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多篇

觀後感2.12W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多篇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範文一

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一統,漢兩段,三國鼎立分了漢。

西晉醒,東晉安,南北兩朝劃兩端。

隋朝起,唐朝滅,五代十國建基業。

王朝更迭到了宋,不敵大元獻了皇。

抗元有個小明王,明皇和尚朱元璋。

怒爲紅顏吳三桂,迎清入關把明亡。

自此清朝十二帝,中華民國廢帝皇。

是爲學者不可不通史,以史爲鏡亦可知興替。

基於此,讀罷一本中國通史。

遠古文明以及三皇五帝,未曾細看,考古學家一杆子支到200萬年前,聽着多少有點瘮得慌,傳說那時期的人物都是神級別的,然而上百萬年過去了連個最基本的衛生紙都沒發明出來,這智商有待商榷啊!

中國通史乃至世界通史確切的說就是各個民族的民族史,自夏朝以來有了有據可考的漢族發家史,那時候還是奴隸制,以家族勢力存在,誰牛誰稱王,就是今天俗稱的扛把子。夏商皆因末代君主荒淫、殘暴滅國,周朝則因將家族分封爲各地諸侯,最後造成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這期間出現了兩個敗家的老孃們,一個妲己,一個褒姒,真真兒的紅顏禍水,女人敗家只是一方面,如果商紂和周幽王嚴於律己以國爲重,也不至於最後死於非命,正所謂人各有各的追求,可能人家就好那一口也沒招。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處於分裂狀態,諸侯割據各自稱王,地盤都不大,就跟現在世界上那些什麼朝鮮啊韓國啊日本啊之類的,但這一時期出現的名人非常多,比如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孫子,鬼谷子,孫臏,龐涓,張儀,樂毅,扁鵲,屈原,荊軻等等,留下的經典著作也很多。

這個時期中國的老子和古尼泊爾的釋伽牟尼都各自創辦了道家和佛教,老子大釋伽牟尼4歲,如果兩人見面,釋伽牟尼應該尊稱老子一句大哥。而這時以色列的耶穌還未出生,大約又過了500多年,耶穌纔出生而後創辦了__,這輩分就沒法論了,當時在人間,三人肯定是無法碰面了。這三教歷經2000多年而不衰,不可不稱爲一種奇蹟。

春秋時期人們是很講究禮儀的,就連打仗的時候都是,明明兩人都急於弄死對方,卻還要在打之前互相抱個拳行個禮,寒暄兩句:“你來啦?”對方:“啊,來了,你叫我來幹仗能不來嗎?”“好樣的,講信用,有膽量,既然都來了,咱開始幹吧?”對方:“好,容我準備一下。”

最有名的當屬宋襄公,楚成王約宋襄公到河南雎縣相會,約定各自只坐國君座駕不帶護衛前往,宋襄公決定乘車前往,公子目夷勸他說楚成王詭計多端,楚國兵力強盛還是帶衛兵去比較靠譜,宋襄公不聽,覺着已經和人家約定好了,再更改有失君子身份,於是孤身前去,結果真中了楚國埋伏,被抓獲成了人質。宋襄公大罵楚成王不講信用,氣的要死。

後來在魯僖公調停下,才被放回國,爲了挽回自己被俘的尊嚴,他自知非楚國對手,便決定興師征伐楚國的盟國鄭國以顯君威。

鄭國求助楚國,於是楚國和宋國準備交戰,楚軍需要渡河才能攻打宋國,就在楚軍渡河之時,公子目夷建議宋襄公兵貴神速,趁楚軍渡河時襲擊他們,必能克敵制勝。宋襄公怒曰:“人家渡河呢,咱去打人家,也忒損了點,等他們上岸我再揍他!”

很快楚軍渡河完畢,公子目夷進諫:“主公,他們已渡河完畢,趁他們還未碼齊陣腳,我們殺過去還能勝他們,若等他們列隊整齊,我們等死就行了!”

宋襄公道:“古人云,不鼓不成列。人家沒擺好陣,你就去打人家,還有沒有道德了,萬萬不可!”

結果楚軍列陣完畢,亂箭齊發,宋襄公被一箭射在腿上,因傷勢過重一年後掛了,由此人們開始崇尚兵不厭詐,三十六計盛行,戰國時期已禮崩樂壞。

到了秦始皇時期,進入封建社會,實行帝王制。很多秦代建築水利工程被稱爲天下奇觀,如萬里長城,廣西靈渠,都江堰,鄭國渠,阿房宮等。始皇晚年暴政,病亡沙丘。一心尋長生不老藥,又大力爲自己興建墓地,建的很宏偉壯麗,然而再恢宏也沒什麼卵用,倒引了賊來掘墓,人家掘墓三尺,他被掘墓三丈。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範文二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紀錄片,他的名字叫《中國通史》的第27集《絲綢之路》。

當時在漢朝的時候,皇帝打算派一位使臣去遠方的西部,可是,沒有人敢主動出來,有一位名叫張騫的人,他卻主動站了出來,並要求自己可以去西藏,爲東西兩部的友誼作出貢獻。就這樣,張倩帶着一個大部隊,前往去西部的路上。可是當時的地理位置還沒有現在這麼方便,況且他們還不知道自己此行要去的目的地是哪裏,而且要前往去西部的路上,還必須經過一條必經之路,這條路就是匈奴的領地,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的,要不然就得被匈奴抓住了。他們還是沒有躲過難關,被匈奴抓住後,流放到了一處十分寒冷的地方,當天和他的團隊。靠着堅強的意志,成功擺脫了這次難關,他們還是沒有來到西部,而是來到了一個很臨近西部的一個小國家,名叫大菀,這兒的皇帝十分歡迎張騫一行人,好好的招待了他們,這裏的皇帝十分樂意能與漢國建立好友情。但是張騫他們還是沒有找到西部,所以只能無功而返。

第一次前往區西部的路上,就是12年,但是張騫還是不想放棄,因爲他能不能在歷史上名垂千古,就靠這一次,第一次去西藏十分順利,但是在他回來一年之後,他就去世了,班固的弟弟班超,十分像第二個張騫,他們翻過崇山峻嶺,像中國的養蠶,繅絲,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叫那裏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我國,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於吸收了外來的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因爲當時一些國家之間的交易都是用一些名貴的布匹,也就是絲綢,所以這條路就叫做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連通着我國和其他國家的情意,絲綢之路能使我國和其他國家緊密相連,讓我國變得更加出色。

我們中國人應該讓絲綢之路更加發揚光大。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範文三

今天我看了中國通史,雖然我看了,可是我真的不確定我看的是不是對的,不過,這不影響。我看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到魏晉佛教。

一開始,他是從劉備託付給諸葛亮國家大事開始的,當時,魏國大敗蜀國,而諸葛亮又是當時的大臣,所以他要把蜀國的經濟重新恢復。所以他先要平定南方。南方一直有很多豪強乘着劉備去世來造反,可是蜀軍在諸葛亮的統帥下,很快就打敗了那些豪強。現在就只剩豪強的首領孟獲了。從此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最後,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了。現在沒有威脅了,諸葛亮決定發展經濟,所以他改進了鹽井,本來是戰亂時期,盛產鹽的屬國現在在戰亂時期根本沒有經濟來提取鹽,後來經過諸葛亮的改進,鹽井比以前的產量又高了。他還做了很多改變經濟的事情。改變了經濟,就又要去北伐了在此之前,他一共出徵了五次,只有一次打敗南方的時候成功了,其他事事都失敗了,所以他決定再北伐一次,可是這一次北伐卻成了他人生最後一場出征。司馬懿和他對戰的時候,還是採用原來的戰術,只是死守。諸葛亮,不管怎樣到曹營門前罵,結果司馬懿還是死守。這樣諸葛亮也沒有辦法呀,所以才重病了,之後諸葛亮就病逝了。

諸葛亮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打了很多勝仗,可是最後也是因爲擔心國家而病死了。

我只說了諸葛亮這一個段落,還有其他的幾個段落,但是我覺得諸葛亮這個我感觸最深。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範文四

李老師推薦的100集的《中國通史》到今天爲止我終於看完了。

從10月16日開始看,到今天11月24日截止,歷時了一個多月。

整體感覺我們中華民族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呀!泱泱華夏,5000年文明史,是一部血淚史,是一部戰爭史,更是一部奮發圖強史。

在每一個歷史截點,總會有仁人志士站出來,站在歷史大潮的洪流當中,奮不顧身,博擊風浪,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有那麼多英雄豪傑,大家鴻儒爲了國家,爲了自己的理想不惜捨身取義,正是他們鑄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樑,使我們屹立數千年而不倒!

通過看這100集的《中國通史》我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使我對祖國的感情又加深了一層。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了。

有些地方理解的還不太透徹,需要返回去重看,這真是一件長期的工作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話真的很有道理呀,要想工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學習知識,增長學問,也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呀!

感謝我學習的領路人一一李__老師!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範文五

風輕輕吹過廣闊無垠的沙漠,一支商隊正在緩緩前進,留下一串悠揚的駝鈴聲……

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一條極具歷史意義的路。懷着敬佩與自豪之情,我觀看了《絲綢之路》這部紀錄片。本片生動形象地講述了絲綢之路的誕生與發展。閉上眼睛,絡繹不絕的商隊,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五彩繽紛的綾羅綢緞,頻繁往來的各國使節,像電影一般在腦中放映。眼前似乎又見到了那個商旅不絕,繁華興盛的黃金時代。而這一切,都因爲一個張騫的郎官。沒有他的探險,就沒有偉大的絲綢之路。

歷史上,每一次的探險幾乎都改變了世界。

幾百年前,一位叫麥哲倫的探險家帶領他的艦隊環球航行。從這一刻起,人類首次證明了地球是球體。首次對地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科學的種子漸漸生根發芽。幾十年前,一位交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員小心翼翼地在月球邁出一步。從這一刻起,人類自誕生起就存在的登月之夢被圓上,人類航天技術被推向巔峯,地球爲之沸騰。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說:“這對一個人是一小步,但對全人類是飛躍.”幾年前,一位交吳京的演員拿自己的全部身家進行探險。從這一刻起,無數國人愛國的心熊熊燃燒,促使中國快馬加鞭地前進,全世界也隨之而改變。幾個月前,一位叫阿瑟·阿什金的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從這一刻起,由於他在物理學上的探險爲我們觀察和控制生命體的內部結構創造了全新的機會。

探險,創造了絲綢之路。探險,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範文六

近日,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選取了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爲主體作爲前7集的故事,從諸葛亮治蜀到隋煬帝亡國。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爲官方記錄,很多時候史實被埋沒,成爲事件的羅列,毫無情趣可言。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選取了以兩晉南北朝爲主體作爲前7集的故事,從治蜀到隋煬帝亡國。這段介於漢、唐兩朝“大治”之間的“大亂”,堪稱中國中古史上最豐富也最波折的一段,頭緒多、典故多、傳奇多。看了試播的前7集,完全改變了我內心對於“正史”的偏見,或者說,終於滿足了我內心對於“正史”的需求。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動情;正史,讓我們感悟現實

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方法論,對於大衆來說,其真正價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鋪陳線索。《中國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關係交待得非常清楚,這就爲專家訪談、民風采集、史料呈現、3D動畫造景之間的穿越提供了強大的邏輯支撐。

最明顯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從拓跋鮮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嘗試失敗,進而回溯爲什麼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轉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後,由孝文帝與馮太后的親民之舉,帶出春耕傳統、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黃糕習俗、秦漢以來的籍田活動等。有了橫縱大背景與個體人物事件交織的邏輯,“穿越”終於不再只是無厘頭惡搞,而成爲一種精彩的敘事手法。

邏輯線索的另一個好處,是提供給觀衆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魏晉風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看完《魏晉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遠和尚的《沙門不敬王者論》。這些史料,除非專業需要,很少有人會主動想起去研讀

人們過於偏愛野史,熱衷顛覆,所以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嵇康的忠貞、僧侶們的執着,便因過於“正經”而顯得“味道”不足。但其實,這纔是真正可能抽離出的東西品格正能量。歷史並不能避免重蹈覆轍,卻能在個人迷茫困惑的時候,告訴你一切皆有前例,怎樣的選項可能預期怎樣的結果。

前7集紀錄片中,人物表現最豐滿的當屬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動不動就鬧着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釋了他如何試圖運用佛教去撬動一些觀念,最終實現以儒治國的理念。而對於他晚年佞佛、釀成侯景之亂,也做了個人心理、上的觀照。

《煬帝楊廣》這一集,則將史學魅力施展得最爲飽滿。隋煬帝爲香豔派野史的最愛,以奢靡、昏庸著稱。片中,來自社科院、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的各路專家,圍繞東都洛陽、大運河、徵西域、討高麗等事件,各自解讀了煬帝的策略、心態,引導觀衆冷靜、客觀地去“理解”一個人,而不僅憑道聽途說去盲目論斷。

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歷史。當我們太過戲謔地看待歷史,也就喪失了對未來認知的能力。《中國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於這是現代中國人運用現代技術結合史料與傳統在表達自己的歷史――表達的,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而是由民族性格生髮出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情懷。

很多人難以想象,武俠遊戲裏的3D技術怎麼能那麼完美地運用在了紀錄片中,當看到《中國通史》終於用正史“收編”了3D動畫,尤爲過癮。特別是隋文帝楊堅再造統一的一集,軍隊、戰船、天險、宮殿、城池,那麼現代,又那麼富有古典韻味。

《魏晉佛教》一集的技術運用同樣精湛,在新技術營造的場面中,歷史重新打開了他的面紗沉睡了200年的佛經,停滯了17年的鳩摩羅什,無數爲探尋真理踏上不歸路的僧侶。時代的創傷、個體的屈辱,人爲了理想究竟會有怎樣的付出?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範文七

講的比較淺,也比較官方。

我國土地上有幾種勢力,農民,地主,士族,皇族,軍隊。

沒有考證,信口一說。經過兩漢發展,地主羣體發展壯大,出現了一批受良好教育的士族。東漢末年,農民起義。朝廷無力鎮壓,允許地方州郡招兵買馬,一個個割據勢力形成。而割據勢力又需要擴充人馬,士族大量被任用。也許當時講的亂世梟雄們講的仁義目的之一就是爲了拉攏士族支持。

割據集團和依附他的士族集團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當時還沒有科舉,由士族提供人才,統治者則反饋優厚的社會資源。隨着國家的統一,依附的士族集團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機會,形成了門閥。門閥把持朝政,左右決策,和皇權產生矛盾。又由於門閥需要千方百計的維護自己的權益,不得不打擊進步改革,不斷壓榨百姓。加上門閥的後代生活條件優越,上進的動力不足,門閥勢力很快會陷入奢侈享樂,門閥勢力爲國家提供的人才質量也就大不如前。這導致國家開始走下坡路。

不同的是,西晉的八王之亂內耗國力,外引胡兵。導致北方大地劇烈動盪,從這開始到宋朝,可以說是“武人之亂”,只要武將手裏有兵,就能砍了上司做領導,然後被下屬砍了,輪迴不止。在這動盪的時期有許多人試圖結束亂世,恢復平靜,比如南樑蕭衍推在全國範圍佛推孝收攏民心,使國家在精神領域達成共識,可終究是曇花一現,斷送於武將叛變。

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的動盪,大的門閥被打散了,門閥又變成士族集團。隋唐兩朝,我認爲是特例,在“武人之亂”沒解決的時候,竟然出現了大治的局面。情況是這樣的:開國皇帝武將出身,可以控制將領,打下江山,然後勵精圖治實現大治。後世的繼任者們如果可以維持盛世,則天下太平。如果不行,則很快有武將叛亂,叛亂成功的武將如果不能實現天下大治,就會被新兵變的武將斬殺。兵變之風愈演愈烈,簡直一鍋粥。

由於隋唐的科舉制度,寒門子弟有機會實現階層躍遷,士族由以前的地主屬性轉向讀書人屬性過度。戰爭由階級戰爭例如農民階級向地主階級衝擊,過度到勢力間內部戰爭,勢力間的內部戰爭損耗了整體的國力,導致外敵入侵。又引入了民族矛盾。

雖然有隋唐的強盛,但是由於幾位統治者翻了車,“武人之亂”帶來的兵變繼續上演。持續到五代十國,直到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武人之亂”的禍根纔算差不多的解決了。縱觀歷史,其實由百姓發起且主導的,反壓迫反剝削的正義戰爭還是比較少的。更多的是上層階級爭權奪勢內耗戰,引來外族,所以說興亡百姓苦。

宋朝雖然比較有效的處理了“武人之亂”,卻帶來了“文人之禍”,廢了武人雖然阻止了兵變的發生,卻給已經染指中原的外族提供了絕佳的征服機會。至此,大廈傾。

歷史車輪滾滾,同樣的問題來到了明朝,我們看明朝如何解決文武的問題。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範文八

作爲一個歷史迷來說,非常喜歡看歷史題材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以前在央視六套上沒看完,近幾日一直在從頭開始補看。總體來說還是製作得相當不錯的,呈現了中國歷史的大致脈絡,從中華文明的起源講到了封建帝制的覆滅,全面地講述了整整五千年的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

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金、西夏、兩宋、元、明、清。每一個王朝的興起、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朝代的衰弱更替都是由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造成的。每看完一集後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直到如今,古人的智慧和他們所具備的高尚的品格還依舊有很大的影響,這些早已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融入進了中華文明中,成爲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一個人如果能身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爲歷史的經驗是最爲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無數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中獲得許多的感悟,然後以史爲鑑,從而更好地把握現在。這纔是歷史的留給後人的真正價值,它真正的的意義。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範文九

上學時總是學歷史,但那時候不能靜下心來理解,遂看不懂其中的含義。不知道精彩在哪,也就死記硬背應付考試了,所以長大後對歷史沒有什麼認知。

這人上點歲數很多認知和觀念都會發生變化,興趣愛好也是。內心中慢慢的對中國歷史這塊未知的領域感到挺好奇,可是還是貪玩所以也只是好奇而已。近幾個月,因爲在公司旁邊的員工宿舍住,所以每天中午可以在宿舍吃飯,還能在宿舍午休。吃飯期間喜歡看個視頻,於是在嗶哩嗶哩上看中國通史紀錄片。

剛開始覺得太遠的那些歷史先民們肯定愚昧無知,沒啥意思。看過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這些賊精彩的影視劇,折服於這些充滿智慧、賢明睿智的千古一帝,所以就懷着崇拜的心情從明清開始看。

看到英明的君主亦或開國的英雄時不禁驚呼偉大,看到屈辱到底的宋朝不禁嘆息,看到閉關鎖國剛愎自用的清朝晚期不禁怒罵。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史就是這樣調動着我的情緒,帶給我滿足好奇時的愉悅感,炒雞開心。可是慢慢的這些'近代史'還是在我的不捨中給看完了。

看完‘近代史’後中午飯間百無聊賴,於是不情願的開始看遠一點的歷史。先從有點好奇的戰國七雄開始,倒着看春秋時期、然後商周時期。中間找到了樂趣,又開始補秦漢歷史。

懷着鄙夷的態度看戰國七雄時發現,哇塞,我確實是個傻子!我們的先祖在那麼遠古的時期就已經充滿智慧了,根本就不是我認知中的愚昧無知、尚未開化。

春秋戰國時各個諸侯國此消彼長、相互學習,求賢若渴、千金買馬骨,各個厲兵秣馬、改革圖新,異常精彩。有能取得輝煌進步而不驕傲奢淫的諸侯國如秦國,有失去一切跌入低谷但不放棄臥薪嚐膽的諸侯如越王。

春秋初期,當時的中原一霸齊國旺極一時。但別的諸侯國默默用力,專注於自身,剖析自己改革圖新,隨後風水輪流裝,相繼又出現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等各個霸主。這讓想來不夠自信的自己好像明白了一些東西,讓我覺得不再害怕權威,堅信只要自己不斷改進、堅持不懈,我也能做到自己當前崇拜的那些大神。我也可以把我的博客開發成日PV破千的精良博客,超過我當下崇拜的網站。我也可以經過努力去進入我向往的公司,做專業的程序員。

看過歷史上那麼多時期通過改革都能獲得發展,讓我覺得我也應該改革也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多做嘗試。所以生活上我更換髮型,選不同的穿衣風格,嘗試不同的生活習慣。看過那麼多不畏權貴、無薪嘗膽,突破階級的英雄,我開始相信自己也可以做自己崇拜的那些人,所以我開始勤奮學習、嚴格律己...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範文十

這個暑假我看了中國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中國通史》。《中國通史》是一部百集紀錄片從第一集中華道路,第二集中華祖先,第三集農業起源,一直到第一百集帝制的終結。從遠古社會到封建帝國的敗落,一集集,一段段,爲我們展現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這部紀錄片堪稱一本完整的中國歷史。

看了這部紀錄片完全改變了我內心對於歷史這門學科的偏見,或者說,終於滿足了我內心對於歷史的需求。以前我認爲歷史十分乏味,無趣,但現在《中國通史》這部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一個生動的歷史,一個生動的中國。

在這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集“孝文帝改革”,從拓跋鮮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嘗試失敗,進而回溯爲什麼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轉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後,由孝文帝與馮太后的親民之舉,帶出春耕傳統、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黃糕習俗、秦漢以來的籍田活動等。因而有了橫縱大背景與個體人物事件交織的邏輯,讓用“穿越”去了解歷史不再只是無厘頭惡搞,而變成了一種精彩的敘事手法。

邏輯線索的另一個好處,是提供給觀衆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第三十三集“魏晉風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看完第三十九集“魏晉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遠和尚的《沙門不敬王者論》。這些史料,除非專業需要,很少有人會主動想起去研讀。

在看到《中國通史》的最後幾集時,基本上已經沒有人評論,觀看量也很少。但其實每一段歷史都會給人們帶來一份獨特的感受,一份別樣的體會,所以讓我們珍惜每一段歷史,別讓它被埋沒,讓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國歷史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