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走進博物館參觀的個人觀後感心得

觀後感5.64K

走進博物館參觀的個人觀後感心得

走進博物館參觀的個人觀後感精選心得1

歷時三年的改擴建工程,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館。3月11日,我有幸來到那裏參觀,親身感受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氣勢磅礴。

走進國博,置身於寬敞明亮的西大廳,透過7扇銅門能夠看到不遠處的天-安-門廣常南北兩側的樓梯,猶如一幅寬厚的臂膀。聽講解員介紹,銅門、樓梯,彷彿敞開的胸襟,懷抱遠方,迎接八方來客,寓意着國博的博大與包容。對着銅門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家喻戶曉,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恆心。我想,這也是放在那裏的寓意吧。

新國博建成後,構成了“兩軸一區”的建築特點。“兩軸”,分別是長330米的藝術走廊構成南北軸線,由西大廳、中央大廳、東大廳串連而成的200米長的東西軸線。“兩軸”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對稱之美。“一區”,是指在地下一層構成了由國博劇嘗學術報告廳、演播室組成的展示區。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兩軸”“一區”,然後跟隨講解員踏上了“復興之路”。經過修改完善的《復興之路》基本陳列,重新開幕。這是國博改擴建工程竣工後最新推出的第一個基本陳列。

陳列透過1280多件套珍貴文物和870多張歷史照片,回顧了1840年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抗爭,爲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充分展示了歷史和人民爲什麼和怎樣選取了馬克思主義,選取了中國共產黨,選取了社會主義道路,選取了改革開放,深刻揭示出歷史和人民爲什麼務必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遙這是目前唯一一個全面展示中華民族170年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陳列展覽。陳列共分爲五個部分:中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這條“復興之路”上,聽着講解員耐心細緻的講解,看着一幅幅珍貴的照片、油畫、文物展此刻眼前。讓我也受到了教益。

在建築風格和展示上,我同樣得到一些感觸:原建築與新建築的結合、展覽上歷史文物與多媒體科技的融合。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改擴建充分思考到原建築已在人們的腦海中經構成了特定的印象,所以,在方案設計時十分注重與原建築風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個外立面持續不變,新建築向東擴建40米,向地下擴建兩層,向地上擴建一層,新建築嵌入老建築之中,新老建築構成有機的結合。不僅僅持續了改擴建部分建築風格與原有建築的協調,並且增強了整體建築的層次感。

陳列的亮點在於展示手段的豐富多彩,不僅僅僅是照片、油畫、文物等靜態的展品,還增加了多媒體半景畫文物組合。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藏鐵路多媒體互動場景,空間模擬了一輛火車,有車頭工作艙,有座椅,牆上的電視是動態的草原景象,讓人彷彿置身於開往西-藏的列車之上。既強化了視覺效果,豐富了陳列資料,又使觀衆有了更多的參與項目。國博精心設計使修改後的陳列更加大氣莊重,增強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豐富感,彰顯出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深邃魅力。

走進博物館參觀的個人觀後感精選心得2

餘姚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文物古蹟舉世聞名。尤其是河姆渡遺址,這是我們祖先創造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的搖籃,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了。

漫步在博物館廣場,首先印入眼簾的是“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這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這還是江澤民爺爺親筆題的呢!

去發掘現場會使你大開眼界,河姆渡古文化遺址是當地村民在1973年夏天興修水利時發現的,先後兩期共發掘2800平方米,經專家們的分析研究和放射性碳14的科學測定,確認河姆渡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歷史,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是屬於我國早期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之一。經兩次考古發掘,發現它由四個互相疊壓,又有內在聯繫的文化層組成。第一、第二層距今5000至5500年,屬母系氏族公社末期;第三、四層距今約六七千年,屬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每個文化層裏,都有大量的文物、遺蹟。

更使人驚歎的是,在河姆渡遺址的第三、四文化層中,發現了大片木構建築遺蹟,經古建築家鑑定,河姆渡先民的住房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幹欄式”建築。這種已經成熟地使用榫卯的木結構建築,設計之科學,規模之宏大,不僅是我國所罕見,亦是人類建築史上最早的傑作。如果說發掘現場使人大開眼界,那麼文物展覽廳會使你歎爲觀止。一跨進博物館大門,展現在眼前就是第一展廳,這裏陳列着遺址中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有鳥類、爬行類和類等,展示了昔日河姆渡是古木參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魚躍雁飛,一派生機盎然的動物世界。

走過通道,來到第二展廳,這裏展示的是“稻作經濟”,形象地反映了稻作農業及漁獵採集活動,令人稱奇的是展出的一些7000年前人工栽培的稻穀芒刺清晰,顆粒飽滿。同時展出的還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盤等全套耕作、加工工具,以及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以夾炭黑陶爲主的鉢、釜、盆、罐等容器,不僅充分證明了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而且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東方民族的飲食習慣已基本形成,飲食文化已很豐富了。

轉彎進入第三展廳,讓我們領略了創造了許許多多奇蹟的河姆渡人精湛的雕刻工藝,生動逼真的陶塑,優美的刻畫裝飾與絢麗的繪畫,展現了河姆渡先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展出的衆多藝術品中,以象牙雕刻件最爲珍貴,作爲遺址標誌的“雙鳥朝陽”碟形器最爲醒目。徜徉在遺址公園,目睹着河姆渡人各類生活、生產場景,面對着這些河姆渡人創造的原始文明,耳邊彷彿傳來了河姆渡人用骨哨吹奏的悠揚的曲調,在向你傾訴着那段歷史,不由得使人思緒綿綿。

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勞的雙手、非凡的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原始文明。身爲河姆渡人的子孫,應該知道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值得我們驕傲,也值得我們去更深入地研究。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刻苦學習,長大了,爲祖國,爲家鄉創造出更偉大、更輝煌的奇蹟。這樣,我們纔不愧爲河姆渡人的子孫。

走進博物館參觀的個人觀後感精選心得3

基地分會組織我們參觀了首都博物館。首博新館於2006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正式投入使用。它集北京珍貴文化遺產和當代建築成就於一體,是一座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北京國寶薈萃,首博收藏了一大批極具文化和藝術欣賞價值的歷史文物。在這裏,我們不僅看到了歷代宮廷古瓷,還欣賞了名家翰墨;從溫潤玉器中體會古人對平安生活的嚮往,從古樸的青銅器遙想燕趙悲歌。3000多平方米的展廳,陳列了《古都北京歷史文化與城建》、《古都北京藝術精品展》、《京劇文化展》、《京都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可謂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集中展示。

我們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每一層的展覽。從戰國時代一直到民國解放時期的歷史文物一一陳列在櫥窗中,貨幣、撰文、玉器、碑文以及皇室專用物品。清朝盛世時期的街市微縮景觀圖全部用木頭雕刻,做工精細,工程繁雜,陳列了皇帝身穿的龍袍,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了制工者的智慧與辛勞。皇帝戴的金翼善冠制工相當考究,筆筒、帶勾、鳳釵、金簪、金鏨花飾件、紋鐲等全部是純金做的,顯示了皇室生活的奢華,這些是當時的百姓望塵莫及的啊!

四層是藝術精品展,古瓷的精品都在這裏一覽無遺了,彩瓷、青花、黃釉等種類繁多。五層的民俗文化展最貼近百姓生活,當我們進入這個展廳時,感覺像回到了老北京,親切之感油然而生,看到這裏立刻感覺到了做個北京人的自豪與驕傲。老北京的結婚習俗、過年習俗、包括生子的習俗讓我們這些生長在70後的人感到新鮮。結婚在老北京有其特有的程式,迎親儀仗隊、擡婚轎、擡聘禮、洞房花燭等一系列的程序,繁複又熱鬧非凡,新娘要穿鳳冠霞披,女孩子一輩子的大事就在這熱鬧非凡的氛圍中完成了。過年是中國的大節日,過去的百姓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這個節了,從臘月二十三一直到大年三十每天都有事情做,送財神、買年畫、貼對聯、祭竈神,充滿了年味,大人孩子各個精神飽滿,迎接春節。老北京的街頭滿是熱鬧的景象,街頭賣藝人踩高蹺、舞扇、雜耍,一片太平盛世,體現了老百姓對平安生活的嚮往。

非常感謝工會組織的這次活動,令我們大長見識,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感到自豪,更加深化了我們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民族自豪感。博物館濃縮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精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走進博物館參觀的個人觀後感精選心得4

上週五,我們去了博物館參觀。

在博物館裏面我們看到了許多關於古代的一些文字和圖片,比如:我們淄川天然構成的蛤蟆石,雄偉的馬鞍山……在一樓看到了一些陶器和一些關於未來的圖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機器人和人合成的“人”,那個圖上頭畫了一個人:一半是機器,一半是人的身體,上頭還寫了一些關於這張圖片的介紹。

來到二樓,我明白了我的家鄉也有許多名勝古蹟,比如像:峨莊的昭陽洞,洪山的蒲松齡故居……二樓還有許多古代時用的一些兵器和一些白銀幣,古錢……其中我最喜歡古代時用的兵器,比如:刀、槍、劍、戟……

三樓是最好玩的地方。那裏有許多電腦,還有一些:魯班木球、猜生肖、測發電力、磁力乒乓球、滾珠子、節能燈、融合鏡……可好玩了,其中我最愛玩的是魯班木球,雖然很難拼,但我也拼起來了一個。

這個博物館真搞笑呀!

參觀博物館讓我明白了許多科學道理,比如,像電腦裏的一些遊戲給了我一些啓示:不能亂殺野生動物,不要亂砍樹木,不能隨地吐痰……在玩節能燈的時候,我明白了:我們要少用電。在玩測電力的時候我明白了:手心的汗越多,放電的可能性就越大。

參觀完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專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必須能實現我們完美的願望。

這天,爸爸帶我去博物館參觀海洋生物。博物館位於市ZF的西面,走進博物館,看到的是海洋生物的各種介紹。在這些海洋生物中,其中我對鯊魚最感興趣。

鯊魚標本的體形比較小,他的眼睛像小的白化石一樣,我還明白鯊魚眼睛視力很不好他幾乎看不到東西。但他有敏捷的嗅覺性。

你們明白爲什麼在沙漠能夠看到海市蜃樓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吧!因爲沙漠的陽光很強烈,陽光反射過來,就構成了海市蜃樓。海市蜃樓,就像在杯子裏倒水,然後把筷子放到杯子裏,在外面朝裏面看,筷子就像被折斷了一樣,海市蜃樓跟這個的原理是一樣的。

在人山人海的博物館內,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有鱷魚,鯊魚,熱帶魚,等等等等,我就不一一向你們介紹了。你沒有時間的話必須要去博物館看看哦!哪裏會讓你懂得許多知識的,不要錯過這大好機會哦!

走進博物館參觀的個人觀後感精選心得5

中華文字,生動形象,傳播文明,蓋世無雙。暑假裏,我有幸參觀了中國文字博物館,才真正領略到了漢字的魅力。

站在博物館大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口兩邊的高高的臺子,上面各有一隻栩栩如生的鳳鳥。它們有圓圓的腦袋,尖尖的嘴巴,鋒利的爪子,長長的尾巴,全身金光閃閃,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引人注目。

走進大門,一座高大的字坊矗立在面前,它的造型取自漢字的“字”,有18米高,上面刻滿形形色色的文字和花紋。它更像一把巨大的鑰匙,打開了歷史悠久的漢字之門。穿過字坊,一條潔淨的青石板路兩旁各自樹立着14塊銅質甲骨片,它們鑲嵌在厚厚的玻璃板上,顯得古樸典雅而又美觀大方。

走進金碧輝煌的博物館,來到甲骨文展廳,一片片甲骨展現在眼前,上面的文字更是千奇百怪,像一個個神祕的符號,留給後人去破譯。有的文字像羊角,有的像琵琶,還有的像桃核,真佩服古人豐富的想象力,這些文字讓我們這些小學生看得眼花繚亂摸不着頭腦。大家興致勃勃地猜着一些簡單的文字,更加感覺到中華文字的博大與精深。

沿着樓梯,更上一層樓,便到了第二展廳。在這裏,我們見證了中國文字的發展演變過程。一尊尊精美的青銅器,一根根細長的竹簡,一張張柔軟的絲帛,一塊塊精美的雕版……直至造紙術的發明,看到的文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熟悉,大家的情緒越來越高漲!

望着眼前的一切,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裏的一切震撼着我的心靈。源遠流長的古老文明經歷了多少人多少歲月的奮鬥啊!走進現代展廳,更是美輪美奐,先進的電子科技,蒼勁有力的書法展覽,有趣的人機互動遊戲……令人留戀其中,忘記了館外的世界!

離開文字博物館,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爲自己是甲骨文的故鄉——安陽人而驕傲,更爲自己是華夏子孫——中國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