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觀看《榜樣的力量(第二季)》心得體會及研討發言多篇

觀看《榜樣的力量(第二季)》心得體會及研討發言多篇

觀看《榜樣的力量(第二季)》心得體會及研討發言共三篇

第一篇

近日,由中央組織部策劃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社教節目中心製作的《榜樣的力量(第二季)》正在播出,該節目講述了林佔熺、吳天一、孫家棟、黃寶妹等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蹟。“馬背院士”吳天一在青藏高原守望了一條路,開闢了一條路,推動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廣大黨員幹部要向吳天一同志看齊、學習、致敬,不斷涵養爲民情懷,保持不畏艱險的奮鬥韌勁,甘於奉獻,在新時代新徵程中不斷奮鬥,努力創造出光榮的成績。

致敬吳天一同志一心爲民的赤子情懷。“我要攻克高原病”,一個決定引出的是吳天一院士在青藏高原一生的堅守。在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他奔波在鐵路沿線,制定了一系列勞動保護和高原病防治措施,建立了全面科學的衛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並編寫發放科普手冊,創造出無一人因高原病致死的醫學奇蹟。青海玉樹地震時,年逾古稀的他義無反顧前往災區,白天治病救人,晚上給各地醫療隊講解高原病的救治知識,盡全力拯救羣衆生命,保障人民健康。吳天一院士用實際行動踐行着爲民服務的初心,廣大黨員幹部要像吳院士一樣涵養爲民情懷,時刻將人民羣衆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以人民利益爲最高的奮鬥目標,常懷爲民之心,常思爲民之策,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致敬吳天一同志不畏艱險的奮鬥精神。從踏上高原那一天起,半個多世紀裏,吳天一院士始終在與缺氧、高寒等惡劣的環境作伴。面對艱苦惡劣的環境,他不畏艱險,克服頭痛、胸悶、失眠、腹瀉和嘔吐等高原反應,騎着馬,趕着馱滿儀器的犛牛,深入牧區開展高原病普查。幾十年的科研工作,他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肅、四川四個省區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診治過上萬名牧民羣衆,整理了大量的臨牀資料,提出了慢性高山病量化診斷標準——“青海標準”。全身14處骨折,雙眼白內障,耳朵鼓膜被擊穿……吳天一院士的身體被高原無情摧殘,但他仍深深迷戀着這片土地,紮根高原從醫50多年,默默守護着青藏高原的萬千生命。作爲黨員幹部,我們要學習吳天一院士的奮鬥精神,不畏艱難險阻,敢於鬥爭、善於鬥爭,要敢於擔當,主動作爲,勇挑重擔,砥礪前行,爭做時代的攀登者和奮鬥者。

致敬吳天一同志懸壺濟世的無私大愛。他爲高原醫學這份偉大的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一家三代四口人也跟隨他紮根高原,共同爲高原醫學發展做貢獻。吳天一院士是胸懷高原的赤誠之子,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他第一時間把獲得的中國工程界的最高獎項——中國光華工程科技獎全部獎金15萬元捐獻給了汶川地震災區,用於災區救援及重建。如今,近90歲高齡的他拒絕了海外知名大學的邀請,依然住在他熱愛併爲之奉獻了半個世紀的青藏高原。無私奉獻是共產黨人的人生底色,新時代黨員幹部要甘於奉獻,要深入一線瞭解民生疾苦,把吃苦當成考驗、當成磨鍊,以無私奉獻的精神着力解決好羣衆的現實困難,把奉獻社會作爲不懈追求的優良品德,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二篇

《榜樣的力量(第二季)》第八集觀後感近日,由中央組織部策劃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社教節目中心製作的《榜樣的力量(第二季)》熱播。第八集聚焦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鄭志明,講述其踏實苦幹,勤奮好學,一心鑽研技術,24年如一日始終堅守奮戰在生產現場的故事。新時代黨員幹部要向鄭志明學習“埋頭苦練、攻堅克難、用戶至上”的工匠精神,時刻展現出“幹在實處,衝在前頭”的新時代黨員幹部風采。

致敬“苦練技藝,做到極致”的實幹精神,汲取“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老黃牛”之力。1997年,鄭志明從職高畢業後進入工廠,成爲一名鉗工學徒,工作中他虛心好學,時時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即使問題解決了,還要花些時間反覆尋找是否還有別的方法。26年來,他秉承着“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生信條,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磨練技藝,用心“雕琢”手中的每一個零件,他總說“我們只有不斷學習各種技能,掌握更多先進的技術,才能與這個時代同行,推動中國的智能製造走向世界。”功夫不負有心人,鄭志明在與鋼鐵的“對話”中練就了精湛技藝,將鉗工技能練得爐火純青,解決了進口設備無法維修的問題。正如製造車間需要鄭志明這樣埋頭苦幹的工匠,基層的鄉野沃土同樣也呼喚着真誠不粉飾、沒有“鍍金”思維、真正把羣衆裝在心中的黨員幹部,在“板凳甘坐十年冷”中修煉踏實專注,不斷強化宗旨意識、服務意識,帶着真心實意投入基層工作,同時扮演好各種角色,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提高學習理解政策與業務的能力水平,既當政策“宣傳者”,也當民意“徵集者”;既當矛盾“調解員”,也當致富“領航員”。

致敬“勇挑重任,破解難題”的創新精神,汲取“挺膺擔當,強國有我”的“拓荒牛”之力。時代在快速變革,新的技術更是日新月異。在對工藝及設備改造時,鄭志明發現公司花高價採購的不少先進設備雖然“高大上”,但並不實用,無法滿足公司生產低成本的需要。“我們乾脆自己來設計製造!”這個念頭從鄭志明腦子裏猛地蹦了出來。一念既出,萬山無阻。鄭志明主動挑起大梁,帶領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員,從生產的整體佈局到每個環節的設計,進行逐個攻關,業餘時間瞄準新技術前沿,從機器人編程、控制技術學起,再到機器人設計製造,他帶頭學,不懂就問,四處向人請教。從不懂到懂,從懂到專、精,從模仿到自主設計製造,硬是走通了這條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廣大黨員幹部要乘榜樣之風,立人生之志,在工作中有願幹事的自覺性,做到心中有責,眼裏有活,面對基層困難事、羣衆煩心事,主動迎上去、衝在前、作表率、打頭陣,以勤勉敬業的工作態度恪守爲民之責,用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在拼搏奮進中蹲正初心、蹲實作風、蹲深成就,不斷提高工作能力,經受一番錘鍊、得來承重鐵肩,成長爲新時代黨和人民事業的可靠接班人。

致敬“志存高遠,匠心傳承”的奉獻精神,汲取“淡泊名利,枝葉關情”的“孺子牛”之力。有一分熱,發一分光。2014年,以鄭志明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鄭志明對徒弟們悉心指導,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能和經驗,他發明的“調芯鑽孔法”“研推修銼法”是鉗工技能比賽中的“殺手鐗”,徒弟們憑藉這份“獨門心法”,多次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工作室先後帶出了200餘位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等高技能人才。獨木不爲林,一花不成春。在爲公司培養人才的同時,鄭志明在工作之餘還會走進企業和學校,講述自己的奮鬥歷程和廣西汽車製造業的發展歷程,引導更多的一線工人、青年學生學好一技之長,積極投身到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中。同時,向學校提供自行設計研發製造用於教學的機器人工作站,爲產教融合作出貢獻。廣大黨員幹部應深入學習鄭志明“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和“甘爲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在廣袤大地厚植“念茲在茲”的人民公僕情懷,永葆“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奉獻意識,在“以百姓心爲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中探尋爲民初心,讓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迴歸到黨員羣衆中去。

第三篇

近日,由中央組織部策劃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社教節目中心製作的《榜樣的力量(第二季)》熱播。第三集聚焦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講述其傾注於我國航天事業數十年的故事。黨員幹部要致敬孫家棟同志,永葆初心,砥礪前行,充分運用自身本領紓民難,解民憂。

致敬孫家棟,初心不忘,矢志不渝。“國家需要,我就去做。”孫家棟用他忙碌充實的一生踐行着這道擲地有聲的誓言。斯大林金質獎章見證着他的少年勤學,星穹中的顆顆衛星印證着他的青年擔綱,從導彈到衛星,從嫦娥到北斗,國家的需要永遠是孫家棟前行的方向。雖已年過耄耋,孫家棟的腳步卻從未停止,他仍向蒼穹寄深情,仍爲祖國育新星。黨員幹部要向孫家棟致敬,致敬他矢志不渝踐行初心使命。要堅定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將不改初心與人民羣衆的福祉緊密相連,將自我理想的實現與祖國事業的騰飛密切相融。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爲本的事業觀,積極響應國家需要,積極傾聽百姓心聲,積極解決羣衆問題,小事也是功,點點滴滴都是績,人民的認可就是最好的獎章。

致敬孫家棟,敢於任事,勇於攀登。歐陽修曾說“遇事無難易,而能於敢爲”。孫家棟便是敢爲的人。1967年,錢學森點名讓他擔任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設計師,他當仁不讓。1985年,中國運載火箭將承攬外國衛星的發射任務,他擔任中美商業衛星發射談判代表團團長。2004年,中國啓動探月工程,他以75歲高齡一力承擔起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孫家棟敢做事,也敢冒着風險做決定。拆除“東方紅一號”上部分毛主席的金屬像章是他提的,對中國第一次試驗通信衛星姿態再調5度是他籤的,北斗一號衛星平臺轉而採用東方紅三號衛星的三軸穩定平臺是他定的。黨員幹部要向孫家棟致敬,致敬他勇挑重擔,砥礪前行。要練實基本功,爭做“多面手”,要敢於擔當,主動作爲,要切實爲祖國奉獻,積極爲人民服務。

致敬孫家棟,着眼全局,考慮長遠。“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孫家棟是“會做事”的人。“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着”,孫家棟牢牢把握住當年對人造衛星的要求,力排衆議,確定“衛星的首要任務是上天”,讓大家接受了他的可行性方案。他擔任北斗工程總設計師,帶領北斗人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從中國用戶到亞太地區用戶再到全球用戶,既契合國家發展,又穩紮穩打。他制定的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不受制於人這條底線也成爲北斗系統的“生命線”,是北斗系統自主發展的靈魂所在。黨員幹部要向孫家棟致敬,致敬他放眼全局,目光長遠。要多思、多學、多問,不斷提高戰略眼光,增強戰略思維能力,在守正創新中成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優秀黨員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