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精彩多篇)

觀後感4.7K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精彩多篇)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 篇一

淡泊名利、默默奉獻,是一種以苦爲樂、不計名利、甘爲人梯、忘我奉獻的精神境界,是一種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甘於爲航天事業貢獻智慧、心血和力量的博大胸懷。正是依靠廣大航天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的淡泊名利、默默奉獻,才鑄就了中華民族征服太空的一座座里程碑。

50多年來,幾代航天人不計得失、無怨無悔,爲航天事業奉獻了青春年華、聰明才智,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書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涌現出許多可敬可佩的英雄模範。這充分體現了航天人“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精神追求,廣大航天工作者甘做無名英雄,懷着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嘔心瀝血,奮力拼搏,以實際行動兌現了“用成功報效祖國、用卓越鑄就輝煌”的莊嚴承諾;充分體現了航天人對事業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和對工作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就像擰螺絲一樣把自己擰在工作崗位上、擰在祖國的航天事業中,在平凡的崗位上追逐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充分體現了航天人臥薪嚐膽、埋頭苦幹,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奮力開拓的遠見卓識。回首過去,航天人居安思危,刻苦鑽研,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兩彈一星”夢、飛天攬月夢;着眼未來,集團公司通過大力實施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航天工程任務,加大前沿技術的研發和儲備,努力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把航天事業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集團公司始終把提高載人航天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作爲重中之重,進行周密細緻的規劃、科學嚴格的管理,以極其嚴肅、極端認真、極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個部件、每一個產品、每一個程序,真正做到了嚴慎細實、有條不紊、精益求精、萬無一失。全體參研參試人員視質量如生命,以舉輕若重的態度做好每一項工作,以舉一反三的方式查找每一個隱患,以舉重若輕的自信應對每一次挑戰,用艱辛的付出換來了神舟飛天的連戰連捷。

載人航天工程涉及衆多技術領域,全國數千個單位、十幾萬科技大軍參與其中。正是依靠同舟共濟、團結協作,我們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歷史性突破。這既是在我國國情條件下發展航天事業的需要,也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工程實踐中,各條戰線識大體、顧大局,團結一致,密切協作,形成了統一的決心、統一的意志、統一的目標和統一的行動。一是顧全大局。全體參研參試人員確立工程“一盤棋”的思想,一切服從和服務於大局,不講條件,不計得失,確保全局需要。二是勇挑重擔。載人航天工程技術複雜,規模宏大,協同單位廣泛,協作項目衆多,協作難度巨大,協作要求苛刻。所有單位和個人堅決服從工程研製的需要,勇挑重擔,哪裏有困難就戰鬥在哪裏。三是密切協作。總體設計與分系統之間、設計與工藝之間、老一代專家與年輕研製人員之間、研製第一線與保障服務之間團結一心,按照“有問題共同商討,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擔當”的協作原則,不分主輔,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四是大力協同。每一發火箭、每一艘飛船和目標飛行器的研製與發射成功,靠的都是集體的智慧、集體的力量、集體的奮鬥。各單位、各系統、各研製隊伍,不論前方後方,不論什麼崗位,都爲了一個共同目標,齊心協力,緊密配合,做到局部服從全局、部分服從整體、當前服從長遠。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 篇二

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圓滿成功!長征五號爲我國目前在研運載能力最大、尺寸最大的火箭,中國未來天宮空間站建設、探月三期工程及其它深空探測都將使用該火箭系列。

長征五號首次採用5米直徑箭體結構,首次使用無毒無污染液氫液氧與液氧煤油發動機組合起飛方案,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有了長征五號後,中國在空間站的建設上就有了得力的運載工具,但從長遠來看,可能對中國的登月工程的意義更爲重大。

發射塔架共12層 高91.7米

據報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發射塔架高91.7米,一共12層,距離海邊850米,和長征七號火箭的發射塔架相隔630米。整個塔架採用鋼框架與鋼筋混凝土的混合結構,強度足以抵擋颱風和地震。塔架四周是四座高120米的避雷塔,可防雷電影響。

文昌航天發射場工程建設指揮部工程師周湘虎介紹:“我們也採取了其它一些措施,就包括用盲板把它封堵,不讓空氣進入這些管壁的內部從內部進行腐蝕,還有我們這個連接的部位採用這個原子灰進行密封。”

液氫用量是其他發射場十幾倍

據瞭解,此次發射任務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應用液氫作爲火箭推進劑,對液氫的應用規模是我國現有其它航天發射場的十幾倍。

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液氫副主任設計師高旭表示:“爲此我們從液氫的存儲、輸送、精確加註以及整個液氫系統的安全防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過實現遠程的控制,來確保加註過程的安全以及塔架上的人員設備的安全。”

發射塔架內部到處都是層層疊疊的樓梯,便於工作人員到達任何一層平臺。發射時塔架的三聯迴轉平臺將依次打開,而驅動迴轉平臺這個龐然大物,依靠的是位於塔架頂部的液壓油泵,它控制着迴轉平臺的展開或合攏。

外媒在對長征五號的報道指出,長征五號的試飛和投入應用,不僅填補了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的空白,同時也爲中國進一步研發超重型運載火箭打下了穩實的基礎。現在一千噸推力的長征五號已經有了,三千噸推力的長征九號離開中國還會遠嗎?重要的是,在接下去的幾年中,造好用好長征五號,在後續的大量發射中發現問題、改進技術、精益求精,把長征五號打造成世界重型運載火箭的金牌,併爲長征九號的研發積累更多更寶貴的經驗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心得 篇三

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xx年10月17日07時30分31秒,神舟十一號飛船搭載着長征二號FY11火箭在酒泉發射場成功發射,入軌後完成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在組合體中工作30天。中國空間站建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今天,中國最大重型火箭長征五號整裝待發!而在此之前,我國已經先後成功發射新的長征六號、十一號、七號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體系。

每逢出現此類新聞,總會有人問,太空離我們那麼遠,值得我們花費那麼多金錢,冒那麼大風險去探索嗎?航空航天技術又能爲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特意撰文,深入淺出地解讀了這個問題,看看吧!

航空航天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綜合集成的體系,如阿波羅計劃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科技項目之一。參加阿波羅計劃的有2萬餘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多個研究所,總人數超過40萬。

阿波羅計劃的實施,促進了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真空技術、低溫技術、半導體技術、製造工藝等一大批高技術領域的發展。阿波羅計劃產生了3000多種新技術,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和工業的繁榮,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航空航天活動推動了一系列高新技術的誕生、成長、推廣和應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學科的形成、創新、開拓和發展。

航空航天活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還廣泛應用於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察、資源調查、播種施肥、除草滅蟲、森林防火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對傳統生產方式的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航天技術直接服務於國民經濟的衆多領域,衛星通信、衛星廣播與電視、衛星氣象預報、衛星導航、衛星資源勘查、災害預報和環境監測等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各種科學探測衛星、天文觀測衛星和科學實驗衛星的應用,拓展了人類的視野,獲得了大量的新發現,更新了人類對地球空間、太陽系和整個宇宙的認識,產生了一系列的新興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