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紅氣球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75W

紅氣球觀後感精品多篇

紅氣球觀後感 篇一

1956年,導演艾爾伯特·拉摩里斯憑《紅氣球》一舉拿下戛納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以及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可謂風光無限。到今天,已近六十年。如今,我們也有以關照兒童世界的電影。但回看《紅氣球》,仍然驚歎於片中完美融合的童真、奇幻與傷感。

孤獨的小男孩帕斯克在上學途中偶然得到一個紅氣球,紅氣球乖巧又頑皮,總是緊緊跟隨着他到每個地方,形影不離。而周圍的成年人似乎都不喜歡紅氣球,公共汽車、學校、教堂、都拒絕它進入,連奶奶都不讓帕斯克把它帶回家。但偏偏有一幫大孩子看中了紅氣球,在一場搶奪中,它被殘忍"殺害"。正當帕斯克爲紅氣球難過時,整座城市的氣球受到感召而來,最終帕斯克搭乘着氣球飛到空中,飛向遠方……

視覺表達:長鏡頭與色彩對比

影片幾乎沒有臺詞,重要的信息全靠視覺來表達,最突出的莫過於長鏡頭的運用和強烈的色彩對比。

影片從巴黎一個灰濛濛的早晨開始,鏡頭安靜地架在兩棟樓房之間,由於背光,樓房還處在晦暗中。地上遠遠地躺着一隻小貓,接着男孩帕斯克邁着孩子幼稚的步伐從鏡頭左下角走入,與小貓嬉戲。長鏡頭刻畫了觀衆與男孩的距離,告訴我們,影片即將帶領我們走入這個男孩的生活。

接着,鏡頭切換,小男孩走下階梯,他一頭金髮,卻穿着灰色的衣服。身旁的建築、樓梯也無不是冰冷的石頭的顏色。他似乎路燈上的東西吸引住了,不停地朝上望。他走到路燈下,環顧四周,此時鏡頭並沒有上移,而是讓我們眼看着男孩一點一點地順着燈柱往上爬,讓我們感受他的渴望進而對上面那個神奇的玩意兒感到好奇。隨着男孩爬得越來越高,我們終於看到,路燈頂端,繫着一隻鮮紅的氣球!經過前面2分鐘的視覺洗禮,紅氣球的出場鮮明得近乎刺眼。接着,男孩帶着紅氣球來到大街上。大街上無不是穿着黑色灰色大衣的行人和死氣沉沉的建築。紅氣球的出現,幾乎成了一種示威。

公交車拒絕拿着紅氣球的男孩上車,他一路狂奔到學校,又是一段長鏡頭,這一段非常有力量,在成人看來孩子的這種行爲是偏執甚至幼稚的,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純真,就具有了感人的力量。

長鏡頭在片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表現奇幻的童趣。男孩在樓下一聲召喚,紅氣球緩緩飄下,卻和他玩起了遊戲,偏不讓他抓住。男孩假裝賭氣走掉,紅氣球卻主動跟來,男孩察覺,又轉身伸手去抓,紅氣球又故意向上飛。這樣童趣盎然的過程必須是由長鏡頭才能展現的。

影片結尾,紅氣球被"殺害"的過程也用了長鏡頭來表現。它在空中被彈弓打中,在陽光下慢慢皺縮,落到地上,微弱的動作彷彿一個垂死之人,最後,被一腳踩破。整個鏡頭有一分多鐘,借用了長鏡頭,表達了一種無聲有力的控訴。

典型形象:進入孩子的世界

帕斯克是一個孤獨的小男孩,與自己的奶奶住在一起(影片中並未出現他的其他家人),從影片開頭他與小貓嬉戲的遠景鏡頭就展現了他的孤獨。在集市他面對着一副小姑娘的畫像發呆也顯示了他對友情的渴望,緊接着在回家的路上紅氣球與一隻藍氣球相遇,兩隻氣球難分難捨,他卻將兩隻氣球分開,而沒有勇氣和藍氣球的主人——一個小女孩說上一句話。與前面他看着一幅小姑娘的畫像形成對照,顯示出他面對友誼時的內斂。在學校裏,他從來沒有和任何一個小朋友一起玩耍,只是一直心心念念着自己的紅氣球,他對這個特殊的"夥伴"的惦念使得他在觀衆眼裏其他小朋友之間有了一種疏離感。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在我們眼裏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子,爲了不讓紅氣球淋雨不斷地擠到陌生人的傘下,進教室前怕老師不讓紅氣球進教室便把它交給學校裏掃地的爺爺,教堂不允許紅氣球進入他便帶着它離開,遇到大孩子們的圍追堵截會全力保護自己的紅氣球。

紅氣球

紅氣球在影片中是導演自己臆造出來的天使,它有生命,不需要被牽着,就能夠自主地跟着男孩去任何地方。這種奇特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其他地方,似乎不合情理,但由於影片開頭對男孩的集中表現,童真的體驗注入了觀衆的心,再奇特的事也不需要理由了。

它在片中主要有三個象徵意義:

(1)童真:鮮紅的顏色和奇特的生命力本身就對灰色的城市、刻板的成人世界構成了一種衝擊。它象徵着在這個灰色的城市裏,屬於孩子的那種鮮活童趣的生命力。

(2)陪伴:影片開頭,帕斯克與一隻小貓嬉戲。有了紅氣球之後,他開始驅趕向紅氣球吼叫的小狗。這顯示出他把紅氣球當成了比小動物更重要的夥伴。在集市那一段,帕斯克和紅氣球分別對着小姑娘的畫像和鏡子逗留,他們是各自孤獨的。帕斯克意識到紅氣球不在身邊的時候轉身去找,此時他剛剛經歷完友誼的失落,這一次他一把抓住了紅氣球,臉上露出了歡快的笑容,他們對於彼此,都是最好的陪伴。

(3)保護:老師因爲紅氣球擾亂課堂秩序所以把帕斯克關到小房間裏去。紅氣球就緊緊尾隨着老師,讓他擺脫不了,在朋友面前出洋相,最後不得不回來給帕斯克開門。帕斯克爲了救紅氣球被幾個大男孩抓住的時候,紅氣球冒着危險不肯離開他,也是一種保護,這甚至超出了許多世俗的友誼。結尾處整個巴黎的氣球都朝帕斯克飛來,撫慰他的心靈帶他飛向空中,這些氣球何嘗不是紅氣球的化身。

被逃避的問題:誰來爲童真保駕護航?

雖說紅氣球在成人世界遭到了各種排斥,但這不代表成人世界就完全沒有對童真的呵護。公交車站處看到車來了下意識伸手去拉帕斯克的中年婦女,用傘爲帕斯克和他的紅氣球遮雨的陌生人,帕斯克上課期間爲他保管紅氣球的老爺爺……他們在這個嚴肅的世界裏對孩子的童真提供了微弱的保護。

那麼當孩子的童真面臨巨大打擊時呢?

影片結尾處,導演讓帕斯克乘着氣球飛向遠方,這是一個詩意的結局,浪漫的同時它顯示了導演的消極態度:他不願意讓帕斯克在殘忍中成長,同時他也對這個世界沒有信心,他認爲原地無可留戀,毫無出路。於是他用浪漫化的手法逃避了這個問題,遠方,既然看不見,就總是美好的。

另外,我覺得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那羣搶奪紅氣球的大孩子們。從影片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家庭條件遠不如身穿小西裝的帕斯克,他們是一羣住在破爛的居民區,身上沒有錢買麪包的孩子。

帕斯克把紅氣球帶到學校時,身邊的小孩子也搶紅氣球,但他們沒有這羣大孩子們的惡行。從穿着上看這羣小孩子明顯是與帕斯克的家庭背景相當的。當然,在某個年齡範圍內,我相信年齡大的孩子會更頑皮。可我覺得導演把這羣"殺害"紅氣球的孩子們設定爲貧困家庭出身的孩子不是完全無意的,他們的家庭條件使他們更加迫切地需要這個氣球,這一點童真。這又觸及到了社會的隱痛。貧困是否也會成爲使孩子的童真走入歧路的一個因素?他們拿到紅氣球之後選擇了打破它,因爲沒人能單獨佔有它。紅氣球被長長的繩子牽着,高高地露出圍牆,圍牆內是一羣孩子狂歡的叫聲,這個從圍牆外拍的鏡頭簡直像個謀殺現場。我想到了餘華在小說裏提到的"孩子的殘忍"。我相信在這羣孩子身上體現出的"殘忍"與貧窮脫不了干係,這羣孩子的童真又由誰來保駕護航呢?

紅氣球觀後感 篇二

今天,我看了《紅氣球》這部片子。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在路邊撿到了一個紅氣球,他着急去上學,帶着紅氣球上公交車時,售票員不上他拿氣球上車。上課時,校長不讓他帶氣球進教室。而回到家,他的奶奶又將氣球扔出了窗外。就在這時,奇蹟發生了,氣球在窗外轉了幾圈,又停在了窗口。小男孩看見了,就偷着把氣球又拿到了家裏,他不再擔心氣球會飛走了。他的這個氣球被他的同學看見了,非常嫉妒他。於是,他們拿彈弓、木棍等工具要打碎氣球。小男孩竭力阻止他們,但未能如願。最後,小男孩失去了夥伴一樣的氣球。隨後,全巴黎的氣球都飛到了小男孩的身邊,帶他飛了起來,脫離了這個讓他傷心的地方。

在這裏,有小男孩與氣球相伴的溫暖,有氣球的調皮,同學們的邪惡。不過,相伴不會是永遠的,即使能夠在一起,也要遵守一些規矩,再去做想做的事。

紅氣球觀後感 篇三

拉摩里斯的《紅氣球》確確實實在攝像機前作出各種動作——這當然是特技,但是它不偏於電影本身的特技,在這都是影片中已如變魔術一樣,幻象是實際存在的,而不是靠蒙太奇可能造成的效果產生出來的。有人會說既然結果相同,我們都會承認在銀幕上有一個像小狗一樣能夠跟着主人跑的氣球,那麼方法不同,有什麼關係!其實不然,如果用了蒙太奇,神奇的氣球便僅僅是存在於銀幕上的形象,拉摩里斯的氣球把我們引向現實

——巴贊

本片是法國導演艾爾波特。拉莫里斯導演的短片,全片長約34分鐘。描述了一個孤獨的小男孩與一個紅氣球之間童話般的故事,充滿了童趣和深邃的意蘊及無限的想象力。本片在電影美學方面的成就超過了導演的其他影片,並且獲得了多個國際 獎項包括1956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1956年法國電影最高獎金獎;英國學院獎特別獎及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

本片雖短但通過小男孩和氣球卻帶出了在人類社會中所具有的一切。愛情:見到牽着藍氣球的女孩出現時;宗教:和母親去教堂及紅氣球被小孩們拖去刑場時;戰爭:在最後紅氣球被牽到刑場時兩派小孩的爭鬥等。並且通過鏡頭使這些場景深深地打動着觀衆。在這點上本片的攝影師埃德蒙。賽昌功不可沒。在表現愛情的段落中平視稍仰的角度中兩個不同顏色的`氣球就把人類怎麼也說不清,表不明的愛情表現的明明白白。在觀衆看這個段落時一點世俗的念頭也不會出現,反而會被這兩個氣球的表演帶入一種輕飄飄的愛情意境當中。在宗教的段落中導演和攝影師用了兩個角度一俯一仰就表達了對宗教的觀點。當小孩的母親帶着他進入教堂時用俯角拍攝他們,當她們進入教堂後拍攝的角度變成了仰視的角度。簡單的兩個角度就較深刻的表達了宗教在西方世界中的重要性。還有就是在一羣小孩拖着紅氣球去刑場的時候怎麼看怎麼讓人覺得這是耶穌受難的再現。在對戰爭的表現上導演選擇了一幫小孩的爭鬥並選擇了一個俯拍的方式,使人們更加深刻的感覺到其殘酷和防繆性。整個影片看似故事簡單其實並不簡單,給人帶來童話般的樂趣的同時也引發人們深深地思考。

在論述本片中的長鏡頭表現上我得先說說自己對長鏡頭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學習我認爲長鏡頭分東方觀念的長鏡頭和西方觀念的長鏡頭,這兩種長鏡頭其實一樣都是鏡頭本身的時間長度很長。只是一個攝影機基本不動靠演員的調度來完成鏡頭語言的表達(東方)。另一個則是靠攝影機的運動和調度來完成鏡頭語言的表達(西方)。還有一種長鏡頭的觀點是"在一個鏡頭中多種行爲在同時進行",我個人也比較認同這種長鏡頭的觀點。而且在我看來本片中的長鏡頭也是屬於這種觀點的範疇。在這部短片中並沒有看到鏡頭長度很長的"長鏡頭",唯一給人留下印象的兩個感覺時間很長的鏡頭是在影片開頭小孩上學枚乘上公車後的奔跑和影片快結束時紅氣球慢慢的消氣倒地。而這兩個鏡頭在記憶中也符合上述觀點。特別是在紅氣球慢慢消氣倒地的那刻小孩的那一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片中大量的省略的運用給觀衆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的同時使得本片言簡意核。

正如開篇巴贊所說的一樣,在這部短片中特技並不是靠蒙太奇來實現。長鏡頭也不是用時間的長度來衡量。而是開拓了新的表現方式使得影片更加的生動感人。

紅氣球觀後感 篇四

在我看來電影《紅氣球》是一個關於孤獨的成人童話。全片很少有對白,電影講述法國小男孩巴斯蒂安,無意中撿到一隻紅氣球,紅氣球彷彿是小男孩飼養的寵物,時時刻刻跟在他的身後,讓他每天單調的校園生活變得絢麗多彩。然而,紅氣球卻被一羣嫉妒巴斯蒂安的搗蛋鬼們搶走了,巴斯蒂安竭盡全力也無法阻止氣球破裂漏氣的事實。正當他呆呆地望着乾癟的氣球不知所措時,整個巴黎的所有五顏六色的氣球紛紛飛向滿懷惆悵的巴斯蒂安。他重新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緊緊地抓着這麼多氣球,任憑它們把自己帶到空中,自由地在巴黎廣闊的天空中翱翔。

小男孩的孤獨讓他有了一次奇遇,而因爲孤獨紅氣球被其他小孩破壞,最後卻奇蹟般的整個巴黎的紅氣球都飛向他。這樣的結尾似乎太過完美,完美到不敢相信。但不妨將這樣的安排理解爲一種期許。生而爲人,大家都有孤獨的時候,或許是自認爲孤獨,或許是被別人孤立。作爲平凡人,我們很少人能做到真正享受孤獨,所以唯一能做到的只有身處孤獨而對不孤獨存有期許。

但又仔細想想,抱有期許就能改變現狀嗎?就算小男孩作爲幸運兒獲得了一次奇遇,往後他就不會再被孤立了嗎?只要孤立他的人仍然存在,只要人的本性依然這樣殘忍,只要世界依然容忍不了異類,那麼小男孩依然會被孤立,依然又會回到孤獨的行列中來。不管童話多麼圓滿,最後現實一定會劃下血淋淋的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