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鋼的琴》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24W

《鋼的琴》觀後感【精品多篇】

《鋼的琴》觀後感 篇一

這是一部懷舊的電影,那俄羅斯風味的背景音樂,陳舊廢棄的廠房,高聳入雲的煙囪,甚至公式化的講演,都在緬懷一個逝去的時代。這是一部80後,90後無法理解的電影,一羣下崗工人折騰半天,鼓搗出一架鋼體結構的鋼琴,有什麼意義嗎?這是一部拍給50後,60後甚至70後的人看的電影,只有他們才能產生深深的共鳴,理解那架鋼琴背後的含義。

我還記得上學時騎車從重工業區穿過,那林林重重的管道彷彿構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如今那道獨特的風景已經不在,要麼被夷爲平地,要麼被替換成酒店超市。時代結束了,可人還在,如何面對新時代是這批被改革大潮衝擊的頭暈腦脹的人首要解決的問題。我還記得在這特殊時期,父親每天回家愁眉不展,母親每天惶惶不安,那個時候我還不能理解失業的痛苦,直到我畢業那年,才知道箇中艱難。

從小被教育“只要好好學習,國家會給你工作”,“工廠有託兒所,醫院,宿舍,你的生活完全由工廠負責照顧”。.。.。.直到有一天,一個聲音說“國家照顧不了你們了,工廠必須倒閉,你們自尋出路吧”。想想這批人,老的有50多歲,年輕的不到20歲,下崗後能做什麼?專業覆蓋面太窄,其它行業肯定不會招個沒有經驗的人來培訓,符合專業的私企,更傾向招年輕的一代,便宜又有發展潛力。不要跟我說每晚七點檔裏面提到的在私企中名聲鵲起的老師傅,那種人畢竟是少數,能在上千萬下崗工人中佔到幾成?

在《鋼的琴》裏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陳桂林的同事們有的改行賣豬肉,有的成了配鑰匙師傅,還有的去撈偏門。而陳桂林憑着自己的音樂天賦,也勉強能混日子,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將要失去女兒。恐怕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當他說出要做一架鋼琴的的時候,這個決定裏一半是和老婆賭氣,一半是潛意識裏對現實的吶喊:“你可以剝奪了我的時代,但你阻止不了我去打造屬於那個時代的烙印。”這也是他的同事們一拍即合的原因。在影片中我沒有看到這批被時代遺棄的人的抱怨,不滿,我只看到了他們面對現實的無奈。雖然他們偶爾也發泄一下,嘗試偷個鋼琴,打個羣架,但心裏,都充滿着對逝去時代的無限緬懷。

幾經挫折,鋼的琴終於完成。在影片片尾處,由起重機徐徐吊起這架特殊的鋼琴時,我心潮澎湃,那鋥亮的琴板代表着不屈的精神,那精緻整潔的琴鍵透露出精湛的技藝和辛勤的汗水,這架琴彷彿是骨感現實身上的傲然雙峯,挺拔聳立,桀驁不馴的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存在。當陳桂林女兒小心翼翼的問道:“能出聲嗎?” 我啞然失笑,淚水劃過面頰,看到陳桂林和同事愜意的在一旁欣賞女兒在鋼琴上快樂的彈奏,他們心裏一定很安慰吧。

你看到我低下高昂的頭,你看到我跪下男兒的膝,你沒看到的,是我心中永遠有一處地方,有理想,在不羈的歌唱。

鋼的琴觀後感 篇二

電影結束了,黑白字幕緩緩劃過,我卻不忍關掉視頻窗口。悽婉的小號聲,聲聲切入心中,悠揚,卻沉甸甸地壓在胸上。心中的憂傷像是濃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這珍貴的悲哀,把時間條拉回他在虛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被鍋爐工養大,他叫“丹尼·佈德曼·TD·萊蒙·1900”。他是天生的鋼琴才子,在船的舞廳裏,他在風暴中與鋼琴起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述人心,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境束縛在船上,儘管世界從他身邊經過,他卻不敢走進這個世界。

他一生都沒有離開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亞號”。他也曾愛慕那位平凡但出塵的姑娘,卻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卻在舷梯上望着無邊的世界遲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進他內心的朋友,卻拒絕與他下船而選擇死亡。

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擁有百萬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怎麼選擇其中的一條?怎麼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一個人生?我無所適從,只能選擇一種方法死去。”於是,戰爭結束後,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演奏中和破舊殘廢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盡。

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幸福是他心中的遠方,生活的夢想始終存在,可()他一生畏縮至死。究其原因,是因爲他所缺失的與命運抗爭的尊嚴和信心,使他習慣了孤獨,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爲了一個永遠存於心中的悲劇。

看罷,我不由得想到遠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問自己:“活着到底爲了什麼?”但內心還未告訴我答案。儘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樣學習着,努力着,可我是否只是簡單地爲活着而活着,心中卻沒有那樣一個自由與詩意的遠方呢?還是,儘管我心中有這樣的一個遠方,卻因理想與懶惰的矛盾而躊躇不行呢?

《鋼的琴》觀後感 篇三

質樸而蒼茫的鏡頭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陳桂林爲了爭奪女兒的撫養權,唯一的方法就是弄到一架女兒喜歡的鋼琴。從做不會發聲的“木琴”、借錢買琴、甚至到學校偷琴,最後在兄弟們的幫助下用工廠的廢料親手做出了一臺鋼琴。就這樣,一個父親的悲喜交加,一羣小人物的辛酸奮鬥,圍繞着一臺鋼琴緩緩流淌。這就是被譽爲年度最優秀的國產電影《鋼的琴》,更是一場飽含溫情與感動的記錄。

現實的落差與彷徨,理想與浪漫的糾結,在一段段俄風音韻中展開。影片中的主人公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儘管存在於艱難的土壤上,他們依然堅持尋找人生的信念與光明,沒有被現實打敗,沒有讓困難動容。生活拮据,卻有了更多讓人溫存的奮鬥與感動。汪工爲了陳桂林爭回女兒無私地提供技術支持,快手爲了陳桂林做出鋼琴不惜再次作案,季哥爲了兄弟可以無條件援助。似乎所有人都在發出這樣一種聲音:人可以落魄,但是不能沒有魂魄。穿透時代的浮躁與繁雜,這羣工人們挺起脊樑,握緊雙手,書寫了自己的人生力量。

“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當陳桂林激昂又略帶幽默地說出這句話時,“敢想、敢拼、敢做”的精神在一段西班牙舞中奏響,更在這羣懷揣着“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想法的人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纔是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漢子:不甘不屈不停不止,拼搏與奮鬥的吶喊不曾消失在耳邊。雖然他們對於社會渺小的可能微不足道,卻用努力烘托出自己的偉大。儘管現實有很多的殘酷與無奈,陳桂林和他的兄弟們踐行了承諾,守住了屬於自己的生活真諦。更用他的行動推翻了孩子的媽媽對於幸福的理解,找到了幸福真正的定義,它應該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當鋼的琴最終呈現在人們面前時,大家似乎都完成了一次心靈的救贖,完成了奮鬥與信念的堅守。

影片至此,從未搬出過大牌的明星,炫酷的特技,豪華的場景。而那起起伏伏的蘇聯歌調,痕跡斑斑的斷壁殘垣,燃燒起這些人物讓我心靈上單純的`感動,需要用一份足夠的堅韌來承載。轉而自現實生活中或許將出現的跌宕起伏,我明白,付出了汗水與青春,一段回憶,一次經歷,纔可以叫做無悔。無悔於生活,無悔於青春。而我們在行進中的所有人更要對自己有一份承諾,有一個堅守:爲了夢想,爲了追求,敢想,敢愛,敢拼,敢做。

《鋼的琴》觀後感 篇四

那日,看完《鋼的琴》,我不禁抹下兩滴眼淚來。

這部影片敘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叫妮兒。妮兒很愛彈鋼琴,她的父親是某所學校的音樂老師。一次,因爲妮兒在鋼琴室練琴練的很晚,妮兒的父親就這樣丟了工作。妮兒的母親因爲家裏太窮已經不想跟她爸爸過日子了。擺在她面前的是一件艱難的抉擇。妮兒說,誰能給她買架鋼琴就跟誰過。她的父母都想得到她的撫養權。妮兒的父親爲她做了架木頭鋼琴,木板上畫着琴鍵,發不出任何聲音。父親說,只要心裏有音符就能聽得見。但有一天,他聽說女兒要跟媽媽過就賭氣把那架木鋼琴砸了。女兒哭着不走,說,不跟媽媽了,永遠跟着爸爸。聽了這句話,妮兒父親的氣消了,又覺得有點對不起她。某天傍晚,他和自己幾個要好的哥們去學校偷鋼琴。結果偷琴計劃失敗,他也差點進了公安局出不來。他還是不甘心,到圖書館借了本《怎樣做鋼琴》,他從那堆俄文中一個詞一個詞地翻看詞典,翻譯成了中文,經過幾番周折,妮兒的父親終於做好了那架鋼做的琴。但父親爲了讓妮兒有更好的生活條件,最終卻放棄了對她撫養權。妮兒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了放鋼琴的廢棄工廠。在那裏,妮兒用她那雙手,彈奏出了世界上最美妙的琴聲。

這個故事中表現出的父愛是那麼的感人:妮兒的父親是多麼地疼愛自己的女兒,他爲了安慰女兒,特地做了一架木的鋼琴。琴彈不出任何聲音,他卻告訴女兒,音樂是用心去聽的,而不是用耳朵去聽的。後來,爲了挽留女兒,下了很大的工夫才做好了有幾百個琴鍵的鋼琴。妮兒的父親用愛編織了數不清的善意謊言。當最後妮兒用稚嫩的童聲問她的父親,這琴能彈出聲麼。父親肯定地告訴妮兒,一定能。我的眼淚就像珠子斷了似的,流了下來。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疼孩子愛孩子、到老依然對孩子放心不下的。

我們總以爲孝敬父母的事來日方長,時間還多着呢。可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媽媽的鬢角有了幾許白髮,爸爸的腰不再挺拔。當我們還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裏時,時間卻以一種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讓我們明白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

從現在起,替父母分擔一些活兒,以免會造成終生的遺憾。

《鋼的琴》觀後感 篇五

影片名稱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體,帶有破敗色彩的“鋼鐵”與高雅藝術“鋼琴”碰撞在一起,第一感覺猶如雞蛋碰石頭——傷不起。這也是影片的時代背景——小人物卑微命運與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的碰撞,同樣傷不起。

這是一部有生命的電影,荒誕中存在着真實,疏離感中包含着不願觸及的過往。90年代舊東北聳立的高大的煙囪,空曠破舊的大廠房,冰冷的機器,衰敗的野草,彷彿都在昭示着一個時代的逝去。很遺憾,那是我們已經存在卻無法深刻體驗的時代。用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眼光觀看影片,雖然那些舊場景是我們僅憑感覺去想象和感受的,但這些平凡小人物的幽默與艱辛,以及展露出的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卻也深深引起我們的共鳴。

“造鋼琴”這一事件的起因是主人公陳桂林爲了與妻子離異後爭取女兒的撫養權決定爲喜歡彈鋼琴的女兒造一架鋼琴,一個平凡的父親,他竭力地在爲女兒奔波,拉着一羣曾經搞樂隊的朋友一起向着這個偉大的夢想前進,這種無言而深切的父愛,總是在突然的某個瞬間激起我們心底的一絲觸動。起初聽到他們要造鋼琴,真正覺得他們簡直在胡鬧,真是在用雞蛋碰石頭,“鋼廠”和“鋼琴廠”只是一字之差的區別嗎?影片中的人物未免太幼稚了吧。然而看到他的那羣朋友不顧一切地跟着他一起“胡鬧”時,我堅信那是偉大父愛和友情的完美詮釋。當得知羣體中一個朋友的女兒被一姓“安”的欺負了,一幫大老爺們立馬放下手中的活興師動衆地開着各種車要去圍攻姓安的,這一點有些網友評論“有點無厘頭”,然而在我看來這確是影片中出彩的一幕。都是爲了兒女,這也是父愛嘛,所以這羣老朋友便又是集體出動,真夠義氣。只是我想起《陽光姐妹淘》中的類似情節,幾個媽媽級姐妹爲了其中一個姐妹的女兒對幾個惡劣學生“大打出手”,瘋狂卻又飽含真情,這便是人間最最真實的親情和友情啊!

那是個怎樣的年代,個人不可抗拒之命運和時代難以逆轉之變遷。煙囪對於東北人來說就如汪工所說“在有的人眼裏,它是成長的記憶;在有的人眼裏,它是回家的座標”,但這一切都不能成爲保留煙囪的理由。時代發展的進程要求它離開,工人們再多的挽留也是徒然。然而工人們用另一種方式來體現工人階級的力量,“有困難也得上,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得上”工人們敢想、敢幹、敢拼的精神在造鋼琴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完善合理的分工,各盡其能、各司其職、盡職盡責,這才使造鋼琴不僅僅停留在夢想階段。當最終鋼琴從廠房上空緩緩降落時,這是一種震撼人心的崇敬,時間停留,大家的臉上透露着命運無奈同時有着工人的堅定。在這時刻,我感覺這架鋼琴已不僅僅代表一種父愛和友情了,它更是對命運的和理想的一種挑戰,這時的氛圍有着和《老男孩》相似的對夢想的執着追求和感嘆時代變遷的滄桑,令人回味。

電影的結尾,兩根菸囪被炸了,在漫天的黃土中,那個時代結束了。空曠的廠房裏迴盪着女兒的琴聲,給人們最安靜的思考和一個時代最執着的記憶。

《鋼的琴》觀後感 篇六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看了一部電影《鋼的琴》。這是一部讓人心酸的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夫妻要離婚了,他們涉及到孩子的分配問題,孩子應該何去何從呢?女兒有學習鋼琴的天賦,於是父親爲了挽留女兒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要爲女兒做一架鋼琴。他開始發動身邊的朋友們。鋼廠的工人要做鋼琴,這個消息讓大家都感到很興奮。他們被父愛感動了,紛紛無償加入到他的行動中。父親和朋友們在廢棄的工廠裏找出幾塊鋼板,準備用鋼板做一架鋼琴。一切準備就緒時,有人無奈的走了,有人被抓了起來。就在大家都要放棄時,是父愛使他們重新振作起來,他們堅信自己一定能做出這架鋼琴。終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巨大的工程竣工了。當女兒小元彈起父親親手做的鋼琴時,兩行熱淚滾了下來。雖然女兒最後選擇了媽媽,再沒有和窮困的父親過日子,但父親認爲能讓女兒彈上鋼琴,自己十分自豪。要知道,在那麼窮苦的年代,孩子仍然想學習鋼琴,多麼不容易啊!

這部電影十分感人,我想到爸爸媽媽爲我們付出了這麼多,我們應該爲他們做些什麼,付出些什麼,少讓他們爲我們操勞,少讓他們生氣。我還要認真、努力學習,幫助窮苦人,提高他們的地位吧!讓我們一起努力。

《鋼的琴》觀後感 篇七

觀看電影《彈鋼琴的盲童》後,我被盲童劉浩學鋼琴的勤奮與執着深深地感動着。

劉浩出生後不久便雙目失明,但他酷愛音樂,喜歡彈琴。爲了夢想,只要有琴,他就勤奮練習,從不偷懶;面對困難,永不退縮。

有一次,他的手因爲幫媽媽做飯而受傷,卻恰好趕上比賽,老師和父母都認爲他的狀況不適合比賽,而他卻堅持要去。彈琴的時候,受傷的手指撕心裂肺地作痛,鮮血從琴上一滴一滴的流下來,他卻硬是咬着牙認認真真地彈完曲子,而且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堅強的劉浩沒有被雙目失明打倒,沒有被冷言拒絕打倒,更沒有被露宿公園打倒。正是由於這種執着的精神,他最終登上了大舞臺與朗朗一同表演,贏得了觀衆的熱烈掌聲。

劉浩的事蹟使我明白:無論是殘疾人還是健康人,只要付出努力就會獲得回報,只要堅持不懈就會取得成功。我要以劉浩爲榜樣,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永不言敗。因爲我堅信“笑迎風雨,終見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