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民主主義時期專題研討發言材料

結合當前熱點形勢,本站小編爲你整理了《新民主主義時期專題研討發言材料》範文,以便大家在工作學習時參照借鑑。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新民主主義時期專題研討發言材料》的相關範本。

新民主主義時期專題研討發言材料

根據會議安排,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重要講話”等精神,專題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感悟思想偉力,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做到“兩個維護”,爲推進高質量發展奠定思想基礎,我結合工作實際作如下發言,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闢未來的一百年。百年史詩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築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爲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是我們黨不斷髮展壯大的成功密碼,也是邁進新徵程、奮進新時代的寶貴財富。通過學習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從苦難歷史中走來、從星星之火中走來、從浴血奮戰中走來、從人民羣衆中走來、從偉大精神中走來、從自我革新中走來,我們黨從小變大,從弱變強,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紅色政權多麼的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必須倍加珍惜。

一、學黨史以堅定理想信念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進的燈塔。確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強大的精神支柱。有的黨員在矛盾面前畏縮不前,在困難面前消極悲觀,在誘惑面前不能潔身自好。究其原因,是共產主義理想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不堅定。要堅定理想信念就要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深入思考、聯繫實際,在政治理論的學習中學出對黨的忠誠,學出對理想和信念的堅定,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注重用黨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鬥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啓迪智慧、砥礪品格。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我要從學習黨史中不斷武裝自己的頭腦,修煉自身道德品質,進一步增強履職盡責的主動性,深入學習研究林業和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的政策,自我加壓、奮發進取,勤奮工作,永不懈怠,真正把勁頭用在幹工作上,把精力用在求發展上,把心思用在求實效上。

二、學黨史以推動方法創新

從浙江嘉興南湖之畔的一葉紅船,到今天乘風破浪揚帆遠航的“中國號"巨輪,我們黨之所以能破除一個又一個困難,戰勝一個又一個挑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立足實際、 守正創新,不斷提高應對風險、 迎接挑戰、化險爲夷的能力水平。當前我們黨正面臨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雙重挑戰,不論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或是開展反腐鬥爭等各項工作,要注重方式方法創新,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斷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在爲人民謀幸福的新徵程上,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黨和人民的事業等不得、慢不得,消極懈怠換不來美好生活。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事業發展就會原地踏步。我們決不能被既有的成績矇蔽雙眼、捆縛手腳,每一位黨員幹部都要拿出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和拼搏鬥志,唯有不斷開拓創新,才能更好開創未來。在今後禁牧工作上我要加強領導、提高認識、積極宣傳、加強執法,確保禁牧工作禁出實效、禁出成果。積極引導農戶實行舍飼圈養,全力保障牲畜防疫及飼料供給,爲順利開展禁牧工作創造有利條件。

三、學黨史以踐行爲民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自己置身於人民羣衆之中,想羣衆之所想、辦羣衆之所盼、解羣衆之所憂,爲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貢獻自己的力量。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學習黨史的成效如何終究要回到爲民解憂的實踐中接受檢驗,在爲民擔當作爲中得到體現。若處處以個人爲中心,事事搞自我設計,忘了爲民初心,便失了民心。只有始終同人民羣衆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羣衆之憂,增進人民福祉,才能贏得人民衷心而持久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向前推進,在新徵程創造新輝煌譜寫新篇章。今後工作中我要把人居環境衛生整治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強宣傳動員,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整治工作中來,逐步改變生活陋習,自覺維護村莊環境,強化組織領導,狠抓責任落實,找問題,補短板,促提升,全力打贏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爲我鄉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回望黨史,汲取經驗,面向未來發展,更思肩上重任。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唯有學好黨史這門必修課,在學黨史中回望初心,堅定信念,勇於創新,我們才能交出無愧於黨和人民的歷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