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習陳俊貴事蹟報告有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學習陳俊貴事蹟報告有感

學習陳俊貴事蹟報告有感(精選多篇)

信念與追求--聆聽陳俊貴事蹟報告有感

(主人公小傳:陳俊貴,男,遼寧人,感恩老兵,新疆尼勒克縣喬爾瑪烈士陵園守護人。 1979年9月參軍後,隨所在部隊到新疆新源縣那拉提,參加修築天山深處獨庫公路的大會戰。1980年4月6日,前方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部隊面臨斷炊的危險。他和戰友一起從山上向駐守在山下的部隊送信求救,因右大腿肌肉被凍死而住院3年,被評爲甲級二等殘廢軍人。1984年,退伍回到遼寧老家,擔任電影放映員。1985年10月,他看到《天山行》這部電影時,鏡頭中的那一幕幕彷彿如昨日。他想到班長的臨終遺言,作出了改變他一輩子命運的決定——重新回到埋葬班長的天山腳下,陪伴班長,成了烈士陵園守護人。)

陳俊貴,一個普通而又平凡的名字、一個高尚而又偉大的身影。今天,我們有幸親耳聆聽了“天山守墓人”陳俊貴老人的事蹟報告會,老人和他戰友們的感人事蹟令所有在場的人禁不住熱淚盈眶,無不表現出對他們的肅然起敬!

平凡中折射着偉大,執着中透露出剛毅。陳俊貴老人當年主動放棄在遼寧優越的生活條件,26年如一日,與妻子在渺無人煙的天山深處,爲當年築路犧牲的168名戰友守靈,我覺得這本身就是一個常人難以完成的偉大壯舉。他的感人事蹟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八一電影製片廠還以他的事蹟爲原型,開機攝製紀錄片《守望天山》,並作爲建黨90週年的獻禮片在全國公映。對於他的感人事蹟,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我覺得這是他應該得到的榮譽和褒獎。

報告會中講到的許多令人感動的往事,雖然時隔多年,但並未被歲月的記憶所沖淡,彷彿就像是在昨天剛剛發生的一樣。在艱鉅的任務面前,前輩們雖然時刻面臨着塌方、雪崩、飢餓、嚴寒的考驗,但他們並沒有被困難嚇倒,更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而是靠着自己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戰勝了困難與艱辛的考驗,並最終勝利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任務。傾聽老人深情並茂的講述,我們在被他們當年的英雄壯舉所深深震撼和感染的同時,自己的思想受到了洗禮,靈魂境界得到了昇華。

聽完報告會,我也在深深進行思索,究竟是什麼力量讓陳俊貴和他的戰友們當年憑藉超人的毅力,創造了人間奇蹟、書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又是什麼力量令一個普通的老兵放棄在內地優越的生活條件,心甘情願26年如一日在大山深處爲自己犧牲的168名戰友守靈?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信念的力量,緣於他們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對人生理想執着而又高尚的追求!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信念就有什麼樣的追求。陳俊貴老人的舉動也許會被當今許多人所不理解,甚至可能會有人認爲他“傻”。但老人用實際行動向世人作出了最好的詮釋。一個人什麼都可以缺,但不能缺信念,陳俊貴老人憑着對黨的忠誠和對戰友們質樸而又深厚的感情,做到了常人認爲難以做到甚至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一些人忘了本,眼裏有的只是享受,自己的信念和做人尊嚴也在一點點地丟失,他們忘記了前輩們當年的流血付出,忘記了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更忘記了自己肩上所擔負的責任,不思進取、害怕吃苦、貪圖安逸的思想在一些人身上體現的十分明顯,這些人與陳俊貴以及他的戰友們相比顯得是何等的渺小。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征程中,我們國家仍然需要更多像陳俊貴這樣的人,這樣的人越多,我們的黨、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纔會興旺發達,纔會大有希望。

第二篇:陳俊貴先進事蹟

陳俊貴

陳俊貴,新疆尼勒克縣喬爾瑪烈士陵園管理員,2014年榮獲“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榮譽稱號。1979年從遼寧入伍來到新疆,1984年退伍。

簡介

陳俊貴,男,遼寧人,感恩老兵,新疆尼勒克縣喬爾瑪烈士陵園守護人。

1979年9月參軍後,隨所在部隊到新疆新源縣那拉提,參加修築天山深處獨庫公路的大會戰。1980年4月6日,前方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部隊面臨斷炊的危險。和戰友一起從山上向駐守在山下的部隊送信求救,因右大腿肌肉被凍死而住院3年,被評爲甲級二等殘廢軍人。1984年,退伍回到遼寧老家,擔任電影放映員。1985年10月,他看到《天山行》這部電影時,鏡頭中的那一幕幕彷彿如昨日。他想到班長的臨終遺言,作出了改變他一輩子命運的決定——重新回到埋葬班長的天山腳下,陪伴班長,成了烈士陵園守護人。

自述

這些年,每當看到軍人,我的心裏總會涌動一股暖流。我雖然已脫下軍裝,可心裏卻依舊眷戀着那份綠色情懷。生活中,能讓我永遠不忘的人並不多,一個普普通通的解放軍戰士,卻讓我終生難以忘懷,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感動了我一生。 事蹟

“昨天的那一幕,我永遠忘不了”

1979年9月,爲了支援新疆發展交通事業,我隨部隊奉命參加了北起獨山子、南至庫車的天山獨庫公路大會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先後有168名解放軍指戰員獻出了寶貴而年輕的生命,正如喬爾瑪烈士陵園的碑文所寫:人是躺下的路,路是豎起來的碑。”我的班長鄭林書就是這些英烈中的一位。時至今日,許多往事都被歲月的塵埃所掩埋,可班長壯烈犧牲的那一幕深深銘刻在我的腦海裏,永遠不能忘懷。

那是1980年,一個冬雪頻繁的季節,修築天山公路的基建工程兵某部1500多名官兵被暴風雪圍困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山深處,面臨寒冷凍死、斷糧餓死的危險,

唯一與外界聯繫的電話線也被肆虐的大風颳斷。爲儘快與40公里外的施工指揮部取得聯繫、得到救援,我奉命隨同班長鄭林書、副班長羅強和戰友陳衛星前去請求山下部隊救援。由於任務緊急、時間倉促,我們4人只帶了1支防備野狼侵襲的手槍和20多個饅頭就匆忙出發了。一路上寒風呼嘯,風勁雪疾,在海拔3000多米高寒缺氧的雪山上,我們手牽着手,連走帶爬,艱難前行。

40公里的路剛走了一半,我們已是氣喘吁吁,筋疲力盡。雖然體力已透支到了無法支撐的地步,但想到被暴風雪圍困,隨時都會被寒冷、飢餓奪去生命的戰友,我們放棄了休息的念頭。隨着天色漸晚,積雪太深,盤山的便道上根本無法分清哪是路面、哪是懸崖,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進深山峽谷。深夜的天山,氣溫驟降,刺骨的寒風勁吹不停,我們4人一刻也不敢停歇。天亮時,我們置身茫茫雪原,迷失了方向,更令人恐懼的是我們帶的20多個饅頭還剩下最後一個。

經過一天一夜的行走,我們身上每一根筋骨都像斷了一樣疼痛難忍,我更是被餓的頭昏眼花,不止一次地看着班長口袋裏的饅頭。就這樣,我們再次看到了夕陽,此時已經在雪地裏走了兩天兩夜,終因體力透支到了極限,我們跌坐在雪地裏再也起不來了。大家望着唯一的一個饅頭,你推我讓,誰也不肯吃。當時我建議把饅頭分成四份,每人吃一口。話剛說出就被班長否定了,理由是饅頭太小,如果分成四份,根本起不了充飢的作用。情急之下,班長鄭林書做出了一個莊嚴的決定:“我和羅強是共產黨員,陳衛星是一名老兵,只有陳俊貴是個新兵,年齡又小,饅頭讓他吃”。當時我說啥也不肯吃,班長鄭林書用不容商量的口氣命令我吃掉這個饅頭,望着在寒風中被餓得面無血色的戰友,我手裏的饅頭頓時重如千斤,怎麼也送不到嘴邊。爲了完成任務,後來我還是含着眼淚吃下了這個饅頭。班長鄭林書一直負責開路,所以他的身體透支最嚴重,他終因體力不支倒下了。 臨終前他用盡最後的力氣對我說:一是希望死後能埋葬在附近的山上,永遠看護着戰友和這條路;二是因使命在身,作爲兒子生前沒能好好孝敬父母,託付我能到老家看望一下他的父母。我和戰友含淚用冰雪掩埋班長後,繼續向前趕路。可沒走多遠,副班長羅強也無聲無息的倒下了,只有我和戰友陳衛星掉下山崖被哈薩克牧民所救,才把施工官兵被暴風雪圍困的消息報告指揮部。1500多名戰友得救了,可22歲的班長鄭林書、21歲的副班長羅強卻永遠長眠在積雪覆蓋的天山上,我和戰友陳衛星也因嚴重凍傷,腿腳留下了重度傷殘。3年後,天山獨庫公路正式通車,成了連接天山南北、造福各族羣衆的生命通道和經濟命脈。 “一個承諾,讓我守候班長24年”

班長犧牲後,我因嚴重凍傷,在醫院接受了長達4年的治療,病情好轉後,於1984年復員回到遼寧老家,當地政府爲我安排了一份電影放映員的工作,很快娶妻生子,日子過得平淡而安逸。可從新疆回到故鄉,我時刻都在想念着班長,更沒忘記班長臨終前的囑託。當我決定開始尋找班長的父母時,才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班長家的詳細地址和他父母的姓名,因爲和班長僅僅相處了38天,只知道他是湖北人,其他的情況一概不知,到哪裏去找班長的父母呢?於是我又返回當年部隊的駐地新疆新源縣,本想着在老部隊能尋找到班長家的地址,可誰知老部隊在獨庫公路竣工後便遷移並編入武警部隊的序列。儘管我在當地費盡周折,最終還是沒有得到一點消息。當我來到老班長的墓前,深深的愧疚之情不時侵襲着我的心,思念的淚水奔涌而出,那天我和班長說了一整天的知心話。爲了彌補愧疚之情,能離班長近一點,1985年冬天,我辭去穩定的工作,帶着妻子和剛

剛出生的兒子又回到了終身難忘的天山腳下,回到了班長的身邊,並在離班長墳墓最近的一個山坡上安了家。

來新疆前雖然妻子心裏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可後來的苦日子遠遠超乎了她的想象。因爲我的腿在部隊受過傷幹不了重活,一時又找不到工作,一家人的生計只能靠妻子打零工來維持,還要爲我治療凍傷的後遺症,家裏的日子經常是朝不保夕。在那些年裏,雖然經常只能靠喝粥吃鹹菜果腹,也曾因湊不齊孩子的學費遭人白眼,可我從來都沒有後悔過。本來,我計劃在新疆待上三五年,找到班長的父母完成班長的遺願後就回遼寧老家,可誰知一待就是20多年。就在我尋找班長父母無望的時候,老戰友陳衛星和烈士羅強的父親從廣東來新疆爲老班長掃墓,陪他們前來的部隊幹部帶來了老部隊的消息,我很快與老部隊取得了聯繫,部隊的領導不但告訴了我老班長家的地址,還派專人陪我到湖北一同拜訪烈士的家人。

臨出發前,我專門趕到班長的墳前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班長。在湖北羅田,我見到了老班長鄭林書的姐姐。她告訴我,班長參軍後只探過一次家,還是因爲父親病重。父親去世後,家人怕影響鄭林書工作,始終沒有告訴他。所以,直到鄭林書犧牲時也不知道自己父親去世的消息。其母親也於2014年去世。當我來到兩位老人的墳前時,悔恨的淚水頓時流了下來。我悔恨自己沒能早點看望班長的父母,悔恨自己永遠沒有機會替班長盡孝。不過,我可以告慰班長的是:你的囑託,我已完成;可以告慰班長父母的是:今生今世,我將永遠守候着班長,班長永遠不會孤單。

“喬爾瑪烈士陵園的建成,了卻一生的心願”

喬爾瑪位於被稱爲塞外江南的伊犁州的尼勒克縣最東端,風景如畫,礦產豐富,牛羊成羣,各項工作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蒸蒸日上。爲紀念在築路工程中光榮獻身的英烈們,1983年在尼勒克縣修建了喬爾瑪烈士陵園,紀念碑碑座正面鐫刻着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部隊在築路施工中光榮獻身的指戰員英名。而今,喬爾瑪烈士陵園成了當地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黨員模範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同年,尼勒克縣委、縣人民政府找到我,希望我能爲喬爾瑪烈士陵園做出更大貢獻,給我解決了城鎮戶口和事業編制。這更堅定了我爲班長和築路英烈們守墓的決心。沒過多久,我將班長鄭林書和副班長羅強的遺骨遷到喬爾瑪。 2014年12月,尼勒克縣再投資60餘萬元,建立了烈士紀念館並於今年7月開館。如今,我在喬爾瑪除了看護陵園外,還充當義務講解員,把一件件烈士事蹟向前來瞻仰的人們講解。以前陵園只有我和愛人看護,今年縣裏又派了兩名工作人員,使我有了更充足的時間做更多的事。作爲從生死線上走來的我,沒有什麼不能做的,就讓我的一生爲班長和築路英烈們守候吧!是班長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是黨和政府給了我幸福美滿的生活,我有義務有責任把陵園的工作做得更好,讓天下所有的人們都永遠銘記天山深處的築路英雄們!

戰友評語

陳俊貴雖已脫下軍裝,但蛻不去的卻是他那錚錚軍人本色。作爲一名軍人,我爲有這種高尚奉獻精神的戰友而倍感自豪!——四連班長馬明讓 --陳俊貴守住的不僅僅是救命恩人的墓碑,更是一種信念,一項黨和人民賦予的特殊任務和使命。 ——一連指導員凌新波 --戰友情誼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情誼呢?曾經我也迷茫

過。入伍以前,我看到過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一些人就是"牆頭草,兩邊倒",遇到好事爭着上,遇到難事四處躲。他們如果懂得戰友情,就不會這樣。——特勤連戰士季亞齊 --陳俊貴如同一塊寶石,折射出人性的美與善,以及流淌在人們心底的那種捨生取義、不屈不饒、無私奉獻、知恩必報的民族精神的璀璨光芒。我們取一點光輝照亮我們的心靈,踐行到一言一行上,熔鑄在一崗一哨裏,落實在一職一位中,才能祭奠逝者的英靈,表達生者的追思。——政委孫偉明 --我們現在穿着新軍裝、住着現代化的宿舍,生活水平這麼好,待遇在提高,更應該懂得感恩和回報,爲報效祖國和人民做出更大貢獻!——機炮連班長甄亞斌 網友評論

哈爾濱一位搜狐網友留言:“感動得無法形容,心疼我們的子弟兵,他們犧牲時還都是孩子啊!別人的孩子爲我們戍邊站崗,別人的孩子爲我們開山鋪路啊??”

北京一位新浪網友留言:“陳伯伯,您還記得我嗎?去年暑假,我去看過您。我的父親也曾親身參與修建天山獨庫國防公路,並打了8年的天山隧道。去年暑假,我與父親重走天山路,父親感慨萬千,他說了一路,我哭了一路??” 有的思考人生。南寧一位新浪網友留言:“人間的真情原來就是這樣的!80後的姑娘向你敬禮!” 廣東一位搜狐網友留言:“太令人感動!你感人的事蹟將會激勵許多人思考。究竟人活着是爲了什麼?追逐名利、榮華富貴,還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的情義?在陳俊貴身上就會找到答案!” 山東日照一位署名“一個平凡的工人”的搜狐網友留言:“一個洗滌靈魂的戰士,一段刻骨銘心的事蹟,浩浩浮塵遮蔽了多少人的心靈和眼睛!當我們回望自己的人生時,有誰無愧於心?” 重慶一位中新網友留言:“我也去過天山,那是一個高原,十分寒冷的地方,我的戰友曾經在那裏修建獨庫公路。爲修建這條公路,無數軍人付出了他們的青春年華,甚至付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但是,他們的業績永遠爲後人所稱讚。回顧那段歷史,確實是一段英雄的歷史,一段光榮的歷史,每一個參加天山築路的軍人,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們都會說:我們這一生,不是碌碌無爲的一生,可以驕傲地說對得起祖國,對得起人民,對得起家人,也對得起自己。” 有的燃起了從軍的熱情。浙江一位騰訊網友留言:“永遠悼念離去的英魂!一生敬佩軍人精神!我雖然還沒感受到軍人的生活,但軍人的作風是我一生崇拜的偶像。” 深圳一位新浪網友留言:“誰是最可愛的人,我無數次默唸着這句簡單再簡單的一句話。每念一次,眼前就浮現出黃繼光、董存瑞。每念一次,眼前就浮現出98抗洪的戰士。每念一次,眼前就浮現出5·12地震時人民子弟兵搶險的身影。我沒有從軍的經歷,這是我終生抱憾的一件事。如有條件,我一定要讓我的兒女有從軍的經歷,哪怕只有一天??” 有的則反省。常德一位新浪網友留言:“做好最簡單的事最不簡單啊!20多年!是什麼信念使得老哥哥堅持下來?中國魂!太震撼人的心靈!老弟50歲下崗算不了什麼??” 煙臺一位搜狐網友留言:“陳俊貴是我們老兵的驕傲!我們在敬偑和驕傲的同時,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爲身邊的戰友尤其那些生活陷入困境的戰友或他們的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

事??” 廣東一位新浪網友留言:“飲水思源,我們真的不能忘記當年爲祖國和人民犧牲的英烈們。沒有他們,我們沒有今天這麼好的生活。不管是作爲父母或教育工作者,都要以這個爲教材來教育我們的孩子。” 四川在線網友

124.161.181留言:“是這些無名英雄的生命換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會勇

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以微笑來面對人生。” 2月13日下午,新四軍老戰士、總參軍訓和兵種部離休幹部王遐方手拄柺杖找到本報編輯部。王遐方1984年與其他老幹部共同發起建立全國第一個“關心下一代協會”,在全國28個省市作過4000多場報告,先後被評爲全軍、全國先進離休幹部,全國優秀校外輔導員,全國優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他拿出刊登陳俊貴故事的《解放軍報》,滿含熱淚地連連說:“那個年代的戰友情真的是這樣,陳俊貴真的了不起!”

第三篇:2014感動中國人物陳俊貴事蹟

2014感動中國人物陳俊貴事蹟

人物簡介:

陳俊貴,男,遼寧人,感恩老兵,新疆尼勒克縣喬爾瑪烈士陵園守護人。1979年從遼寧入伍來到新疆,1984年退伍。2014年榮獲“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榮譽稱號。2014年9月26日被評爲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全國誠實守信模範。

1979年9月參軍後,他隨所在部隊到新疆新源縣那拉提,參加修築天山深處獨庫公路的大會戰。1980年4月6日,前方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部隊面臨斷炊的危險。和戰友一起從山上向駐守在山下的部隊送信求救,因右大腿肌肉被凍死而住院3年,被評爲甲級二等殘廢軍人。1984年,退伍回到遼寧老家,擔任電影放映員。1985年10月,他看到《天山行》這部電影時,鏡頭中的那一幕幕彷彿如昨日。他想到班長的臨終遺言,作出了改變他一輩子命運的決定——重新回到埋葬班長的天山腳下,陪伴班長,成了烈士陵園守護人。

事蹟材料:

陳俊貴,男,漢族, 1959 年 1 月生,中國共產黨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喬爾瑪築路解放軍指戰員烈士陵園管理員。

在暴風雪圍困的危急時刻,班長捨己爲人,把生還的希望留給陳俊貴。此後 30 多年裏,陳俊貴堅持紮根天山,爲犧牲的戰友護陵守墓,用一生書寫感天動地的戰友情。

1980 年 4 月 8 日,年輕的陳俊貴隨部隊來到新疆天山深處參加修築獨庫公路大會戰。因施工部隊被暴風雪圍困,班長鄭林書奉命帶領陳俊貴等3名戰士向駐守在山下的部隊送信。不料被大雪圍困。生死關頭,班長鄭林書將最後一個饅頭給了陳俊貴,說:“你年輕,堅持住,如果有機會,請你到我老家看望一下我父母。”

班長犧牲後,陳俊貴和戰友被牧民救起。因嚴重凍傷,陳俊貴接受 4 年治療, 1984 年復員回到遼寧老家娶妻生子,但他始終沒有忘記班長臨終囑託。因爲和班長僅相處一月,陳俊貴不知道班長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而原部隊已編入武警序列。在多方打聽無果的情況下, 1985 年冬天,陳俊貴作出了改變一輩子命運的決定,帶着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兒子,來到班長和戰友犧牲的新疆天山腳下,爲自己戰友守墓。爲了養活全家人,陳俊貴在大山裏開荒種地,過着近乎原始的生活。 20 多年裏,他每天都要到墓地轉轉,陪班長和戰友度過一個個春夏秋冬。 20 多年裏,他從未停止對班長父母的尋找。一名老戰友來新疆爲老班長掃墓,陳俊貴終於得到班長在湖北省羅田縣白蓮鄉的地址。 2014 年 10 月,陳俊貴趕赴湖北省羅田縣,尋找班長家人。得知班長父親母親都已去世。陳俊貴跪在班長父母墳前說:“對不起,我來晚了,你們不要牽掛,今生今世我都將守在鄭林書墳前,讓他永不寂寞!”

陳俊貴今年已經 54 歲,很多人勸說他開春再上山守墓,冬天下雪就回來。但是,陳俊貴和妻子孫麗琴都認爲,這片墓地就像村子一樣,犧牲的戰友就像鄰居,我們走了,誰來陪他們?兒子陳曉洪過去不理解父親,總覺得父親含辛茹苦在天山深處守墓對不起家人,自從他成爲軍人後,便徹底理解了父親。目前,陳俊貴已將班長和副班長的遺骨,從新源縣移到新擴建的尼勒克縣喬爾瑪築路解放軍烈士陵園安葬,還擔任了這裏的管理員。陳俊貴說:“我不僅可以和班長在一起,還可以守護爲修築天山獨庫公路犧牲的戰友們了!”

陳俊貴獲得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新疆自治區道德模範、自治區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

目前,當年爲修築天山公路犧牲的168名戰士的遺骨都搬到了新擴建的尼勒克縣喬爾瑪築路解放軍烈士陵園安葬,陳俊貴是這裏的管理員:“在我有生之年,我會守護我的班長和我的戰友,把他們的事蹟傳下去,把天山精神發揚光大,這就是我的夢想。”

個人自述:

這些年,每當看到軍人,我的心裏總會涌動一股暖流。我雖然已脫下軍裝,可心裏卻依舊眷戀着那份綠色情懷。生活中,能讓我永遠不忘的人並不多,一個普普通通的解放軍戰士,卻讓我終生難以忘懷,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感動了我一生。

第四篇:用生命鑄就豐碑——學習陳俊同志先進事蹟有感

用 生 命 鑄 就 豐 碑—— 學 習 陳 俊 同 志 先 進 事 跡 有 感

在當前深入貫徹社會主義榮辱觀和開展商業賄賂專項治理工作的重要時期,國家食藥監管局爲我們推出了陳俊同志的先進事蹟,這對我們食藥監管系統來說無疑具有長遠倫理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連日來,筆者認真拜讀了《中國醫藥報》關於陳俊同志先進事蹟的幾篇專題報道,思想深受啓迪,內心倍感震憾,心靈得到洗禮,精神獲得昇華。

天地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人格的輕重,品德的高低,行爲的貴賤,都靠人心來衡量。陳俊,一個知難而上的雲南省寧蒗縣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一個心裏滿載百姓利益的忠誠衛士,一個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蹟的基層領導幹部,他的名字將作爲一種精神和符號,成爲忠誠與清廉的化身。 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他把真誠和愛心獻給了最善良的老百姓,對於他的離去,他們發自內心的悲痛。陳俊是食藥監繫統的優秀典型,是食藥監人的楷模。他不僅爲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也爲我們熔鑄了一面鏡子。

“管藥這件事人命關天,困難再大也得盡心盡力幹”。在陳俊心目中,這是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念。在他眼裏也許就沒有“困難”二字,只要肯想敢幹,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就沒有趟不過的火焰山。雖然來到食藥監管局上任伊始就領略到了下鄉執法的艱辛,看到了辦公環境和條件的艱苦,預測到了食藥監管工作任務的繁重,感到了肩上擔子和責任的重大,但他並沒有退縮,沒有畏懼,而是知難而上,迎難而進,奮勇拼搏,銳意進取。在他的號召和帶領下,機關全體幹職工衆志成城,齊心協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戰鬥力。正是靠着陳俊的這種不畏艱辛、不怕吃苦的精神,靠着全局人員的和衷共濟、同甘共苦,才使寧蒗縣的食品藥品市場秩序得到穩步好轉,才使寧蒗縣的廣大人民羣衆用上了安全放心的食品藥品。

“做官一陣子,做人一輩子,我這輩子都是農民的兒子。”在陳俊心目中,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系民情結。陳俊出身貧寒,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對農民有一種說不完道不盡的深厚感情。這種感情猶如父母對待自己的親骨肉一樣,難割難捨,難棄難離。對前來就診的患者,他熱心診斷;看到病(請勿抄襲)人無錢醫治,他主動掏錢;看到老百姓生活困難,他慷慨解囊??其實,他並沒有寬裕的家庭條件,妻子一人承擔家庭的重擔委實不易,可他卻偏偏把那“可憐”的工資救濟給了那些更需要錢用的困難患者。爲什麼?就因爲他對農民羣衆的深深之愛!

“你們的利益重要,老百姓的用藥安全更重要”。在陳俊眼中,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沒有什麼比人民的利益更重要了 。對食藥監管部門來說,維護人民羣衆的利益就是維護食藥市場安全,確保人民羣衆用上安全放心的食品藥品,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正是由於他把人民的利益擺在了第一位置,牢固樹立了以安全爲中心的理念,因此,在違法人員持刀威脅面前他沒有屈服;在親朋好友求情面前他沒有心軟;在上級領導插手案子面前他沒有讓步;在金錢利益誘惑面前他沒有動搖。

“不論是當官,還是做人,要的是正道,是問心無愧”。陳俊多年從事領導崗位,卻從不圖名,

不圖利,做的是實實在在的官。在政治上,他立場堅定,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在經濟上,他清正廉潔,保持了乾淨的手腳;在工作中,他恪盡職守,保持了飽滿的熱情;在作風上,他求真務實,保持了實幹的精神;在生活上,他清心寡慾,保持了樸素的品質。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德與行的完善結合,領略到了勤與廉的崇高境界。

“我是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我不到場誰到場”。在陳俊眼裏,手中的權力就是肩上的責任,就是需要履行的義務;領導幹部就是要領先一步,搶幹一手,就是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身先士卒。執法下鄉,他與下屬一道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查處假劣藥品,他鋌身而出,帶頭執法;處理食品安全事故,他第一個到現場,分析案情,查找線索,調查事故原因。身爲食藥監管局領導,他沒有官老爺的作風,沒有高高在上的花架子;有的只是踐行“八榮八恥”的實際行動、只是“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奉獻精神、只是“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濃濃縮影。他是操勞過度,累倒在自己深深熱愛的食藥監管工作崗位上,他用生命詮譯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精神和美好品德。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鑑可以知進退。陳俊同志的先進事蹟,是我們學習的光輝榜樣;陳俊的崇高品德和精神,是我們前進的巨大動力。學習陳俊同志,就要學習他情繫羣衆、竭誠爲民的民本思想;學習他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的榮辱品德;學習他忠於職守、忘我工作的職業情操;學習他無私無畏、堅持原則的科學理念;學習他求真務實、深入基層的實幹精神;學習他清正廉潔、淡泊名利的優良作風;學習他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的領導風範。每一位基層的食藥監管人員,都要像陳俊同志一樣,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時刻把羣衆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人民羣衆所想,急人民羣衆所急,辦人民羣衆所需。凡是人民羣衆需要辦的事情,都要努力去辦;凡是對於人民羣衆有益的事情,都要盡力辦好。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羣衆觀,明確爲誰掌權、爲誰執法、爲誰服務的問題,真正把人民羣衆的呼聲作爲第一信號,把人民羣衆的需要作爲第一選擇,把人民羣衆的利益作爲第一考慮,把人民羣衆的滿意作爲第一標準,永遠同人民羣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同時又要立足本職,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秉公辦事,勤政廉潔,不斷提高政治、業務素質,不斷提高爲人民服務的本領,忠實地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職責,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羣衆飲食用藥安全,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託。陳俊同志因公殉職,倒在了爲之奮鬥不息的食藥監事業上。他以他的精神,爲時代主旋律奏響了一串強勁的音符; 他以他的信念和人格,詮釋了“立黨爲公、執法爲民”思想的精髓。 失去這樣一位忠誠的衛士,我們扼腕痛惜、無限懷念。 活着,他是一面旗幟;逝去,他是一座豐碑。 著名作家臧克家有句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前者行屍走肉,遭人唑棄;後者雖死猶生,令人景昂。陳俊同志就是那種“雖死猶生”之人,他用自己的真實行動和寶貴生命在食藥監人的心中築起了一道永不磨滅的豐碑。(遊小青)

發表日期:2014-05-15

第五篇:學習農加貴先進事蹟有感

學習農加貴老師先進事蹟有感

廣南縣蓮城中心校李明

農加貴老師是1986年9月,走進蓮城鎮壩汪村落鬆地當民辦教師的。走進一間十平米的土基房,十二個年歲、身高不等的孩子,怯生生地站在警戒線外觀望着滿臉茫然的農老師。農老師頂着“老師”這個神聖的稱謂,不敢坐家長們特意爲他準備的破椅子,不敢翻工工整整擺在桌子上的嶄新的教科書,也不敢湊近學生與他們對面交流,只怕一不小心就會傳染上他們的麻風病,變成他們中的一員。原本想好的開場白被農老師忘得一乾二淨。

村裏的人,爲了留住農老師,自發集資以每月30元作爲額外的補助,發給農老師;在村裏,農老師有村民分給的田地,春種夏管是村民的義務,秋收的喜悅共享。人們的熱情與真誠深深感動了農老師,他決心留下來。一留就是27年,由青年到不惑之年。

1992年,農老師所教的學生,最高206分,最低124分,全部超過115分的錄取線。考入縣城中學學習。最近兩年,國家補助學生每人每天3元營養餐費和每生100元的寄宿生生活補助。因此,農老師每天除了上課外,還要做三頓飯給學生吃。從不說一聲苦,從不提出學校要增加一個做飯的工人。

27年風沐雨,人生轉眼已白頭。農加貴——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你用27年的光陰把教書育人的平凡事做好,你因此不平凡!

農老師,您平凡而感人的事蹟深深地感動着我;農老師,您是我們教師身邊的一面師德明鏡,照襯出我們教師育人過程中的人生污點和瑕疵,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從您身上汲取到無窮的正能量。我要學習您默默無聞、甘守清貧和堅守一生的奉獻精神;我要像您一樣,在教育這塊百花園中默默地耕耘,奉獻生命的光和熱。

願我們所有教師都向農加貴老師學習,當我們的一批批學生學成歸來,在家鄉這塊土地上,爲家鄉的經濟騰飛插上翅膀,家鄉會因他們而變得更加美麗富饒。這,就是我們作爲最基層的人民教師最大的人生追求。

2014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