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一

11月3日,中國海南文昌。發射場的塔架前,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靜靜矗立。

“……5、4、3、2、1,點火!”隨着01指揮員按下點火按鈕,火箭在山呼海嘯的轟響中,噴射出耀眼的白色尾焰拔地而起,衝上雲霄。3公里外的參觀點,響起了一陣陣熱烈歡呼聲,“成功了!成功了!”發射場的航天工作者們激動地握手,擁抱,輕輕拭去從眼角滑落臉頰的淚水。

面朝大海,仰望星空。這是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第二次發射,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238次飛行。作爲中國大運載時代的“開拓者”、深空探測的“主力軍”,長征五號將用於未來探月工程三期、載人空間站、首次火星探測等任務。由大火箭開啓的中國航天“新長征”正壯麗起航。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場,從20xx年9月開工奠基、20xx年11月基本建成,到今年6月25日圓滿完成長征七號首飛任務,11月3日圓滿完成長征五號首飛任務,這座滿足了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和新型航天器發射任務需求的航天發射場,在牢記使命、鐵血擔當的航天人的無私奉獻下,鑄就了中國航天的座座豐碑。

主席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當火箭衝上雲霄,飛向太空時,人們應該銘記:火箭的騰飛,離不開千千萬萬把崗位當戰位、視使命如生命的默默奉獻的航天人。他們是平凡的,卻因逐夢而卓越。航天人將忠誠、使命與擔當融進血脈,用實際行動踐行航天夢想,弘揚航天精神,走好航天人的長征路。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二

今天凌晨2時38分,搭載於“長征五號”上的“遠征二號”將一個“小傢伙”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這位小傢伙叫“實踐十七號”,是一顆同步軌道新技術試驗衛星。而搭載“實踐十七號”衛星的航天結構,是中國航天結構技術領域的原創突破。這項被命名爲“天方一號”的新概念航天結構,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自主研製。

遙測數據表明,“天方一號”在火箭起飛、級箭分離、星級分離、衛星太陽翼展開等過程中,呈現出優異的減振性能和電磁兼容特性。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相關專家表示,“天方一號”研製成功並通過發射技術驗證,對提高航天器有效載荷比、延長航天器工作壽命、縮短航天器研製週期、拓展航天器功能等具有重要意義,標誌着我國在新概念航天結構技術領域實現原創性突破。

“天方一號”採用多功能一體化設計,主要由輕型複合承載結構、高分子多功能支撐結構羣、聚合物固態鋰離子電池模塊、振動與溫度監管裝置等組成。它集高強度承載、反對共振控制、結構化能源等功能爲一體,在承載、減振、能源、熱控等一體化設計,電磁兼容、鋰電池異構成型等方面取得多項原創性關鍵技術突破。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相關專家介紹,傳統航天結構設計存在部件功能單一、單機數量多、空間利用率低、冗餘質量大、設計製造週期長等諸多侷限,嚴重製約了我國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航天結構技術創新團隊從1996年開始對此進行研究探索,突破並掌握了高載荷比、高能量密度比、多功能一體化的新概念航天結構技術,自主設計並研製出兼具力能與環境管理的一體化多功能航天結構,具有數據處理、信息融合與天地交互綜合功能的數據處理模塊,集能源管理與控制、電性能檢測與調理、信號傳輸與處理等功能於一體的電源管理模塊。

“天方一號”完成發射階段技術驗證後,後續將伴隨“實踐十七號”衛星進行新型結構化能源模塊的在軌技術驗證。

“實踐十七號”衛星如同一個“小型實驗室”,試驗的項目可謂“高精尖”。

揭祕“實踐十七號”衛星

“實踐十七號”是一顆同步軌道新技術試驗衛星,採用東方紅四S平臺,體重近4噸。它是我國已成功發射並在軌交付的“老撾一號”通信衛星的嫡親弟弟,排行東四S平臺家族第二。別小看它呦!它在入軌後將開展一系列新技術試驗“大動作”,比如新型能源、自主導航、無毒推進、空間碎片觀測等,它還將完成哥哥未完成任務——充分驗證先進綜合電子系統在東四S平臺的應用。

據“實踐十七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典軍介紹,衛星能在我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首飛任務中進行搭載試驗,對提高我國高軌衛星技術發展、拉動大型新平臺尤其是東方紅五號平臺的關鍵技術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航天器上的太陽能電池多采用單結或三結砷化鎵製成,其轉化效率最高在30%左右。“實踐十七號”衛星要驗證的一項新技術就是新型能源技術。科研人員將之前太陽能電池片的材料升級爲四結砷化鎵和倒裝砷化鎵,以驗證其在太空裏的適應性。“航天器上的太陽能轉化效率每提高1%,都將極大地提升經濟效益。同時,電池片單位面積利用率愈高,愈有助於航天器的減重。”王典軍總師說。

AND基於無毒推進技術是我國近年來研發的一種新型推進技術,此次也出現在“實踐十七號”衛星搭載項目的名單中。不同於傳統衛星推進劑,AND推進劑具有無毒、高密度、低冰點、低發揮性、高性能等特點。“這次任務中的無毒推進子系統是我國第一套星上應用的無毒推進系統,其在軌飛行將對新型推進技術和東方紅五號平臺貯箱等關鍵技術展開試驗。”

太空碎片由退役、失效的空間飛行器形成,目前地球同步軌道的碎片已有上千個,且還在日益增加,這對太空環境極爲不利。歐美一些國家也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實踐十七號”衛星此次上天就承擔着試驗高軌空間碎片觀測技術的任務。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三

長征五號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天津大運載火箭基地完成總裝,其起飛質量約869噸,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與國際上主流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相當,將承擔發射嫦娥五號、空間站核心艙以及火星探測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專項工程任務。長征五號的首飛成功將大幅提高我國進入太空的能力,對我國探月工程後續任務的推進和空間站工程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從渤海之濱到南海之涯,再到衝上太空,承擔“天地運輸走廊”的重任,長征五號火箭凝聚了800餘名天津航天人的心血,是咱天津人造的火箭。現場有80名天津大火箭基地的航天人,親眼目睹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晚8時22分,全新研製的長征五號火箭託舉“升級版”太空擺渡車——遠征一甲上面級,順利將五類六項載荷成功送入預定軌道,拉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的序幕。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標誌着我國在載人航天工程和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對於完善我國運載火箭型譜、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具有重大意義。長征五號火箭未來將成爲在役主力火箭的“接班人”,代替長征二號、三號、四號、七號系列火箭。

從數字化設計,到一釘一鉚組裝,再到總裝完成直至衝上雲霄,天津航天長征火箭製造有限公司(媒體報道常用“天津大運載火箭基地”)黨總支書記張北軍親眼見證了長征五號火箭從無到有的全過程。他向記者透露,中型火箭長征七號只是津產火箭的首秀。真正的“大”火箭,直徑達5米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本月底在津完成總裝,今年下半年實現首飛。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四

11月3日晚上20:41,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世人皆知,從20xx年立項至今,長征五號衝刺了20xx年。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從提出論證到如今,長征五號整整走了30年,可謂30年磨一“箭”。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時任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國際航空發展方向,結合我國當時的技術基礎,提出了發展大火箭的設想。從那時起,中國開啓了大火箭的漫漫征途。

第一個20xx年,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中國航天人開展了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系列論證工作。

第二個20xx年,中國航天人開展新一代運載火箭方案論證,並在液氧煤油和氫氧兩種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個20xx年,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正式立項,中國航天人攻破無數技術難關,終於打造出了我國首枚大火箭……

此刻,帶着30年積蓄的勢能,長征五號一飛沖天。回望30年征程,龍樂豪感慨萬千:這是千呼萬喚的30年,也是千錘百煉的30年!

作爲中國大運載時代的“開拓者”、深空探測的“主力軍”,長征五號開啓的未來將會更加精彩。展望發展前景,欒恩傑院士充滿信心。他設想:有了大火箭,中國將來還可以建設太空望遠鏡、太空發電站等設施。長征五號執行“一箭多星”式發射任務的能力更強,未來構建全球定位系統、全球通信系統等,所花費的`時間將大幅縮短。

長征五號,任重道遠。欒恩傑院士將長征五號的後續研發比作中國航天人的新“長征”:“我們只是跨進了大運載時代的門檻,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中國航天人只要進了門檻,就會一直往前走,永不言退!”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五

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的太空部門,是目前中國屈指可數的幾個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有最重大戰略意義的行業之一;中國太空事業的建設者們,以他們的奉獻、創新和輝煌的成就,告訴我們什麼纔是真正的成功和中國知識分子的風采。中國的航天事業是中國國內各行業中投入和產出比率最高的行業之一,而且對中國的國家利益具有頭等的戰略重要性,難能可貴的是中國的航天部門多年來始終保持着中國革命的精神:以大局爲重、艱苦奮鬥、發憤圖強、最終成爲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一支重要航天力量。

中國航天工業志存高遠,奮發圖強和廉潔報國的行業風貌,應該成爲全體中國人共同的精神財富,中國航天人的精神應該像過去的大慶精神一樣,成爲中國現代的進程中所有行業的楷模。

中國航天事業所創造的這些有形和無形的財富,是我們這個民族不竭的物質和精神寶藏。

航空航天活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還廣泛應用於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察、資源調查、播種施肥、除草滅蟲、森林防火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對傳統生產方式的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航天技術直接服務於國民經濟的衆多領域,衛星通信、衛星廣播與電視、衛星氣象預報、衛星導航、衛星資源勘查、災害預報和環境監測等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各種科學探測衛星、天文觀測衛星和科學實驗衛星的應用,拓展了人類的視野,獲得了大量的新發現,更新了人類對地球空間、太陽系和整個宇宙的認識,產生了一系列的新興學科。

航天器爲人類創造了一個具有衆多特殊環境的實驗平臺,開展在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溫、強輻射太空環境中新材料、生物製品和新工藝的綜合研究。

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識,弘揚航空航天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發揚“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精神,對於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激勵青少年熱愛科學、探索未知的精神都會發揮重大作用。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六

長征五號是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它首次採用5米直徑箭體結構,首次使用無毒無污染液氫液氧與液氧煤油發動機組合起飛方案,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有了長征五號後,中國在空間站的建設上就有了得力的運載工具,但從長遠來看,可能對中國的登月工程的意義更爲重大。

事實上,歐盟空間組織提出建立國際月球村的設想是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人類必須首先征服月球,在月球上逐步地適應與我們的母體——地球非常不同的生存環境並長期生活下去,然後方能在月球上構築前進基地,這是向深空發展的唯一正確的途徑。如果我們連自已最近的鄰居都搞不定,奢談火星探索究竟又有多少意義?

雖然一路走來道路並不平坦,堅韌不拔的“胖五”卻比現役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2.5倍以上,還能夠與其他家族新成員共享其研製過程中產生的創新成果。

“新一代運載火箭按照系列化、組合化、模塊化思想進行設計,從國家最高層面規劃我國運載火箭的整體發展,儘可能多地採用通用技術,降低研製成本。”長征五號總設計師李東說。

比如,“胖五”用到的推力大、比衝高的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曾被外國專家認爲“(中國)能設計出來,也不可能製造出來”,現在已經成爲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各個不同構型火箭共用的基礎動力裝置,在之前長征六號、長征七號火箭首飛任務中,都有過出色表現。再比如,“胖五”先進的“新三垂”測發模式和全三維數字化設計也都率先在長征七號上進行了成功應用。

不僅如此,長征五號還推動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和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等配套設施的建設,促進了我國相關技術領域的科技進步,爲我國航天運載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征五號的研製不僅標誌着長征系列火箭的升級換代,而且帶動了整個研製平臺和產業鏈的更新,對構建我國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的型譜發揮牽引和輻射作用,使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技術水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保華說。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七

淡泊名利、默默奉獻,是一種以苦爲樂、不計名利、甘爲人梯、忘我奉獻的精神境界,是一種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甘於爲航天事業貢獻智慧、心血和力量的博大胸懷。正是依靠廣大航天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的淡泊名利、默默奉獻,才鑄就了中華民族征服太空的一座座里程碑。

50多年來,幾代航天人不計得失、無怨無悔,爲航天事業奉獻了青春年華、聰明才智,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書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涌現出許多可敬可佩的英雄模範。這充分體現了航天人“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精神追求,廣大航天工作者甘做無名英雄,懷着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嘔心瀝血,奮力拼搏,以實際行動兌現了“用成功報效祖國、用卓越鑄就輝煌”的莊嚴承諾;充分體現了航天人對事業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和對工作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就像擰螺絲一樣把自己擰在工作崗位上、擰在祖國的航天事業中,在平凡的崗位上追逐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充分體現了航天人臥薪嚐膽、埋頭苦幹,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奮力開拓的遠見卓識。回首過去,航天人居安思危,刻苦鑽研,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兩彈一星”夢、飛天攬月夢;着眼未來,集團公司通過大力實施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航天工程任務,加大前沿技術的研發和儲備,努力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把航天事業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集團公司始終把提高載人航天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作爲重中之重,進行周密細緻的規劃、科學嚴格的管理,以極其嚴肅、極端認真、極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個部件、每一個產品、每一個程序,真正做到了嚴慎細實、有條不紊、精益求精、萬無一失。全體參研參試人員視質量如生命,以舉輕若重的態度做好每一項工作,以舉一反三的方式查找每一個隱患,以舉重若輕的自信應對每一次挑戰,用艱辛的付出換來了神舟飛天的連戰連捷。

載人航天工程涉及衆多技術領域,全國數千個單位、十幾萬科技大軍參與其中。正是依靠同舟共濟、團結協作,我們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歷史性突破。這既是在我國國情條件下發展航天事業的需要,也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工程實踐中,各條戰線識大體、顧大局,團結一致,密切協作,形成了統一的決心、統一的意志、統一的目標和統一的行動。一是顧全大局。全體參研參試人員確立工程“一盤棋”的思想,一切服從和服務於大局,不講條件,不計得失,確保全局需要。二是勇挑重擔。載人航天工程技術複雜,規模宏大,協同單位廣泛,協作項目衆多,協作難度巨大,協作要求苛刻。所有單位和個人堅決服從工程研製的需要,勇挑重擔,哪裏有困難就戰鬥在哪裏。三是密切協作。總體設計與分系統之間、設計與工藝之間、老一代專家與年輕研製人員之間、研製第一線與保障服務之間團結一心,按照“有問題共同商討,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擔當”的協作原則,不分主輔,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四是大力協同。每一發火箭、每一艘飛船和目標飛行器的研製與發射成功,靠的都是集體的智慧、集體的力量、集體的奮鬥。各單位、各系統、各研製隊伍,不論前方後方,不論什麼崗位,都爲了一個共同目標,齊心協力,緊密配合,做到局部服從全局、部分服從整體、當前服從長遠。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八

20xx年11月3日,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從文昌發射中心101工位發射升空。這是中國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的標誌和里程碑。

長征五號大型火箭的出現,使中國運載火箭的運力比肩國際同類火箭——更具體地說,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中國老一代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力之最是長征二號F火箭的8.6噸,同步轉移軌道運力之最是長征三號乙增強型的5.5噸。由於火箭運載能力不足,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只能委屈地設計爲8噸級的航天器,而蘇聯第一個空間站禮炮一號就是20噸級,美國更是使用土星五號火箭發射了80噸級的天空實驗室。至於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深空探測器,中國同樣深受火箭運力不足的困擾,發射嫦娥三號的長征三號乙火箭不得不專門精心減重,壓榨每一分潛力。

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的出現,將徹底改變中國火箭運力不足的局面。具體地說,長征五號系列火箭目前包括兩種不同的型號:長征五號火箭和長征五號B火箭,前者是一種“二級半”的火箭,後者是一種“一級半”的火箭。所謂“半”指的是火箭的助推器,它們燃燒時間比中間的芯級短得多,所以被形象地稱爲“半級”。

長征五號火箭起飛質量879噸,起飛推力1078噸,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4噸,這個運力不僅比現役的長征三號乙火箭高出兩倍多,也遠高於俄羅斯質子火箭的6.9噸、日本H-IIB火箭的8噸、美國宇宙神5火箭最大的8.9噸,以及歐空局阿里安5ECA火箭的10.5噸。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九號火箭理論上同步轉移軌道運力也僅有8.3噸,而設計運力更大的重型獵鷹火箭,恐怕要等到明年年中才能進行首次發射。目前,僅有美國重型德爾塔4火箭以14.22噸的同步轉移軌道運力比長征五號火箭略勝一籌。

目前的公開資料顯示,長征五號火箭直接奔月軌道的運載能力超過8.2噸,這個運力也僅次於重型德爾塔4火箭,可以發射8噸多的嫦娥五號探測器。至於火星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目前官方尚未公開相關數據,不過從20xx年火星繞落巡一體的探測器任務的論文推測,長征五號火箭的火星運力超過5噸,比美國獵鷹九號火箭4噸的火星轉移軌道運力高得多,也優於宇宙神5火箭和阿里安5火箭。

目前俄羅斯的質子號、美國的宇宙神5和德爾塔4火箭都有直接將衛星送入靜止軌道的能力,其中質子號火箭靜止軌道運力爲3.25噸,宇宙神5火箭爲3.9噸,重型德爾塔4火箭則高達6.75噸,歐空局的阿里安5火箭和日本的H-IIA/H-IIB火箭沒有直送靜止軌道的能力。長征五號火箭首飛中使用了遠征二號上面級,構成“三級半”的構型將衛星直接送入靜止軌道,直送靜止軌道的運力超過5.1噸,僅次於美國的重型德爾塔4火箭。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九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試用一個字概括3日成功首飛的中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那就是:大。

火箭芯級直徑5米,助推器直徑3.35米,全箭長56.97米。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算了算:起飛重量869噸,是中國現役兩款明星“長征二號F”和“長征三號乙”之和;推進劑重量、儲箱焊縫長度,也是這兩者之和。

火箭擁有“大心臟”,助推級爲8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這是中國單管推力最大的新型動力裝置。再加上1臺50噸氫氧發動機和1臺9噸級膨脹循環氫氧發動機,運載能力較現有的提高了兩倍多,實現從中型到大型的跨越。

放眼全球,“長征五號”是亞洲低溫火箭中直徑最大、發動機數量最多的火箭,其運載能力與美國現役最大型運載火箭“德爾塔—4”、俄羅斯質子號、歐空局“阿里安—5”等旗鼓相當。

與這枚“大火箭”所配套的設施也多是“大”的。

比如活動發射平臺,規模創國內新高:發射平臺高近70米,是此前最大發射平臺的9倍;臺體上表面積逾600平方米,相當於一個半籃球場。

再如“大火箭”低溫加註系統,1萬多米的低溫管路、3萬多米的供氣管路,規模創亞洲之最。

“長征五號”誕生在總面積達2平方千米的天津大運載火箭基地。爲了火箭模態試驗,那裏新建了93米高的全箭振動塔,規模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與之相伴,研製難度、研製工作量、保障條件建設難度等也是前所未有的“大”。“長征五號”共計突破12大類247項新技術,累計開展7000餘次、1000餘項地面試驗。

“新技術比例幾乎達到100%,這意味着火箭研製風險也在增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說,他感到壓力巨大,但“你要實現運載火箭能力的跨越式發展,只能採用全新技術”。

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爲實現“大”目標:大幅提升中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支撐中國由航天大國邁進航天強國。

航天人常說:火箭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舞臺就有多大。仰望更廣闊的星空,以“靈巧”著稱的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力竭”,新一代“長征家族”接棒。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仍然記得,中美建交後,美方贈送給中國約1克重的月壤。“再過一年,我們中國人將用自己的雙手從月球上取回不只是1克的樣本。”他說。

根據計劃,“長征五號”將直接服務於中國探月三期、載人空間站、火星探測等重大專項任務。

龍樂豪指的是將在2017年下半年發射的“嫦娥五號”。他腦海中的想法更“大膽”:載人登月。“如果分三次發射‘長征五號’,進行兩次交會對接,也能把航天員送上月球,再把他安全地接回來”。他興致勃勃地說。

“長征五號”還可以用於不同地球軌道大型載荷及其它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同時爲重型火箭研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欒恩傑說,目前美國、俄羅斯、歐空局等紛紛開展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逾百噸的重型火箭的研製,這已成爲火箭技術大勢所趨。

“在這場比賽中衡量的是相對值,如果我們不發展,就等於落後。”欒恩傑呼籲當代航天人“一定再走長征路,攻關重型火箭”。根據構想,未來重型火箭的助推器直徑5米,“長征五號”成功首飛相當於已有現成的助推器,奠定了技術基礎。

征途仍在星辰大海,“長征五號”在中國航天發展的多方面開疆拓土,中國人已步入“大航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