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鴻門宴教案精品多篇

鴻門宴教案精品多篇

《鴻門宴》教學設計 篇一

“樊噲闖帳”是《鴻門宴》中一個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片段,太史公用如椽巨筆,飽蘸激情,四方着墨,八面鋪彩,爲我們刻繪了一個忠勇神武、足智多謀的英雄好漢的形象。捧讀原文,懸想情境,依循思路,剖析文心,不難發現,司馬遷於刀光劍影之下隱藏赤膽忠心之志,於從容平靜當中滿蓄擊節歎賞之情。具體而言,我以爲太史公對其心目中的英雄樊噲欽贊有五:  一讚其忠。鴻門宴上殺氣騰騰,危機四伏,劉邦命懸一線,張良趨出告急,然而未等張良開口,樊噲已從其匆匆步履中窺知鴻門宴上已是劍拔弩張,險象環生,焦急關切之情不由衝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沒有寒喧,沒有客套,有的是一份憂慮,一種機警,一顆赤膽忠心。當得知“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時,樊噲迫不及待請命:“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寥寥十字,說得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其勢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見樊噲與主公生死與共、患難同當的君臣之義。平淡、簡潔的兩句話凸現了樊噲急人(主公)所急,憂人所憂,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的耿耿忠心。  二贊其勇。心急如焚闖軍帳,奮不顧身救主公。軍營帷帳之內,主帥宴飲之時,肯定是重兵把守,層層設防,衛士交戟,刀劍如林。可是,十萬火急之際,生死存亡之時,樊噲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闖龍潭入虎穴,也在所不辭,義無返顧。只見他“帶劍擁盾”,側盾衝撞,一路闖去,所向無敵。“衛士仆地”,“欲止不內”,可見酒宴布控嚴密,戒備森嚴,猶如銅牆鐵壁一般令人望而卻步,又從側面烘托出樊噲單槍匹馬勇闖軍帳的強悍驍勇。三句話,三個動作,或正面,或側面,勾畫出樊噲橫衝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  三贊其威。“噲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這幾句話運用誇飾的手法,漫畫的筆調,描神繪態,神韻十足,氣勢充沛。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噲的形象:火冒三丈,怒目圓瞪,熱血沸騰,情緒亢奮,直視項王,咄咄逼人,怒髮衝冠,忍無可忍。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完全是一個眼露兇光,面帶殺氣,威震敵膽,怒殺萬夫的彪形大漢。他的威猛,他的霸氣,他的凜然無畏,他的氣吞萬夫,被太史公刻繪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四贊其壯。樊噲帶劍擁盾,直闖軍帳,說輕點是莽撞無禮的舉動,說重點是武裝挑畔的行爲,項羽對此卻不怒不責,反而一再稱其爲“壯士”,還賜酒,賜肉,賜坐,這種反常的表現一者見出項王糊里糊塗,敵我不分;二者見出項王坦蕩直率,光明磊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剷除異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好漢,他怎麼能不對眼前這位突如其來的力敵千鈞,氣雄萬夫的壯士欽羨有加呢?項羽的欽羨、讚賞從側面烘托出樊噲的威武豪壯、霸氣逼人。有意思的是,文中還寫了一個樊噲吃肉的細節。“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羽賞賜給他的是一大塊半生不熟的豬腿,樊噲當即倒扣盾牌,放下豬腿,拔出寶劍,把豬腿切成幾塊,幾下功夫,狼吞虎嚥,“消滅”得乾乾淨淨。如此粗豪勇猛,如此乾脆直爽,怎麼能不讓胸無城府同樣直率爽快的項羽深深佩服呢?  五贊其智。樊噲不僅僅是一個忠勇可嘉、威壯可賈的勇士,更是一個機智幹練、能言善辨的智士。這一點從他義責項羽的一番慷慨陳辭當中可以看得出來。樊噲喝酒壯膽,借酒發威,吃肉壯志,志在必得。他瞅準時機,巧妙發難,一番理直氣壯、滴水不漏的陳辭讓項羽心服口服,無言以對。先數暴秦之罪,“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虎狼之心,殘暴至極,天人共憤,實則暗刺項羽殺人如麻、血腥發家的累累罪惡。再憶懷王之約,誇沛公之功,“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關。”暗指項羽背信棄義,平庸無能。次表沛公之德:“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劉邦約法三章,自律律人,雍容大度,知恩圖報,映射項羽目光短淺,氣量狹小。最後假以推心置腹之語,設身處地替人着想,前硬後軟,引君入甕,最終滿足了項羽沽名釣譽之心,剛愎自用之志,徹底摧毀了他“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的那份怒火和霸氣。  一番煌煌大論,幾度欲擒故縱。寓假於真,藏虛於實,貌似理直氣壯、推心置腹,實則一派謊言、混淆視聽。說者信口雌黃卻能滴水不漏,以假亂真卻能瞞天過海;攻心戰術,旁敲側擊,句句中的,字字含刺,真是說者見智取不見仁,聽者沽名且釣譽。慷慨陳辭之中有隱喻,有引用,有僞飾,有託辭,思慮周密,論辨有力,足見樊噲反應之機敏,胸懷之韜略,頭腦之機巧,語言之精彩。  綜上所析,我們不難看出司馬遷用少而又少的文字描繪了“樊噲闖帳”這一精彩片斷,又用精而又精的筆墨描繪了武士樊噲的言行舉止,然而,透過這些簡潔精煉的筆光墨影,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個血肉豐滿、神氣活現的英雄形象,他竭盡忠智,威而有膽,勇而有謀,實在值得司馬遷,也值得千秋萬代的人們爲之高歌一曲。

鴻門宴教案 篇二

教學過程

[導入]

師:(微笑)相信每個小組都已經準備好了自己的發言,下面就請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觀衆來發表意見。

生:我們組認爲魯軍表演樊噲最爲精彩,因爲他抓住了樊噲粗獷而又機智的特點。張良話未及出口,樊噲便從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覺鴻門宴上早已是劍拔弩張、殺機四伏,焦慮關切之情不由衝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沒有寒暄,沒有客套,有的是一種機警、一份責任、一顆赤膽忠心。當得知“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樊噲迫不及待請命:“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寥寥十字,說得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躍然字裏行間,充分顯示了樊噲與劉邦生死與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誼。樊噲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言行竟讓生性率直坦蕩而又胸無城府的西楚霸王無端喜愛,再賜卮酒。樊噲瞅準機會,借酒發揮,慷慨陳辭,替劉邦說出了想說而又不便說抑或不敢說的話。他先數暴秦之死,“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意謂天人共憤;接着誇劉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陽”,暗指項羽無能;再表沛公之德,“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映射小人之心;然後假以推心置腹之語,前硬後軟,引君入甕。最終滿足了項羽沽名釣譽之心、剛愎自用之志,徹底摧毀了他“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的那份怒火和霸氣。一番煌煌大論,幾度欲擒故縱;寓假於真,藏虛於實,貌似理直氣壯、推心置腹,實則一派謊言、混淆視聽。說者信口雌黃卻能滴水不漏,以假亂真卻能瞞天過海;攻心戰術,旁敲側擊,句句中的。劉邦逃出宴席後,樊噲又能以“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來撫慰劉邦的不安。魯軍的表演揮灑自如,把一個智勇雙全的樊噲表演得恰到好處。

學生鼓掌。】

師:掌聲已經說明了一切,你們組的點評也可謂文思敏捷,神采飛揚。看來司馬遷的描寫也真是成功,寥寥幾筆,一個活靈活現的樊噲就深入到了每位同學的心中。那麼讓我們一起朗讀,重溫一下第四段精彩的描寫。

【學生齊讀第四段。】

師:剛纔這一組爲我們開了個好頭,再請大家評評其他人物。

生:我們組認爲黃磊扮演的范增形象也不錯。范增的足智多謀在文章一開篇就有所展示。項羽大怒要進攻時,范增的一番分析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而在宴席上,范增先是舉“玦”以示殺掉劉邦,下來又派“項莊舞劍”藉機行刺,到劉邦逃席後收到玉斗,范增痛心不已,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范增就如同是一個先知,他也先於其他人悲痛。如果說表演有不足之處的話,就是還不太成熟,缺乏一點兒老謀深算的味道。

師:點評很好,既有鼓勵又有指正。的確,范增是一個異常聰明的人,完全可以和我們中國人心目中的智者的代表諸葛亮相媲美。要演好這個角色,還需要更多的經驗做支撐。請大家繼續發言!

生:我們組覺得王磊扮演的劉邦也不錯。剛開始劉邦得知項羽將對自己有所舉動時是“大驚”,但是在之後與張良的分析中繼而“默然”,緊接着沛公生計“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何等善於利用人,何等善於狡辯。王磊同學緊緊抓住這些細節,很注意人物爲我們呈現了一個能屈能伸、狡詐多端的劉邦形象。

師:劉邦爲了平息項羽的憤怒,想出了這招以退爲進的妙招,於是才引出這出“鴻門宴”。有幾處字詞、句式要大家特別注意。首先是“爲”在本文大量出現,哪位可以爲大家整理、歸納一下?

生:“爲”作介詞,讀“wèi”,例如“君爲我呼入”,解爲“替”;又如“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解爲“爲了”。但是當表被動時,如“吾屬皆且爲所虜”中,要讀“wéi”。另外“爲”還可以作動詞,相當於英文單詞“do”,它的翻譯非常靈活,如“誰爲大王爲此計者”,前一個是介詞“替”,後一個就是動詞,可譯爲“出、謀劃”。再如“竊爲大王不取也”中譯爲“認爲”;而在“皆爲龍虎”一句中表判斷,可譯爲“是”。

師:很不錯,能夠把已學知識遷移到本課,而且歸納得很有條理。在本課,我們還要補充一個新用法,那就是43頁的“何辭爲”一句中的“爲”是句末語氣詞,表反問或感嘆,讀作“wéi”。至此,我們已經掌握了“爲”的所有用法,請大家做好整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字的活用類型是什麼?

生(異口同聲):名詞作狀語!意爲“像兄長一樣”。

師:對!見了這麼多的名詞作狀語,我們今天給大家做一個歸納。請看課件!

【多媒體課件打出歸納。】

師:第一種:常以身翼蔽沛公。(比喻式,像“翼”一樣,表示動作、行爲的特徵狀態。)

第二種:吾得兄事之。〔以兄禮,表示動作、行爲(對待人或事物)的態度、方式。〕

第三種:道芷陽間行。(抄小路,表示動作、行爲的地點。)

第四種: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表示動作、行爲的工具。)

第五種:亞父南向坐。(朝南面,表示動作、行爲的趨向。)

第六種: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在夜晚、連夜,表示動作、行爲的時間。)

學生做筆記

師:還有“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的“所以”請大家特別注意。

生:指“……的原因”。

師:“所以”在文言中還有一種用法是什麼?

生:表“用來……的方法”,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另外還有“非常”的意思是什麼?

生:意外,是古今異義。

師:本文還出現了哪些古今異義的詞語?

生:(此起彼伏地喊)婚姻、山東、河北、河南。

師:同樣請大家下去後整理、歸納。還是回到表演的話題上,哪個組可以評判一下本文的主要角色項羽呀?

生:我們組!我們覺得王志斌同學對這個角色的把握還不到位。

師:終於有大膽提出批評意見的了,很好!請王志斌同學不要介意,有指正,纔有進步嘛,我們倡導的就是在相互切磋中學習、提高嘛!請談談你們組的高論。

生:我們組認爲文章對項羽的刻畫似乎表面上並沒有其他角色那麼鮮活,王志斌同學的表演也似乎就顯得不那麼突出。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項羽這個角色恰恰就是在這不分明中見真性。他在整個過程中的反應除了開頭的一處“大怒”之外,似乎並無任何大的舉動,但是他的每次被動的反應背後都無時不透露出這個人物的自矜功伐的性格特點。因爲秦的主力被他擊敗,各路諸侯都聽命於他,承認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關後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立即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等待他來處理,便放棄了進攻打算。更由於自矜功伐,他不把劉邦視爲主要對手,不想在席間殺死他,而劉邦又注意維護他的尊嚴,使他動了“不忍”之心,所以對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應”,對項莊、項伯筵間舞劍也不表態。這種“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對樊噲採取了格外寬容的態度:樊噲沒有資格與會,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噲的心情,反而賜酒。樊噲陳詞,雖有指責的話,但又把他看得比懷王更高,有“求賞”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內心有愧而“未有以應”,於是優禮有加,賜樊噲坐。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是比較缺乏心理描寫的,而人物的心理主要是通過外化的言行來流露,而項羽的一番似乎不張揚的言行其實都包含着他的個性特點,這是需要演員仔細琢磨,通過細微的面部神態來表現出來的。表演難度更大。而王志斌同學在表演的時候就忽略了這個問題,使得這個人物顯得沒有光彩,比較呆板。

【學生一起鼓掌。】

師:(微笑)很有見地的一番話,看來你可以考慮將來去做導演了。王志斌同學你覺得能接受剛纔的一番批評意見嗎?

生:當然,我覺得自己有茅塞頓開之感。其實在開始考慮演的時候,我自己也覺得似乎不知從何表現這個非常有分量的人物形象,現在知道了。

師:好!衝着你的謙虛好學,本學期的課本劇比賽一定會給你一個角色。

課堂小節

師:剛纔幾位同學的精彩發言,令我們更加了解了樊噲的智勇雙全,范增的老謀深算,劉邦的狡詐多端,項羽的自矜功伐。故事的勝敗也就在這些人物的交鋒中註定了。雖然知道大家還意猶未盡,但時間關係,我們這節課就只能先討論到這裏。其他組的發言稿下課交回來,老師會一一認真審閱、回覆的。

佈置作業

師:本文的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很多,今天請大家自己先做一下積累和歸納,下節課我們再互相查漏補缺。下課!

板書設計

鴻門宴

勝              敗

劉邦:詭計多端    項羽:自矜功伐

樊噲:智勇雙全    范增:老謀深算

鴻門宴教案 篇三

《鴻門宴》教案

教學目標:

1、 瞭解史傳文學的傳統寫法,學習讀史

2、 理解人物性格對戰爭格局的影響,並能合理全面辯證地分析人物性格

3、 積累一些古漢語知識,如詞類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 掌握“因、如、舉、謝、意”的不同義項

教學重點:項羽的性格特徵及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鬥爭中展示其性格的寫法

教學難點: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

教學方法:讀文與讀史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課時:4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有同學會下中國象棋嗎?中國象棋中雙方陣營有嚴格醒目的分界線是什麼?(楚河漢界)這裏的楚和漢雙方的統帥是誰呢?(漢劉邦楚項羽)關於劉邦和項羽有很多故事,有的甚至變爲了成語故事。大家知道哪些呢?(破釜沉舟、衣錦還鄉、沐猴而冠、烏江自刎、四面楚歌)還有一些我們經常說的熟語比如“無顏見江東父老”,都是與楚漢相爭的這段歷史有關的。大家都知道歷經5年的楚漢相爭最終的結果是劉邦勝利了,項羽才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自刎的,爲什麼當年能破釜沉舟作戰叱吒風雲勇猛無敵的楚霸王項羽會陷於四面楚歌的絕境呢?我們從鴻門宴中劉邦和項羽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中也許能看出些端倪。

二、知識點介紹: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繼父職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辯護,入獄造宮刑。後發憤著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約三千年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表10篇。《史記》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由《史記》引導學生知識回憶曾學史記篇目《陳涉世家》,引出 “天下苦秦久矣”,轉入背景介紹。)

同學們以前學習過《史記》裏的一篇人物傳記,還記得嗎?(《陳涉世家》),有哪位同學能介紹一下陳涉的英雄事蹟?(率領農民起義,反對秦朝殘暴統治),當時的秦朝是怎樣的情形呢?只有陳涉一個人起來反抗嗎?

三、背景介紹:

秦始皇創建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秦朝,由於對農民實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陳涉、吳廣發動起義,以致一呼百應,各路英雄風起雲涌,劉邦和項羽也捲入了這場浩蕩的農民起義浪潮中,當年劉邦48歲,項羽24歲。不久,陳涉、吳廣相繼犧牲,項羽的伯父項梁聽取范增的建議趁機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爲“楚懷王”,作爲反對秦朝的傀儡首領。公元前2XX年楚懷王召集反秦諸將結成聯盟,令主力軍劉邦、項羽分南北兩路,合力擊秦,並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公元前2XX年10月,劉邦先入關破咸陽,但爲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退駐霸上;然而又恐失掉關中,於是派兵守關,“無內諸侯”,11月,項羽西來,聞訊大怒。

四、學生自讀課文,教師集中正音(展示課件):

1、旦日饗士卒     好美姬    鯫生       奉卮酒爲壽   參乘

戮力          與臣有郤   玉玦      樊噲         瞋目

按劍而跽      刀俎        何辭爲

2、沛公欲王關中             //  秦地可盡王也

范增說項羽曰             //  鯫生說我曰                (破讀)

3、毋內諸侯                 //  張良出,要項伯            (通假)

4、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還軍霸上                 //  道芷陽間行   //  度我至軍中(多音)

五、講解一、二兩段

1、學生集體朗讀第一段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找出文中一共有幾個人物,各自的作用。

第二課時

一、 全班齊讀課文1-4段,抽查正音情況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 ,狀語後置。

“與俱去”、“毋從俱死也”,介詞“與”、“從”後面的賓語省略。

“誰爲大王爲此計者?”疑問句,主語“爲大王爲此計者”與謂語“(是)誰”倒置。也可以說不是主謂倒置,那麼“者”就是語氣助詞。

“孰與君少長?”疑問句,賓語疑問代詞前置。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判斷句,特殊指示代詞“所”、“者”構成“所……者”式名詞短語充當主語,作說明、解釋的對象。

“且爲所虜”(且:將; 爲所:爲……所,“爲”後省略行爲主動者。)

“客何爲者?”(何爲:爲何,幹什麼;  者:代詞;  “何爲”前面省略了判斷詞)

二、 疏通課文第二部分

1、 聽錄音正音

2、 全班朗讀

3、 疏通文意

4、 強調重點詞句

因  因言曰                 趁機     善   素善留侯張良    友好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於是          不如因善遇之    好好地

從  毋從俱死也             跟隨    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道歉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率領    噲拜謝                  感謝

亡  亡去不義       逃走

此亡秦之續耳   滅亡

三、 疏通課文第三部分

1、 聽錄音正音

2、 全班朗讀

3、 疏通文意

4、 強調重點詞句

勝   刑人如恐不勝    盡

不勝杯灼        能承擔   能承受

置   沛公置車騎       丟棄

置之坐上         放在

四、 講評練習

第三課時

一、 整理課文結構

填空:

開端——曹無傷————  宴前

發展——a、范增勸羽

b、項伯夜訪

c、張良獻策

高潮——a、劉邦謝罪——宴中

b、項王設宴

c、范增舉決

d、項莊舞劍

e、樊噲闖帳(高潮中的高潮)

結局——a、劉邦逃脫——宴後

b、張良謝罪

尾聲——劉邦殺奸

二、 分析人物形象

明確主要人物關係

項羽

1、學生粗談對項羽的認識

曾經無限風光,威名遠揚的西楚霸王,此時面對滔滔烏江水卻是“奈若何”,卻只能戰鬥到最後一刻而從容自刎,何等的壯烈!項羽這個人物從古以來就廣爲傳唱,那麼,在你們的印象中,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把其回答關鍵詞板書,並要求學生講出理由,典故等。)

2、找出《鴻門宴》中項羽的言行。

大家剛剛說了一些對項羽的印象,以及關於他的故事,那麼《鴻門宴》這個故事你們知道嗎?我相信,通過這幾天的學習,你們對項羽有了更深的瞭解。

我們要了解一個人物,就要從他的言行入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到《鴻門宴》中找一找項羽都有哪些言行?

教師明確:

大怒——許諾——說出告密者——默然不應——按劍而跽——賜酒、豬腿、座——受璧

3、《第二教材》項羽人物形象參考

第四課時

一、思考

聯繫故事情節,回答:

1、 項王爲什麼大怒?還有誰贊成“擊沛公”?理由是什麼?

2、 項王許諾誰?許諾什麼?爲什麼項伯主張不攻?

3、 在什麼情況下說出告密者,這意味着什麼?

4、 在什麼情況下,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見他不答應怎麼做的?刺殺成功了嗎?

5、 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誰入帳使項王按劍而跽?項王對他的態度如何?

6、 項王受璧與誰形成了對比?范增留下了依據什麼預言?

而事實證明,范增的“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語言是對的,經過四年的征戰,劉邦逐漸佔據了戰爭的主導地位,最終奪取了天下,成爲漢高祖。

二、《史記》對項羽的評價

項羽雖然敗下陣來,但是,卻得到了後人的愛戴,就象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放到本紀中,本紀本來是用來記載帝王的,雖然項羽稱帝最終功虧一簣,可是我們叢冢,可見司馬遷對項羽的敬意。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以說,《史記》在中國文學史和史學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的觀點應該說還是比較實事求是的,中肯的。

(投影,《史記。項羽本紀》評論)

……及項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力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城東,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

指出重點詞:自矜功伐    豈不謬哉      過矣

三、 請同學們談談看過《鴻門宴》以及司馬遷的評價後對項羽的認識。

教師明確:

1、 勇而無謀——怒:按劍而跽;說出告密者

2、 沽名輕敵——拒范增之言,納項伯之言,聽樊噲之辭;不殺劉邦,安然受璧

3、 自矜功伐——觸犯他尊嚴,就要進攻;給他面子,他就輕信,不放在眼裏。

4、 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輕敵,寡謀輕信,優柔寡斷,有勇少謀。

四、 歷史上對他的評價:

歷史上,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的(展示詩詞投影)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亦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慷而慨。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鴻門宴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衆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瞭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並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創設情境

2、全班齊讀《垓下歌》《大風歌》。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曾經無限風光,威名遠揚的西楚霸王,此時面對滔滔吳江水卻是“奈若何”,只能戰鬥到最後一刻而從容自刎,何等的壯烈!劉邦出身市井最終卻能打敗項羽統一天下。

古人說: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爲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圍”爲最。反覆詠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

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三大精華之一——鴻門宴。

二、介紹歷史背景

秦始皇創建的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秦朝,由於對農民實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在公元前2XX年七月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戰旗一舉,應者雲集,反秦怒濤遍及中原。在農民起義的高潮中,劉邦和項羽,也於同年九月起兵江東,捲入農民起義的洪流。當時劉邦48歲,項羽24歲。不久,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相繼犧牲,“世代楚將”的項梁,爲了招納人馬和形成旗號,採納了范增“復立楚之後”的建議,趁機擁立老楚懷王的孫子(名心)爲“楚懷王”,作爲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公元前2XX年九月,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令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人定關中者王之”。公元前2XX年十月,劉邦統率南路軍先於項羽人關破咸陽,但爲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退駐霸上(今陝西長安縣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關中,於是派兵守關,“毋內諸侯’’。十一月,項羽率軍西來,聞訊震怒,屯軍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的項王營),揚言馬上要同劉邦開戰。

所謂“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 XX年十二月,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藏有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生動表現,是漫長激烈的“楚漢相爭”的序幕。

三、讀課文,講故事

學生通讀全文,第一遍畫出不懂語句,第二遍結合課下注釋瞭解文章大意;第三遍結合資料字典,把不懂得語句畫出來。

四、譯文段,學語言

翻譯“張良告密一段”

作業: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五、品細節,評人物

1、找出你認爲文中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語句進行點評分析,體會作者寫人的妙處。

提示:精心描寫的每個情節、每個場面場面的具體情境;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等描寫。

2、總結人物性格

項羽複雜的性格。

3、對比兩人性格的不同

鴻門宴上劉、項性格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要充分認識項羽的性格,選下面幾個片段,通過對項羽、劉邦二人的不同表現,體會二人的不同性格。

資料一

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樑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解說: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資料二

秦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爲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說:在滅秦戰爭中,劉邦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秦軍即聞風瓦解。反觀項羽卻一路苦戰,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之中來到咸陽時,已是姍姍來遲。

資料三

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樑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爲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解說:性格急噪與老奸巨猾對比鮮明。

資料四: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

解說:面對失敗,項羽英雄氣短,劉邦自我控制、積極樂觀。

資料五:

“古往今來看項羽”

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政由羽出,近古者未嘗有也,贊之!王侯叛之,難矣!不覺寤不自責,過矣!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爲我所禽也。”

詩詞中對項羽的評價: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爲君王捲土來!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霸王別姬

屠洪剛

我站在烈烈風中/不能蕩盡綿綿心痛/望蒼天/四方雲動/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我站在烈烈風中/恨不能蕩盡綿綿心痛/望蒼天/四方雲動/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人世間有百媚千抹/我獨愛愛你那一種/傷心處別時路有誰不同/多少年恩愛匆匆葬送/我心中你最忠/悲歡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換我毫情天縱/我心中你最忠/我的淚向天衝/來世也當稱雄/歸去斜陽正濃

4、探究:書面作業:根據課文及補充資料,談一談項羽不殺劉邦的理由。寫成500字的小論文。題目自擬。

《鴻門宴》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與要求:

瞭解“鴻門宴”鬥爭的起因、經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性格特徵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瞭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的規律。

掌握“舉”、“謝”等文言詞語。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熟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烏江(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二、背景介紹:

故事發生在陳涉起義之後的第三年(前206)。陳涉起義之後,出身楚國貴族世家的項梁、項羽叔侄和出身農民又當過亭長的劉邦,也先後起兵反秦。陳涉失敗後,項梁等擁立楚懷王之孫,仍號楚懷王。項、劉爲楚懷王所轄主力軍。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非常惱火,立即破關直抵新豐鴻門。

字詞補註:

欲王關中:王,動,稱王。

爲擊破沛公軍:中省“我”。

范增說項羽:說,勸說。

夜馳之沛公軍:之,動,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裝句,也是省略句。

臣爲韓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稱謙詞。

秦時與臣遊:遊,交往。

范增數目項王:數,多次;目,名-動,使眼色。

約爲婚姻:兒女親家。

三、“爲”、“之”用法彙集:

爲:1、君爲我呼入:介,替。

若屬皆且爲所虜:介,被。

何辭爲:語氣詞,無義。

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聯繫動詞,像是,如同。

誰爲大王爲此計者:第二個“爲”,動,制定。

使子嬰爲相;客何爲者:動,做、幹。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爲之奈何:代,代事。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動,到。

今日之事何如:結構助詞,的。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結構助詞,使主謂結構詞組化。

第二課時

一、文章的結構:

全文以“鴻門宴”爲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爲線索。

宴前:(戰或不戰)

1、項羽準備立即發兵擊劉。

2、劉邦拉攏項伯,答應前去謝罪。

項羽輕信項伯美言,許諾罷兵。

(局勢由張而弛)

宴中:(殺或不殺)1、劉邦詭表心跡(初步穩住項羽)。

范增舉玦(氣氛由弛而張)

項莊舞劍(更爲緊張)。

樊噲闖帳(一觸即發,極度緊張)。

項羽賜座(由張而弛)

宴後:(追不追)1、劉邦乘機離席(危機仍未排除)。

項羽受禮(坐失良機,放虎歸山)。

范增拔劍撞鬥(由此內部矛盾轉化)。

全文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寫宴會前立、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問:共寫了哪幾件事?

曹無傷告密。(導火線)

范增分析情況。(激化矛盾)

項伯夜訪張良。(形勢有所轉化)

張良與劉邦商討對策。

項伯勸項羽勿擊劉邦。

第二部分:(3-4)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鬥爭,情節的高潮。

問: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請指出:

三起:1、“范增數目項王”暗示動手。(緊張)

范增以項莊舞劍爲由,刺殺劉邦。(嚴峻)

樊噲闖入帳(緊張到極點)。

三落:1、項羽不怒樊噲,稱之壯士。

項羽賜樊噲酒肉,賜座。

劉邦以“如廁”爲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後,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劉邦誅殺內奸。

問:此事給項羽和劉邦分別產生了什麼影響?

對項:坐失良機,加深了項、範矛盾,埋下了最後失敗的禍根。

對劉:劉誅殺了曹無傷,內部更加團結。

二、人物:

項羽:是一個“失敗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不善用人,優柔寡斷,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劉邦:善於用人,能言善辯,善於應變。

一個以“鬥力”見長,一個以“鬥智”見長。

小結:

佈置作業:完成本課《課課練》。

教後感:

《鴻門宴》教學設計 篇六

6 鴻門宴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司馬遷與《史記》

(2)積累文言字詞句,重點掌握多義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瞭解文言虛詞用法及辨別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1)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訓練翻譯能力。

(2)培養初步評價文章的表達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對文中人物的適當評判。允許不同觀點存在,鼓勵多元價值觀念。

[教學設想]

《鴻門宴》相對淺顯,且故事性強,因此可以學生自學爲主。具體方案是設計成三課時,第一課時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紹,重在課文情節的梳理,第二課時歸納整理文言知識,重在讓學生掌握常見文言現象,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課時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表達技巧,重點是討論評價項羽這一人物形象,課後還可寫成一篇短文。

第一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

(1)掌握《史記》的體例,瞭解後人的評價。

(2)梳理課文脈絡,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課時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句名言:“立志讀盡天下書”,可人類有史以來,書籍浩如煙海,人窮盡有生之年是無論如何也讀不盡的。怎麼辦?最好的辦法是讀書籍中的精品,舉一反三,受益無窮。從這點出發,《史記》就很值得一讀。爲什麼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二、瞭解《史記》的地位

魯迅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們可從“絕唱”與“離騷”入手,明確《史記》在歷史學上和文學上的崇高地位。

絕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詩文作品,②生前最後的歌唱;

離騷: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義的開山之作,③與“國風”並稱,泛指文學作品。

三、介紹作者司馬遷,瞭解《史記》的成書過程。

從《史記》的英文譯名(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入手介紹《史記》原名爲“太史公書”,“史記”並不是“歷史的記錄”,而是“史官的記述”。由此引出對司馬遷的介紹及《史記》的成書過程。

整合課文《報任安書》(課前預要有所佈置)。

古者富貴而名磨來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劂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

也可結合古人寫司馬遷的對聯來關照:

剛直不阿,留將正氣衝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四、掌握《史記》的體例

整合課文《報任安書》。

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爲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明確:

①起始年代——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三千多年的歷史。

②文章篇數——130篇,共計五十二萬餘字。

③史書體例——書(8),表(10),本紀(12),世家(30),列傳(70)。

④體例釋疑——重點明確“本紀”“列傳”“世家”的記述對象。

五、快速通讀全文,掃除字詞障礙

課文中的難讀字:

饗(xiǎng) 說(shuì) 美姬(jī) 鯫(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眥(zì) 跽(jì)曰 參乘(shèng) 彘(zhì)肩

不勝(shēng) 刀俎(zǔ)

六、梳理情節脈絡,整體感知課文

抽取《鴻門宴》連環畫九幅,打亂順序,學生根據畫中人物的神態表情、衣着服飾判斷人物身份,然後結合課文閱讀與理解重新排序。

七、學生結合畫面概述課文內容(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然後梳理成圖

序幕--曹無傷告密

開端--范增獻計

發展--項伯夜訪、劉項約婚、劉邦謝罪

高潮--范增舉玉、項莊舞劍、項伯翼蔽、樊噲闖帳

結局--劉邦脫逃、張良留謝

尾聲--劉邦誅曹

八、佈置課後作業:

整理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現象,由各學習小組合作完成,作成課件,課上展示。

第二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

疏通文句,歸納整理本文文言現象,進行文句、文段翻譯訓練。

本課時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參考:荀子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談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學習文言文更應如此。因時間關係,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語意及語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歸納整理,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二、小組派出代表展示集體研究成果,教師視情況糾正點撥

參考內容:

一詞多義:辭、幸、因、謝、安、舉

古今異義:山東、婚姻、所以、非常、細說、河南

通假字:採、距、內、倍、要、蚤、豪、郤、參、坐等

詞類活用:(略)

特殊句式:(略)

文中成語:鴻門宴/秋毫無犯/勞苦功高/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教師點撥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誤之處,如“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中的“當”就不是通假字,同時要注意規律的總結。

三、重點語句及語段翻譯

①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任相,珍寶盡有之。”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特殊句式及關鍵詞語)

②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省略句)。

③距關,毋內諸候,秦地可盡王也(通假字)。

④“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詞類活用、固定短語、特殊句式、通假字)

⑤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羽默然不應。(詞類活用及句式)

⑥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爲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特殊句式)

⑦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關鍵詞語)

⑧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爲大王不取也!”(詞類活用、偏義副詞、特殊句式)

⑨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關鍵詞語)

⑩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特殊句式)

四、課後作業佈置

思考:

課文是如何塑造劉邦、項羽等人物形象的?

如何認識與評價這兩個歷史人物,尤其是項羽,請談談你的看法。

第三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

賞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評價歷史人物的得失(重點是項羽)

本課時教學過程:

一、討論劉邦、項羽人物形象

劉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謀善斷。多謀機詐,很講策略。見風使舵、能屈能伸、善於玩弄手腕。虛僞、善於推諉。果斷。

項羽:缺乏政治遠見,沽名釣譽,爲人不忍,剛愎自用,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許同學有不同認識,只要有理有據即可。

項羽的“自高自大”可結合鴻門宴的座次來談。

二、賞析評價人物形象

第一步:作者是如何刻劃人物形象的?

要點:(1)在矛盾鬥爭中刻劃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鬥爭中,圍繞着是否對劉邦發動進攻,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對樊噲的越禮行爲採取什麼態度,對劉邦逃席又採取什麼 態度展開。

(2)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劉邦和項羽的矛盾是鴻門宴中最尖銳的矛盾,因此作者將這兩個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如劉邦的虛僞狡詐,項羽的直率粗獷。這一步應在分析項羽形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點明四組人物的對照關係)

第二步:如何認識項羽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作背景介紹,以突出項羽性格的悲劇性。

第三步:作者對項羽的評價如何?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峯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將遂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爲“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項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難矣。自矜功伐,奮起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項羽本紀

提示: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有英雄的氣魄及行爲,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導致了他的悲劇。

第四步:對手(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如何?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

——史記•高祖本紀

提示:劉邦善於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項羽正是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所以他失敗了。可見能否善用人才對一個領袖人物的成敗起着關鍵作用。

第五步:項羽本人又是怎樣認識的呢?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項羽《垓下歌》

第六步:後人對項羽的評價又是怎樣?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明確:

杜  牧:男兒應當能屈能伸,不輕言失敗。應從“包羞忍恥”“捲土重來”分析入手。

王安石:軍民離心,敗勢難回。由“壯士哀“勢難回”“肯與君王捲土來”分析入手。

李清照:氣勢豪壯,令人敬仰。結合李清照身世簡要點撥。

第七步:小結。

三、佈置作業

結合《鴻門宴》的學習,聯繫古今人物對項羽的理解,將自已對這一人物的認識寫一篇人物評論。(600字以內)

《鴻門宴》教學設計 篇七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鴻門宴》。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大綱要求,高中語文要在指導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基礎上,進入文學鑑賞的層次。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評價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節選於其中的《鴻門宴》,可謂“史聖”司馬遷的典範文筆。本文是史傳文學中的精彩篇章,情節發展跌宕起伏,波譎雲詭,讀來扣人心絃。它一直被中學選爲文言文教材,是以鴻門宴爲特定舞臺,上演了一幕驚心動魄的“戲劇”,其中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尤其主要形象項羽,以其獨特的風采成爲千百讀者們欣賞與品評的話題。

2、說學生情況

高一第二學期的學生已經基本具有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但還不具備古文學習的主動性,所以着力培養他們古文學習的主動性。

3、教學目標

依據學生學習特點、教材特色以及大綱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司馬遷與《史記》,瞭解鴻門宴會的時代背景。

2、.積累文中重要的生詞,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

3、把握故事情節,瞭解司馬遷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情節概述法 2、討論質疑法 3、人物品評法

(3)情感與態度目標:

1. 學習司馬遷身遭凌辱、發憤著書的精神,從容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2. 認識造成項羽悲劇的根本原因,吸取“驕兵必敗”的教訓。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把握故事情節,

(學生在第一單元剛剛學過小說的順序,這重點的設置就是對舊有知識的回顧,也是 引起學生興趣的方法,故事總是引人入勝的。)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

(文言文的學習古文知識一直是重點,爲了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內容及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必須加強積累和掌握文言詞句)

3、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故事的靈魂,就要培養學生客觀的多元化的評價,人物可以開放性地讓學生自由點評,教師適時加以點撥,能自圓其說既可)

難點:1、從鴻門宴會坐次安排看風雲突起。

(鴻門宴如同一個舞臺,各色人物粉墨登場,最能體現其人物性格的優在其中的鬥爭,但學生並不掌握古時的禮儀,要教師簡介才能使他們明白。這也是理解項羽這個人物的一個方面。)

2、掌握文中的多義詞和詞類活用現象。

(古文與現代文的差別就體現在詞語的區別上,所以能有效的區別詞性和詞義就尤爲重要,而且其數量大,範圍廣,學生難以掌握。所以將其設爲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針對學生學習古文能力尚弱的實際情況,設計出適合本文的教學方法,即“以情節帶語言”,就是引導、點撥學生利用對故事情節的理解、把握來帶動對疑難語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脈帶動語脈,培養學生利用語感來推斷疑難語句的能力。爲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營造作品的現場感,本課主要的教學手段。這就需要情節概述法。

除依據文本強化情節的感知外,我還將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人物掛圖、詩詞卡片及書中插圖,努力創設鴻門宴上劍拔弩張的氛圍。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轉變。同時又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質疑,教師適時的啓發點撥,使整個教學導有序,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這就是討論質疑法。

2、說學法

(1)根據高一第二學期學生的古文素養情況,着力培養他們古文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本課還將採用自主式學習法,讓學生在學習古文時“動”起來,引導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整合,自主積累和自主提高。

(2)本課主人公項羽是一個個性鮮明的形象,也是歷來有爭議的人物,爲激活學生的思維,本課將採用討論式學習法,讓學生立足文本,從不同的視角見仁見智,對主人公給予政治、歷史、文學及心理學等等多元的評價。

3、教具

收錄機、朗讀帶、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過程

一是詩歌導入,創設情境。投影顯示項羽《垓下歌》和劉邦《大風歌》,

(目的是:以詩激趣,用二人成敗不同,功業相反的結果,引導學生思考,同時,讓作品中的項、劉出場,教者在說明時,傾向於對項的評說,讓學生帶着遺憾的心理,進入課文,解讀項王。

二是簡介作者,瞭解背景。鑑於學生已在國中接觸了司馬遷作品,本課由學生先行總結,教者最後明確和深化,講析作者的生平、創作和人格特徵。在張掛陳涉起義和楚漢相爭圖片後,簡要介紹時代背景。

目的:創設課文學生情境,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是掃除障礙,整體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檢查學生對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實詞的解釋,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請學生複述情節,並用四字格來概括從開端至結局的情節,要以主謂短語出現,且主語系文中的人物。這樣,時刻突出人物形象、情節進程和性格衝突。

目的是:學生有興趣自然就會找尋他還不懂的內容,來進一步豐富他心中的人物形象

四是發散思維,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時的內部層次首先從課文插圖,討論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從人物對項與劉的稱呼,品析人物之間的微妙關係,進一步分析項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項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引出發散思維。比如可能的幾種觀點:情意綿綿的偉丈夫、氣蓋一世自我精神王國的國王、豁達的男子漢等。

目的:用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插上創新的翅膀。可從是否成就帝業、是否有利於國家統一、是否表現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視角,展開討論。既培養了學生評價人物的能力,又適當地加強拉價值觀的培養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鑑。分析人物描寫方法,通過討論,使學生掌握語言行動描寫人物和對比烘托描寫人物的方法。

目的: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爲以後自己作文提供了借鑑

六是虛擬歷史,訓練想象。用一個“假如項王一怒殺了劉邦”的設想,讓學生盡情想象和推斷。

這一環節的設置,即是對文本的再創造,又是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七是自主總結,強化古文知識。

1、詞類活用(名作動、名作狀、形作名、使動等)

2、句式(省略、狀語後置、賓語前置、判斷、被動、固定等)

3、古今異義(婚姻、非常、今人、細說等)

4、爲的用法

5、成語識記(人爲……、大行……、秋毫……、勞苦……)

6、一詞多義(因、如、舉、意、謝等)

鴻門宴教案 篇八

從容說課

《鴻門宴》是《史記》的名篇,又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的典範作品。它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爲了爭奪農民起義軍勝利成果而首次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作者以嫺熟的藝術技巧,塑造了多個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項羽、劉邦、范增、項伯等。認識這些文學形象,把握他們的性格特點是學習這篇課文的關鍵。文章還描繪了許多富有戲劇性的難忘場面,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絃。

本文是中學語文教材中最長的文言文之一,語言現象及詞彙都極爲豐富,可以作爲學生學習常用文言特殊句式,常見的實詞活用現象以及積累文言詞語的良好素材。這是本課教學的另一個重點。

本文爲講讀課,文字淺易,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學生對這段歷史又比較熟悉,結合註釋應該能讀懂大意,不需要逐句翻譯。因此本文準備採用表演法、合作學習法、歸納法、朗讀法等教學方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瞭解情節,學習字詞句。然後針對學生的疑難,教師加以點撥、歸納。在此基礎上討論人物形象的塑造。

擬定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設想:簡介作者,聽課文錄音,根據註釋初步疏通課文內容;看課本劇表演,熟悉故事情節。通過學生討論“演員”的表演是否到位來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設想:在學生的點評中,熟悉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穿插帶講重要字詞、句式。

第三課時:

教學設想:總結寫作特色,自己歸納課文字詞、句式。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司馬遷與《史記》。

2.學習文言字詞句,掌握通假字,歸納多義詞,瞭解句式的特點。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對歷史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習,瞭解《史記》的相關內容及故事發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內容,歸納、整理常見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探究學習,學習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學會初步評價人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學習瞭解人物個性與歷史之間的緊密關係。

教學重點

積累和歸納常見的文言詞語和句式。

教學難點

在矛盾衝突中把握人物形象。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師:《霸王別姬》的故事大家多少有所耳聞,項羽被劉邦打敗,在垓下與自己的愛姬話別,寫下這首楚辭體的詩歌《垓下歌》。它的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爲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鬥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竟不肯率先衝出重圍。他認爲烏騅暗示着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大家一起來讀一下這首詩,感受一下這位悲劇英雄的末路之痛。

【學生齊讀、理解。】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師:對於項羽的失敗,歷來衆說紛紜,但鴻門宴是項羽轉勝爲敗的一個起點卻是歷史公認的事實。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爲“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爲主要矛盾展開。關於這段歷史,史書多有記載,而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來自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哪位同學可以幫大家回顧一下關於作家、著作的一些知識?

生: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三千年的歷史。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

師:很好,魯迅先生曾對《史記》給予了很高的讚譽,他怎麼說的?

生:魯迅稱它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師:對!這句話意即它既是史學鉅著,又是文學鉅著。所以我們學習本文不但是瞭解這段歷史,還要重點學習、賞析作者塑造人物、構思精彩的文學表現手法。接下來我們先聽聽全文的朗讀,一方面注意讀音;另一方面再熟悉一下故事情節。

[推進新課]

創設氛圍,合作學習

【學生聽全文錄音,教師巡堂。】

師:錄音聽完了,哪位同學可以把本文要異讀的字點出來?

生:破音異讀有:沛公欲王關中(wàng)、道芷陽間行(jiàn);通假異讀有: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要項伯(通“邀”)、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師:爲了將大家更好地帶入故事,更深入地認識文中的一個個人物形象,我們班的幾位同學在課前排演了一出《鴻門宴》,請大家一起觀賞。希望在座的能給幾位同學一些評價,看誰對自己的角色把握得更準確。現在有請幾位演員上場,大家掌聲歡迎。

【學生表演。】

師:很好,大家再次掌聲鼓勵!

【學生鼓掌。】

師:剛纔的表演很精彩,相信大家對故事情節更加清楚了。整個故事有張有弛,跌宕起伏。哪位同學來說說自己覺得最爲精彩的部分?

生:我覺得劉邦定計一節非常精彩。劉邦在緊急情況之下,急中生智,以拉攏項伯爲契機,扭轉了自己非常被動的處境。

生(另一生):我最喜歡鴻門宴上的緊張暗鬥。因爲它名爲宴會,實際上處處暗藏殺機,氣氛非常緊張。在這場宴會上,幾次刺殺幾近得手,但又總是在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令人冒一身冷汗。

師:的確如此,宴會上的幾番交戰被司馬遷寫得遊刃有餘,三起三落,扣人心絃。現在我們用一個曲線圖來更爲詳細地描繪一下,曲線我已經畫好,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了用四字短語分別概括這幾個情節。

生:我來。

【一生填寫,其他人思考。】

師:很好!宴會上,從“范增舉玦”以示殺掉劉邦到“項羽不應”是第一回合;從“項莊舞劍”藉機行刺到“項伯翼蔽”保護劉邦是第二回合;再從“樊噲闖帳”到“項王款待”是第三個回合。每一回合精彩紛呈,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也便躍然紙上。下面請大家以四人小組爲單位,結合課文內容對剛纔的表演進行點評。剩下的10分鐘請各組準備好發言稿,下節課發言。

課堂小結

師:本節課我們主要是瞭解了本文的相關文學知識和把握了故事的情節,下節課我們再來重點賞析人物形象。

佈置作業

師:今天的作業是完成書面翻譯!

板書設計

鴻門宴

《鴻門宴》教學設計 篇九

《鴻門宴》教案

一、課文悟讀

項羽,名籍,乃楚國貴族的後代。在陳涉、吳廣的農民起義軍迅速發展,正待西行入關之時,項羽隨叔父在吳起兵,他屢經沙場,喑嗚叱吒,所向無敵,爲推翻暴秦的統治,作出很大的貢獻,但後來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鬥爭中,項羽慘遭失敗。

《項羽本紀》是司馬遷用飽蘸個人感情的筆觸描寫了項羽一生的經歷,生動細緻地刻劃這個失敗了的英雄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既有深情的歌頌,也有充滿惋惜的批評,但歌頌總是多於批評。

《史記》參酌古今,自創新制,創立以人物爲中心貫穿歷史的紀傳體。《鴻門宴》中表現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其一,通過在矛盾衝突的場面描寫中刻畫人物,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通過生動的對話描寫、動作描寫以對當時那種劍拔弩張、殺機四伏的氣氛渲染,使讀者身臨其境,充分感受歷史脈搏的悸動。其二,通過人物的彼此輝映來突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個性,如同樣在處理突發事件時,項羽思慮膚淺、盲目自信的性格就通過“大怒”喝令下屬“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的話語神情中表露無遺;而劉邦雖“大驚”、“默然”,但連續向張良求計的“爲之奈何”則表現了他雖驚慌而能虛心求教的

性格。對項伯劉邦從極力拉攏到極力表白,竟將自己的勃勃野心說成是耿耿忠心,無不生動的表現了這個人物隨機應變、狡詐弄機的特點。還有對告密者、對謀士的態度、做法,劉項各不相同,寫劉邦是爲了烘托主要人物——項羽。另外,曹無傷與項伯,范增與張良,項莊與樊噲,這些人物也一一對應,相互映襯。其三,善用細節表現、刻畫人物,如鴻門宴中座次的安排生動地體現了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項羽的驕妄自負及劉邦的委曲求全等內容。再如范增起召項莊行刺劉邦,曰:“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當劉邦安然逃脫,范增仰天長嘆:“吾屬今爲之虜矣”。從一開始將自己排除於項氏集團的“若屬”到“吾屬”的變化,反映了范增從對羽

“爲人不忍”的憤怒到感到無法與“豎子謀”的絕望、悲哀,心理刻劃尤其生動。

讀《鴻門宴》,再一次體會到司馬遷敘史的魅力,《史記》真無愧於魯迅“史家之

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千古評價。

二、亮點探究

1.簡要概述故事的發展經過,用圖示法來表現文章情節的起落。

探究學習:本文敘述了劉邦和項羽兩支起義軍分路聯合進攻秦朝,劉邦先入關破咸陽後同項羽展開的一場政治鬥爭。故事結構完整,曲折動人,由曹無傷告密始,以劉邦力誅曹無傷終,首尾照應,緊湊自然。全文情節五起五落,張弛有效,波瀾起伏,如下文所示:

無傷告密(一起)    項伯夜訪(一落)

範増舉玦(二起)    項王不應(二落)

項莊舞劍(三起)    項伯翼蔽(三落)

樊噲闖帳(四起)    項王款樊(四落)

張良留謝(五起)    沛公誅奸(五落)

2.以項羽及劉邦爲例,說說司馬遷是怎樣描寫人物的?

探究學習:一方面,作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始終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另一方面,善用對比烘托刻畫人物。如項羽優柔寡斷(改變進攻劉邦的決定,對範増在席間殺死劉邦的企圖不表態,在沛公逃席後依然受璧);劉邦遇事果斷(如臨危不懼,從善如流,親往謝罪,立誅曹無傷)。項羽率直粗獷(聞劉邦“謝語”而脫口供出曹無傷,聞樊噲“譙語”而“無有以應”);劉邦則能屈能伸(先破秦而對項羽謙詞卑禮,宴會之上受不公平待遇而泰然處之)。項羽不善用人(關鍵時刻不聽範増);而劉邦則對張良,甚至樊噲言聽計從,初見項伯,即“兄事之”、“卮酒爲壽”、“約爲婚姻”,

足見劉邦是多麼善於拉攏人,爲己所用。

3.分析劉邦刻意要項伯帶給項羽的話及他自己至鴻門時的謝辭,樊噲闖帳的語言,體會司馬遷描寫人物語言的妙處。

探究學習:先看劉邦對項伯的表白(此話也是有意讓項伯轉述給項羽聽的):“秋毫不敢有所近”——說“不敢”而不說“不曾”,多麼恭順!“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待”,多麼虔誠!“日夜望將軍至”——說“望”而不說“等”,多麼迫切!再看劉邦的卑詞“謝罪”:他言必稱“將軍”,說自己與項羽“戮力而攻秦”,是戰友而非敵人;將“先入關破秦”說成是不自意,以表自己的力量不如項羽;把“得復見將軍於此”當作是自己莫大的榮幸以滿足項羽的虛榮心;最後,他還把項羽的憤怒歸咎於“小人”的挑撥,爲項羽推卸責任,及時給項羽一個臺階下。而樊噲在緊張的氣氛中登場,他說的話意思基本與劉邦一致,但策略有所改變。劉邦以委屈來求全,樊噲則理直氣壯責之以“義”,說亡秦教訓,申懷王約束,但沛公不自王而待項羽來,期待“封侯之賞”,雖爲指責又寓尊項羽之意使自矜攻伐的項羽聽得耳順心舒。可以說劉邦主僕二人一唱一和,一“攻”一“守”,完全攻陷了項羽的戒備心理。

4.“鴻門宴”上的座次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說明了什麼?

探究學習:“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増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古代禮儀,宴會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爲南向,再次北向,西向爲侍坐。可見在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是首席,範増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是侍坐。宴設於項羽帳中,劉邦雖爲賓客,卻的不到尊位,可見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也可見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劉邦處境堪虞,但劉邦卻能泰然處之,可見起能屈能伸。而項氏集團內部,謀士範増的地位還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謀,已初見端倪。

5.“鴻門宴”事件發生時,項羽爲諸侯上將軍,劉邦因起兵於沛,人稱沛公,都還未稱王,但《史記》卻超前稱王,試分析司馬遷的用意。

探究學習:處於矛盾衝突頂峯時,人物之間的稱謂,往往能體現人物間微妙而複雜

的關係。文中,張良三次稱劉邦爲“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自己在場,後一次只添了幾個自

己人,稱“大王”正表露他們君臣同心協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而勝之的雄心壯

志。項伯、範増、項莊都是項羽的部下,他們稱項羽爲“項王”、“君王”,顯然

是出於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是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而張良、樊噲雖是

劉邦的部下,由於力量對比懸殊,出於表面上的曲意奉迎,自然也稱項羽爲王。劉

邦畢竟身份不同,用語不能過於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六次稱項羽爲將軍,

只有最後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爲“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是遲早的

事,另一方面,是在他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份之虞。由這些稱謂來看,劉邦集團

處處恭恭敬敬,低聲下氣,以臣下的身份盡力滿足項羽的自尊自大的心理。

三、選題設計

1.有人說,項羽因爲放走劉邦而導致最終失敗,你認爲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來源:]

研究提示:項羽失敗的原因很多,宜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進行考察研究。其中,項

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項羽滅秦之後,逆歷史潮流而行,襲周制“分裂天下而封

諸侯”,使社會再次回到秦統一以前的分裂、**的狀態。

參讀書目:《史記》 司馬遷         《古文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鴻門宴》教學設計 篇十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2、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3、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4、瞭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學習重點

一、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二、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學習難點:

辨析疑難語句、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

學習課時:三課時。

學法:自讀自譯,質疑研討。

第一課時

一、課文助讀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瞭解時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在沛縣起兵、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爲“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

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爲主要矛盾展開。

三、通讀全文(讀準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語,通其大意)

(1)注音釋義

饗xiǎnɡ:用酒食款待賓客,犒勞。       卮zhī:酒杯。

戮lù力:合力。                        玦jué:半環形的玉器。

瞋chēn目:瞪眼。                      目眥zì:眼眶,一說眼角。

跽jì:跪直身子。                      參cān乘:驂乘,車右擔任警衛的人。

彘zhì肩:豬的前腿。                   啖dàn:吃。

俎zǔ:砧板。                          間jiàn行:從小路走。

鯫zōu(短小、淺陋)                       郤xì(同隙)

桮bēi (同杯)                     噲kuài (嚥下去)

戟jǐ(長柄兵器)                          芷zhǐ(多年生草本植物)

(2)找出通假字,寫出本字並釋意。

1.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張良出,要項伯。

3.秋豪不敢有所近。                     4.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因擊沛公於坐;置之坐上。             8.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9.拔劍切而啗之                         10.沛公不勝桮杓

(3)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四、研讀第一段

1、反覆閱讀並翻譯第一段,質疑問難,研討交流。

2、課堂演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沛公軍霸上                              沛公欲王關中

沛公居山東時                            使子嬰爲相

爲擊破沛公軍

(2)翻譯下列句子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3)齊讀課文,試概括第一段情節。

曹無傷告密;              ;                。

五、研讀第二段

1、反覆閱讀並翻譯第二段,質疑問難,研討交流。

2、課堂演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素善留侯張良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不可不語                                秦地可盡王也

約爲婚姻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孰與君少長                              籍吏民

故聽之                                  君安與項伯有故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2)翻譯下列句子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項伯)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具去。

(3)試概括第二段情節。

答: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解釋重點詞語,翻譯重要句子。

2、朗讀課文

二、研讀第三段

1、反覆閱讀並翻譯第三段,質疑問難,研討交流。

2、課堂演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項王項伯東向坐

范增數目項王                            項伯亦拔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欲止不內                                頭髮上指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而聽細說

(2)翻譯下列句子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

不然,籍何以至此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夫秦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客何爲者

(3)試概括第三段情節。

答:

三、研讀第四段

1、反覆閱讀文本並翻譯第四段,質疑問難,研討交流。

2、課堂演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乃令張良留謝                             沛公則置車騎

道芷陽間行                               間至軍矣

再拜獻大王足下                           拔劍撞而破之

(2)翻譯下列句子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屬今爲之虜矣

(3)試概括第四段情節。

答:

第三課時

一、複習

1、解釋3、4節重點詞語,翻譯重要句子。

2、朗讀課文

二、分析幾個人物形象

項羽和劉邦:(雙方首腦)

共同點:胸懷大志 項羽“彼可取而代之!”

劉邦“大丈夫生當如此也!”

1.項羽

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驕矜自負,聽到“沛公欲王關中”的密報,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項伯斡旋泄露軍機,項羽麻痹不問,項伯說項羽“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項羽又在“義”字上思慮不定。鴻門宴上劉邦一席花言巧語,竟使項羽不好意思,暴露了無傷,說明他無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舉玦,“項王默然不應”,“項莊拔劍起舞”,項伯“翼蔽沛公”,聽之任之,說明項羽不聽人言,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優柔寡斷,坐失良機。樊噲闖宴,威懾項羽,慷慨陳詞,指斥項羽。項羽沽名釣譽,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讚賞、賜坐。劉邦逃跑,項羽受璧,無可奈何,缺乏深謀遠慮。

聽曹無傷言(大怒)決意伐劉——受項伯說(許諾)答應善遇——受劉謝罪(留飲)自愧設宴——見增舉佩(默然)縱容劉邦——見伯護劉(不應)繼續縱容——樊噲闖斥(稱讚)賜坐賜酒——張良留謝(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點:

唯我獨尊、光明磊落、寬宏大量、直率魯莽、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優柔寡斷、眼見不遠、不善用人。

2.劉邦

出身農家,不務正業,貪財好色,一心稱王。鯫生獻計“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正中劉邦下懷。這樣重大事件,劉邦都沒有告訴過謀士張良,真有心計。緊急關頭,搖尾乞憐,又向張良求救。張良不計前事,連發數問,從實際出發,提出“沛公不敢背項王”的方針。劉邦首先懷疑張良與項伯的關係,既而心領神會,立刻接見項伯,說得天花亂墜,做得天衣無縫,機敏過人,貫徹執行張良的方針真叫漂亮!拉攏收買了項伯,通過項伯軟化了項羽,在鴻門宴上受到項伯的“翼蔽”。

劉邦鴻門謝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膽量有氣魄,而又卑躬屈節,稱項羽爲“將軍”,自稱“臣”,奉承項羽,掩飾自己,拉舊關係,自己“北向坐”,“張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劉邦進入咸陽,住在皇宮,盡享榮華富貴,不肯離開。見狀,樊噲與張良質問劉邦:“欲有天下耶?將爲富家翁耶?”力勸劉邦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劉邦察納雅言,“沛公軍霸上”。項羽揚言要“擊破沛公軍”的時候,他聽取了張良的意見;劉邦要逃跑的時候,又聽取了樊噲的意見。總之,劉邦還是善聽人言的。賠罪時,項羽暴露了曹無傷,劉邦不露聲色,置若罔聞,密記在心;回軍後,“立誅曹無傷”。劉邦多有心計,處事多麼果斷!

爲之奈何(驚)——求救張良(問)——拉攏項伯(謀)——謝罪項羽(奸)——脫身獨去(識)——留良代謝(周)

性格特點:

虛心請教、多謀奸詐、能言善變、頭腦清醒、善於應變、慮事周到、善於用人。

張良和范增:(雙方謀士,智囊團,事件演變的關鍵人物)

3.范增

根據劉邦入關前後的變化,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提出了策略,“急擊勿失”。鴻門宴上,數次目示、舉玦擊殺劉邦,項王不應。出召項莊,說“君王爲人不忍”,說明範增對項羽的思想還不甚瞭解。劉邦跑後,范增指桑罵槐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爾後的歷史證實了這一點。可見范增有遠見卓識,老謀深算。但處事浮躁,不該把矛盾暴露給敵方,其後果被劉邦利用。他不能準確把握項羽的思想動態,一味將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他,一方面由於他年齡地位,一方面由於他對時事觀察和對項羽的忠心。

老謀深算:奪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銳:力促擊劉、舉佩示意、出召項王

驕橫浮躁:拔劍擊鬥、斥罵項羽

4.張良

對劉邦忠誠,“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鯫生之計,劉邦沒有告訴張良,大事當前,張良不計。緊急關頭,張良運籌帷幄,沉着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張良的話語行爲並不多,但劉邦集團的一切活動,實際上都是張良導演的。

多謀善斷:言沛公不敢倍項王也、出招樊噲。

處事不驚:亡去不義、君臣商議、軍門見噲。

沉穩機智:張良留謝

處事有方:大王來何操?

曹無傷和項伯:(叛徒)

5.項伯

講哥們義氣,爲救友不顧失節。禁不住劉邦的拉攏,竟然做了劉邦的內奸。“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這有什麼不敢的呢,簡直是長劉邦的志氣,滅項羽的威風,這完全是替劉邦說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更是對劉邦歌功頌德,對項羽進行指責。難怪在項莊舞劍的時候,項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莊不得擊”。

周密,謀略:夜訪張良、極力勸羽、翼蔽沛公 、宴上東向坐

6.曹無傷

項強劉弱,密報項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機未成丟了小命。

魯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後被誅

7.項莊

沒有頭腦,劍術不佳,刺殺劉邦未成,笨拙無能。

有勇無謀,被動。

8.樊噲

忠誠。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勇武。“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士。難怪項王都得“按劍而跽”,驚呼:“壯士!”大斗飲酒,大塊吃肉,粗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辯,慷慨陳詞,痛責項王,說來頭頭是道。有勇有智。罵得項羽,“未有以應”,只好賜坐。

有勇有謀,粗中有細,主動請戰

三、刻畫人物的方法

1、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

劉、項兩個集團之間的矛盾

項羽一方內部殺不殺劉邦的矛盾

2、對比照應

人物結構:兩峯並峙,雙水分流。

項羽集團  項羽  范增   項伯    項莊

劉邦集團  劉邦  張良  曹無傷   樊噲

對比照應,互相輝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勝孰負,不問自明。

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缺乏遠慮,用人唯親,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輕敵麻痹,養奸貽患,內部不團結;劉邦則與之相反,雖處劣勢,但能忍辱負重,虛心下問,善於機變,知人善任,使謀臣盡施其謀,將士盡效其力,並瓦解敵方爲自己效勞,及時清除內奸。劉、項在鬥爭中地位發生的變化,劉勝項負自成定局。

3、出色的動作語言描寫

試舉例說明:

四、討論

思考劉項雙方成敗的原因

補充材料:

劉邦論成敗: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

對項羽的評價:

11.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①,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②?何興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隴畝之中⑤,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爲“霸王”,位雖不終⑦,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⑧,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⑨,奮其私智而不師古⑩,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11),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12),過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豈不謬哉!

① 周生:《正義》引孔文祥說以爲是漢代儒者,姓周。蓋:大概。重瞳子:兩個瞳人兒。②苗裔:後代。③何興之暴:怎麼起來得這麼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勢”,權勢,權柄。又:有人認爲“尺寸”指尺寸之地,這句在“寸”字後斷句,“乘執”屬下句,是趁勢的意思。⑤隴畝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間。“隴”,同“壟”。⑥五諸侯:指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個諸侯國。⑦位  :指王位。不終:指沒有維持下來。“終”,到最後。⑧背關:捨棄關中。“背”,棄。⑨矜:誇。功伐:功勞,“伐”與“功”同義。⑩奮:振,這裏有極力施展的意思。師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過:錯。(14)乃:竟然。引:拿過來,這裏有找詞兒的意思。

司馬遷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有英雄的氣魄和行爲,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導致了他的悲劇。

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認爲:男兒應當能屈能伸捲土重來。從“包羞忍恥”“捲土重來”分析入手。

題烏江項王廟詩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爲君王捲土來?

王安石認爲: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根據“壯士衰”“勢難回”“肯與君王捲土來”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圖。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認爲:項羽氣勢豪壯,令人敬仰。因爲從開始至結束都洋溢着對英雄的讚美和敬仰。

2、毛澤東

鍾出風雨起蒼皇,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距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摘自毛澤東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毛澤東認爲項羽在處理和劉邦的關係上犯了沽名釣譽的錯誤,最終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這裏毛澤東引用這段歷史事實,意在號召中國共產黨人和全軍指戰員利用佔領南京以後的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有利形勢,將革命進行到底,徹底消滅蔣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