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九零後抗擊疫情心得多篇

九零後抗擊疫情心得多篇

九零後抗擊疫情心得篇1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5月27日,由8名隊員組成的2020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峯頂峯。消息傳來,振奮人心。旗幟引領方向,榜樣引領力量。測量隊員們以實際行動書寫的至誠報國、勇擔使命、敢闖敢試、勇攀高峯、無畏前行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踐行。

生命不息,攀登不止。建國以來,我國測量隊先後對珠穆朗瑪峯進行了三次測量。每一次測量,都是新的起點,都有新的突破,都標記着新高。一代代測繪人,用無畏前行的姿態,以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精神,刷新着中國人在世界之巔的印記。每一次測量,都是一次挑戰,是一種超越,是一種新高度,標註着敢於挑戰、勇攀高峯、無私無畏、一往無前的攀登精神。時代需要“攀登者”,需要“攀登精神”引導和激勵更多人一往無前、奮鬥不止。廣大黨員幹部就應傳承和弘揚“攀登精神”,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程中迎難而上、無畏向前、勇攀高峯,爭當新時代“攀登者”。

傳揚“攀登精神”,涵養家國情懷、堅定信仰信念。家國情懷,是測量隊員們的精神支柱。登頂珠峯,不僅需要兩三年時間的準備,也不僅僅是登頂的征服感和歡愉,更爲重要的是代表着國家的科技事業發展水平,代表着中國捍衛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也是中國向世界展示國家綜合實力、科技力量的重要體現。登頂珠峯,意味着需要克服缺氧、嚴寒帶來的考驗,更需要面臨雪崩等危險。測量隊員們以忠誠於黨和人民事業、矢志報效祖國和捍衛“國家榮譽”的情懷與信念,一次次出色完成了登頂測量任務,其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和使命感召,是激勵我們踐行報國之志的強大動力。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昂首邁向實現偉大復興的征途中,須要我們涵養愛國之情、樹牢強國之志、激發報國之行,把“個人夢”自覺融入到“中國夢”中,以實際行動建功立業新時代、再創佳績攀高峯。要始終做到堅定信仰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在各種風險、各種考驗中立場不動、信念不改,不忘初心、篤定向前。

傳揚“攀登精神”,永葆奮鬥姿態、厚植擔當精神。“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一次次測量珠峯高度,靠的是奮鬥。翻越崇山峻嶺、穿行大漠戈壁,複測珠峯、南下極地……測量隊員們不僅完成了一次次珠峯的測量,也爲國家完成了許許多多的重大工程測量任務,他們付出的不僅是汗水,有的測量隊員還付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勇於擔當、矢志奮鬥的樂章。“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當前,疫情給經濟發展帶來新挑戰,也給推動改革發展帶來許多不確定的影響因素。這就需要我們,涵養攻堅克難的勇氣,涵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膽氣,面對危險不退縮、面對困難不畏懼、面臨問題不逃避,立足本職崗位,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專心致志謀發展、凝神聚魂幹事業,爲決戰決勝凝聚力量、貢獻才智。

傳揚“攀登精神”,積極求實創新、樂於無私奉獻。“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測量隊員們攀登珠峯再次開展珠峯高度的測量,不僅是自強不息、敢爲人先的攀登精神體現,也是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體現,更是堅守初心、無私奉的價值精神體現。在國測一大隊隊史室的牆壁上有一份名單,顯示出從1954年到1989年的35年時間裏,有46名測繪隊員犧牲在測量的征途中,而他們大多永遠留在了荒野的測區,用生命詮釋了攀登者的無畏、無私,詮釋了何爲攀登者的使命與擔當、敬業與奉獻。新時代、新使命,新徵程、新作爲,需要我們在幹事創業中,踐行和發揚測量隊員身上勤奮敬業、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保持一往無前的定力,根除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須有我”的精神,愛崗敬業、實幹苦幹,甘於吃苦、甘於奉獻,勇闖新路、創造高峯,在爲民服務路上不負韶華、不辱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昂首進入新時代、信步踏上新徵程、盯緊瞄準新目標,有許多“高峯”需要征服,有許多“險灘”需要跋涉,有許多“關隘”需要我們攻克。唯有拿出“攀登者”的膽氣、定力,拿出“攀登者”的無畏、無私,拿出“攀登者”的求實、擔當,才能在新時代壯麗征程中堅定信念、迎難而上,勇於擔當、無私奉獻,勇創佳績、再攀高峯,書寫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佳績。

九零後抗擊疫情心得篇2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發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用詳實的時間線、豐富的數據圖表、生動的故事案例記錄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艱辛歷程。

這份長達3.7萬字的厚重文獻中,一組組數據引人注目。武漢16家方艙醫院累計收治患者1.2萬餘人;截至5月31日,全國確診患者人均醫療費用約2.3萬元全部由國家承擔;自1月24日除夕至3月8日,全國共調集4.26萬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截至5月31日24時,中國境內新冠肺炎累計治癒率94.3%;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兩批共5000萬美元現匯援助;截至5月31日,全國參與疫情防控的註冊志願者達到881萬人……這一組組數據背後是14億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高度信任,是14億中國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英勇奉獻。

從30後到00後,中國人民“疫”無反顧、衆志成城。30後鍾南山,17年前是抗擊“非典”的領軍人物,17年後,84歲高齡的他再次衝到抗疫一線;40後李蘭娟,73歲依然深入icu查房,脫掉防護裝備後,面部壓痕讓人心疼;50後鄭楊,作爲吉林省支援武漢醫療隊中年齡最長的一位,63歲仍然駐守在重症療區;60後張定宇,在身患漸凍症的情況下,自疫情暴發就開始連軸救治工作;70後劉森波,作爲一名退伍軍人主動請纓承擔雷神山醫院樣本物流收取和運送;80後汪勇,從獨自一人接送金銀潭醫院醫務人員上下班開始,一步步搞定金銀潭醫護的出行、就餐問題;90後趙闖,作爲一名民警,20余天轉送59名確診患者、疑似感染者、發熱病患等;00後劉家怡,隨廣東省醫療隊增援湖北,投身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的戰疫現場……他們的表現是每一代中國人民的戰疫縮影。危難面前,每一代中國人都在用行動書寫使命和擔當,都是抗擊疫情的偉大戰士。

從醫護人員到普通羣衆,中國人民齊心戰疫、全力以赴。疫情發生後,廣大醫務工作者舍小家顧大愛,夜以繼日、捨生忘死,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在診斷、轉運、救治等各方面默默地作着不懈努力和重要貢獻,以實際行動守護着人民羣衆的生命安全;廣大解放軍指戰員聞令而動、不辭辛勞,勇擔疫情防控“先鋒隊”“突擊隊”重任,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在抗疫一線爲黨旗、軍旗增添光彩;廣大社區工作者、公安幹警、基層幹部、下沉幹部、志願者堅守社區一線,既當“宣傳員”“服務員”,又當“疏導員”“守門員”,不辭辛勞、默默付出;廣大人民羣衆積極配合,嚴格執行勤洗手、多通風、戴口罩、不聚集、少出門的倡導,努力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科學防治、理性應對的社會氛圍……疫情發生後,正是因爲14億中國人民英勇奮戰、逆行出征,聞令即動、勇挑重擔,不懼風雨、堅守一線,衆志成城、踊躍參與,我們戰勝“疫魔”的信心才更加堅定。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但從未被壓垮過,而是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經歷疫情的考驗,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更加擁護和信賴,對中國製度更加充滿信心。我們堅信只要14億中國人民團結協作、萬衆一心,定能化危爲機,戰勝一切困難。

九零後抗擊疫情心得篇3

(一)最不“災難”的災難

疫情來得悄無聲息。

彷彿在一夜之間,窗外的世界變得陌生了。昨日還在院中嬉笑打鬧的頑童轉眼便不見了蹤影。厚重的雲層將陽光遮蔽,只留下一片讓人抑鬱不已的灰白。

或許很多人內心仍然不願意承認,但是,這就是一場災難。

它不同於地震、海嘯那般猛烈,但,它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奪走了我們生活中的安寧與歡樂。

商場停業、交通關閉、學校停課......這場災難帶給我們的是健康、精神與經濟的三重打擊。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災難”似乎與“死”、“亡”等詞彙一樣,是一個十分忌諱而不能被隨意提起的詞語。

然而,正是這些忌諱,充當了人們逃避現實的藉口。於是小部分人開始自我麻痹,他們仍不願意接受自己的美好新年、出遊計劃亦或是日常生活被這樣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所擾亂的現實。

殊不知,“夫禍患常積於忽微”。災難正是如此,你越是不願正視它,它來得越是氣勢洶洶。

我們,只有先面對災難,纔有機會戰勝災難。

(二)我與別人

湖北紅十會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捐贈物質承載着溫暖與善意從四面八方被送到了紅十會。那些大都是醫院所缺的防護物資,是無數醫生與病人的希望。而這些物資被收了,卻在倉庫堆積如山,因爲人手不夠;醫生們排隊來領物資了,卻幾個小時都領不到,因爲現場混亂、手續繁瑣。在這樣的非常時期,這樣低下的工作效率,當然會引發大家的口誅筆伐。

可真正應該引人深思的,是接下來工作人員的這句辯解:

“我們只負責收,不負責發。”

兩個“負責”,將責任理得清清楚楚,卻又將責任推得乾乾淨淨。

這將我的思緒一下子拉回到國小----那個我們都以自我爲中心的年幼時期。我仍然忘不了班長回絕我時那冷冰冰的語氣:“我只負責登記遲到,不負責幫你解釋原因。”

聽啊!多麼的如出一轍。

可那時的我們終究只是一羣只會想着還有多少糖果的孩子,而孩子的言行並不能代表什麼。然而,可悲的是,在有些人身上,這種“獨善其身”的思想那怕過了五年、十年甚至終其一生也仍然無法改變。更可悲的是,在幾乎每個人的身上----包括我自己,這樣的想法都或多或少若隱若現地存在着。

我不願意將其簡單地定義爲“善惡”。

誠想,若是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躺在他們面前,那麼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將物資送出。可問題在於,哪怕僅僅只有一牆之隔, 只要他有一絲機會對醫務人員的奔波視而不見、對病患的呻吟充耳不聞時,他首先想到的便會是“這樣做會給我帶來什麼麻煩”,而不是“我這樣做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幫助”。

這便是“利己主義”。

“利己”,並不是誰的罪過,因爲它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也正是由於這種本能,我們的祖先才能在自然界殘酷的生存鬥爭中勝出。

而這種本能在擁有十四億人口的中國容易被放大。的確,衆多的人口給予我們無窮的推動力,可它同樣會淡化每一個人的責任意識,它給了很多人一個逃避的藉口,那便是:我不去,還有那麼多人可以去呢。

當一個團隊足夠龐大,每一個隊員與團隊的奮鬥目標之間的距離便會無形中被拉大。

然而,這個時代需要我們跳出那個“小我”的世界。“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世界就是千千萬萬個體組成,我們都是世界的一部分。

它不需要每個人都兼濟天下,但它要求每個人都不只滿足於獨善其身。爲了生存而鬥爭的年代早已過去,如今的我們,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的是,在那個屬於“我”的世界裏,添上一個“別人”。

添上一個“別人”,我們就有了更多的責任感,不問得失;添上一個“別人”,我們就會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不怕麻煩;添上一個“別人”,就是更大的善意,更多的擔當。

此時,我的腦海中出現了很多人的身影:

那些偉大的醫護人員,穿着笨重的不透氣的防護服,不能上廁所穿着紙尿褲,爲了省一套防護服而多上幾個小時班,一個多月輪軸轉沒有一天休息;

那個郊區的菜農,在寒冬裏踩着裝有24箱蔬菜的三輪車,不會用導航,一路問路,一天奔波,終於將自家的新鮮蔬菜送到武漢一醫療隊入住的酒店,只因他心疼醫護人員日夜操勞吃不好睡不好;

那些守在各個交通要口的交警,冒着被感染的風險給來來往往的車輛上人員查體溫;而在一個高速收費站,一名男子跳下車,給交警遞過來一箱從尼泊爾人肉揹回來的口罩,丟下一句“我們都是中國人”就匆匆離去。

看,當“我”的世界裏多了一個“別人”,似乎也不是那麼壞。

(三)你以爲的你以爲

疫情至今,有一個現象讓人印象深刻。

當得知有500萬人離開了武漢,一些微信羣裏開始出現了對武漢人甚至是湖北人圍追堵截的行爲,甚者是公開他們的身份信息,對他們進行人身攻擊......彷彿這場疫情傳播是武漢人蓄意製造的一樣,彷彿他們是罪人,而不是受害者。

這一幕像極了小時候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們,見到動畫片裏的大灰狼便覺得狼是這個世界最醜惡的生物,而看到機智可愛的綿羊便認爲羊是最可愛的天使。

那時的我們,對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

記得柴靜在《看見》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2007年陝西發生的“野生華南虎照”事件中,聲稱自己拍到了虎照的農民周正農在面對質疑時迴應:“如果虎照是假的,我願意把我的腦袋砍下來”。而“打虎先鋒”,中科院植物學家傅得志則直言:“用我的頭作擔保,虎照是假的,當地絕對沒有超過十公分的樹葉”。這個植物學家判斷虎照是假的依據是照片中的樹葉超過了十公分。後來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虎照當然是假的,而人們卻也在當地找到了不少接近二十公分的葉子。

不僅僅是他們,這起事件中的人物在面對採訪時說得最多的一個詞便是“我認爲”,或是“我覺得”。而在被問及他們是否曾嘗試去弄清真相時,卻都一臉茫然地搖搖頭。

這不僅使我想到了今年十分流行的一句話: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可“我覺得”的便一定是對的嗎?

正如柴靜在文中所總結的那樣:中國人思維最大的特點便是缺乏精確性。當我們的內心開始認定一種觀點時,便會對此深信不疑。然而這種觀點或結論的來源往往是極其隨意的,就如因爲灰太狼而討厭狼,或是因爲別人對自己的一次出言不遜而將前定義爲“壞人”,亦或是因爲一次不太理想的成績而將某位同學定義爲“學渣”。然而,這一個又一個的定義無不帶着個人的主觀偏見,難以做到客觀公正。

“新冠病毒”不是所謂的“__病毒”,而需要爲此承擔責任的是“一些人”而不是“武漢人”。

在疫情的浪潮下,輿論變成了一種極易傳染的情緒。這時的我們無疑需要保持冷靜,理性地看待與分析一切事情,不要被“你以爲的你以爲”所矇住了雙眼。

(四)結語

或許,不可避免的,這社會仍存在着利益之間的爾虞我詐。但是,當災難真正降臨時,人們卻空前地團結在一起。

截至2020年2月13日,全國各地已派出兩萬多醫護人員支援湖北,來自四面八方的180多支醫療隊奔赴武漢和湖北其它地區,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有序開展醫療救治工作。這就是讓人驚歎的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

疫情帶給我們災難。可疫情的發展卻也將我們的問題暴露出來,給予了我們一個反思與糾錯的機會。而人們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糾正中,創造了一個個更美好的明天。

九零後抗擊疫情心得篇4

這個春節註定是一個不再平常的春節,爆發的疫情席捲了祖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給千千萬萬的家庭的節日塗滿了黑色。在這個危及祖國的時刻,全國人民化身抗擊疫情的戰士,從自身做起,堅守陣地;可是,疫情不會只因爲我們的堅守而退散,總歸有一批人需要奔赴前線,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爭取全國人民的幸福安康。她們,就是最值得我們敬佩的“逆行出征者”。

是你們,在祖國最危機的時刻,放棄了自己的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假期,義不容辭地奔赴一線戰場,爲拯救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你們的孩子也許還年幼待哺。也許還蹣跚學步,可你寧願把自己對他們的萬千思念都融化在一次又一次的視頻通話中,也不願放下手中的重任回到家中;你們也許在外工作,你們的家人這一年都未曾和你吃過一頓團圓飯,可你寧願放下除夕的碗筷,也不願前線的人民多等待你一分,一秒。

是你們,在祖國最危急的時刻,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容顏,奉獻了自己的光陰年華。也許你們之中有許多抖音、街拍的愛好者,總是喜歡把自己最美好的樣子分享給大家。爲了抗擊疫情,儘管你們的臉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壓痕,你們也會微笑着說“爲了國家,值得!“。也許在生活中,你們也擁有過太多太多的美食、甜品,可如今即使吃着泡麪、盒飯,你們仍然可以堅強地對其他人說一句”加油!“。

如果世界真的有天使,那她們一定是你們這般模樣。日夜奮戰在一線的你們,不管再怎麼不想停下來,不管多麼想一刻不停歇地爲人民服務,也一定要留出時間讓自己放鬆一下,和家人通個電話報一聲平安。因爲,你的安全,是我們心中之重。願祖國安康,願你們凱旋而歸。

九零後抗擊疫情心得篇5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這個哲理,在醫護人員身上體現得尤爲明顯。在抗疫一線,醫護人員是衝鋒陷陣的英雄,是他們用堅毅無畏的力量阻擋住了病毒的侵襲;回到生活,他們是鄰居家的孩子,是幼童的父母,是再普通不過的丈夫、妻子。但正因爲普通,在緊急關頭的挺身而出,於危難時刻的無私奉獻,更顯得彌足珍貴。當被問及爲什麼要冒風險到抗疫一線工作時,很多醫護人員的回答是,“這就是我的工作”。此時此刻,這句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奔赴武漢與前期馳援醫護人員匯合的路上,一位中日友好醫院的醫生微笑着比出勝利手勢;甘肅民樂縣,一位“全副武裝”的醫生充滿信心地打出“ok”手勢;首批6家醫院的121名醫護人員組成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同事們目送他們出征……一幕幕動人瞬間、一個個真切的表情,記錄下醫護人員迎難而上的勇毅擔當,他們是這場戰役中的英雄。

很多人有這樣的體會:身患疾病時,醫護人員的一個微笑、一句鼓勵,往往就能緩解心中的不安和壓力。反過來,患者的一句感謝,也足以拭去醫護人員一天的疲累。醫護人員與患者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就能築起抵禦疫情的堅固的鋼鐵長城。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不僅要靠精湛的醫術、嚴密的防控、紮實的保障,更要依靠衆志成城的精神、團結一致的勁頭。對於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來說,沒有什麼比支持和信任更能帶來安慰;對於患者和普通民衆來說,也沒有什麼比醫護人員竭盡全力的付出更能帶來安全感。

一名護士在採訪中被問及名字時,她回答,“名字就別播了,因爲怕媽媽看見會擔心”。擔心的又何止是家人,在這場與病毒的搏鬥中,醫護人員的安危是全國人民共同的關切。因爲我們知道,他們安全了,我們距離戰勝疫情,就更近了。

九零後抗擊疫情心得篇6

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在全國範圍內擴散,甚至傳播至其它國家。截至2月1日,全國已確症病例逾1.1萬人,死亡259例。想不到此次疫情發展如此迅猛,在1個月的時間裏,就由幾例發展到一萬例。每天急劇增加的數據,令全國人民都痛心不已。

導致這場悲劇的原因卻與17年前重大疫情“非典”驚人相似,源頭便是人類貪吃野生動物。人類的慾望導致此次疫情。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疫情中,涌現出了一大批負重前行的“逆行者”和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全國各個地方,廣大醫學科研人員、醫護工作者、防控醫院的建設者、公安幹警,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每天奔波巡查的基層幹部以及奮戰在防疫抗災戰場的其他人員冒着生命危險,戰鬥在抗疫前線。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已經84歲,在新型冠狀病毒蔓延的當下,建議公衆“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但他卻第一時間乘坐高鐵衝往武漢防疫第一線。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能夠滅災度難、歷經坎坷而愈加興旺發達的力量所在、根本所在。我們應該對這些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但是,在如此危急的疫情之下,疫情期間鹽水漱口防病毒、抽菸喝酒防毒、雙黃蓮抗病毒等各種謠言亂飛,個別地方出現了歧視武漢人等事件,這些問題都值得關注和思考。同時,由於醫療物資需求量較大,許多商家趁機坐地起價,哄擡醫療物資價格,引起市場混亂……這都是令人憤恨的行爲,我們應堅決抵制。這次“戰疫”,是全民“戰疫”,我們每個人都應儘可能貢獻自己的爲量,在家隔離自己,不走親訪友,不給國家添亂,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做到的。

團結就是力量,讓我們一起肩並肩,齊心協力,就一定能戰勝這次疫情。堅信在春暖花開時,我們依然能夠繁華與共!

九零後抗擊疫情心得篇7

在新冠肺炎肆虐時期,爲抗擊疫情,金屯鎮中心幼兒園老師們站好教育崗,爲孩子們開啓了生動有趣的網絡教學課。

一部手機,自家梳妝檯前、一節醞釀好的課程,按下自拍鍵,近日金屯鎮中心幼兒園的老師們格外忙碌,各自在家,錄製教學視頻。內容有智能運動篇、親子手工遊戲篇、繪本閱讀篇、口才練習篇等等。每日早晨9點,老師們便準時將視頻上傳到幼兒園三年前創建的“愛上學”平臺上。孩子可自由根據自己的時間進入平臺。又可以看着老師們熟悉而又親切的面容在家學習,和老師、小朋友們一起互動,孩子們臉上綻放出開心的笑容。

記者採訪瞭解到,在延期開學公告一出,該園園長鄧文芳、副園長餘心和及教研主任餘蕾立即通過微信羣開會,既要減輕疫情危害保障師生和家長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又要讓幼兒教育一併跟上,探討出疫情期間教學方案。充分利用創園時爲利用老師和家長之間溝通而創辦的“愛上學”平臺,由老師們自錄或是上傳些網上好的視頻到平臺,進行視頻教學。很快便於6日正式開啓了“停課不停教“的網絡視頻教學打卡模式。

正在家錄視頻的餘蕾老師說,爲了讓孩子感受到家園一致,保證視頻質量,常常爲了拍一段視頻花上一兩個小時,不好就堅決重拍。目前已開通了4期網絡教學打卡,很快就調動起園內各班級近100位孩子的興趣和好奇心,還有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孩子前段時間總是在問我,媽媽,我什麼時候開學?我回答他因爲特殊時期,假期要延長,不能出門,只能在家裏。他說很想老師,想小朋友們,現在園裏在疫情期間進行網絡教學,孩子很高興,不無聊了。大人與孩子之間也有更多互動,親子之間關係更好了。” 符奇立學生家長高興地說。

金屯鎮中心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雖然不能出去玩,但每天能收到老師的教學視頻、小朋友間的互動消息,都非常開心。停課不停學,金屯鎮中心幼兒園積極面對,相信孩子們的春天很快就會到來。也相信多年以後,回想這個特殊的假期,孩子們的記憶裏不僅有肆虐的病毒,還會有無私奉獻的英雄、溫暖呵護的父母,更會有心懷大愛,一直默默陪伴他們的幼兒園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