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1000字

第一篇:看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點滴感悟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1000字

~-8-13 字數:10244我看的是高植的譯本,曾也看過董秋斯的譯本。下面的有些評論是我現在後加上去的。1984年10月30日星期二晴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萊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動了我。“假使每個人只爲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沒有戰爭了。”(36頁安德萊語)羅斯托夫伯爵夫人給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錢時(本人的說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經抱了她,並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們哭,因爲她們是朋友,因爲她們有好心腸;因爲她們從小是朋友,卻爲金錢這樣庸俗的事煩心;還因爲她們的青春都過去了……但兩人的眼淚都是愉快的。(85頁)~徒的愛,對於別人的愛,對於仇敵的愛,比起一個青年的美麗的眼睛在像您這樣詩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價值,更甜蜜,更美麗。(這是安德萊公爵的妹妹瑪麗亞寫給她的朋友尤麗的信)(134頁)以上幾段所表達的只有一個字:“愛”。但也明顯地分類爲兩種類型,這是託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種是情感之愛,如兩位夫人的愛以及日常我們一貫所宣傳的那種類型;另一種則是我們生活中很少考慮到的,並且可以肯定地說,絕大多數人特別是很講求實際價值的中國人所不承認存在這種類型的愛。即瑪麗亞小姐所表述的這種類型的愛。這種類型的愛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託氏、悲天憫人的雨果、熱情澎湃的羅曼·羅蘭等。尼考拉·羅斯托夫轉過身來,好象在找尋什麼,他望着遠處,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陽,天是多麼美麗、多麼蔚藍、寧靜而遙遠呵!夕陽是多麼明亮而壯麗哦!而遙遠的多瑙河裏的水閃灼得多麼親切而燦爛呵!更美麗的是多瑙河那邊遙遠的藍色的山巒,修道院,神密的峽谷,頂上瀰漫着煙霧的松林……那裏又寧靜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裏,我便什麼,什麼也不需要了,什麼也不需要了,”羅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這個太陽光下有那麼多幸福,而這裏……呻吟,痛苦,恐怖,和這種不可知,這種匆忙……他們又在這裏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們一陣跑,它,死亡,就在這裏,在我頭上,在我周圍……俄頃之間——我便永遠看不見這個太陽,這個河水,這個峽谷了!……”(注:這是羅斯托夫上馬衝鋒之前看到傷兵後的感想)(210-211頁)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於平平常常的滿足。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在他(注:安德萊負傷“臨死”前躺在奧斯特里茲戰場上)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有灰雲靜靜地移動着的天,沒有別的了。“多麼靜穆、安寧、嚴肅呵,完全不象我那樣地跑,”安德萊公爵想,“不象我們那樣地奔跑、喊叫、鬥爭;互相爭奪炮帚,——雲在這個崇高無極的天空移動着,完全不象我們那樣的哦。爲什麼我從前沒有看過這崇高的天?我終於發現了它,我是多麼幸福啊。是的,除了這個無極的天,一切都是空虛的,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天,什麼,什麼都沒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沒有的,除了靜穆與安寧,什麼也沒有。謝謝上帝!……”(399頁)以上內容我覺得是這本書最令人感動的內容了,這種體驗並非僅僅是看破紅塵,而是對一種永恆的禮讚。對一種寧靜,安詳,遼遠的憧憬。是對幸福的終極定義。這段內容對我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使我從此一改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而昇華到人類的良心上來感覺世事了。莊嚴、蔚藍色的、寧靜而悠遠的天空,超脫於人類所有痛苦、歡樂之上的永恆和安寧,只有它纔是我內心深處真正的精神寄託。1984年11月13日星期二陰今天看完了《戰爭與和平》的第二卷。真是托爾斯泰呀!儘管我在有些方面極不贊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啊,瑪利亞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說,並且扔掉了鑿子(輪子因爲慣性還在旋轉。瑪麗亞公爵小姐很久以後還記得這個漸漸消失的輪盤聲,這聲音在她的記憶中和後來所發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萊公爵的父親因誤聽到兒子死於奧斯特里茲戰場上而極度悲傷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兒。)(457頁)括號中的內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會有此共鳴的相同體驗。太妙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被老託的神筆不經意間即寫了出來。“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結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發問了。”(此是彼埃爾因決鬥而自責出走時的心靈鬥爭)(495頁)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種科學——整體的科學,這科學解釋整個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獲得這種科學,就必須清滌並革新自己內心的“自我”,因此,在認識之前,必須信仰,並使自己趨於完善。爲了達到這些目的,在我們心裏放進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爾出走時,在旅店中,一個共濟會會員開導他的話。)(503頁)安德萊公爵看了看彼埃爾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奧斯特理茲戰役之後,他第一次看見了那個崇高的、永恆的,他躺在奧斯特里茲田野上所見的天空;並且他心裏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東西,忽然在他心靈中醒來,這使他感到又高興又年輕了。這種情緒,在他一回到習慣的生活環境時,便立刻沒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會加以發揚的這種情緒是在他的心裏。(555頁)“不錯,就是那棵橡樹,”安德萊公爵想,他突然產生了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春天獨有的快樂和清新的感覺。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時光。奧斯特里茲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譴責的面孔,在渡船上的彼埃爾,因爲夜色的美感到興奮的姑娘,那個夜晚和月亮,——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來了。“不,生活並不在卅一歲結束,”安德萊公爵忽然最後地、斷然地決定了。“單單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夠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這個:彼埃爾和那個飛上天的姑娘也在內,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爲了我自己,要他們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麼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來,要他們和我在一起生活!”(602頁)這段內容深深地打動了我,從此我覺得我的想法和情感與周圍的人是那麼地不同,那麼地格格不入,我想讓他們也

能與我一樣去體會這種深刻的崇高感,但,我發覺我們中國人除了訕笑外,誰都不會爲你所表達的這一崇高的思想所打動,他們頂多只會爲一般的親情和那些被嚼爛的愛情所感動和津津樂道,更多地是爲金錢所鼓舞,所打動,他們更多地是崇拜李嘉成和蓋茨。(這段個人評論是我現在剛加上去的)我們中國人習慣於崇拜大人物或名人而不是思想。他們以爲大人物或名人的哪怕是一個日常用語,那都是字字珠璣的閃光的思想,如同書中所描述的大美人,那個導致別素號夫的悲劇的女人:一個嫵媚聰明的婦人的名聲那種不可動搖地確定在葉侖那·發西莉葉芙娜·別素號娃的身上,以致她能說出最俗氣最愚蠢的話,而大家仍然稱讚她的每一句話,在她的話裏面尋找深奧的意義,而這卻是她自己沒有想到的。(626頁)安德萊·保爾康斯基和彼埃爾·別素號夫這兩個人是托爾斯泰傾注心血,刻意刻畫的兩個光彩奪目的,非常有頭腦的人物(其實,保爾康斯基家族就是以托爾斯泰母系家族爲原形的,託氏的母親及母親家族對託氏的遺傳和影響都是巨大的,安德萊保爾康斯基的妹妹,不太好看的瑪麗亞公爵小姐則就是以託氏母親爲原形的),他們二人在書中的大段的獨白和豐富的內心思考及反省,給予了這部著作以偉大和耀眼的光環,給予這部著作以深邃的思想性,使它成了不是單純的小說,而是一部思想鉅作的人類精神財富。我最喜愛看的正是這些大段的獨白和思索,它們使我的精神變得前所未有的充實,使我的思想不在受人影響和制約(也許有人會指出這是個悖論,但我在這不想多費口舌,我需要的是心靈上的相通,而不是跟沒有思想的人浪費唾沫)。有趣的是,比埃爾的思想並不一定比安德萊膚淺,但他卻永遠是個思想者,不善於付諸於行動。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在巴黎的經常在小酒館和咖啡館高談革命的那些革命者。安德萊卻不同,托爾斯泰以後在他自己的莊園所實施的改革其實就是安德萊的寫照。只有他們倆人才談得攏,其它的貴族則均是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勢利小人(當然除了頭腦簡單的羅斯托夫伯爵,這個以他的父親爲原形的人物)。托爾斯泰的思想遠遠超越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反對封建制度,但也懷疑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先進思想和制度(當然不是站在其對立面去懷疑),我以前對他這種“晦澀”的思想很是不以爲然,可隨着閱歷的增加和對當代世界的發展的觀察瞭解及思索,現在仔細想想,他的思想和觀點還真是太有遠見,太深刻了,他不但看到了瀕死之軀的腐朽,也看到了只有現在的只有深邃的人才能看到的那時還是新生嬰兒的瑕疵。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是永恆的托爾斯泰!(這段個人評論是我現在剛加上去的)索尼亞拿着一個杯子經過大廳走進餐具房。娜塔莎從餐具房的門縫裏瞥了瞥她,她覺得,她記得從前有一次,光線從餐具房的門縫裏射進來,索尼亞拿着杯子走過。“是的,這完全是,完全是一樣的,”娜塔莎想。(739頁)這個生活及心理細節怎麼和我偶爾幾次的心理活動那麼相似。真是奇怪極了,託氏又不是我肚子裏的蛔蟲。這個非凡的人怎麼能把這麼微妙的心理細節用文字活靈活現地寫出來呢?佩服佩服!1984年12月1日星期六晴一個人爲他自己有意識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類達到的歷史目的的一種無意識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爲是無法挽回的,一個人的行爲和別人的無數行爲同時產生,便有了歷史的意義。一個人在社會的階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關係的人愈多,他對於別人的權力愈大,他在每個行爲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顯。…………帝王——是歷史的奴隸。(864頁)人在江湖還身不由己呢,更何況在權位之上了,這就是“責任”,一般的時候,他必須得怎麼怎麼做,否則就不行,就會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

第二篇:看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點滴感悟

~-8-13 字數:10244我看的是高植的譯本,曾也看過董秋斯的譯本。下面的有些評論是我現在後加上去的。1984年10月30日星期二晴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萊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動了我。“假使每個人只爲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沒有戰爭了。”(36頁安德萊語)羅斯托夫伯爵夫人給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錢時(本人的說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經抱了她,並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們哭,因爲她們是朋友,因爲她們有好心腸;因爲她們從小是朋友,卻爲金錢這樣庸俗的事煩心;還因爲她們的青春都過去了……但兩人的眼淚都是愉快的。(85頁)~徒的愛,對於別人的愛,對於仇敵的愛,比起一個青年的美麗的眼睛在像您這樣詩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價值,更甜蜜,更美麗。(這是安德萊公爵的妹妹瑪麗亞寫給她的朋友尤麗的信)(134頁)以上幾段所表達的只有一個字:“愛”。但也明顯地分類爲兩種類型,這是託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種是情感之愛,如兩位夫人的愛以及日常我們一貫所宣傳的那種類型;另一種則是我們生活中很少考慮到的,並且可以肯定地說,絕大多數人特別是很講求實際價值的中國人所不承認存在這種類型的愛。即瑪麗亞小姐所表述的這種類型的愛。這種類型的愛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託氏、悲天憫人的雨果、熱情澎湃的羅曼·羅蘭等。尼考拉·羅斯托夫轉過身來,好象在找尋什麼,他望着遠處,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陽,天是多麼美麗、多麼蔚藍、寧靜而遙遠呵!夕陽是多麼明亮而壯麗哦!而遙遠的多瑙河裏的水閃灼得多麼親切而燦爛呵!更美麗的是多瑙河那邊遙遠的藍色的山巒,修道院,神密的峽谷,頂上瀰漫着煙霧的松林……那裏又寧靜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裏,我便什麼,什麼也不需要了,什麼也不需要了,”羅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這個太陽光下有那麼多幸福,而這裏……呻吟,痛苦,恐怖,和這種不可知,這種匆忙……他們又在這裏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們一陣跑,它,死亡,就在這裏,在我頭上,在我周圍……俄頃之間——我便永遠看不見這個太陽,這個河水,這個峽谷了!……”(注:這是羅斯托夫上馬衝鋒之前看到傷兵後的感想)(210-211頁)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於平平常常的滿足。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在他(注:安德萊負傷“臨死”前躺在奧斯特里茲戰場上)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有灰雲靜靜地移動着的天,沒有別的了。“多麼靜穆、安寧、嚴肅呵,完全不象我那樣地跑,”安德萊公爵想,“不象我們那樣地奔跑、喊叫、鬥爭;互相爭奪炮帚,——雲在這個崇高無極的天空移動着,完全不象我們那樣的哦。爲什麼我從前沒有看過這崇高的天?我終於發現了它,我是多麼幸福啊。是的,除了這個無極的天,一切都是空虛的,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天,什麼,什麼都沒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沒有的,除了靜穆與安寧,什麼也沒有。謝謝上帝!……”(399頁)以上內容我覺得是這本書最令人感動的內容了,這種體驗並非僅僅是看破紅塵,而是對一種永恆的禮讚。對一種寧靜,安詳,遼遠的憧憬。是對幸福的終極定義。這段內容對我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使我從此一改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而昇華到人類的良心上來感覺世事了。莊嚴、蔚藍色的、寧靜而悠遠的天空,超脫於人類所有痛苦、歡樂之上的永恆和安寧,只有它纔是我內心深處真正的精神寄託。1984年11月13日星期二陰今天看完了《戰爭與和平》的第二卷。真是托爾斯泰呀!儘管我在有些方面極不贊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啊,瑪利亞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說,並且扔掉了鑿子(輪子因爲慣性還在旋轉。瑪麗亞公爵小姐很久以後還記得這個漸漸消失的輪盤聲,這聲音在她的記憶中和後來所發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萊公爵的父親因誤聽到兒子死於奧斯特里茲戰場上而極度悲傷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兒。)(457頁)括號中的內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會有此共鳴的相同體驗。太妙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被老託的神筆不經意間即寫了出來。“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結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發問了。”(此是彼埃爾因決鬥而自責出走時的心靈鬥爭)(495頁)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種科學——整體的科學,這科學解釋整個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獲得這種科學,就必須清滌並革新自己內心的“自我”,因此,在認識之前,必須信仰,並使自己趨於完善。爲了達到這些目的,在我們心裏放進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爾出走時,在旅店中,一個共濟會會員開導他的話。)(503頁)安德萊公爵看了看彼埃爾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奧斯特理茲戰役之後,他第一次看見了那個崇高的、永恆的,他躺在奧斯特里茲田野上所見的天空;並且他心裏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東西,忽然在他心靈中醒來,這使他感到又高興又年輕了。這種情緒,在他一回到習慣的生活環境時,便立刻沒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會加以發揚的這種情緒是在他的心裏。(555頁)“不錯,就是那棵橡樹,”安德萊公爵想,他突然產生了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春天獨有的快樂和清新的感覺。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時光。奧斯特里茲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譴責的面孔,在渡船上的彼埃爾,因爲夜色的美感到興奮的姑娘,那個夜晚和月亮,——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來了。“不,生活並不在卅一歲結束,”安德萊公爵忽然最後地、斷然地決定了。“單單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夠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這個:彼埃爾和那個飛上天的姑娘也在內,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爲了我自己,要他們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麼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來,要他們和我在一起生活!”(602頁)這段內容深深地打動了我,從此我覺得我的想法和情感與周圍的人是那麼地不同,那麼地格格不入,我想讓他們也

第三篇:論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觀

論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觀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因其創作了《戰爭與和平》等一些驚世的藝術傑作而譽滿全球,並被公認是世界級的“大文豪”。可是人們在對這位偉大藝術天才頂禮膜拜之時,往往容易忽視他作爲熱情的政論家和思想家的一面。要知道,正是這位藝術家,對於那些深深觸動着他同時代人的理智和心靈的重大社會問題大都作過嚴肅的思考和大膽的評論。無論在他的藝術作品中.或是在他的政論、書信、日記中,我們都不難發現他曾經以巨大的力量、信念和真誠提出許多有關現代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基本特點問題”(列寧語)。而在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中,戰爭與和平的問題顯然佔有很大的比重。托爾斯泰是如何看待戰爭與和平問題的呢?

一、時代造就了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生活的時代,正是帝國主義逐漸成的時代,大大小小的戰爭此起彼伏、地球上到處存在侵略戰爭的溫牀,戰爭已成爲威脅人類安全的最可怕的災禍。托爾斯泰作爲一位極度關心人類命運的偉大藝術家,自然要把戰爭與和平的問題列爲自己最關注的對象。其次,這也同他從小形成的個性、性格有關,或許可以說,作家的個性、性格中所表現的精神.往往是他創作活動的一個源泉。托爾斯泰出身於貴族他的家庭確切些說不是一般貴族,而是屬於較上層的軍事貴族他的先人和親戚中出過不少頗有聲望的軍人,他的父親和叔父都參加過1812年的衛國戰爭。崇武和愛國主義是他的家族的久遠傳統,這一傳統對作家這一代人的個性、性格的形成肯定具有顯著的影響。作家的哥哥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就是一位志在沙場的勇敢青年,他自願從軍,作爲一名炮兵官在高加索地區度過了多年戎馬生涯。正象他的小說《哥薩克》中的主人公德米特里·奧列寧一樣,他前去高加索,去“體驗危險,以求在危險會考驗自己”。他先在高加索服役,後來又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這一段時間的軍事生活對他一生的創作活動無疑具有深遠的影響。正是在這個時期,他早年的一系列著名的戰爭小說誕生了·並立刻引起了當時文壇的極大矚目.具體地說,博得了象車爾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等大作家的高度評價車爾尼雪夫斯基一再誇獎這位青年作家的“觀察力”.看人的透徹眼光和對人的心靈的深刻研究”。涅克拉索夫也同樣讚賞他的特寫《伐林》,說它裏面有着“許多非常精細的描述”是“俄國文學上未曾有過的東西”。早在短篇小說《襲擊》中,青年托爾斯泰已不單純作爲戰爭的參與者和目睹者去描述戰爭的故事,他已開始作爲一個思想家去思考戰爭的本質、戰爭的原因和後果等等

問題了。他在《襲擊》中提出這樣的問題:“人們活在這個美好的星球上.活在這廣裹無垠的星空下,難道感到擁擠憋悶嗎?處在這個迷人的大自然中,難道人的心裏可以保留着憎惡復仇的情感或者消滅同類的慾望嗎?在與大自然這個美和善的直接表現者的接觸中,人的心靈中一切不良的情感也應該消除了吧”。這位青年作家不僅提出這樣的問題,而且試圖加以回答:“戰爭?人類中一種多麼不可理解的現象呵!當理智提出這樣的問題:它是否正義.是否必要?內心的聲音總是回答否。這種非自然現象的一種恆定表現使它成了自然的東西,而自我保護感是正義的”。他的一些早期戰爭小說表明,他當時主要是去思考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問題。後來,托爾斯泰又參加了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戰爭與和平》這部鉅著不僅以其廣博的內容深度、人物數量、藝術魅力等獨步於世.同時也以其迥乎尋常的現代性,以其思想和形象對當今時代的切合性令我們感嘆不已。

《戰爭與和平》雖然寫的是十九世紀初的俄國人民反對拿破崙入侵的衛國戰爭,但它所表現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將永遠鼓舞着一切反對外來侵略、保衛國家和民族獨立的人民·書中所涵蘊的熱愛和平、熱愛人類的題旨將永遠爲後世的善良的人們所珍視。而托爾斯泰在後來數十年中所寫的許多政論,更是這位偉大作家向全世界直接發出的反對戰爭、保衛和平的正義呼聲。托爾斯泰很早就意識到,戰爭的問題是人類歷史上一道最尖銳、最棘手的難題。這問題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成爲他思考、議論和寫作的中心。例如在寫於八十年代初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這篇論文中,托爾斯泰告訴世界人民,僅有15萬人口的小國斐濟正遭受着列強的侵略。他詳細描述了斐許人民所經歷的被威脅、侵佔、掠奪、奴役等方面的實情。他是把斐濟人民的悲慘遭遇當作受殖民主義奴役的典型事例來描寫的。他說,一切表現得很清楚:“奴役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大炮、威脅、殺戳和侵佔土地”,而“主要的手段就是金錢”。

二、列夫·托爾斯泰對戰爭的抗爭

托爾斯泰還抗議殖民主義者在被奴役的國家所推行的民族壓迫和種族歧視政策。他深切同情一切受壓迫受剝削的民族,例如他同情受到美、日、西班牙奴役的古巴人民和菲律賓人民。他譴責英國人在印度的野蠻行徑,譴責對印度支那各族人民的侵略,併爲爭取民族獨立的波蘭人和塞爾維亞愛國者進行正義的辯護。托爾斯泰對當時歐美的列強在世界各地所挑起的戰爭幾乎都作出了自己的反應,比如,1896年他寫了《致意大利人》一文評述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亞的戰爭;1898年寫了《兩場戰爭》一文評論西班牙和美國爲爭奪古巴和菲律賓的戰爭;1899

年在《致r.m.沃爾康基》(此人系十二月黨人沃爾康斯基之孫)一信評論英布(爾)戰爭1904年又寫了評日俄戰爭的《清醒清醒吧!》。除了政論文章之外,作家還在許多書信裏補仁淪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世界各地不時有人給他來信,訴說戰爭所造成的苦難,他在回信中都對他們表示極大的同情,並指明誰是戰爭的罪人.並建議用什麼方法去防止戰爭。很多國家的那些對戰爭勢力的增強、軍備競賽的加劇、國際關係的惡化深感憂慮的人們往往都想知道,托爾斯泰對此會說什麼?”人們希望聆聽他的忠告,得到他的幫助。有位美國人叫蒙塔古·萊弗遜,他是個醫學和哲學博士、藝術碩士,上世紀六十年代居住在英國,曾與俄國的著名思想家赫爾岑有過友好往來。在費城的一次反戰的羣衆集會上發表演說,嚴厲譴責美國政府出兵侵佔菲律賓。隨後他將自己的演說材料寄給托爾斯泰,他請求說:“我在演說中所談到的那些犯罪行爲和可怕的事情每日都在繼續發生。合衆國人民出於對您的崇敬,併爲了那被凌辱了的人道精神,想聆聽你的高見。懇請您大聲痛斥那些以合衆國名義去幹這些卑劣勾當的殘酷而墮落的人們,他們正竭力對人們隱瞞這些勾當。”萊弗遜這裏指的是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爲爭奪菲律賓的戰爭。托爾斯泰回答說:“關於這場戰爭,全世界都知道,大家都非常關注它的表現”。 1899年在荷蘭海牙召開過一次有多國代表參加的和平會議,討論限制軍備和保障和平的問題。令托爾斯泰大感氣憤的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竟充當這個會議的主要發起人之一。當時一家美國報紙請託爾斯泰就這個會議談談看法時,作家回電說:“海牙和平會議不過是基督教僞善的醜惡性表現而已”。在這個電文的開頭還有這樣的話:保衛和平的問題“可能是由那些不限於空談,而且親自參戰(必須作戰)的人去解決的”。九十年代,托爾斯泰還寫了一篇題名爲《天國在你們心中》的政論.它曾對世界大戰發生的危險性作了預言:很難設想有比基督世界當前所處的境況更具災難性的了,這個世界有相互敵對的武裝起來的民族,有經常不加控制地加重的賦稅用來支持日益增強的軍備,有工人階層對富人的日益強烈的仇恨,有懸在人人頭上的戰爭的達摩克利斯劍,它時時該該都懸在上邊,或遲或早是會掉下來的”。作家還斷言,俄國人民只能在兩者中選擇一樣,要麼是戰爭的恐怖,要麼是革命。這位作家認爲,“對於人民大衆而言”,選擇革命將好一些,不要選擇戰爭,因爲戰爭在“一年中所吞噬的犧牲品要多於本世紀所發生的一切革命”。值得注意的是,作家說這番話的時間,是在日俄戰爭和1905年俄國革命之前若干年。隨着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托爾斯泰愈來愈清楚地認識到戰爭乃是“殘酷的生活制度”的產物。他逐步得出這樣的結論:只要舊的社會未被消除,

戰爭就不可能被消滅。所以,他認爲“現存的生活制度是應該消除的”,並確信,“暴力的制度是不會永世長存的”。

三、列夫·托爾斯泰晚年對和平的追求

晚年的托爾斯泰認爲自己的活動的意義就在於“促進”新時代的到來。曾有人故意問作家,他的這種“消滅現存制度,代之以新制度”的意向是否有悖於他的宗教信仰呢?他回答得很乾脆:“如果現存制度在這種情況下被消滅,這不就只是證明這種制度是錯誤的、違背上帝意志的,所以應該被消滅”。可見此時的托爾斯泰已經完成他思想觀點上“最大的轉變”。然而作家同時又認爲,他們的工作是有一定益處的,那就是通過他們的活動使反對戰爭的觀點愈益深人人心。用他的話說 “越來越深入社會的意識”。他產生過這樣的希望:“戰爭變得不可能”的時代也許爲期不太遠了。作家曾分析說,當代人按對戰爭的態度可分爲三類。第一類人把戰爭看作“可由一些外部方法加以糾正的偶然的政治現象”,第二類人認爲戰爭是殘酷的然而又不可避免的現象,第三類人則認爲戰爭是必要的、甚至有益的他着重分析了第一類人的見解,因爲當時幾次和平大會,尤其是1890年夏在倫敦召開的和平大會的召集人中,持這類見解的爲數不少倫敦和平大會曾作出十二條決議,作家對之一一加以分析和評論,他最後指出:大會的基本思想就是向人們“宣揚戰爭之害與和平之利”,要人們每年十二月第三個星期日”都去宣傳這樣的思想。作家說,這些書呆子們天真地設想。“如果多費紙墨、多費口舌那就可以使人人協調一致使人人變得沒有利害衝突,到那時就不會有戰爭了”。可惜這些人沒有認真想一想,他們向之進行勸誡的那些政府難道願意自動解散軍隊,並在仲裁法庭的幫助下友好地去解決彼此的爭端嗎?針對上述見解,托爾斯泰打比方說:“??就姐有人假如建議商人和銀行家們不要以貴於買進價格出售任何東西,而要從事不計利潤的則富分配,並由此消滅已變得不需要的貨幣。’.但要知道商業和銀行業要的就賣貴於買,所以這種要賣不貴於買以及消滅貨幣的建議就等於是要它們消滅的建議。”作家把問題提得尖銳極了。他對那些大會組織者們的批評的正確性已爲後來的事實所證明。曾幾何時,各國之間的戰爭便接踵而起,許多派代表出席那幾次和平大會的國家後來並沒有去“自動地解散軍隊”或“友好地解決彼此的爭端”,相反卻是“自動地”擴軍備戰,對他國大動千戈。雖然如此,托爾斯泰並不全然悲觀,從不認爲戰爭就一定不可避免,他仍然堅持不懈地爲人類的和平事業竭盡自己的努力。法國有位名叫儒勒·克拉季的作家、科學院士,他曾因爲軍國主義辯護而受過托爾斯泰的批評。後來到了

日俄戰爭發生時,此人便在法國《時代》報上發表一封致托爾斯泰的公開信,他在信中譏諷托爾斯泰的和平活動徒勞無功。他寫道:“您看到了吧,親愛的偉大導師,人就是種種事件的玩具。帝王們誠心誠意要和平,而人們則迫使他們進行戰爭。人民渴望寧靜,可是隆隆炮聲驚醒了它,‘裁軍’這個偉大字眼被拋向世界,而武裝的艦隊則駛遍各大洋,邊界上處處刀光劍影。善良的預言家呵,您教導人們要有惻隱之心,可是他們對您的回答是:上彈,開火!這會不會讓您發窘呢?儘管您的信念很堅定,您會不會對野獸似的人大失所望呢?這正是我希望從您那兒聽到的話,親愛的偉大導師。”對此作家嚴正地回答說,沒有任何東西能撲滅他對人類理性的信心和對全世界和平取得勝利的希望。這裏最值得一提的是:18屆國際和平大會的組織者們曾推舉他爲名譽成員,邀請他前來瑞典首都斯德離大會開幕兒乎還有一個半月時間,托爾斯泰已在廢寢忘食準備他的發言稿,他打算在大會上親自用法語發表演講。當時有位友人來過他家拜訪,他過後給自己的一個親友寫信說:“這些日子裏列夫·尼古拉耶維奇精神抖擻,工作努力得可怕。他連做夢都夢到去斯德哥爾摩。昨夜他甚至沒有睡,爲這一念頭而激動。他用法文在準備自己的演說稿,而圖尚在翻查旅遊指南,選擇路線。”托爾斯泰的夫人索菲婭·安德列夫娜對他決定去斯德哥爾吟一事擔心之至,因爲他已屆毫重之年,身體、欠佳。可是托爾斯泰本人卻壯心不已,對此行抱有很大希望。不過,他深知自己的報告將不會被那些統治人物所接受。

四、爲和平而吶喊的列夫·托爾斯泰

但是,他相信,人們可以“從殘酷的、非理性的生活轉向理性的、具有當代人類意識要求的生活。”托爾斯泰知道,和平的敵人往往是那些大權在握的統治人物,但這位作家對他們並不畏懼。他說:“在他們手中有億萬金錢,有千百萬唯命是從的軍隊,而我們僅有一種手段,然而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手段—真理”。他深信,“我們的勝利是無疑的,正如旭日的光芒會戰勝黑夜那樣無疑”。自然,在對托爾斯泰爲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爭取世界和平所作的一切貢獻表示崇敬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他的世界觀上“顯著的矛盾”。他在提出和探求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時,往往也摻進他的“不以暴力抗惡”思想,難免留下“托爾斯泰主義的歷史罪過”的痕跡。但對於他來說.弱點方面畢竟是次要的,也是我們不應苛求於這位天才的。人類將永遠珍視他爲世界的和平,爲全世界人民的友愛團結而奮鬥不息的熱情和勇氣。

第四篇:《復活》列夫·托爾斯泰讀書筆記

《復活》

-------列夫托爾斯泰

作品簡介: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十九世紀俄國對世界文學最有影響的作家。譯者:安東/南風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年: 2014年8月。《復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書取材於一件真實事件,主要描寫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引誘姑媽家女僕馬洛斯娃,使她懷孕並被趕出家門。後來,她淪爲妓女,因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他爲她奔走伸冤,並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後,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爲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爲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爲伉儷。

摘抄:那時他是一個誠實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青年,隨時準備爲一切美好的事業獻身,如今成了一個荒淫放蕩、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喜愛的只是自己的享受,那時侯他覺得世界是一個祕密,他懷着喜悅和激情千方百計要解開這個祕密,現在他覺得現實中的一切既簡單有明瞭,一切都是由他所處的現實環境所決定,那時候他認爲必需和重要的是接觸大自然,接觸曾經生活過、思想過、接觸過的前人(如接觸哲學、詩歌),現在認爲必需、和重要的是人爲的規章制度,和跟同事們交往。那時候女人是神祕的,迷人的,正因爲神祕纔是迷人的創造物;現在,除了家裏的女人和朋友的妻子,一切女人的功用都是十分明確:女人是他已經嘗試過的最好的享受工具。那時候他不要錢,母親給他的錢,連三分之一都用不了,他可以放棄父親名下的田產分給他的佃戶;現在母親每月給他一千五百盧布,他還不夠用,爲了錢他已經跟母親有過幾次不愉快的交談。那時候他認爲精神上的人才是真正的我;現在則認爲強壯而精力充沛、獸性的我纔是他自己。

我覺得這段寫得非常精彩,也寫得非常的現實,短短几百字,卻生動的描繪出了很多人的人生歷程。仔細品嚐,我越發覺得作者的偉大與睿智。難道很多人的一生不就是在善、惡的掙扎與對抗中度過的嗎?

人從生下來開始,本性到底是善是惡?自古以來便有爭議。我覺得人剛生下來時,並無所謂善惡,他們就像一塊純淨的不能再純淨的冰塊,沒有一點污點。在後天的成長中,伴隨着自己的個性和生長環境,每個人都會變得不一樣,有善,有惡,或者善惡皆有。

我小的時候非常單純,常常幻想到這世界是多麼的美麗,和親人、朋友們在一起是多麼的快樂和幸福,長大了我想幹嘛幹嘛,但是,隨着年齡增長,我發現這世界並不是自己原先所想象的那樣,而現在的很多東西也並不是自己當初想要的,但我能怎麼辦呢?有時你對什麼東西非常討厭,不屑爲之,但結果你偏偏要去與之接觸,並且還要笑臉相迎,此時你是什麼感受?改變它嗎?這時我想起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旁邊矗立着的一塊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話:“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現在躺在牀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爲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是一名二十多歲的青年了,後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可能要經歷各種的磨難和誘惑,各種選擇和放棄。也許我的一生也將不停的在善、惡的掙扎與對抗中老去,,,,,,

以後的命運是怎麼樣的我不知道,我的工作是什麼我也不知道,現在我唯有緊緊抓住自己的目標,低調的爲之奮鬥。我在心裏默默的暗示自己,不管以後的世界是怎麼樣的,我都要堅持一份本心,一份

與人爲善的心,不管善惡怎麼爭鬥,總是邪不勝正的!

摘抄:從那時候起到今天,他已經有很長一段時期沒有打掃過他的靈魂,所以他從來也沒有象這樣骯髒過,他的良心所要求的東西和他所過的生活之間也從來沒有象這樣不協調過。他看到這個差距,不由得心驚肉跳。

人們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信息,好的,壞的全都撲面而來。好的不容易接收,壞的卻擋不住,所以我們經常都要定期“清掃”。

作爲一名青年,我比誰都希望進步,我想變得更優秀。然而,在奮鬥的過程中,有時總會停滯不前,不僅如此,有時反而會倒退。這段時間基本上都是處於迷茫、懶惰、灰心、鬱悶、貪玩等狀態之下,怎麼辦呢?一時想改又改不過來,想馬上步入正軌可難了。此時,只有自我反思了,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提高。經過這一階段之後,神清氣爽,明顯感覺自己從思想上、精神上進步了許多。因此,常常反思是有助於自己更好的成長的。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睿智人生,我輩所求也。

對作品的看法:

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復活,也是人類最美好感情的復活。同時它也是歌頌人類同情心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

中文系10廣電班 2014011159 晏彪

第五篇:《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

最近閱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值得重讀精讀。

其中有句經典的語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間的愛去愛,我們可以由愛轉爲恨;但神聖的愛不能改變。無論是死還是什麼東西都不能夠破壞它。它是心靈的本質”。

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會,不侷限於一隅的小說,場面的波瀾壯闊,是他成爲經典的原因。裏面的人物個性鮮明,讓人難以忘懷。彼埃爾、安德烈、尼古拉等等,彷彿只要穿越時空,仍然可以觸摸到,那些熱血,那些真正的悲傷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就這樣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生下來,人的各種慾望、醜惡一面盡情展現。情慾、貪慾,更多。庫圖拉夫也是一樣,毫不在意地聽別人說他是獨眼龍,在軍事上,兢兢業業,爲國家效忠,盡犬馬之力。最後,卻因爲別人的不滿,軍權移交。卻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時代,終於過去了……”。也許,就像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所說: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爲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也許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別多的那個蘋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愛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總是需要流血和犧牲換來。明天太陽是否能依稀升起,沒有人知道。狹小的車間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寬恕。當戰爭結束,拿破崙的時代徹底過去,奧軍取得勝利的時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終於來臨了。是的,來臨了,經過戰爭的洗禮,這和平的曲調奏響之時,那旋律格外的歡快和動人。

婚禮舉辦,生兒育女,這是人之常情,這是真正的和平時代了。最後一句話,讓人感觸頗多: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令愛我的人都感到幸福。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個十五歲的瘦削少年所說的話。是的,既然已經和平了,我們所能夠做到的,只不過是愛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