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剪枝的學問》課文原文【精品多篇】

《剪枝的學問》課文原文【精品多篇】

《剪枝的學問》教後反思 篇一

《剪枝的學問》是一篇記敘文,記敘了“我”在桃園看王大伯剪枝並瞭解到剪枝的原因,給了我們這樣的啓示:“減少”是爲了“增加”,減去又粗又壯的枝條是爲了剩下的枝條能更好的吸收營養,更好的生長;也告訴了我們: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

這篇課文以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爲線索,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娓娓道來。最後,“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蘊藉,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在教學過程中,我在揭示課題後,就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我”的心理變化來進行探究性學習。第二、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通過邊讀邊想,主要讓學生明白:王大伯爲什麼要剪枝?重點理解王大伯的話,同時還要從王大伯的剪枝動作中體會他確實是種桃能手。這一部分學完之後,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次體會種桃能手王大伯話中所蘊涵的道理。第四自然段不是重點,也非難點,但寫得很美,於是我就讓學生用多讀練背。

學習第五自然段,我先讓學生通過默讀、朗讀等形式體會桃子豐收的景象。最後一句話與王大伯剪枝時說的話遙相呼應,進一步印證了王大伯所說的話有道理。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剪枝裏的學問可真大呀!在課文教學之後,告訴學生:我們要隨時留心周圍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學習,多學多問,向一切有經驗的人學習。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讓孩子體驗了心理變化的過程,怎麼樣是滿懷好奇?又怎麼樣是一臉疑惑?怎麼樣是將信將疑?怎麼樣是又驚又喜?孩子們在體驗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一心理變化的感覺,在課堂最後,進行了拓展思考的練習,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文中“減少是爲了增加”的道理。

其實,在教學中,我覺得單純的要引導孩子去留心日常發生的一些事情是很難的,而這樣的現象也方便了我在教學中怎樣引導這種思想這樣一個難題,可以說,不用我去說,孩子們的生活閱歷已經告訴了我們:在生活中,他們也在做有心人,留心着生活中的學問。

《剪枝的學問》教後反思 篇二

這篇課文的正文很好講授,一是讓學生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減少”是爲了“增多”,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二是指導學生理順好作者的一個行文思路,不僅縱向上按照時間(季節的轉換)來寫桃樹的變化,而且橫向上也反映了作者心理的一個變化過程。

課後,我讓學生討論一下生活中減少是爲了增多的例子。有的同學能舉到超市裏薄利多銷行爲,爲此我感到很滿意。但有的同學舉了抽獎時,放入很少的錢,卻賺了幾千塊的例子。我聽了之後很惱火,對他們受到社會上不良行爲和不良風氣,特別是尚俗的曉幸心理影響往往難以判別,甚至於盲從,感到困惑。及時對學生做了正確引導。後來還有的同學提到凱巴伯森林裏的捕殺狼增加了鹿的數量這點,我又花了一番口舌對他們進行強調,不能這樣說,因爲這本來就是生態失衡的鮮活例子,是不能用於今天的討論。因爲課前沒有讓學生充分收集事例,所以他們舉出的例子很混亂。這點我想在今後教學中該多注意纔是。

《剪枝的學問》教後反思 篇三

6月1日,我在實小上了一節展示課,課題是《剪枝的學問》,這是一篇記敘文,記敘“我”在桃園看剪枝並瞭解剪枝的原因,啓示我們:“減少”是爲了“增加”;生活中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

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爲線索,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娓娓到來。最後,“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蔚籍,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整節課有得有失,通過學員和導師的點評,收穫很大,引起了我的一些反思。

一、開篇點題 引入正題

開始就由“生活處處皆學問”一句中的“學問”,引出“剪枝究竟有什麼學問?”,並抓住“我”的心理變化(即書後第四題)這條線,引導學生把握情節,循序展開,直至明理,感覺這樣上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

二、抓住了關鍵詞、句

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體驗(如:咔嚓 咔嚓、剪刀揮舞、王大伯說的話等等),促進學生在朗讀、品析中領悟到王大伯有着豐富經驗、確實是種桃能手,並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次體會種桃能手王大伯話中所蘊涵的道理。

三、總結延伸 深化認識

這一環節,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思考、發現和探索,這裏設計一個問題:你能舉一些生活學習中常見的減少是爲了增加的例子嗎?於是學生暢所欲言,列舉出許多好的例子,如:減少了錯別字,是爲了增加字的正確率;減少了缺點,是爲了增加優點等等,更好的促進學生對道理的內化。

四、缺少思考空間

例如:在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看到桃子豐收的景象的時候,師問:小作者的心情是什麼樣的?生回答:又驚又喜。接着師又問:他“驚”的是什麼?“喜”的又是什麼?這裏本來是讓學生說的,但由於學生缺少了思考問題的時間,結果讓老師自己給說了,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妥。

五、請不要吝嗇自己的範讀

例如:課文第四自然段,寫桃園很美,我想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學生儘管讀書了,而且我也讓他們反覆讀了幾次,可學生讀得卻沒有興趣,感受不到那種美景,如果老師給以範讀,那效果肯定不一樣。

總之,這一節課留給自己的反思很多,爭取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不斷的進步。

《剪枝的學問》教後反思 篇四

一、抓主線,破難點

因爲課文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爲線索的,所以我決定還是帶領學生抓好情感主線,逐層深入探究。緊緊抓住這條線索,引領整堂課的教學。首先抓住“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這條心理變化的線索,先找出詞語,初讀感知“我”的心理變化,然後再順着文理,以讀爲主,讀中感悟“我”的心理變化。就這樣,一條主線貫穿整課的教學,做到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讀中體驗,突出學生的主體感受。在隨“我”的情感變化起伏中,學生“入境始親”,層層深入,與文本自然對話,內化感悟,共鳴共振。這篇課文還有一條主線,就是剪枝,冬進桃園和夏進桃園,確實和剪枝有關係,那春進桃園和剪枝有沒有關係呢,粗看好像是沒有關係,剛開始在備課的時候也只是停留在“美”字上,包括試上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但是實際上這一部分也和剪枝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如果不剪枝,桃園就不可能這麼美這麼有生機,桃花能開的這麼美,靠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一問,就能把“剪枝”這條線也串起來了,兩條主線,一明一暗,相得益彰。

那麼如何突破難點呢?本文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在品讀中理解感悟 “剪枝的學問”, 因爲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概括性地總結出一個道理,確實不容易。爲了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能讀懂剪枝的學問,並能進行概括性地表述,我在教學中進行三次鋪墊,巧妙搭設三個階梯。第一次是在讀王大伯的話時,引導學生知道剪去的是“只吸收營養,不結果實的枝條”;第二次是在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後,將之前將信將疑的想法改用肯定的語氣來說,即“剪去那些只吸收營養不結果實的枝條,來年就能長出更多更大的桃子。”第三次是回顧王大伯的話,同桌討論,剪枝的學問是什麼,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剪枝的學問,也學會了表述。同時,通過拓展,懂得的道理也更深刻。這樣給學生巧妙地架設三個階梯,體現理解的層次性。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由感性到理性,由點到面。學生對“剪枝的學問”有個全面立體的感悟理解。

二、讀中悟、悟中導

這節課“讀”貫穿始終,但不是沒有目的的讀,每次讀都有具體的目的。如:王大伯爲什麼要剪枝?帶着問題自由輕聲地讀,避免了學生漫無目的,又能使學生更快地圍繞問題、解決問題;又如:看到王大伯和幾位叔叔正在剪枝,我爲什麼會疑惑?這是感悟邊讀。

我對學生讀課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體讀,個別讀,老師讀、學生讀,大聲讀、默讀……等等。不同形式的讀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讀有利於對文字的揣摩;出聲朗讀能加強感受、增強記憶;指名朗讀可以給對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學生施展個性的空間;自由朗讀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語言。集體朗讀有增強氣勢、激發共鳴的功能;教師範讀對學生不僅有示範作用,而且有激勵作用……比如王大伯剪枝的原因,讓學生在默讀中找出具體的詞句,學生通過細心揣摩都能找到有關句子,產生體驗;再比如,“啊!果樹上結滿了又大又多的桃子”這句,我採用了集體讀,在朗讀中作者又驚又喜的感情。 “剪刀飛舞”這四個字我採用了自主讀,着重表現出了王大伯剪枝的熟練。

當然,課堂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剪枝的學問”是什麼,我想:從文本上升到哲理還是有一定的高度和難度的,而我可能在教學道理時太快,太激進了,其實我可以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搭一座橋樑,讓所有學生順利地跨過這道鴻溝。其次這節課上我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過多,學生難以接受,評課的時候老師們也都跟我指出,一節課上只要滲透一兩個學習方法即可,真正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課雖然上完了,思考卻在延續,努力還將繼續……

《剪枝的學問》教後反思 篇五

《剪枝的學問》是一篇記敘文,課文記敘了“我”在桃園裏和王大伯之間的一段佳話,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減少”是爲了“增加”;生活中充滿了哲理,充滿了知識。我們必須留心周圍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學習。

雖然班裏的孩子是生活在農村,但現在的孩子都是頭肉,個個十指不沾泥,課前問了幾個孩子,都不知道什麼是剪枝,對於他們來說剪枝這門學問非常的陌生,爲了上好這節課,我決定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爲線索,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心理,和作者一起去感受每一次的心情,從而得出剪枝的學問所在。

在精讀課文時,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體會作者心情變化。促進學生在回味品析中領悟到課文內容中蘊含的道理;聯繫生活實際去思考、和探索,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由於學生年齡小,知識平、生活經驗都不足,所以在頭腦中並不是很具體的。學完課文後,我又聯繫實際介紹了一些,讓學生加深印象,從生產勞動到學習生活中的小事,學生一定能理解得相對透徹一些了。

《剪枝的學問》教後反思 篇六

這是一篇記敘文,記敘“我”在桃園看剪枝並瞭解剪枝的原因,啓示我們:“減少”是爲了“增多”;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下面是我對我的一個小教學片段的評析:

師: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了,來到王大伯的桃園裏,你們會看到什麼?

生:又大又圓。

師:那我們課本中是怎麼說的?

生:桃園真美,我好象聞到了花香。

生:王大伯的桃園紅雲片片,引來了無數的蜜蜂,它們在花間飛舞着,

嬉戲着。

師:我和小夥伴們在盼望些什麼?

生:盼望着桃園裏的桃子又大又甜。

師:我不僅盼望着桃子長得更大,而且我和小夥伴們還在嬉戲。

師:誰來讀這一小節,帶我們到桃花盛開的桃園走一趟,感受桃花的美

麗。

師: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圖片,然後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來到桃園,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我對王大伯的話產生懷疑,而且我還經常和小夥伴們到桃園裏去“打探”,總希望早點能見到桃園裏的桃子能快長快大。以證實王大伯說的話。在這課中最難讓學生理解的就是剪枝的學問就是:減少是爲了增多。在這個過程的教學中不僅僅是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而且還要讓學生從閱讀中感受,從剪枝本身的學問上去理解。學生對這個學問的理解顯得有些牽強,似乎不能從文中理解。這就變成了老師是這樣講的就要這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