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1.96W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精品多篇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 篇一

今天由我來爲大家品一品《鴻門宴》。

這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天下之爭,這是一場殺機重重,驚心動魄的生命豪賭,這是一段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傳奇?

楚漢爭天下,項劉爭一家。當時,項羽,他雄兵數十萬對陣劉邦區區兵馬,最後卻落個自刎烏江,爲什麼?

是放走了劉邦?是貪戀了兒女情長?

我們去劇情裏尋覓謎底吧。

張良,劉邦的主要謀士,他多謀善斷,精通韜略,臨變不驚,處事有方,他爲劉邦傾情謀劃,精心部署,籠絡項伯,矇蔽項羽,最終化險爲夷,從而讓劉邦“鹹魚翻身”贏得了鬥爭的主動權。

范增,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的“亞父”。他忠於項家,卻被項羽“此一時,彼一時”所趕走。他心念舊主,走前賜予一個錦囊給項羽,稱“身處困境或想起老夫時打開”,然亞父的一顆丹心,卻始終沒能撼動項羽的妄自尊大之心。

接下來的劇情波瀾壯闊,而項羽可謂江河日下!

他刺殺懷王,惹十八路諸侯攜劉反項,瞬間勢單力孤,四面楚歌。

英雄末路,他走近烏江,可他似乎忘記了那個錦囊?

劉邦到,項羽虞姬雙雙自刎。

在項羽身上,劉邦找到了那個錦囊,打開一看:“主公,吾已說服張良、韓信,待韓將軍到來之際,主公即可取勝?”

劉邦,玩轉謀略,順勢而爲,他成功了。

項羽,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他失敗了。

其實,一場鴻門宴,早就揭示了項羽自矜功伐而婦人之仁的悲劇性格,劉邦卻精於團隊運籌並知己知彼,這,已經預示了項劉之爭的結局。

當初,范增和張良在宴席上盲下五盤棋,范增雖然勝了四局,但心中早有新的思考,范增臨死前對張良說了這樣一句話:“這盤棋也許還有另外一種結局?那就是兩敗俱輸。”原來,這纔是范增生命中佈下的最後的也最成功的一局棋。

我在想:如果放在今天,范增張良再次對弈,會不會出現另外一種結局——雙贏?

天道有常,世事無常,項羽未曾想過自己會輸,范增也未曾想過會與離開項羽,張良也不曾料到范增死前布的那一局未得面世的棋局?

世事永遠在變遷,沒有人能保證一切事物會按照心儀的那樣發展,亙古不變的卻是——是英雄抑或平凡,你順勢而爲,你初心不變,你就是自己的王者!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 篇二

看了鴻門宴以後,我深有體會。

本片以張良敘述這千古棋局爲主要,向觀衆們把鴻門宴的始終展現出來,表達出衆人因鴻門宴而改變命運的無奈,透過的虞姬一句“你知道赴宴的代價嗎”道出命運的無情。本片以鴻門宴爲矛盾中心,再現了歷史上的楚漢戰爭,以及在戰爭中謀士的機謀較量和項羽與虞姬的悽美戀歌。

本片的一大敘事特點在於設懸與釋懸,通過懸念的設置引起觀者的求知慾。神祕的。老人爲太傅及其學生講述這場楚漢戰爭的故事,老人的身份是設下的第一個懸念,一直到最後揭示他是張良纔算是釋懸。本片便是張良的一場回憶錄。如果說范增錦囊的懸念,內容是兔死狗烹的開端。那麼虞姬的那句:“這赴宴的代價你知道嗎?”的設置懸念,則是揭示全篇的猜忌。這個代價在本片最後由垂垂老矣的劉邦來釋懸,這赴宴的代價,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人。而本片的最大懸念是范增與張良的最後一盤棋的結果,最後歷史詮釋了這結果——兩敗俱傷。歷代君主與帝王內心最大的敵人就是猜忌,位高權重,時時刻刻提防別人覬覦自己的位子,內心的多疑使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的離去,只剩下孤寂,沒有了敵人與朋友的人生也就沒有那麼可以留戀的樂趣。

整部電影人物鮮明,諸多人物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項羽的霸氣,劉邦的深沉,范增的算計,張良

的韜略,韓信的急功近利,樊噲的粗魯直爽,虞姬的柔情似水,及諸多死士的蒼涼壯烈。

我從這裏知道了,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也不要輕易聽取別人的話,更不要多疑自己的朋友。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 篇三

《鴻門宴》劇情前期,他想表達張良設計讓項羽懷疑范增併除去范增不在錄用,這樣表達可以。可至從鴻門一聚之後。支持范增的項羽卻莫名奇妙的和張良一起試探起范增來。這從劇情裏毫無根據原由,就突然一下只的轉變。讓人覺得這裏斷了一大塊,是爲了什麼我們並不知道。

在電影中,我覺得棋盤這個運用的不錯,早有不動一兵一卒卻能運籌帷幄定輸贏的棋盤。但事實若真能像下棋那樣簡單,就能平定。解決得了天下的大事,就不會有逐鹿天下的人。

《鴻門宴》我們很清晰的看到裏面人物的歷史是錯誤的,這完全是編劇自己創作想象出來的。韓信與鴻門宴是沒有什麼聯繫的。以歷史當時根本就沒有韓信什麼事。那時的韓信還在項羽的麾下,他是在鴻溝立約之後,劉邦入蜀他在投漢。龍且後來是投了漢並且存貨了下來,夏候嬰漢立之後和蕭何一樣待遇都不錯。唯有韓信纔是真真第一個被殺害的功臣。編劇把劉邦這個人算是詮釋清楚了。讓歷史沒有演義出的嘴臉,他讓觀衆看到了真相。他解開了最後的密題。他從一開始就知道比誰都要聰明。就連張良也被他給騙過去了。項羽雖然做出了兩個錯誤的決定,一是軾楚王,二是失范增。這都是天性所制,才導致了烏江自刎,即使沒有張良那一支楚曲。

看到項羽死後,我才真真感受到原來范增才真真的厲害,他早以知道既然結局早以有定。自己也爲這一天佈置好了一切!讓那些功臣也同樣沒有好下場。即使是劉邦奪得了天下,每有這些人的輔助他這樣的國家也必然會很快覆滅。即使沒有也失去了人心,讓劉邦生活在孤獨的沒有朋友的痛苦只中。那些出生入死的功臣到了結局卻因范增的那一道錦囊而通通被劉邦殺害。韓信被衆人射傷砍死,蕭何被酷刑亂棍打死,就連對他最忠誠的範膾也因爲無法面對眼前的這個人而自殺。但沒有被追兵射死的張良存活了下來,並且讓他看到了劉邦一年之後躺在病塌上慚愧即將死去的樣子。他躺在冷清的宮殿裏,只有張良與病入膏肓的自己。張良問清了劉邦爲什麼會這樣,他是怎麼做到的。劉邦原來從一開始就知道鴻門宴有多兇險。只是他布的一個局將計就計贏得了張良和民心。劉邦與項羽,而劉邦就是這樣贏得天下的人。

張良把劉邦與項羽的故事講完了。但真真的棋並沒有誰勝誰負,他們都輸了。結尾中張良彷彿回到了鴻門宴當時的情形立立在目,有項羽有范增。張良處着范增死後留下的杖,回頭說到有沒有一種棋能讓兩者雙方都能贏。但天下之事從古至今從來就沒有這樣的結局。這是形式和無奈造就了亂世。

要做大事、想富貴、得天下、要選擇得失,就得忍辱負重。一切沒有天理常數,只在一人!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 篇四

看完這部電影回到家中打開電腦在百度上打出鴻門宴這幾個字,我想看看大家對這部電影的看法。看看有沒有和我有相同的理解這部電影,發現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不看好都認爲反轉了歷史。顛倒是非、項羽沒有歷史上那樣自大,驕傲。重義氣,沒有霸氣和殺氣,劉邦沒有那種狡猾和弱小的性格描述,范增和張良大家都覺得缺少了什麼。

畢竟是120分鐘的電影,要去描述一本千年的歷史很難。在說寫上下5千年的作者也不可能完全的去知道里面的每個細節,拍一部好電影很難。要去把握很多細節,鴻門宴的導演我很佩服,用不同的位置和時間分段去分開時間來描述每個人物的閃爍點。很難的。

范增的忠讓感到很傷心,就好象他說的那句話,還有一種棋叫兩敗俱傷。張良的忠換來的是劉邦的追殺,最後雖然沒有死,可電影結束的時候打開那大門。回憶一下進入了張良的內心,最後一個一個的倒下,樊噲的忠勇叫劉邦脫下龍袍。我和你出來跟隨你怎麼多年。你爲什麼要怎麼做,以前不是說好了打完戰。一起回家鄉和大家喝酒的嘛,很辛酸的一句話,樊噲自殺了。他死也不明白劉邦的想法爲什麼要怎麼做。韓信在電影裏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一個人。就因爲在劉邦面前說了兩次,這樣的話,等事情完了’我要得到我應得的。最後劉邦打開了從項羽死後得到的錦囊。韓信引來了亂箭之死。連環計的展現還挺吸引人很值得去思考。

每一部電影沒有完美的,可能現在還有大部分還不認同這部電影。沒有十全十美的。只有自己去感受精彩的瞬間。就好象以前的大話西遊。人人都說垃圾電影,現在了?時間過去了?人人都說是經典。我相信以後鴻門宴也是一部經典,很少看完電影有感觸。今天真的有感觸了。老套是老套了點。依舊是愛恨情仇。依舊是爭奪天下,依舊是連環計。三個依舊概括了一部電影的經典。從一開始就是一步錯棋,沒有人走對過。電影就是電影何必太過偏激,只要安靜的去看每個人物,每個故事。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 篇五

我覺得大秦帝國那作者說的好。果真奇謀之士,並無高下之分。世人所看奇謀之士高下看其謀成敗。但是決定謀劃成敗的在於那個決斷和實行的人。同理范增和張良的成敗並不在於他們倆人。而在於項羽和劉邦。以鴻門宴爲列,誰高誰低?張良乎?范增乎?都不是。項羽如依范增所謀,劉邦必死無疑。然則項羽婦人之仁。並非范增所謀差,而是奈何決斷者在這關鍵時刻昏庸。

以楚漢爭霸的大局論。張良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下邑之謀策反英布,彭越等奇謀能名傳千古。根在於劉邦能聽善言,決斷。陳平的反間計也然。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決定楚漢爭霸的戰略,極其精彩。然則如無劉邦給韓信精兵,使其實施。這一精彩絕倫的戰略世人豈能知曉?這就是劉邦厲害的地方。他能在衆多謀士,將領的謀劃中,能判斷出何爲真正奇謀,何爲無稽之談。這就是我說的,奇謀能否成敗,關鍵在於斷的人。

范增是豪傑之士。其才並不低於張良,陳平。勸項梁擁立楚懷王之後,使楚國民衆歸附,形成龐大的抗秦的社會力量。最終正是這一謀劃,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可見其戰略眼光。奈何項羽進咸陽之後,殺義帝,使項氏從擁立楚國王室的功臣變爲弒君之臣。鴻門宴後,看出劉邦其志不小,張良等豪傑之士。勸其斬殺。然則項羽不聽。即便范增再有奇謀,碰到鉅鹿之戰後,剛愎自用的項羽能如何?不是范增奇謀不如張良,陳平之輩。而是項羽識人之能,決斷之能,不如劉邦。

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比劉邦強很多。但是做爲一方諸侯最重要的識人,決斷只能比劉邦差得太多。

然而我更喜歡韓信的爲人。歷史上他能帶軍打仗能出謀劃策。一身才學在項羽哪裏不受重用,只做個火頭軍。後投於劉邦能爲什麼呢?不就爲了一展才華,求個富貴。他韓信要害你劉邦什麼呢?殺了你劉邦他能當皇帝麼?他是聰明人,自知不是帝王料,要不早自立爲王,還投你劉邦幹嘛。 歷史上劉邦的天下 韓信 立下了汗馬之勞。

卸磨殺驢 就是帝王之道麼? 最後無人可信 何其悲哀!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 篇六

首先要謝謝某某人間接的推薦我看這部電影啊,具體是誰,我就不說了!反正謝謝了

我這人說白了就是無聊 ,放着毛概和現代管理學的讀後感不寫,來寫這玩意,但沒辦法啊,心裏想寫啊(先省略一大堆屁話)

其實鴻門宴裏明星很多的啊,有太君最喜歡的劉亦菲,太君說劉亦菲老了,不好看了!太君,看我怎麼我宰了你,你敢說這邊的劉亦菲比聊齋裏的差?這裏也是美人啊!

鴻門宴裏我最討厭的是項伯啊!這傢伙就典型的漢奸,沒有更好的詞來形容了?說什麼爲了天下太平,劉項兩家和平,這場面不是劉死就是項亡。你說項羽哪待你不薄了,你當漢奸了項羽會看不出?就算項羽看不出,范增會不知道啊。人家掐指就算出有人來暗殺他,就你?他們嗨不追究你在鴻門宴上得破壞,他們都對你寬容成這樣了,你還不知足啊,真 瞎了我的my。最後還大言不慚的讓虞姬勸項羽投降,我笑了, 看看當時虞姬的表情,她也想笑啊?要不是你,項羽輸?常人能做的是以德報德,以怨抱怨,有德人做的是以德抱怨,而缺德人做的是以怨報德,你自己說你是那類人?

項羽,你也不對啊,鴻門宴上,你玩劉邦就像貓玩老鼠一樣,最後還沒玩成。我笑了,一刀捅死不就了事了?要是當時劉邦一劍刺死張良,你也不會有事的,單你有傻乎乎的擋下那一劍。真心笑了,你這不是找死嗎!還有范增是你亞父啊,換句話講,就是乾爹是吧,養你二十年啊!你就相信張良屁話,質疑范增,最後還氣走他,於心何忍?怪不得最後吃敗仗了?

亞父范增,我最喜歡的人啊 ,深謀遠慮,老狐狸啊。單老狐狸怎麼了,至少聰明是無人能敵的啊 !鴻門宴上讓張良先弈,依然連勝四局,張良可是下棋牛手啊,最後一盤棋,你也贏了,七傷拳啊:傷了劉邦,項羽,蕭何,韓信,張良,樊噲,其實最傷還是自己啊。

最後的結局,導演我看出來了,你也喜歡項羽。所以最後的贏家是項羽!因爲項羽是笑着死的,還有沒人在懷裏。他麾下的戰士都是戰死的,這也是戰士最好的歸宿。但劉邦你呢,蕭何被套上麻袋亂棍打死,韓信是在自己府裏被亂箭射死,張良雖然活到老,但曾經被一羣人追着打,喪家之犬啊,樊噲是因爲受兄弟欺騙最後自雯而死。劉邦最慘,當了皇帝還不安心,無人能信,落下一身病,最後掛了!這可都是范增的最後一步棋啊。牛逼

最後也做下宣傳,建議去看一下,哥有種啊,720P的,將就一下嘛!謝謝大家捧場啊!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 篇七

爲了看張涵予和我喜歡的秦漢時期的歷史,抱着歷史又一次被電影篡改的心態,看了鴻門宴。

雖然劇情改的和歷史有點大了,但是這部電影在講完排場、看完大牌的同時還是能給我帶來震撼和思考的。該電影似乎有些偏袒項羽,劇終以霸王和虞姬在幻境中的美好而結束,對於劉邦稱帝后,酷殺功臣和晚年鬱鬱而終。兩者形成對比,引發思考,成敗不能單一的判斷。

既然劇情和歷史有出入,那我們就先從劇情入手,看看其中的哲思吧。

劉邦依舊沒有主見,幸而身邊有仗義的好弟兄和睿智的張良。

樊噲的這一角色有着重刻畫,爲取得棋局的先機,咬斷自己手指的舉動令人震撼。有時候這種不思前想後的真誠,遵從本性的率真更令人感動,他們常常提醒自己是在真真切切的活着,而不是苟苟且且的經營着。

韓信啊,片中把它塑造的太功利了,失去了威風凜然的大英雄本色。每次做出保證前都要說一句:我要得到我應得的。——感覺像是爲展示自己武藝的江湖遊子,,這個角色安放在這部電影裏那是相當狗血啊!

至於蕭何,我無話可說。

輪到項羽了,我個人認爲要讓胡軍演,應該更有味道。可是導演考慮到票房人氣,讓馮紹峯來飾演(其實也沒什麼,不過是一場電影而已)。感覺項羽的柔情多了一點,呵呵,戰場失意,情場得意嘛。從來就沒有絕對的輸贏。霸王無論何時都帶有一種濃烈的悲涼氣息。

虞姬,我拒絕評價,歷史上的女人大多都被“傳誦”的失去了原貌,沒什麼可說的。

嗯,到劉邦出場的時候了,黎明的演技還真很棒,很符合劇中的意思。看劉邦更多的是感慨,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的滄桑之處啊!林語堂曾寫過:自古以來似乎是這樣,殺一個人的是兇手;殺三個,殺六七個的,那他生來就是罪犯;若是組織完善的機構殺幾百個人,那他就是頭腦清晰的真正的罪魁禍首;倘若他殺了千萬百萬,他就爲歷史上的英雄,想要謙謝這個頭銜,也終歸無用了。

哈哈,張良。是我喜歡的歷史人物。電影把張良和范增講成勢均力敵的對手和惺惺相惜的朋友,有點意思“張良就像年輕時的范增”。用五盤棋來作爲鴻門宴的“主菜”,一盤下到兩敗皆輸的棋貫穿全片,在打打殺殺中添點睿智。

可能一場鴻門宴下來,就無法判定誰輸誰贏。因爲自劉邦決定赴鴻門宴起,就註定大家都陷入了算計之中,陷入了利用之中。所以范增悲慘的死去,劉邦夠狠斬功臣,純潔的樊噲也受不了自盡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勾踐,劉邦,朱元璋。

但是張良(哈哈,這是重點)儒道權衡適當的人就像是一個傳奇。亂世:學藝練功,曾組織刺殺秦王,投奔明主並輔其成大業,最終目的是百姓蒼生,社稷穩定;之後功成身退,最喜歡的一種說法是騎着青牛遊山,求仙問藥去了。

張涵予這樣成熟男人味十足的演員飾演張良是最完美不過的了(雖然歷史中的張良有點娘)。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 篇八

“一念決生死,一宴定天下。”11月29日,在所有影迷的期待下,電影鉅製《鴻門宴》隆重上映。我懷揣着無不激動的心情走進影院,享受這場恢宏的視聽盛宴。

劉項之爭這一歷史時期中,鴻門宴當是最令人稱道的史實。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都選取鴻門宴爲素材進行創作。然而,由李仁港導演指導的這部大作卻有別於以往的作品。

獨特新穎的電影開場。影片開場並未直擊歷史,而是採用以後人講述的方式引入,小小的一個“緩衝”,好像餐前的甜品,使觀衆不會因爲突然的進入那段遙遠的歷史而感到措手不及。

“開飯前,”絕妙清晰的人物及關係介紹。劉項之爭的過程中,涉及到的歷史人物是非常多的,要想把他們的身份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順也就十分不易了。然而,影片僅僅用了幾分鐘,採用蒙太奇式的場景轉換就將劉邦﹑項羽及其各自的部下介紹的清清楚楚,關係脈絡清晰明瞭。

一氣呵成的故事情節,精心的結構安排,完美結合的背景音樂和蘊義豐富的結尾,都是整部電影的亮點。而該電影的最大突破則在於創新。一改傳統的“飯局”,取而代之的是扣人心絃的“對弈”黑白棋子是水火不容的兩股勢力,步步暗藏殺機,局局佈滿陷阱。沒有鐵刃寒光,卻處處兇險。

在我看來,《鴻門宴》是近年來,古代歷史題材電影中的巔峯之作。如此優秀的電影作品,獲得好評,取得佳績,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好的電影要有好的人物來豐富,好的人物要有好的扮演者來詮釋和演繹,觀後感《電影《鴻門宴》觀後感》。“十年風雨艱辛路,今朝一覺電影夢”,馮紹峯,以其細膩入微的表演,至真至誠的情感表達,深刻﹑完美的呈現出西楚霸王項羽這一角色,無疑爲電影增添了許多光彩。正是馮紹峯出色的表現,讓我對項羽有了新的審視和感悟。

或許是因爲他的失敗,又或許是因爲他的悲慘結局,過去的我一直認爲項羽是胸無城府、自矜功伐的一代草莽英雄。觀看《鴻門宴》之後,我卻篤言道:“我不是虞姬,卻也深深愛上了項羽。”縱觀歷史,試問有哪一個人物既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情,又有“叄千弱水,只飲一瓢”的柔情。吾曰:“獨羽一人耳。”

吾非虞姬,亦愛項羽,獨愛他豪情比天。“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鴻鵠之志,豪情可見,垓下被圍,並肩揮刃破敵出,烏江絕境,本有出路可尋,唯恐愧對江東父老,高喊:“天之亡我,我何渡爲?”知恥重義之心,豪情盡現。

吾非虞姬,亦愛項羽,獨愛他柔情勝水。忍痛惜別范增,“亞夫啊!”那一聲撕心裂肺的吶喊,眼淚如細流汩汩而出,柔情如淚,真摯動容。四面楚歌,散盡八百楚兵,烏江河畔,漫拭衣襟,溫語別姬,柔情如水,激起層層漣漪。

此刻,我才真正讀懂了李清照“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的敬佩;讀懂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思念;讀懂了王安石“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的無奈;讀懂了鄭板橋“何以英雄駿馬與美人,烏江過者皆流涕。”的哀傷。

一念之間,我們作出了抉擇。情與謀之間,我們下定了賭注。失或得、進或退、對或錯。這是一盤沒有誰勝誰負的棋局。一念鑄成的千古情愁,恍然一宴,恍然如夢,轉眼人散、曲終、幕落。

“鴻門宴,一時千古恨,分劃溝鴻,”宴畢餘香,回味悠長。意猶未盡,沒世難忘。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 篇九

終於有時間看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很值得欣賞的電影。從它的最初啓動,到一步步登陸熒屏,“鴻門宴”三個字從沒有離開過觀衆的視線。各主要演員不斷在微博與觀衆互動、一時間“放飯了”成了大家的口頭禪。隨後出品方又展開了關於中國飯局的文化探討。鴻門宴的前期預熱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自然票房成績也是令人引以爲傲的。

就人物講。個人很喜歡馮紹峯塑造的項羽。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透着無以復加的霸氣。縱然功敗垂成,項王仍舊是被後世歌頌萬千的大英雄。他的眼神中透着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又似對其命運的暗示。讓人唏噓。都說劉邦是小人。其實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正常人。生死關頭。他的反應雖夠不上義薄雲天。卻也合情合理。只不過與項羽兩相比較下。就相形見絀了。

范增的足智多謀讓人豔羨。相信以他的智謀肯定知道項羽的有勇無謀、匹夫之勇,難成大事。但卻心甘情願的輔佐項羽這麼多年。是人都會有感情。聰明如范增,終也逃不過這份“父子”情的牽絆。多年的情分亦難抵"猜忌"二字。縱然知道這一切都是張良的離間之計。范增還是選擇了默默離開。不曾爲己辨別一絲一毫。只因羽兒相信了。當彼此的信任不復存在時,再多的辯解也是徒然。所謂“一日爲父終身爲父”。即便要離開。范增還是在爲他的羽兒着想。所以才留下了所謂的“錦囊妙計”。也算是與張良謀士間的又一種較量。這種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本事,更加神話了范增。

電影中穿插了很多文學典故。項莊舞劍志在沛公。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四面楚歌。這樣的電影是極好的。於觀影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將中華五千年曆史精髓傳達給觀衆。看完這部電影。有關那段歷史的很多詩詞歌賦於腦海中噴薄而出。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張可久

那段歷史曾被後世多少文人歌頌過。穿越千百年後。留給我們的除了對歷史的緬懷。更多的是奮發。是思考。

《鴻門宴》觀後感 篇十

西楚霸王項羽是我國曆的悲劇英雄。

項羽身爲楚國貴族後裔,從24歲(前209)起兵反秦開始,到31歲(前202)垓下身亡爲止,在風起雲涌的反秦鬥爭和楚漢相爭的舞臺上,只活躍了短短的8年,卻留給人們歷久不衰的鮮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此時陳勝被殺,項梁戰死。秦軍名將章邯率20萬主力圍困趙軍於鉅鹿,而反秦起義軍首領宋義卻坐觀成敗,延誤戰機。項羽果斷地斬殺宋義,率楚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一當十,殺聲震天,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此時的項羽將他的英雄豪氣演繹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已近尾聲。項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不免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但在最後一戰中,他孤身奮戰羣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倒退)數裏。”可以想見其多麼神勇!但“虎落平陽遭犬欺”,終究擺脫不了受圍困的處境,故有烏江邊贈馬亭長之舉,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以自刎之舉成全急欲領賞的漢軍將領。一代英雄,自我毀滅。死得坦然,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就連李清照這樣的弱女子也不禁讚歎:“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個項羽,豈不是將整個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項羽是英雄,但只是一個失敗英雄,只是一個悲劇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有勇少謀。

他自視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劉邦能利用項伯來擺脫危機,項羽卻輕易出賣曹無傷;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

他坑殺秦軍降卒20萬,火燒阿房宮,其暴戾之舉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舉,豈不是要將歷史車輪拉回到戰國時代?

他在面臨垓下之圍的絕境時,尚自負英雄,說什麼“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拒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他政治上優柔寡斷,目光短淺,不屑於耍弄權術,又怎能玩得過年長他24歲又極有心計極有野心的劉邦呢?

總之,項羽能作一員偉大的軍事將領,卻不能成爲一名傑出的政治家。

屠洪剛在一曲《霸王別姬》中唱道:“問世間誰是英雄?”後人卻更感慨於他生離死別時表現出來的俠骨柔情。至於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爲作了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