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榜樣6》觀後感感言

觀後感1.2W

《榜樣6》觀後感感言

《榜樣6》觀後感感言1

偶聞雲嶺張桂梅,起初內心並無太大波瀾,但在看完她的第一個故事後,又忍不住一個接一個地看。從普通教師變爲一名校長,再成爲一位身兼數職的“校工”,她把自己的生活、生命和精力,全部投入到雲南華坪縣的教育事業,換取華坪大山深處女孩們的光明未來,留給福利院孩子們溫暖的回憶,即使生命的燈火日漸微弱,她仍舊沒有停下奉獻的腳步,撼動之餘我更多的是自愧弗如。

奉獻這個詞沒有艱澀難懂的含義,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親身體驗,很多人在做,也有很多人在看,也可能還是某些人的詩與遠方,而在張桂梅這裏,它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困局裏,靠初心喚起力量,只爲“用教育救一代人,不管多少”。張桂梅來華坪的初衷,本也帶着一個平凡人最樸素的奉獻意識——支持民族地區教育事業,讓自己的教學生涯能做更多事。但當她接觸到那些大山裏失學的女孩們,那顆質樸的心裏萌生出更大的夢想:要改變低素質的母親、低素質的孩兒。幾番思量,認爲這麼好的事情肯定會有人支持,相信三五塊錢累積疊加定能集腋成裘,每年假期外出集資成爲她業餘時間的主要項目,她“乞討式”的辦校計劃幾年下來也才籌到一萬多元。徘徊無助之際,偶然的機緣,媒體的力量幫助她獲得了來自各方的支援,華坪女子高中落成,並迎來第一批100名不用交學費的女生。在接下來的開局之痛、升學之難裏,她用入黨誓詞和紅歌凝聚了師生們共克難關的決心,傳承着中國獨有的紅色文化。華坪女子高中的建校初衷以及後續的運營,是張桂梅將小愛匯聚成大愛,用一顆愛心凝聚成百上千顆愛心的過程,無論是這愛,還是這顆心,都是作爲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在滋養和成就。

坎坷中,“再堅持堅持”,把教育扶貧事業越做越大。學校落成,逐漸步入正軌,華坪縣越來越多大山裏的女孩,在這裏實現了從大山跨進大學門的夢想,改變了從今往後的人生。作爲旁觀者,說起這件事,也深感到不容易,更何況是促成這一切的張桂梅。每當遇到困難,她都會說“再堅持堅持”,爲學校籌資籌不下去的時候,在最初學校裏的老師、學生留不住的時候,在她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時候,在福利院孩子遇到大難題的時候。常言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是說要做的事業再大再難,只要有心就能辦成。這個有心,並不只是說事業僅剩最後一步就成功了,還有可能是事業正遇到大坎坷、瓶頸期,對於要不要繼續、如何度過這些阻障的堅持。何況張桂梅的事業是完完全全爲他人。作爲福利院院長,她說:“孩子們失去什麼,我就彌補什麼”,作爲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吃住在校的她因身體原因不能當老師,便擔負起其他力所能及的瑣碎工作。她的“再堅持堅持”,正是對這樣一種完全利他的事業的堅守,是想盡己所能把雲南華坪縣的教育扶貧事業做到最大,無論她將面臨什麼,她都選擇堅持下去。

她的奉獻,不止於傾囊而出,是拿出今生所有,喚醒更多人對教育的思考和支持。她對於華坪女子中學所做的一切,是切實的教育扶貧事業,但是她從不願提起“貧困”二字。她說:我們沒有提貧困兩個字,是覺得貧困對女孩兒來說,也是一種隱私,我們就叫大山裏的女孩兒。她是一名老師,教給學生的不限於應試的知識,也教給世人什麼是德藝雙馨,什麼是毫無私心的尊重。華坪女子高中建校以來,已有1600多名大山裏的女孩考入大學,對於知曉這一切的人,都知道這一切離不開張桂梅的堅持和付出。如今她身患骨瘤、血管瘤、肺氣腫等17種疾病,曾數次病危入院搶救,面對考出去的學生是否回來看望她的問題,她卻說:不需要孩子們感謝她張桂梅和女子高中,只希望他們能夠感謝黨和政府。她如此豁達,是因爲她認爲共產黨員就應該人人是雷鋒,甚至應該比雷鋒更要好。作爲一名共產黨員,她在自己的崗位上拼盡全力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貢獻,她用自己的血淚、自己的一生踐行着入黨誓詞。

信仰,在戰爭年代讓共產黨人爲建立新中國拋頭顱灑鮮血。和平年代裏,張桂梅用“我將無我,不負初心”的寬闊心胸與博大情懷所詮釋的奉獻,正是各行各業各個崗位上的共產黨人應該學習和踐行的。

《榜樣6》觀後感感言2

8月的華坪縣連續高溫,熱得像一個大蒸籠。

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和老師們聊着今年孩子們的大學聯考成績:“159人蔘加大學聯考,600分以上有17人,一本線以上有70人。理科最高成績651分,文科最高成績619分……”她滿臉透着喜悅之情。

她叫張桂梅,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義務擔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40多年來,她始終堅守雲嶺深處的貧困地區,拖着病體全身心投入教育扶貧主戰場,用大愛築起師德豐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定信仰和崇高境界。她先後榮獲“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十大女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雲嶺楷模”等40餘項榮譽。

“讓不幸的孩子都有媽媽”

今年63歲的張桂梅出生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她跟隨姐姐來到雲南參與“三線建設”。1995年,丈夫患上胃癌,她花光所有積蓄也未能留住丈夫的生命。第二年,張桂梅帶着喪夫之痛,從大理市調到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

那幾年,張桂梅經常看到一些因家庭變故成爲孤兒的孩子,這讓她感到一陣陣心痛。她心想:怎麼能幫幫他們?讓這些不幸的孩子都有媽媽。

1998年7月,張桂梅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黨旗下宣誓後,她更堅定了要幫助這些不幸孩子的信念。2001年,有關部門派人找到張桂梅,希望她能義務擔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的院長。張桂梅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成了54個孩子的媽媽。

“每個孩子背後都有許多不幸的故事,每個孩子心裏都揣着一塊冰。”提起兒童福利院孩子們的身世,張桂梅一臉難過。她說:“我要加倍呵護這些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與希望。”

“張老師雖然不是這些孩子的親媽,但卻比親媽還要親。”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趙建英說,多年來,張老師全身上下患有近20種疾病,她卻一點兒不在乎,只要不暈倒絕不去醫院。但若是孩子生病了,她便馬上送去醫院治療。

去年12月,福利院的孩子王龍朗出水痘住院,張桂梅拖着病體每天去醫院探望。王龍朗康復出院後,她又忙着製作錦旗送到醫院。她說:“要讓孩子從小心存感恩之心。”

截至目前,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先後收養了136個孩子,其中50多人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今年25歲的張惠華,是華坪縣兒童福利院收養的孩子,現在華坪縣石龍壩鎮工作。他告訴記者,是張桂梅媽媽改變了他的命運,他要像張媽媽一樣去幫助更多的人。

“讓大山裏的女孩都有書讀”

“一座高高的山上坐着一個小女孩,身旁放着一把鐮刀和籮筐,望着遠方發呆……這畫面到現在我都無法忘記。”張桂梅哽咽着說,當我下車詢問小女孩怎麼了?她哭着告訴我,想讀書,可家裏窮,要讓她嫁人。

小女孩的話和渴望讀書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張桂梅的心,她覺得應該給山裏的窮孩子一個讀書的機會,便萌發了創辦一所女子高級中學的想法,讓山裏的女孩子都能免費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子”的惡性循環中。

張桂梅開始四處募捐。大家都說她異想天開,可她仍舊咬牙堅持。2007年,作爲黨代表在出席黨的十七大期間,有位記者問張桂梅:“你的夢想是什麼?”她深情地說:“我的夢想是創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讓山裏的女孩子都有書讀。”當時有人問她:“貧困山區那麼多女孩子讀不上書,你一所高中又能幫助多少人呢?”張桂梅堅定地說:“能幫一個是一個!”

在張桂梅的呼籲下,各級黨委、政府大力關心支持,社會各界紛紛慷慨解囊。

2008年,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學了。第一年招收了100名貧困家庭的女學生。12年來,先後有1700餘名女學生從華坪女子高級中學走進大學校門,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連續8年大學聯考升學率居麗江市第一名。

“只要黨員在,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萬事開頭難。辦學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建校初期,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沒有食堂、廁所,學生和女教師只能擠在教室裏睡覺,男教師則睡在樓梯間。沒多久,17名教師有9名辭職離去,6名學生提出轉學,教學工作近乎癱瘓。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這時,張桂梅的身體也出現了問題:額頭、後腦、手臂上鼓起很多小包,長骨瘤,肺上有結節,呼吸困難。每天,她一邊與病魔作鬥爭,一邊想辦法把學校辦下去。整理檔案時,她無意中發現留下來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只要黨員在,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張桂梅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當天,她便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溫入黨誓詞,誦讀《爲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經典文章,大家鄭重承諾:一定要把女子高中辦好,一定要把大山裏的女孩送入大學!

後來,學校成立了黨支部,張桂梅任黨支部書記。經過深入思考,她提出了“革命傳統立校,紅色文化育人”的教學理念,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爲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她還開創了“黨員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週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週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每週組織一次理論學習”等“五個一”活動。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剛進校的第一課,校長並不直接談高中階段的學習,而是對我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華坪女子高中畢業生鄧婕說,經過高中三年紅色文化的薰陶,使我變得更加堅強獨立。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作爲一名大學生,我要學習共產黨員吃苦耐勞、衝鋒在前的精神,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榜樣6》觀後感感言3

2020年金秋,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事蹟,溫暖了許多人、感動了許多人:

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教師張桂梅爲山區孩子帶去光和熱,她說,“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堅守特殊教育領域24年,用支持、欣賞、包容的態度幫助、成全每一個孩子;貴州省赫章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教師何梅以慈母之心架起育人之橋,在地震發生時率先衝進教室,和她的同事一起在17秒內幫助32個孩子安全撤離……

一位位教書育人楷模,用實際行動塑造了當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他們是全國教師的楷模,也是千千萬萬好老師的縮影。

師者,人之模範也。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

“十三五”以來,我國教師教育綜合改革效果顯著,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各地在提高師範專業生均撥款、加強教育學科建設、強化師範質量保障等方面出臺了系列務實舉措。“十三五”以來,6所部屬師範大學累計招收公費師範生3.7萬餘人。目前,有28個省份通過在學免費、到崗退費等多種方式,實行地方師範生公費教育。中央財政加大對師範教育的支持力度,中央高校師範生和公費師範生生均撥款標準分別提高了3000元和5000元。

同時,教師培訓體系日趨完善,“國培計劃”實施以來,堅持服務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強化分層分類施訓,有針對性地提升教師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

“我參加過3次國培計劃,每一次對我而言都是成長、提升的機會。”從一名普通的國小英語教師成長爲負責全市國小英語教研工作的教研員,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的張宏麗是國培計劃的受益者,她感慨地說:“國培計劃助我成長。我願意踏踏實實做一輩子老師,教書育人。”

“十三五”以來,各地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髮展規律,教師素質能力不斷提升、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優秀人才爭相從教、教師盡展其才、好老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正逐漸形成。

優管理——

教師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2020年9月,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爲黨育人、爲國育才使命,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老師,您好!”“教師節快樂!”“老師,您辛苦了!”教師節期間,北京王府井、上海外灘、青島五四廣場等地,閃耀的燈光爲教師們點亮。學生們手舉燈牌,用一句句暖心的話爲教師們送上祝福。

“十三五”以來,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逐步健全、教師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中國小教職工編制科學挖潛調劑,廣大教師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近年來,從教育部到地方和學校,建立健全了全方位立體式網格化的師德監管體系,各地切實把師德師風作爲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形成了樹德正風常態化長效化機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布和說。

幾年來,教師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印發中國小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評審有關文件,深入推進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放管服”改革,研製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深入激發廣大教師創新創造活力。

幾年來,中國小教職工編制科學挖潛調劑。研究出臺有關政策文件,指導各地通過加大挖潛創新力度、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調劑等多種方式增加中國小編制,優先滿足教育發展需要。

促發展、優管理,在各項政策措施的推進下,廣大教師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我要繼續堅守教書育人一線陣地,和老師們一起,努力爲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貢獻!”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清華大學附屬國小校長竇桂梅說。

“在黨和國家的培養下,像我這樣的一大批思政課教師正逐步成長和發展起來。只有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學生才能親其師而信其道。”全國最美教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王易說。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爲黨育人、爲國育才使命,用愛心、智慧與奉獻,點亮孩子們的未來、託舉民族的復興。

補短板——

越來越多的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新學期開學,我們學校又迎來了4名支教教師,都是城裏來的優秀教師!”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國小校長劉斌高興地說,近幾年,來學校支教的教師帶動了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總體提升,家長們更滿意,老師們的幹勁也更足了。

從石柱縣渝中實驗國小來到中益鄉國小支教的黃敏談到支教初衷時說:“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深知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我要儘自己所能,傳播知識、啓迪希望!”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5年來,各地多管齊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越來越多的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鄉村教師隊伍結構趨於科學合理,35歲以下教師佔43.4%,本科以上學歷佔51.6%,中級以上職稱佔44.7%。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羣介紹,鄉村教師整體素質大幅提升,2015—2019年,中央財政投入100億元,實施國培計劃中西部項目和幼師國培項目,培訓鄉村教師校長950萬餘人次。鄉村教師的待遇明顯改善,近5年來,中央財政安排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獎補資金207.74億元,惠及中西部725個縣8萬多所學校近130萬名教師。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通過“特崗計劃”、中國小銀齡講學計劃、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等,爲貧困地區輸送了大量優質師資力量。其中,針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推出的“特崗計劃”實施15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710億元,累計招聘95萬名特崗教師,覆蓋中西部省份1000多個縣、3萬多所農村學校。

國家下大力氣重點突破、補齊短板,老師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學校的教學環境越來越好了,孩子們的變化也讓我驕傲。和孩子們在一起久了,感覺總有做不完的事,唱不完的歌。”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希望國小音樂教師王楊穎是一名“90後”特崗教師,她說:“我想給孩子們最好的陪伴,未來,我會繼續在教師崗位上砥礪前行!”

希望的田野上,廣大鄉村教師正用愛心和智慧,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展現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

《榜樣6》觀後感感言4

華坪女高在華坪縣城邊的一個小山包上,學校的大門並不闊氣,教學樓的牆面也已有些斑駁。

這所其貌不揚的學校,曾是張桂梅遙不可及的夢想。

張桂梅原本和丈夫一起在大理一所中學教書。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39歲的張桂梅便主動申請從熱鬧的大理調到偏遠的麗江市華坪縣工作。

到華坪縣教書後,張桂梅發現一個現象。“很多女孩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說,一打聽才知道,有的學生去打工了,有的小小年紀就嫁人了。

2001年,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成立,捐款的慈善機構指定要張桂梅當院長。她擔任院長後逐一瞭解福利院孩子們的身世發現,不少女孩並非孤兒,而是被父母遺棄的。

一次家訪途中的偶遇,更是讓她痛心不已。

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呆坐在路邊,滿眼惆悵地望着遠方。張桂梅上前詢問,女孩哇的一聲就哭了。“我要讀書,我不想嫁人。”女孩一直哭喊着。原來,女孩父母爲了3萬元彩禮,要她輟學嫁人。

張桂梅氣沖沖地來到女孩家,對她的母親說:“孩子我帶走,上學的費用我來出。”可女孩的母親以死相逼,張桂梅實在拗不過,只能放棄。

“後來我再也沒找到她,這是我一輩子的遺憾。”張桂梅說。自此之後,一個夢想漸漸在她心中萌生:辦一所免費高中,讓大山裏的女孩們都能讀書。

但這個夢想很快遭到身邊人的反對。“我是給她潑冷水最多的人。”華坪縣教育局原局長楊文華回憶說,“雖然她讓我很感動,但我知道辦一所學校有多難。”

2004年,張桂梅和楊文華一起出差。一路上,她反覆講述自己的夢想,想說服這位局長幫忙。

“你知道建一間實驗室要多少錢嗎?”楊文華問。

“要兩三萬元吧。”張桂梅回答得有些露怯。

“她太天真了。”楊文華說,張桂梅當時因爲帶病堅持教書、教學成績突出,還在華坪縣兒童福利院收養了多名孤兒,先後獲得了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等諸多榮譽,但她只是一名一線老師,沒有管理經驗,對建一所學校毫無概念。

楊文華不知道,張桂梅當時已連續幾年假期到昆明街頭募捐。她把自己獲得的榮譽證書複印了一大兜,在街頭逢人便拿出來請求捐款。

可讓她沒想到的是,自己放下尊嚴募捐,換回的卻是不理解和白眼,還有人說她是騙子。

幾年下來,張桂梅幾乎要放棄了。直到2007年,她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她的夢想纔出現轉機。

張桂梅平時很少買衣服,每件衣服都穿了好多年,直到磨得發白破洞才捨得丟。臨去北京前,縣裏特意資助她7000元,讓她買一身像樣的正裝,可她轉手就用這筆錢給學生買了臺電腦,自己穿着一身舊衣服參會。

一天早晨,她正急匆匆往會場走。忽然,一位女記者把她拉住,悄悄對她說:“摸摸你的褲子。”張桂梅一摸,穿了多年的牛仔褲上有兩個破洞。

“當時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張桂梅說。那天會後,她和這位記者相約聊了一整晚,把所有辦校的苦楚都倒給了她。

不久後,一篇名爲《“我有一個夢想”——訪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張桂梅代表》的報道發表出來,張桂梅辦學校的夢想馬上受到關注。

2008年9月,在各級黨委政府關心支持下,全國第一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正式開學,首屆共招收100名女生。

開學那天,張桂梅站在唯一的教學樓前,淚流滿面。

《榜樣6》觀後感感言5

張桂梅現在耿耿於懷的,是女高學生中還沒有一個考上北大、清華。她在學校不斷強化着這個目標,每天課間操的最後一個環節,所有學生要齊喊:“加油!上清華!加油!上北大”。宿舍旁的圍牆上寫着“北大清華我來了!”背景是列隊整齊的學生在操場跑步,盡頭處則是清北的標誌性校門。

但這些行動能起的實際作用有限。張桂梅對《中國新聞週刊》坦言,學生們的發展遇到了瓶頸,不是她們不努力,而是成績到了一定的水平就再也無法更進一步,夠不到最頂尖的名校。目前,女高成績最好的學生考上了浙江大學,靠得就是下死功夫。其他學生也是如此,一本課本5、6遍地背,遇到不會的題就乾着急。“現在這個節我們死活打不開。”她着急地說。

張桂梅最初以爲,女高學生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理解課本上的知識點,只會僵硬背誦,需要“一個老師幫她們點一下”。她咬咬牙,請長沙的一位名師來女高講課,一天給3萬元課時費。這位名師帶過的畢業班中,有一半考上清北。“我不吃飯也要把這些老師請來。結果他來了以後,啪啪講完,學生們都傻了,一點也聽不懂。是他講得太高深了嗎?還是他的思維太超前?都不是。但他給他的學生們可以這麼講,我們的孩子就不行。”

楊文華對此解釋說,這沒什麼好奇怪的,“即使是北京四中的老師來華坪教課,也會把這些孩子教得一塌糊塗。他對這些學生的基礎薄弱情況、學習和行爲習慣都不瞭解,用針對中國最優秀的高中生那一套來教大山裏的學生,這些學生聽得懂嗎?”

於是,張桂梅意識到,女高學生缺的不是方法,而是“如何更好地把基礎知識教給她們”。無論是外地名師,還是名校的大學生志願者,都無法從外部來解決一所鄉村中學面臨的困境。“請進來”並不是破局之法,一定會遭遇水土不服。

與“請進來”相比,楊文華認爲,“走出去”是一個更有效的辦法。他指出,女高的問題是自己的老師培訓跟不上,外出培訓不夠多。相比之下,華坪一中就更重視教師的外出培訓,並有一套嚴格的監督制度。

華坪縣通達傈僳族鄉鄉長潘興陳在華坪一中任教時,曾去臨滄市參加培訓。他說,教育從來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外出培訓也並非是爲了簡單模仿或達到其他老師的高度,而是在拓展視野的同時,激發教師去思考,什麼纔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如何提高自身素質。

華坪女高的辦公室主任張曉峯對《中國新聞週刊》解釋,女高老師外出培訓確實不多,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學校老師數量少,缺席就會影響教學進度,且女高老師不僅要管學習,還要管生活。楊文華則認爲,這雖然是原因之一,但並非無法克服。實際上,在師生比上,華坪一中的老師要比女高更加緊張,平均每個老師要教14名學生;而女高由於學生數量少,在編40位教師只需負責457名學生,平均下來,每位老師對應的學生不超過12名,比一中還少一些。

在楊文華看來,張桂梅不鼓勵女高老師外出培訓,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擔心女高老師們“思想滑下去,受到一些不好的影響”。“比如,外面學校的老師待遇更好,而女高是個講奉獻的地方,如果送出去後心收不回來怎麼辦。她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某某學校把我老師的心搞亂了。我就和她說,既然女高的理想信念那麼堅定,百毒不侵,你怕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