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學經典個人學習心得與體會多篇

【前言】國學經典個人學習心得與體會多篇爲本站的會員“踏破鐵騎”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國學經典個人學習心得與體會多篇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接下來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學經典個人學習心得與體會範文5篇,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國學經典個人學習心得與體會範文1

今年我有幸前往深圳參加《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教師培訓活動,聆聽了幾位老師爲我們上的精彩講課,而最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錢老師與龔老師的兩節課。

來自深圳田心國小的錢愛萍老師爲我們上了一堂《昔仲尼》,她的課例設計新穎,整堂課以課前談話、課件領讀、學生誦讀貫穿始終,讓學生藉助教材註釋,自主感悟。讓學生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入情入境地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能熟讀成誦。整堂課以“讀”貫穿,真正體現了只求誦讀,不求甚解的原則。錢老師以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把課文讀得“情意”濃濃,充滿着和諧的氛圍,讓學生領悟懸樑刺骨和?Z螢映雪兩個典故的真諦,讓學生沒有一點壓力地學習了祖國的精粹文化。

而同樣來自田心國小的龔白羽老師的示範課很精彩,她爲我們上了一堂《弟子規》,龔老師的課堂是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素讀;讓學生在快樂的誦讀中學習了古詩詞,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讀書積極性,讓學生輕輕鬆鬆地學習了祖國的精粹文化。龔老師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的設計,讓孩子們在琅琅的書聲中體味到國學經典,感受我們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龔老師的課例,讓我又一次親身感受到了國學經典的魅力。

國學課到底怎樣教?錢老師和龔老師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其實,我們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並熱愛民族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藉助教材,自主感悟。我們只需要求學生讀通了讀順了讀出美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能熟讀成誦,而不求甚解,讓學生沒有一點壓力地學習祖國的精粹文化。

這次培訓會,讓我明白了國學的教學,是我們老師要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誦讀活動中培養情趣,促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口、耳、腦並用,以習得知識,訓練能力,開發潛能,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深讀課文過程中能熟讀成誦。國學經典的教學就是要“以讀爲本”,並讀悟結合。只有通過讀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

國學經典個人學習心得與體會範文2

這次有幸參加了在_市_國小舉辦的第x屆“國小國學經典教學觀摩”培訓,在培訓中聽了_x、_x教授的講座和_老師的公開課,使我受益匪淺。特別對_x研究學院推出的這套教材感悟頗深。

讀一本好書,能改造一個人的一生。更何況是一本內容如此豐富的書,一本寫有古人智慧的書,一本道有古人精神的書,我讀完之後,感受頗深。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讀的好書!更有值得讓人學習的古人的精神的書!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廣爲傳誦。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爲重,以社會爲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在於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_x研究學院推出的這套教材,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原文經典、神奇漢字、日積月累、經典故事、古詩擷英,我覺得這套教材特別適合我們國小生閱讀,因爲每篇經典原文都有註釋,文章還配有插圖,所以它不僅使繁冗的文句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有趣,更能讓我們深刻的讀懂文章的內涵,這不正是我們所喜歡的愉快閱讀嗎?在這本書中,有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教給我學習的方法;有曾子的“吾日三醒吾身”教育我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這本書蘊含了太多太多,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古詩向我描繪出一幅幅古老的圖畫,這本書中有很多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閱讀時,我還積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語,這些對我們拓寬知識,提高寫作都有很大幫助。

茫茫書海,好書難求!在古文經典中,古聖先賢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傳承給我們,我們頌讀經典,能夠聆聽到聖賢的教誨,對我們是莫大的幸事。學貴力行,聖賢文化的學習,貴在把它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從中得到真實的利益。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會堅持不斷地閱讀經典,遵循古聖先賢的教誨,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國學經典個人學習心得與體會範文3

記得讀中學時老師講《孔雀東南飛》一文,文章並不算太長,我們學了一個星期,卻一點不感到累。在這一週裏我們被故事的內容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筆是那樣的流暢、優美,用詞是那樣的精闢,悽美的情節讓我們爲之而動容。後來在課外,讀了王勃的《藤王閣序》,更是愛不釋手,其文章情文並茂,奔放自然之勢,讀來攝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真是千古絕唱,讓我感山川是那麼的壯美,意境是那樣的深遠,有一種想投身於大自然中,去過閒雲野鶴般生活的衝動。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不可否認,國學之“中庸之道”,也確實影響併發生過中國社會歷某些被現代人認爲喪權辱國的事實。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建禮教,也確實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維護封建貴族利益的一種精神枷鎖。但是,1817年,拿破崙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並不軟弱,它只不過是一隻睡眠中的獅子,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爲之震動。此話一出立即產生了轟動效應。儘管當時拿破崙的預言離現在是那麼的遙遠,而現實絕對給足了這個野心勃勃的戰爭狂人面子。我想,其中之含義絕不外乎他已經預感到;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中國人口衆多、文化深厚。只有這樣的國家才具備不怒而威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終究要爆發。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裏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啓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爲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爲“國學”。以國學啓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爲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_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爲“袖裏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

《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啓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_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爲規範的國學啓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啓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我們不妨把國學之“儒家思想”比做一種精神武器,在中國幾千年歷朝歷代的封建勢力掌握之下,只要對封建王朝達官貴人有利的,都可以拿來針對被壓迫者使用。另外,從現在的唯物主義觀點來看當時,無論孔子也好,孟子也好,老子也好,莊子也好,墨子也罷,從人的自身保護意識上來說,也絕對無法脫離當時社會現實而盡力維護當權者的利益。

不然,刀架到脖子上,怎麼去周遊列國?那兒來的三千_?所以,《論語》也好,《孟子》也好,《道德經》也好,《逍遙遊》也好,《兼愛》也罷,明顯地傾向於當權者的利益。那麼,有人要問;難道這就是“和”與“禮”的真諦嗎?當然不是!因此,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摧毀之後,中國的老百姓聽到了兩個新名詞,一個是“革命”,一個是“民主”。

現在,我們可能已經明白;“和”必須建立在人性化平等的基礎之上,才具有它真正的含義。“禮”應該保持人類善良的仁愛真實性,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完整的和諧。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在中國大地展開的一場_,把國學、西學、一切知識學科幾乎一掃而光。知識分子成了臭老九,許多國學大師都成了牛鬼蛇神。什麼“悠悠萬事,唯此爲大,克己復禮”成了妄想復辟資本主義的大帽子口號。反覆闢!批林批孔!一個_接一個_,國人的嘴似乎忘記了吃飯,滿嘴都是“造反”與”革命”的口號。國人的精神思想已經被麻痹到幾乎崩潰的地步,而國學的地位早已經蕩然無存。

三十多年過去了,一個剛剛遭受了精神浩劫的中國,終於從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走到了現在。國學已經不是“四舊”或精神鴉片,國學文化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現今,_電視臺的_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_成了國人眼裏的美女,_成了中老年人的偶像,_成了當代的明星,_的相貌也成了“有特點”的楷模。這一切,都是國學帶給他們的魅力。這一切,都說明國學文化是提高社會文明、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我想,在當今物慾橫溢的社會裏,無論八零後也好,九零後也好,都應該拿起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國粹認真的讀一讀,淨化一下我們私慾氾濫的靈魂,讓天上的古人安心、讓地上的老人幸福。從“百善孝爲先”的教誨之中,我明白了怎樣交友,我明白了“孝”就是“和”,和而德、德而孝。

國學經典個人學習心得與體會範文4

20_年x月起我校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課,它分爲四個教學視頻。原先我對國學僅僅是明白而已,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經典是漢語言文字的典範和精華,而且更蘊含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髮的深厚土壤,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構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學習《論語》的收穫是有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十分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爲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爲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爲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完美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務必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樣瞭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師德涵養,孔子被後世尊爲“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神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勤學,具有豐碩的實踐經驗,注重道德涵養,

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成爲後世教師學習的表率。《論語》中良多篇章都能夠看到孔子對師德涵養的相關闡述,帶給後世爲師者莫大的啓迪。

1.立志有恆,加強涵養。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涵養中的主要感化。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成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教師不只要本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高尚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爲個人勤懇的標的目標。

2.自省自克,悔改遷善。

孔子從意遇事要長於進行自我省察,這是道德涵養的主要方式。孔子教育學生隨時對本人的行爲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覺問題,避免繼續犯錯誤,這樣就起到了自我監視的感化。孔子認爲,道德準繩和規範是公共好處的表現,對個人起束縛感化,因此,需要剋制自我。長於自克是道德涵養的標識表記標幟。

孔子認爲,現實中不具有不犯錯的聖人,環節是看待錯誤的立場。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他承認本人犯過錯,並認爲,過錯被別人發覺,是本人的幸運。孔子要求“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知錯即改,不竭地完善自我,昇華自我。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師要盡本人的社會職責,應注重本身的學習涵養,節制博識的知識,具有高貴的道德,這是教人的前提前提。

4.身先士卒,言傳身教。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透過嚴以責己,身先士卒來傳染打動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實說了然身教的主要性。簡直,如果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出發生潛移默化的感化。

5.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懷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需具備的前提。孔子說:“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孔子關懷學生道德、學業的促進以及學生們的餬口與健康環境,他和學生有深厚的交誼。孔子對學生傳授知識毫無保留,做到了“無私無隱”。

6.相信學生,激勵學生。

孔子對學生充滿期望,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那裏包含了青年人跨越老年人、學生跨越教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成長概念。

7.不竭學習,勤懇立異。

國學經典培訓孔子認爲教師要講究教學方式,長於啓發學生的心智。“溫故而知新,能夠爲師矣”(《論語爲政》)。教師必需本人經常複習故業,暢通領悟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覺,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只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涵養的人,這樣纔算是好的教師。

國學經典個人學習心得與體會範文5

今年全市組織了教師網上在線培訓《國學經典與教育》,我認真聽取了教授的視屏講解,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意識到國學的重要性。個性是曹教授談到了國學教育與師德修養,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性讓我受益匪淺。

首先,教師在學生的發展中將起着主導作用。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即可能是用心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也可能由於一句刺激的話,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造成學生心靈上終身的創傷,甚至斷送了學生的前途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證明,教師應當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平,給學生以良好的影響。這就是教師職業獨特的倫理職責。

同時,教師的工作還有其自主選取性。在執行自己各項具體任務時,在不同狀況下與學生交往中,有自由選取自己的態度、方式、方法的自主權。例如,在考場裏,當發現學生作弊時,教師採取什麼態度和對策,完全由教師本人自由選取,作出決定,他能夠採取熟視無睹的態度,放任不管;也能夠用暗示的方法,促使其停止作弊;也能夠公然揭露學生的作弊行爲,當衆訓斥;還能夠殺一儆百,把該生逐出考場等等。教師選取任何一種態度、方式或方法,完全是自主的,自由的。固然校園能夠提出各種要求,制訂有關規定、守則,但所有這些,都無法限制或代替教師自由選取具體度和方法的權力。

當然,通常所說的“以身作則”、“爲人師表”,就包含着這一層意思。即教師除了運用教材和物質教具進行教育之外,主要運用自己的知識、才能、情感、意志,道德品質等“精神教具”進行教育。尤其是教師的道德面目,在教育過程中發揮着特有的作用。並且教師所用的教材和物質教具,也要轉化爲教師的精神財富,才能發揮教育作用。這種轉化的過程和程度,又取決於教師的倫理職責感,取決於教師職業道德水平。

因此,教育與教學要求教師不斷自我完善。假如教師故步自封,墨守成規,不求上進,那麼,將是一個不稱職的、誤人子弟的教師,所以,教師在知識技能方面要求不斷完善,道德修養方面更要不斷完善。知識技能的完善,往往有賴於道德上的自我完善。高尚的職業道德是一個教師人格完善的標誌,也能幫忙教師從工作中獲得無窮的樂趣。教師和學生都是有思想感情的人,在師生互助中產生情感交流。教師經常能夠從學生那裏獲得關於感激、依戀一類的反饋信息。這是任何其他職業所沒有的“精神報償”、“教育樂趣”。很多教師所以能對待學生勝過對待自己的子女,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守崗位,不斷進取,往往是這種“精神報償”、“教育樂趣”所致。這種“精神報償”、“教育樂趣”,給教師以有力的鼓勵和鞭策,促使教師不斷完善自己。越是不斷自我完善,越能獲得用心強化,教師對本職工作的熱愛也就越強烈。這既是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產生的結果。

師德是教育的靈魂,奉獻是師德的根本,學習是奉獻的源泉。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師德要模範、教育教學成績要突出。藉着學習國學經典的機會學習先進經驗和新的教育理念,博採衆家之長,用來不斷充實自己,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國學經典個人學習心得與體會範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