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高一長城觀後感作文多篇

觀後感2.18W

高一長城觀後感作文多篇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全長一萬二千多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長城始建於秦始皇時期,經過歷代的增補修築,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長城幾乎都是明代所建。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長城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長城觀後感1

繁華的都市,光鮮亮麗,來往的遊人,腳步匆匆,美麗的名勝,人流如潮,夢中的北京,與現實交映。

長城就在眼前的山上,我們在長城的腳下,長城一直是這樣,一遍遍地讓人仰望。古時壯麗的長城,也許已經變了,變得人流如水,變得不太古色古香。人們都牢牢記住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堅信登上了長城,必會成爲好漢一條,於是忙碌的趴着,可也許,並非爲了看看祖先的偉大,而是爲自己虛榮的滿足。

踏上長城的臺階,向上攀登,忍不住要緊緊抓住扶手,自以爲的勇敢也一時被那高低不同,長而陡的石階摧毀,長城到底是長城,才走幾格就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古人雖沒有起重機,卻依然把雄偉的長城築起。問誰都知道長城使用血肉築起,可又有誰真正痛心,爲那時的人們抱打不平呢,連自己都能承認,只是裝裝有才學的樣子,什麼都懂的樣子。也這才發現,自己也沒把長城當成智慧與勞動的結晶,只是把長城高處當作自己的目標罷了。

終於汗也流盡了,水也喝完了,腳也走疼了,人也懶得動了,放棄地蹲坐下來,每一個人臉上都有着汗水,有着驕傲,有着笑容,爲自己登上祖國名勝而慷慨激昂,自豪無比,也不忘拍張照證明一下自己,炫耀一下自己。拍拍身上的塵土,站在圍牆邊,還刻意留點距離。向遠方望去,一輛尾隨一輛的汽車慢吞吞地走着。千百年前的現在,也許那邊不是汽車,而是戰士,他們狂哮怒吼,拼死拼活翻越城牆,死的死,傷的傷,城牆上的戰士與將軍必也毫不鬆懈,奮勇抗戰。長城還在,那些人卻不在了,那些樸實、勤勞、忠誠、勇敢的人統統不在了,沒有幾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蒼海。而現在,長城上的人變成了拿着手機、舉着平板,吃着零食、扇着風扇的我們,也沒多少人知道我們的名字,但我們卻遠比不上他們的性情。

時間在變,人也再變,就算留有象徵性的事物,卻留不住繁雜的歷史,好的和壞的在減少,卻也在增加,沒有了三皇五帝,封建主義,卻出現了犯罪分子,失去誠信。雄偉的長城清楚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但現在的社會我們卻怎麼看也看不清。

長城見證着中國的改變,也見證着人性的改變,道德的改變。偉大的長城也看見自己從所有古人的依靠和血肉變成了現在人們口中所謂的一個景點。

時間真是一個神奇的事物,它改變了一切的一切,長城的外表與內在,人民的外貌與內心,沒人知道多少,畢竟我們無法改變生活,只能隨波逐流,用自己的力量多做幾隻船槳,讓“中國號”飛速前進。

北京,長城,北京的長城,長城裏的北京,古代,現代。古代與現代,歷史與科技。世界,人類,都在等着我們把薄霧擦去。

長城觀後感2

6月1日,我和爸爸、媽媽千里迢迢來到北京,慕名前往舉世無雙、聞名天下的長城,一覽它那雄偉挺拔、氣勢恢弘的威武身姿,

坐在汽車上,一路風景如畫。臨近八達嶺,只見莽莽蒼蒼的長城蜿蜒盤繞在山樑上,像一條伏臥在崇山峻嶺的巨龍,翹首欲飛!

聽爸爸說,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楚、魏、燕等國爲互相防禦而建築的;秦國統一中國之後,便把這些長城起來,形成了綿延近萬里的萬里長城。巍巍長城經理歲月的風風雨雨,度過了2000多個春秋,這不正是古老中國悠悠幾千年歷史的象徵嗎?

登上長城,撫摸着風雨剝蝕的城牆牆身,我幾乎驚呆了:城牆竟是用如此巨大的條石和城磚構築而成的。俯視女兒牆下,少說也有6、7層樓那麼高。舉目眺望,山勢險峻,有的地段簡直如站在峭崖邊。手扶城牆都不敢探出頭來望望那無底的深谷。遙想當年,古代人民是如何將這麼重、這麼多的磚石搬運上山,又砌在這險要的地勢上的呢?如果說這是一個謎的話,那麼有一點不是謎倒是可以肯定的:萬里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契機,是我們偉大祖國民族精神的象徵,

成牆上鋪着方磚,平坦寬闊。可供5、6匹馬並排奔跑。城牆外側有垛口相連,更顯幾分爲伍。在長城上,差不多每隔400米,就有一座烽火臺,遠遠望去,如同一支支匕首直插雲霄。烽火臺下層大約四米見方,上層是平臺。我和爸爸不顧長途跋涉的疲勞,一個勁的向上爬,一鼓作氣登上了長城北端的制高點,特地在“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石碑前留下了英雄照。

登高望遠,長城漸遠漸隱,在濛濛細雨中融入天際。這氣勢磅礴的畫卷令我思緒翻騰,我似乎覺得我們的祖國就像長城一樣,千年永存,威武昌盛!

長城觀後感3

長城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防禦性軍事工程。長城東起山海關,穿過高山,越過深谷,伸蜒於沙漠和草原,一直到達終點嘉峪關。全長1.2萬餘華里,故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築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步完成的。從修築伊始到最後完成,歷時2000多年,若把歷代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總長超過50000公里。長城以其氣勢磅礴而成爲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從衛星上遙瞰人類的家鄉--地球,所見不多的建築物之一即有萬里長城的身影,她是中華民族艱苦卓絕、堅韌不拔、古老文明的象徵。

在公元前五至七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諸侯爭霸,戰爭頻繁。爲了防禦北方草原強悍的遊牧部落襲擾中原,位於北部的燕、趙、秦等國於要衝之地高築城牆。秦始皇統一中國,將列國長城連成一線,從而形成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延錦萬里的軍事屏障,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古代工程奇蹟。自秦以後直至明朝等各代都規模不等地新築和增築過長城。特別是明代,爲了防止蒙古族崛起和東方女貞族人的入侵,朝廷採取"高築牆"方針,對長城進行了18次大規模修築,延續時間長達200餘年,將歷代土石城牆都改爲條石城磚壘砌,工程艱鉅浩大。到清代康熙帝決定採用"懷柔"政策,決心罷修長城。從此長城成爲歷史的遺蹟。

長城不是一道弧立的城牆,而是由關城、敵樓、煙墩等組成的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歷代修築長城都依照"因地勢用險要塞"的原則,關城隘口或建在山峽深谷、危崖絕壁之間,或建在河流轉折之處,或建在交通要塞,以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到了明代,城牆防禦體系極其嚴密,城牆以磚石砌成,高約10米,寬約5米,內爲宇牆,外爲垛口。牆上每隔30-100米建有敵樓,敵樓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平面有方形和圓型。實心敵臺只能在頂部瞭望射擊,而空心敵臺下層住人,頂部瞭望射擊。敵樓還有儲藏軍械、糧草的券室和運兵通道。在高居山嶺的城牆上還壘砌有雕堡式煙墩,一旦戰爭爆發,位於前線的煙墩點菸報警,頃刻之間消息即可傳遍全線,士兵通過能容十人並行的牆頂通道奔赴戰場,從垛口進行射擊。

歷代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上設有關隘或關城,並派重兵鎮守,如明代設立"九邊"重鎮,即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等。這些重鎮分區、分段把守長城。著名的關城有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等。

山海關南抵渤海,北踞燕山,位於河北秦皇島東15公里。"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它是萬里長城關隘的起點,"關內"、"關外"的分界處,與居庸關、嘉峪關並稱爲長城三大名關,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重鎮。

居庸關在距北京50公里的昌平縣境內,有南北兩口,南爲南口,北稱八達嶺。現存關城建於明代,是名將徐達督建的。關城位於長達20公里的深谷之中,因山勢雄奇,自古即有"絕險"之稱,是北京西北的門戶。自金代起即被譽爲"居庸疊翠"而列入燕京八景之一。

嘉峪關在白雪皚皚的祁連山之南,北爲茫茫天際的荒野,佔據"絲綢之路"的咽喉,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與東邊的山海關遙相對峙,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作爲中華民族象徵的長城是中國的驕傲,也征服了世界。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長城觀後感4

長城是我國的“世界遺產”之一,它像一條長龍盤旋在中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凝結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可是,現在的它,正在強顏歡笑,正在遭受了人們的摧殘與破壞,已失去了它往日的輝煌與雄偉。

隨着參觀長城的遊客越來越多,給長城帶來了顯而易見的破壞,例如:白色塑料袋、礦泉水瓶、果皮、紙屑等垃圾隨處可見,嚴重地破壞了長城的衛生。遊客還在城牆上亂塗亂畫,弄得城牆狼狽不堪,破壞了長城的美觀。當地村民還在垛口處和通往長城的小路上私自搭設梯子,設點收費,我爲他們的行爲感到羞恥。更可惡的是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爲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的勸阻,在長城周圍建了很多建築物,挖土機還在隆隆作響,剷車還在來回穿梭,忙得不可開交,不惜破壞了長城周圍的景色,加速了長城周圍自然景觀的破壞……

站在長城上,扶着牆上的條石,耳邊似乎響起了古代戰爭時的號角聲,眼前似乎展現打戰時氣魄雄偉的場面。長城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的洗禮和歲月的滄桑,至今還巍然屹立在我們面前。它以雄偉與壯觀的景象吸引着無數前來參觀的遊客。它是我們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所以,我們要保護長城。只要遊客少扔一些垃圾,長城就會多一份美麗。因此,我要向大家呼籲:請大家保護我們古老的長城吧!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做一個文明的遊客。

我相信:只要你我的努力,古老的長城會永遠雄偉壯麗的屹立在中國這遼闊的土地上。

長城觀後感5

在我們的中國盤着“一條龍”,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有21196.18千米長,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這條“龍”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多個省區。

八達嶺也是這條“龍”的一部分呢!八達嶺城牆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寬6.5~7.5米,頂寬4.5~5.8米。大部分牆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並行,十人並行”。八達嶺共有敵樓43座,其中有巡邏放哨用的牆臺,也有上、下兩層的敵臺,一般長、寬、高均10米,上層周圍設垛口和射洞;下層爲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資的房舍。

青龍橋這一帶,山陡坡險,牆頂較窄,最窄處僅2米多。城牆中線偏於外側用花岡岩石條包砌,石條寬0.5米、高0.4米、長0.8~1米不等,最長石條達3.1米,重1.5~1.7噸。

這條“龍”的修築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呢。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龍”的修築進入了第一個高潮。後來,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修築的“龍”。最後一個大修這條龍”的朝代就是明朝了。

你們知道嗎?在這條“龍”上,還發生了一個故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西周的末代天子周幽王,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樂,醉心於女色。一次,爲得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被逗笑了。後來,敵人真的來攻,諸侯們卻遲遲不來,以爲是周幽王故技重演。結果西周滅亡了。

你們肯定知道了這條“龍”就是高低起伏、曲折綿延的長城了!“不到長城非好漢”,人生只有一次,一定要去一趟長城啊!它將會是你人生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