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數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數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數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篇1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進一步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爲孩子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體驗學習是在新課改理念下產生的一種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現了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參與思維的形成過程、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使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教學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精彩、探究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是每一位課改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的第一條建議,可見體驗的過程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體驗學習能使學生的學習進入生命領域,調用各種器官去體驗、去感受,能爲學生的認知結構與知識結構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是知情合一的學習。這就告訴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提倡體驗學習。

學習必須講究方法,而改進學習方法的本質目的,就是爲了提高學習效率。 可以這樣認爲,學習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言外之意,學習成績好未必學習效率高)。因此,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提高學習效率就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直接途徑。

下面是幾條我搜集的提高學習效率的經驗:

1、不妨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於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現,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現在四十分鐘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學習的同時幹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鬆神經的好辦法,那麼你儘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後全身放鬆地聽一刻鐘音樂,這樣比帶着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個晚上都複習同一門功課。除了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外,課堂上不必記很詳細的筆記。如果課堂上忙於記筆記,聽課的效率一定不高,況且你也不能保證課後一定會去看筆記。課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老師的講課消化吸收,適當做一些簡要的筆記即可。

4、勞逸結合。學習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頭腦,所以適當的休息,娛樂不僅僅是有好處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項學習效率的基矗課前要有一定的預習,這樣課本上講的內容、聽起課來就比較有針對性。預習時,不必搞得太細,如果過細一是浪費時間,二是上課時未免會有些鬆懈,有時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東西。上課時認真聽課當然是必須的.

5、作題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選“好題”,千萬不能見題就作。作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作題之後的過程,對於做錯的題,應當認真思考錯誤的原因,是知識點掌握不清還是因爲馬虎大意,分析過之後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這樣作題效率就會高得多。

數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篇2

4月24日,由縣教研室組織的國小數學教師素養大賽在玉潭中學部國小部舉行,我有幸參加了這次觀摩活動。活動形式由三部份組成:參賽教師30分鐘的課堂教學展示,然後是8-10分鐘的才藝展示,最後是評委現場提問並回答。這次教學比賽形式新穎,很感謝領導給我提供了一次這麼好的學習機會。

走進玉潭中學國小部給人感覺是:教學秩序井然有序:教師執教沉穩有序、學生學習認真快樂;教學環境樸素乾淨,有着濃厚的學習氛圍。

讓我受益匪淺的是學習了幾節優秀的課堂展示。從每節課堂中,都能學到新鮮又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下面我一一說說自己的收穫。

第一節課是由巷子口中心國小的賀霞老師執教的《分數》。本課時教學知識點比較零碎,要完成這樣的教學內容,達到高效課堂,有一定難度,課堂氣氛很容易陷入沉悶的狀況。但賀霞老師卻避免了我擔心的這些問題,她把這些教學內容巧妙地融合到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情境中,讓孩子們與可愛的小羊們一起思考、解決問題,孩子們掌握了每個知識點並能靈活運用,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學得輕鬆又快樂!雖然是活潑好動的二年級孩子,但一節課下來,課堂紀律完全在老師的控制範圍內,真正實現了“活而不亂!”

第二節課是玉潭中學國小部的李亦男老師執教的《成正比例的量》。這節課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教學要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樣總能展示教師個人與衆不同的特色。李老師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但其身上卻有着一種特殊的氣質------如男性般的睿智和機敏,能恰當又準確的抓住課堂生成資源,自然地轉化爲教學切入點,進行合理的引導和擴充,在無形之中輕鬆的完成教學內容。才藝展示是講故事。

第三節課是金勵國小黃亞男老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數學課中也可以和孩子們進行赤裸裸的情感交流!這種精妙地設計居然也能讓十二三歲的小男孩感到得落淚!讓我感受到:教學中就是要有大膽的設想,“一切皆有可能”!

第四節課是實驗國小周賽羣老師執教的《小數的意義》。我剛好在前兩天在報刊上讀到過這個內容,所以對其中很多的知識點有自己比較清晰地認識。但這節課聽下來,似乎有一種無奈的感受,不知是不是我沒有達到欣賞這種教學設計的層次,我很難去欣賞什麼!才藝展示是講故事《貓和老鼠》配合畫簡筆畫。讓人明白了爲什麼電腦上有鼠標和“貓”。

第五節是金海國小周娜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課上所有在座的老師都成了集體,一起來認識並解決問題。才藝展示是畫海報:3月22日世界水日。才藝展示的內容與執教的內容無關,兩者要是聯繫起來是不是會更好。

第六節是道林中小的黃美香老師執教的《對稱》。課上學習了有趣的對稱圖形並學畫對稱軸,才藝展示是剪紙,剪對稱圖形。有時我們的數學課也不是一定要孩子們學到什麼具體的知識點或解題方法,像這樣的動手學習嘗試也可以讓大家學到數學!

總之,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更加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從她們幾位教師的精彩課堂展示上,我更加看到了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也更加了解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怎樣做到紮實有效。我將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學習,再學習。以此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更加珍惜每次的學習機會,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爭取上好每一節課!

數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篇3

如何備好一堂國小數學課?聽了王子艾老師的報告指導,我感觸很深,現在粗淺的談談自己對備好一節國小數學課的感受。

一、要全面瞭解本班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掌握第一手學情,根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學生是學習主體,一切的教學都是爲了學生的發展。因此在設計教案時,首先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學情,全面瞭解學生目前的素質發展狀況,確定本班學生的教學難點,每個教學環節都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來進行設計,讓學生在課堂真正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和重點,真正做到順理成章的達到教學目標,而不是跳躍着達到目標。

二、要深挖教材內涵,深入進行單元教學分析和單節課教學分析,用活、用好教材。我們學校現在使用的教材是北師大版,我個人認爲有一些教材內容的編排可能不完全符合當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這樣就需要老師全面瞭解知識體系,及有關章節在整個數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對其進行適當調整與重組,補充選取一些貼近當地學生生活經驗的數學教學資源,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也是爲了應用於生活,進一步提高學數學、用數學的能力。

三、在可能而且必要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分層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方向盤”和“指南針”,是教學過程的起始和歸宿。設計出切實可行、具有針對意義的教學目標,是一堂課能不成功的關鍵。目標設計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分層設計,要做到“三個並重”:保底和開放、顯性和隱性、短期和長期並重。當然保底、顯性、短期的“雙基”仍然是學生學習數學最重要的目標。但是學生的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師備課時必須要從達成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來設計教學目標。分層教學的一大優勢是:每個學生都能學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知識,並且樂於學習,沒有太大的困難,因而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要備好一節課,必須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找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需求;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新處理教學內容;合理確定探究目標,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靈活安排教學途徑,加強實踐應用,擴寬數學知識領域,充分體現數學價值的魅力。

數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篇4

通過參加今年暑假繼續教育培訓,通過幾天的學習,我深深體新方法,生活即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強調了大衆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麼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人們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爲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如過去我們數學內容中計算有些難,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計算器、計算機的全面普及,計算難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計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變了課程過去“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數學學習生活以及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二、教師必須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

化。律。總之,要在一堂課中讓學生體驗整個數學過程,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三、教師必須改變舊的評價體系

以往的應試教育注重的是學生學業成績的好壞,以考試作爲評價學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評價體系不僅包括對學生的評價,而且還提出了對教師和學校的評價,不以學期和學年的一次性考試來評定學生,強調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展情況的評價,強調對學生能力與自信心的建立,參與活動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精神進行評價。

總之,對新課標的學習和實施確實給我的日常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動手實踐中、在一次次的探索與交流中,我們的學生越發的活潑與可愛,同時也使我和我的學生們在渾然不覺之中感受着知識的滋養。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

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通過寒假對《數學課程標準》進一步的深入學習,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會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上好每節課。

提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佔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

例如,在教學“數一數”時,一幅生動美麗的校園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馬上被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熱鬧場面吸引住了,非常高興,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這時教師不急於把問題提出來,牽制學生的注意力,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隨意看自己想要看的,還可以說說圖上有什麼。當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後,教師再提出要求,如:

找。教師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圖啓發學生說,首先鼓勵每一位學生試說,並且不作統一要求,讓每個學生把自己所觀察到的說出來,接着再同桌互相說,這樣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也進了一步。

例如:在教學“比大小”時,可先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先觀察並說說圖中畫的有什麼?學生通過觀察,可能會說:“圖上畫有猴子和一些水果。”還可能說:“圖上有3只猴子和4個梨、3個桃、2個香蕉。”對這些同學的回答,教師要給予肯定。然後教師再單獨出示3個猴子和3個桃,問:“誰多誰少?”學生可能會說:“一樣多”。教師可引導學生:“誰能把話說得完整一些?”從而引導學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樣多。”這時,教師再出示3個猴子和2個香蕉,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可能說:“猴子多,香蕉少。”教師再出示3個猴子和4個梨,學生可能說:“猴子少,梨多。”教師可以引導:“剛纔你們說猴子多,現在又說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還是少呢?猴子、香蕉、

(三)、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而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同時也保留着直觀動作思維形式。教師要從學生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本着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事實,自始至終都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引入課題,創設操作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例如:在教學“7的組成”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拿出7根小棒,再讓學生把這7根小棒分成兩堆。放手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很快學生馬上就得出不同種分法,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很快就得出了7的組成。

數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篇5

一、將三門基礎2113課作爲一個整體去學,摒棄孤立5261的學習,提倡綜合4102的思考

恩格斯曾經說1653過:“數學是研究數和形的科學。”這位先哲對數學的這一概括,從現代數學的發展來看,已經遠遠不夠準確了,但這一概括卻點明瞭數學最本質的研究對象,即爲“數”與“形”。比如說,從“數”的研究衍生出數論、代數、函數、方程等數學分支;從“形”的研究衍生出幾何、拓撲等數學分支。20世紀以來,這些傳統的數學分支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形成了現代數學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說,代數數論、解析數論、代數幾何、微分幾何、代數拓撲、微分拓撲等等。可以說,現代數學正朝着各種數學分支相互融合的方向繼續蓬勃地發展下去。

數學分析、高等代數、空間解析幾何這三門基礎課,恰好是數學最重要的三個分支--分析、代數、幾何的最重要的基礎課程。根據課程的特點,每門課程的學習方法當然各不相同,但是如果不能以一種整體的眼光去學習和思考,即使每門課都得了a,也不見得就學的很好。學院的資深教授曾向我們抱怨:“有的問題只要畫個圖,想一想就做出來了,怎麼現在的學生做題,拿來就只知道死算,連個圖也不畫一下。”當然,造成這種不足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從教的角度來看,各門課程的教材或授課在某種程度上過於強調自身的特點,很少以整體的眼光去講授課程或處理問題,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繫也涉及的較少;從學的角度來看,學生們大都處於孤立學習的狀態,也就是說,孤立在某門課程中學習這門課程,缺乏對多門課程的整體把握和綜合思考。

根據我的經驗,將高等代數和空間解析幾何作爲一個整體去學,效果肯定比單獨學好,因爲高等代數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線性空間”,這是一個幾何對象;而且高等代數中的很多內容都是空間解析幾何自然的延續和推廣。另外,高等代數中還有很多分析方面的技巧,比如說“攝動法”,它是一種分析的方法,可以讓我們把問題從一般矩陣化到非異矩陣的情形。因此,要學好高等代數,首先要跳出高等代數,將三門基礎課作爲一個整體去學,摒棄孤立的學習,提倡綜合的思考。

二、正確認識代數學的特點,在抽象和具體之間找到結合點

代數學(包括高等代數和抽象代數)給人的印象就是“抽象”,這與另外兩門基礎課有很大的不同。以“線性空間”的定義爲例,集合v上定義了加法和數乘兩種運算,並且這兩種運算滿足八條性質,那麼v就稱爲線性空間。我想第一次學高等代數的同學都會認爲這個定義太抽象了。其實在高等代數中,這樣抽象的定義比比皆是。不過這樣的抽象是有意義的,因爲我們可以驗證三維歐氏空間、連續函數全體、多項式全體、矩陣全體都是線性空間,也就是說,線性空間是從許多具體例子中抽象出來的概念,具有絕對的一般性。代數學的研究方法是,從許多具體的例子中抽象出某個概念;然後通過代數的方法對這一概念進行研究,得到一般的結論;最後再將這些結論返回到具體的例子中,得到各種運用。因此,“具體--抽象--具體”,這便是代數學的特點。

在認識了代數學的特點後,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學習高等代數了。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例子去理解抽象的定義和證明;我們可以將定理的結論運用到具體的例子中,從而加深對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我們還可以通過具體例子的啓發,去發現和證明一些新的結果。因此,要學好高等代數,就需要正確認識抽象和具體的辯證關係,在抽象和具體之間找到結合點。

三、高等代數不僅要學代數,也要學幾何,更要在代數和幾何之間建立一座橋樑

隨着時代的變遷,高等代數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也在不斷的發展。大概在90年代之前,國內高校的高等代數教材大多以“矩陣論”作爲中心,比較強調矩陣論的相關技巧;90年代之後,國內高校的高等代數教材漸漸地改變爲以“線性空間理論”作爲中心,比較強調幾何的意義。作爲縮影,復旦的高等代數教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變化過程,1993年之前採用的屠伯壎老師的教材強調“矩陣論”;1993年之後採用的姚慕生老師的教材強調“線性空間理論”。從單純重視“代數”到“代數”與“幾何”並重,這其實是高等代數教學觀念的一種全球性的改變,可能這種改變與現代數學的發展密切相關吧!

學好高等代數的有效方法應該是:

深入理解幾何意義、熟練掌握代數方法。

其次,高等代數中很多問題都是幾何的問題,我們經常將幾何的問題代數化,然後用代數的方法去解決它。當然,對於一些代數的問題,我們有時也將其幾何化,然後用幾何的方法去解決它。

最後,代數和幾何之間存在一座橋樑,這就是代數和幾何之間的轉換語言。有了這座橋樑,我們就可以在代數和幾何之間來去自由、遊刃有餘。因此,要學好高等代數,不僅要學代數,也要學幾何,更要在代數和幾何之間建立一座橋樑。

四、學好教材,用好教參,練好基本功

復旦現行的高等代數教材是姚慕生老師、吳泉水老師編著的《高等代數學(第二版)》。這本教材從1993年開始沿用至今,已有近20年的歷史。教材內容翔實、重點突出、表述清晰、習題豐富,即使與全國各高校的高等代數教材相比,也不失爲出類拔萃之作。

復旦現行的高等代數教學參考書是姚慕生老師編著的《高等代數學習方法指導(第二版)》(因爲封面爲白色,俗稱“白皮書”)。這本教參書是數院本科生必備的寶典,基本上人手一冊,風行程度可見一斑。

要學好高等代數,學好教材是最低的要求。另外,如何用好教參書,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很多同學購買教參書,主要是因爲教材裏的部分作業(包括一些很難的證明題)都可以在教參書上找到答案。當然,這一點無可厚非,畢竟這就是教參書的功能嘛!但是,我還是希望一年級的新生能正確地使用教參書,遇到問題首先自己獨立思考,實在想不出,再去看懂教參書上的解答,這樣才能達到提高能力、鍛鍊思維的效果。注意:既不獨立思考,又不看懂教參書上的解答,只是抄襲,這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極不負責的行爲,希望大家努力避免!

最後,我願以華羅庚先生的一句詩“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勤一份才”與大家共勉,祝大家不斷進步、學業有成!

數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篇6

轉眼之間大一已經過去了一半,高數的學習也有了一學期,仔細一想,高數也不是傳說中的那麼可怕,當然也沒有那麼容易,前提是的自己真的用心了。

記得剛開學的時候,我對高數還是很害怕的,我雖然上課認真聽講,但我還是不大明白,當然那是由於剛開始的課程確實是很抽象的,很難以高中時的解題思維理解,但後來學的就不是那麼的吃力了,再加上我的勤奮看書。

對於高數的學習大多數人都認爲應該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複習。但那隻能是理想的狀態下,事實是不允許我們那樣做的。由於我的數學還算有點功底,一直以來,我只做到了其中的一點半,而且成績還算過得去,因此,我認爲對於高數的學習,我們應該上課認真聽講,時課後複習。我們主要應該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理解解題方法,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是方法,是思維,而不僅僅是例題本身的答案,我們學習高數不是爲了將來能計算算術,而是爲了獲得一種思想,爲了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爲了能夠用於解決現實問題。

在課後複習時,再根據例題好好體會解體的方法,一定要琢磨透。至於您的方法我覺得還不錯,容易的快速過,困難的花點時間耐心講解。只是我們每學期都要放棄後邊的一部分內容,是否可以考慮相對放棄一些前面簡單的,而加快進度講完後面的一些內容。

數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篇7

教育部頒發了義務教務課程標準,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新理念,同時,全國各地紛紛開始了課改實驗,爲此,我校數學研組也組織全體數學教師進行課程標準的學習,並要求教師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將新課標落到實處。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和本人所教五年級兩個班的教學實況,下面就學習新數學課程標準,談一談我的一點體會和做法:

一、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中師生應相互溝通和交流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以“教”爲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是權威;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課堂中“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另外以教爲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是跟着教師學,學生的學變成了複製。缺乏主動和創造精神。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應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對教師而言,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同時交往也意味着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當師生之間建立起溫馨的情誼,課堂教學氛圍必然輕鬆愉快,學生對信息的感受性、反應的敏捷性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都處於狀態。同時,教師也會從良好的師生關係中,從學生對自己的熱愛與期待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真正體會到教學工作的意義和樂趣。感受性、反應的敏捷性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都處於狀態。同時,教師也會從良好的師生關係中,從學生對自己的熱愛與期待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真正體會到教學工作的意義和樂趣。

二、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

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教師缺乏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講課時,課上教師說得多、重複的地方多,給學生說的機會並不多。教師的講爲主的數學教學過程,佔用了學生髮表自己看法的時間,使教師成爲課堂上的獨奏者,學生只是聽衆、觀衆,這大大地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在走進課堂前,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經驗和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觀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討、交流,讓他們有可說的問題,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並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當然,教師作爲教學的組織者也不能“放羊”,在學生說得不全、理解不夠的地方,也要進行必要的引導。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學習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包辦代替的多,講道理佔用了學生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即使讓學生自學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葉聖陶先生說:“教者,蓋在於引導、啓發。”這就是說教師是指導者就不能“代庖”,教師因此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帶着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着知識走向學生”。課堂上教師可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羣體磨合後的智慧,必將大大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另外,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參與到學生中間,及時瞭解到、反饋到學生目前學習的最新進展情況。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啓發、幫助,學生必將成爲課堂的真正主人。

三、新課程標準下教學中教師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已經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吸收、選擇和整理信息,帶領學生去管理人類已形成和發展的認識成果,激勵他們在繼承基礎上發展;教師不單是一個學者,精通自己的學科知識,而且是學生的導師,指導學生髮展自己的個性,督促其自我參與,學會生存,成才成人。教師的勞動不再是機械的重複,不再是在課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講授,而是組織開展種種認知性學習活動,師生共同參與探討數學知識;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知識的源泉,而是各種知識源泉的組織者、協調者。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觀是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過程,是學生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擴大的過程,而不是單純地積累知識的過程。因此科學的數學教學應當注重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在展現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進而發展各種能力。教師應時時刻刻把這種觀念滲透到教學設計中,準確把握不同類型的課型特徵,挖掘出教材知識背後所蘊涵的思維方式、方法,通過各種形式鞏固和訓練,最終達到學生能自如地運用,真正“會學”的目的。當師生之間建立起溫馨的情誼,課堂教學氛圍必然輕鬆愉快,學生對信息的感受性、反應的敏捷性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都處於狀態。同時,教師也會從良好的師生關係中,從學生對自己的熱愛與期待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真正體會到教學工作的意義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