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八期觀後感學習心得多篇

觀後感1.84W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八期觀後感學習心得多篇由本站會員“lolita”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八期觀後感學習心得多篇

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共同閱讀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八期觀後感學習心得精選5篇,請您閱讀!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八期觀後感學習心得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18年政府報告中也指出:“我們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文化作爲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國家、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與源泉。文化自信的建設,直接關係到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激發,與國運、民魂緊緊聯繫在一起。在今天,我們談文化自信,必須強調以下三個着力點,真正使其在新時代的中國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一、文化研究自信

文化自信從根本上講是一種自覺的文化認知和認同。這就要求文化理論研究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真自知、真自信。首先,理論研究者要洞察世情國情,把握當代中國正經歷着我國曆史上最爲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着人類歷史上最爲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文化研究者要站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理論研究,迴應歷史性變革,順勢而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文化領域創新中國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加快構建富有中國特色、風格、氣派的理論體系,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迎頭趕上,推動創新引領。其次,文化研究的真自信要紮根中國大地,特別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支撐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紅色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新文化傳統,在今天爲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繼續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於傳統文化、傳承紅色革命文化,在不斷髮展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文化品質。這些已成爲我們今天文化研究的豐富內容,支撐着文化研究的自信。

二、文化宣傳自信

多元文化並存的當今社會,弘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引領作用,需要文化宣傳部門和文化宣傳工作者樹立起文化宣傳自信。這種自信的內容主要有: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自信。在多樣化社會思潮的文化生態中,必須樹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信,積極發揮其引領社會思潮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特別是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引領宣傳工作,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大衆化,走進豐富多樣的生活實踐。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宣傳的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聚着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必須以高度的自信將其融入到文化宣傳工作的方方面面,激濁揚清、鍼砭時弊,堅持正確導向,推動人民羣衆在新時代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中形成強大的精神紐帶,凝聚強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磅礴向心力。第三,在加強和完善中提升文化宣傳自信。文化宣傳自信不是喊口號形成的,它是在創新文化宣傳的工作中幹出來的,是在不斷完善和改進文化宣傳手段、平臺、內容、人才、機制等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其中,文化宣傳部門除了可以利用傳統的宣傳手段外,還必須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形勢,創新網絡宣傳的途徑和方法,總之,要在創新完善中提升文化宣傳效果,在效果中彰顯文化宣傳自信。

三、文化教育自信

文化水平和自信的提高,有賴於人的文化素質的整體性提高。而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又有賴於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整體性提高。新時代的中國,迎來了文化教育自信的最佳機遇期。國家在頂層設計上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近年來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持續超過4%。啓動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計劃,職業教育與中西部大學建設計劃得到分類指導和大力支持,高中階段教育正在普及推進,中國小基礎教育和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力度加大,整個教育結構和層次不斷完善,爲廣大文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自信的外在支撐。文化教育工作者應該抓住機遇,不斷優化以思想道德教育爲指引、以知識文化教育與身體健康教育爲基礎、審美文化教育爲追求的文化育人新格局,鑄就文化教育自信的內在魅力。第一,以思想道德教育爲指引,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將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導向貫穿立校辦學、育人育才全過程。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打造與其他課程協同育人、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發揮系統育人的合力優勢,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起爲人做事的正能量。第二,以知識文化教育與身體健康教育爲基礎,圍繞教育教學目標,緊盯教學質量,致力於爲學生傳遞厚重而廣博的文化知識,培育健康的身心體質,練就過硬的專業基本功,爲未來參與專業工作提供身體保障、專業素養與基本技能。第三,以審美文化爲追求,注重美育的課程體系建設與校園環境建設,讓學生了解美、感受美、欣賞美,以美的藝術啓迪學生心智、涵養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質,在美中感受文化教育的魅力。總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人人擁有追求美好生活、成就人生夢想的機會,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實幹中不斷增強文化教育自信。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八期觀後感學習心得2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的自信哪裏來?筆者認爲,文化自信源於“古”而成於“今”。文化自信源於“古”,是指向歷史的文化自信,即對“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充滿溫情和敬意,要結合時代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爲何中華民族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爲何中華文化能包容外來文化?對這個歷史之謎,可以給出多維的解答:

一、大一統的天下觀

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大一統”歷史的連續性,大一統理念深深根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家國命運的思考。在當代,大一統的天下觀,爲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爲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天下一統”。中國文明的初始,只有“天下”的理念,沒有國家的概念。“王者欲一乎天下,以天下爲一家”(《禮記·王制》)。

天下一統的象徵,是疆域版圖的統一,強調共有法令和中央政權的實際控治,以及人文範圍和地理範圍的不斷擴展,並以此形成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疆域格局。中華帝國起源於秦朝的大一統,此後的中國疆域呈現階段性的擴大和縮小,並受“歷史週期律”的影響經歷了反覆的分裂和統一,到清代最終以大型“超多民族國家”的形態繼承了帝國疆域的基本輪廓。“大一統”要求國家統一,幾千年來,中國大地上雖然有不同政權的分分合合,但追求統一始終是主流。無論是漢民族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都以“統一寰宇”爲最基本的政治目標。中國現代“民族觀”依然帶有傳統中國的印記,強調共性而非差異,強調融合而非獨立。當前,我們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反對操弄族羣意識。要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二、重民本的仁政理念

中華文明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社會重心不斷向下沉澱的人民性。重民本的仁政理念,這一思想,劃破了古老中國灰暗的政治蒼穹,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意蘊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民爲主,“民比天大”這樣的思想要求實行德治、仁政,要想人民之所想,而中國文化裏的聖賢,“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是爲這亙古不變的人民而思考命運的。二是爲民做主,這是對於治國者而言的,要求爲民做主,牢記民心向背纔是政治統治興衰的關鍵。三是由民做主,也就是由人民當家做主,人民自己就是國家的主人。這三層涵義,貫穿了中國政治治理的始終。雖然在體制層面上,中國古代社會沒有出現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制,但從文化學的角度看,“民主”的思想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從不陌生,它從哲學規律上俯瞰歷史興亡,從民本思想上制約君民關係。

汲取中國傳統重民本的理念精華,可以爲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價值支撐。一是以民心爲依歸,民心向背是執政的根基。二是建構中國現代民本主義的民主理念。三是執政爲民,汲取中國傳統治國理政哲學的核心——“民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反覆強調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

三、濟天下的家國情懷

中華文化孕育了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由家庭到家族,再集合爲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深層。這是家國情懷的文化基礎。

重責任是其特點之一,強調個人處於特定角色時,對其他人承擔的責任,核心是“讓”、“和”。就政治倫理而言,“倫理道義”“無限責任”是重要特點。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又一特點。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由對祖宗父母的孝,擴展到對家族鄉里的敬,再擴展到對國家社稷的忠,這是愛國主義產生的深厚文化淵源。人們把祖國比喻成母親,把孝親心上升爲愛國心,把愛鄉情放大爲愛國情。這種愛國情,發端於對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親人的眷戀,也萌生於對祖國的疆土、歷史文化、人民之愛的鐘愛和依戀。

現實的政治看,國家和人民之間相互承擔着無限的責任。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中國,是國人最堅強的後盾,維護國家統一,實現民族復興,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國家和政府的“無限責任”;維護祖國統一、認同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爲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是人民對國家的“無限責任”。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八期觀後感學習心得3

黨的十九大在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質、標誌性意義。當前,全國上下正在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幫助讀者深刻領會、學懂弄通做實,從今天開始,本報將邀請各界名家、專家暢談十九大,他們將結合各自的實際談體會、談收穫、談打算。敬請關注。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以爲,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文化的重要性認識是前所未有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定位是前所未有的,爲文化藝術工作者指出的方向、提出的任務是前所未有的!”_日,北京氣溫驟降,窗內卻溫暖如春,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談起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體會時,不僅一字一句背誦了報告的多處原文,更滿懷激情地一連用了3個“前所未有”來概括自己的切身感受,他坦言最近一直在閱讀和深入思考十九大報告,“獲得了很多啓發”。

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

“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王蒙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也對文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什麼是美好生活?僅僅GDP高了,物質水平提升了,收入增加了,就是美好生活了嗎?當然不是,美好生活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富起來之後,人民都渴求更加豐富、高質量的文化藝術產品,希望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提高……這些都是構成美好生活的文化指標。而一旦缺少了精神文明,各種錯誤思潮、社會問題就會隨之而來。”

讓王蒙體會更加深刻的,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清晰、明確、深刻”。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了我們文化的根脈、本原。”王蒙說,“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際上也闡明瞭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它們是一脈相承的。歷史上,曾發生了將革命文化和傳統文化對立起來的一些認識,實際上,革命文化中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等思想,哪一個不是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文化呢?怎麼能割裂它們之間的關係呢?”王蒙認爲,“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則是講清楚了文化自信不能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語境,離開了這個語境再談文化自信,就容易走偏。”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八期觀後感學習心得4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二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爲着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爲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爲習慣。堅持全民行動、幹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三是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四是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

五是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羣衆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爲主、兼收幷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指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八期觀後感學習心得5

黨的十九大把“文化自信”寫進黨章,這是一個極其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創舉。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把人類的生產活動,描述爲物質生產、文化意識形態生產和社會再生產三個部分。關於物質生產,十八大之前,我們已經講得很充分。關於社會再生產,主要講人和勞動者的再生產,涉及教育、醫療、養老、居住、環境諸方面,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多次激起熱烈掌聲之處。關於文化意識形態生產,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的重要講話,都闡述過這個問題。習近平同志對精神文化和意識形態生產問題的重視,體現了他對馬克思主義全面的理解、把握與發展。

文化意識形態生產什麼?生產思想、感情、價值觀;生產方向,生產人生和社會發展的意義。

1949年,中國人民站起來,這首先是指在精神、文化和價值觀上站起來。那個時候,我們國家在物質上還是一窮二白,那麼偉大的中國革命向人類世界貢獻了什麼呢?那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求解放的基本方略,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的成果——毛澤東思想。1976年,毛主席逝世的時候,英國BBC曾有過這樣評論:近代中國的湖南,產生了兩位偉大人物,一個叫魏源,他是第一個讓中國開眼看世界的人,一個是毛澤東,他是第一個讓世界看中國的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走向了富起來的階段。我們向世界貢獻了大量的物質商品,這當然是對人類的偉大貢獻,但另一方面,我們向世界貢獻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博大精深,僅從經濟發展模式上說,它超越了傳統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對立的發展模式,因爲傳統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依賴於信息、資金、勞動力的高度集中管理,這就是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的“以高度理性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克服邊際成本”的發展模式。而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超越了這個模式,不再將“市場”與社會主義經濟對立起來,實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蹟。

如今,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在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於世界的最大貢獻是什麼呢?是思想,是文化,是方向。它意味着,我們逐漸擺脫文化創造方面不平衡的狀態,逐漸擺脫缺乏文化自信的狀態,它“意味着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爲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因此,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依託“一帶一路”建設、現代信息技術革命、共享經濟等等,以共商、共建和共享的理念打破資本主義話語體系,以勞動者組織能力的提升和組織能力的創新,最終使人類擺脫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束縛,逐步實現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目標。我們的文化自信,很大一部分在於創新或者說延伸了一些概念的內涵。比如“法”的例子。什麼是法?法是秩序;什麼是秩序?秩序首先是在時間與空間中對方向和位置的確定。近代以來,我們從西方那裏學習了市民社會的法,其核心講的是財產權問題,即人和物的所有權關係,權利的核心就是私有產權,但是,這不過是一種局部的、特殊的法的觀念,是對法的狹隘理解,對這個問題,包括馬克思在內,甚至包括黑格爾、康德,都曾經指出過。相比而言,在我們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秩序中,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這是根本的秩序,是根本的法。一切局部的、特殊的法,都必須服從於這個根本秩序、根本的法,都必須納入這個根本的秩序中去闡釋。我們強調依法治國,尤其不能用西方市民社會的法來代替根本大法,如果那樣做,就會出現“黨大還是法大”的荒唐問題。從這個意義來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人類制度發展的一個偉大貢獻,其中就講清楚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之間的關係,習近平同志是從我們五千年對法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對法的理解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刻闡釋這個問題的。如果沒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做出這種開創性的闡釋。

對於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來說,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剛剛開始的課題,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那種慵懶無爲、不求甚解的作風,必須徹底改正。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八期觀後感學習心得精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