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習新時期廣東精神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學習新時期廣東精神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學習新時期廣東精神心得體會 篇一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黨中央相繼提出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等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舉措;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並將到20xx年成爲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要求之一;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綠色建築、綠色施工、綠色經濟、綠色礦業、綠色消費模式、政府綠色採購不斷得到推廣,“綠色發展”被明確寫入“十二五”規劃並獨立成篇,表明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黨代會報告中少見的這種動情的敘述方式着實令人動容,也體現了對待自然的基本態度。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首次被寫入黨代會報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們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我們要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

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和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四個方面着手,提出要加強水源地保護,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保護海洋環境生態,完善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等。毋庸置疑,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主幹線、大舞臺和着力點。

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理性反思的產物。它是指人類在改造和利用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由此所產生的對自身的各種負面影響,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表徵着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進步狀態。

馬克思恩格斯對生態文明提出了許多豐富而深刻的思想,馬恩生態文明思想大約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他在深刻的社會、經濟以及階級背景下產生的,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而我國的生態文建設是在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上發展起來的。

其一,生態發展的可持續性馬恩生態文明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馬恩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發展的可持續性,人要想存在和發展必須依靠自然界。人類依靠自然界的原因就在於自然界的可持續性。人與自然界,只有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發展,在能保證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實現人類、自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二,生態思想的實踐性。馬克思曾指出:實踐是人類能動的改造自然的一種對象性活動。自然是通過人類勞動創造出來的人化自然,人類把自然納入生產勞動之中,把自然作爲生產勞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說,人類社會就是通過人類的實踐勞動而產生的。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只有通過實踐,社會才能在自然接受改造的過程中不斷的進步發展。其三,生態文明內容具有時代性。在馬恩存在與發展的時代,自然生態環境還沒出現嚴重的惡化,但隨着工業革命的不斷髮展,在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而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污染與破壞,在馬恩生態文明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科學發展觀,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一)生態文明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態文明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爲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礎。我們都知道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爲主旨,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雖然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如果離開了生態環境這一前提條件,經濟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通俗地說,如果沒有森林,鋸木廠的價值就爲零;如果沒有魚,漁業的價值就爲零。可見,沒有生態環境資源,經濟就無法發展。從經濟學的“木桶”原理來說,我們也應重視生態文明在經濟發展中的能動作用。因爲決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在如今的社會發展狀況下,生態環境這木板已經越來越短。如果人們還是一味地追求經濟價值,忽視生態價值,那麼就算經濟木板越來越長,最終也將是無發展的增長。

(二) 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經濟的發展,

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物質保障。生態文明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新型的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一切問題都要靠發展來解決。

可見,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建立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才更有利於實現人、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如果我們在生態文明觀的指導下,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理念,那麼在協調經濟與生態的相互關係中積聚內部力量,謀求經濟的極大發展是可能的。

我們必須建立經濟發展新發展方式。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要求,其以自然資源浪費和環境高污染爲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首先,關於生產方式,一要改變粗放型生產方式,努力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爲特徵,未能實現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和再利用,未能實現環境污染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未能帶動經濟效益良性增長,未能降低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的危害程度,最終背離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們要積極要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利用、高效率和能源結構合理化、潔淨化,它將有利於我們擺脫傳統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從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生態文明。而循環經濟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融爲一體,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因此,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本質就是一種生態經濟,其根本之源就是保護日益稀缺的環境資源,提高環境資源配置效率,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切實之舉。

學習新時期廣東精神心得體會 篇二

廣東精神是一種道德追求,是一種精神信仰,也是一種道德力量,它是不分羣體,不分階層的,在廣東生活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踐行廣東精神。因爲一個人生活的環境跟當地的社會環境、社會風氣、社會氛圍是息息相關的,每一個人都要在其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這樣整個社會向善的風氣才能弘揚起來。

廣東精神概括起來是“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它是對廣東人民發展建設實踐的概括和總結。首先看“厚於德”,我們都知道“厚於德”大家都研究過、學習過,是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具有像大地一樣的美德,仁愛奉獻,它既是一種美德也代表了廣東人民的追求和情懷。“誠於信”是一種處事的準則,也是一種胸懷的體現,實際上就是要做到真誠、友信。“敏於行”是一種行事的風格,“敏於行”是《論語》裏面的一句話:“君子訥於言,敏於行”,不空談,前一段時間廣東提廣東精神提的那麼多其實和“敏於行”是相關的,務實、不張揚,很敏銳地知道世界發展的趨勢,敢於先行一步。通過學習,我們認爲學校應做到:

一、教師在踐行廣東精神中應該起模範帶頭作用,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更要從工作中來體現廣東精神,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要有廉潔清正之風,使工作更加出色,做到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更好地爲人民教育事業服務。

二、學校、教師及其他教育機構應該爲踐行廣東精神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利用教育力量及媒體來烘托整個社會向善的風氣,多普及和宣傳踐行廣東精神的好人好事,讓大家覺得廣東精神就在我們身邊。

三、學校和教師要爲踐行廣東精神提供更多平臺和載體,多開展一些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條件去參與這些活動,同時影響到他們的父母及周圍的人,讓他們從參與這種活動中去感悟和認識廣東精神。

廣東精神確實爲廣東人民樹立了新的道德標杆,省政府提煉廣東精神就是要打造廣東的。道德高地,打造一個精神高地,構築全省人民的精神家園,這是廣東人民心目中一個前進的方向。一個精神的宣傳、弘揚和踐行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廣東精神的宣傳和弘揚是廣東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項任務,當前我們要通過學校教育,社會宣傳、理論宣傳,還要開展衆多的主題宣傳活動,使廣東精神一步一步內化爲學生和人民羣衆的精神追求,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把廣東打造成一個道德高地,爲廣東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撐。

我們更相信,只要人人都爲我們共同的家園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幸福廣東的美好願景就一定能夠實現。通過對這次大會精神的學習,我們教師深深的意識到,作爲一名教相成的方面。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沙塵暴、霧霾天氣、經濟發展中的透支等現象,並非主要出自科學上的無知或技術上的缺失,而是與人們的道德水平直接相關。確立新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是生態道德這一觸及人類的道德規範的必然要求。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德育教育特別是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圍繞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集體、社會、國家的關係而展開,相對忽略瞭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包括人類與其他生命之間關係的教育,沒有把生態道德教育作爲其中的重點來進行。針對目前我國生態道德教育的現狀,提高全民對生態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很是必要。

學校在“生態教育”的統領下,用生態教育思想關注每一位孩子,關注孩子的每一個方面。學校通過建立並完善相關的制度將生態道德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及管理結爲一體,利用制度來約束學生的行爲,促進學生形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意識,從外部環境促進學生把接受的生態教育內化爲自己所認可的價值觀,再外化爲學生的生態行爲。

保護區應充分發揮生態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以學校爲主陣地;積極有效地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引導人們運用科學理性和道德規範來指導、約束自己的需要,提升公民的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協調發展。

學習新時期廣東精神心得體會 篇三

通過學習新時期鐵路精力,使我充分認識到“安全優質、興路強國”的新時期鐵路精神是我們共同的理想信心和代價尋求,是引領我們披荊棘、勇往直前的氣力源泉。它體現了我們鐵路的悠久汗青和厚重文化,體現了我們鐵路的時代特色和行業特性。

安全是鐵路人的主要職責,優質是鐵路人的職業追求;興路是鐵路人的奮鬥目標,強國是鐵路人的崇高理想。“安全優質”體現了鐵路人的基本工作要求和行業行爲準則,“興路強國”是鐵路人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信念,是對美好遠景的不懈尋求。培育和踐行新時期鐵路精力,是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誨的行業要求,激勵廣大鐵路人以滿腔熱情和昂揚鬥志投入到鐵路改革發展的實踐運動之中。

業特性。

安全是鐵路人的主要職責,優質是鐵路人的職業追求;興路是鐵路人的。奮鬥目標,強國是鐵路人的崇高理想。“安全優質”體現了鐵路人的基本工作要求和行業行爲準則,“興路強國”是鐵路人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信念,是對美好遠景的不懈尋求。培育和踐行新時期鐵路精力,是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誨的行業要求,激勵廣大鐵路人以滿腔熱情和昂揚鬥志投入到鐵路改革發展的實踐運動之中。作爲鐵路職工,我們應力爭以標準的作業和優質的構造,將新時期鐵路精力落實到作業中、崗位上,爲安全優質完成各項任務不停注入正能量,用“安全優質、興路強國”的鐵路精力凝心聚力、鼓舞士氣,激發工作幹勁,激發責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緊貼工作實際,確保現場安全,把學習新時期鐵路精神的理論學習成果迅速轉化爲確保實際寧靜。

深入學習新時期鐵路精力,我們應從自身做起,轉變作風,帶頭落實寧靜危害防控步伐,在確保安全生產及運輸組織的主戰場上秉承“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高標準工作理念,發揚“拼搏奉獻、創先爭優”的精神,爭做新時期鐵路精力的執行者。

總之,通過學習新時期鐵路精力,使我受益匪淺,進步良多,爲我今後工作注入諸多正能量。

學習新時期廣東精神心得體會 篇四

如今,“綠色”成爲時尚,綠色食品、綠色發展?。我們必須意識到,全球惡化的生態環境形勢已不是單純的科學技術就可挽救的,要靠政策、靠政治,更要靠全社會覺悟的生態道德文化觀。否則,如何拯救“瀕臨失衡的地球”。通過對《新時期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學習,結合當前實際談點體會。

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農業發展、工業發展的關係。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是互爲依存、互爲促進的。社會的發展必須依賴於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要注意保護好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只講發展而忽視合理的開發和充分利用資源,不重視對環境的保護,不重視生態建設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這樣的發展必將導致嚴重的後果。當然,也不能片面地講生態而不講發展,把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要做到既在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中求發展,又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共榮共存。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的前提和基礎,而發展農業必須符合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使農業在良好的生態中發展,生態環境在發展農業中得到保護和優化。我們結合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安澤良好的生態優勢,以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爲主攻方向,從人、自然、經濟的高層循環出發,突出產業化經

營,堅持種植——養殖——沼氣——種植的`循環利用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綠色循環農業,全縣農業發展逐步走上了生態化、有機化、規模化的良性軌道。

生態文明建設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內在統一的關係。發展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具體體現。因此,在發展工業經濟上,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使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是人類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而付出的努力及其獲得的積極成果。“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我們想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就必須要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而且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而所謂自然恢復爲主,就是強調要求我們尊重自然界的規律,不要再發展的同時忘了自然界的規律,必須順其自然,儘可能恢復原有生態的面貌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