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師體驗心得體會多篇

教師體驗心得體會多篇

教師體驗心得體會篇1

今天參加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管理者培訓班的培訓,上午聽了市師專的王教授的一節《信息技術提升》的一個講座。

王教授的講座從信息技術包括的基本知識、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基礎、信息技術應用和防護等內容,雖然講述的知識都是基礎知識,但是卻把許多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使我們對信息技術能力的知識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通過學習,本人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有了更多的感悟。

一、基礎知識系統化。雖然我們對信息技術的知識也瞭解很多,但是說到什麼是信息技術,很多人可能還是不能說完整,而通過系統的培訓,我們對基礎知識就有了全面的瞭解,從而在以後的應用中就能明確的認知信息技術知識了。

二、重點知識突出化。每一次培訓,總有那麼多的相似地方,但是每次都能學到新的內容,這就是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有其突出的地方,而他們在講解中也就會着重介紹他們的長處,當然也許是我們自己對知識的認知程度不同,在學習中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就會認真學習,所以感覺講得也特別好。

三、難點知識簡單化。每一位主講都有自己的研究,他們總能把某些較難操作的應用能力進行簡單化的處理,使我們能更容易學習應用,在應用中也更容易操作。

四、常用知識精細化。對有些常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我們也不是每個模塊都能準確應用的,但是每次學習中都能有新的發現,主講者總是能對一些常用的技能進行擴展,使用我們對常用的技術有所提高。

當然,從本次培訓中,本人還覺這種應用能力的培訓,能不能直接在操作中培訓,而不是聽講座,這種講座只能是對知識的認識上有所提高,而真正應用的,不一定都能記住,如果能邊講邊操作,效果則一定會更好。

另外,從今天參加的培訓中和最近聽到的幾個同事參加的各種培訓中可以看出,現在的培訓真的是從嚴、從實,不象原來的培訓只要有人籤個到,最後總能拿到合格證書,而現在是一場一點名,過程中對睡覺、玩手機、做其它與學習無關的事的現在都會受到制止,使每個人都是參加了就得認真學習,確保學有所得。

教師體驗心得體會篇2

一、愛自己的工作

1、愛和學生相處

大概在國小時開始想象自己的未來,當時有兩個形象對我充滿誘惑。一個是播音員,也就是今天的新聞主播;一個是老師。後來,發現,當主持人還有個形象問題,我就明白此路不通,就一門心思想着當老師了。再後來,我高中的班主任徹底破壞了我對教師的認同,所以大學志願就沒選師範類專業,但老師情結又讓我報考了師範類大學。大學四年最有價值的一件事就是在思想上撥亂反正,明白了不能因爲碰到一個不像老師的老師就否定了這個職業。所以讀完研後就義無反顧的奔向中學教師行業。爲什麼想當老師呢?無知的時候,覺得老師很神氣。後來,是因爲想給孩子們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想和學生們分享對語文的愛,期待更多的孩子在語文的世界裏找到自由。

2、愛自己的學科

我的母親是支持我當老師的,但直到現在,她偶爾還是會埋怨,你怎麼不去當英語老師呢?在她看來,教英語比教語文有更多的機會賺更多的錢。我每次只有一個回答就把她噎回去了。我說:我高興。這是實話。

不提廣泛閱讀的快樂,即使是選入課本的一些初讀無味的文章,只要認真投入閱讀,都會體悟到其中的美,或是思想的、或是文化的、或是語言文字本身的。我常常發出的感嘆是——我覺得這篇文章真好,每次教完一篇文章就會愛上一篇文章。這也是實話。

從文章解讀到課堂教學,“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是一個發現自我、解構自我、昇華自我的過程。或者說,教語文,就是一種自我救贖”。我熱愛語文學科,因爲在文字文學中,我可以找到自己,找到自由。

3、愛工作的氛圍

我所在的語文組常常讓我感受到“組織”溫暖。讓我能以更輕鬆、踏實的心來更努力勤奮的工作。青年教師之間的相互溝通幫助,有經驗的教師的有效引領,鼓勵教師發揮特長形成風格的氛圍……這些讓我對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對這樣的氛圍,我心懷感恩。

二、老師也是學生

當今,人們面對的是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新事物、新觀念、新知識不斷涌現。英國技術預測專家j·馬丁測算,人類的知識,目前是每三年就增長一倍。西方白領階層目前流行這樣一條“知識折舊率”: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知識就會折舊80%。教師作爲知識重要的傳播者和創造者,連接着文明進步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更應該具備先進的教育觀念,不斷以新的知識充實自己。

1、多讀書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喝水吃飯一樣。無論怎麼強調閱讀對於語文老師的重要意義都不爲過。有豐厚閱讀積澱的教學,纔是有源頭的活水,纔是有根的參天高木。

2、多聽課

關於聽課,我一開始很積極,其實是想投機取巧,寄希望於聽課的時候把好東西借鑑到自己的課堂,同時也避免因爲自己的不成熟誤人子弟。可後來有一次向李老師請教一個問題時,他告誡我,一定不能盲目地模仿別人,一定要有自己對於文本的獨立思考,獨立解讀,找到自己的特長。他說,我剛畢業的時候不怎麼聽課的,但是我要求自己一定要上出自己的東西。所以後來中間一段,我不怎麼聽課,直面文本。大概進行了一輪的高中語文教學後,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上多少進入了模式化的陷阱。我迫切地希望尋找方向,這時候帶着自己對教學的領悟,我又走進了課堂當起學生。我跟着李老師開始了二輪學習,因爲聽李老師的課,讓我更清楚地意識到我在課堂教學中的的散漫、教學語言的重複囉嗦、教學內容的缺乏條理化。只要有機會,我就跟着李老師聽課,大概堅持了有一學期多,其實我本來打算要聽三年的,但是還是敗給了惰性。對我而言,李老師的課既是方向,又是鏡子。儘管我非常期望能做到像李老師那樣理性而清晰,平和而堅定,但力有未逮,我還是隻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在自己特點基礎上繼續尋找自己的路。

教師體驗心得體會篇3

通過這學期的網上研修學習,使我進一步瞭解了信息技術這一門科目。在各個工作領域中,每個職業都離不開信息技術。隨着計算機、多媒體、現代通訊網絡爲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教育領域,在教育領域中引起了一場深刻的變化。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對於轉變信息教育觀念,促進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對於推進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會學生學習,對於知識更新快,實踐性強的信息技術課來說,是最佳的教學策略。根據教學實踐,我認爲信息技術課學法指導應着重這幾方面:

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學習的動力主要來自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主動性就高,學習效果也就會更好。要激發學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對信息技術課的期望,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精心設計好課堂任務,比如在畫圖軟件的學習中,可以展示優秀作品,學生自行設計作品;在網絡應用上,讓學生上網體驗;在程序設計上編些小程序解決數學問題等等,這樣讓學生有成就感,自然就有興趣學習。

作爲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充實自己現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課程的實施,素質教育的發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作爲信息技術教師,我們自己應該不斷充電,不斷用新的知識來武裝自己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輕鬆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才能不斷向學生介紹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發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心服口服從而輕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成爲一種自覺的行爲。

巧妙設計教學任務,採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圍繞相應的知識點多蒐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從而巧妙地設計教學任務,將每一個任務都設計的明確、合理、科學將所要傳授的各個知識點蘊含於各個任務中,將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分解爲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讓學生完成了相應的任務後,從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識。讓學生帶着真實的任務學習,從而讓學生擁有學習真正主動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任務”從而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完成,讓他們嚐到學習的樂趣滿足他們的成就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堅持“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結構課程改革中,教師不能再採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式學習轉變爲主動地獲取知識。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鑽研,讓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設計一些問題,要把握好教學進程的坡度,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分析學生的基礎和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教學,讓學生試着自己去解決,在自身實踐中體會和提高。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關注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教師也要做到少講,讓學生自學,做到精講多練,堅持“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結構,充分體現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導者、促進者的多重身份。

把枯燥的理論上得輕鬆風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可能地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實例,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類型多種多樣,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時,往往喜歡上機操作課,而不喜歡上理論課。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儘量將枯燥的東西講解的生動形象一點,教師在講解時,可用風趣的語言,貼近的比喻,引用身邊的事件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可。比如我在上“信息無處不在”這塊內容時,通過舉例:校園的鈴聲告訴我們上課、下課的信息,走過食堂時傳來的飯菜香傳遞給了我們可以吃飯的信息,通過這幾個身邊的小事情,學生踊躍發言,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載體,也讓學生可以舉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貼近生活的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教師可以把理論課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歡樂。

教師體驗心得體會篇4

這次教育信息技術中級培訓,給我的體會很深,我的教育技術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隨着信息技術逐漸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得以廣泛應用,我越來越感到自己懂得太少,掌握的知識不足。作爲一名教育戰線的中青年教師,此次有幸參加了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學習,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因此在培訓過程中,我一直懷着飽滿的熱情,認真學習,大膽實踐,在學習之餘還不時提醒同事抓緊時間,和他們交流學習體會,所以彼此的教育技術能力進步很快。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將作爲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誌,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只有教師的素質高,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爲了適應工作的需要,教師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以適應當今教育形勢需要。從小培養學生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信息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青年教師而言,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的一大趨勢。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給我帶來了一次與現代技術接觸的機會。

通過學習我的最大收穫是:

1、教育觀念的改變

本次培訓,最大的收穫是在聆聽專家的講座後,使我的教育理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直認爲信息技術就是教給學生計算機知識,通過這次培訓才知道計算機技術只是信息技術的一部分,計算機只是我們獲取信息最有效的工具。而信息技術課主要內容是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爲主,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說,信息技術教師在教給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的同時,更要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2.通過培訓,結合了教師應掌握的大部分內容(powerpoint多媒體展示,教學設計,個人博客的創建,文字處理軟件,電子郵件)。這種任務驅動式學習,更營造了一種學習的氛圍。沒有大而空的理論闡述。師生平等,使我更易於理解與接受。使我認識到怎樣從學生的角度,將自己的課設計好和上好,並且很大程度的彌補了我的計算機知識的缺陷。

3、通過培訓使我收穫最大的是教育觀念的更新

培訓之前對於什麼是計算機、什麼是信息技術以及計算機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的認識相當模糊,通過培訓發現原來計算機只不過是處理信息的一個工具而已。授課的關鍵在於幫助並培養學生良好的採集、加工、處理信息的意識、方法和能力等。要想上好,上成功信息技術課,信息技術教師對此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4、互相幫助,合作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進步。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員們能夠就學習方法、內容、資源等進行積極交流、認真切磋、熱情幫助。

培訓後的打算:

1、將本次培訓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力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爲鞏固並擴大培訓成果,我將做好校本培訓工作,讓更多的教師掌握信息技術,並能充分利用。

3、利用本次培訓成果,積極開展學科教學活動,探討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總之,我覺得這次培訓很有實效,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是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一定要努力深研,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把時間都用到學習中去,充分利用自己身爲信息技術教師的優勢,多利用網絡的優勢,不荒廢時光,化榮譽爲壓力,爲今後教育教學多積累寶貴知識財富。最後,希望教育局培訓中心能多搞幾次有關信息技術的培訓,爲我們這些一線教師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讓我們在交流與探討中不斷進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輕鬆工作,輕鬆生活。

教師體驗心得體會篇5

通過培訓學習,使我進一步地掌握了有關現代信息技術的知識,提高了認識。隨着計算機、多媒體、現代通訊網絡爲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教育領域,在教育領域中引起了一場深刻的變化。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對於轉變信息教育觀念,促進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對於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良好的信息素養是終生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養是終生學習者具有的特徵。在信息社會,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信息工具(網絡、電腦)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這些素質的養成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就不能成爲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

2.良好的信息素養.是教育系統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發展的信息社會,信息日益成爲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育者(主要是教師)對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傳播的過程。教師是這一過程中主要的信源和傳輸者,在教育信息的準備和傳遞等方面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統本身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

作爲一名教師更要適應現代教育工作的需要,應該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素質。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素質就不能完成或很好地完成現代教育和未來教育的教育和教學任務。因此,現代教育技術要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和開發各種現代教育技術,要適應工作需要首先應掌握現代媒體技術。教師掌握了現代技術,有助於改善教師的能力結構。學習和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不僅使我在原有的教學能力的基礎上有所改善,增強我對新時期現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適應性,更重要的是增強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我們要充分認識現代信息技術的這種巨大的作用,我們要提倡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爲目的、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促進學生髮展爲宗旨的教學技術應用觀。要本着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傳統的各種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黑板、粉筆、掛圖、模型等傳統教學工具,錄音機、幻燈機、放映機等傳統的教學手段,在學校教學活動中同樣具有獨特的生命力,在教學中都有用武之地。當然,每種教學手段也都有其侷限性和使用範圍,所有的教學手段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

爲了適應新課程,教師必須掌握新的技能,學習新的技術,也是國小教師這一專業的特徵。比如,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開發與整合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廣泛利用新課程的特點與資源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這些新技術,新方法,尤其是信息技術,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直通車。因此,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是新教材,新課程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之一。目前,通過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培訓,多媒體技術作爲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服務於教學,充分顯示了它的優勢。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表、錄音、錄像、動畫等功能於一體、圖文並茂,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確是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益。但是更重要的是善於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起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爲學生能力的發展營造最理想的教學環境,這是新課程對教師的又一重大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才能真正在教育改革中發揮關鍵作用。

培訓,雖然短暫,但使我的受益不淺,其感觸非一一能言盡。在後續的工作中,我一定紮實工作,努力學習,把用所學到的教育技術知識更好地應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優秀教師。最後,我想說,在緊張而繁忙的工作之餘再培訓會收穫一些欣慰吧!我仍會繼續學習各種關於信息技術的知識、持之以恆,不懈的努力優化課堂教學,將自己培養成新時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興人才。

教師體驗心得體會篇6

體驗了一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繫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並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爲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後,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釐米,求圓的面積。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釐米,問題迎刃而解。教師作爲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儘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 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第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爲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爲“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傑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於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爲學生在製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釐米,寬20釐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釐米的小正方形後,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鬆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爲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係,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後,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係,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釐米,圓錐高几釐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於動作思維佔優勢的國小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纔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於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第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這裏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於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爲“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爲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爲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鍊創新思維能力。第四、聯繫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於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