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學學習心得多篇

國學學習心得多篇

國學學習心得篇1

20__年_月起我校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課,它分爲四個教學視頻。原先我對國學僅僅是明白而已,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經典是漢語言文字的典範和精華,而且更蘊含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髮的深厚土壤,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構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學習《論語》的收穫是有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十分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爲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爲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爲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完美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務必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樣瞭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師德涵養,孔子被後世尊爲“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神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勤學,具有豐碩的實踐經驗,注重道德涵養,

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成爲後世教師學習的表率。《論語》中良多篇章都能夠看到孔子對師德涵養的相關闡述,帶給後世爲師者莫大的啓迪。

1.立志有恆,加強涵養。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涵養中的主要感化。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成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教師不只要本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高尚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爲個人勤懇的標的目標。

2.自省自克,悔改遷善。

孔子從意遇事要長於進行自我省察,這是道德涵養的主要方式。孔子教育學生隨時對本人的行爲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覺問題,避免繼續犯錯誤,這樣就起到了自我監視的感化。孔子認爲,道德準繩和規範是公共好處的表現,對個人起束縛感化,因此,需要剋制自我。長於自克是道德涵養的標識表記標幟。

孔子認爲,現實中不具有不犯錯的聖人,環節是看待錯誤的立場。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他承認本人犯過錯,並認爲,過錯被別人發覺,是本人的幸運。孔子要求“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知錯即改,不竭地完善自我,昇華自我。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師要盡本人的社會職責,應注重本身的學習涵養,節制博識的知識,具有高貴的道德,這是教人的前提前提。

4.身先士卒,言傳身教。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透過嚴以責己,身先士卒來傳染打動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實說了然身教的主要性。簡直,如果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出發生潛移默化的感化。

5.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懷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需具備的前提。孔子說:“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孔子關懷學生道德、學業的促進以及學生們的餬口與健康環境,他和學生有深厚的交誼。孔子對學生傳授知識毫無保留,做到了“無私無隱”。

6.相信學生,激勵學生。

孔子對學生充滿期望,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那裏包含了青年人跨越老年人、學生跨越教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成長概念。

7.不竭學習,勤懇立異。

國學經典培訓孔子認爲教師要講究教學方式,長於啓發學生的心智。“溫故而知新,能夠爲師矣”(《論語爲政》)。教師必需本人經常複習故業,暢通領悟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覺,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只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涵養的人,這樣纔算是好的教師。

國學學習心得篇2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

“長襲宿收,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爲貴介公子”。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的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經典中蘊藏着中華五千年曆史智慧的精髓,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着中華文化之根。

“國學”一詞,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及《國學概論》的演講,它以先秦經典和諸子學說爲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宏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內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學智慧涵蓋了“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偈語、禪機、二十四史、唐詩、宋詞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萬億卷帙的古代文獻,體現了中國人對於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爲主幹,又分爲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和禮儀等支脈,爲青少年汲取知識,瞭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影響頗深。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復興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爲炎黃子孫。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讓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時常充盈在心田,通過學習國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積極向上世界觀。

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根據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齊家”,成爲一個品質高尚、行爲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推廣國學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國學學習心得篇3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那些流傳了成百上千年的經典著作、詩詞曲賦、文學名著、名言佳句,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觀看了中國傳統文化誦讀節目,感受頗深,經典誦讀大賽是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爲主題,複賽和決賽都採取國學知識和應用題的形式,在全國各地的選手爲代表來參賽,已檢測當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品德的傳承。

經典誦讀大賽在啓動儀式上,六十名學童集體誦讀《_規》,並舉行了開筆禮。經典誦讀大賽是以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我愛記詩詞、名師對對碰和美德大考驗。

我愛記詩詞是在大屏幕上出現1個或2個字,由5名選手分別說出有這些字的詩詞,堅持到最後者獲勝。那麼多的古詩詞流利的從他們的口中說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裏他們要下多少功夫!我覺得自己和他們相比遜色的多了,以後可得多讀而且這個比賽清晰的體現了我囯學生對詩詞的知識的掌握情況,也體現了我囯學生的博學多才!名師對對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問題,從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後是美德大考驗,導演會給選手們設置不同障礙,觀察選手們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三百四十名選手有許多選手沒有通過比賽,很遺憾。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國小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

經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接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爲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音。它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

通過誦讀經典詩文,可以讓我們走進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什麼是儒家風範,什麼是道家精髓,什麼是千古美文……“經典”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通過觀看《__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讓我覺得經典誦讀對我們的重要性。誦讀、熟背詩文,讓我們在一生記憶力的時候,以便捷的方式獲得經典文化的薰陶。

培養我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心地向善,提高修養。提升我們語文水平,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我們要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我們的每個人誠摯有愛、充滿活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和諧美好,讓我們的國家更富。

國學學習心得篇4

記得讀中學時老師講《孔雀東南飛》一文,文章並不算太長,我們學了一個星期,卻一點不感到累。在這一週裏我們被故事的內容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筆是那樣的流暢、優美,用詞是那樣的精闢,悽美的情節讓我們爲之而動容。後來在課外,讀了王勃的《藤王閣序》,更是愛不釋手,其文章情文並茂,奔放自然之勢,讀來攝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真是千古絕唱,讓我感山川是那麼的壯美,意境是那樣的深遠,有一種想投身於大自然中,去過閒雲野鶴般生活的衝動。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不可否認,國學之“中庸之道”,也確實影響併發生過中國社會歷某些被現代人認爲喪權辱國的事實。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建禮教,也確實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維護封建貴族利益的一種精神枷鎖。但是,1817年,拿破崙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並不軟弱,它只不過是一隻睡眠中的獅子,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爲之震動。此話一出立即產生了轟動效應。儘管當時拿破崙的預言離現在是那麼的遙遠,而現實絕對給足了這個野心勃勃的戰爭狂人面子。我想,其中之含義絕不外乎他已經預感到;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中國人口衆多、文化深厚。只有這樣的國家才具備不怒而威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終究要爆發。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裏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啓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爲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爲“國學”。以國學啓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爲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_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爲“袖裏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

?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啓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_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爲規範的國學啓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啓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我們不妨把國學之“儒家思想”比做一種精神武器,在中國幾千年歷朝歷代的封建勢力掌握之下,只要對封建王朝達官貴人有利的,都可以拿來針對被壓迫者使用。另外,從現在的唯物主義觀點來看當時,無論孔子也好,孟子也好,老子也好,莊子也好,墨子也罷,從人的自身保護意識上來說,也絕對無法脫離當時社會現實而盡力維護當權者的利益。

不然,刀架到脖子上,怎麼去周遊列國?那兒來的三千_?所以,《論語》也好,《孟子》也好,《道德經》也好,《逍遙遊》也好,《兼愛》也罷,明顯地傾向於當權者的利益。那麼,有人要問;難道這就是“和”與“禮”的真諦嗎?當然不是!因此,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摧毀之後,中國的老百姓聽到了兩個新名詞,一個是“革命”,一個是“民主”。

現在,我們可能已經明白;“和”必須建立在人性化平等的基礎之上,才具有它真正的含義。“禮”應該保持人類善良的仁愛真實性,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完整的和諧。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在中國大地展開的一場_,把國學、西學、一切知識學科幾乎一掃而光。知識分子成了臭老九,許多國學大師都成了牛鬼蛇神。什麼“悠悠萬事,唯此爲大,克己復禮”成了妄想復辟資本主義的大帽子口號。反覆闢!批林批孔!一個_接一個_,國人的嘴似乎忘記了吃飯,滿嘴都是“造反”與”革命”的口號。國人的精神思想已經被麻痹到幾乎崩潰的地步,而國學的地位早已經蕩然無存。

三十多年過去了,一個剛剛遭受了精神浩劫的中國,終於從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走到了現在。國學已經不是“四舊”或精神鴉片,國學文化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現今,__電視臺的__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__成了國人眼裏的美女,__成了中老年人的偶像,__成了當代的明星,__的相貌也成了“有特點”的楷模。這一切,都是國學帶給他們的魅力。這一切,都說明國學文化是提高社會文明、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我想,在當今物慾橫溢的社會裏,無論八零後也好,九零後也好,都應該拿起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國粹認真的讀一讀,淨化一下我們私慾氾濫的靈魂,讓天上的古人安心、讓地上的老人幸福。從“百善孝爲先”的教誨之中,我明白了怎樣交友,我明白了“孝”就是“和”,和而德、德而孝。

國學學習心得篇5

國學的復興,從八十年代開始已有二十多年。時至今日,國學的復興或曰國學教育的振興已成國人的共識。因爲某些原因,真正的國學教育現在仍未能進入各級各類學校,但是許多幼兒園或多或少地開設了經典誦讀課,尤其是未來強者幼教集團爲近20__名幼兒開設了較爲正規的國學課,並且出版了建國以來第一套幼兒國學教材,這在幼教界可謂一件盛事,值得我們欣慰。作爲一個幼兒國學教育的從教者,我僅在這裏談幾點教學感受。

幼兒國學教育需要老師的高度熱情與熱愛,需要教育者有高度的教育熱忱。

國學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名詞,是中華民族智慧與道德的源泉,是世界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繁榮與崛起的文化根基,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她是民族文化的源泉,我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都源於此,所以我們對她的愛應超越物質,超越外來文明,——對國學的熱愛就是民族之愛,就是國家之愛。小孩子感興趣的是小動物、好吃的、屁股和哈喇子,他們的興趣與熱情需要引導。簡單的說,老師表現出極大興趣的東西,他們也感興趣。老師滿懷豪情,孩子也陶醉盎然;老師哈哈大笑,孩子也喜不自勝;老師言必國學,孩子也視若神明。一個孩子的情志的養成主要靠家長和老師。曾有人戲說,一個人一生要遇到五個關鍵人物:爸爸,媽媽,一個好老師,一個好媳婦(或好男人),一個好老闆。父母給了孩子先天的基因和家教,老師給了孩子看世界的眼睛和靈魂,一個好老師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國學教育中斷了幾十年以後,幼兒國學教育者尤其要知道自己的擔子有多重,自己弘揚國學傳統的熱情對孩子們又多麼的重要。

幼兒國學教育需要百倍的耐心與細心。4歲以上的幼兒進入了一生記憶的黃金期,而這一時期的記憶特點是不需理解,只需重複。幼兒對已經背會的東西往往不厭其煩,而對尚未背會的東西重複幾次以後卻會厭煩,所以要靈活地找時間、抽空子、不遺餘力地去領讀,這就需要老師比平時有更多的耐心與細心,心裏總得惦記着。在這方面,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效果非常明顯。

幼兒國學教育,要解決好傳統教育與現行教育、現行世風的矛盾。衆所周知,我們國家的領導者已經錯誤地將教育事業搞成了教育產業,教育成了高收費低投入的牟利工具。教育改革的失敗導致民怨沸騰,導致大學畢業生學業“質量”下降,而國家發展的不平衡又導致畢業生供過於求與貶值。這一問題在20__年終於引起了全國性的媒體大討論,舉世譁然。國家教育事業的導向性錯誤必然會導致各級各類學校某些行爲的加倍扭曲與膨脹。所幸,幼兒園這一初級學段受影響較小。另外,傳統教育重視育人,以德爲主,而現今的社會是拜金社會,兩者格格不入。只有在幼兒階段纔有可能將傳統美德根植於孩子的心田,成爲他們長大以後的普世價值與道德標準。這種德育工作即便在國小進行,也爲時已晚。還有,現在的社會道德下滑、信仰缺失,每一個家長深受影響,使得家教有時會與幼教產生矛盾。幼教老師既要糾偏補弊,又不能與家長髮生摩擦,這裏邊有個度的把握和對家長進行教育的問題。

幼兒園之所以稱爲幼兒園而不與國小、中學一樣稱爲幼學,原因在於幼兒園教育是啓蒙教育,不能搞成象國小中學那樣滿天課程大滿貫,孩子得不到應有的休息玩耍時間,老師忙忙如帶兵打仗。幼兒園與國小的銜接問題要通過科學的方法與持之以恆以提高效率去解決。要搞清楚幼兒在幼兒園真正應該得到什麼,對社會、對素質較差的家長的讓步應該有限。這是打造幼教品牌的重要因素。國學在教育上最講究“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而因材的“材”指的就是不同的學生和學生不同的生長階段。國學經典(如《學記》)中有關於教學的經典論述,起碼在幼兒國學教育中應該遵循。古代的私塾教育最重視背“熟”,要爛熟,更重視複習,而這正是我們的薄弱環節。古代的私塾教育最重視持之以恆,而這也是我們的薄弱環節。平時督促不利,一到逢年過節卻“加班加點”,使孩子苦不堪言。家長把孩子放到未來強者,難道是爲了看“年節過場”的嗎?

幼兒國學教育乃至幼教對於幼兒最重要的,是解決“灑掃應對”和“是非禮儀”的問題,即美好習慣的養成問題。中國在世界上號稱“禮儀之邦”,那已經是輝煌的過去,現在的中國在禮儀上可謂“非禮之邦”。我們曾經的“禮儀之邦”的名號源於古代入格入矩的幼教、家教傳統。我國古代的幼教基本就是私塾教育,而私塾教育科學地不能再科學,一是確立是非觀,奠定“灑掃應對”的禮儀根基,二是很好地利用了小孩兒強大的記憶能力,把將來無有能力再背的和將來根本就沒有時間再背的國學經典儲藏在看小實大的腦袋裏,以備將來發酵昇華和應用。更重要的是,幼兒階段的大量背誦恰恰打開了一個人真正的記憶大門,使其記憶能力在這個階段也只有在這個階段大幅提升,從而造就了衆多的現代人無法理解的博學多才的學者與國學大師。其實很簡單,一個人不論學什麼,記憶力第一重要。現在年高德劭、鳳毛鱗角的國學大師無一沒有受過私塾教育,而建國後“剷除”私塾教育以後沒有誕生過一位國學大師。同理,現在的中國在禮儀和道德乃至信仰上也是跌到了華夏文明史的最低谷。一個矇昧無知的孩子走進開設國學課的幼兒園到畢業走出這所幼兒園,我認爲,這時的他改變最大的不應該是會拼音識字,不應該是會幾個英文單詞幾句簡單英文會話,不應該是宣紙顏料的幾下塗鴉,而應該是他熱愛學習了,他懂得“灑掃應對”了,有了一個基本的人樣了,——這樣纔能有一個完美的人生開頭,才能獲取抵禦不良校風、學風和社會風氣的基礎免疫力,纔能有一個用教育手段塑造美器大器的可能。幼教是着眼於孩子一生的,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固本培基。

幼兒國學教育要有所迴避。國學的哲學基礎是《易經》,是《道德經》,是《論語》,是宗教,傳統文化與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樣是神傳文化。那麼,在講授國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諸如神鬼、祭祀、因果報應等內容。而這些內容對於小孩子來說是難以理喻的,所以要儘量迴避。

以上僅僅是個人的幾點體會,偏頗之處僅作保留。

國學學習心得篇6

幼兒讀經運動一直在學術上有爭議,在社會上也很火熱,上次去北大參加一個教育推廣機構舉辦的國學推廣活動,整個活動雖然有專家參加,但是始終也沒能解決我腦中存在的問題:用什麼樣的方法解決兒童機械記憶深奧的古詩詞的問題?可是,我的質疑阻擋不住民衆和園所的熱情,一聽學《三字經》《弟子規》等古代的東西,家長、家長和園所的熱情高漲,覺得這是中國的精華,國外都在學,何況國外。他們銷售人員始終強調:中國的就是世界的。五四以來中國沒有出大家就是因爲大家忽略了國學。其實我一直也十分推崇中文的傳統文化,認爲一定得傳承下去,但我認爲他們忽略了一個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問題:國學應該學,但是什麼時候學,以什麼方式學?我的疑問是:幼兒學國學是如何學的?大家知道,幼兒階段,幼兒以機械記憶爲主,但是幼兒有意義的記憶優於機械記憶。是的,幼兒花費那麼多時間,是能夠記憶住,但是意義如何呢?除了能背誦出原文,還有什麼意義呢?大家都知道遺忘規律,這點幼兒階段記住的東西如果不加以不斷的鞏固,到了國小階段是都會遺忘的,尤其是孩子沒有理解的東西,有的孩子從此養成機械記憶不求理解的習慣,以爲記住的東西就行了,這也會促使孩子造成了不求甚解、不動腦筋的習慣。

我帶着這個疑問:如何解決孩子理解和記憶國學的問題看了他們的公開課,結果令我很失望,整個過程老師就簡單講了下意思,也就是理解,我想就這個過程孩子是遠遠不能理解古代詩詞的意思的更不用說裏面的意境、作者的感受了。剩下的做遊戲和原文一點關係都沒有,完全是提升孩子興趣的一個做法,我想如果沒有這些遊戲孩子根本坐不住,但是關鍵是他們不是真正的以遊戲的方式去學習國學,而是在學國學的過程中穿插遊戲,吸引住孩子。

現在的家長總想把好的一股腦給孩子,這個想法可以理解。可是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孩子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方式。孩子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是孩子在原有經驗上不斷建構新的經驗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吸納知識的過程。孩子不是一個容器,我們灌輸什麼就能接受什麼的。在幼兒階段,孩子還是以形象思維爲主,只要到了5歲後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遊戲是最好的學習事物的方式,孩子在自己能夠理解的原有經驗吸納新的經驗的過程,對他們來說,經驗的積累遠比抽象的知識更重要,這是他們以後學習知識的基礎。例如一個農村的孩子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接觸了各種樹葉,到了生物課上老師講葉的種類,孩子的腦海裏就立刻出現他見過的這些植物的樣子,他心想:這個葉子不是什麼什麼嗎,那個葉子不是我見的什麼什麼嗎?他這種瞭解能力遠比城市孩子靠自己想象理解學習的深刻得多,有興趣的多,效果就不言而喻。另外,比如國小自然講磁鐵的特性。幼兒階段玩過磁鐵的小朋友都很容易理解磁鐵能吸什麼,不能吸什麼,不僅能對自己原有的經驗進行梳理,還能學會總結,但是沒有接觸的就只能機械接受書本上的知識了,這兩種學習效果的差別是顯然的。

蒙學在古代就有,但是並不代表現代的兒童也要從幼兒學起,對於他們來說那時候是古漢語,他們的日常用語和國學差別不大,但是到了現在很多語詞意義發生了很大轉換,這個只能靠兒童的機械記憶來解決了,而單純的機械記憶的效果是不好的。我覺得,國學應該學,但是應該國小後學,而且一定要在孩子瞭解的基礎上學。另外在我看來,童年只有一次,是很寶貴的,人的一輩子要學的東西很多,不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嗎,幼兒階段不可能掌握所有人類的精華,孩子學什麼都有用,比如幼兒學國學並不是一無是處,起碼可以讓孩子體會到語言的韻律感,增強語感,通過好的老師講其中的故事理解中國的一些傳統美德,比如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等等。但是孩子的時間很寶貴,學了這個就不能顧那個,所以我覺得應該挑選最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和最重要的東西讓孩子學習,這些東西是爲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