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河童之夏》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1.5W

《河童之夏》觀後感(精品多篇)

河童之夏影評 篇一

《河童之夏》的原名應該是“跟河童小咕一起的暑假時光”,聽上去它應該是滿懷童趣,平易近人。日本人善待不少妖怪,雪女的傳說更是屢次被搬上銀幕,加以讚美和表現。再後來,甚至有了《妖怪大戰爭》,百多個妖怪齊上陣,博取孩童一笑。

中國的觀衆肯定缺乏類似的預期心理———無論怎麼看,長着鳥嘴身背龜殼,頭頂有一碗狀水窪凹鏡的河童就缺乏外形上的優勢,怎麼都叫人憐愛不起來,遠不如宮崎駿的龍貓或者高畑勳的狸貓來得乖巧好玩。妖怪終究是妖怪,連有着民間故事基礎的日本人乍一看河童的醜樣都會嚇一大跳。這隻名叫小咕的河童有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是其唯一可算優勢的地方,流露出來的神色充滿委屈、哀傷和不解。因爲人類的兇殘,它失去了父母雙親。因爲人類的出沒和改造,它甚至沒有了自由活動的空間,從水澤、河流到土地甚至是夥伴。

正如常見的兒童故事,小咕在百多年後重見天日,遇上了一戶好人家。它不說謊有禮貌又始終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它跟康一還有康一的爸爸媽媽都相處融洽,唯一視它爲眼中釘的是康一的妹妹,她對家裏多了這樣一個綠色的瘦小傢伙非常不滿,原因是小咕搶走了本該屬於她的家人關愛還有注意力。不過這屬於典型的小女孩脾氣,也是常見的編劇設置。妹妹的態度轉變更加印證了小咕的完美所在,由河童到人類,後者的醜惡和卑鄙更加凸顯。

河童存在的消息不脛而走,引得全城轟動關注,造成媒體的糾纏和民衆的圍觀,上原一家愁雲密佈,小咕也是深受其擾。小咕之所以無親無故、無家可歸和無所適從,完全是拜得人類所賜,而人類卻渾然不知,肆意地改造着屬於他們的世界。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敬畏也不相信任何的神明,更不會去考慮其他物種乃至一個從不存在的妖怪的感受。河童的悲哀折射出了人類的無知愚昧,用小咕的話說,他們沒有了靈魂。

不知道是否達成默契,東京塔又一次無可避免地成爲撼動觀衆心靈的標誌物。在衆人的尾追下,小咕嘴裏銜着父親乾枯的斷臂,費勁全身力氣,爬上了高高的東京塔。它呆坐在紅色鋼筋上,身前背後都是灰色的、充滿壓迫感的水泥森林,作爲觀衆的我們和它一樣,感受到了空前的無以名狀的悲哀。烏雲席捲,一場壓迫整個城市的大雨從天而降。

在這裏,《河童之夏》要傳達的已經不是前半段的有趣跟和諧,影片要挑戰的是人類的行爲準則。借河童說人類,批判了數典忘祖、目空一切的短視人類。人類需要什麼,然後失去了什麼,有時候連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人與自然的相處,絕不是單向性的獵奇和假惺惺的關注,片中媒體對於河童的百般堵截恰好說明了這一點。環保主義者宮崎駿用了多部影片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主題,《河童之夏》在這一點上更接近《百變狸貓》。河童小咕的將來很可能是選擇易裝爲人類,告別在清水裏自在遨遊的天然生活,不能以真面目示人。相對來說,沖繩的某個小島人跡罕至,但小咕所記憶的,誠如父親所言的美好時光就此是一去不復返了。

對於人類來說,補救未晚。只是多數人渾渾噩噩,尚未覺醒,更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改變以及未來的走向,少數一部分人無力去阻擋時代的車輪。我所持的觀點可能跟原惠一一樣悲觀,今天的河童就是明天的人類。

用掉兩個多小時,《河童之夏》纔講清了小咕的前世今生,裏面散落着許多美好的幽默和笑點,不過在後面完全被悲傷所壓倒。電影裏面對於小咕之外的康一也用了些筆墨,他帶着些稚嫩,做過錯事,卻能及時彌補。多出來的情感部分,又講述了一個少女的輔線故事,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她在現實中被隔離、被奚落,甚至一度喪失了融入人羣的信心。一個飽受同學欺負虐待的男孩,只能把同樣行爲施加給作爲弱者的狗,看上去他們都是令人心痛。

借一隻大狗和河童的言語對話,影片說人本身就是過於複雜的生物。這不是振聾發聵,作爲人類,只有置身事外的評價才能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

《河童之夏》電影觀後感 篇二

河童,是日本民間傳說中一種精靈,顧名思義,與水密不可分,傳說中河童的頭頂有一塊凹鏡內盛滿水,如其生命,無水則死。

《河童之夏》故事說起來是很老套的,小學生康一在放學路上無意中被一塊石頭絆倒,意外發現石頭裏竟然封印着一隻幾百年前因爲一場地震而沉睡至今的小河童。康一將河童帶回家,給他取名小咕,灌以求生之水,小咕與一家人相處得日漸融洽,卻也日漸思念昔日的家園。沉睡了幾百年的小咕不瞭解外面的世界,不瞭解社會的兇險,一心踏上尋訪河童故鄉之旅。

在遠野市的鄉間,和煦的暖風,如洗的碧空,清澈的溪流,綠油油的稻田,帶着點點殘存的幾百年前的記憶,小咕依稀回到了故鄉。然而物是人非,早已沒有河童同伴們的影子。失望的小咕和康一回到東京的家裏,卻捲入被媒體曝光的氤氳,圍追堵截,監視偷拍。在一次被電視臺強拉去做訪談節目的過程中,一個民俗學家爲了炫耀自己早已發現有河童存在,在衆人面前出示了家族收藏的河童手臂標本,而當小咕看到這段斷臂,竟抑制不住地嚎啕大哭起來,原來這正是幾百年前爸爸被人類殺害時砍下的手臂。

在幾百年前的江戶武士時代,龍神沼澤一帶,河童一族和人類共同生活在這片沼澤地,有一天小咕的爸爸得知這片沼澤即將被人類填平,於是帶着禮品(肥美的鯉魚)隻身前往請求那名武士大人不要佔據河童一族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卻被充滿猜忌和暴戾的武士無端殺害。小咕目睹父親被人類殺害,倉皇中一場地震救它免於屠刀之下,卻將它埋在這場地震的廢墟中,百年後,康一無意中摔爛了封存小咕的石頭,才讓這個幾百年前的精靈再見天日。

當小咕捧着父親的斷臂痛哭不止時,無數的閃光燈和鏡頭聚焦到小咕身上,不堪忍受的小咕使出超能力擊爆鏡頭後落荒而逃……可是,在這個人類的世界裏,到處都是人,汽車,房子,小咕怎麼逃也逃不出這個重重壓力的人類社會,走投無路之下,懷抱父親的斷臂爬上了東京鐵塔。

河童之夏影評 篇三

《河童之夏》,很動人的卡通片。奇怪,這一年常常被卡通片感動着!

咕,註定是孤單、寂寞的。因爲他在河童滅絕了很多年之後,在完全被人類佔據和控制了的地球,很偶然地從化石中復活了。雖然很幸運,他遇到的是一個善良的家庭,可是周遭還有那麼多不善良的眼睛虎視眈眈地盯着,孤獨和恐懼總是如影隨形。

咕用盡全力也沒找到同類,可是他幸運地找到了已經死去的爸爸的手臂。那已經乾癟的像化石一般的手臂,在咕的眼裏是那麼的親切,抱着它,彷彿牽着父親的手。咕用盡全力傷心地哭着,而我也跟着不停地抽噎……

咕,是堅強的,他最終選擇孤單而樂觀地生活下去。無論遇到什麼挫折,我們也應該如此。

《河童之夏》的原名應該是“跟河童小咕一起的暑假時光”,聽上去它應該是滿懷童趣,平易近人。日本人善待不少妖怪,雪女的傳說更是屢次被搬上銀幕,加以讚美和表現。再後來,甚至有了《妖怪大戰爭》,百多個妖怪齊上陣,博取孩童一笑。

中國的觀衆肯定缺乏類似的預期心理——無論怎麼看,長着鳥嘴身背龜殼,頭頂有一碗狀水窪凹鏡的河童就缺乏外形上的優勢,怎麼都叫人憐愛不起來,遠不如宮崎駿的龍貓或者高畑勳的狸貓來得乖巧好玩。妖怪終究是妖怪,連有着民間故事基礎的日本人乍一看河童的醜樣都會嚇一大跳。這隻名叫小咕的河童有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是其唯一可算優勢的地方,流露出來的神色充滿委屈、哀傷和不解。因爲人類的兇殘,它失去了父母雙親。因爲人類的出沒和改造,它甚至沒有了自由活動的空間,從水澤、河流到土地甚至是夥伴。

正如常見的兒童故事,小咕在百多年後重見天日,遇上了一戶好人家。它不說謊有禮貌又始終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它跟康一還有康一的爸爸媽媽都相處融洽,唯一視它爲眼中釘的是康一的妹妹,她對家裏多了這樣一個綠色的瘦小傢伙非常不滿,原因是小咕搶走了本該屬於她的家人關愛還有注意力。不過這屬於典型的小女孩脾氣,也是常見的編劇設置。妹妹的態度轉變更加印證了小咕的完美所在,由河童到人類,後者的醜惡和卑鄙更加凸顯。

河童存在的消息不脛而走,引得全城轟動關注,造成媒體的糾纏和民衆的圍觀,上原一家愁雲密佈,小咕也是深受其擾。小咕之所以無親無故、無家可歸和無所適從,完全是拜得人類所賜,而人類卻渾然不知,肆意地改造着屬於他們的世界。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敬畏也不相信任何的神明,更不會去考慮其他物種乃至一個從不存在的妖怪的感受。河童的悲哀折射出了人類的無知愚昧,用小咕的話說,他們沒有了靈魂。

不知道是否達成默契,東京塔又一次無可避免地成爲撼動觀衆心靈的標誌物。在衆人的尾追下,小咕嘴裏銜着父親乾枯的斷臂,費勁全身力氣,爬上了高高的東京塔。它呆坐在紅色鋼筋上,身前背後都是灰色的、充滿壓迫感的水泥森林,作爲觀衆的我們和它一樣,感受到了空前的無以名狀的悲哀。烏雲席捲,一場壓迫整個城市的大雨從天而降。

在這裏,《河童之夏》要傳達的已經不是前半段的有趣跟和諧,影片要挑戰的是人類的行爲準則。借河童說人類,批判了數典忘祖、目空一切的短視人類。人類需要什麼,然後失去了什麼,有時候連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人與自然的相處,絕不是單向性的獵奇和假惺惺的關注,片中媒體對於河童的百般堵截恰好說明了這一點。環保主義者宮崎駿用了多部影片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主題,《河童之夏》在這一點上更接近《百變狸貓》。河童小咕的將來很可能是選擇易裝爲人類,告別在清水裏自在遨遊的天然生活,不能以真面目示人。相對來說,沖繩的某個小島人跡罕至,但小咕所記憶的,誠如父親所言的美好時光就此是一去不復返了。

對於人類來說,補救未晚。只是多數人渾渾噩噩,尚未覺醒,更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改變以及未來的走向,少數一部分人無力去阻擋時代的車輪。我所持的觀點可能跟原惠一一樣悲觀,今天的河童就是明天的人類。

用掉兩個多小時,《河童之夏》纔講清了小咕的前世今生,裏面散落着許多美好的幽默和笑點,不過在後面完全被悲傷所壓倒。電影裏面對於小咕之外的康一也用了些筆墨,他帶着些稚嫩,做過錯事,卻能及時彌補。多出來的情感部分,又講述了一個少女的輔線故事,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她在現實中被隔離、被奚落,甚至一度喪失了融入人羣的信心。一個飽受同學欺負虐待的男孩,只能把同樣行爲施加給作爲弱者的狗,看上去他們都是令人心痛。

借一隻大狗和河童的言語對話,影片說人本身就是過於複雜的生物。這不是振聾發聵,作爲人類,只有置身事外的評價才能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

《河童之夏》電影觀後感 篇四

每一次觀影,總會在心底迸發對人性的。拷問。河童爸爸告訴兒子“有時人比龍還可怕”、小酷對康一說“我們妖怪是從來都不說謊的,只有人類纔會說謊”、阿伯跟小酷腹語“人類是善變的動物”……類似這樣對話不勝枚舉。也有一些尖銳的情節:好心求武士不要破壞沼澤的河童爸爸,被善於猜忌的武士砍殺於刀下;沉默寡言但心地善良的菊池同學,經常受到同學們的欺辱;好奇卻又愚蠢的好事者,爲了“一千萬”而想捉住河童的勢利之徒……更有一些我們呲之以鼻的同憤點:教授以爲他祖先留下的是一隻作亂河童的手臂、兩個年輕人在撞死阿伯後毫不猶豫的選擇逃走……

這部動畫片除了對深刻話題的討論,也不乏輕鬆愉快的片段。當河童小酷喝醉時,舞着“滴答滴答”求雨舞時的可愛模樣;兩個講着鬼故事的年輕情侶走過看到小酷在雨中玩水時驚嚇着逃走的驚慌;小酷在比賽相撲時候的自信滿滿等等。

當然,這部動畫片也有一些極其細膩之處。在刻畫康一的小妹妹小瞳的時候,小孩子的個性被描繪得淋漓盡致,總是經不住莞爾,想起自己小時候或是家中的小弟弟小妹妹,總愛粘着爸爸媽媽撒嬌,總會在哥哥姐姐出糗時向父母“邀功”,當覺得被欺負了,總是會咧着嘴哭,當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或物時,會毫不掩飾的表現出來,也很容易喜歡上一個人,那怕他只是給了你一塊不值錢的“玻璃珠”,當喜歡的人要離開的時,會生氣的大喊“X是大笨蛋,永遠不要再回來啦”;在講訴康一帶小酷第一次尋找河童之旅中,大叔大嬸們對這位來自東京的小勇士的讚賞,康一害羞的表現,似乎覺得是生活中曾有過的支離;當康一填包裹表時,看到扎辮子的男服務員的緊張疑惑,或是如我們小時候接近黃頭髮乞丐褲的年輕人時的感受。

雖然影片是以一個美好的結果結尾的,小酷終於找到了一個同類,並暫時地居住在一個少人的地方,但是卻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在世界各地,無不充滿了人的腳印,一些妖怪不得不選擇將自己化爲人的模樣以維持生存,這讓我想起了宮崎駿的一部動畫片《百變狸貓》,其結局也有相似之處,我真不知該爲他們高興還是難過,我也不能確定這是否就是最好的結局。

不可否認,相比時下很多電影,《河童之夏》裏的人物形象有些許粗糙,可以打個比方說,就像真人電影裏並沒有美女帥哥做主角,《河童之夏》的人物畫工並不是很完美。初次選擇看它,完全是被“河童”兩字而吸引,我一直喜歡充滿神化色彩的動畫作品,像宮崎駿的許多作品裏都流溢着極其豐富的想象力般,“河童”二字給了我巨大的神祕引誘力,觀看過後才發現其實它也有很美風景,透過樹葉斑駁的陽光,微風攬過的清新,清澈見底的小溪,但更震懾的是它的故事,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美麗之夏,一次探索人性的神奇之旅。

河童之夏影評 篇五

“龍雖然恐怖,但人類卻更恐怖…”。《河童之夏》一開篇就借長着鳥嘴,背上有龜殼,頭頂上還有着一碗狀水窪凹鏡的妖怪河童說出了這部動畫的主旨:人對自然的無限制掠奪引起的紛爭。河童小酷在目睹了父親因與人類溝通被殺而產生的恐懼。隨着大地的撕裂,一起被埋進了大地之中。幾百年的斗轉星移,河童同類們早被人類的擴張而逼入絕境,人類侵佔自然空間的行爲一直沒有停止,以至於後來的小酷爬上東京鐵塔後對高度集中的工業時代發出一聲驚呼:“這是人類的巢穴嗎?”。河童小酷的命運是悲慘的,又是幸運的。

小酷被埋進土裏,河童的這一特殊“身份”讓他以化石的狀態繼續保持生命存活直到遇見了善良的上原一家。上原康一,一個沉默乖巧的小男孩,在失足掉下堤岸的遭際下發現了奇異的“小酷化石”。隨後,小酷便以家庭成員的身份入駐上原家,與康一同吃同睡,與上原全家嬉笑玩耍,與名爲“大叔”的狗用心交流,還被康一調皮的妹妹“羨慕妒忌恨”。此時,命途坎坷的小酷以人類的方式感受着初夏的溫暖。

對一切充滿好奇的小酷思念同伴。人類社會的高度發達讓他愈發想回到屬於河童的自然空間之中。善良的康一帶着小酷穿過繁忙的都市,踏上了遠野之旅。在這一塊被人類保留下來的小小的自然地帶,小酷與康一沒有找到希望。同樣身爲妖怪的座敷童子以長輩的身份告誡了小酷:一百多年間沒有遇見過河童。小酷只得心灰意冷地跟着康一回家。

家中住着日本傳說的妖怪河童,這一消息在信息爆炸的日本現代社會自然不可能隱藏太久。康一歸家途中,習慣獵奇追新的記者們使用了暴力方法脅迫康一,拍下了小酷的第一張照片。瘋狂的傳媒時代,引發了一場關於發現河童的討論大爆炸。從此,小酷和康一一家人過上了惶惶不可終日的生活。私生活被打擾,到處都是鏡頭與閃光燈,好奇的人總會跟隨在他們左右,記者們各種奇怪的問題紛至沓來。上原家平靜的生活如湖水一般被小酷這塊石頭掀起了層層波瀾。因爲小酷,上原父親在公司被上司強迫;因爲小酷,康一在學校被冷遇;因爲小酷,上原母親在超市被採訪。懂得人類的禮儀的小酷,對此深感不安。因此,當上原父親提到錄製於出席活動現場,小酷沒有猶豫就答應了。

機緣巧合,在活動現場,小酷竟然發現了隔了數百年的父親的殘臂。幾近枯萎的手臂激起了小酷深埋心底的反人類仇恨。同樣理解這一種情感的“大叔”揹負起小酷,勇敢地衝出了錄製現場,在狹小的人類空間中左衝右突,橫衝直撞,可是他們始終無法突破這一張無形的大網,最終導致了“大叔”的慘死車下。滿腔憤怒的小酷毅然爬上東京鐵塔,抱着父親那一隻殘臂。

上原一家苦苦追尋小酷。在動物們、妖怪們無法理解的“多變”的人類情感驅使下,小酷登上了鐵塔,大聲驚呼“這是人類的巢穴嗎?”。這句話,也是動畫作者對當今高度發達卻缺乏情感的人類社會的質疑,又是對人類無限制擴張,侵佔自然的一種控訴!“巢穴”一次蘊含了作者對當前快速繁殖的工業化城市的深深不滿。

小酷想帶着父親的殘臂跳下去,去尋找父親所在的那個世界。此時,烏雲出現了,上古的神龍也出現了。或許是爲了小酷的'存在,也是爲了自然界的尊嚴,更可能是爲了表達自然對人類的警醒,小酷終於明白了,他不應該選擇死亡。於是,他乖乖地回到了上原家。

面對狂熱追求熱點的媒體記者們,上原一家和小酷只能蝸居在家中,直到一封信的到來,一封不是人類寫的信。

小酷終於要離開了。他不是去尋找父親,而是去尋找同伴。上原一家深深的不捨讓小酷感到人類的情感彌足珍貴。甚至連一向希望小酷離開的康一妹妹都痛苦流涕,還拋出一句:“小酷你什麼時候回來?”

康一內蘊的全部情感則更多隱藏在心裏。包裹寄存後的苦苦等候,上車遠去的一剎那,康一滿滿的淚水終於揮灑而出。幸運的是,小酷懂得了讀心之術,作者將這一離別時刻的傷感轉化爲兩方的相知,讓人意猶未盡。

沖繩羣島的夏日是涼爽的,因爲人類擴張的步伐尚未到達這裏。化爲人形的木精給予了小酷足夠多的同伴間的幫助。

鬱鬱蔥蔥的森林,清澈的小河,小酷肆意地享受着這難得的放縱快感。游泳前的禱告,是對大自然的足夠尊重,是一種永久可持續的和諧共存。小酷對着父親的殘臂許下了兩個願望:尋找同伴及回去見康一一家人。“對不起,我交了人類朋友……”這句話夾雜了作者太多的情感,人類這一複雜的羣體,究竟會在哪一條道路上重新構建自身的價值體系,亦或是毀滅自己的未來?

整部影片的畫風比較樸實簡單,摒棄了日本動漫的傳統畫風:大眼睛的幽默風格。雖然畫風古樸單調,但是沒有遮掩其內在的光輝。影片的每一個鏡頭畫面可以說完美無瑕,山林溪石的田園景緻和樂觀健康充滿愛的家庭場景,都描畫得惟妙惟肖生動感人。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縈繞的背景音樂,傳達出恰如其分的感情波動是配樂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始終給觀者一種鼓舞、向前的力量便是其精妙之處。

在意識層面上,作者主要闡述了民間妖怪與現代人在情感上的交流,進而昇華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作者善於運用日本古代的文化符號,轉化爲動畫形象,以輕鬆幽默暢快的筆法,蘊含深刻的耐人尋味的教育意義,進而宣傳日本文化及環保意識。

“父親說過,人類將我們生存的水塘和沼澤奪走,然後是風,還有天空。漸漸地將神靈的地方都據爲己有,作爲代價就是,他們都開始失去了感情。”作者無時無刻地不在動畫的每一段落都提醒着觀衆,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纔是最重要的,人類不能夠變成麻木不仁的物種,毀滅了其他物種,人類也會失去情感,更會毀滅自己。

動畫中有一處亮點,就是借狗與河童之間的心的對話,道出了人類自我的認識:人本來就是一種過於複雜的生物。人類正在工業化的快速步伐中,慢慢地迷失自己,曾經最簡單的生活,演變成數字化、工業化,迷失了人類作爲動物最基本的特性。這不是振聾發聵,我們作爲人類本身,只有置身事外的評價才能讓我們找回自我。

這個夏天,遇見了你,《河童之夏》。一部讓我感動了好久的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