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視劇山海情觀後感心得體會

觀後感2.93W

電視劇山海情觀後感心得體會

電視劇山海情觀後感心得體會篇一

念好“山海經” 譜好“交響曲”

久久爲功方可滴水穿石,馳而不息才能善作善成。習近平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圍繞擺脫貧困,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脫貧思想,培育了“把心貼近人民”的幹部作風,留下了“四下基層”的工作傳統。積尺寸之功,成千秋之利。下黨鄉脫貧攻堅的奮發行動如同一部偉大的時代交響,激盪着人們的心絃,奏響出雄渾激越的山海樂章!

山海聯動貴在有勇,奮發有爲傳承“弱鳥先飛”之志。

寧德之新,始於赤子心;弱鳥先飛,只因鴻鵠志。30年前,面對閩東這隻“弱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一個月內奔走於寧德的九個縣,翻山越嶺、涉水登島,實地走訪、深入鄉村,制定了“飛洋過海”的戰略,勾畫了“羽翼豐滿”的藍圖,以解決思想和觀念上的貧困爲突破口,創新提出了“扶貧先扶志、扶貧更扶智”的理念。30年後下黨鄉青山環野立,雙水抱村流,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爲、注重效益”的指導思想,擺脫“等、靠、要”,充分發揮獨特的山海優勢,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樹立先飛的意識,堅定先飛的決心,進一步挖掘潛力,在一些未受限制、有獨特優勢的地區和地方堅持特色發展和內涵發展,因地制宜探索發展經濟的新路子,通過山海聯動實現“飛洋過海”,彌補了制約發展的先天劣勢。

山海聯動貴在有恆,久久爲功堅守“滴水穿石”之毅。

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30年前的特困鄉,如今已掙脫貧困的樊籬,大步邁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征程,在埋頭苦幹、接續奮鬥中,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與獲得感,這不僅生動詮釋了滴水穿石的深刻道理,更是印證閩東地區久久爲功、砥礪前行的時代縮影。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時提出:“我們需要的是立足於實際又胸懷長遠目標的實幹,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騖遠的空想;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希圖僥倖成功的投機心理;我們需要的是鍥而不捨的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散漫。”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只有拿出一心爲民的態度,強化攻堅克難的力度,拓展砥礪前行的深度,不棄微末,不捨寸功,才能讓高質量發展的腳步行穩致遠,變藍圖爲現實、變遠景爲實景,進一步走好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山海聯動貴在親民,共赴振興踐行“四下基層”之心。

治國有常,而利民爲本。“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不斷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奮勇前行的初心和使命。30年前,面對“老、少、邊、島、貧”的現實區情,習近平順應閩東人民脫貧的迫切願望,着力改善寧德基礎設施和人民生活水平,決心帶領閩東人民脫貧致富。“四下基層”便是習近平在寧德工作時親自倡導和踐行黨的羣衆路線的重要法寶。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身入”更要“心至”,用行動消除距離,用腳步丈量民情,在工作和生活上心,系羣衆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順應民意,關懷民生,尊重民心,體察民情,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勇於擔當的使命精神,自覺抓住老百姓最盼、最急、最憂之事,只有做到問需問計於民,才能真正爲基層解決“熱點”“難點”,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新業績!

青山如黛,綠水長流。目前,全國各地的脫貧攻堅戰已逐漸進入尾聲,但實現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絕不是工作的終點,而是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的新起點。未來,我們要繼續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的偉大指引,砥礪前行,共譜美麗福建的全新篇章!

電視劇山海情觀後感心得體會篇二

滴水穿石 打通扶貧“蜀道”“最後一米”

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關鍵期,各地扶貧工作攻堅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下黨致富的甜頭增漲了我們脫貧勁頭,更爲各地打通扶貧“蜀道”“最後一米”指明瞭奮進奔頭。

脫貧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強調,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滴水穿石,堅持不懈就一定會有成果,這是自然於我們的啓示。經過長期努力,脫貧攻堅戰已到了“挖窮根”“拔堅釘”的緊要關頭,容不得歇腳鬆氣,決不能半途而廢。書寫脫貧攻堅“後半篇文章”,既要保有重整旗鼓再出發的激情,更要堅持發揚繩鋸木斷的膽識、鐵杵成針的韌勁、金石可鏤的信心,才能翻越扶貧“蜀道”,擊碎鄉村振興路上的“攔路石”。

“狹路相逢勇者勝”,涵養敢扶貧的“攻堅水”。滴水穿石,表面上有以卵擊石的不可能之感,實則蘊含破土而出的必然深意。“脫貧夢”“致富夢”就像種子發芽,只有破土而出,纔有機會茁壯成長,突破第一步最重要。萬事開頭難,強調的正是要有勇氣邁出第一步。下黨鄉位於閩東寧德的大山深處,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全鄉沒有一條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的說法。再苦再難,下黨人從未放棄,始終昂揚敢想敢幹、先做先行的鬥志風氣。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30年努力,下黨以強大的人和戰勝了天時地利的不便,打造了振興通途和新貌。脫貧攻堅,不能因爲頑石就忽視了滴水之力,脫貧攻堅就要敢於“硬碰硬”。我們要比問題更堅、比硬骨更硬,咬緊“敢”的牙關,捏緊“幹”的拳頭,做到盡銳出戰、迎難而上。

“一枝一葉總關情”,永葆真扶貧的“民心向”。滴水穿石,水滴落的方向永遠向下,只有方向唯一,才能形成最大合力將石頭穿破。脫貧攻堅不是某一個人負重前行,而是幹部羣衆並肩同行,共同奮鬥開創美好。廣大黨員幹部只有帶領人民羣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真正打破“貧困石”。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冒着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習近平總書記不懼艱辛“三進下黨”,正是一顆爲民初心激勵他披荊斬棘。不走百姓走過的路、不去羣衆生活的家,如何真正找準脫貧攻堅痛點難點,怎能真正實現人民富裕。脫貧攻堅,要堅持人民至上,加大下基層和真調研力度,創新人民參與脫貧方式方法,凝聚強大的脫貧合力。

“寶劍鋒從磨礪出”,修煉真脫貧的“穿石功”。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持之以恆的執着韌勁是成功的根本。一方面,脫貧摘帽不是“雨後春筍”,企圖一場“扶貧雨”就能脫貧的急功近利思想要不得,虛假脫貧、“算出來的脫貧”更要堅決抵制。另一方面,脫貧攻堅沒有“完成時”,要大力推進鄉村振興防止返貧、新貧出現,“脫貧不脫政策”“摘帽不摘監管”的功夫要繼續做下去,嚴防“享樂官”“甩手幹部”。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爲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這既是對下黨黨員幹部羣衆提出的新希望,也是對全國脫貧攻堅工作指明的新要求。脫貧攻堅,久久爲功。各地要堅持弘揚真抓實幹作風,大力整治脫貧攻堅中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淬鍊幹部忠誠乾淨擔當的內功。

滴滴“攻堅水”,穿破“貧困石”。6年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0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7%,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脫貧攻堅明年就要收官,在這個決勝的關鍵階段,我們要以下黨爲榜樣,激發弱鳥先飛敢幹、滴水穿石苦幹、愚公移山實幹之力,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電視劇山海情觀後感心得體會篇三

扶貧路上我們應該堅持什麼樣的初心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脫貧路上決不能讓一人掉隊。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打贏這場攻堅戰,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需要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信念堅如磐石,作風紮實務實,意志堅韌不移,久久爲功,不達目的決不收兵。那麼,在扶貧路上我們應該堅持什麼樣的初心?

不辭辛苦堅持走村入戶知民意的初心。扶貧,知貧是基礎,扶智是關鍵。貧困人羣的底數、因何致貧、如何脫貧,這些數據和情況是坐等不來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準確掌握情況,纔能有的放矢。這就要求扶貧一線人員,不辭辛苦走村入戶,輕車簡從不講排場,貧困對象走訪不落一人、不落一村,確保扶貧對象全覆蓋,知貧底數無死角。深入羣衆傾聽呼聲,拉近距離打成一片,敞開心扉增進感情,視貧困羣衆如自己的兄弟姐妹,讓他們願意說出心裏話,道出真實情,將扶貧對象的底數和情況瞭然於胸、心中有數。在知貧的基礎上,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進行示範引領、技術指導、資金幫扶、能力培訓,讓貧困人羣看到新希望,掌握新技能,增添新動力,爲徹底擺脫貧困打下堅實思想和能力根基。堅決不能坐等數據上門,底數不清着急實施,情況不明無序推進,好政策落實變樣走形,造成竹籃打水一場空。

不畏艱難堅持爬山涉水察實情的初心。當年習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靠一輛自行車走遍了正定的各個村落。在寧德主政時期,剛上任就外出調研一個多月,走遍了閩東的山山水水,爲寧德如何擺脫貧困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扶貧路上佈滿荊棘、充滿艱辛,既有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也有坑坑窪窪的鄉間小路,更有荒草叢生人跡罕至之路,這就要求我們扶貧人員,不畏艱難主動邁開雙腿走出辦公室,冒着酷暑常到窮鄉僻壤看政策落實,頂着烈日常到田間地頭看產業扶植,翻越高山險阻常到百姓之家看脫貧進展,跨過溝壑河流常到貧困之戶看生活改善等情況。不能僅走出辦公室在附近走馬觀花看看,選擇車子能到的交通便利地方走走,將精力和資金投入基礎較好能出亮點和成績之地,而短時間難以出成效的地方作爲空白、無人問津,要真正將扶貧的工作做實做細做到點子上,點亮貧困人員心中希望之燈,讓扶貧政策惠及真正貧困之人,溫暖貧困人員之心,用我們的苦凝聚貧困人員自覺謀幸福、奔小康的磅礴力量。

不怕麻煩堅持事事用心解難題的初心。當年習近平同志主政寧德在霞浦縣調研接待羣衆來訪時,有一位老教師在農村教學幾十年,想在臨退休前調回城裏,更好地照顧家庭陪伴家人。這個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習近平同志聽了老人訴說後將情況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回到寧德後立即通知有關部門抓緊落實。這位老教師原本對調動不報什麼希望,沒想到很快他調動的通知就到達單位,終於在退休前如願所償。扶貧工程事關人民羣衆長遠發展利益,事事無小事,件件都是大事情。今天在扶貧第一線,我們要像習近平同志當年在寧德工作期間那樣,真正將羣衆冷暖放在心上、訴求牢記心中,面對羣衆訴求有求必應,困難盡力幫助。扶貧路上難事難題千萬條,羣衆利益永遠都是第一條。只要我們不怕麻煩也不嫌麻煩,時時堅守承諾,事事用心盡力,幫助在點子上,關心到需要處,就沒有解不開的疙瘩、理不清的亂麻、捂不熱的心腸,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堅決不能將問題從這個辦公室推到那個辦公室,從這張桌子推到那張桌子,從這個人推給那個人,最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羣衆的問題積攢一大堆,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進而嚴重影響脫貧的進展和效果。

今天脫貧攻堅戰役中,我們唯有不辭辛苦、不畏艱難、不怕麻煩,不忘初心使命,才能在扶貧道路上披荊斬棘闖過道道難關,爲貧困人羣闖出一條奔向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

電視劇山海情觀後感心得體會篇四

我家鄉的新變化

我的家鄉在漳州,是閩南的一座小城市。在我的記憶當中,這座城市適合散步,不宜駕車。這座城市的面積不大,人口規模中等,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街道上到處是賣豆花粉絲、小餛飩的推車,迎面便是蔥花、花生醬和熱豬油攪拌出的濃烈香氣,挑逗味蕾和嗅覺神經,但城市的小街也因此充斥着一股連雨水都無法沖刷乾淨的油膩氣息。

說到漳州,不能不提到它的飲食文化。在漳州,滷麪搭配五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佳餚,不但是街頭小吃,也是婚宴席上的“常客”。不過出於自身肥胖的原因,我並不是很經常吃,但滷麪那勁道爽滑的味道和五香酥香誘人的氣味,並不因此減少。之所以叫滷麪,除了打滷工藝外,滷麪盛起後還可以加上自己喜歡吃的滷料,滷料的纖維韌性極好,口感相當筋道。不過當時,與這人間美味不應景的是,這些小吃露天擺放在街道兩側,攤位和攤位之間幾乎沒有空隙,過道逼仄難行,過往車輛總會帶起一地灰塵,衛生環境很是不好。無論是商販烹煮煎炸還是食客大快朵頤後,產生的油漬和垃圾不是隨意丟棄在地上,就是流到九龍江裏,污染極其嚴重,江面上常漂浮晃盪着各色塑料袋和瓶瓶罐罐。

現在的漳州與過往迥然不同。如今的它是一座高雅精緻又慵懶愜意的宜居小城,許多人起初只是到這裏來旅遊,但最後總會被它“宜居”的特質所吸引,繼而選擇留在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所謂“宜居”,不是指文藝青年憂鬱裝腔的焦點,也並非指小資白領們暢享午後的悠然時光,並非僅僅指物質和技術條件夠豐富、夠先進,也不僅僅是指精神文化活動的遍地開花,而是指這個城市的發展節奏與居民的期願合拍,它具有溫和與緊湊達到平衡狀態的最佳彈性,它能帶來最踏實的生活安全感。這座城市散發出了有別於過往的氣質,卻又留存着歷史文化的氣息,讓我覺得它既熟悉又陌生。坐着黃包車,閒逛這座小城,會發現,消失了的,是污染嚴重、惡臭撲鼻的內河;消失了的,是過道逼仄、斑駁滄桑的老房羣;消失了的,是在街頭雜亂無序的攤子和熙熙攘攘叫賣的商販。

如今在漳州,你看到的是磅礴而又細膩的文化形態,漳州小城以脫胎換骨和日新月異的變化展現着自己的精氣神,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建築在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但卻依然保留着屬於漳州歷史文化的“原汁”。我雖然不甚懂得這座城市內涵深蘊的民俗文化,我道不出它有多少家百年老字號,我也不懂得脫胎漆器和油紙傘工藝,更不懂得聞名遐邇的漳州滷麪究竟要經過多少工序才能做成,但只要你行走在古色古香的漳州老街,你就能感受到留在牆垣、留在檐角、留在弄堂裏的顆粒感,嚐到這座城市乾淨整潔的味道。陽光在青石板上灑上一層薄薄的金沙,苔蘚青綠、平靜安寧,在老巷舊屋的牆角一隅,生命的綠意點亮萌發出幾簇清新,有種微弱的力量讓新世界生長,只要你舉起相機,你就能夠感受到攝像機裏充滿了神祕與滄桑質感的噪點。

漳州的街道既新潮又古樸,你很難想象,這兩種看似彼此衝突的特性能夠在這座城市如此完美融合,在乾淨整潔的街道上漫步着,總能體味一番悠然閒適的味道。在漳州小城蔚藍的蒼穹下,允許每一個行者做場白日夢,繼續心靈的放空之旅。

電視劇山海情觀後感心得體會篇五

山海情:溫暖無畏奔赴山海

在以往脫貧攻堅題材的電視劇很難得到收視率的推崇,不少先入爲主的人認爲它大概會很乏味。而山海情用故事和真情打動了羣衆,演員們的精湛表演和方言運用,讓觀衆們身臨其境,追得津津有味,深感閩寧鎮脫貧的艱辛和基層幹部的工作不易,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三個“難”。

一是自然環境之“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與其去吃沙,我不如留在山裏吃土,土比沙子細好消化。”故事發生在寧夏西海固,這裏古爲蕭關。“涼秋八月蕭管道,北風吹斷天山草。”是岑參對蕭關惡劣自然環境的生動刻畫。這裏滿眼望去盡是戈壁,羣衆吃不飽,缺水缺電,交通不便,醫療教育嚴重落後。一望無際的黃沙戈壁,除了沙子就只有吃沙子的人。在這裏,車是不可能開得過來的,因爲根本無路可開,至於飛機鐵路,那更是天方夜譚。自行車,便是這裏唯一的交通工具。1972年,它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認定爲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

二是百姓生活之“難”。“村裏的女子爲了一頭驢就能嫁人。”“扶貧下撥的珍珠種雞被偷吃到剩下最後一隻。”“冬天爲了挖山頭僅剩的一點茅草填炕取暖,而打得頭破血流。”對於村民來說,吃黃土和沙子那是家常便飯,最好的食物也就是個窩窩頭和洋芋。鋪天蓋地的沙塵暴、僅能依靠煤油燈照明、取飲用水要到幾十裏之外、家中唯一的勞動力被埋而癱瘓在牀……奔向火車的那場戲,把窮孩子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表達得那麼熱烈、燦爛。西海固百姓生活的“難”躍於屏上。

三是扶貧工作開展之“難”。從吊莊移民羣衆安土重遷強烈反對,到給錢給物羣衆們把扶貧的牛羊雞吃光。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這片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脫貧實在太難了。“家裏雖然窮,但好歹有間房子有塊地,總比那大漠孤煙強。”過去的扶貧治標不治本“越幫越懶”,但是馬德福不信邪。這個讀過書、從窮山溝裏走出來的愣頭青,身上有着西北漢子不服輸的韌勁兒。要通電跑供電所五六天依然毫無所獲、想給作物澆水水費貴得離譜、發展養菇村民不配合、菇收穫了爛在棚裏客商惡意壓價、在大城市聯繫銷路但運費高昂還要漲價……每一個我們看似理所應當的事,在劇中都前所未有的艱難。主任口中美好的未來,看似是那樣遙不可及。

劇名《山海情》寓意深刻,“山”代指賀蘭山下的寧夏,“海”代指海西經濟區的福建,“情”是相距2000多公里的羈絆紐帶,是歷時20年的對口幫扶,是對口幫扶兩地人民之間深厚的情誼。通過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全民富裕。體現了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深切期盼。劇中所展現的扶貧故事,不僅闡述一個地區的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還聚焦到了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每個平凡人物的故事,從宏觀講述落實到細微生活,體現出了閩寧建設與個人命運的密切相關。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簡單的扶貧故事,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羣可愛的真實的鄉親們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克服難關,把日子給過好。讓我們看到,原來脫貧攻堅這四個字,也能繪製成一幅激盪理想主義浪漫又蘊含現實主義真切的畫作,而這劇裏的所有故事所有人、所有山水所有路,也都在一頓一挫地說着:只要根鬚扎得進三尺厚,飛沙黃土也拔得出萬千生機。你們瞧啊!這,就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