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血戰湘江戰役觀後感【精彩多篇】

觀後感4.66K

血戰湘江戰役觀後感【精彩多篇】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一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我是哭着將其看完的。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紅軍34師官兵付出巨大犧牲奮力掩護黨中央渡過湘江、成功突破封鎖的悲壯故事。

林老先生既是一位戰士,又是一位裁縫,他的四個兒子都獻給了革命。讓我忍不住淚目的是紅二方面軍正在渡過湘江,國民黨的轟炸機在上空投射炸彈,一位戰士被子彈打穿胸腔倒下的那一刻,林老先生頂上去,毫不猶豫。

炸彈炸向兩人。那一晚,大雨傾盆,兩人躺在血水中望着對方,只聽那名戰士叫了一聲“爸”,那一刻才知道上陣的是父子兵。兒子爲父親戴正軍帽,兩人在深情對視中離世。

朱德在戰場上臨危不懼,在決定渡湘江時,派去十八師到達楓樹腳,可痛心的是,十八師的戰士一個都沒有活下來!

李天佑帶領第五師奔赴戰場,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讓我震撼,幾千兵力對抗敵軍源源不斷的數萬人,還有作戰中的那一聲聲“堅決執行命令”,令人熱血沸騰。

其實,我深感痛心的是,結束時電影屏幕上放出一段文字,中國紅軍由86000人,銳減爲30000人。

看着戰場上的中國人短兵相接,自相殘殺,那麼,最後又得到了什麼呢?

我曾以爲“浴血奮戰”“血流成河”都是些誇張性的詞,只是用來描述戰場上的殘忍,可是,當看到一個個戰士倒在血泊中時,我才真的意識到,血流成河是真的!

曾經看到的歷史,說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由於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對此,我僅僅以爲是一個小錯誤,對於傷亡人數也僅是個數字,當看到戰場上子彈滿天飛,毛澤東面對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無能爲力的時候,那種心痛的感覺,我能深切地體會到。

百姓們都深信“跟着毛主席不死”,而毛澤東卻爲讓無數百姓的兒女有去無回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們長在紅旗下,正是每位戰士的血肉之軀換來的這一切。這一次,我明白了“中國站起來了”的深切含義。

是的,中國站起來了,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二

漫漫長征路,滴滴紅軍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紅。

一羣紅軍戰士穿梭在樹林裏,唱着不知名的家鄉民謠,滿懷希望的向前走,當歌聲想起的那一刻,我感慨:也許這些紅軍戰士在想家,在想念遠在家鄉的親人,但什麼時候才能回家看看?爲了信仰,他們中的多數踏上的是一條不歸路啊,但他們卻走得義無反顧。

紅五師師長李天佑爲了確保中央縱隊渡江,高聲怒吼着“死守第一道防線”!我被這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震撼了;毛主席不顧傷病,將自己的藥給了其他紅軍戰士,我被他愛兵如子的無私精神感動了;裁縫老林和他的大兒子,毅然用雙手舉起機槍支座而壯烈犧牲時,我被他們奮不顧身的精神感動了;紅軍戰士子彈打光,用血肉之軀與敵軍展開殊死決戰時,我被他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感動了。紅軍戰士滿懷着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堅定信念,在“誓死保護黨中央”的堅強意志下,緊密團結,頑強戰鬥,指揮員前一個倒下,後一個立即補上,繼續指揮戰鬥。

《血戰湘江》,讓我收穫的不僅有震撼與感動,更有啓迪,偉大的長征精神和忠貞信仰,在任何時代都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三

下雨天最適合做什麼?在我看來做三件事是比較愜意的,睡覺、吃火鍋、看電影。當然我選擇了後者看電影,電影名字叫《血戰湘江》。電影主要是以慘烈湘江之戰爲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工農紅軍領導人在長征中不屈不撓的光輝形象,深刻揭示了左傾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慘痛損失,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赴後繼、勇於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爲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八萬六千人最後只剩下不到三萬人。

當然今天要和大家談的不是電影慘痛感人的畫面,也不是打仗是艱苦的生活,而是關於使命感、責任。

畫面中一個隨軍部隊的裁縫引起了我的注意,本可以在家靜靜的享受好的生活,只因爲心中有一份信念、有一份使命纔來到了這裏,四個兒子,三個死在了這次戰役中。就在蔣介石的直升機轟炸橋的時候,他的兒子架着機關槍向天空的飛機掃射,他看見幫他兒子架機關槍的戰士中彈了,快不行了還在堅持着,他上去馬上幫兒子架着機關槍一頓向天空掃射,大雨傾盆中父子倆犧牲了,他們是何等的偉大,常常幻想自己回到那個年代會是什麼樣的人。

那麼什麼是使命?特意在百度上查了一下,使命是一種對待自身及民族、國家利益的態度和責任感。我覺得因爲他們有太多的艱難要面對,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來說,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不能滿足,就是食物,在那樣的環境下是沒辦法的,我想那些工農紅軍的使命就是,保家衛國,和一切反對力量抗爭到底,不顧一切,一切爲的只是心中熱愛的國家。我們先不談對國家、民族的使命,那麼我們對自身的使命是什麼?我覺得說簡單點就是我們想成爲什麼樣的人?

那麼使命是責任的前提條件,因爲有了自己的使命,就必須擔負起這份責任,軍人的使命是保家衛國。因此軍人就必須擔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老師的使命是教育下一代。因爲他就必須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醫生的使命是救死扶傷,因此他就必須擔負起相應的責任。也許我們沒有處在在別人看似神聖的崗位上,只是平凡世界中的普通人,但是我們也有使命、也有責任,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擔負起贍養父母的使命。擔負的起爲社會做貢獻的使命,擔負起保衛國家的使命。

那麼從工作的層面,我們身爲企業的員工,我們的使命是什麼?我們對企業的責任是什麼?是每天完成本職工作?還是每天朝九晚五?我想這些都是表面的,但是這種責任和使命應該是相互。這時候企業文化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爲員工責任和使命感是企業文化富賦予的,企業文化的人文力量,可以爲員工創造一個具有和諧的人際關係、能夠充分發揮各自能力、實現自我價值、具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寬鬆的工作環境。所以,建立健全一個企業的文化機制對員工責任感的培養意義重大。

100多年前梁啓超先生曾經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強責中國強”。100後 的今天道理其實反過來是一樣的,中國強責少年強,中國強責中國少年強。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他說如果你覺得很舒服,那是有很多人默默的爲你付出,如果你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爲你承擔風險,他們邊疆官兵、維和部隊、外交官、公共服務的各行各業,爲了你和我的安全感在不懈努力,所以我們要感謝那個時代犧牲的戰士們,感謝那些爲這個社會默默付出的人們。但即便是這樣我們的國家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們也有自己的使命感、我們也有自己的責任、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今日中國固然強,但是今日之中國少年唯有更強,因爲只有這樣我們纔可以驕傲的迴應100多年前梁啓超先生的期盼。所以我們對國家的使命應當是少年強,責中國更強!

肩上的使命是重大的,背上責任是辛苦疲憊的。但人因責任而成爲強者,放棄責任是輕鬆卻又無知的,如果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就不復有生命存在。

相關文章:

1.2019《血戰湘江》觀後感範文精選

2.2019《守望家風》觀後感優秀範文

3.2019《我們走在大路上》電影觀後感影評範文5篇

4.2019慶祝建國70週年華誕觀後感範文5篇

5、《古田軍號》觀後感5篇愛國電影心得體會

6、《衝鋒號》電影觀後感範文5篇

7.2019觀看電影《桂香街》有感範文大全5篇

8、《古田軍號》觀後感主旋律電影5篇心得體會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四

很久沒有看紅色題材的電影了,尤其在電影院裏。今年集團組織員工觀看《血戰湘江》,重溫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長征那段難忘歷史。《血戰湘江》是一部出人意料的主旋律電影,緊張有序的故事情節、深刻生動的人物刻畫、殘酷逼真的戰爭場面以及心繫蒼生的博大情懷,讓一部主旋律電影也能成爲眼淚的催化劑,在商業大片雲集的電影市場中,實屬難得,着實不易。

影片講述長征紅軍在李德、博古左傾冒險主義路線下,頑強地克服各種艱難險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得以順利渡過湘江,跳出國民黨圍追堵截的包圍圈。這場戰役可以說以極爲慘重的代價換取了勝利,如何贏取(輸掉)一場戰役?我覺得有三個重要方面:

一、正確的戰略方向是戰爭勝利的基礎。

衆所周知,長征的大背景是五次反圍剿失敗,當時黨中央處在以王明爲首的左傾主義路線領導下,不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盲目樂觀冒險,導致革命付出極大的代價。片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毛澤東領導的第二縱隊擔負着運輸蘇區重要物資的重任,因時間緊迫,毛主席多次建議丟掉物資輕裝出發,但李德、博古斷然拒絕;楓樹腳眼看被敵人包圍,李德卻要求三十四師前去增援,最終全部壯烈犧牲;爲躲避敵軍的轟炸,毛主席建議走小路,李德卻義正言辭地說共產主義是光明大道,怎能走小路?其不從實際出發的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讓人哭笑不得!

正是由於李德、博古軍事指揮錯誤,導致整個部隊前進緩慢,更做出了許多不必要的犧牲,數萬人彈指間灰飛煙滅,部隊人數也從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客觀、正確、科學的戰略方向多麼重要!失去了正確的方向,如同大海中迷失了航向的船舶,輕則盡走彎路,重則葬身海底。歷史上,因爲一代明君而鑄就數百年輝煌盛世,因爲一朝昏君導致國破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影片結尾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從此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更是最好例證。當然,如果毛主席在長征前就領導紅軍的話,就不會有血戰湘江這樣慘烈的片段了。

二、堅決的軍事執行是戰爭勝利的關鍵。

戰略再正確,計劃再完美,最終要靠人去執行。一個一流的戰略計劃加上一個三流的執行,不如一個三流的戰略計劃加上一流的執行。堅決的執行不僅來自於嚴明的紀律,更來自於領導者嚴以律己、以身作則的率先示範。

儘管軍事領導小組指揮不當,但安排下去的命令還是被不折不扣的執行。毛主席三次建言扔掉輜重快步趕路沒被採納,但還是依然執行三人團的最高指令。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有兩個場景:一是毛主席領導的第二縱隊夜間休息,毛主席在半夜醒來卻不聲不響地獨自上路,其他人見狀也都紛紛起身趕路,沒有一句號令,整個部隊卻行動一致,這就是毛主席以身作則的威力和魅力;第二個場景張一山飾演的紅三軍團五師師長李天佑,爲了抵抗敵軍的進攻,部隊已經快打完了,他幾乎用哭訴的語調在震耳欲聾的陣地上給彭德懷打電話彙報戰況,彭要求繼續堅守陣地,李師長二話沒說,繼續投入戰鬥,最後帶領官兵與敵人肉搏。

爲了給大部隊爭取過江時間,三十四師以區區7000餘人抵抗住了敵軍數萬精兵的輪番進攻,當看到以血肉之軀去爆破坦克時,着實讓人震撼心扉!正是三十四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軍命,以全軍覆沒的決絕姿態誓死捍衛楓樹腳,才讓爲大部隊騰出時間、順利過江。可以說,沒有三十四師英勇頑強的抵抗與堅守,就沒有血戰湘江的勝利和後來遵義會議的轉折。

國民黨恰恰是絕佳的反面教材:蔣介石制訂的“圍追堵截”的戰略計劃很完美,但卻他的計劃卻被桂系軍閥白崇禧卻推三阻四,貽誤戰機,氣得蔣委員長破口大罵;與紅軍將領打仗肉搏時身先士卒“跟我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黨軍官總是拿槍高喊“給我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三、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戰爭勝利的保障。

革命是殘酷的,戰爭更是如此。血戰湘江中的紅軍隊伍,不僅要應對與敵軍的圍追堵截,還保持日行25公里的行軍速度,同時還要面臨物質生活的極度短缺、瘧疾的威脅,對生理和精神都是雙重極端的考驗。據史料記載,紅軍中14-18歲的小紅軍佔紅軍總數的60%!然而,長征途中卻少有人退出,最終歷盡艱難險阻順利會師,靠的就是全體紅軍將士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和對黨、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正是有着堅定的信仰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紅軍隊伍才九死一生,行軍二萬五千裏,書寫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奇蹟!由此釀造的“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也成爲我黨、我軍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影片中毛主席不僅時時關心戰爭部署,還處處心繫前線戰士安危,即使是留給自己的金雞納霜也先給病發的戰士,他那發自內心、真誠熾熱的對戰士的關愛讓人無比動容;那種心繫天下蒼生、一切爲了勞苦大衆的幸福生活的博大情懷讓人熱淚盈眶。反觀當今,許多貪官的腐敗就是從理想信念的丟失開始的。回看當年的革命初衷,又怎不讓人深思?

歷史的車輪緩緩駛過,83年前那最慘烈、最悲壯的一幕依然雕刻在時光的深處。在殘酷的革命年代如是,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亦如此。幹事創業,只要有了正確的方向、堅決的執行和堅定的信仰,理想的巨輪就一定能夠駛向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