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于丹講座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6.97K

于丹講座觀後感【精品多篇】

于丹講座觀後感優秀作文 篇一

《感恩教育》的內容很貼近我們的生活,于丹老師講解的也很透徹,不僅教育了孩子,也給我們家長帶來了許多啓示。

節目中講到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孝心;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自信。現在每個家庭差不多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生怕他累着了,餓着了,凍着了。在我們的精心呵護下,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孩子所有得事情父母都一手包辦,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又哭又鬧,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報;更別說弄懂“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這些小典故了。我覺得做爲父母除了要對孩子進行一些道德教育外,更應該言傳身教。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作品裏對家長有一句話:閉上你的嘴,擡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你什麼都不用說,就是做出樣子來。當別人幫助你時,你微笑地說聲“謝謝”;當別人困難時,你主動伸出你的雙手;要讓孩子知道孝順,光說沒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當着孩子的面孝順自己的爸爸媽媽。孟子說地“老吾老知人之老,幼吾幼之人之幼”就是這個道理。

在物質生活富足的今天,孩子們得到很多物質上的東西,但在精神上卻缺失了最根本的東西,爲什麼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國學誦讀”,這是一個讓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二

于丹教授說,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了我們的不朽,我們的墓誌銘。

什麼是生活?說的通俗點,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追求理想,享受情調,努力過着自己理想中的日子。若只是爲生存而活的話,拋棄了理想,放棄了朋友,埋沒的親情,忘卻了情懷,那自問和那些茹毛飲血的禽獸有什麼區別呢?

觀看于丹教授的講座,讓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種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在這個物慾橫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充斥着各種誘惑困擾,不是想要的太多,而是看清的太少。激烈的競爭不僅提升着每個人的`能力,同時還改變着大家的心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家國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無數先哲們的智慧告訴我們,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要學會自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弱勢,而後慢慢地去學習,去完善。待到機會來時,才能厚積薄發,展翅鵬飛。當理想得到放飛,價值達到昇華,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真諦。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寬恕自己,學會放棄,坦然與淡定地面對這個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遺憾。寬恕他人,更需要一種無畏的胸懷。這時,你會發現,身邊充滿了真誠、熱情和信賴。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只要我們從中尋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終身享用。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三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往往有着迷茫,有着煩惱,有着憂愁,這時,我們往往需要一盞明燈,指引我們走出困惑的迷霧。我觀看了《于丹老師講座》,感觸頗深。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絕不能忘記孝。孝心是萬德之本,古人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從古代至今,成千上萬人都在遵從百善孝爲先的理論:漢文帝劉恆,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參以孝着稱,一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晉代郭巨因家境困苦,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成長的道路中社會是必經之路,而社會之中,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一環。二加人才是仁,師生。朋友。夫妻。子女……現代的社會關係,大多是由兩人組成,但是目前無數的青少年正在被人際關係所束縛,無數孩子沒有朋友,不知怎樣與同學交流,,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的成長,應該放在人羣之中,自然之中,社會之中而不該是在電腦與書桌旁,成長不是填鴨式的接受前輩的教育與理念而是應該經過自己的總結與努力。

成長,是每個人必經的道路,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同一條佈滿荊棘的的道路,而信心如同一把利劍,幫我們披荊斬棘。人生的路並不筆直,但自信可以伴着我們,飛躍一條條不平坦的溝壑,跨越一個個深深的坑洞走向成功的康莊大道。青春只有一次,一個人想要寫下無悔的青春,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就要對自己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自信,可以說是英雄人物誕生的孵化器,一個個略帶徵服性的自信造就了一批批傳奇式人物。然而,自信不僅僅造就英雄,也成爲平常人人生的必需,缺乏自信的人生,我相信必是不完整的人生。請記住:一定要充滿自信,因爲人生需要自信,自信讓人成功。

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她教我們應怎樣做人,以後我們應在生活中不斷的提高自己。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四

看了于丹老師的《中國小感恩教育》之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感觸很多。

于丹老師談到了“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裏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了“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的一生。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濁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學生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五

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全校教師觀看了《于丹<論語>心得》。這使我對這位三千年前的聖人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

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並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于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並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爲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就從其中的一個點“理想之道”來談談自己的感想。

論語中說道有多麼遠的這種理想,其實它一切都在一個樸素的起點上。我們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這個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說,孔子經常所說的那種士而懷居不足以爲士,一個人總在想着自己的衣食,這是不足以擔當一個君子一個士的資格。所以其實什麼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起點,給我們儲備一點心靈快樂的資源,其實當我們回到論語,真正解讀了侍坐篇,看到了吾與點也這句喟嘆,知道了這樣一位萬世師表的聖人心中對於那種沐乎沂水,風乎舞亐,在暮春時節詠而歸,快樂回來的生活方式心存嚮往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種闡述跟莊子所說的獨與天地共往來是如出一轍的,也就是說所有古聖先賢首先是站在個人的價值座標系上,瞭解了自己心靈的願望,然後纔會有宏圖大志,走到這個世界上有所建樹。我們都想要一生建立一個大的座標,對於前方的遠景讓我們找到一個起點,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讓我們從論語裏面,也做孔子席前一個安靜的學生,跨越這個千古的滄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種淡定的容顏,想一想他讓我們去到自然中的這種鼓勵,在我們每一天,真正忙碌的間隙裏面哪怕說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不至於讓自己象那樣一個人格分裂的演員那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麼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如果能夠調整這樣一套座標系統,我想論語會從千古之前傳遞出來一種溫柔的思想的力量,它傳遞出來一種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關照,它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于丹教授一直崇尚的學習是把外界的知識內化爲自己的內涵,從而表現於行動中。所以我相信觀看《于丹<論語>心得》只是第一步,看完之後自己內涵行動的提升纔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六

星期六早上,作爲一個國小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收看了于丹導師關於中國小生人格教育的專題講座。通過諦聽大師的足音,讓我們感受到了智者的心靈,也讓爲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明白:學習成績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講座中,于丹導師首先講了如何培養孝心,並舉了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這個事例,讓我們明白盡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種責任;緊接着,于丹導師又用一個“仁”字詮釋瞭如何爲人處世,讓我們懂得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業,更需要閱歷和人格;最後,她寄語孩子們要象幹茶葉一樣,尋找自己的方式昇華自己,成全社會,創造未來。

觀看完講座,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如何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師以她獨特的思維,在不到一個小時的講課裏,爲我們娓娓道來,並一語中的。想到我們的孩子龔蔣昊,我們覺得很慚愧。孩子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用一種傳統的方式教育他。在我們的思維裏,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就行了,別的事情我們可以代勞。於是,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一頭紮在書本里,由於我們的忽視,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麼是孝道,他也不明白爲人處世的道理,更缺乏與小朋友們充分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這種過於簡單的培養方式只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軌道,不能達到于丹老師所要求的學業與人格共成長。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人格教育從孩子開始,是父母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有所學,有所思,有所行,在於丹導師的箴箴良言下,以創新的行動來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體來說,我們第一要做榜樣給孩子看,以對父母長輩孝敬尊重來讓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爲先”是一種責任。第二要在輔導孩子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識,讓孩子在知識不斷增長的同時,抵抗挫折的能力得到加強。第三要讓孩子走進社會、學會溝通、善於協調、融入羣體,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七

教育是做家長永恆不變的話題,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孩子更是每個家長的心願。昨天看了于丹老師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的講座很受啓發,于丹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百善孝爲先,小孩子要懂得感恩;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狀態,培養孩子自信自立自強的性格;在這個世界上知識固然重要,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比經驗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這些值得我們做家長的細細體會和領悟。

現在的生活條件很好,獨生子女家庭居多,每個孩子在家裏都是小王子、小公主,父母、爺爺奶奶都伺候着,吃穿不愁,想要什麼買什麼。

久而久之小孩子便認爲這樣是天經地義的,如果有一天達不到他的要求便不高興了,有的甚至還向父母惡語相向。我認爲家長對待孩子一定不能溺愛,這樣不是愛他而是害了他。我經常在家跟範智炫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爸爸媽媽的責任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你的責任是學好知識長本領,而且學習是爲自己,老師和家長現在都是在幫助你,老師嚴格要求將知識傳授給你們,應當尊重老師,家長辛苦掙錢供你吃喝,你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爲家長分擔。

責任不是一種外在的要求,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願望。有一次小范看到爺爺後背上有一道傷口自己都不知道,悄悄地拿創口貼爲爺爺貼上,把爺爺感動了好久。現在小范會主動幫我拎東西、按摩,幫助奶奶洗菜、端菜,每當這時我都覺得平時的教育很有作用,感覺很欣慰。

于丹老師說好的家教會形成好的家風,有了好的家風才能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這是每個家長應該告訴小孩子的道理。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庭教育對孩子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每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做家長的要先靜下心來想一想,是不是平時的言行舉止不恰當給了孩子影響。

有一次在送孩子上學的途中,看到前面一位家長將吃完早點擦手的紙隨手扔在地上,我想他家的孩子肯定也不會有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很多學長認爲孩子還小,等到他長大了自然就會明白,或者說這些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學校老師也會教的,殊不知這些不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掉。

昨天作業完成得早,小范主動要求和我下下棋,第一局輸了要改規則,我不同意竟然哭起了鼻子。

我沒有理他,等他哭好了再次要求我下棋時我跟他說不,他瞪着紅腫的眼睛憤怒地問我爲什麼,我說是因爲你遇到失敗不是總結經驗教訓而是逃避耍賴,這樣不是男子漢所爲,而且規則是在賽前制定好的,不能隨意地修改,即使要修改也要在下一局而不是在下的過程中。

我說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這樣做對不對,過了好半天他湊到我耳邊跟我說:“對不起,我們再來下一盤吧,這次我一定會贏你”,看我同意後馬上又破涕爲笑了,我想下次他遇到類似的問題應該知道怎樣面對了吧。

教育是一門學問,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慢慢摸索,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