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語文教學改革已提了多年,新的課程標準的出臺,改變了語文教學觀念,改革了考試方法和教學評估體系,而作爲教師,最實在的變化應是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是改變語文教學現狀,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一環。要把創新課堂教學方法作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向40分鐘要質量,更應該注重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國小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可見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着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彙、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麼,怎樣培養國小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淺見。

一、培養閱讀能力,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

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並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學生就理解了。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裏?重點應引導學生說,也就口頭運用。爲了是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文中詞語、句式變換說法。

二、教給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1、指導預習,採用扶放結合式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扶放結合式是語文課堂中常用到的一種教學。“扶”,採用引導和指點的方式,如提示重點、提供範例、提出問題、點明規律、指導方法、幫助總結等。放”是指增強獨立性,放手讓學生閱讀實踐,讀懂課文。學生剛上三年級,不會預習,我就把預習拿入課堂,集中上好預習指導課,教給學生預習方法:①讀熟課文,要求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②邊讀邊想,讀後能比較準確地回答出課文的主要內容;③要藉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隨着閱讀訓練項目的進行,預習要求也相應提高,在上述訓練的基礎上,再給學生布置方向性預習提綱,讓學生有所遵循,使預習由扶向放過渡。學生課前做了充分預習,不僅提高了教效果,爲大量閱讀創造了條件,而且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提高了自學能力,使閱讀起步訓練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2.、上好課,以精讀帶略讀,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有重點地、有計劃地訓練學生,逐步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讀課,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待不同的類型的課文應該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可採用以下方式進行教學:①採用“篩選精彩段落—品讀”式。新課標強調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尊重學生不同的感受,而這種方法正是建立在信任、尊重學生的基礎之上的,“篩選精彩段落—品讀”的教學方式適用於寫景或某些

寫人記事的文章。具體操作是通過自主悟讀選擇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再與老師同學交流通過朗讀展現這種情感,從而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②悟讀—批註式。這種方法一般用於略讀課文,也用於其他各種課文的教學。如略讀課文《七顆鑽石》,先讓學生通過悟讀課文,畫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段,再作上旁批,通過交流感受小姑娘和媽媽一心爲別人着想的愛心

三、培養閱讀能力要善於啓發學生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閱讀教學中,只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總是處於被動的局面。我們要通過一篇一篇課文教學使學生學到閱讀知識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有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教學中,教師引導、啓發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內容等)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某個意思懂不懂。這樣讓學生逐步養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並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儘可能啓發他們互相解答。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才由教師講解。

四、培養閱讀能力要注意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一時難於解答。可是,發動學生又把疑難解決了,這樣可以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教師還要啓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無疑是朋友國小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和發展,國小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梅塘中心國小曾光仕13807964636

通過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我深深地體會到:閱讀能力,對一個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增長見識,以及培養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繫。國小生閱讀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夠加強國小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而且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能讓國小生去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從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同時也能發展他們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我認爲必須加強國小生的課外閱讀,提高國小生的課外閱讀的能力。

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某件事產生興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學習,興趣更濃者,能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課件,精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課堂教學情境,從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整堂課的教學設下很好的鋪墊。

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但學生對草原非常陌生,對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瞭解得就更少了。如何讓課堂上得生動有趣,激發起學生對草原的嚮往呢?我是這樣做的:

上課開始,我首先讓學生自由談談對草原的印象,然後出示

一幅草原風光圖,同時播放了跟草原相關的歌曲。圖畫、音樂以及師生生動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了,學生們都陶醉在美好的想象當中……這時,我充滿激情地問道“:草原這麼美,你們想到草原去看看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答道“:想!”學生已經完全被引入課堂的情境當中,在無意中形成了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積極參與學習。由此可見,運用多媒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能營造寬鬆愉悅的心理環境,激起學生的“興奮點”,誘發學習熱情,變“苦學”爲“樂學”,變“要我學”爲“我要學”,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臺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爲:“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啓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三、創造條件,讓學生快樂閱讀。

我要努力爲學生創造閱讀的條件,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幽雅的環境中舒舒服服的進行閱讀。

每個學生的興趣、個性特點不盡相同,因此他們所習慣的呈現閱讀體驗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喜歡朗讀,有的喜歡錶演,有的喜歡錶述……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如閱讀了《草原》以後,我鼓勵學生說:同學們的感受一定很深,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於是,他們有的深情地誦讀,有的和着音樂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寫起了小詩,有的和同桌交流……課堂成了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表現的舞臺。

四、培養想象能力,激發創新思維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的這句話精闢地指出了知識和想象力的關係,知識藉助想象力而發展,想象力是知識進化的先導,由此可見想象對知識的重要性。在國小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同樣要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首先通過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題,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與創造力是一對“孿生兄弟”。着名哲學家康德說:“想象力是一個創造性的功能。”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能爲學生今後更好地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閱讀的思路與作者文章的思路連起來,着重把握體現作者情感的句子,通過閱讀讓學生大膽展開想象,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意識,使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真正讀出了感情,真正體會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

五、培養閱讀能力要注意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一時難於解答。可是,發動學生又把疑難解決了。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教師還要啓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無疑是朋友國小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總之,在提高閱讀能力時我們要處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範例,這樣班裏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第三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梅江國小 劉紅紅

國小中年級是義務教育進入第二個學段的起始年級,學生已從幼童時代進入了孩童期,他們的獨立意識開始萌發。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也在增強。對一些問題升始有了自己獨立的理解,甚至對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在文化知識方面,他們有了第一學段學習的積累。語文教學如何抓住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特點進行課堂教學,使他們成爲有一定閱讀能力的、能與人大方交流的、會正確表達思想感情的、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學生,就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開闢一條新的教學途徑。傳統的國小語文教學強調知識灌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導致學生機械接受、死記硬背。教師主導着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缺乏自主性,嚴重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課前預習,課前蒐集。

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必須立足於開放,即意味着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個社會的迴歸,才能適應當今飛速的信息時代。新課標也給提出了要注意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建議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教師引導學生課前蒐集信息,讓學生在探索中主動學習,能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手段。蒐集的信息,一方面是與課文主題相似的文章,另一方面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材料及其它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㈠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去與課題或文本碰撞,從而引發學生對文本的猜想,形成閱讀期待。

㈡ 初讀課文,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第一步:先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2遍,要求學生邊讀邊畫出生字詞,教師出示課文難讀的,易錯的詞語全班指導,掃清讀書的障礙。

第二步:交流朗讀課文情況。一般以指名讀書爲主,檢查中下等學生讀書爲主要目標,隨時糾正學生讀錯的字,注意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第三步:指導學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自己先想一想,再與同桌商量商量,用一至兩句話來描述主要寫了什麼人、什麼事,然後寫在課本上,最後交流。

第四步:再次讓學生瀏覽課文,對全文進行質疑,確定課堂學習的目標。

三、精讀課文,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來體驗

圍繞話題,選擇重點,以多種形式的讀爲基礎,引導學生髮現段、詞句之間的內在聯繫,一步步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課文語言初步內化爲學生自己的語言。這一步是閱讀教學的重頭戲。在此環節中,教師要緊扣文本的主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反覆研讀,調動學生的認知、想像和情感,含英咀華,細細揣摩、體味,不斷深化對文本主題的認識。同時依據課標對不同學段擬訂的教學目標,結合文本的特色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立文本閱讀訓練項目,同步憑藉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的訓練,使學生習得一些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閱讀積累。

要根據文本的特色來確立文本主題。文本主題確立後,教學中要圍繞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整合文本信息,抓語言文字訓練,優化教學環節,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文本對話,形成情感碰撞,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落到實處。在精讀感悟中要以讀書作爲教學的主要手段,在讀書中感悟,在感悟中培養讀書能力。以讀爲本,自主閱讀,以讀代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運用多種閱讀方式,如默讀、個別讀、齊讀、競賽讀、快速讀、分角色讀、聽錄音讀、教師範讀、自由練讀等等,並且注意培養閱讀技巧,使學生在讀中生疑,讀中釋疑,讀中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四、回顧全文,形成積累,啓發感悟

在學生熟讀全文的基礎上,摘記優美詞語、背誦精彩段落。閱讀教學要以讀書訓練爲重點,教給讀書方法,注重讀書質量,紮紮實實地落實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繫地讀,步步深入地讀;因此,要做到活記樂背,主動積累,熟讀成誦,水到渠成,堅決扭轉和反對唱讀課文的現象。

五、課堂總結,激勵實踐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總結”這部分總是教師歸納課文中心思想、寫作方法,給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等。而我認爲在這部分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接着,讓學生暢所欲言去談體會。當然,教師也可適當啓發學生,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

總之,經過有機的閱讀訓練,國小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有效提高,也爲學生進入國小高年級閱讀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篇:國小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閱讀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統一的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費時多而收效微,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束縛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閱讀教學缺乏靈動與生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新課程下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師主導不可缺少

閱讀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並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師放棄對於閱讀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導作用,要關注學生的閱讀審美經驗。由於學生自我經驗的侷限性,在個性化閱讀中有一些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是荒謬的地方。對於學生的這些體驗,教師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從中瞭解學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給予糾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勇於質疑,“學習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創造者的姿態去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多提問題,提出與衆不同的設想,啓發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去排解疑難,對學生的提問如果見解獨到,教師要熱情鼓勵,對教師的解答,如果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也要允許學生保留,求同存異,教師要以同等的身份與學生共同討論,這樣學生纔敢於質疑。如在教授《找駱駝》一文時,學生的疑問是:“撒在地上的米,留在地上的駱駝腳印和留在樹上的齒印爲什麼老人能看到,而商人看不到呢?”我認爲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立即肯定學生善於發問的精神,並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各抒己見,得出大家認可的答案。因此,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利於提高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質量。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教師圍繞重難點精心備課,精心設問,把學生送進預定的圈子,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現成的結論。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教師要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利,引導他們確立自己的閱讀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爲真正意義上讀書的主人。使學生成爲自覺主動的行爲者,而不是教師活動的追隨者。

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中要給學生自由選擇的度。新課改的課堂上,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課堂用語:“選擇你喜歡的自然段來讀一讀”這就是體現了學生個性閱讀的自主性,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閱讀興趣的不同,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在個性化閱讀中激發興趣,體驗快樂,形成獨特的見解,發展閱讀個性,提高閱讀(請你關注)水平。

學生因各人的知識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表現爲不同的個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用自己認爲最佳的方法進行學習,當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閱讀時,他們會學得主動、自覺、輕鬆、愉快,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與無奈。如學習《桂林山水》一文當學生選擇學習灕江的“水”這部分時,老師問“你準備怎樣去領略灕江水的特點呢?”然後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欣賞灕江水的特點。這樣教師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讀書效率也高了。

三、創設“情境”,真切體驗

個性化閱讀是體驗性閱讀,學生帶着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是以自己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體驗文本的,這時他的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將在文本上打下鮮明的個性的印痕。爲了能讓學生真切的感悟體驗文本,教師應該針對其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閱讀磁場,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探知慾望,在對文本的還原和體悟中感受閱讀的妙趣橫生。

合理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能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聲音,會令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豐富的情感也會隨之產生。教師適當的語言煽情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着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個性化閱讀。如在教學《遊天然動物園》一課時,我神祕地說:“同學們,老師今天要帶你們去遊覽一個地方,請你帶上攝像機,拍下你認爲最神奇的鏡頭”。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對文本的探索中去了。在閱讀交流中,學生有的願意拍下一羣亭亭玉立的長頸鹿所形成的巨大而迷人的風景畫,有的想拍下頑皮的基馬猴,有的主張拍威風凜凜的河馬和大象,還有的則想拍下和睦相處的獅子家族。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魅力,巧妙地促進了學生與課文的有效對話,使學生一下子捕捉到了課文所寫的重點動物,並對它們的特點進行了體驗性的想象、描述。

總之,只要在教學中執行《課程標準》中關於個性化閱讀的理念,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要把閱讀活動變爲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學生會在富有個性的閱讀活動中,發展閱讀能力,強化閱讀體驗,感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水平。

第五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專題講座的心得體會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專題講座的心得體會

雷煥平

閱讀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聆聽了李千金老師《圓圓的沙粒》,林慧琴老師的《微笑》,蘇偉毅老師和施麗聰老師的講座,感悟頗深,受益匪淺,獲得思想啓迪:

一、教師主導不可缺少

閱讀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並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師放棄對於閱讀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導作用,要關注學生的閱讀審美經驗。由於學生自我經驗的侷限性,在個性化閱讀中有一些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是荒謬的地方。對於學生的這些體驗,教師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從中瞭解學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給予糾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教師圍繞重難點精心備課,精心設問,把學生送進預定的圈子,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現成的結論。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教師要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利,引導他們確立自己的閱讀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爲真正意義上讀書的主人。使學生成爲自覺主動的行爲者,而不是教師活動的追隨者。

三、創設“情境”,真切體驗

個性化閱讀是體驗性閱讀,學生帶着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是以自己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體驗文本的,這時

他的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將在文本上打下鮮明的個性的印痕。爲了能讓學生真切的感悟體驗文本,教師應該針對其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閱讀磁場,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探知慾望,在對文本的還原和體悟中感受閱讀的妙趣橫生。

總之,只要在教學中執行《課程標準》中有關閱讀的理念,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要把閱讀活動變爲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學生會在富有個性的閱讀活動中,發展閱讀能力,強化閱讀體驗,感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水平。

201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