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音樂之聲觀後感100字(精彩多篇)

觀後感1.01W

音樂之聲觀後感100字(精彩多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一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爲"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爲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爲我作爲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爲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音樂之聲觀後感英文版 篇二

They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and a sound mechanism to encourage and support the government,for example,a lot of talented kids in this area will provide some of these art school,there are many things about pop music study,there are many businesses are improving,for example,they will recruit trainees in the open,after N rounds of non-public examinations,first look at the talent,and then open look,assuming 10 people selected to train or stick a few years down to be able to debut,and their people a combination of Western music and the tren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country,without chaos there is singing and music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country.

And our nation's intelligence copy others and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but as long as people are able to sing background on it.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三

無窮的正能量——重溫《音樂之聲》

剛剛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晚會上,一向搞怪的LadyGaga以罕見地清新裝扮,深情演繹了《音樂之聲》中的插曲,不但讓人驚豔於她紮實的演唱功底,更勾起衆人對這部經典影片的無限懷念,正如隨後出場的朱莉·安德魯斯說的那樣,很難相信,一眨眼就過去了這麼多年!《音樂之聲》已經上映50週年了,但其感染力依舊強烈如昔,好似金色童年般,雖已從手中滑過,但仍忍不住頻頻回首沉浸。

看完頒獎晚會的當晚,我便乘熱重溫了這部經典影片,坦白說,許多情節如今看來略顯陳舊,比如瑪利亞非傳統淑女的漢子格調,特拉普典型白馬王子的高富帥模式,像極了近年東亞地區流行的偶像劇套路,而瑪利亞作爲家庭教師,遭遇特拉普家那羣難以馴服、古靈精怪的孩子們,也可見到近年校園劇的影子,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它的魅力,重溫過程中,發自內心的快樂油然而生,我始終帶着愉悅的笑容,就同當年第一次觀看它一樣。爲什麼?因爲影片散發的無窮正能量。

女主角瑪利亞是名年輕的見習修女,宗教的薰陶和簡單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樂觀、單純的性格,前一刻還在擔心無法勝任家庭教師一職,下一刻就YY一切都會好起來,並越想越開心,奔赴特拉普家的路上,甚至手舞足蹈跳起來,其誇張的樂天派性格,在很多人看來有點神經兮兮,爲此修道院的修女們擔心她的未來何去何從,初見時的特拉普上校更是覺得她是個惹麻煩的傢伙,而正是她這種有些誇張的樂天派性格,讓生活時時充滿了正能量。

瑪利亞選取用自己開朗的人生觀去影響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說教去管束孩子,如當孩子們情緒低落時,瑪利亞引導他們多想想開心的事物,並用歌唱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用最簡單的心理疏導方式,教育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情緒,很快孩子們就在她的帶領下,得到了童年應有的快樂、簡單,他們去郊遊、去划船、去爬樹,並一路高聲吟唱,徹底擺脫了母親過世後,特拉普上校軍事化教育造成的沉悶家庭生活,孩子們的變化和瑪利亞的生活熱情,漸漸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讓他最終走出了喪妻陰影,重新擁抱感情、擁抱生活。這完全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感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顯過時也無大礙,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影片在最後時分主題昇華,應對德國法西斯的強權威脅,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協,堅決拒絕爲納粹服務,最終在衆人的幫忙下,翻山越嶺奔向自由,一種追求和平、完美的正能量閃耀劇終。

不論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還是高境界的世界正能量,在人類社會都永不會過時,和平時,我們應樂觀應對生活中的挫折,戰爭時,我們要堅定和平的立場,無窮的正能量是支持人類禮貌進程的動力,也是《音樂之聲》經久不衰的祕訣。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四

“雲嶺送翠,只爲這天籟之聲,我心雀躍不已,只爲它拾得片音短曲,我心澎湃狂喜,宛如鳥生新羽展翅飛去,自湖濱遙向枝頭高棲,我心呢喃低語彷彿鍾鈴,自教堂乘風徐徐而來,歡笑一如小溪輕輕,蜿蜒婉轉,川流石底……”

以前看《音樂之聲》,覺得它像《灰姑娘》,因爲王子愛上了灰姑娘,從此幸福地生活。後來看《音樂之聲》,覺得它像《簡愛》,因爲家庭教師拯救了莊園主人,使其獲得了新生。

這部影片與它們有所不同的是,善惡對立者有了很大的改變,uglsisters所代表的嫉妒貪婪,孤兒院所代表的殘忍無情,閣樓上的瘋女人所代表的毀滅性衝動,在這裏都升級爲窒息自由,戕害生命的戰爭。而戰爭的另一面,是旖旎迷人的家鄉,是純真的孩童,是動人的愛情,是優美的歌聲。

在結構上,《音樂之聲》有一條自由—專制、生命—死亡的人物序列:瑪利亞—修女們—特拉普—納粹分子就分佈在這個序列上,在序列的兩級,瑪利亞作爲自由與生命的象徵,而納粹分子則成爲專制與死亡的象徵。

瑪利亞之所以離開修道院並非愛上帝不夠虔誠,而是因爲她不受約束的天性,修女們都肯定她善良純潔,但也承認她不能規行矩步,“不適合留在修道院”,院長也認爲,讓瑪利亞放棄自由自在的天性,就如同“將浮雲栓牢,令海浪止息,使月光在掌中停留”一樣不可能,於是,院長決定讓她離開修道院,到特拉普家做家庭教師,尋找屬於她的生活。

特拉普,是一位羅切斯特式的嚴肅沉悶的,他之所以陰鬱冷酷,並非像羅切斯特一樣有個不幸的婚姻,而是因爲他的婚姻太幸福,因此妻子的離世如同抽空他的生命一般,使他從此不近人情。由於他不懂如何管理一個家庭,他便效仿了軍隊管制,他不許家中有歌聲,不許孩子玩耍,不許喧譁嬉笑。在這被抽空的生命中,父愛被藏入心底,他甚至不稱呼孩子的名字,和他們不作任何交流,他不理解他們的孤獨與渴望,而將他們的生命簡化爲一串無意義的哨聲。

瑪利亞的到來改變了一切,她努力與孩子們溝通,瞭解他們、理解他們,疼愛他們。她將孩子們帶出壓抑的生活,教孩子們唱歌,領他們郊遊,她將每個抽象的音符注滿生命的活力(《do—re—mi》),她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美麗的種子(《mfavorite things》),影片最令人叫絕的音樂部分是瑪利亞讓七個孩子依據自己所代表的七個音符不斷配合、變奏,在騎單車、蹦臺階等遊戲旋律視覺化。

就這樣,孩子們愛上了音樂,愛上了歌唱,愛上了她。特拉普也開始被孩子們甜美的歌聲打動,空虛而乾澀的軀體也有了“氣色”。瑪利亞不僅將歡聲笑語帶回了這個家,更激起了特拉普的似水柔情,使他從一個刻板嚴肅的軍官變成了一位慈愛有加的父親,一位眼波盪漾的情人。表白時刻,月色迷離,兩人如雕像般的剪影昭示着有情人終成了眷屬。

故事並未到此結束,如果說瑪利亞將自由的氣氛和生命的活力帶入了這個家,可此時的奧地利則恰恰相反,奧地利被德國吞併,整個城市充滿了壓抑而陰鬱的氣氛,孩子們猜測這氣氛可能由旗子上的黑蜘蛛(納粹標誌)所致。舉國都掛起了納粹旗幟,只有特拉普說不,他堅持自己的奧地利身份,不願同納粹合作,於是決定逃亡。在演唱比賽時,他唱起了《雪絨花》,並邀請滿場觀衆同他一起歌唱,祝福着自己美麗的祖國。比賽結束時,特拉普全家逃往修道院躲避,而後借用修道院的車開往邊境。

影片的結尾,奧地利的迷人風光如影片初始時再次出現在鏡頭裏,覆蓋着白雪的羣山,蒼翠高聳的樹林、蜿蜒流淌的大河、綠絲絨般的草坪……一家人行走在山中,逃離戰爭,走向自由。這個世界如此美麗,愛還來不及,歌唱還不夠,爲什麼要毀滅它,要自我毀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