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荒島餘生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1.34W

荒島餘生觀後感(精品多篇)

《爲了孩子的明天》電影個人觀後感 篇一

昨天,我觀看了教育影片《爲了孩子的明天》看後,感觸特別深。

片中的劉剛,一位失足的16歲少年,開始只知道玩,他家住在市區,樓下盡是網吧、酒吧、歌舞廳,他每天只知道和他結交的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去這些地方,連他父親病危了也不理睬,照完不誤,後來父親去世了,母親想讓愛子學好,就遷到郊外去住,可劉剛還是老樣子,網吧、酒吧、歌舞廳他天天都去,這還不夠,他竟在課堂上刁難老師,老師問他頭提及的圓錐和球體那個表面積大,而他卻反問老師,同體積的男生和女生那個表面積大?在被老師,被派出所找了幾次後,他的母親桂芬,橫下心來,辭去了工作,帶着劉剛去了外地,從此,劉剛不再進網吧、酒吧、歌舞廳了,他知道家裏沒錢,便利用課餘時間給別人當家教,他用掙得的錢爲母親買了一塊蛋糕和一瓶紅酒。

片中的母親,開始以爲只要讓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孩子就會認真學習,所以什麼事都寵着劉剛,再加上她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管理劉剛。後來他覺得劉剛越來越不聽話了,這才意識到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於是他學習“孟母三遷”的精神,用環境改的方法去改變劉剛,鐵石心腸的劉剛終於被媽媽的愛所感動了,開始懂得學習,懂得替媽媽分擔家庭責任了。而她自己,卻因長時間患病做苦力活而死掉了,她臨終前告訴劉剛,箱子底下有他爸爸生前留下的一百萬元,一定要將這錢捐給希望工程……

這部電影以感人生動的事例彰顯了一位偉大母親的善良與愛心。母親,莊嚴而神聖的字眼,千古傳誦的主題。是母親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精心的哺育我們,用她的生命澆灌我們,而我們當中有些同學,一切以自我爲中心,不與父母溝通,不理解家長的辛苦,不珍惜家長的錢財,不分擔家庭的勞動,一味索取不知奉獻,想想看來,大家不覺得慚愧嗎?

我們的父母辛辛苦苦的工作是爲了誰?父母勤勤懇懇的勞動又是爲了誰?而我們是怎樣報答他們的呢?難道是用畫滿錯號的試卷和一張張告家長書去報答他們嗎?同學們,我們應該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體恤父母,用一顆報恩的心去孝敬父母,讓關懷與恩情同在,讓美德與溫暖共存。

這部電影以感人生動的事例彰顯了一位偉大母親的善良與愛心。母親,莊嚴而神聖的字眼,千古傳誦的主題。是母親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精心的哺育我們,用她的生命澆灌我們,而我們當中有些同學,一切以自我爲中心,不與父母溝通,不理解家長的辛苦,不珍惜家長的錢財,不分擔家庭的勞動,一味索取不知奉獻,想想看來,大家不覺得慚愧嗎?

我們的。父母辛辛苦苦的工作是爲了誰?父母勤勤懇懇的勞動又是爲了誰?而我們是怎樣報答他們的呢?難道是用畫滿錯號的試卷和一張張告家長書去報答他們嗎?同學們,我們應該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體恤父母,用一顆報恩的心去孝敬父母,讓關懷與恩情同在,讓美德與溫暖共存。

電影爲了孩子的明天觀後感 篇二

走出影院,刺骨的寒風使我不得不拉緊衣角,心中的感傷還未釋懷,拭去淚的臉頰再一次沾溼,腦海中又浮現出剛纔的一幕幕,我無力扯出一個微笑……

《爲了孩子的明天》講述了一個唯美悽慘的故事,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站在了對立面上,他們上演的一切深深烙在了我心裏。

一個富裕的家庭裏有一個男孩,他叛逆、放肆、不惜所已,因爲從小在這樣的家庭,他擁有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他開始接觸一些社會上的壞孩子;開始認識網吧、迪廳、KTV;開始熟知暴力、色情、毒品。他陶醉於現狀,不思進齲高二那一年,家裏的漢子倒了。他不管不問,“孝心”兩字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概念。終於,父親遺憾的走了。而在那一天,他卻再一次出現在派出所,恨鐵不成鋼的母親辭掉了自己高薪的工作,賣掉了寬敞的房子,帶着他遠走他鄉。她用自己偉大的母愛詮釋了現代版“孟母三遷”。他帶着兒子到郊區,爲了讓他遠離世俗。可是他卻總是再犯,沒辦法,再三考慮,她搬到了另一個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她只有卑微地活着,用微薄的工資資助他的生活。他看到母親爲他拼命,決定浪子回頭,開始發奮讀書,找回人生的方向。可是,在他接到名牌大學通知書時,又給他一個晴天霹靂,母親去世了!在臨終時,她說“100萬一定要捐給希望工程!”

聽到這句話,我哭了。有人說她傻,有錢爲什麼不去治病?可是我覺得其實這是一種偉大的母愛。她堅守的信念就是“爲了孩子的明天”。她用崇高的精神感化兒子,是她用她微薄的力量支撐起兒子的光明的未來。

其實,天下母親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是她們的希望,好好珍惜母親的愛,並回報她們吧!記住一句話:“世界上唯一不能等的。就是孝心!”

《爲了孩子的明天》電影個人觀後感 篇三

中央電視臺法制頻道近期播出了《爲了孩子 爲了明天》的紀錄片,看了後叫人不得不深思。毛主席的時代就說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近幾年隨着改革開放的程度日益加深,經濟水平日趨提高。我們的教育體系越來越跟不上步伐了。學生教育兩極化趨勢明顯,要麼爲了高分成績拼命地學習補課,要麼家庭不和睦叫孩子放任自流。這兩種方式都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前者怨恨家長老師只知道叫“我”學習不知道“關心”“我”,後者乾脆就是痛恨父母仇視社會。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片中更多提到的是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無人管束,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這些留守兒童大多是因爲父母外出打工和家庭破裂而無人照顧。看了後確實叫人對不顧孩子的家長感到憤恨,同時對社會愛心組織表是讚賞。但我們再往深一層次想一想,這只是標而不是本。治病治標不治本,病是去不了根的。根在哪裏?

古人說:至要莫如教子。看這個“ 教”字,左邊是“孝”右邊是“文”,也就是孝的學問。孔子在《孝經》上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從這裏開始。那麼教育是什麼?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施的是什麼?施的是以孝道爲根本的道德行爲。今天我們一味地埋怨社會治安不好,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就連孩子們都學壞了。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社會治安不好是不是因爲家庭不穩定而造成孩子的失足,進而危害社會。家庭不穩定是不是因爲一些家長道德缺失造成。沒有道德並不是罵人"缺德”。什麼是道德?這裏的道德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法則,此之謂道;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而不逾越地做人,此之謂德。孝乃德之本,沒道德首先是沒孝,沒孝又是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育的原因。我們已經快100年沒有接受聖賢教育了,同胞們我們已經把孔子都給忘了。

孔孟之道曾經叫我們中華文明,綿延了2000多年。如今卻被西方的東西盪滌殆盡。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上下有義、朋友有信的五倫也所剩無幾。“人棄常則妖興”,人們已經違背了常理,且不用道德約束自己,只是一味的追求名聞利養。功利至上的今天,更高更快更強纔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物至極則必反”“月盈則必虧”“水滿則自溢”。人們在這個地方得到,肯定同時會在那的地方失去,這樣的顧此失彼每天都在進行着。爲了利益夫妻反目,家庭破裂,孩子失足。追求財富拋親棄子,認爲有了錢就可以盡孝,就可以讓孩子衣食無憂。別忘了“子欲孝親不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了財富又追求享受,什麼小三兒、小四兒,爲了財富也可以去當小三兒小四兒。這樣家庭如何穩定,由這樣的家庭所組成的社會怎的有秩序。“人無羞惡盡爲”,沒了道德底線,什麼事幹不出來?那麼下一代還能好嗎?

家長的好壞暫且不論,畢竟大家都是從兒時過來的,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也就是說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尤其是近30年來,西方功利思想掛帥。國人把眼光都放到了發展經濟奔小康上了,而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已經顯得蒼白。雖然本着眼於不幸福的家庭坑害了孩子,即便是幸福的家庭何嘗不是暗藏不幸。爲了升學率學校把孩子當成了成績機器,爲了考高分家長把孩子當成了學習機器。孩子一天到晚疲於奔命地學習,有的卻是換來了高分和名牌大學通知書。結果又如何呢?多年被壓抑的扭曲的心理,在頃刻間爆發了,於是發生了復旦大學投毒案。能說他們的家庭不幸福嗎?他們的父母都是慈愛的呀?能說他們年幼無知嗎?他們可都是高智商的博士呀!我們們只想這救一救失足青少年,那誰來救一救他們。如果一個位高權重、智商超長的人無德,它的危害和一個新疆的小扒手比那個對社會危害更大,不用說傻子都知道。以上是說能考出高分能上好大學的學生。還有絕大部分考不了高分,上不了好大學,甚至上不了大學的學生。他們的境遇又會怎樣呢?因爲他們只會學習不會別的,他們以前生活在吃穿不愁的環境中。他們被學習負擔、家長的渴盼壓抑許久。然而又沒有真正良好的道德束縛,他們便用自己的方式來發泄。泡網吧、飲酒、荒淫的享受、吸毒、離家出走、甚至自殺。他們每天跟父母如同仇人一樣,輕則喊叫,重則打罵。這並非他們的錯,教育本身就是“上所施下所效”,家長如果孝其親,孩子也會效仿。整個社會的。教育被利益鏈條所綁定。地方要名校,學校要成績爭名校,家長要分數爭臉面。只苦了孩子們,他們的未來誰來負責,苦了孩子也害了國家,國家要的是人才,不是無德無才、也不是有才無德,而是德才兼備。

中國人民該覺醒了,過去的幾十年我們失去的太多了。還是讓我們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找回來吧。它們已經在韓國、新加坡乃至西方國家播種發芽了,可是我們還矇在鼓裏。70年代英國的哲學家湯恩比就說:解決21世紀人類社會問題只有兩種學說——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那時中國還在批林批孔、破四舊呢。《弟子規》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講出來了,爲什麼不把它列爲教材呢?也可以作爲家庭必備的日常行爲手冊。要相信“仁義忠恕、真誠慈悲”能救國。

電影爲了孩子的明天觀後感 篇四

週六,我看了《爲了孩子的明天》這場電影。

到影院的時候,電影已經開始了。找了個座位坐好,首入眼簾的是調皮的孩子劉剛在歌廳喝酒的場面,隨後在迪廳、蹦迪、打架、吸毒的畫面不斷出現。爲了虛榮,讓身爲老闆的父親用車送他上學,一個紈絝子弟的形象盡露。天有不測風雲,父親重病,經濟拮据,最後父親撒手人寰。母親爲了孩子的成長,毅然決然的到另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靠自己打工掙錢供兒子上學,先後從事倉庫保管員、拾破爛、建築工,最終病逝。孩子在母親的感召下一點點知道體貼家長,逐漸改掉惡習,最終考上北京大學。

就本片來看,做爲母親在前期教育孩子方面有以下不足:第一,平時忙於經商,認爲孩子只要吃好穿暖就行,只管給孩子錢,卻疏於心靈的交流;第二,對孩子過於遷就嬌慣,凡是孩子要求的,不管是否合理,一概滿足;第三,教育方法簡單,孩子出了事,不是以理服人,只是把他從派出所領回來說教一番了事。正是由於上面種種原因,導致劉剛在家裏沒有溫暖的情況下,與不良朋友交往,一次次的走上邪路。

在家道中落的情況下,母親效仿孟母三遷的做法,搬到另一個教育教學質量較高的地方讓孩子求學,在對問題兒子不離不棄、充滿希望的情況下,自己言傳身教,兒子一點點的轉變。先由自己年齡大,工作不好找,但面對困難,不喪失信心的做法讓兒子感受到對學習要有自信,終於換來了語文測試的第一次班級第一名;再由自己拾破爛掙錢讓孩子買校服,讓兒子知道錢只要來的光明正大,不分工作的高低貴賤,要用自己的勞動換取成果;最後,通過自己在建築工地上做飯,做小工,讓兒子明白不付出就不會有收穫。最終母親用生命的代價換取了兒子的蛻變,兒子終於化蛹爲蝶,考上了北京大學。同時孩子也真正明白了父母的用心。

此片對於父母來說也很有教育意義,不能只爲掙錢而忽略了孩子的心靈。生一個孩子很難,養一個孩子更不容易,但教育一個孩子更是難上加難。這不僅是金錢、時間的投入,更是心血的付出。從懷胎十月到呀呀學語,從蹣跚學步到繞膝歡樂,從幼兒園到國小畢業,再到參加工作,哪一步沒有父母的關注。孩子的成長特別是幼兒教育很是關鍵,所以做爲家長的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教育。

此片對於國小的孩子們來說,基本上能夠看懂要體貼父母,知道父母工作掙錢來之不易,要珍惜親情,並且懂得感恩。

荒島餘生觀後感 篇五

影片很多鏡頭的視角讓我感到很壓抑。

這種壓抑來源於發現自身的無助和渺小——飛機失事後坐在黃色充氣船上任憑暴風雨吹向無人知曉的地方時鏡頭突然拉向高空,就像是上帝從高處俯瞰着這一場災難卻毫無伸出援手之意;第一次爬上山頭時顫顫巍巍地緊緊抓住岩石望向遠方,卻發現依然是一片看不到盡頭的海水,海水清澈見底、顏色瑰麗動人,但此刻除了胃緊緊收縮感到一陣絕望襲來,又何曾有一絲一毫欣賞的心思……

當我站在陸地上時,一望無際的大海平靜、溫柔、深邃,即使多次看過不同地方的海,每一次都讓人感到心境開闊、舒暢無比;

而當主人公身處大海中央,環顧四周除了深不見底的海水,一無所有。此時此刻,又覺得海浪的聲音令人畏懼、大海可以輕易將人吞噬。

不管是第一次義無反顧衝向大海卻被大浪打翻,選擇屈服,回到小島。還是四年之後駕着自己製作的木筏子揚帆迎向風浪,離開這個挽救過他生命但又極有可能成爲他最終的葬身之處的小島。我都深深地爲主人公的堅毅和勇氣所打動。這種性格在他未出事故,在FedEx工作時就能看到,他重視時間,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地愛着自己的愛人。其實如果在島上他不再記錄時間,那麼他不會知道三四月份的潮水漲得最高,風吹向海上,也就將永遠地被時間溺死在陸地上。而如果他不留下那個有着紅色頭髮的“威爾遜”,時不時的和他扯上幾句,那麼四年過後他可能永遠喪失了與別人交流的能力。

儘管他勇敢、堅強,但他更是個普通人,在和“威爾遜”對話時,他坦白自己害怕再一次出海,但我想他更不願意一輩子留在這個島上,讓疾病、意外、衰老其中任意一樣奪走自己的生命。也許就像他說的,他甚至連選擇自己何時何地、用怎樣的方式死亡的權利都沒有。但就在那一刻,他發現自己要繼續活下去、繼續呼吸、繼續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儘管能夠證明他存在的,只是一個被他賦予了名字的排球。

在重新回到現代世界後,他一度感到不適。因爲四年以來他流血流汗所獲得的小小成就,邁出的那一步一步似乎成了個笑話,歡迎他重新回來的宴會上各種食物被精心烹調,當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創造”的火現在被裝在精緻的容器裏,手指輕輕一摁就“噗”地冒了出來。當夜色襲來,不再被越來越濃的黑暗所包圍,輕輕打開牀頭燈的開關,就像當那支手電筒還沒有耗盡電力時他在無法入眠時所做的,“啪”——打開,凝視着愛人平靜的面容,“啪”——關上,重複着這單調機械的動作,憑藉着他對愛人的無限眷戀和思念渡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但是當他腳步侷促,拘謹的走入機場的會客廳,迎接他的卻是他以往避之不及的牙醫,他的愛人的丈夫。在小島上,他思念着她,回到了孟菲斯,他卻只能永遠地失去她。

四年之後,他送去了那個畫着蝴蝶標誌的包裹,那個維繫着一種對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的懷念和能夠重新回到這種生活的微弱的希望的包裹。事實上,就在他回到了這裏,又迷失在這裏的時候,這個包裹,也許又再一次幫助他找到了十字路口的方向。

剛看了《荒島餘生》湯姆漢克斯95年的片兒,內涵什麼的都先不考慮。這片兒讓人能看下去,湯大叔一段5分鐘沒有臺詞的表演也能不快進認真的仔細看,着實算是部好片子了!

因爲一次飛機事故,湯大叔流落荒島,憑着自己對老婆的愛、求生的強烈慾望以及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大叔竟堅持了四年。迴歸社會的願望倒沒有因爲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毅然決然的踏上了海上漂泊的求救之路……

最喜歡的,是他自己虛擬的朋友——Wilson。這個單詞看着熟悉吧?這個朋友,是他撿到的聯邦快遞一個包裹裏面的wilson牌子的球兒,上面他用自己的血手,塗上了一個笑臉。就是這個畫上了笑臉的排球,伴着他走過了4年荒島求生的歲月。

當他氣急敗壞,把wilson扔出巖洞之後,他會拼命地在岸上大喊着wilson的名字,苦苦的尋找他,生怕失去了他。回來,還會用自己的血,重新給他畫個新臉。還會認真的拍拍wilson說,are we ok?

在海上漂泊的日子,一晚上的狂風暴雨之後,wilson漂離了自己散架的木筏。他會拼了命的去救wilson,當他不得不在wilson和保持與木筏的聯繫兩者做選擇的時候,那種痛苦……相信大家都看過《大話西遊》吧。裏面孫悟空一邊緊握着紫霞的手,一邊被自己快要被緊箍咒折磨爆裂的頭折磨。這跟那情形是一樣的。在生存和感情中間,選擇變得那麼的殘酷,人的意志又變得那麼卑微……

還有,就是當眼見着自己搭載的飛機就要墜毀的時候,混亂中面對着窗外撲面而來的大海。湯的那種堅定,那種大義凜然。

看的時候,感動的哭了。這是一個男人在死前最光榮的表情之一。

越來越欣賞老湯了,演技太棒了!就那個表情,是其他人永遠無法超越的。我會記住一輩子。我們一輩子都要學,在面對絕境的時候,能夠這樣保持一份凜然的心態。

哎,寫着寫着就寫成類影評了……其實就是想表達一下我的興奮之情的。是想走輕鬆愉快路線的。說實話,看完了,我都想找個球兒畫個臉兒,放牀邊陪着我了。

這年頭,誰不孤獨呢……

真享受認認真真、不被打斷的看電影的時光。大塊的時間給電影,性價比很高。而且也對得起電影這個東西。

終於終於。得有一個月了,我才找到這個機會。

以後可能都要這樣,努力擠出整塊的`時間來看電影了。

沒準到最後,連零散的時間也擠不出來了。這就是人成長的悲哀,爲了責任、野心,爲了逃避恐懼,身不由己的苟且活着。沒有一點滋味兒……

荒島餘生觀後感 篇六

《荒島餘生》這部電影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我也很喜歡。

影片講的是一個快遞主管,他叫查克,因爲飛機失事流落到荒島,然後努力在荒島上度過了1500天后,成功逃離回家的故事。這個情節,即使沒看過電影大家也應該並不陌生,編劇的靈感應該是來自《魯濱遜漂流記》,情節雖然老套,但它仍然帶給我一個有趣的問題,它就是:

什麼樣的人才能在荒島活下去?

是求生技能嗎?這的確是最重要的,活下去首先要解決好溫飽、安全和健康問題。片中查克吃椰子、抓螃蟹、住洞穴、鑽木取火、徒手拔牙等等,求生技能滿分,而且小島上的資源足夠他生存下去。但是,人畢竟是社會動物,如果要在一個遠離文明、遠離朋友家人,並且充滿威脅的環境裏待上5年,這可能沒那麼簡單。

生存溫飽容易解決,可空虛寂寞難以抵擋,即使衣食無憂,一個人在荒島生存,也絕對是一種巨大的煎熬,尤其當他獨自面對着浩瀚的大海時,那種巨大的孤獨感和無助感會像海潮一樣,包圍,吞沒。

這種情況下人是很容易崩潰的,片中也提到,男主試圖自殺,但未遂,那到底是什麼讓他放棄自殺,堅強地獨自生活五年?

我覺得可能會有幾個答案:

第一是愛,查克有個深愛着的女孩,他把女孩送的懷錶看得比命還重要,在飛機失事的時候拼命要抓住它,在島上的日子也每天要看看她的照片和畫像,這是他的精神支撐:他要活着回去和她團聚!

我們總說愛情的力量很偉大,古人云“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但很多人對這句話只理解了一半,爲愛去死,殉情的事,古往今來並不鮮見。但爲愛苟活,或許更需要勇氣,顯得更加厚重。

第二是責任,初到荒島,查克就把幾個散落的快遞包裹都拆開了,裏面的滑冰鞋、連衣裙還有足球,分別成了他的斧頭、漁網以及傾訴對象。但他唯獨留下一個包裹沒有拆封,它就靜靜地躺在那裏,整整五年,就像一個提示,你是一個快遞員,你在文明的世界裏還有未竟的事業,你必須得回去完成它。最後,查克回到美國,親自把這份包裹送到了收件人的家中,並留下了字條:

“這個包裹救了我一命,謝謝。”

第三是時間觀念,查克說他永遠不能接受自己失去時間觀念,他不停地在洞穴裏記錄着時間,他通過推算季風和洋流盛行的日期來籌備逃離工作,他結繩子、做木筏,幾乎把每一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即使知道不一定能成功,但讓自己的每天都充實而有意義,沒有時間停下來顧影自憐。

爲什麼要記錄時間呢?時間是一種刻度,它把“昨天”、“今天”和”明天“區分開來,從而把過去、現在、未來區分開來,如果沒有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期盼,那麼“今天”就失去了厚度,失去了目標感和方向感,只是依靠直覺和本能來度過,如果是這樣估計男主也熬不下去了。這也讓我想起那些少不更事日子和百無聊賴的假期,我在qq動態中寫道“我白天看不見太陽,晚上看不見月亮,我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明天是多少號。”這就是我那段渾渾噩噩的生活寫照。

第四,是自我陪伴,在五年的荒島生活中,查克有一很重要的“朋友”willson,他每天和它說話、鬥嘴。在逃離荒島的過程中,willson隨着海水飄走了,查克沒有救到它,他孤零零地躺在在木筏上面,傷心欲絕。查克與willson,就像真正的朋友一般,但其實大家心裏都清楚,它只是一隻足球,從本質上它只是一個普通的物件,是查克賦予了他“人格化”的色彩,讓它有了生命。與其說willson是查克的朋友,不如說,willson充當了查克自己和自己對話交流的介質,willson就是另一個查克,或者說查克的另一面,在長期的孤獨中,自我對話,自我陪伴。相信習慣獨處的朋友,都有自己的“willson”,或者是一把吉他,或者是一支畫筆,一株盆栽,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讓你有這麼出口,能夠分享私密的情緒和意義,從而消解掉了空虛和無助的感覺,這就足夠了。

最後我想說,這部片子與其是講離奇的荒島生存,還不如說是在講”孤獨“,查克的境遇是極端的,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面對孤獨,這種孤獨不是表面上的離羣索居,而是一個靈魂缺少另一個靈魂的理解和陪伴,當然,也是不可能被完全理解和陪伴的,這就是無奈的地方。

孤獨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每個人都生而獨特,所以也生而孤獨,越是獨特,越是孤獨,這就像是內心世界裏無法逃離的”孤島“,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與孤獨相處的能力,那麼他的世界將變得脆弱可悲,鬱鬱而終。

電影爲了孩子的明天觀後感 篇七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爲了孩子的明天》,對我的感受頗深,也讓我重新認識了母親的苦心,講述的事:一個孩子的父親意外去世,他經常去網吧、歌舞廳,在學校裏有幾個不求上進的哥們兒,成天不學無術,他的母親爲了讓他受到好的教育,搬到了一個大城市,果然,那個孩子學習比以前好了很多。

因爲剛搬到一個大城市,媽媽四處找工作都找不到,孩子中午來到家裏對媽媽說:“我考了第一名。”媽媽高興極了,下午也找到了工作,每天幫工人做飯洗碗,供孩子上學,媽媽還主動要求加班,工人擔心的問:“你身體行嗎?”“行”母親說道,她每天都擡木頭,有一天終於擡着擡着忽然昏倒了,到了醫院一檢查才知道,媽媽的病已經到了晚期,那個孩子四處借錢,終於把錢湊齊了,可醫生卻說:“你們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期,沒希望了。”他聽了哭倒在媽媽牀邊。

我覺得電影裏的母親很偉大,另外那孩子明白了媽媽的苦心,知錯就改,我要向那個孩子學習。我要向全世界的母親說一聲:您辛苦了。

荒島餘生觀後感 篇八

一部很棒的電影,但是到沒有給我帶來特別大的感觸,只是感嘆很多小細節導演做的非常不錯。

對於劇情不必多說,阿甘(我就想這麼稱呼他)在聯邦快遞的貨運飛機上趕回工作地點,但是飛機失事了,由此,他開始了荒島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當重新回到文明社會中時,他的心態,生活觀點已經發生了變化。

這應該是一部關於個人成長的故事,男主從文明社會脫離到了荒島,經歷了一千多個地獄般的日子,終於又回到了文明社會。從文明社會到文明社會,看似阿甘的生活好似回到了原點,不過當然不是,否則這個電影就沒有意義了,而導演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呢,在我的理解,目前,我覺得就是成長吧。

電影採用了單一主人公,先是由一個動態事件使主人公置於一個惡劣的環境裏,然後又着重表現主人公的內心鬥爭和與環境的鬥爭,所以大體來說還是以大情節爲主,並且主人公的形式是主動主人公,時間的敘述方式爲線性時間的連貫現實。結局也應該算是閉合式結局。

以上是按照《故事》一書進行的對號入座,既然明確了這是一個講述男主心路歷程的故事,就來看看究竟阿甘經過這些產生了什麼樣的心理生理變化。

大家都看得見的就是片頭他還是白白胖胖的,到了片尾已經變得精瘦結實了,在演員層面而言,短期內這麼大的身體變化,他真的很敬業,生活層面上的變化,在遇難前,他認真工作,有車開,有飯吃,落難後,食物和水都成了很大的問題。精神上的變化,在文明社會時,他是一個嚴謹,有着非常精準的時間概念,並且算是一個對生活沒那麼上心的工作狂,甚至任何時候都只想着工作。但是當他流落到島上的那一刻起,他的生活裏就只剩下大海和從海上飄過來的幾個快遞,而這些,都成了他的精神寄託,他的精神世界隨時有崩潰的危險。

我們看到了,他在荒島上的四年間也曾嘗試過自殺,最後由於客觀原因而沒有死成,說明孤獨成了最難以跨越的一道障礙,幾遍他自己用排球創造了一個威爾森來陪他,並且有女友的照片來支撐,最後留下一個快遞沒有拆開,也是在心底留下一份希望,因爲快遞盒子上有一對飛翔的翅膀,而這些構成了他在島上生活的全部精神世界,片子中我覺得四年間的過渡有些太快了讓人沒有代入感,從一個荒島上的生活白癡,到最後可以一扔就插中海里的魚,這期間他經歷了多少磨難觀衆都沒有看到,這個時間線應該稍微表現的多一些,這時候轉折來了,他已經在崩潰的邊緣了,他的眼神已經沒有了晶瑩的感覺,機械的嚼着捕上來的魚,這樣的精神狀態讓觀衆都很迷茫,隨後轉折來了,海上漂來了一塊金屬板,她決定用這個試一試,即使不能跨過那條常年橫在那裏的大浪,乾脆也就死了算了,總之,他不要在這樣生活下去,而當真的衝破大浪的那一刻,他回頭望向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小島,感情複雜,他對小島的感情應該是愛恨交雜的,這個囚禁他四年,又救了他的地方,如今終於離去,不知究竟可不可以活下來,但是定然不會再回來了。

在海上漂流的日子沒那麼驚險複雜,唯一遺憾的就是在暴風雨過後,威爾森被吹落在海上,遠遠飄去,阿甘想去救,但是水性不佳,威爾森又跑的太遠,阿甘只能回到小筏上,痛哭流涕,說着,對不起,威爾森,對不起,威爾森。.。.。.。.。.看到這一幕我才真正動容,不爲別的,因爲這四年,威爾森是他最重要的精神寄託,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排球了,在阿甘的心裏,他是真正陪伴他度過四年時光的戰友,如今威爾森也走了,小筏的帆也被吹跑了,阿甘絕望了,把槳也丟掉了,任自己漂流至死,這時,曙光來了,一艘輪船把他帶回了文明世界。

回到家鄉後,發現女友和別人結婚了,還有了孩子,自己也一時半會適應不了現代的生活,並且這四年的空白,他和社會脫節了好久。.。.。.。.。.。

糾結間他去見了前女友,在互相祝福後他放下了,踏上了送快遞的路,他要做的是把散落在島上的快遞的主人找到,最後一件他沒拆開的快遞,送到了沒人的家裏,在他停在十字路口看着地圖尋找方向的時候,快遞的主人路過了,還指明瞭道路給他,最後一幕,阿甘站在十字路口中間,思考着什麼,後來嘴角露出了一抹笑容,我猜他是追隨帶翅膀的快遞主人而去了,而此時他應該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那就是不再做一個工作狂,享受生活,經歷了這麼多,他真正成長了。

而十字路口這一段,威爾森丟了那一段,大口喝水駕駛在公路上的那一段,等等,都爲觀衆做了很好的暗示和隱喻,而最後一個帶翅膀的快遞,也代表着他對新生活的嚮往,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荒島餘生觀後感 篇九

摘要: 這兒只有察克一人,一個救生圈,一顆懷錶,一隻排球,一個蓄電不多的手電筒,他要在這裏,這個荒島上,離開往日生活的喧囂,在無法想象的生存條件下,獨自度過沒有預期的生命歷程,甚至是餘生!是的,他想過要自殺,粗劣的繩子剝奪了他選折如何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或許他已經絕望了,也或許麻木了,然而懷錶裏的凱莉依然對着察克在微笑,頭頂落下的椰子正中察克頭上,“好吧,我還活着,我還需要吃的。”

怪不得一開始會給那個十字路口還有莊園裏的翅膀來個鏡頭,後來方知它們都影響着察克在不同境遇下會做出什麼樣的人生決定。

彼得森太太:“好,星期四見”。是又見面了,不過是四年以後!

未見察克其人,先聞其聲,從一句“時間無情的支配着我們”開始讓我們逐漸認識到了他是一位聯邦快遞人員,因工作關係,一天到晚飛來飛去,接收郵件,分類郵件,送遞郵件,督導員工,種種這些事情讓他必須和時間打交道,跟時間賽跑。“在那令人心驚,無情的監工試圖令我們失業之前,我們只有這麼多時間。.。.。.。”這是一句多麼明確而有力的催

人努力工作的話。他是一位挺棒的工作者。

雖然工作緊張繁重,不過察克有信心和能力來有條理的很好完成它。同時他在其他生活上就沒有了太多的時間,以至於和未婚妻凱莉見面,約會都推到不能再推的地步。甚至對凱利準備的除夕禮物都沒有辦法等到那天給她。我猜那可能是求婚戒指,凱莉也應該是這樣猜的吧,不然在她看到這份禮物時怎麼會帶有那麼興奮的表情說:“我好緊張”。儘管察克很忙,但他懂得關心朋友,當得知朋友史丹的愛人瑪麗患病時察克就熱情的說“我聽說在亞特蘭大有個醫生。.。.。.。我去找電話號碼”。察克也從未忘記給自己的未婚妻凱莉送去更多關懷,聖誕節爲她精心準備的三樣禮物就足可見證:金邊筆記本——凱莉可以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化學論文;傳呼機——不管他們身在何方,距離多遠,都可以讓彼此聽到對方的聲音;毛巾——用凱莉的話說,當我洗臉的時候就會想起你。那麼凱莉也是深愛着察克的,當察克看到凱莉送給他的聖誕禮物時說:“我喜歡這包裝紙。.。.。.我喜歡這盒子”,對於在聯邦快遞工作的人員來說,值得他誇獎的包裝只有兩種解釋,要麼愛屋及烏,只要凱立送的禮物就連包裝也會感到漂亮,要麼就是確實很精美,看得出凱莉的愛之用心。再看裏面是什麼,一顆懷錶,爺爺留下的懷錶,鑲上察克最喜歡的凱莉照片,以後察克再飛來飛去的時候,一邊懷揣着懷錶,一邊懷揣着凱莉真摯的愛。“我讓它保持在孟菲斯時間上——凱莉時間”。不用多解釋,誰都能感受到他們這份愛的別緻,愛的愜意!

察克就是生活在這麼一個緊張而又充實,忙碌而又快樂,愛其所愛的人而又被人愛着的世界裏,他熱情的投入工作中,又欣喜的期待與凱莉完婚的美好明天。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句話不得不老被人說起,事實就是這麼個樣。或許你對自己的人生寄望並不很高,或許你並沒有抱怨自己的生活有哪裏的不幸,或許你只想着每天有活幹,有東西吃,平平安安就別無所求了,可是不是,命運不因你的要求有多小就會給你的挫折少。在沒有多餘徵兆的情況下,察克所乘飛機失事,深夜裏,南太平洋上,機上所有人員命在旦夕。.。.。.!“意外”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當它來臨時,躲也躲不掉。呵呵,去埋怨誰嗎,沒用。有人說“上帝在向你關閉所有門的時候不忘給你留下一扇窗”,飛機沉海後,被水壓衝破的倉頂是不是上帝留給察克的一扇窗呢,如果是,那麼其他機組人員的那扇窗在哪裏?好了,我在此暫停對命運公平的議論,察克要接受的事實就是隻有他活下來了,而且要面對獨自一個人不知終期的孤島求生。

在沙灘上寫求救信號,試圖划水離開,期盼哪艏順過的航船突然出現,慢慢的察克失望了。每日只有無情的海浪向着小島涌來又退去,卻不吞噬,大海呀,你就乾脆連同察克一起把這小島給淹沒吧!

這兒只有察克一人,一個救生圈,一顆懷錶,一隻排球,一個蓄電不多的手電筒,他要在這裏,這個荒島上,離開往日生活的喧囂,在無法想象的生存條件下,獨自度過沒有預期的生命歷程,甚至是餘生!是的,他想過要自殺,粗劣的繩子剝奪了他選折如何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或許他已經絕望了,也或許麻木了,然而懷錶裏的凱莉依然對着察克在微笑,頭頂落下的椰子正中察克頭上,“好吧,我還活着,我還需要吃的。”

《爲了孩子的明天》電影個人觀後感 篇十

到影院的時候,電影已經開始了。找了個座位坐好,首入眼簾的是調皮的孩子劉剛在歌廳喝酒的場面,隨後在迪廳、蹦迪、打架、吸毒的畫面不斷出現。爲了虛榮,讓身爲老闆的父親用車送他上學,一個紈絝子弟的形象盡露。天有不測風雲,父親重病,經濟拮据,最後父親撒手人寰。母親爲了孩子的成長,毅然決然的到另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靠自己打工掙錢供兒子上學,先後從事倉庫保管員、拾破爛、建築工,最終病逝。孩子在母親的感召下一點點知道體貼家長,逐漸改掉惡習,最終考上北京大學。

就本片來看,做爲母親在前期教育孩子方面有以下不足:第一,平時忙於經商,認爲孩子只要吃好穿暖就行,只管給孩子錢,卻疏於心靈的交流;第二,對孩子過於遷就嬌慣,凡是孩子要求的,不管是否合理,一概滿足;第三,教育方法簡單,孩子出了事,不是以理服人,只是把他從派出所領回來說教一番了事。正是由於上面種。種原因,導致劉剛在家裏沒有溫暖的情況下,與不良朋友交往,一次次的走上邪路。

在家道中落的情況下,母親效仿孟母三遷的做法,搬到另一個教育教學質量較高的地方讓孩子求學,在對問題兒子不離不棄、充滿希望的情況下,自己言傳身教,兒子一點點的轉變。先由自己年齡大,工作不好找,但面對困難,不喪失信心的做法讓兒子感受到對學習要有自信,終於換來了語文測試的第一次班級第一名;再由自己拾破爛掙錢讓孩子買校服,讓兒子知道錢只要來的光明正大,不分工作的高低貴賤,要用自己的勞動換取成果;最後,通過自己在建築工地上做飯,做小工,讓兒子明白不付出就不會有收穫。最終母親用生命的代價換取了兒子的蛻變,兒子終於化蛹爲蝶,考上了北京大學。同時孩子也真正明白了父母的用心。

此片對於父母來說也很有教育意義,不能只爲掙錢而忽略了孩子的心靈。生一個孩子很難,養一個孩子更不容易,但教育一個孩子更是難上加難。這不僅是金錢、時間的投入,更是心血的付出。從懷胎十月到呀呀學語,從蹣跚學步到繞膝歡樂,從幼兒園到國小畢業,再到參加工作,哪一步沒有父母的關注。孩子的成長特別是幼兒教育很是關鍵,所以做爲家長的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教育。

此片對於國小的孩子們來說,基本上能夠看懂要體貼父母,知道父母工作掙錢來之不易,要珍惜親情,並且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