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2021電視劇《功勳》觀後感與感悟【精品多篇】

觀後感7.87K

2021電視劇《功勳》觀後感與感悟【精品多篇】

功勳觀後感 篇一

《功勳》當看這部電視劇時,讓你有一種使命感,我們民族的精神就是因爲有了這些平凡而偉大的英雄們,使我們的國家強大,富強,人民幸福,富裕。我們當前的社會太需要這樣先輩們的爲了自己的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那麼艱難的時代,上至科學家下至普通的戰士,後方的家人,爲了自己的祖國強盛,甘願付出一切的一切而無悔。

《功勳》優秀的觀後感 篇二

齊耳短髮,帶着一副棕色框架眼鏡,走起路來從不看人,出門總忘帶鑰匙,周迅演繹下的屠呦呦喜怒不形於色,獨來獨往,看起來有些呆呆的,但對青蒿的研究卻極其認真。導演盛讚周迅道:“我覺得周迅天生是做演員的料,塑造能力極佳,她像進入到這個人物裏一樣,連走路拿包的樣子都越來越像屠呦呦。”

儘管已經拿遍了各類演技大獎,但與屠呦呦這個角色的相遇卻讓周迅犯了怵。“當時小平老師和曉龍導演說想讓我來演屠呦呦,其實我是很緊張、壓力很大的,因爲我對那個世界不太瞭解,尤其是實驗部分,雖然請教了專業的老師,但由於熟練性不夠,專業度和準確度要時刻依賴專家從旁指導。”爲此,在拍攝前,周迅特意去拜訪屠呦呦並和屠呦呦的同事們聊天,尋找共通揣摩角色。“我和屠老師的性格是有相像的地方,她鑽研醫學,我鑽研表演,所以這麼一轉換,我就摸到了一些門路。”

在周迅眼中,屠呦呦是個非常冷靜的人,沒有太多的情緒表現,所以她刻意將屠呦呦的這一特質放大。有場戲講述屠呦呦所在的實驗室意外着火,“523”課題組前期的實驗成果在這場大火中毀於一旦,一向情緒穩定的屠呦呦哽咽地說:“我對我們‘523’項目會碰到什麼樣的問題,有過各種各樣的設想,唯獨沒有想過會着火,其實火災不是問題,火災反而對我們是個提醒,提醒我們……提醒我們對青蒿的……提醒我們對青蒿的提取工藝還有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是有漏洞的。”

這場戲周迅含淚演繹,隱忍得讓人心疼,彷彿讓觀衆看到當年那個堅毅且內心極其強大的屠呦呦,雖心有不甘,但依然帶領着團隊勇往直前。

屠呦呦的真實感,來自於她那種投身於事業後純粹的使命感。她毅然決然的勇氣,讓人不得不爲之敬佩。

《功勳》的觀後感 篇三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是我剛剛看過的電視連續劇《功勳》第一部的主題曲。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美帝國主義,就悍然發動了朝鮮戰爭,糾集了世界上16個國家的侵略者,侵入了朝鮮,並且轟炸了我國的東北,妄圖把新中國扼殺於搖籃之中。

《功勳》第一部講的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延年,是志願軍某部七連的指導員。他能文能武,率領七連戰士和美國鬼子展開了殊死的戰鬥,最後保住了陣地,戰勝了敵人。

看後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它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倍加珍惜我們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新疆的羅布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號稱中國的“氫彈之父”,就是連續劇《功勳》第二部的主人翁--于敏。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的物理學家錢三強調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和研究工作。

當時,對於中國的科學家來說,氫彈還是一張空白,沒有資料,沒有數據,沒有經驗,更沒有任何國家給我們幫助和指導。爲了中國氫彈的早日爆炸成功,于敏和他的同事們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地工作,他們克服了難以數計的困難,最終取得了我國氫彈實驗的成功。爲我國科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力量的增強,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2014年,于敏榮獲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看了《功勳》第二部分後,我爲我國的科學家們取得的豐碩成果而驕傲,我爲他們默默奉獻的高尚品質而自豪,我也爲他們不畏困難、吃苦耐勞的精神而感動。

我要向英雄學習,我要向我國的科學先輩們學習,腳踏實地,勤勤懇懇,打好基礎,學得本領,爭取在將來做一個像戰鬥英雄李延年、科學尖兵于敏那樣的,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功勳》觀後感 篇四

電視劇《功勳》看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整天,腦海裏都浮現劇中人一個個犧牲時的場景。最震撼我心靈的,不是金天一、春蘭、喬老闆、項政委、梅津和卓越的犧牲,而是劇中年僅七歲的巧丫的犧牲。

劇中巧丫戲份並不多,是廖飛和卓越先後租住的康西公館的老闆娘的女兒,聰明可愛,廖飛和卓越都先後教過她學寫,她對廖、卓二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卓越準備離開新京去東林鎮潛伏,外出辦事出門前答應巧丫給她買糖人回來。巧丫開心地等着姐姐回來,等來的卻是帶兵去康西公館抓卓越的黑木茨。年幼的巧丫由高興變得恐懼,然而當黑木茨把大院裏的人都趕去屋子裏監視時,巧丫選擇了院子一個角落躲藏起來。卓越滿懷喜悅拿着買好的糖人回來,走到大門口時,巧丫從角落衝出來提醒卓越不要進大院,黑木茨殘忍地槍殺了巧丫。

那句“姐姐,姐姐你別過來,有日本人,他們要抓你!”以及中槍後喊出的一聲“姐。”,讓卓越難以接受活潑可愛的巧丫瞬間死在她面前,頓時淚流滿面,買的糖人也掉落在地上。若不是巧丫的媽媽還有叔叔衝出來和日本鬼子拼命,全部被槍殺,巧丫媽媽臨死前提醒卓越快逃,恐怕她還難以回過神來。

直至廖飛協助卓越脫險,幫她更換成日本醫生的身份,在火車站送別後,卓越離去時淚流滿面,仍難從悲痛中釋懷,鏡頭回放巧丫死前的那兩句話。巧丫的死讓卓越親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殘忍,也激發了她對日本鬼子的仇恨,決心要出色完成諜報任務。

第十九集開頭這火車站離別的一幕,讓我也不禁熱淚長流。說不清楚爲什麼,心裏堵得慌。是劇情太傷感,還是我太難過。

再次聽柳雲龍唱的《功勳》,在那深沉、激昂的片尾歌聲中緩緩站起身來。

《功勳》的確在劇情方面有不少的漏洞和缺憾,即便如此,這部電視作品依然是成功的,特別是演員精彩出色的演繹,使該劇從人性化的角度刻畫了一個又一個的鮮活的人物,不論好壞形象都很真實。通過他們各自的命運告訴我們,是罪惡的戰爭把人類本是美好的感情變成仇恨和傷痛;把智慧和才華變成殺戳的幫兇。它告訴我們要銘記,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麼的珍貴,而我們只有用自己最大的力量爲祖國的建設努力奮鬥,讓她強大、繁榮,永遠不受侵略。

功勳觀後感 篇五

《功勳》講述的是首批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故事。李延年在朝鮮戰場上的英勇奮戰、于敏和孫家棟在科學領域的永不言棄、袁隆平爲祖國人民溫飽問題的不懈奮鬥、張富清紮根基層的無私奉獻……功勳人物的精神和品質是崇高而偉大的,他們的人生故事值得所有人去了解、去學習。但一句“向他們學習”還不足以概括年輕人的心理。

電視劇展現的是功勳人物真實的人生經歷,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些英雄、模範最生活化、最接地氣的一面。李延年在烽火連天的前線能和戰士打成一片,于敏會在家裏和妻子暢想如何品嚐北京烤鴨來解饞。原來,不平凡的英雄也很“平凡”;原來,他們離我們並不遠。

不過,在最危險的地方,李延年從未退縮;爲了祖國的科研事業,于敏毅然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哪裏有需要,張富清就去哪裏,不管條件有多艱苦……“平凡”的英雄在關鍵時刻,又是不平凡的。

今天的年輕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裏。祖國的強大,讓他們不會再身處戰火紛飛的環境裏,感受戰爭的恐懼和殘酷;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富裕,也不會讓他們再體會到糧食短缺的艱難,永遠不用像于敏一樣,去“偷”自家的雞蛋給同事果腹。

但新的時代,依然會有新的挑戰。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裏,我們都享受着“平凡生活”帶來的幸福和安穩,那麼,當那個“關鍵時刻”來臨之時,我們又能不能經受住時代的考驗,能不能從平凡變得“不平凡”?這正是《功勳》爲廣大年輕人帶來的思考題。

答案,其實就在電視劇的文本里。七連的小戰士安東被當成“逃兵”抓回來,讓連長和其他戰士大怒。但李延年向大家講起了安東的悲慘身世,說出了他“出逃”的真正原因:想要回家鄉保護青梅竹馬的二妞。李延年問大家也問安東,如果我們在這裏不能打敗侵略者,誰能爲我們保衛家鄉?

老郝也問于敏,做了這一行,沒有名沒有利,連做什麼都不能告訴家裏人,你爲什麼要來?于敏回答,國家沒有氫彈,就要被人家欺負,“這事情,總要有人來做”。

每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任務,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使命。找到自己在時代的位置,也就找到了自己該走的路,該做的事。就像張富清的人生故事所展示的,“爲祖國奉獻青春”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哪裏的老百姓需要你,你就該去哪裏。

事實早已證明,無論在什麼時代,中國的年輕人從來是靠得住、信得過的。1998年的抗洪前線,是無數年輕戰士勇往直前,組成了“血肉長城”;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戰鬥中,90後的醫護人員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主力軍、“祖國棟樑”。就像我們在電視劇《功勳》裏看到的,那些功勳人物當年也都是風華正茂、活力四射的年輕人。

年輕觀衆們如此熱愛《功勳》,因爲他們正在用這部電視劇來丈量自己在時代的位置。

看一看前輩們是怎樣讓自己的青春無悔,看一看當年的同齡人是怎樣度過充實的一生,看一看他們在遇到生活的困難和挫折時,又是如何應對和克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會再有迷茫和彷徨,內心就會充滿奮進的力量。新時代的“功勳”,正召喚着我們勇立潮頭、奮楫爭先、拼搏進取。

《功勳》觀後感 篇六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最近一直在刷到這句話,之前沒怎麼在意,但在10月1日國慶晚會胡歌的微電影讓我對它開始有印象,而這兩天的《功勳》劇集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這句話的含義。

《功勳》的第一篇章講的是7連指導員李延年,精彩的劇情,逼真的畫面,還原度極高的音效,每一幀都是電影質感,這一篇章總共有6集,每一集都有淚點。

作爲指導員,感覺他就是全能的,他了解每個戰士的基本情況,更相信他的兵,所以他能理解小安東的所作所爲,所以會有後面的“鋤奸行動”,讓那六個戰士成了真正的英雄。

他足智多謀,跟連長相得益彰,一個想到頭,一個就能把尾給做完美了,所以有了他們配合完美的奪下364.6高地。

他勇敢無畏,爲了能支援八連、九連,不顧炮火紛飛,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做了一次試驗,得出了敵人炮火的規律以及保護自己的方式,成功保住高地……

最後的最後,三個連只剩下幾個人了,還能記得寧死不當俘虜,要拿着最後一顆手榴彈衝進敵羣,好在,集結號響起,他們成功活了下來。

當然,如果沒有一如既往信任他的上級領導,他的工作不可能這麼順利的完成,比如差點就被人臨陣換將,比如那次完美的“鋤奸行動”。

很可惜,這雙手沒能寫出心中那份感動的十分之一,那一羣羣都只是孩子,大多數人把生命定格在了最年輕的時候,只能說,這盛世如你們所願。

新聞報導,9月2日,第八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從韓國運回遼寧瀋陽,時隔71年,他們終於再次回到祖國的懷抱,只是歸來仍是少年。雖說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但中國人講究的還是葉落歸根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而今天我們的使命是什麼呢?

觀看《功勳》觀後感 篇七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那位永遠不服老、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國家功勳獲得者的“90後”袁隆平老院士永遠離開了我們。斯人已去,精神長存。緬懷先生,踏着他奮鬥的方向努力前行。

傳承追求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院士是親力親爲的,每天起牀第一件事是到田裏檢查,他對所帶的研究生說“培養研究生,因爲是搞水稻的,我第一個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養”。正是有着異於常人的科學精神,吃苦奮鬥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最高產量達到了畝產1500公斤,在江蘇南通的海水稻試驗田,最高畝產802.9公斤。打贏種業攻堅戰、端好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纔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業,將由中國水稻科學家們奮鬥實現,他所弘揚和代表的雜交水稻精神,將永遠成爲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

學習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質。袁隆平院士從來不關注金錢的多少,即便獲得各方面的獎金,他也把這些獎金用在雜交水稻的研究經費中。穿幾十元的襯衫,戴十幾元的領帶。即便榮譽無數,他仍然能夠撲下身子,兩腳沾滿泥土來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長勢。淡泊名利,才能矢志於畢生致力的事業。他已經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鍾南山院士對袁老的評語真摯和簡約。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寫照,也應是每一位中國人腳踏實地幹事創業的精神標杆。

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安全。袁老的夢想是解決吃飯問題,但另一方面,浪費無度問題又從另一方向抵消着增產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費法》剛剛獲得通過。在袁老去世後,有網友稱“今天他好好吃飯了,一粒米也沒剩”。確實如此,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牢牢記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糧食來永遠緬懷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問一號已經着陸火星,祝融號已經開始巡視火星。天宮一號飛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創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業,將在每一位中國人身上延續,將在每一位自強國人的奮鬥中實現。

國士無雙,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後,無數湖南人,億萬中國人紛紛深切緬懷袁隆平,聯合國官微高度讚譽。榮譽無數,難抵億萬民衆的口碑,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處。

觀看《功勳》優秀觀後感 篇八

《功勳》摒除了“人物傳記”的慣用敘事手法,集中闡述八位功勳人物取得成就時的高光時刻。八位主人公來自不同行業領域,性格也不盡相同,不同導演的拍攝風格各異,將帶給觀衆多樣的`情感衝擊。在片方發佈的預告片中,伴隨着郭濤飾演的張富清滄桑有力的畫外音,八位主演飾演的功勳人物依次現身,他們是在不同行業領域默默耕耘、無私奉獻、舍小家爲大家的英雄。畫面在稻田、山間、醫院、戰場、實驗室等不同場景切換,一段段往昔的崢嶸歲月就是對功勳人物“忠誠、執着、樸實”品格的生動記錄和詮釋。

《功勳》用單元劇的形式,將首批八位功勳人物的人生華彩篇章與共和國命運串聯起來。在預告片的結尾,王雷飾演的李延年發出的吶喊鏗鏘有力、振奮人心:“祖國會記得我們,親人會感激我們,是我們讓他們過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我們讓敵人知道,我們的國家,無比強大,不容欺辱!”因爲他們,中國人不再餓肚子;因爲他們,中國人有了上天下海的能力;因爲他們,中國人過上了和平幸福健康的生活。是他們的永不言棄才換來這無數個感動瞬間,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的偉大功績!"

每個單元的主角成爲海報的主視覺,造型均緊密貼合時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比如,李延年背後是熊熊戰火,展現了其戰鬥英雄本色;于敏背後的一排排燈陣是他一生驗算各種數據的象徵;黃旭華背後是波濤洶涌的大海。.。.。.而他們的親友、恩師們也依次出現在每張海報的下半部分,顯示着他們的成功背後離不開家人、同事、領導、戰友的理解與支持。海報下方的文字,也向觀衆傳遞了主旨:向功勳人物致敬,禮讚功勳人物的品格,號召更多的年輕人弘揚功勳模範精神。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與感悟 篇九

近日,一篇公號文章《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獲得了一波“新流量”。

首先,“請暫時遺忘袁隆平”,這個論題根本立不住腳。憑何讓人們忘記袁隆平,又如何可以讓人們忘記袁隆平?“吃水不忘打井人”,今天我們吃着袁隆平培育出的大米,你又讓我們忘記袁隆平,除了忘恩負義,世上有這樣的人嗎?

其實,公號文章只是想說明: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實;“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留給其他科學家。真是豈有此理!我們不否認,“給我們米飯吃”的人不止是袁隆平一人,但僅僅是因此,我們就該忘記袁隆平嗎?再說,現在是創新創造的時代,“舞臺”就擺在每個人面前,用一句廣告語來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廣。”“舞臺”豈是給讓出來的?君不見,佔着茅坑不拉屎、在學術榮譽上殫心竭慮地造假者比比皆是,卻不思如何作爲,難道是社會沒有給他們“舞臺”嗎?

再說,袁隆平是誰?相信多數的中國人都知道,他就是聞名中外的“雜交水稻之父”。但這個“榮譽”絕不是吹出來、誇出來的,而是他數十年孜孜不倦、潛心研究,用勤奮努力的汗水換來的。袁隆平是我國第一個發現水稻雜種優勢現象的科學家,他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後成立“全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1976年我國就實現了三系配套大規模製種,不到6年時間完成這些工作,速度之驚人,難道這些是能夠讓出來的嗎?袁隆平的敏銳洞察力、超強組織力和堅定執行力,業界無不佩服,這也不是可以讓出來的。

我們不妨看看央視《感動中國》節目給袁隆平的一段頒獎詞:……民以食爲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飢餓的抗爭,從未停歇過對糧食的渴望。面對嚴峻現實,世界陷入了糧食恐慌,人們連連發問:誰來養活中國,誰來養活世界?20世紀70年代,中國通過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這些事蹟都歸功於今天的獲獎者——袁隆平。

事實勝於雄辯,袁隆平今天依然奮鬥不止,顯然,公衆號文章是罔顧事實,說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實、成就被“過度放大”了,大有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意味。袁隆平,畢生夢想就是消除飢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事實上,不論過去、還是今天,像袁隆平,還有屠呦呦一樣成就卓著的科學家很多,他們淡泊名利,默默無聞,致力於科學研究。我們只見有學術造假者,從沒見過哪位科學家的成就是被人讓出來的。

可以說,袁隆平不可遺忘,也不可能被遺忘,他的科學貢獻不但是對中華民族的,也是對世界的。他追求科學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做人當有良心,那些鼓吹遺忘袁隆平者,那些妒忌袁隆平科學成就者,還是好好學習一下袁隆平的創造精神吧,別辜負了這個時代,要用自己的汗水去努力創新創造,機遇歷來就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舞臺就擺在每個人的面前。

觀看《功勳》觀後感 篇十

稻菽千重浪,雜交最閃光。您是一位偉大的父親——雜交水稻之父。“稻”念袁隆平,千古永流芳。

您是偉大的理想家,激勵中華民族爲夢想而奮鬥。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理想如燈,照亮人生;理想如水,滋潤征程。從植物園中理想的誕生,到對農學專業的選擇,到對雜交水稻的偉大夢想: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對事業的偉大理想讓人敬仰,對人類的偉大理想讓人仰慕。“我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近年來,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袁隆平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叄優一號”,2020年突破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大關,每年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偉大的理想成就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讓人生永恆。您是當代“神農”,是奮鬥榜樣,激勵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中譜寫新篇章。

您是偉大的實幹家,啓迪中華民族實幹成就偉業。夢想引領方向,實幹成就偉業。您是一位偉大的實幹家。您說:“搞育種的就是要堅持在第一線,這樣纔會發現新品種,纔會接近靈感”。把腳步留在三尺稻田裏,把身影留在稻香中。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泥濘,冬天的冰雪,春天的風沙,都阻擋不了您行走在田間地頭、試驗場地的腳步。挽起褲腿的雙腳,拿起稻穗的雙手,滿臉皺紋的面孔,睿智的目光,您是最偉大的農民,您用雙手牢牢托起了中國飯碗的充盈。您說:“我的工作主要在試驗田,越是打雷、颳大風、下大雨,越要到田裏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種能夠經得起幾級風。”您是真正的耕耘者!您的耕耘風采,啓迪我們在復興偉業創造新的奇蹟。

您是偉大的科學家,助增中華民族誌氣、骨氣、底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敢於衝破桎梏,敢於創新探索,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從幾萬稻苗中尋找,從幾顆稻苗中培育,三系法誕生,雜交水稻誕生,海稻誕生,從“南優2號”到超級稻,從雜交水稻茁壯生長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到雜交水稻在世界多國“生根開花”。“要提高糧食單產,只能依靠科技”“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在中國實現耐鹽鹼水稻種植1億畝的目標,前景很美好”。一粒種子充盈了中國飯碗,精彩了世界糧食。您用一生的事業解決農業科技的卡脖子問題,助力中國農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走上世界舞臺,您是增強中華民族誌氣、骨氣、底氣的偉大科學家之一。您是中華民族的豐碑。高大的豐碑賦能中華民族浩然正氣,走向偉大,昂首闊步世界舞臺。

五月田野豐收在望,您走了,給我們留下“東方魔稻”稻浪飄香。5月22日晚,聯合國官方微博發文悼念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爲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作出了傑出貢獻!國士無雙,一路走好。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在社交平臺推特上寫道,“一生修道雜交稻,萬家食糧中國糧。我敬愛的大師千古!”今天,我們一起“稻”念袁隆平,袁公必然千古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