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偷書賊》影評觀後感

觀後感2.09W

目錄

《偷書賊》影評觀後感
第一篇:《偷書賊》影評觀後感第二篇:偷書賊影評第三篇:《偷書賊》讀後感第四篇:《偷書賊》讀後感第五篇:偷書賊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偷書賊》影評觀後感

《偷書賊》影評觀後感

這種東西果然就是要看完了電影馬上寫,無奈當時在火車上。現在只能寫一點自己還記得的東西了。

理解戰爭傷害的人才敢於回顧戰爭的罪惡。時時回顧,才能不忘戰爭對人類的傷害。"i want to grow up before i die ." 這是電影中rudy的這句話算是讓我印象最深的句子了。在孩子的心靈裏種下關於戰爭的陰影,大概是成年人做過的錯事中最嚴重的之一了。從一開始舉國歡呼,歡迎戰爭的到來,渴望戰爭的勝利。到後來,不厭其煩,隨時襲來的轟炸,節節敗退,是德國深陷戰爭的泥潭。還是那句話,戰爭帶給人類的永遠只有傷害。

除了戰爭之外,納粹最狠毒的行爲是對猶太人殘忍地屠殺。max是猶太人,是一個有思想的猶太人,因爲有書籍的滋潤。因爲戰爭,因爲對猶太種族的屠殺,他不得不躲在地下室。我清楚地記得,當空襲警報響起的時候,所有人都躲到防空洞裏,他終於有了機會出來看一看天空。面對久未謀面的星空,他感謝上帝給他這個機會。我感受到的是最真摯的對生活的熱愛。只有曾經或正在失去自由的人,纔會理解一口新鮮的空氣,一塊自由的土地有多麼重要。所以,當他終於有機會得到這些的時候,他的微笑是如此真摯和動人。

不管戰爭如何發展,孩子永遠是純真的。孩子不知道黨派的對立,rudy只知道新來的小女孩liesel需要一個小夥伴,於是一直願意相信她,一直願意幫助他。孩子也不知道元首有多麼“偉大”,只知道自己喜歡書,於是不顧一切從火堆裏揀出書藏起來。她也知道max有了書就不會死,於是也不顧一切去“偷書”。

還有,hans對liesel的守護。孩子的童心,一旦失去,變永遠不會回來。hans深諳這一點,他小心地縱容了liesel對書的渴望,幫助她學習;和他們一起在地下室打雪仗。在這一點上liesel無疑是幸運的。

最後,願世界永遠和平,願人類永遠互相寬容與理解。

第二篇:偷書賊影評

電影自同名原著改編,電影雖然對原著有着非常大的刪改,甚至在電影中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偷書”這個本自原著的核心情節,但在我眼中,電影只要忠於了小說的本源,哪怕整個顛覆全部的故事情節,依舊會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偷書賊》就是如此,改編並沒有影響原著本身對人性的感動和戰爭的思考,相反電影中美麗動人的小女孩和出色的拍攝手法,讓這個故事和人物頓時鮮活了起來,電影講述了二戰納粹下的德國,被寄養的小女孩與父母,鄰居,以及一個躲藏在她家中的猶太人身上的故事。《偷書賊》是非常典型以小博大的電影,人物劇情的發展看似波瀾不驚,鏡頭從未離開過那個小鎮,卻時刻充斥着時代的脈搏,電影女主小女孩的二條主線,與養父母的親情,小男孩與躲藏在家中的猶太人之間的愛情與友情,戰爭的年代推動着劇情的發展,這個名爲天堂街的小街,因爲戰爭,歧視,分離,死亡,打破着耗時近三分之一時間描繪的那個如此平凡卻暖心的天堂小街,電影中死神的旁白一直是電影劇情發展的關鍵所在,戰爭即將開始,人們歡呼着戰爭,死神此時卻說道:“他們歡呼戰爭,其實是在爲我歡呼。”爲電影劇中的轉折,開始展現出了被戰爭陰霾籠罩後天堂街生活的變化,質樸的鏡頭下,每個小女孩心愛人們的離開,讓人在不經意間沉思着戰爭的恐怖卻又在內心對真情有着一種暖人的感悟,這真是一種奇妙的感覺。

這是一部在我眼中如此(小編推薦你關注好範文 網)完美的電影,它的完美並不僅僅在與電影的劇情上,而更讓人感受到這部電影的是拍攝手法,很少有電影會採用冷暖兩色調切換進行的共進手法,因爲這會讓電影的主題不夠鮮明,而在《偷書賊》中,這種手法的運用確實如此的成功,電影在一面從納粹不斷的暴行,逐漸打破着天堂街的生活,讓人感覺到戰爭的恐懼和陰霾,而在另一面,暖色調養父家中爲女主拉着手風琴,小女孩與小男孩一起在森林湖畔高喊着希特勒獨裁者的罵語,等一系列唯美鏡頭的展現,卻又美輪美奐,讓人感悟着親情與愛情的溫暖,愛與希望,在銀幕上就是如此的在不經意間流露着,這是一個美麗感人至深的故事。

電影最後的結局看似悲劇,但我更願理解爲這是一個圓滿的故事,空襲最後摧毀了整個天堂街,小街上的人都死去了,唯有她存活了下來,並度過了自已之後漫長幸福的人生,或許你會問道?所有摯愛的人們都死去了,這不令人絕望嗎?電影死神的結尾或許就是最好的解答:“戰爭能夠奪去小鎮上所有人的生命,卻帶不走她的回憶,她的平靜,她對生活的愛與希望。 ”生活任何時候只有還有愛與希望,人生就不會因此結局

第三篇:《偷書賊》讀後感

故事以一個死神的視角講述了發生在戰亂年代的小人物身上的故事。從戰爭的開始,到戰爭的高峯。主人公從十歲到十四歲,由童年到少女。親情,友情,朦朧的愛情,生離,死別,恐懼,歡樂,交雜而來。在死神的娓娓道來中,人性的美好與罪惡緩緩展開。

在戰爭的年代裏,命運悲苦的微小人物無處不在。無論是主人公還是一筆帶過的人物,都會有一個故事讓你流淚。比如,小偷頭子阿瑟.伯格,他告訴莉塞爾他要搬到科隆去了。我本以爲他找到了更好的地方生活,死神的敘述卻不動聲色:他蹲在科隆的街頭,懷裏抱着剛嚥氣的妹妹,兜裏裝着兩個偷來的蘋果。文中對他的背景交代不多,可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背後又隱藏了多少悲苦呢。如果不是休伯曼夫婦,莉塞爾的結局也很有可能是餓死街頭。漢斯.休伯曼收養了莉塞爾,這算不了什麼。但他可以把猶太人馬克斯收藏在地下室長達2年。

倘若在你的國家也發生戰爭,你也會有像他們一樣的勇氣嚒。整個社會都陷入了狂熱,你還能分清是非嗎?同情之心很多人都有,但能付諸行動的寥寥無幾,更勿說對被冠以敵人稱號的人施以援手。爲了你的憐憫之心,被人視爲賣國賊,遭到周圍所有人的唾棄甚至有性命之憂,你還有勇氣冒着以上的種種,爲你的憐憫付諸行動嗎?在納粹德國,難道真的所有人都如此痛恨猶太人嗎?還是他們只是麻木的跟從,爲了不讓自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異類,而對無辜的陌生人施以迫害。因爲漢斯夫婦信仰的不是什麼真理,或者道德,而是愛。他們只是單純的愛別人,認爲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此等思想,如我國古代聖賢孔子的思想不是不謀而合嗎?可是,這種思想,卻演變成了個人極端崇拜。納粹德國不正是因爲對希特勒的極端崇拜,盲目地服從,才做出如此駭人聽聞的惡行嗎?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可以,許多人卻以爲:有,便足矣。他們給了自己很多理由,做了很多違背良心的事情,時間長了,良心爲何物,也就忘了。對他者的愛,才應該是團結這個社會的紐帶,而不是對一個虛無名稱的愛。但是,現在恰恰是對一個名秤的愛在聯繫這個社會,這種愛是多麼的虛無,而它產生的也只有恨,對他者的愛倒成了虛妄。電視上總是有很多爲某地捐款獻愛心的晚會,可是這種晚會只是一種形式,除了能收到錢,對培養愛心一點意義也沒有。愛應該是自發的,而不應該是號召的。我們這個社會,自發的只有憤怒,鋪天蓋地的憤怒。但是,憤怒又何嘗不是因爲對身邊親人的愛?

在我們國家,連我們自己都覺得,我們的素質,準確的說是平均素質,比不上別的發達國家。但是從外國的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可以發現,在國外,甚至是港臺,是不存在“素質低下”的說法的。對於那些我們認爲素質低下的行爲,他們腦海中浮現的言語是不可理喻,就算是不可理喻,他們也從來沒有用一個公認的道德制度來衡量別人。衡量別人行爲的標準只有法律。而令他們自覺遵守的不是嚴厲的刑罰,而是他們自己心中的底線。東方的因果報應,西方的地獄天堂,其實都一樣。那些無法在法律上體現的標準,都只是適合於約束自己而非他人。在我們現在的環境裏,遇到讓人覺得錯誤的行爲的時候,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責怪他們,卻不是自省。倘若每個人都能嚴於律己,而不是想到因爲別人的小過錯而對自己的小過錯心安理得,我想,我們國家的很多現象會銷聲匿跡。

在故事中,無論講述的是哪個人物,卻總是沒有離開“書”這一條線索。猶太人,或是小女孩,在他們彷徨無助的時候,給他們最大幫助的不是麪包,不是恩人,而是書中給他們的信仰,是書中給他們的愛。或者應該說,是書讓他們喚醒了自己心中的愛。

第四篇:《偷書賊》讀後感

《偷書賊》是我看得第一本澳大利亞文學作品,而本書的作者也可以算是我唯一認識的一位澳大利亞作者吧,可是它依舊是我很愛的一部作品。或許這正是屬於澳大利亞的魅力。 故事的敘述者,我想是被我們稱之爲“死神”的生物,這位“死神”偷窺了一名名叫李賽爾的女孩在二戰期間的悲慘生活。戰爭奪走了莉賽爾的親生父母,弟弟,養父母以及朋友,但是她還是堅強的活了下去,或許在她最苦難的時候是閱讀帶給了她最後一絲希望。 本書的第一亮點就是以死神的身份敘述了一場戰爭,它絕對的客觀,可同時它也距離死亡最近,它應該也是最瞭解死亡對於人類的意義的了。而作者一反常態的將情節的高潮在序章中一一隱藏也讓人耳目一新。 “信仰,懷疑,失望”這是莉賽爾這個德國女孩在戰爭中的情感變化。作者通過對這些變化的一系列變化,生動地展現了戰爭對於人類的傷害。 除了本書作者的文筆,構思以及立意的肯定,本書留給我的一個最大的疑問便是“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莉賽爾爲什麼想要偷書?” 猶記得,莉賽爾第一次偷書是在弟弟的葬禮後偷了掘墓人的《掘墓人手冊不》,而她的理由只是想看看掘墓人有沒有按規定安葬自己的弟弟;而後她又從德軍手中偷出了一本猶太人寫的書因爲她想看看猶太人究竟有什麼過錯。隨着閱讀的不斷深入,對於真理的不斷探求她對德軍產生了懷疑,因爲她在閱讀中,找到了真理和智慧。 而最後一幕莉賽爾因在地下室中讀書而逃過了空襲,成了唯一的倖存者時,我在想作者是不是想要告訴讀者只有真理才能帶來解脫呢? 松江一中 高一(3)

第五篇:偷書賊讀後感

偷書賊讀後感

你聽過死神爲人類講的故事嗎?他首度開口,理智、冷靜卻幽默,甚至還帶着一點溫暖,娓娓道來一個與他相遇三次的小女孩的故事……

這本書一開始並沒有深深的吸引我,可是讀着讀着我便愛不釋手了,觸摸着這些文字,彷彿被籠罩在一片溫暖中。閱讀着這些文字,走上了震撼我心靈的旅途。這是一個特殊的故事,這是一個如此動人的故事,故事的講述者是死神。一定很意外吧,我也一樣。

本書的第一亮點就是以死神的身份敘述了一場戰爭,它絕對的客觀,可同時它也距離死亡最近,它應該也是最瞭解死亡對於人類的意義的了。而作者一反常態的將情節的高潮在序章中一一隱藏也讓人耳目一新。“信仰,懷疑,失望”這是莉賽爾這個德國女孩在戰爭中的情感變化。作者通過對這些變化的一系列變化,生動地展現了戰爭對於人類的傷害。

書中的死神更具人性化,他的內心也充滿了無奈,看見人們一個個死去,他帶走的不僅僅是人類的靈魂,還有歡聲笑語,悲歡離和,我想當他從莉賽爾身邊帶走她的弟弟的時候,當他帶走莉賽爾的養父母,當他帶走莉賽爾最好的朋友魯迪的時候,他一定也心存不忍,卻有無可奈何。1939年的德國,一個9歲的小女孩莉賽爾和她的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遠郊的寄養家庭。可她的弟弟卻在途中不幸死了。而在弟弟冷清的葬禮中,莉賽爾十分意外得到她的人生中的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在她的不容易不平凡的一生中,這將是14本爲她帶來無限安慰的書之一。她是個孤苦的孩子,父親被打上了共產主義者的烙印,被納粹帶走了;母親隨後也失蹤了(大概也死了)。在彈奏手風琴的養父的幫助下,她學會了閱讀。儘管生活艱苦,她卻發現了一個比食物更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莉賽爾,這個被死神稱爲“偷書賊”的可憐女孩,在戰亂的德國艱辛地尋找一個個小小的裂縫並努力地生存着,並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

莉賽爾在開始了她的閱讀旅程後,就再也沒有停止過,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體裏從此生根,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在以第三人稱的視角進行描寫時,作者充當了死神的角色,於是莉賽爾的故事裏有了個默默觀察她的人。那人很特別,上帝命他冷酷無情,但他卻是靈魂最溫柔的守護者。雖然他不能讓一個人長壽或者立刻死去,他對活着的人、剛剛脫離肉體的靈魂有着充滿悲憫的關切,他正是這麼看着莉賽爾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馬克斯、()她的鎮長夫人朋友和她身邊的鄰居們的,他們,正在經歷一場生死之戰。而我,不知道他是否會後悔去當死神這個讓人懼怕卻永遠無法擺脫的職業。這是一個殘忍的職業。死神曾說過,他不是戰爭的朋友,相反戰爭是他的老闆,老闆的命令他必須服從,或許他並不願意。“同樣的一件事情,怎麼會如此醜惡又如此美好,有關於此的文字和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熠熠生輝?”

在以莉賽爾得到的10本書爲章節名的10章裏,作者把各種情感傾倒了出來。一個個猶如卡片般的小標題讓這本書看上去瑣碎不堪,但你只要讀了,就停不下來。白色代表寂靜和安寧;紅色是尖叫和鮮血;銀色是永不磨滅的良知;藍色是純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顛覆的痛苦記憶;灰色是無邊的絕望和死亡。它們像一個個玻璃彈珠,在作者的托盤裏滾來滾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擠兌着。在以德國法西斯的殘忍來反射出莉賽爾他們的弱小和微不足道。猶記得,莉賽爾第一次偷書是在弟弟的葬禮後偷了掘墓人的《掘墓人手冊》,而她的理由只是想看看掘墓人有沒有按規定安葬自己的弟弟;而後她又從德軍手中偷出了一本猶太人寫的書因爲她想看看猶太人究竟有什麼過錯。隨着閱讀的不斷深入,對於真理的不斷探求她對德軍產生了懷疑,因爲她在閱讀中,找到了真理和智慧。

漢密爾街上只有莉塞爾活了下來。小小的莉塞爾,要靠什麼去支撐她什麼都沒有了的,一片蠻荒的人生?她十三歲那年的那些人和事,在發生的時候並不知道,它會滋養一個被遺棄的女孩一生的回憶吧?總有一些柔軟的生命之花,只綻放過一次,卻溫暖了一生。 “他打動了我,每次都打動了我,這是他造成的唯一傷害,他踩住了我的心,讓我哭泣” 正像溫柔的死神這樣說魯迪一樣。偷書賊,這樣一本絮叨的故事,打動了我,讓我淚流滿面。

整本書中,作者使用了非常簡單的話語,甚至已到了吝嗇的地步。可是這書所展示出那發自人民心底的對生命的追求的能量、爲自己的尊嚴的扞衛,都是無可取代的。本身,這樣的心靈也許已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達出的情意了。如果有一天你會有機會閱讀這本令人感動的書,相信你也一定會發現世界的一半是醜陋的,而另一半卻一定會是美好光明的。正因爲有了醜陋纔有了美好,雖然有時站在黑暗當中的人會發覺不了希望的存在。但是就如同對待影子和陽光一樣,陽光其實就在你的身後,只要轉過身就可以看見。

文字在這個時代似乎失去了力量。故做幽默輕鬆的文字很多,把歷史拿來戲說,卻使人看過就忘。炫耀技巧的文字很多,結構複雜,故弄玄虛,卻使人昏昏欲睡。賣弄情緒的文字更多,看起來很酷,卻一無是處。真正能撫慰人心的,使人心覺得妥帖的文字,其實,絕不需要雕琢,只要從靈魂深處淌出,由此心,及彼心,便好。

最後我只想用書中的一句話來表達我對這本書的感慨,“他們踩住了我的心,讓我哭泣,可他們同時也讓我找到了停止哭泣的理由。轉過身,我就會找到陽光。”

向您推薦更多相關文章:

《偷書賊》讀後感

《偷書賊》讀後感

偷書賊

偷書賊觀看

讀《偷書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