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遊樑家河心得體會多篇

遊樑家河心得體會多篇

遊樑家河心得體會篇1

我所在的大坑村是一個貧困村,作爲一個當了10多年的村支書,看到樑家河的發展,我感到臉紅和慚愧,習的身體力行着實激勵了我。我要把這次學習的感受及時傳達給我村“兩委”的幹部。

會昌縣周田鎮大坑村黨支部書記張華玉

“聽當地鄉親說,習去福州上任後,樑家河的村民在福州見到了他,把他們請到家中吃飯,親自下廚爲他們炒了七八個菜。離開時,同志自己出錢爲他們買好了回程火車票。”近日,聊起樑家河之行張華玉說:“習身居高位卻不忘本,對樑家河鄉親重情重義,是我們親民愛民、民敬民愛的好書記。同時,我感覺樑家河的村民真幸福,我特別羨慕他們。”

俗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關鍵是領頭人。這次學習考察,張華玉對此感觸最深。他說:“今年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作風問題無小事,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習都能如此嚴格要求自己,我們在村裏更應該做遵紀守法的帶頭人,每一個黨員幹部都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做一個親民愛民的官、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我們必須過好‘兩關’。第一關是‘自我關’,第二關是‘人情關’,以上這兩關,不是要不要過,而是非過不可。”這是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所提到的一句話,如今,已成爲張華玉心中的行動準繩。

他說:“我們的黨員幹部身處紛繁複雜的人情社會中,隨時隨地都面對着各種人際關係和個人感情的考驗。當人情與法律法規、紀律要求發生矛盾時,就考驗着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道德情操,唯有保持一顆公心,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堅持原則不動搖,謹慎用權,不徇私情,才能保持清廉本色,才能成爲像習一樣親民愛民、民敬民愛的黨支部書記。”

張華玉說,在今後的扶貧工作中,做到真扶貧、扶真貧,扶貧扶志相結合,要像樑家河一樣,辦好合作社,爭取早日實現小康生活。

遊樑家河心得體會篇2

一、志存高遠修身修心

總書記從當年一位十五歲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黨的總書記,他的信念從未改變。他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着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爲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爲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爲人民做實事”

我如今面臨着同總書記當年一樣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裏。我要向總書記學習,在成長的過程中爲自己樹立一個堅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爲我們的情緒和慾望指引方向。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除了享受之外,還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總書記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從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上山下鄉的時候我15歲,我當時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

我們還沒有平天下的能力,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總書記看書的涉獵面就很寬,就連美術書他都會認真鑑賞。所以,我們也要努力認真的去學跨專業的知識。雖然很難,但是我們要有攻堅克難的精神,總書記都敢去彌補大自然的不足,我們還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二、參贊天地之化育

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樑家河,總書記敢於挑戰從未有過的事,即使有人對總書記說:“好後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兒辦不成!沼氣過不了秦嶺”,有的表示懷疑:“挖那麼個坑,填上糞,就能着火?不可能!”有的人斷言:“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正是在各種不贊同的聲音下,總書記建起了第一個沼氣池,在山溝裏打河壩,做壩田,正是敢於攻堅克難,才能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們不能因爲有困難,我們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沒有做過的事都存在着不同大小的困難,經驗是在實幹中積累出來的,不幹永遠不知道怎麼幹,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幹好工作,如何發揮自身最大的作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乾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優化的。所以,我們需要考慮清楚面臨的問題都可能有什麼,如何去解決。

三、最難的“修行”是平等心

總書記還叫小夥伴們的小名,石春陽發言,剛唸了開頭:“尊敬的主席——”習近平馬上打斷他的話,說:“碎娃,你咋也這麼稱呼我呢!”王憲平說:“那時候咱們年紀都小,不過,我當年要知道你現在能當這麼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總書記哈哈大笑,說:“你看你這是啥話嘛!”總書記並沒有因爲發小還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總書記的心理,曾經樑家河的村民和他的關係從來沒有改變過。

在我們組工這個大家庭裏,有着各種各樣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學習成績好,有人學習成績差,我們要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善待每一個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總書記講的“一碗水端平”。

遊樑家河心得體會篇3

根據組織安排,認真深入學習了《樑家河》,《樑家河》記錄了習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一幅幅圖片、一篇篇稿件,充分展現了習總書記習總書記爲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頭苦幹的作風,有攻堅克難的意志,有中華復興的夢想。

一、初心是共產黨人的魂。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習總書記說:“樑家河,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羣衆。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習總書記多次回陝北考察,回樑家河看望鄉親們,時刻惦記着樑家河的發展和鄉親們的生活。習總書記始終將自己看做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從農民中來,從艱苦的地方來,深入基層,才能始終感知人民的需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學問,始終堅持爲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習總書記由一名15歲的知青成長爲大隊黨支部書記,再到黨的習總書記,幾十年來,職務在變,環境在變,但他的初心從未改變。學習樑家河“大學問”,我們就要守住初心之魂,牢記職責使命,踐行初心之志,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別樣的人生。

二、羣衆是共產黨人的根。

知青七年間,總書記同樑家河的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過了“五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無論走到哪裏,永遠是黃土地兒子的堅定信念。正如他所說: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羣衆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身爲黨員幹部,就是要始終紮根羣衆之中,以羣衆爲師,以羣衆爲鏡,以羣衆爲秤,把羣衆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作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爲檢驗工作成效的標尺。

三、實幹是共產黨人的本。

修淤地壩、挖甜水井、建沼氣池,辦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房等等,儘管困難重重,但習總書記堅持實幹就是解決辦法。七年知青歲月,使習總書記實現了脫胎換骨式的成長,並觸摸到了一個真實的鄉土中國,培養出了習總書記要爲人民做實事的堅定信念!當幹部,就是要堅持實幹爲本、幹字當頭,在實幹中歷練人生,在實幹中體現價值,在實幹中爲民造福。作爲青年幹部,對工作,我們要有擔當,不怕吃苦、不怕失敗,爲企業、爲職工做出實實在在的實事,帶來真真切切的效益。

四、學習是成長的階梯

習總書記說:“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從實踐起步。”讀書已然成爲習總書記的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追求,尤是年輕時那種對知識的渴求,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誠如村民樑玉明感慨:“他在樑家河待了七年時間,我就沒見他離開過書本,沒見他放棄過讀書。”並且留下了“30裏借書、30裏討書”的經典故事。習總書記讀書涉及範圍非常廣,從古典名著到現代經濟,從國內文學到國外名著,豐厚的閱讀量,也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無不來自他對祖國優秀文化和歷史傳統的深刻認識,同時,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源的基石。作爲青年幹部,我們要把每天讀書當做吃飯一樣平常的事情,書籍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思想、眼界,用書籍來補足我們的精神之鈣、填補我們的閱歷空白,爲實踐工作打下堅實理論基礎,更充分做到實踐與理論的完美結合。

遊樑家河心得體會篇4

“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樑家河。在這裏一待就是7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裏……”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樑家河探望鄉親,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講到。樑家河是習總書記當年插隊生活7年的地方,總書記對這裏每一寸土地、每一位樑家河羣衆都飽含着深厚的情義。

4月份在“書記有話說”中我們閱讀了《樑家河》這本書,書中作者以樸實細膩的語言、生動感人的情節、真摯的感情,讓讀者不僅領會到了總書記青春風采,而且汲取力量,對於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起點、實踐起點和情感起點具有重大啓示意義。

習總書記曾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樑家河》這本承載着樑家河“大學問”的書,受到了鼓舞后的作者、編輯們都在努力用心用情講好樑家河的“大學問”。

16歲到22歲,正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富有活力朝氣的黃金年齡段,是青年樹立理想、定下志向的時候。是的,正是在這種時候,青年時期的習總書記邁出了他人生重要的一步,他遠離了繁華的大都市北京決定來到陝北這個偏僻的小山村——樑家河村,在這裏習近平總書記開始了他的七年知青歲月。在這七年中,總書記與羣衆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條件艱苦的農村,一天的時間大多都是要勞動的,習近平總書記從來不怕苦不怕累,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絕沒有一點扭捏。高強度的勞動,高幹家庭出身的習近平卻不以爲苦,反而認爲艱難困苦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記憶最深刻的是,農曆二三月,他捲起褲管,光着腳,站在刺骨的冰水裏幹活。“他是真幹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裏系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兒書生架子。”“好後生!”這都是樑家河羣衆對習總書記最誠懇、最真實的評價。不僅如此,總書記總是一有時間就去看書、去學習。樑家河羣衆眼裏的習總書記,總是在忙裏偷閒地看書。吃飯時在看,上山放羊時手中還不忘拿書閱讀。那時候村裏條件不好不通電,習近平常常點着煤油燈看書到深夜。煤油燈煙大,爲湊近光亮看書,習近平的臉都被燻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習近平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

習近平說:“後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幹事,現在幹嘛不幹?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麼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七年的知青歲月造就了習近平的處事哲理,無事不成,處事不驚,克難而進。讀了這本書之後,習近平總書記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每一箇中國人艱苦奮鬥爲祖國爲人民奉獻自己的力量與信念;身爲一名當代大學生要培養終身學習的思想,要堅持學習,更要努力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即使身處逆境也不忘讀書修身、追求真理,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就如總書記所說:“我並不覺得農村七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更要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以人民爲中心、心裏時刻裝着廣大羣衆的偉大情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遊樑家河心得體會篇5

5月2日,總書記的《樑家河》首發以來,各地紛紛掀起學習熱潮。第一次拿到《樑家河》這本書是在團縣委的表彰大會上,讀完《樑家河》,感觸頗深。它不似外國文學那樣枯燥乏味,也不似古典文學那樣晦澀難懂,而是以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感情、生動的情節、圖文並茂的講述了總書記在陝北七年知青歲月的點點滴滴。

這本書封面上印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這句話是總書記回到樑家河對年輕人和孩子們說的。誠然,樑家河是總書記演繹了他知青歲月的大舞臺,在這個大舞臺上,他表初心、敢擔當、攻堅克難、當表率,一個又一個故事訴說着他知青歲月的艱辛,但卻是激情燃燒。常常聽現在剛參加工作到鄉鎮的年輕幹部抱怨,鄉鎮太辛苦,農村工作好難。相比而言,工作生活條件可謂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其實,我們的“樑家河”就是在基層,在這片廣袤的農村土地上。總書記在“樑家河”刻苦學習、錘鍊黨性、提升素質、爲民服務、啃硬骨頭打硬仗,那我們何不用自己基層幹部的身份在屬於自己的“樑家河”去演繹精彩的人生?

一要常學習,提升自身能力素質。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總書記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樑家河汲取了營養,所以在《樑家河》“修身”篇中會講述到“在樑家河人的印象裏,習近平常看磚頭一樣厚的書,吃飯時在看,上山放羊時,手中還不忘拿書閱讀”。因此,學習應該是我們每個基層幹部應該上好的必修課。我們既要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等理論知識,又要學習基層工作經歷,同時更要利用業餘涉獵更多的文藝作品,這樣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適應新常態下農村工作。

二要多鍛鍊,增強爲民服務本領。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學就會,而是要經過不斷鍛鍊的。“窯洞里長滿了故事”通過講述了總書記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等來不斷鍛鍊自己,真正的磨練自己,真心地爲民服務。在農村,首先要鍛鍊的是農村方言,操着一口普通話到農戶勢必會碰很多釘子,一口純正的農村方言能改變跟農民溝通障礙。其次要鍛鍊的是說話的方式,會說的人不不會說話的人多很多優勢。最後就是要鍛鍊處理問題的方法,農村問題紛繁複雜,簡單粗暴固然很快,但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再農村常鍛鍊,任何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三要把老百姓裝心裏,拉近幹部羣衆魚水情。羣衆是水,幹部是魚,魚兒離開水就不能生存。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說的就是這種幹羣關係。七年的知青生活,總書記同樑家河人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吃玉米麪窩頭,一起打壩修梯田,當着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把心留在樑家河這片黃土地上。當前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期,只有貼近農村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紮根農村,要把走村入戶成爲常態,把“十個一”交友活動成爲常態,把解決貧困羣衆最棘手的問題成爲常態,才能改變貧困村的面貌,才能真正脫貧。

總書記的“樑家河”是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一個把心留住的地方,一個讓人嚮往的地方。我們的“樑家河”也因如此,擼起袖子加油幹,讓幸福奮鬥出來。

遊樑家河心得體會篇6

冬天我從延川縣最東邊的碾盤村歸來時,通往樑家河的高架橋還在建設當中,那是我第一次聽說樑家河這個地方。最近讀完紀實文學《樑家河》,近距離、深層次的感受樑家河,真正悟到了“發展纔是硬道理”、“擼起袖子加油幹”、“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些金句的深刻內涵。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國家迎來了戰後經濟的騰飛,而在中國大地一場聲勢浩大的上山下鄉運動,讓數以千萬的知識青年來到了農村的廣闊天地,知識青年下到農村鍛鍊雖然給農村帶來了知識,讓農民開始識字,讓農村生活變得豐富,但同時卻給本就單薄的經濟增加了負重,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經濟是一切的前提,一到青黃不接時就拄個木棍要飯總不是長久之計。

誰不想把爛包的光景過好,誰不在爲能吃上一口白饃饃而賣力!這是數千年來陝北人與天鬥與地鬥不變的信念,他們在千溝萬壑中磨硬了老繭磨深了皺紋,卻磨不掉對生活的希望,而如今我們共產黨人把這個希望變成現實,可以說和當年的知青歲月是分不開的,因爲那時的困境給很多知識青年上了一課。從那時起,有很多和習總書記一樣的知識青年開始在農村實踐中體悟思考中國未來的發展。

在樑家河的7年時光,習近平等知識青年從老百姓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陝北的人情世故是在黃天厚土中一撅頭一撅頭挖出來的,是隔着圪樑樑一聲聲一聲聲吼出來的,哪怕是一撮土都飽含着人情味,老百姓時常把最好的東西送給習近平等人,在那個年代一罈酸菜、一碗米飯相當金貴,把糧食送給別人就相當於把自己的生命續給別人,這樣的真情怎能不讓人滿心感恩呢?我想習總書記說的“不忘初心”就是對老百姓善良的迴應。在農村,百姓尊重能人,也就是肯吃苦肯動腦的人,在蝨子橫行、溫飽不豐的年代,習近平和勞苦大衆一起衝在一線幹在實處,苦中作樂磨練意志,通過打土壩、辦鐵業社等提高生產力的形式爲樑家河人民造福,得到羣衆的尊重,我想“擼起袖子加油幹”不是一句空談,“人民公僕”不是一個代號,一切的一切都在於爲人民服務。

如今的樑家河發展的這麼好,是因爲有一批黨員幹部傳承了當年全村奮鬥的靈魂,在習近平7年的知青歲月中也給黨員羣衆播撒了優良信念。“一碗水端平”就是至今樑家河一個很好的理念,孔子說:“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習近平在擔任樑家河支部書記時,爲人處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則,讀後感.影響着一代代的村裏人,這在發救濟糧時得到了很好體現,這樣的理念使得樑家河村級經濟得到長久發展。“公僕本色”也是樑家河村幹部的準則,一位詩人曾這樣感觸:“不要忘山鄉水村的那些母親,不要忘一同睡過破炕蓆的兄弟,也不要忘縫縫補補的姐妹情誼,他們的煩惱和困難要多多深思,這是我們的本色也是我們的來歷。”習近平在樑家河的日子裏時刻爲羣衆生計着想,爲了人民不遠千里去學習沼氣技術,帶領人民建沼氣池,後來離開陝北去福建直到成爲我們的國家主席,依然把人民羣衆裝在心中,對於樑家河的關心情真意切,這樣一心爲公的思想深深感染了樑家河的黨員幹部,在樑家河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芝麻開花節節高,公僕本色鋥光發亮。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如今的我們在信息時代的渲染下顯得有些浮躁,閱讀《樑家河》正是沉澱昇華的過程,讀進去,讀深入,你會深切的感受到:今天的繁榮穩定來之不易,如何接駁好五千年的厚重文化,傳承樑家河精神,值得我們每個年輕人深思。

遊樑家河心得體會篇7

細讀《樑家河》,我深切感受習近平青年時期成長的艱辛與不易,進一步堅定了我要深入基層、融入羣衆,把羣衆事辦好的信心文章。如此,纔不辜負黨的重託,羣衆的期望。通過閱讀學習,我感受最深的,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惡劣艱苦的環境中敢爲人先辦實事,艱苦奮鬥鑄才幹;

二是習總書記與羣衆之間源源不斷的淳樸深厚的感情。看了習總書記的故事,我明白了不是羣衆不願與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沒有真心跟他交朋友;

不是羣衆不跟你講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沒有傾入真感情

實施脫貧攻堅以來,我縣派駐駐村工作隊下基層,紮實落實“五農”工作法,與村組幹部一起解民憂、辦民事,幹羣關係更和諧,魚水情更深,百姓得了實惠,黨的幹部得了民心,工作得到支持。“你的幹勁有多足,取得的成績就有多大”心得體會。在那艱苦的環境歲月裏,總書記始終心懷羣衆,一心爲民,從“一個什麼都不會做的十五六歲孩子”鍛鍊成爲羣衆眼裏“能吃苦、幹實事、好讀書的好後生”;

在這段艱苦的歲月裏,他養成了腳踏實地、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敢做敢爲的可貴品格。

作爲一名駐村第一書記,我將大力弘揚“樑家河精神”,認真學習習總書記在樑家河插隊時,身上閃耀的一心爲民、艱苦奮鬥、實幹擔當、敢爲人先、廉潔奉公的“樑家河精神”,學習他時刻將人民羣衆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踐行黨的羣衆路線;

學習他敢爲人先帶領羣衆致富,造福一方百姓;

學習他把羣衆當親人,吃苦耐勞、不知疲倦的奉獻精神。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務就是要打好脫貧攻堅戰,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一步發揮駐村工作隊“領頭雁”和村“兩委”班子的戰鬥堡壘作用,把大家的思想統一起來,幹羣之間的心凝聚起來,兩河口村脫貧計劃必將如期實現!

遊樑家河心得體會篇8

樑家河,這是一個座落於中國大西北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山村,但就是這個看起來不很起眼的陝北小村莊,卻是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

陝北是中國革命聖地,延安是偉大的延安精神產生地,樑家河就成長在這片紅色革命聖地上。在延安精神光茫的照耀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樑家河,這是一個能找到初心的地方。

習近平總書記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日起,每名共產黨人都把尋求人民解放,爲人民謀幸福作爲終身奮鬥的目標,這就是我們黨的宗旨,共產黨人的初心。

青年時期的習近平,1969年從北京來到這裏當知青做農民,那一年他才16歲,而這一干,他就在這個小村莊當了七年的中國農民。這就是青年習近平,一顆紅心永向黨,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在習近平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今天,我們的總書記帶領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政黨,繼續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和宗旨,朝着新時代的新徵程奮勇前行。讓生長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這一代人深受啓迪,受益匪淺。

樑家河,這是一個見證艱苦奮鬥的地方。

“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八個紅色大字依然在知青窯洞的外牆上醒目所在,窯洞旁邊的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就是習近平當年帶領鄉親們所建的。

在樑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裏,總書記帶領羣衆開荒山,挖水窯,建沼氣,辦鐵鋪,築淤壩……這充分體現了青年習近平同羣衆苦幹實幹的革命精神,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人民情懷。

正如總書記所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因爲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爲人民做實事”。

樑家河,這是一部中國農村發展建設進步的光輝史。細讀《樑家河》,讓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真正理解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現實意義,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人民領袖的偉大風範。這就是習近平,堅定的信念,堅韌的品質,爲民的情懷在樑家河的山山峁茆歷練了他七年難忘的知青歲月。七年的農民生活,人生的大課堂,造就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堅強意志和優秀品格。

樑家河,陝北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曾經是築滿着美好夢想的地方,如今是滄桑鉅變夢想成真的地方。

今天,我們在人民領袖,軍隊統帥,黨的核心習總書記的帶領下,正朝着新時代的新徵程而奮進!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任務光榮而艱鉅。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讓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擼起袖子加油幹,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