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大學生《活着》800字多篇精品觀後感

觀後感8.55K

學生《活着》800字多篇精品觀後感由本站會員“elvisko01”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大學生《活着》800字多篇精品觀後感

《活着》以最爲苦難的角度給讀者帶來了極強的衝擊感,是一本讓人很難再拿起第二次閱讀的書。小編爲大家帶來幾篇《活着》讀後感供大家閱讀。

《活着》讀後感一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終於敗壞家業,淪落到爲餬口而下地,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終於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悲劇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賴,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爲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

《活着》讀後感二

我揉了揉疲倦的眼睛,合上了看了一下午的書本。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書中的主人公——福貴。說他年輕時玩物喪志,吃喝嫖賭,敗光家產,從地主少爺變成窮光蛋;說他人生悽慘,爲母親尋醫生的路途中被俘虜,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說他幸運,他的親人又是他親手埋葬,與一頭老牛一起度過最後的人生……

《活着》講述了一個坎坷的人生經歷:地主少爺福貴年少時玩物喪志,敗光家產,過上了窮苦的生活,窮困之中他爲母親尋醫,半路上卻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後來解放軍俘虜了他,回鄉後他的母親早也過世,妻子家珍一個人照顧着兒女,可女兒鳳霞已經生病成了聾啞人。後來家珍得了軟骨病幹不了重活;兒子有慶爲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死;鳳霞又在與二喜結婚後,生下苦根難產而死;二喜又因吊車出差錯被水泥板夾死;可憐的苦根因爲日子窮苦吃不飽肚子,最後吃豆子撐死家中……難得又短暫的親情溫情,被一次次撕碎,只剩下一頭老牛陪着福貴一起回憶過去……

人爲什麼而活着?或是因爲家庭,或是因爲社會,或是因爲責任。而福貴眼中,活着是爲了活着。福貴一次次喪失了生活的目標,白髮人送黑髮人,他成了家庭的支柱。老年的他終於能過一點安穩幸福的日子,卻一次次喪失了親人,最後是與一頭老牛相依。活着再也沒了希望,只是單純地爲活着而活着。

無論我們出生在哪裏,生在怎樣的環境,有着怎樣的條件,我們都是爲活着而打拼,爲活着而承擔各種責任和壓力。在睡不着的深夜裏我們也沉思過:自己爲什麼活着?每個人都生活都會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可能不是很大,也可能不是很小,無論大小,這個目標支撐着我們努力活下去,它是我們奮鬥的力量來源。與其說生活的目標支撐着我們活下去,不如說尋找下一個新的目標是我們活下去的目的。

生活中有的人因爲一兩次失意而喪氣,自甘墮落,失去自信甚至妄想自殺。這樣的人太多太多,試圖以死來實現人生的人,並沒有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真諦。死亡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個結局,它讓我們感激生命的獲得。向死而生,讓我們擁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動,從容面對生命的不可預知,更加熱愛生命。

爲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簡單又明瞭。生命的唯一性告訴我們要尊重每一個生命,珍惜活着的時光、擁有的一切。用笑代替哭,爲了心中的目標,爲了生活的信仰,在死亡的伴隨下努力活着。

《活着》讀後感三

合上書本的那一剎那,似乎福貴就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僂着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邊的殘葉還要更單薄一些,滿是泥土的褲腳被捲了起來,一長一短,兩隻腳踩在地上。老牛福貴回過頭來“咩咩”地叫了一聲,眼睛裏閃露着悲涼的亮光。

人越是活得艱苦,就越是艱苦的活着。用“悲慘”二字來簡單概括福貴的一生也算貼切,他一如既往地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用稀鬆平常的語氣講述着他鮮爲人知的一生。人活着不就是希望風光時有人羨慕,成功時有人有人分享,落魄時有人扶持,失敗時有人安慰嗎?每個人活着都有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目標,有奮不顧身甚至傾盡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若只是單純的餵飽自己,在這個世上安安靜靜地活着,別說日新月異的社會不會允許,就是自己也會因受不住太多的誘惑而去拼搏、去努力、去得到、去充實地活着。

世界變化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以光年來計算的光速了,身在動盪的四、五十年代是福貴無法選擇的時代背景,解放戰爭、人民公社還有包產到戶,細數大大小小的各種革命,富貴總是歸在“受害人”的那一類,或許正是這數不清的苦難,讓他仍能用知足常樂的心態去看待自己的一生和細心感受在夾縫中生存的幸福。

《活着》最觸動我的並不是福貴崎嶇不平的生命軌跡,而是福貴本身,他是《活着》的靈魂,他已經成爲一種意志,一種信念,讓我覺得自己所認爲的苦難的悲慘的經歷,原來都是芝麻綠豆大的事,讓我發現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軟弱的皮囊。熟不知生命常有缺憾,成長總有遺憾,福貴像一劑清醒劑,注射在血管裏,融化在血液裏,級或者每一根毛細血管,讓我學會用另一種心態去看待生活。

世人總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是我想真正常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極少的。世上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在於周圍的世界接觸周旋,明爭暗鬥,都有自己的掙扎,當你開始抱怨社會越來越不近人情,世界越來越冷漠之時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是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差了呢?你貪於安逸,貪慾享樂,纔會在受到一點傷害時覺得世界不公,活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活得離主流越來越遠。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容易。

《活着》讀後感四

衆所周知,《活着》是一本記錄中國人所經歷的苦難,歌頌中國人頑強不屈精神的小說,今天就爲大家介紹一下這本經典書籍。

餘華創作《活着》的靈感來自美國民歌“老黑奴”,這首歌曲記錄了老黑奴所經歷的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仍然頑強樂觀的對待這個世界,餘華因爲這首歌而寫下了《活着》,即使歌曲裏所屬的時代、國家和文化和《活着》裏的完全不同,但這樣也無法抵擋,他們作爲一個人的共通之處。

大家不會想到,在這名爲《活着》的小說中,人們卻一個接着一個的死去。在餘華冷靜而稍帶殘酷的筆調下,講述了一個悲劇的故事,並在這一個故事中,帶我們探尋了人類的終極問題:我們,究竟爲什麼活着?

主人公福貴,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生活極其墮落囂張,長年混跡於賭場。之後的一場變故,讓他的生活發生了大反轉,因爲被賭場下套,他們家的家產全被賭場騙取,福貴的親爹也被他活活氣死。這場變故如一瓢冷水將福貴澆醒,他穿上粗布麻衣,想要好好生活,但之後的生活並沒有按照常理出牌。沒過多久,福貴的母親病了,福貴拿着家裏僅有的兩個銀元去城裏請醫生,卻被軍隊抓去當壯丁,這一去就是兩年,最後死裏逃生回到家鄉,此時母親已經去世,女兒也因生病變成啞巴。他們經歷了那個時代所能經歷的所有苦難。兒子因爲獻血而亡,女兒難產而死,妻子也在不久後因病去世,女婿也因意外而死,就連外孫也因爲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後只有福貴和家裏的一頭老黃牛相依爲命。

讀過《活着》的人,都無不感慨福貴這一生,實在是太慘了,但是福貴卻在這一次次苦難中頑強地活了下來,他在每一次可以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選擇了活下來。

人爲什麼活着呢?人就爲活着本身而活着!在面對無常的命運時,我們接納它、感受它、理解它。我們在生活中一次次被壓垮,在谷底中一次次咬牙站起來,活着本身就是一個壯舉,我們本就應該因爲生命本身而活着,在我們的生命裏成爲自己的英雄。

最後分享一首汪國真的《熱愛生命》給大家: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

既然鍾情於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活着》讀後感五

捧讀《活着》的機緣說來慚愧,竟是從網上瀏覽到“中國作家餘華是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最大熱門之一”而慕名買的。

《活着》是一本“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態度”的書,我利用一個週末讀完了它。那是一次艱難、痛苦的閱讀過程,除了一早起來讀到凌晨那種傷神耗力外,更緊要的是置身書中描述的境遇,感覺自己快被那一連串的災難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在讀完後,情不自禁地感嘆“活着真好”。既是對當下的寬慰,也是對此書的由衷評價。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這本是非常簡淺的道理和非常實用的寬慰劑。任何一個人都是赤裸裸地來,然後赤裸裸地去,期間的唯一的標誌就是活着。此書用重複的死亡將故事推向高潮: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爲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裏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一個人只有經歷磨難,纔會變得強大和成熟。當然,閱讀磨難也能令人增益。這是一部沉重的現實主義作品。我們時常聽老人講起那個年代的故事,物質特別匱乏,以菜根、樹皮裹腹,甚至生了孩子養不起,不得不考慮將自己的骨肉送人。通讀此書,能讓人對苦難有更深的理解。書中那一個個災難讀來讓人窒息,彷彿夢中被人束住手腳或掉進深淵般痛苦無助,放下書本那一刻就像夢醒時分,一切變得慶幸而釋然。

沒什麼比活着更好,在一切災難面前唯有活着最爲真實,當人對生活有了這等感悟,一切就變得淡定多了。書中用大量的筆墨描述了人對世間的留戀,正如作者在日文版自序中所說,“時間無須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通讀此書,能讓人對活着有更堅韌的力量——我們任何人都沒必要患得患失。

該書後來被改編成電視劇《福貴》。通過地主少爺福貴一生的經歷,講述了從解放前的1946年到三中全會幾十年中國農村的生活畫面和時事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