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十月圍城觀後心得體會

觀後感1.33W

十月圍城觀後心得體會

“爲了明天的事,值嗎?”電影裏黎明問了這麼個問題,可是王學圻沒有回答。這部電影的製作本意應該回答“值”吧?不過高調歸高調,若要看行動,我看答案未必。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十月圍城觀後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十月圍城觀後心得1

十月圍城描述的是孫中山到香港聯合十三省代表策劃起義的前後4天多時間裏所發生的事,裏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爲了革命而努力,給了我極大的感動,更多的是震撼,無論何人,不計後果,爲了一個目標而奮鬥,乃至犧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何爲革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覺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護,犧牲了性命換來了起義的成功,換來了革命的成功。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欽佩,他本可以不參與其中,可他爲了朋友,爲了救國,他從最初的捐款到最後的親身犯險,他的愛國精神是值得讚揚的,連他的兒子最終也在這場營救行動中犧牲了,雖然他幸運的存活了,可喪子之痛對於他來說或許更加令他痛苦吧。不僅他一個,許多小人物也使我動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個好賭成性的廢人,可以爲了女兒毅然決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地好不猶豫,體現了一個父親的偉大。或許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這樣做可以換來女兒的幸福生活,他就肯去做。其實,想想爲什麼要革命,就是爲了後代的幸福生活,使後代可以不用受到戰爭的痛苦,使後代可以不用被封建主義束縛,使後代可以不用受列強侵略。所以纔會有那麼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隊伍,爲了後代,爲了明天的中國而奮鬥而犧牲!

革命的過程是殘酷的,欲求文明的過程是痛苦的,這影片的深刻意義不在於打鬥有多精彩,演員有多大牌,其本意是爲了向那些默默無名爲了革命奉獻的革命者致敬,也讓我們這種生於和平年代的人瞭解當時的歷史,瞭解先輩們的努力和犧牲,也瞭解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正是有着這些人的無私的努力和犧牲才換來了中國的未來,他們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是一大壯舉,我們不管之後的袁世凱竊國,不管革命沒有反帝的不徹底,起碼他們現在的努力是個好的開頭,暫時挽救了中國,他們的努力和犧牲是沒有白費的,想想若我處於當時動盪局勢,會不會挺身救國呢,會不會有他們的勇氣呢,他們可能只是個平凡的小人物,攤販,戲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們的靈魂是偉大的,他們的卑微和偉大相同!

這是一部精彩的電影,給了我們感動和敬佩,感動之餘開始思考現在的生活是否太過安逸,不用爲生存奮鬥是否就意味着無所事事。這部片子在給人帶來深深的感動、震撼時也同時留給了我們深沉的思考,一個人到底是爲了什麼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圖個長命百歲。答案絕對不是,那人生的真諦或許還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們也應思考如何去守護前人拼死創造的這個和諧社會!

十月圍城觀後心得2

如果沒有以前的革命烈士,如果沒有以前的鮮血,怎麼會換回我們新一代的輝煌成就?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以前爲了新中國成立而犧牲的英雄們。《十月圍城》就是一部將近70分鐘的激烈的捨生取義的交鋒站。

《十月圍城》剛剛上映。我是懷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看這部電影。《十月圍城》這部電影講述了孫中山在1905年10月15日要舉行一次會議,長達一小時的會議。爲了保護孫中山不被刺殺,商人李玉堂與一些人士一起投入到了這場戰爭,犧牲了許許多多的青年,終於安全將孫中山送回了廣州。

正是因爲殘酷,冷血的場面充滿了悲劇色彩,正是因爲每一位英雄充滿了愛國之情,正是因爲每一位演員都完全投入到演習中。我爲這部電影而哭了足足四次。王復明的頑強,方紅的勇敢,李重光的堅持使我催淚不止。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被從賭徒到革命志士,父子之情,主僕之情,同志之情所深深的感動了。這所有的“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變成了每一箇中國人家國天下的大情懷。這部電影它沒有說教式,沒有口號式語言,卻能把愛國主義表現得如此自然流暢,水到渠成。我認爲《十月圍城》它已經讓每一位觀衆們在不知不覺中經受精神洗禮,它使我感受到了博大的愛國情懷。

我敬佩電影當中的每一位英雄。如果沒有他們不屈不撓,英勇頑強,哪來我們的今天?今天這些沒好的日子是無數中國同胞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難道我們不應該向他們學習嗎?雖然,現在的中國已經變得繁榮富強了,不用我們去打鬥。可是,我們要努力學習啊,要爲國家的建設出一份力。因爲,我們也是中國的一份子。

我謝謝《十月圍城》樸素的情感展現,謝謝它展現了英雄最爲人性化的一面,謝謝它讓我明白了愛國,保護國家是每一箇中國人的責任!

十月圍城觀後心得3

“爲了明天的事,值嗎?”電影裏黎明問了這麼個問題,可是王學圻沒有回答。這部電影的製作本意應該回答“值”吧?不過高調歸高調,若要看行動,我看答案未必。

無巧不成觀後感,就在該片上映的時候,哥本哈根那兒正有一羣人在討論“爲明天的事值不值”這個問題。在那個會議上,咱中國人用振聾發聵的聲音告訴全世界:“不值。”

說來好笑,192個國家(這回怎麼沒有“和地區”三個字?)代表聚在一起,本來是討論“爲明天的事”。可中國代表非要糾纏着“昨天的事”。當然理由也冠冕堂皇得很:明天要不要共圖發展?你先把昨天欠我的錢還清了再討論。這就像一艘大船正在漏水,眼看就要沉入海底,船上所有人都要肩並肩合力排水纔可以渡過難關,其中卻有一個人說:“你先把昨天的錢還給我,不然我再拆一塊木板當柴燒。”

這就是中國人在“明天的事”上的答案!就好像192個演員共演一部戲,中國這位演員演了一回小丑。

看過了聯合國,再來看看國內:2008年以“警民衝突年”爲別名永遠被記下來了,剛剛過去的2009年則是“野蠻拆遷”年。中國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骯髒一氣,製造了自焚、製造了上吊,也製造了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你去問問政府官員和房產商們,社會矛盾和拆房蓋樓哪個是“今天的事”、哪個是“明天的事”,再問問他們:“爲了明天的事,值嗎?”

儘管野蠻拆遷造成激烈的社會矛盾,可是野蠻的腳步卻依然沒有減緩。有沒有人想過是誰在縱容這幫無恥之徒?其實是那些今天還沒有輪到被拆的百姓!中國人有着特有的冷漠,當別人痛苦時最多冷冷地看一眼,就像看到路邊蜷縮的乞丐一樣。人心不齊、人情冷漠,於是被拆遷就成爲“少數人”,爲合法權益而抗爭的就是“極少數人”。那些看別人的熱鬧回家當下酒菜的人們,你有沒有想過?明天相同的命運會降到你的頭上?你將會成爲新的一批“極小數人”?

當然了,人並不都能看到“明天”。就像《十月圍城》裏講的一樣,同樣是保護孫中山,有的人是因爲李玉堂給了他尊嚴並幫他贖回了傳家之寶、有的人是爲了報殺父之仇、還有的人只是爲了讓主子開心……之於四萬萬同胞的“明天”,只有陳少白和幾個學生懂得。

從故事到今天整整100年過去了,這100年來,其實中國沒有變。不同的是原來只有四萬萬同胞在受苦,現在有十四萬萬了。當年中國被腐朽不堪的清庭奴役,現在奴役着我們的政府同樣腐朽不堪,還更加野蠻與專致。當年還有極少數人願意“用這代人的犧牲換重光那代人的幸福”,現在連這極少數都沒有了。

其實電影裏的反派人物閻孝國也說了一句值得思考的話:“見血就暈是吧?瞧你那點膽量,你若成功,國家必亡。”這句臺詞一直在我的腦海裏迴盪,久久沒有消散。是的,知道舊秩序必死的人未必有推番(錯別字防過濾)它的能力、能夠推番舊秩序的人未必有建立新秩序的能力、能夠建立一個秩序的人未必有經營下去的能力。在這方面,美國有個成功的經驗:我打江山,打完了你們去治理。可惜的是,在中國我們聽到的是另一個聲音:“_打下的江山,_不坐誰坐?”

這就是中國的邏輯,這麼狗屁不通的邏輯可以大聲向十幾億人說,一點都不用覺得芒刺在背。我又想起電影裏的一場戲:警察砸《中國日報》社的時候,李玉堂說:“機器壞了,刻蠟板、手寫也要印報紙。”這句臺詞就像炸雷一樣炸着我腦袋嗡嗡作響:原來經過這100年,今天的中國社會還不如晚清。100年前的晚清還可以印報紙,最多就是機器被砸而已。

電影裏的孫中山說:“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可惜的是,在孫中山生後,革命被一羣拋棄三民主義的人竊取,中國人民經歷了文明之痛苦,卻沒有迎來文明之幸福。

十月圍城觀後心得4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而這痛苦就叫做革命。”

中國的近代是屬於紅色的,而這紅由淺而深。

清朝末年,孫中山先生來香港與13省的革命代表開商討武裝起義的大計,組織一場全國性反清不能運動。清政府派暗殺部隊刺殺先生,社會小人物組成的仁人義士浴血奮鬥,竭盡一己之能保護孫先生,由此腥風血雨染紅了1920__年的10月天。(實際是8月)

“先生我們會等到這一天嗎?這一天何時到來。”“你們會看到這一天的……我是看不到了。”他堅定的目光彷彿還未敘述完自己對革命的信心,身體卻應槍聲倒下,鮮血暈開了微紅的十月。《十月圍城》將那段深埋的歷史呈現在我的眼前,觸人心魂。

重光。孫先生到港前四天收到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李玉堂堅定地說:“我兒子只能是個商人。”李玉堂明白在這個動盪的年代,沒有人生,只有命運,他寧願用自己的一切換取重光的那怕一點所謂的人生。他說自己只出錢不出力,但當他爲革命黨捐第一分錢的時候,他就已經是革命黨人了。其實他自己是明白的。李玉堂拉着重光,而重光用堅定的目光看着父親失措的神情,說:“我不做亡國奴!我不做亡國奴!”那力量彷彿是他十七年積蓄下的,無可抗拒。懷錶“哐當”一聲掉落在了冰涼的石板上,如同炙熱的理想突兀卻有必然地撞在了現實冷酷的身軀上。最終,重光躺在父親的懷裏身體漸漸冰冷,李玉堂只能在這次行動成功的喜悅中痛苦。

“我不做亡國奴!我不做亡國奴!”

“我活了十七年,原來就是在等着一刻……”

他毅然用自己十七歲年輕的生命渲染了革命。

阿四。“過了明天我就娶你。”一張單薄的卡片上,滿載着阿四羞澀的幸福。而,今天,誰又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呢?這樣的電影中本來就很難承受這樣的愛情,但這也是影片中唯一的一處溫暖。阿四和阿純的愛情沒有華麗的諾言,僅有的是他們的純真和質樸,他們是冰冷中溫暖的存在,也都因爲身處革命的十月而不得不過早地夭折了。如果說阿四對阿純的愛是寄居在心靈深處那麼他對重光少爺的愛則是蟄伏在表面的。有人說阿四是奴性的,無我的,但這早已在他抱住閻孝國的腿不放的時候被全盤否定了,他無私的愛,他的感恩之心早已是他人格中的那最爲亮麗的一抹。他不是那個時代奴隸的縮——彷彿看到他穿着髒兮兮白卦子,破舊的布鞋,傻傻的笑着拉着黃包車奔跑着,而他追逐的方向即是幸福。

十月圍城觀後心得5

今天觀看了《十月圍城》,電影講述了1920__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羣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電影看,本人其實亦是電影俗人,一般情況下,先選擇由羣星大腕加盟的影片,於是,我無意遇到十月圍城這部由衆內陸、港臺明星加盟演出的佳作,看後,感慨頗多,特向黨組織彙報。

談電影,首先要從劇情上着手,本劇前七十分鐘都是文戲,其中大部分時間,用在刻畫他們參與保衛孫中山的動機上:有的嗜賭成性,只要有錢什麼都肯做;有的耽於兒女私情,淪爲鴉片煙鬼;其餘幾位雖無惡癖,然而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升斗小民,並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而由於各自的原因,他們均心甘情願的加入了這場“二十四小時八壯士對抗五百殺手”的慘烈戰爭。而從全劇來看,它的高潮無疑是在它六十分鐘的武戲部分。片中的奇人異士個個身懷絕技,每一場打鬥都設計得各有特色。孫文初登岸的那一場最有奇趣,影片安排以一人墜樓爲先聲,清廷刺客動用弓弩、洋槍和炸藥狙擊孫文,而義士們則將人力車改裝成“裝甲車”,以米包掩護,以西瓜、花盆等武器還擊,巴特爾用大摜籃的手法拔掉沿街二樓的一個個崗哨。可謂設計新穎,別出心裁。而當一個個義士因寡不敵衆而相繼拋頭顱灑熱血之時,更是撼動人心。

然而,真正令我感動的卻不僅僅是它的感人劇情,更在於此部影片透射出的一絲不苟打造精品的誠意。首先在我們觀看電影時,當八位烈士相繼死去之時,屏幕上均會顯示此角色的真實背景資料,這在衆多華語影片中實爲不多見。其次,我通過上網瞭解到,此影片在美工、服裝以及道具等細節方面都有上佳表現。此外,據說,佔地五個足球場之大的舊香港街區全是實景搭成,導演陳德森從各地蒐羅了1000多張舊照片,才復原了上個世紀初的香港市容,其中的一桌一椅,攤販店鋪都真實可信,加上電腦特技做出的全景,爲全片營造出了一個幾可亂真的歷史氛圍。

總之,這部“二十四小時八壯士對抗五百殺手”的影片無論從劇情還是拍攝細節都可謂一流,讓我在激烈澎湃的愛國情海中暢遊的同時,又讓我深切的感受到中國電影事業在不斷前進不斷突破不斷創新。彙報完畢,望黨組織給予批評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