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大國糧倉》個人觀後感(精彩多篇)

觀後感1.88W

電影《大國糧倉》個人觀後感(精彩多篇)

《大國糧倉》觀後感 篇一

2021年5月24日,註定是值得銘記的日子。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我盼行至您的夢裏,良田萬里,禾下乘涼”“知道他走了,一定要來送送他。我們種田的,對他有感情”……各地羣衆手持鮮花趕來弔唁,其中不乏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他們臉上有淚,眼中有光。

人世間,“吃飯的事情”,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件的事情。對中國人來說,“袁隆平”三個字,是嵌入百姓粥飯、天下糧倉的重要符號;對全球而言,他的“東方魔稻”“營造了一個糧食更爲富足、糧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穩定的世界”。

雖然今後無法再看到這位一生爲民謀稻粱的耕耘者,但他播在每個人心頭的種子,化作千千萬萬個“他”,蘊含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這種力量,有着愛國爲民的情懷。“糧食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我是學農的,我應該在這方面盡我的努力!”在他心中,國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無上。

這種力量,有着信念堅定的分量。畢其一生,專注田疇,播撒智慧,收穫富足,在千百次的失敗中他依然堅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戰勝飢餓。

這種力量,有着矢志不渝的勇毅。“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他更因此立下收徒“門規”---“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這種力量,有着勇於創新的擔當。充分尊重科學規律,敢於提出設想、勇於探索。從選種、試驗、失敗,到再選種、再播種、再觀察……依據事實、發現真理、驗證真理,伴隨他的一生。

這種力量,有着樸實無華的品質。他留給人們的印象,總與水稻有關,是一位直到入院前還心心念念要下田看看、絕不願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中國“老農”。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斯人已逝,風範永存。他留下的“種子”,將在無數後來者和奮鬥者的代代傳承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今天的中國,一項項代表着科技前沿的成果凝聚着全球關注的目光,同時,在尖端科技領域也有不少“卡脖子”問題,還有一些體制機制障礙阻隔着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面對成績與不足,以自立自強的精神在科技領域不斷攻堅克難、闖關奪隘,廣大科技工作者需要的正是這種力量,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一切工作都要往實裏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用“腳踏實地”的作風成就“頂天立地”的成果。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一顆編號爲8117的“袁隆平星”光芒閃耀。未竟的事業,科學的價值,我們定會堅守,定去拼搏,定將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天地。

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 篇二

整建制開展“噸糧鎮”“噸糧縣”建設

依託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山東整建制開展“噸糧鎮”“噸糧縣”建設,謀劃佈局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希信、魏德東、馬傳先等住魯人大代表都提出建議,支持德州“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爲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作爲全國首個“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的地級市,德州糧食麪積常年穩定在1600萬畝左右、產量150億斤以上,佔全國1%、山東省1/6,理應在糧食高產創建上先行一步、樹立樣板。當前,德州也正在深入推進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力爭建成全國首個大面積“噸半糧”示範區。

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打造現代農業生產生力軍。

山東突出抓好家庭農場 、專業大戶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通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糧食豐產豐收。

作爲一名來自基層的農民代表,魏德東還是臨邑縣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有着十多年的農業規模經營經驗。這幾年,他的合作社與農業科研院校、龍頭企業合作,從種子、土地、水肥、農機等方面提高種糧科技含量,再加上社會化服務,每畝地可節本增效300元以上。這讓村民和村集體都嚐到了規模經營的甜頭,土地全託管面積5000多畝,單環節託管面積3萬多畝。針對去年小麥播種時雨水較多,小麥播種晚,苗情普遍偏弱的情況,年前魏德東的合作社對託管流轉土地進行了深翻,採取了小麥寬幅精量播種。用上了20餘臺套打藥機、30多臺套無人植保機,以及“氮肥後移”“一噴三防”等管護技術。“通過一整套的科技壯苗舉措,今年夏糧我們有信心豐產豐收!”魏德東表示。

爲了百姓飯碗,齊魯大地正在耕耘

“十四五”時期是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22年,山東如何開展農業工作?山東已有了具體目標,齊魯大地已經開始耕耘。

聚焦工作重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山東聚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着力在構建保障體系上達到新水平;聚焦“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着力在科技人才興糧興儲上邁出新步伐;聚焦“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着力在糧食產業強省上實現新突破;聚焦“形成新發展格局”,着力在數字糧食助力實體經濟上得到新提高;聚焦“統籌發展和安全”,着力在防範化解糧食領域風險上取得新成效。

立足高質量發展,精準確立發展目標。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實現新提升,年糧食流通量保持在1.5億噸以上,地方糧食儲備規模保持在500萬噸以上。糧食產業發展質量和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建立特色產業聚集區,實現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協同聯動,“齊魯糧油”公共品牌影響力和價值帶動力進一步彰顯。

建成與糧食收儲和保障供應相匹配、佈局合理、功能完備的現代糧食流通基礎設施體系,推動綠色倉儲和高效物流發展,糧食產後服務效率明顯提高。全面推進糧食和物資儲備信息化建設,發展糧食產業互聯網,實現地方儲備糧智能化監管,打造“數字化糧儲”。

改革完善糧食和物資儲備管理機制,加快實現糧食和物資儲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25年,建成職責清晰、運行規範、監管有效、保障有力的糧食和物資儲備體系,爲“十四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百園千鎮萬村”,加快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繼續實施“百園千鎮萬村”工程,做強煙臺蘋果、壽光蔬菜、沿黃肉牛、沿黃小麥等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羣,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單項冠軍。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個以上、農業產業強鎮100個以上。加大先進農機裝備研發,推廣農產品綠色關鍵生產技術,建設一批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優化提升鄉村人才工程,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穩定在270萬人以上等。

糧食安全關乎國運民生,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山東牢記囑託,不負春光,錨定“三個走在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認真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糧食市場供應呈現貨足價穩良好態勢。2021年山東農業生產“成績單”顯示,全省糧食總產超過1100億斤,連續8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百姓倉廩充實、米麪無憂,山東已成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基地、大糧倉,端穩端牢了“百姓飯碗”,托起了百姓穩穩的幸福。

《大國糧倉》的觀後感 篇三

這兩天的天氣格外陰沉,雲濃得像是要滴出水來而卻遲遲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層壓抑,在這種日子裏又聽見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點什麼似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可以說沒有他,我們老百姓還是吃不飽,還是會捱餓,但是爲了讓人民吃飯,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嗎?1960年7月他發現一株“天然雜交稻”,從此便開始獨自研究雜交水稻,那時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認爲他一個大學生去種什麼田。後來1997年,她纔有了自己的團隊來研究。而1960年——1997年這37年間,他都獨自一人奮鬥,在稻田與實驗室間。

聽過一個故事,就是在那時期袁老將他保護級的實驗品種在4分田中,後來,稻株被收,他看見一口深井中,竟還有幾株竟奮不顧身地跳下去。可以說沒有這幾株實驗稻就沒有今天的雜交水稻,袁老奮不顧身可以說今天的糧食是袁老拿生命換來的呀。

袁老在採訪中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簡簡單單幾句話雖使用了誇張卻難看出他的雄心壯志。袁老,您逝世了,我們一定會完成您未完成的夢想的!

採訪中,記者問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饑荒您會怎麼做……”主持人話音剛落袁隆平院士便馬上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這是一個人對他產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對雜交水稻的用心良苦體現了他的初心。

2021年5月22日13時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長沙湘雅醫院逝世。當時許許多多的人站在醫院門口目送車對遠去路過之處設有幾輛車,就算有也是停下鳴笛致敬。場面,一度十分壯觀。本來我還想什麼時候能見他一面,因爲離得比較近嗎?這下,可是再見不到了。

雨,落下來,又慢慢下大。這場雨帶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將他印在了我們的`心底。

《大國糧倉》觀後感個人心得 篇四

這位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創造了無限財富的`偉大院士袁隆平,有人評論說他的身價只有1000億元,但他的月收入,連工資補貼都只有幾千元。按照他的貢獻,他應該有更多的錢,但是面對幾千元的工資,他笑吟吟地說:“錢對於生活和生產很重要,但是錢的方式一定要對。錢是拿來用的,有錢不等於沒錢。但是有了錢,第一,不要鋪張浪費,第二,不要吝嗇,該用的用,不該用的不用。

所以,我穿衣簡潔大方是一個原則。你穿得這麼好乾什麼?很閃亮。穿的好,不一定地位高。”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錢觀,簡單、直白、深刻、發人深省。有人評價他:“袁隆平院士頭頂藍天,勇攀科技高峯;腳踏實地爲全世界人民謀福利。他幾十年來一直努力學習,鍥而不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服務人類社會;胸懷祖國,憂國憂民,利國利民……”袁隆平院士作爲一名科學家,不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是一位具有可貴精神和高尚品德的人。他卓越的科技能力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品格、精神和風格爲我們的知識分子在教育戰線上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作爲一個在環保戰線上戰鬥的知識分子,我由衷地讚美袁隆平院士,我認爲我們都應該認真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腳踏實地地在自己的崗位上爲祖國、爲自己的信仰造福人民。我們應該學習袁隆平院士那種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金錢觀。我們不僅要宣傳他的科研成果,增強中華民族和人民的雄心壯志,還要讓每個人都學習和發揚他的做人態度和奉獻精神。

電影《大國糧倉》個人觀後感 篇五

《袁隆平》是首部描寫農業科學家的電影,作爲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的獻禮影片。它是由史鳳和執導,果靖霖、徐筠主演的人物傳記片,於2009年3月19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導演史鳳和採取散文詩化的手法,以環球雜誌記者綠蒂對袁隆平的採訪爲主線,設計成三個“樂章”,以交響曲貫穿始終,電影藝術地再現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矢志不渝、創造奇蹟的非凡經歷。

正如先生片頭講的那樣“只要有陽光,就有生命的交響曲”,先生用他的執着譜寫了生命的最強音,成爲了高山仰止的歌者!藍天,白雲,海邊,先生說“我是一個把生命當歌唱的人”。整部影片視角下移,用樂觀、陽光、樸實的畫風和手法,講述了袁隆平歷經坎坷研究出雜交水稻,解決人類吃飯難題的故事。

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全國大饑荒,是真正觸動袁隆平的點,讓天下人都能吃飽飯,讓人類遠離飢餓的崇高理想真正的“生根發芽”。他尊重科學,根據生物遺傳學,潛心研究水稻,他發現了一株結有230粒的高產稻穗,他把它們當成種子培育,可事與願違,這230粒種子結出的稻穗參差不齊。他依據對生物遺傳學的深入研究,同時,仔細觀察和反覆推敲,論證了先前“鶴立雞羣”的稻株就是“天然雜交稻”。從此,袁隆平雜交水稻高產夢啓程了。

他歷經千辛萬苦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敗育型雄性不育株。隨後他爲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育種步伐,袁隆平告別妻子和孩子,帶着兩個助手遠赴海南,追逐夢想。在海南人民的配合下,他們兵分幾路尋找野生稻。因爲他不想錯過野生稻一年一度的抽穗揚花期。卻錯過了父親的葬禮。

經歷了十多年的研究,雜交水稻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引來了水稻專家的冷嘲熱諷,可不但沒有削弱他的銳氣,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袁隆平說“就算撤消項目,停撥科研經費,我也決不放棄研究”,最後終於發明了高產的雜交水稻,以致大面積育種,在全國推廣。

電影沒有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卻通過人物樸實幽默的語言,用平民化的視角來塑造他,減少人物的神話色彩,努力展示出人物真實生動的人格之美,通過他面對謊言、挫折的態度,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真實、執着、幽默、多才多藝、純粹而高尚的人物形象,還原了真實的偉人袁隆平。

影片結尾,袁隆平親自出演了老年的自己,這是影片最驚豔的地方。他講着流利的英文,從容不迫地回答記者綠蒂女士的問題,他說雜交水稻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而生命不息,他將繼續追尋他的禾下乘涼夢。

生命如歌,生命是跋涉,執着是靈魂的歸宿,是激情的永恆,袁隆平用他的堅韌和執着,用他胸懷蒼生的情懷,譜寫了一曲壯麗的人生篇章!袁老走了,卻永遠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