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大國重器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2.51W

大國重器觀後感【多篇】

大國重器觀後感 篇一

鑄大國重器 挺民族脊樑——觀CCTV紀錄片《大國重器》“開天神推”有感

11月6日,我國第一部大型高清工業電視紀錄片《大國重器》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正式開播,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眼球,更是成爲行業關注焦點。正如攝製組負責人劉寶恆說的一樣:“拍攝這樣一部電視紀錄片,是我國幾代裝備人的夢想,是獻給全國人民一次視聽盛宴。”

這部電視紀錄片歷時兩年多的時間,攝製組北上南下,深入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工程機械、重型裝備、通用裝備、港機裝備、軌道交通、關鍵零部件等十餘個重點領域,精選了全國18家行業領軍企業,講述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國家博弈》、《國之砝碼》、《趕超之路》、《智慧轉型》、《創新驅動》、《製造強國》系列專題故事。該片重點關注重大裝備企業自主創新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成功經驗,以全景式、史詩式、政論式的磅礴氣勢,用感人的講故事手法,展現和謳歌了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國家隊方陣”,反映中國裝備製造業艱難發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興與崛起於當代的輝煌歷程。

主攻高端製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這是中國工程機械製造業呈現的新突破、新亮點。在《智慧轉型》專輯片中展現的“開天神推”——中國最大馬力推土機SD90-5,給人印象頗深,讓大家看到了厚德堅韌的山推團隊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無霸設備產品,看到了中國工程機械的希望。“開天神推”SD90-5開創了建國以來自主研發、實現國產裝備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國內最大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機。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國外公司的技術封鎖,形成了我國大馬力推土機的整機技術標準及推土機大馬力傳動系統等關鍵部件的技術標準。對國家工程機械行業長遠戰略規劃、優化民族產業結構、實現國產裝備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個產品是完全我們自主開發的,隨着能源的這種大量的開採,這種使用大型設備的工礦越來越多,過去完全靠進口,我相信我們研製成功以後,能夠完全替代國外的進口產品。”山推股份董事長張秀文在片中的自信讓國人振奮,山推SD90-5的推出,也向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展示了中國自主創新取得的成績和貢獻。

在過去十年,中國迅速成長爲一個製造業大國,中國的工程機械製造業也隨之快速壯大。然而,中國機械製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賴於國外進口,中國部分中低端產品,國內需求趨向飽和,產能過剩成爲各家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在《智慧轉型》專輯中,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一句話點中要害,讓人感受頗深——“核心的部件中國不能造,所以整個產品盈利附加價值就會很低,就不能根據這個主機產品的發展提供相應的零部件,現在發展到了這個程度,不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行。”在鏡頭中,我們不但欣喜地看到了獨領風騷的山推系列主機產品,也看到了佔據優勢的關鍵零部件的身影。其關鍵零部件涵蓋了底盤件,傳動部件、結構件、鑄造件、駕駛室等,這裏生產的履帶全球聞名,包括小松、沃爾沃在內的衆多國際巨頭,都爲自己的工程機械配上了中國生產的履帶底盤,在行業內也形成絕對的競爭優勢。

與其他專輯表現手法不同的是,在對山推股份公司的講述中,重點展現了一個富有激情、勇於創新的山推團隊力量,從裝配技師、焊接技師、質量檢查員、設計工程師等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工作的一個個場景。讓觀衆如同置身於忙碌、有序的生產現場,融入到了山推的精益生產和嚴謹的研發團隊,奔赴在飛沙走石、機器轟鳴的新品驗證施工現場。在“焊神”的話語中、在質檢員的眼神裏、在翻滾的三維設計中,我們看到了對產品製造的 精益求精,看到了對產品檢驗的全程跟蹤,看到了對產品設計的盡善盡美。正是這一羣人,在持續推行卓越績效管理中執着堅韌、創新奮進,使得山推在治理結果、戰略決策、運行機制、經營績效等方面發生顯著變化,打造了中國典範的製造產業鏈,成爲支撐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的堅挺的脊樑。

裝備製造業是國家綜合實力和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中國作爲全球最大裝備製造業國家,要挺起大國脊樑,鑄大國重器。鏡頭中,再現威武雄壯的中國最大馬力推土機SD90-5緩緩開來時,被震撼的心依舊久久不能平息。《大國重器》將爲實現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和我國工業發展的“中國夢”鼓與呼!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山推,更看到中國工程機械的勃勃生機和無限潛力。

大國重器的觀後感 篇二

當看到《大國重器》播出V58項目產品在連雲港碼頭裝船的鏡頭時,作爲拍攝的親歷者,我的眼眶不禁溼潤了;“擺個攤位,放幾張圖片,與世界工程機械巨頭相比,簡直就是不能看的產品”當聽到徐工集團王民董事長評價徐工第一次參加德國寶馬展時,不禁有些心酸;當聽到王民董事長說“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已經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在世界工程機械的最高頂峯上,我們必須要有位置”時,作爲新一代徐工人,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之重。

從美、歐、日主導,中國的位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到成爲工程機械的重要出口國,穩穩佔據“一席之地”,中國工程機械的“走出去”之路可謂越走越穩、越走越寬。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走出去”、“走進去”後努力“走上去”,以產業報國爲己任,以技術創新爲驅動,鑄就了敢與國際抗衡的國之砝碼、創造出了屬於中國的大國重器。

在《大國重器》在徐工的六次拍攝期間,徐工國際化就不斷傳來好消息:2012年7月,徐工集團謀劃佈局全球市場在歐洲設立了研發中心;今年10月11日,徐工歐洲研究中心、徐工歐洲採購中心新址在德國北威州克雷菲爾德市正式啓用;與此同步,美國、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也正在籌劃建設中,一個全球協同的徐工創新體系正在逐漸形成……

“徐工是一個有着70年光榮歷史積澱和深厚底蘊內涵的企業,中國工程機械的原創主要在徐工。徐工也是靠着不斷變革創新,纔有了今天……沒有任何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給徐工,我們要成爲最優秀的世界級企業,還有差距,這個差距,要通過自主創新來填補”。正如王民董事長所言,正是憑藉着一代代中國裝備製造人,用汗水與智慧,才成就了今日中國的裝備製造規模全球第一的位置。在2012年,中國的工程機械製造行業遭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寒冬。面對全球性的市場低谷,以徐工爲代表的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硬是打破了行業頹勢、走出了行業低谷。今年徐工已完成13.2億美元的出口額,連續十年位居行業出口第一。

“起重機的吊裝重量取決於背後的砝碼,對於一個國家,砝碼的輕重取決於自身的重量。”而中國裝備製造人正是中國機械身後的“砝碼”,要繼續用“創新”吊起中國製造在世界的一席之地。

大國重器觀後感 篇三

《大國重器》是由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製作的大型高清紀錄片,展現中國裝備製造業成就,講述充滿中國智慧的機器製造故事。該片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的歷史。該片將鏡頭對準了普通的產業工人和裝備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創新中的關鍵人物,真實記錄了他們的智慧、生活和夢想,通過人物故事和製造細節,鮮活地講述了充滿中國智慧的機器製造故事,再現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從無到有,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背後的艱辛歷程,展望了中國裝備製造業邁向高端製造的未來前景。

我覺得中國的材料,工藝,以及最基本的裝配工人的素質都是待以提升的。

把國外的圖紙,原封不動的拿給中國企業加工,有時都不一定能成一套完整的機械。

1:材料。在中國很常見的鋼,有一種叫q235,就是屈服強度爲235的鋼。在國外的設計圖紙中,屈服強度300多,400多的鋼很常見。

中國也有能力生產出300多,400多的鋼,可是論企業來說,成本太高,因爲你得特意從鋼廠訂購這種鋼材,鋼廠也得特意生產出這種鋼材。對跨國企業來說,還不如從本國訂購鋼材,再運過來呢。

特種鋁合金等中國生產不出來的材料就不說了。

材料上的一小步,機械上的一大步。

2:工藝。有很多很多的工藝,中國還做不出來。就是把國外的東西,都給你,讓你加工,都加工不出來,焊接變形,國外產品解決了,你沒找到竅門,就是做不出來。你可以截短,再焊上個橫樑,可以達到要求,可是那一大塊鋼樑,你成本就上去了。

3:裝配工人的素質。把成套的零件,放在一起,有些工廠就是不行,就是裝不上,零件誤差都符合零件要求,裝配誤差也符合要求,可就是裝不上。

我覺得想改變,我有幾點建議:

1、收購。國外有很多工廠,因爲經營不善,面臨倒閉。國家可以給國內的企業提供貸款,收購這些企業。這些企業可能不賺錢,甚至賠錢,可是寶貴的技術資料,最寶貴的人員(工程師和技術員,以及工人),都會令企業能力上升一大截。

2、國外設立研發中心,不同的教育體制,培養出的人,應該也有差別,利用不同的教育體制培養出的思維,來解決問題,我覺得靠譜。

3、國家投資,建設大型裝備。比如航母,可以快速提升中國企業形象,有些外國人戴着有色眼鏡來看中國企業,這種大型國產裝備一出來,可以讓外國人正視中國,爲開拓國外市場,有着良好的意義,還能增加工作機會。

4、國家調控。有些好企業,可能是因爲經營不善,或者苦於與國家發展方向不同,或沒錢併購外國公司,資金短缺,可以提供低息,無息貸款。

5、大專院校。應提高補助標準,校企聯合,有利有弊,有些院校,教授都跑出去拉贊助。應提高補助標準,讓大企業來找教授,共同研發。或者讓教授與其研究方向相同的中小企業合作,共同進步。

大國重器的觀後感 篇四

《大國重器》觀後感 過去的三十年,我國依託三峽機組、大秦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重大技術裝備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按圖加工到自主設計、從單機生產到工程總包的偉大目標。 今天,國家之間的競爭,從來就是實體經濟的競爭,強大的裝備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在全球,機器製造每天都在創造着奇蹟,機器製造的競爭每時每刻都體現着國家之間的博弈。 百萬千瓦水電機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連鑄連軋成套裝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設備、海上石油鑽井平臺、高速動車組等一大批重大技術裝備不僅書寫了裝備工業的輝煌歷史,更爲工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國重器》用獨特的視角和震撼的技術,記錄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的歷史,再現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取得輝煌成就背後的艱辛歷程。展現30年來中國裝備工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記錄和傳播爲振興中國裝備工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人物及事蹟,以及他們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所做的孜孜不倦的探求。 裝核心技術是王道。實現技術突破,纔有討價還價的資格,才能勇敢地對老外說不。從百萬噸乙烯工程到高端數控機牀,再到工程機械的全面超越,國際壟斷被一一衝破。後來者居上。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在實現趕超的征程中,中國的裝備企業默默堅守並勇往直前。“智”造轉型勢在必行。在智能製造引領全球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向“智造”轉型,向“高端”升級,中國企業深諳順其“自然”。創新驅動是關鍵。在創新驅動的戰略下,我們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向裝備強國的陣營進發。製造強國漸行漸近。隨着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克和突破,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縮短着

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距離。

《大國重器》緊追爲實現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和我國工業發展的“中國夢”。展示和宣傳我國裝備製造業的自主創新成果,將使人們在感受機械加工的神奇造化及中國裝備非凡歷程的同時,更加提振信心,並矢志爲工業轉型升級和打造裝備強國而不懈努力。激勵當代裝備人傳承幾代人的希冀與夢想,爲把我國建設成爲裝備製造業強國,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