》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這部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的小說裏,狄更斯借用“小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不少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

《大衛·科波菲爾》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摩德斯通騙娶大衛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愛彌麗的私奔是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威克菲爾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後落得個終身監禁的可恥下場。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出隱藏其後的社會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衛·科波菲爾無疑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論是他孤兒時代所遭遇的種種磨難和辛酸,還是他成年後不屈不撓的奮鬥,都表現了一個小人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尋求出路的痛苦歷程。經歷了大苦大難後嚐到人間幸福和溫暖的大衛,靠的是他真誠、直率的品性,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對人的純潔友愛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內心的美德,既堅韌不拔地保護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飽受挫折之苦的大衛。她最後與大衛的結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這種完美的婚姻使小說的結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氣氛。他們都是(本文來自本站:)狄更斯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的化身。這種思想的形成與狄更斯個人的經歷和好惡是分不開的。他始終認爲,處於受壓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遠勝於那些統治者、壓迫者。正是基於這種信念,小說中許多普通人如漁民闢果提、海穆,儘管家貧如洗,沒有受過教育,卻懷有一顆誠樸、善良的心,與富有的斯提福茲及其所作所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這種強烈的對比還反映着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部小說裏各類主要人物的結局,都是沿着這種脈絡設計的。如象徵着邪惡的希普和斯提福茲最後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歸宿。狄更斯希翼以這樣的道德觀來改造社會,消除人間罪惡,這是他的侷限性所在。

《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於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於它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如大衛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儘管不無誇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至於對女僕闢果提的刻畫,那更是維妙維肖了。

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師,小說的字裏行間,常常可以讀到他那詼諧風趣的聯珠妙語和誇張的漫畫式的人物勾勒。評論家認爲《大衛·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第三篇:大衛科波菲爾讀後感400字

《大衛·科波菲爾》讀後感

《大衛·科波菲爾》聽起來像是一個人的名字,可怎麼能是一本書呢?今天我確確實實見到了這本書,讀後讓我受益匪淺。

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一出生就失去了父親,母親也是再嫁給了卑鄙的人,這人對大衛和他的母親極爲苛刻。母親死後,他先去了密考伯先生家,後來又去了姨婆家,命運顛沛流離,生活動盪不安。大衛經歷了各種悲歡離合之後,終於與他心愛的埃尼斯走到了一起,本書在一種快樂的氛圍中結束。

主人公大衛爲什麼能在苦難波折中不沉淪,因爲他積極向上的精神,堅持不懈的努力。就像《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聖地亞哥一樣勇敢的鬥爭,在鯊魚不斷的襲擊中不放棄,反而更加有力的反擊着。面對生活的苦難,大衛並沒有絕望,“勇於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語),還有他的樂觀態度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們。

在以後的待人處世中,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樂觀的心態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這樣才能夠真正成功。

第四篇:大衛科波菲爾 讀書報告

讀書報告

書名:

大衛·科波菲爾

作者簡介: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年-1870年),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曾在黑皮鞋油作坊當童工,15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學徒,後來當上了民事訴訟法庭的審案記錄員,接着又擔任報社派駐議會的記者。他只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爲知名作家。狄更斯是高產作家,他憑藉勤奮和天賦創作出一大批經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師,常常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在浪漫和現實中講述人間真相,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緻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爲英國的“一位傑出的小說家”。

內容簡介: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的一部半自傳體小說。故事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是一位遺腹子。在善良美麗卻如洋娃娃般脆弱單純的母親和好心腸的女僕佩葛蒂的照料和關愛下,健康成長,直到黑心殘忍、奉行“堅定”教育的繼父和繼父姐姐謀德斯通姐弟的出現打破他幸福的生活。繼父不顧大衛母親的反對,自行決定讓母子分離,送大衛去到一所同樣如謀德斯通一樣殘酷的學校,並告訴學校老師,大衛是“一條會咬人的狗”。承受着屈辱卻無法哭喊的大衛在陰森的學校得知了母親永遠離去的消息,隨後便被繼父遣送到鞋鋪工作。在之後的日子裏,大衛遇到了好心忠厚的房東米考伯夫婦,但他卻因爲米考伯先生被逮捕如債務監獄的緣故不得不投奔在一出生便離開自己、只喜歡女生的貝西姨婆。在姨婆的幫助下,大衛被送到另一所學校,並在他寄宿的家庭中遇到了將對他人生產生重要影響的威克菲爾先生、他未來的妻子愛格妮斯還有尖酸狡詐的烏利亞·希普。大衛長大後,在威克菲爾先生的律師事務所實習。他在一次晚宴上遇到了他的首任妻子朵拉,同時也在不停地與老朋友重逢。他的老同學斯蒂福斯在見了大衛兒時便認識的女孩、如今漢姆的未婚妻艾米莉後,荒謬地帶着她私奔。然而世界上有很多巧合。漢姆在暴風雨之夜用生命相救的,偏偏就是拐走他未婚妻的斯蒂福斯。米考伯先生先是陷入希普的陷阱不能自拔,在經歷心理鬥爭後終於說出希普的罪行。而大衛則在朵拉死後迎娶一直以來愛着他的愛格妮斯。用一句老土的話來說,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讀後感:——洗滌心靈的良藥

19世紀的狄更斯,用大衛·科波菲爾這樣一位人物的故事,敘寫了自己的生活道路,續寫了自己的人生哲學。

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金錢是一切禍之緣由,是一切不幸的開端。摩德斯通騙娶大衛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愛彌麗的私奔是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威克菲爾一家的痛苦,海默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後落得個終身監禁的可恥下場。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出隱藏其後的社會真相。

金錢讓愛情不再純真。在那樣一個腐朽的中世紀社會,有錢的人結婚的目的大多都不再單純。我不能說謀德斯通對大衛的母親沒有一點點的憐愛,但是他至少也是衝着她的金錢而去的。既然愛她,爲什麼要那樣虐待她的孩子?因爲那是由金錢驅使而來的愛。艾米莉也

許真正愛着的是她的漢姆,但是斯蒂福斯身上金錢築起的光環迷失了艾米莉的心靈。

金錢讓人逐漸獸化,喪失人性。這一點在卑鄙貪婪的烏利亞·希普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別人面前總表現得很卑微,似乎要博得別人的同情,他在任何時候都這樣。其實別有目的,在成爲威克菲爾的合夥人以後,他要讓威克菲爾崩潰,使他沾上了酗酒的惡習,並挪用公款交試圖吞掉威克菲爾的事務所。類似這一類人在商場上我想是不少的,他們總是以破壞別人聚斂財富爲快樂。有時他竟然連最親的人也要欺騙。在親人面前他們又是多麼成功,多麼輝煌,但孰不知他是出賣了自己的人性才換取得的。在得到輝煌的同時,他們也收穫了罪惡。但也終將惡有惡報。

不禁在思索,爲什麼金錢能讓世界上的事物變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金錢買來的,我們也口口聲聲地說着喊着我們不會爲金錢所奴役,不會爲金錢所動搖,但是最終還是得做出一些或大或小的讓步,爲利益,爲金錢,我們有時候也會不擇手段。這是這個社會的現實所贈與我們的“禮物”,我們學會了世故。是的金錢是一切的基礎,沒有錢在這個現實得不行的社會上根本沒有辦法生存。我們沒有辦法一無所有地生活,但是也不能爲了金錢而不擇手段。

但善良的人也是存在的,儘管他們不盡完美,但也至少是善良的。

書中的米考伯夫婦,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他們算得上是識事理的人,是善良的人,憂的是他們總是不努力工作,期待轉機的出現。即使在生活上貧如洗,並欠下一屁股債之後,仍舊不努力去工作,希望天上能掉下餡餅。我們現在米考伯式的人也有很多。也包括學生,總認爲學習無聊乏味,枯燥而且不認真學習,卻渴望一個好成績,明知是不可能的,但仍執迷不悟,他們的心靈僥倖佔據了全部空間。或某些下海經商的人,總把失敗歸咎於運氣不佳,不遇上“轉機”,卻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存在的客觀原因,不努力工作,完美主義幻想着,並由此鬆懈下來,使自己崩潰。對自己並沒有明確目標,或許確是有目標,但很簡單:要遇到轉機。

還有艾米莉的未婚夫漢姆。他願意冒着生命危險下海救人,但卻和那個可憐人一起葬身於大海,而他最愛的艾米莉的父親也同樣葬身於海,他救上來的那個人竟然是拐跑他未婚妻的斯蒂福斯。這有多麼諷刺!我想狄更斯也是想借用這個來表現他“善惡分明”的人生態度吧!

貝西姨婆則是那個我最難以忘懷的人物。她儘管有着不同尋常的偏激,有着對男孩子的厭惡,並且在大衛一出生,得知他是男孩後便永遠拋下了他和他的母親離開了。但是當大衛一個人投奔她的時候,她欣然接受了這個身世不幸的孩子,且一心一意地教育他,幫助他成人;當謀德斯通兄妹企圖將大衛、帶回那個所謂的“家”的時候,姨婆也是盡了全力保護大衛。在整個故事中,貝西姨婆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圓形人物。不同於大衛的只有優點沒有缺點,狄更斯對貝西姨婆的刻畫精彩至極。在她衣着怪異、言辭怪異、性情怪異的另一面,貝西姨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善良人。她寬容,儘管威克菲爾先生收到希普的陷害導致她破產,但在知道真相之後仍然選擇了不計較;她講情義,儘管狠心的丈夫拋棄她離去另尋新歡,他再來找她要錢時她仍然會資助他;她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對待謀德斯通即嚴厲痛恨,對待大衛又十分親切??貝西姨婆將寬厚仁愛藏在了她的嚴厲之後。

這本書,以一種很強烈的對比,刻畫出了人性。善終將打敗惡。儘管這個道理目前並不現實,但是至少它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洗滌。我想這纔是我們有所領悟的根本所在。

第五篇:大衛科波菲爾

《大衛科波菲爾》讀後感

讀感一

——關於姨媽(貝西`特伍德)

小說從一開篇就展現了一個嚴厲的不速之客的造訪,也讓我感到她在這部作品中的作用已非同凡響。但我一直不明白,她爲什麼那麼討厭男孩,但如果大衛是個女孩她從大衛未出世就爲大爲的前程作了有條不需絮的安排。但事實情況是,當祁力普醫生高興地告訴她“是個漂亮的男孩時。”“貝西小姐再也不說一句話,戴上她的帽子,徑直走出了屋子。從此她再也沒有來過。”這樣的行爲,從國人眼裏看來簡直不可理喻,就中國現狀來看,“男尊女卑”的觀念像釘在了心頭上,拂之不去也一時半會別想改變它。下文就像讀者闡明瞭這位遠方姨媽的生活境況:富有,嚴厲,精明,但生活(婚姻方面)很不如意。所以才自然而然產生了厭惡異性的心理。這樣來看,這樣的情況並不是荒唐的。

從特伍德的性格心地來看,她是在那個利慾薰心的年代裏少有的“長輩”。儘管她非常不喜歡男孩,但當大衛風塵僕僕輾轉步行了六天才找到姨媽時,她竟一下子癱坐在小路上,隨後叫僕人燒洗澡水。再以後大衛的學業事業乃至私事方面,她並不專橫,她出錢爲大衛安排好一切的同時,並不強迫大衛對她一一順從,而是耐心徵求大衛自己的看法,當大衛爲多次花姨媽的錢多次羞愧難當的時候,她更是像一位慈母一樣一一安慰。

特伍德與“那個娃娃”也就是大衛的母親之間有一層很深的隔閡。但當“娃娃”克拉拉慘死後,她立即同情他,當莫德斯通姐弟前來“造訪”時,特伍德亦將滿腔的憤恨一瀉而發,那樣激烈難聽的話絕不僅僅因爲莫德斯通踐踏了他的草地。

由此看來,對於一個人正確的評價是不能單從一個方面就輕下論斷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特點,無論是嚴厲也好,和善也罷,只要他們有一顆善良純潔的心,他們的人生也會讓人嘖嘖讚歎,例如:貝西特伍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讀感二

——關於艾米麗

“童年時一個人最珍貴的時期”這句話用來形容艾米麗再合適不過。童年的她快樂而無憂無慮,雖然貧窮卻像一隻小鳥,每天自由自在地再大海上飛翔盤旋。她的童年少了大衛的一份心酸,但他與大衛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將是他們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快樂時光。

長期生活在親人的呵護下,艾米莉天真而且善良。她沒有機會洞察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黑暗現實,使她更不會理解真正的情感豈是像斯蒂夫斯甜言蜜語般輕而易得?天真的幻想着權貴的真情一樣可以打破金錢地位的界限,無知地憧憬着阿格妮絲會放棄一切帶她浪跡天涯!迷霧中的她,拋開了親愛的舅舅對她的疼愛有加,哈姆的一條真心庇護她的誓言也蒼白無力,只一個險惡的斯蒂弗斯,就讓她悄悄留下一封訣別信,跟着斯蒂弗斯出了國,因此她此後的生活可想而知。

盲目的一廂情願,割捨下一切親情,去尋覓自己所謂的真正幸福實際上早已把自己一步一步的推向了惡魔,什麼情況下,有比親情更重要的東西呢?到現在爲止,我認爲沒有,拋開親情和血緣去空想極樂世界的,最終會爲自己的所作所爲付出慘重的代價。

現實生活中,艾米莉一樣的例子有多少,或許只有上帝知道。天真和輕信是她們踏入虎穴的必要條件。往往缺乏閱歷的她們總會幻想白馬王子的瀟灑,卻遲遲覺察不到白淨皮膚隱蓋下骯髒齷齪的靈魂。在她們眼裏,你們只是他們的一個玩偶,一個個呼之即來拂之即去,對他們的生活和世界構不成多大威脅的玩偶。往往受傷的總是那個天真的你,你可用差不多一生的時間去了解一個你想了解的人,但當你過早步入他張設好的羅帳(小猴手打),除了任人

宰割,你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擺脫悪爪!

明知是個陷阱,多少人樂此不憊的往裏鑽,像一個保姆一樣伺候自己的另一半,即使再累也要加班加點給人洗衣服,自己掏錢甩衣服,買洗衣粉!呵呵呵,世界或許本沒有正理,反面事例走得多了,到漸漸名正言順了。各校頗爲流行但屢禁不止“青蘋果”事件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讀感三

———阿格妮絲隨想

小說中阿格妮絲的形象無疑是善良美麗溫柔的天使化身。她愛父母同時面對希普這個卑鄙狡詐的陰險小人她又是那麼脆弱無助。

關於她的善良,小說中她爲多拉和大衛祝福的時候最能體現。她深深瞭解大衛,儘管眼前這對孩子氣般的夫婦或許不合適,但她依舊微笑着和多拉竊竊私語,目光中同樣跳動着幸福的光芒。她絲毫沒有嫉妒之心,只是用她真誠的祝福爲大衛找到佳偶而高興。

多拉臨死前叫阿格妮絲和她單獨談話,我已猜出了事情的結果,雖然大衛一再稱阿格妮絲是像妹妹一樣指引着他,但多拉似乎已洞察到了阿格妮絲內心的矛盾,僅僅一面,多拉就“咀嚼”出了這麼多“事實”來,的確讓我感到女子的洞察力不可小視。

能夠把心愛的送給別人做新郎並真誠的爲他們祝福,滿臉喜悅的人,非得有一種博大的寬容與愛才能做到,要知道,金錢至上的年代裏,利慾已把多數人的良心吞沒,要想像阿格妮絲那樣默默付出卻不奢望的其他需求的人又是少之又少啦。

好人總會有好報的結果是作者狄更斯的願望。這個願望當然是與現實的英國相悖,但主旨思想傳達出的對普通勞動羣衆的深切同情,是我們每個心存善念的人所希望傳達出的內心情感,小說中的大衛的悲慘遭遇,多拉的年輕去世(小猴手打),無疑使我們心情沉重,但美麗善良的阿格妮絲的出現,無形中已讓我們感到了悲劇中正要發生轉機,沒錯,阿格妮絲對大衛的情感從小說的前半部分,並沒有明白細緻的挑明,最後寫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收尾,也着實讓人吃了一驚,似乎阿格妮絲與大衛從開始就是最佳伴侶,但是又有點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味道。他們走在一起的原因有三:第一阿格妮絲和大衛有着同樣悲慘的命運,第二阿格妮絲對大衛的關懷與洞察,第三大衛也心地善良,樂於幫助好人,雖然有點西方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浪漫色彩,但小說的結局卻不讓我們太過悲傷或許是以前的悲慼色調的襯托,阿格妮絲最後的溫馨生活給我們心裏留下了暖暖的粉色。

讀感四

——評價斯蒂夫斯

文中有一個人最難評價,既不知道是該同情他,還是恨他,他似乎本性不壞,卻因家庭社會背景的影響把他鑄就成了一名富家子弟的高傲不羈的性格,但他又的的確確是個小人,騙取了艾米麗後,又獨自回到了家鄉,卻把艾米麗拋在異鄉,任其自生自滅,不能不說他是一個無情無意的負心漢。這個人當然就是斯蒂夫斯。

到現在我還不能準確地判斷斯蒂夫斯與大衛之間的友情是否可信,當科波菲爾初次到寄宿學校去的時候,斯蒂夫斯就野蠻地將大衛僅有的七先令花了個精光,但日後大衛似乎也因此少捱了殘酷的校長柯里古爾的暴打,“友情”似乎是始於金錢的開端,但是要知道斯蒂夫斯家境並非淺薄,他完全沒有花可憐的大衛的那七先令的必要,或許他只是像他母親斯蒂夫斯太太一樣,以別人順從自己爲樂,否則的話,大衛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斯蒂夫斯是個陰險狡詐的人,當熱心的大衛請斯蒂夫斯到佩格蒂大伯家做客時,斯蒂夫斯曾滿懷熱心地爲艾米麗和哈姆祝福,但當他們剛一離開佩格蒂大伯的家踏上歸途的時候,他竟

然說出了哈姆是個呆頭呆腦的蠢傢伙,配不上那個女孩,這話着實讓大衛吃了一驚。直至後來,將艾米麗引誘他國,讓艾米麗拋開自己的家人丈夫(小猴手打),死心塌地地跟斯蒂夫斯享福,最後的斯蒂夫斯將艾米麗拋棄在異國他鄉,自己回來。如果給他辯護,我只能從他生活背影裏找,因爲斯蒂夫斯從小生活優裕,但他母親是個傲慢嚴厲的女人,只允許別人順從她,否則就算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她也會不可一世地與兒子絕交關係。當斯蒂夫斯領着艾米麗遠走他鄉的時候,這個可惡的老太婆就表明了態度,斯蒂夫斯領着一個卑賤的女子遠走他鄉後,除非斯蒂夫斯與艾米麗斷絕關係不在來往,否則斯蒂夫斯就不用回去找她了。可想而知,一個什麼不會花錢的斯蒂夫斯斷絕了經濟來源後,在外國也只是一個窮光蛋而已,這對於斯蒂夫斯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所以,最後的他不得不選擇遺棄艾米麗重新開始他奴隸般的貴族生活。

糾其原因+,他只不過是把艾米麗當成一個玩偶,想擁有的時候信手拿來,不想要的時候仍在一邊,如果他真的喜歡艾米麗,又怎麼會因世俗和金錢的困惑而仍下可憐的艾米麗,自己逃之夭夭了呢?

所以,作爲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永遠不要輕信他人,否則保護自己的防壘一步步被擊毀,最終受到的傷害將無法想象。

讀感五

————我的隨想

在歷史課本上曾講過:狄更斯的大偉*科波菲爾,把19世紀的歐洲社會生活描繪得“面面俱到”堪稱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書中的情節圍繞者一個個人物的出現而使其複雜地向前推進。善良質樸的老保姆佩格;外表嚴肅而內心善良的姨媽;生活不堪如意,卻彼此相愛的米考伯夫婦;恬靜聰慧的阿格妮絲;天真浪漫的多拉;當然還有一些讓人反感的反面人物,兇狠殘暴的莫斯通表弟;奴顏俾膝,陰險狡詐的希普……這些特色鮮明的人物,貫穿於大衛的生活中,是大衛的生命也因此而富有故事性。但是令我感觸最殘酷的現實並不是故事中人物們的下場,而是漸漸使我體會到人們在生活中常常提到的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信條派。人們爲了金錢,可以肆意踐踏良知;爲了能追名逐利,不惜採用一切噁心的手段;爲了能夠做回自己大少爺的位子,,得到母親的“施金”甘願義不容辭地將被自己玩弄的女孩子拋之九霄。哲學上說:“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如果在資本主義社會,金錢是一切物質的代言,那麼由此產生”的意識“也只能是種種令人髮指的惡果。這隊因果關係與生俱來,並非可以隨心所欲加以“完善”,人要生存,所以要金錢,金錢是得到物質的前提,一味清高,不能填飽肚子,所以不得不趟一趟這個沼澤,結果是明白的,從意識下定的那一剎那,你的雙腳與沼澤已親密接觸,想收回也已晚已。於是你就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先例。張愛玲筆下的“拜金主義”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在我看來,消除金錢干預的唯一出路有且僅有這樣一個辦法,那就是“大同社會”的出現。可人人皆知的是如今全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說“城鄉差距縮小”的人不是白癡就是有病。富人越富,窮人越窮,一方面要“大同”另一方面卻不肯放下手中的財寶,這就是矛盾,就像人人頭腦裏希望和平可戰爭卻無孔不入,隨時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災難一樣,矛盾就是這樣相伴相隨。但反之,沒有矛盾的世界好象太平淡無奇,太安靜了些!或許我的這些想法本來就是“天下本無事,傭人自擾之”的典型,但我想“古來聖賢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就算是終究沒有什麼“所得”讓腦細胞運動一下也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