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大國糧倉》的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2.34W

《大國糧倉》的觀後感【多篇】

《大國糧倉》觀後感 篇一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被公認爲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票”是中國股市唯一的流通股。但是,我們第一次見到我們的校友,第一印象就是他太普通了,有點像一個從山村出來的農民!你看他膚色那麼黑,身體那麼瘦,皺紋那麼深。

記得有一次,一個畫報刊登他的照片,編輯把照片下面“農民豐收後的喜悅”這幾個字錯配了。雖然這是出版界的小意外,但也說明袁隆平太像農民了。他走在街上,真的屬於那種很快就會淹沒在人羣中的人。

“談雜交水稻”是袁隆平向母校彙報的題目。這個話題似乎也很常見,沒有任何修辭的運用,也沒有任何學術上的賣弄。但我們深深知道,這個看似平凡的話題背後,有太多不平凡的。

1978年,袁隆平和他的。七口之家被木板擠在與澡堂隔開的兩個潮溼發黴的茅舍裏,還不時遭受“爲教學發愁,想歪門邪道”的冷嘲熱諷。但在這種背景下,他對雜交水稻的研究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果。普通人能做到這一切嗎?

我們手捧鮮花簇擁着袁隆平,涌向他的演講廳。我們那麼熱情,不比追心目中最紅的明星差。我們知道,我們可能沒有完全理解他說的“雜交水稻”,但我們會用心去領悟大師說的每一句話。

他的第一句開場白是:“我只是一個普通人……”

夠了,哪怕我們只懂這句話,也夠了!從袁隆平身上,我們知道了平凡與偉大的關係。

這也是校友袁隆平給我們的主要感受,確實夠了。

《大國糧倉》觀後感 篇二

讀袁隆平,讀“雜交水稻”之父,我可以從中讀出精神,讀出品質,讀出境界。讀袁隆平,我知道人要有一個偉大理想。

“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多麼偉大理想啊!多麼崇高追求啊!這是人類千百年來夢想,是無數英雄爲之努力方向。凡成功者,必定有堅定而明確理想。他們把理想作爲自己人生航標,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直達自己理想彼岸。在理想指引下,袁隆平宛如上緊弦發條,拉滿弓銳箭,展示出常人所難以想象意志力量,越過讓常人望而卻步艱難險阻。終於,他實現了他夙願用佔全球8%耕地養活了佔全球22%人口,他讓中國人遠離了飢餓。

讀袁隆平,我知道要想做事業,必須先學做人。

只有做一個老老實實人,才能踏踏實實做事;只有做一個淡泊名利人,才能一心一意做事,只有做一個坦坦蕩蕩人,才能明明白白做事。如果袁隆平貪圖名利,他可能早已是億萬富翁;如果袁隆平貪圖享受,他也不用以九十多歲高齡流連於稻田之間。他是真正想爲人民做點實事,爲農民增收,爲國家分優。

讀袁隆平,我知道機遇寵愛有準備人。

從查得威克發現中子,到中國科學家合成人工胰島素。他們遇到機遇,獲得成功,哪一個不是做了充分準備,哪一 個不是經歷了數千次實驗呢?有位名人說得好“當你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時,就可以考慮機遇了!”是啊,機遇永遠偏愛有準備人。

讀袁隆平,我知道運動是很重要,因爲身體是革命本錢。

試想,如果所有科學家都健康長壽話,那麼,我們社會將會增添多少新發明創造啊!每次聽到有風華正茂科學家去世,我都會爲他們感到惋惜,爲國家失去人才感到痛惜。經常運動,使自己身體健康,有了強健體魄,才能爲人類多作貢獻。袁隆平九十多歲了,仍然能在實地實驗,這他平時經常運動,有一個健康身體有直接關係。

讀袁隆平,使我精神得到昇華;讀袁隆平,使我心靈得到美化;讀袁隆平,使我生命得到增值。

《大國糧倉》的觀後感 篇三

這兩天的天氣格外陰沉,雲濃得像是要滴出水來而卻遲遲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層壓抑,在這種日子裏又聽見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點什麼似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可以說沒有他,我們老百姓還是吃不飽,還是會捱餓,但是爲了讓人民吃飯,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嗎?1960年7月他發現一株“天然雜交稻”,從此便開始獨自研究雜交水稻,那時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認爲他一個大學生去種什麼田。後來1997年,她纔有了自己的團隊來研究。而1960年——1997年這37年間,他都獨自一人奮鬥,在稻田與實驗室間。

聽過一個故事,就是在那時期袁老將他保護級的實驗品種在4分田中,後來,稻株被收,他看見一口深井中,竟還有幾株竟奮不顧身地跳下去。可以說沒有這幾株實驗稻就沒有今天的雜交水稻,袁老奮不顧身可以說今天的糧食是袁老拿生命換來的呀。

袁老在採訪中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簡簡單單幾句話雖使用了誇張卻難看出他的雄心壯志。袁老,您逝世了,我們一定會完成您未完成的夢想的!

採訪中,記者問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饑荒您會怎麼做……”主持人話音剛落袁隆平院士便馬上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這是一個人對他產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對雜交水稻的用心良苦體現了他的初心。

2021年5月22日13時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長沙湘雅醫院逝世。當時許許多多的人站在醫院門口目送車對遠去路過之處設有幾輛車,就算有也是停下鳴笛致敬。場面,一度十分壯觀。本來我還想什麼時候能見他一面,因爲離得比較近嗎?這下,可是再見不到了。

雨,落下來,又慢慢下大。這場雨帶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將他印在了我們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