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精選多篇)

觀後感2.28W

第一篇: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精選多篇)

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星期一晚上學校組織了看紅色電影《十月圍城》,以往看過的任何關於革命或者激進運動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是讚美革命的,而且電影的視角無非都是集中在革命的領導人身上,少數偉人的英明決策和叱吒風雲。但是《十月圍城》卻重點突出底層的平民,正因爲如此,許多革命的細節得以披露。

每一部影片中都有一些使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我最愛《十月圍城》中的崇光父子。深深佩服他們的勇氣與擔當。

李玉堂他雖然是個商人,但是他卻是個愛國的商人。他在封了報館之後。仍然堅持把孫中山回國的消息散播出去。他有一個兒子叫李崇光,老來得子。他不希望兒子捲進這場殘酷的戰爭,希望他專心讀書,光宗耀祖。然而當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的安危面臨選擇的時候,他選擇了捨棄,捨棄自己的兒子,爲了更美好的未來。而崇光,年僅十七歲,瘦陳少白影響極深,擁有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一心想拯救四萬萬的人民。當他成爲孫中山的替身時,面對敵人是追捕,他對小四說:原來我活了十七年,就是等這一個小時。他還說:我閉上眼就是中國的明天。多麼的令人敬佩!

看這部電影之後,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多少仁人爲了革命而犧牲了自己。我們如今美好的中國是多少血淚換來的。所以我們要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今天,同時也要爲祖國而奮鬥。

第二篇:淺析電影《十月圍城》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淺析電影《十月圍城》

有一些名字,似乎從未載入史冊,而他們的言行卻讓我淚滿衣襟;有一些人,雖然不懂何謂革命,卻用生命最響亮的本真去詮釋。爲保護孫文,爲“革命”和“民主”,他們用青春年華和滿腔熱血搭建中國的明天。總有這樣的人生,淳樸而厚重,總有這樣的歷史,歷久而彌珍,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折服震撼,肅然起敬。

面對離亂,他們經歷着自己的憂患和苦難。九死一生的少白,而立之年纔有獨子的李玉堂,過了“明天”就可以成親的阿四和回少林寺的“臭豆腐”,還有帶爹回家的方紅,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也因革命走到一起。十月圍城,這座城真的僅僅是指中環嗎?在我看來,這座城應該隱喻的是中國,而保護孫文,則是保護中國未來的一種希望。影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正是社會各層次的一種象徵,預示着社會各界會團結起來保衛和迎接中國的明天。

無論歷經多久,這部具有愛國主義色(更多請你搜索:)彩的商業大片還是能夠燃起我們內心最原始最熾熱的情愫。它同樣在宣揚愛國,宣揚民主和革命帶給我們光明與美好的生活,卻沒有以往影片的矯揉造作。影片通過李玉堂把所有人物聯繫在一起,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雖然同是電影中二十四小時八人對抗八百人的老格局,但意料之中的情節讓我們收穫了意料之外的感動。文武兼具水準,觀衆因文戲而落淚,因武戲而振奮。

人物塑造最打動人心

如果問我影片裏印象最深的演員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謝霆鋒,也可以說,他是這部戲給我的最大驚喜。這驚喜,並不因他是天王歌手,也不源於《龍虎門》、《詠春》等一系列動作片帶給他的光環,卻是車伕阿四眼神裏的那份堅定和最澄澈的傻笑。他善良,從給劉公子大洋的鏡頭裏可以看出,如此熟練的動作肯定不是第一次。他爲人單純,懂得報恩,不問事情有多危險,只爲“老闆平安”。李玉堂答應他去的那句“好”,說得如此凝重和無奈,而阿四聽了卻滿臉幸福,兩人的面部表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執着,默默喜歡大友記的阿純三年。車頭的鈴鐺,因兩人之間的愛情變得如風鈴般清脆悅耳。“明天后我取嫁”,這帶有錯別字的喜帖打動了阿純,更感染了在場的觀衆。那一抹淺淺的笑,那目光裏的愛意涌動,成爲彼此最大的幸福。阿四左眼有刀疤,阿純腿瘸,外表並不美的他們卻有最美麗的內心。他赤誠,他堅毅,對阿四來說,“革命”就是保護自己的主人,哪怕用生命去交換。直到最後一刻,他一直履行自己對少爺的忠誠,倔強的眼神裏寫滿不屈,那被拖着走的一聲聲,直戳每個人的內心,只是爲了拖延一點兒時間,這份單純的堅守,血淋淋而又溫馨。

影片的另一亮點就是巴特爾飾演的賣臭豆腐的小販。他的出場爲整部戲沉重的基調帶來了一絲幽默。他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小衆,卻有顆愛憎分明的耿介之心。如果說阿四的“革命”是出於報恩和忠誠,那麼“臭豆腐”便是爲了百姓心中的那個“義”字,那份正義。當他咬着木棍強忍疼痛而來時,一組仰拍的鏡頭把他襯托得更加威武不屈,頂天立地。“走,走啊”,“我叫王復明,王復明”,一聲聲吶喊,是如此擲地有聲,在熱情感知匱乏的現在,這份從容和氣節,還是能夠掀起我們內心的滾滾熱血。我不知道用無知者無畏來形容他是否貼切,但面對這場有去無回的戰鬥,他爽朗的應允和堅挺的身軀讓我不得不爲之動容。

小情致,大情懷

在這部影片中,貫穿着父子情、父女情,也飽含着忠和義,以及略帶隱澀的愛情。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沈重陽血肉模糊地將女兒的布娃娃交給李玉堂,兩個父親的手緊緊握在一起,這種交付,其實是對女兒成長的託付。儘管他是一個賭徒,儘管他過着慵懶頹廢的生活,但他和其他的父親一樣,有着巍峨持重的愛,是愛讓他突破重圍堅持到最後,是愛讓他面對疾馳的奔馬拼死一搏。當鼓聲漸隱,他騎車帶着妻子和女兒幸福微笑的畫面是如此恬靜唯美。錢再多有什麼用,一家人哪怕穿着粗布麻衣又有什麼?一組特寫鏡頭讓我們看到沈重陽悔恨而又憧憬幸福的眼淚,雖然今生沒能做一個合格的父親,卻在生命的最嶽,竭盡全力爲女兒留住了一個好

父親。

閻孝國是片中出現的唯一一個反革命的主要人物。同陳少白對革命的忠誠一樣,閻孝國心向大清,他唯一的使命就是誅殺孫賊,報效朝廷。同是忠義,只不過一個爲民主,一個被奴役,一個爲人人平等的新中國,一個爲封建專制的腐朽王朝。影片中對慈禧進行側逆光處理,既突出她的神祕感也表現出她的陰險殘忍。大清宮廷,關押陳少白的大牢,無不被陰霾的光線所籠罩,烏煙瘴氣,更顯現出封建王朝的陰森險惡、專橫狡詐。試問閻孝國是惡人嗎?我覺得不完全是。他尊崇“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在他身上還是有良知、有禮數的,只不過道不同,錯了信仰。他心中也有“義”,只不過他把義用做效忠自己的主子,他認爲義就是保大清政局穩定、社會安寧。這種心安理得的錯解使他早已淪爲喪心病狂的殺人魔,當鬱白削斷他幾十年的大清辮子時,也道出了大清必將顛覆、新的革命思潮必將到來之趨勢。閻孝國盲目且不經深省的忠誠終會步入歧途,釀成罪惡。

李玉堂在陳少白失蹤之後毅然挑起保護孫文的重任,史密夫在千鈞一髮之際助李玉堂等人一臂之力,鬱白爲報恩誓守最危險之地,方紅壯烈地同歸於盡,重光用自己十七歲的年華作爲人生最輝煌的收尾……有人會問這份“義”有多重要,他們不遠萬里來到這片革命的發源地,卻爲一個素未謀面的人付出了自己最寶貴的。每一個人倒下時屏幕上都會註明其個人情況,然而爲這場革命犧牲的,還有千千萬萬的百姓,我們無從知曉他們的名字,也無法去祭奠他們爲中國的未來所盡的推波助瀾之力。他們沒有武器,也不會多少拳腳,只用自己的身軀進行着這場力量極爲懸殊的戰鬥。這份義,恰恰爲四萬萬同胞能看到中國的明天。這革命,便是“爲千千萬萬個百姓不再水深火熱,千千萬萬個家庭不再背井離鄉”。

這部影片和戲中的人物一樣,給我一種很真誠的觀影感覺。雖然它是一部商業大片,卻是不可否認的好看。沒有以往影片空洞突兀的大主題,卻有循序漸進的高潮;沒有刻意修飾的煽情大戲,卻有小人物細緻入微的溫情;沒有咬文嚼字的裝模作樣,卻有斐然成章的臺詞功力。它沒有單方面地歌頌革命,而在歷史洪流中選擇了最平凡最率真的廣大人民來共抒一首前所未有的壯烈史詩,這其中有小人物帶給我們的難以名狀的感動。我們看過許多成功之作,卻很久沒有在電影中體味到這種情懷,它可以讓我們的愛國熱血再度沸騰,可以使我們對革命的幸福感同身受,可以爲心中的愛恨振臂高呼,可以在不經意間讓眼淚盈滿眼眶。

主題滲透恰如其分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是革命”。連孫中山都承認,革命是痛苦的,這痛苦,源於革命本身就是通過暴力手段來達到,這痛苦,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這個過程要流血,要用一代人的犧牲換取下一代人的幸福,而明日的希望,讓他們忘記了今日的痛苦。影片開頭楊衢雲被暗殺,整幅畫面的影調都是陰暗的,只有些微的日光在仰拍樓梯的遮擋下時隱耐現,這一方面隱喻了當時社會的政治黑暗,雖然光線渺茫,但也表徵着終有一天,人民會迎來勝利的曙光。

由淺及深再到爆發,這部影片的情緒和主題緊緊地契合在一起。它所要滲透給我們的價值觀,簡簡單單也飽含人間情理。沒有一味地宣揚黨疼國愛,也沒有過分拔高人物的言行和作用,它以最樸實無華的方式,向我們表現了以不同方式投入革命的人們是多麼的堅強、樂觀,無怨無悔。記得鬱白和李玉堂喝酒的那個夜晚,有兩句發人深省的對白——“爲一個女人,值嗎?”“爲明天的事兒,值嗎?”是啊,值與不值,誰又能說得清呢?國難當頭,合生取義值嗎?值不值又怎樣,明知會死還不是要前行!就算革命會失敗還不是要抱着希望去努力!作爲一箇中國人,怎能容忍喪權辱國的政府繼續被蹂躪踐踏?有些人可以當其無關痛癢,而真正的有識之士、義憤填膺者絕不會坐視不理。革命是一種傳遞,讓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而革命的星火,卻常常以自己的生命爲薪柴。一個人的生命價值是有限的,也正因爲如此,我們纔會用自己的生命向更多的人證明,喚醒更多的同胞參與到鬥爭中來,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纔有希望。

古往今來,我們驕傲的是,這種精神仍存於心間。面對歷史,我們勤於記錄,善於重溫,

樂於修正,昔日的革命給予我們更多自強自立的理由。《十月圍城》喚起我們久違的心聲,儘管它不是那麼盡善盡美,但確是2014年當之無愧的華語佳片,無論第幾遍去賞析這部電影,都會被其中某個真實的細節打動。而它向世人宣告的精神意義,也是希望我們這個飽經苦難的民族可以自信奮發,得到世界的敬重和尊崇。

第三篇:電影十月圍城

香港金像獎相關獲獎影片的評論與賞析

摘要:

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於2014年4月18日晚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各項大獎一一揭曉,最終《十月圍城》以八項大獎完勝呼聲很高的《歲月神偷》,成爲本次金像獎最大贏家,舉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等八項含金量頗重的大獎。日本影片《入殮師》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竊聽風雲》獲得最佳剪接獎。

正文:

十月圍城

影片簡介:

影片由陳德森,主要演員有甄子丹、王學圻、謝霆鋒、胡軍、梁家輝、李宇春、黎明、曾志偉等,講述了1906年10月15日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戲班主在香港中環浴血拼搏,粉碎了一場暗殺行動,保護孫中山的故事。負責接待他的義士商人知道有一批滿清政府派來的刺客暗殺,所以請了一批身懷絕技的保鏢護送,最後順利將孫中山安全送去日本。

賞析:

作爲一部動作戲,我個人認爲《十月圍城》屬於上乘之作。它的鋪墊緊湊紮實,絕不拖泥帶水;下半部動作場景張弛有致,緊張但不膩煩。動作多,但每人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更值得讚賞的是,打鬥風格跟人物塑造密切相關,沒有爲打而打的花拳繡腿。印象最深刻的是甄子丹的實拳實腿,和黎明的飄逸灑脫,一實一虛,相得益彰。

作爲一部羣戲,影片在選角方面獨具慧眼,不僅沒有落入明星大展覽的俗套,反而讓每個演員都挖掘出自己的表演潛質。

《十月圍城》滲透出港人與祖國休慼相關、脣亡齒寒的關係。影片中的港人來自祖國的天南海北,有些是逃亡,有些是討生活,他們暫時逃脫了清廷的魔爪,但並沒有因此漠視祖國的安危。相反,他們利用殖民統治者提供的便利,爲孫中山

的革命事業提供後方支援。英方的曖昧也頗有玩味,一方面不願得罪清廷,另一方面試圖維護自己超脫的姿態。正是在那種特殊的環境裏,港人做出了既符合中國傳統俠義精神、又順應歷史潮流的勇敢之舉。影片最感動我的一個細節:每犧牲一位孫先生的保護者,銀幕上打出該人生卒和籍貫的字幕,彷彿是在訴說:他,是香港人;他,是中國人,是這一個個無名小卒的仗義和獻身,才使得中國的前途有了希望。

如今的社會越來越浮躁,人們的目光只盯着眼前,或者遙遠的古代,而對近代史現代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蹟採用障眼法。帶着腦子看一看這樣的影片,在滿足感官之餘可以滿足靈魂深處的渴求。這是一部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懷的商業片,一部令人思索忠誠與叛逆的類型片,一部打完以後讓人悲憤的動作片。影片的打戲固然好,但於我而言,開場和結局將主題昇華,充滿悲壯,更是不俗。 影片的不足:

(1)穿幫鏡頭:

1.李重光最後被閻孝國刺死在車中之後,李玉堂跑上去把李重光的屍體撤出來。這個時候李重光的腿還是彎的,並且回縮了一下??

2.在碼頭,謝霆鋒與阿純交談時,鏡頭轉到阿純時,阿純背後的那本孫中山的書起碼有4公分厚,鏡頭再切回謝霆鋒,幾秒後,鏡頭切回阿純,謝霆鋒拿那本書時卻只有不到一根手指厚。

(2)劇情不合邏輯:

《十月圍城》有一個顯得有點詭異的假定性,那就是本應祕密行動的孫文赴港非要鬧到滿城風雨,而且從上岸到離港一定要持續一個小時,這一切似乎都是爲主要角色的死亡結局而設定的。在這裏,被放大的是死亡方式,被忽略的是死亡的意義。每一次死亡的過程都很“拉風”,而渲染的目的似乎就是爲讓觀衆忘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這些犧牲本來是可以避免的。雖然有時無謂的犧牲也可以帶來悲劇的力量,但《十月圍城》沒有提供這樣的昇華空間。影片結束時的字幕,列舉了刺殺事件後革命黨策劃的一系列起義,直至辛亥革命,這明顯是要給這些死去者一個意義上的判定,但影片缺少說服力。

入殮師

影片簡介:

這是一部描繪生死這一普遍性主題的電影,它訴說着骨肉之情、夫妻之愛、朋友之義以及對工作的自豪,帶來一份別具一格的感動,在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外語影片之前,他已經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2014年日本電影旬報-年度最佳影片,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等一系列國際影片大獎,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賞析:

09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頒給了日本電影《入殮師》,所以在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之前我就已經看過這部影片。自奧斯卡頒獎的那晚起,我就一直惦記着這部《入殮師》,想象着它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如此打動奧斯卡的評委們。

其實不管是日本也好,中國也好,西方也好,爲死者化妝整容都不是陽光行業,人們都是恐避之而不及,這是人類文明不發展的結果,出於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喪葬的避諱,一般人很難接觸到這個行業的內部,更是不瞭解不尊重入殮師的工作,日本人可以說是第一次大膽的觸及到這個領域,自然帶來的震撼和影響也是空前的,從電影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小林大悟做起入殮師初始也是帶着羞愧的,周圍的人包括他的妻子都不理解,證明這個行業在日本也是不爲人尊重的,影片中某個死者家屬甚至把小林的工作看成了是上天對他的某種懲罰,但是小林在經過了初期的不適應後,逐漸的愛上了這份工作,在爲死者入殮的過程中,他是以一種愛心在爲亡者服務,替死者擦身,換衣,化妝,給死者的家屬還原一個生命中最後的一種美麗,爲死者踏上一個新的旅程而送別。

影片的故事性並不強,入殮,是平淡的,很難拍出什麼驚天動地的東西來,但是,這部影片,於平淡中見真情,就是在一次次入殮的過程中細膩的表現出那些細節,正是這些細節打動人,比如小林剛開始做的時候,白天做完入殮的工作,回到家抱着妻子深情擁抱撫摸,表現了他內心的掙扎,對工作的不適應,對妻子的依戀,統統在這齣戲裏表現出來。在每一次爲死者成功化妝後,家屬們對入殮師的感激,親人對死者的依依不捨,不管死者是老人,母親,兒童,每個入殮儀式,都是展現一種溫暖的關懷。 影片的設計者們把高潮安排到了最後,一個是操堂老奶奶的去世讓妻子美香理解了丈夫的工作意義,一個是離家的老父親被入殮師的兒子親手整容入殮,通過一塊小小的石頭化解了三十年的隔膜,回憶起了童年時模糊的父親的臉,看者小林爲父親整容時流淚不止的樣子,作爲觀衆的我們當然會跟着感慨萬千!

最後讚美一下本片的音樂和畫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日本音樂大師久石讓的大提琴曲或激昂或舒緩,爲電影製造了一種盪滌心靈的氣氛,而影片的畫面則對準了日本自然的風光田園,畫面是美不勝收,在觀衆做心靈思索時,提供了一個延伸想象的空間。

竊聽風雲 影片簡介:

《竊聽風雲》是麥兆輝及莊文強編劇及導演的香港電影作品,於2014年上映,《竊聽風雲》以金融罪案調查爲主線,劉青雲、古天樂、吳彥祖在片中將扮演刑事情報科竊聽小組成員。他們行動的目的,是要抓出非法操控股價,蠶食股民血汗金錢的幕後黑手,而將之繩之於法。卻沒想到一則意外的情報資料,令三個正直的警員竟心存變異。以爲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貪念,不會被揭發,也不會影響到任何人,萬萬沒料到這小小的貪念,卻招至殺身之禍,結果三人恨錯難返,抱憾終身……

《竊聽風雲》就是以這個故事,將人性貪念的美觀外殼揭開,道出“貪”並沒有多少之分,貪一次是貪,貪一百次也是貪,無論出發點是善還是惡,貪就是貪!同時也闡述了“勿以惡小而爲之”這樣一個古老而樸素的道理。

賞析:

沒看這部影片之前聽說《竊聽風雲》可能是今年最好看的香港影片,並且片中有我欣賞的劉青雲、古天樂和吳彥祖三大演技派型男,儘管在只獲得了最佳剪接獎,我還是抱着濃厚的興趣去觀賞了這部影片。觀影結束後,整體感覺全劇情節緊張刺激、演員的演技出色、拍攝的音效也相當好,確實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個人感覺甚至超越了當年的《無間道》。

電影看過之後,其實覺得這個電影情節並不特別,但題材新穎。影片的開場是一條污濁、齷齪不堪的小巷,老鼠橫行、垃圾遍地,與整個城市的光鮮繁華相對比顯得是那麼的不協調。我想,這也正是編導想要帶出的隱喻意思,就算是人間天堂,背地裏也有看不到的黑暗角落正在發生着不可告人的骯髒事情。 緊接着就是三大型男-劉青雲、吳彥祖、古天樂飾演的特別行動警察小組,按照上級命令在某上市公司的一間辦公室裏安裝竊聽器。先進的竊聽儀器、熟練的安裝手法、整個過程中發生的小插曲都緊張而扣人心絃。

接下來的劇情更是一環扣一環,出身於編劇的—麥兆輝、莊偉雄,監製、名導爾冬升三人把一個完整而飽滿的故事通過電影呈獻給了大家。三個警察~劉、吳、古在工作中的默契和敬業讓他們堪稱警察中的楷模,只是他們在工作之外都有着自己不能言說的爲難處境。也正是這些難言之隱,促使讓他們在一次執行竊聽行動的過程中動了私心,不惜違反原則私瞞獲得的情報,用以謀取個人私利。也正是這樣偶然的一次,讓古仔家破人亡最後走上不歸路、讓吳失去即將到手的幸福甚至於生命、讓劉失去摯愛的女人和多年的朋友。

除了劇情以外,我感覺最大的看點就是影片中演員的演技,老演員劉青雲與方中信飾演一對多年的朋友,兩人用高超的演技把無需言傳的兄弟情不着一絲痕跡的完美呈現;而劉、古、吳三人作爲工作中的拍檔、生活中的兄弟,互相之間的默契和熟悉、工作中的專業和嫺熟演來也是非常的自然流暢。一向帥酷的古天樂在裏面用花白頭髮,略微發福的造型顛覆了他以往的型男形象,感覺這部影片是他自身演技上的一個飛躍,尤其是當他得知自己身患絕症後眼神裏流露出來的絕望和悲憤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劉青雲的演技更是無可挑剔,深沉的思想、複雜的情感都通過他嫺熟的演技傳達出來。劇中的若干配角也是香港影壇頗具知名度的演員,在全戲裏的表現都很和諧統一。電影最終想表現的一個主題就是,在一個高度法制的社會裏,哪怕是警察、哪怕是無所不能的金融大鱷,只要違反了法律,就必將接受嚴懲。

對於這樣一部導、演、劇情俱佳的影片,我的個人覺得值得一看。

第四篇: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講述着一個沉重的故事:1905年10月15日,孫中山先生抵達香港召開祕密會議,清政府組織殺手前去刺殺,一羣來自四方的義士保護孫先生,一場驚心動魄的“全城追殺與反劫殺”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忠魂悲歌……最終,孫先生安全離境,身後的街道上已染滿保鏢和殺手們的鮮血。

《十月圍城》是由陳可辛監製,導演陳德森十年磨一劍拍攝而成的佳作。這部片子,以寫實的手法將歷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運,最終書寫成了一個宏偉的命題,成就了一個悲壯又哀婉的故事。

劇中人物塑造得血肉豐滿,成功刻畫了一羣小人物,一羣三教九流的市井小民,他們手無寸鐵,並不知道什麼叫革命,更不知道將要保護的人是誰,只是臨危時刻受人之託,容不得反覆掂量與比較,就此扛過了重任,明知路途險惡,就這般一去不回頭,短短四天在刀叢劍林裏付出了鮮血和生命,一張張鮮活的笑臉慢慢融入泥土。 這部影片並沒有單方面地歌頌革命,也不是簡單的正邪之戰或者好壞之爭。無論是革命黨還是清廷殺手,卻都具備一腔精忠報國的熱血,各懷信仰併爲之努力、奮鬥直至死亡。

《十月圍城》演繹着犧牲,劇中那逝去之人,都算是死的其所,各爲所愛,無論是對革命的愛,對女兒的愛亦或是對戀人的愛,結局是那麼地令人爲之動容,而心生感慨。當塵埃落定,那些仙去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後人去仰望和銘記。

看完電影,依然沉浸在那份慘烈中,胸中那一腔熱血正在沸騰,只因那顆剛剛被震撼的心,還久久的未能平靜……

第五篇:《十月圍城》觀後感

我看《十月圍城》

第一次看《十月圍城》,心口久久凝噎,第二次看《十月圍城》,卻淚如雨下。每一次都有一種新的感動。《十月圍城》主要描寫了清末時,孫中山要與十三省代表開會,商討發動革命,來挽救危亡中的中國。邪惡的清政府卻派出殺手,準備刺殺孫中三以阻止一場大革命對他們利益的迫害。而這次會議,卻涌現了無數社會小人物。他們處在社會的各個階層,有唱戲賣藝的卻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鄉,過普通的定居生活;有靠賣臭豆腐爲生卻願意爲革命犧牲一切的;有經商致富口口聲聲喊着爲革命只出錢不出力,卻爲革命搭上了家中唯一的兒子的生命的;有雖爲闊少,卻一心不做亡國奴的;又拉黃包車且懷有美好愛情夢想,但也渴望爲革命出一份微薄力量的;有。。。。。。

我不得不說這不但是一部成功的電影,也是一個成功的小歷史故事,更是一首哀婉卻美好的古箏曲!《十月圍城》融匯着愛國之情,愛情,親情,友情與一體。所有的小人物有着共同的愛國之情,李玉堂對兒子李重光寄託了深深的父子之情,李玉堂處在矛盾的夾縫中,一方面,他不希望兒子捲入這場有性命之憂的革命廝殺中去,另一方面,他內心深處的愛國情和寄予着希望完成友人重託的感情擠壓着他。他,沒有退路。由甑子丹飾演的沈重洋願意爲了女兒做一件有尊嚴的事,在生死之際,他依然手握女兒掉下的布娃娃,那不僅僅是布娃娃,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父愛,在這個世界上,我不得不落淚感嘆父愛的偉大。再看李重光讓人微笑着流淚,一個有氣節誓死不做亡國奴的新一代中國人怎能不讓人心生微笑,而眼看着這顆閃亮的星星慘遭迫害又怎能不傷心落淚,一切都是因爲心中有着一份純潔的嚮往,嚮往幸福與和平。他們又是歷史長河中的小人物,甚至不曾留下真實姓名,但是住過會記他們,歷史會記住他們,我們會記住他們。在《十月圍城》中,每個小人物都有着永不湮滅的精神。在《十月圍城》中,我看到一個老人—孫中山的母親,我不知道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坐在兒子的替身面前,緊緊的握着他的手,聽着秒針滴答聲和門外廝殺聲。但我知道在這個母親平靜的表情下掩蓋着的是洶涌澎湃的愛與撕心裂肺的擔憂。她怕,她怕失去兒子,但她更怕千千萬萬的母親失去兒子,所以她選擇了這種表情。。。。。。

多少次自己出現在夢裏的《十月圍城》之中,多少次自己似乎成了這些小人物中間的一個,多少次。。。。我有着和他們一樣的愛國之情並從心底爲他們唱了一首讚美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