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心得體會(多篇)

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心得體會(多篇)

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心得體會 篇一

抓住“數字經濟”機遇 打贏脫貧攻堅戰

助力全民戰“疫”、打通產業堵點、推動復工復產……今年以來,數字經濟浪潮加速席捲中國。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35.8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6.2%。數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正成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依賴線下客源的企業和商家遭受較大沖擊,貧困地區的農副產品滯銷,直播帶貨通過一部手機在主播和消費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樑,不僅創新了消費體驗、激活了市場活力,而且還成爲推動脫貧攻堅、助力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電商在幫助貧困羣衆創業就業、產業扶貧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比如以北川縣爲例,當地電商交易規模從2015年的55.01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30億元的同時,貧困發生率從12.3%降到了4.66%,電商精準脫貧的牽引作用明顯,因此我們要抓住“數字經濟”機遇,用好“數字化武器”,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搭乘數字經濟“快車”,讓脫貧攻堅有動力。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電商經濟、智慧農業、直播帶貨、電商“新基建”等數字經濟的活躍,激起了脫貧攻堅工作的“一池春水”。各地市長、縣長加入助農直播,農民搖身變“網紅”、電商平臺打通數字供應鏈、田間架設“天眼地網”精準實現豐產增效、積極推廣“沙集模式”發展電商經濟帶動富民增收,諸如此類的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力量正匯聚起強大的脫貧攻堅新動能,這些數字力量不僅推動了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而且讓貧困地區大量農產品供給轉移至線上市場,從“銷路一籌莫展”到“產品供不應求”,不起眼的土產品搭乘數字經濟“快車”搖身變成了“香餑餑”,堅定了貧困羣衆走出“窮窩”的腳步。

活用數字經濟“新武器”,讓脫貧攻堅有活力。從消費端的直播生態就業、“雲櫃姐”,到供給端的創新迭代、產業帶創業者;從供應鏈上的數字倉管理師,到螞蟻森林養護員,新消費帶動了大量新就業;從傳統的種養殖模式到集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區,相關產業鏈的下沉,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品牌農業搭乘“互聯網+”之風“勇闖天涯”,農副產品、特色產品“接網觸電”,現代農業“換擋升級”,一批批“脫貧網紅”應運而生,脫貧攻堅跑出了“加速度”。農事連上“雲端”,手機變“新農具”,地頭連買家、農家變“店家”,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提示我們,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爲脫貧攻堅注入新力量。讓搬遷羣衆“穩得住”、啃下深度貧困地區這塊“硬骨頭”,就需要活用數字經濟“新武器”,想方設法地拓寬貧困羣衆就業選擇面,提高就業率,充分利用網絡扶貧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爲貧困羣衆帶來“乘法效應”式的驚喜,讓貧困羣衆端穩端牢“飯碗”。

抓住數字經濟機遇,打通農民脫貧致富新途徑。受疫情影響,傳統的集中就業培訓模式實行起來相對困難,於是“雲銷售”“雲培訓”“雲指導”等方式悄然來到人民羣衆的身邊。面對農產品滯銷,縣長帶頭直播“帶貨”、農業產銷智慧對接,爲農民打通銷售新渠道;面對種植技術人才缺乏,農業技術專家教授利用“網絡直播”,親自在線講解,爲農村培養一批批新型農業人才;面對貧困羣衆就業技能缺乏,各地紛紛通過線上培訓等方式,提高了貧困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搬遷羣衆等職業技能,成功實現就業。此外,有些地方還抓住數字經濟發展契機,吸引和帶動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加速鄉村人才迴流,爲脫貧攻堅聚集更強動能。

種下“智慧樹”,深挖“鑽石礦”。越到緊要關頭,越要提升“戰鬥力”,而這需要抓住數字經濟機遇,通過數字經濟凝聚脫貧攻堅磅礴之力,從而爲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心得體會 篇二

從“雲”中穿過疫情封鎖

疫情暴發以來,大數據、雲服務、人工智能等互聯網前沿科技在政府決策部署、疫情信息公開、救援物資調配、醫療數據分析、科研支持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貢獻。疫情下“雲”層出不窮的背後,反映的是數字經濟在戰疫情、穩經濟中可以發揮穩定器、推助器和加速器的作用。

行“雲”流“數”,政府辦事“不見面”,服務“不降溫”。在疫情防控關鍵期,爲滿足羣衆辦事需求,減少現場經辦交叉感染風險,各地政府積極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的服務理念,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依託“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讓“數據跑”代替“羣衆跑”,推出網上辦、掌上辦、郵寄辦、預約辦等服務,爲羣衆和企業提供“24小時不打烊”的“零見面”服務。此外,還爲疫情防控事項開通了“綠色通道”,設專人負責、全程代辦,加快審批辦理速度。“政務服務‘不打烊’,反映出的其實是‘不打烊’的服務意識。面對疫情,足不出戶網上辦、網上查,滿足了羣衆對生產生活和對掌握疫情信息的需要,凸顯了爲民服務情懷。

依“雲”而“立”,企業求職“不延後”,復工“不耽誤”。爲緩解企業勞動力緊缺,保障企業產能按期恢復,多家企業開展“不見面求職”服務,實現企業零接觸招工,助推產業經濟快速重啓。用人企業可通過舉辦“空中”宣講會,在釘釘等上傳短視頻或直播互動形式全面展示企業實力,發佈用人需求等信息;求職者在平臺上以視頻展示自身優勢,與百家名企“屏對屏”交流,瞭解招聘資訊,洽談工薪待遇等。這種直播個性化的互動方式,節約了企業的人力成本,提高了招聘效率,也能幫助求職者更好展現自我,獲得理想工作。

騰“雲”駕“富”,經濟發展“不掉隊”,轉型“不落後”。疫情給人和物的流動摁下了暫停鍵,但卻給數據的流動踩下了油門。“雲”資源未來將會像水和電一樣,成爲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生產要素。因此,要推動經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加速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傳統產業“上雲上平臺”;要加大數字經濟投入,快速恢復生產生活、促進消費回升、破除醫療、教育和社會治理等領域長期存在的體制機制弊端,將數字經濟的發展轉化爲國家數字競爭力的提升,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心得體會 篇三

鏖戰“長三角”崛起區域經濟發展新高地

淮河邊、長江邊、巢湖邊,蒙窪蓄洪區、田間地頭、扶貧車間……習近平總書記的安徽之行一路察看,一路思考。他曾在中央財經委第五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並指出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已初步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長放緩,全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

扭住“一個基點”,拓展協同發展新疆域。長三角區域一直是改革開放前沿,長江經濟帶的龍頭。牢牢扭住自主創新戰略基點,推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真正解決受制於人、受限於技的局面。要堅持以“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爲主攻方向,推進科技和制度聯動共建,動態調整力求供需平衡,形成創新鏈和產業鏈新的增長極和增長點,持續轉化產業革命成果,提升數字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量”。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提升,科技作爲第一生產力積蓄了強大潛能,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交叉和前沿領域突出問題,破除生產力轉化的體制機制性障礙,變單一“增產”到統籌“提質”,着力打造現代產業新高地,升級轉型實現“標杆”管理的產業生態構建,促進科技成果優先轉化,以科技創新助力脫貧攻堅、護航鄉村振興、促進發展活力,推動區域間、城鄉間、行業間經濟高質量發展。

驅動“雙翼齊飛”,激活價值統一強引擎。科研和產業是科技創新的“雙翼”,要實現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相統一,必須始終遵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的歷史規律。要緊緊扭住人才這個“關鍵點”,始終遵循人才發展規律,在“引育管用”上深化教育改革,將資源配置、體制政策、執行舉措、體系建設保障有效銜接起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擴大和提高首席科學家、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的示範“輻射”範圍和質量,培養造就思維新、情懷深、素質高、作風正的人才梯隊。要壓實壓細主體責任,加快構建更加全面系統、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和更加開放包容、更加積極有效的激勵機制,破除唯學歷論、唯論文論、唯年齡論的晉升發展渠道,讓有爲者有位、吃苦者吃香。要深化鞏固“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貫通“同行評議+專家盲審”“量化指標+社會監管”的“評選用”系統各環節,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持續深化產業分工協作,不斷創新跨區域產業協作模式,最大限度激活人才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讓實力更加突出、結構更加合理、宏觀調控更加有效。

融合“三大創新”,打造多元科創策源地。“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魯班工坊”帶動合作互動,G60科創走廊讓創新資源更加普惠均衡……融合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大力推動創新平臺建設,煥發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新舊動能轉換的勃勃生機。要靠突破原始核心技術,立足創新高起點,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統籌糧食安全、網絡安全、能源安全、生態保護、公共衛生等領域,持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推進利益共享、互聯互通,讓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羣衆。要矢志不渝堅持原始創新,結合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全面鋪開、科技研發、產品深加工、招商引資和營商環境提升,提供高水平技術供給和優質產品,以開放、服務、創新、高效的技術手段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營造有利於多元互聯的良好科研生態,馳而不息下好“先手棋”,闖出改革開放“新天地”,在先試中先行、在變中求新。

立足“四個面向”,釋放綜合治理智動能。“用數據說話”“靠數據服務”理念的轉變,付諸於實際治理,助力打破區域間的“信息孤島”,跑出升級轉型發展“加速度”。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的“四個面向”,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爲有力支撐,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廣大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應立足“四個面向”,着眼最前沿、站穩主戰場,暢通“卡脖子”環節、補齊“空白”領域,以國家重大需求爲導向,促進科技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大循環”和“雙循環”,營造“比學趕超”良好態勢激發內生動力,努力實現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髮展目標,打造人人蔘與、人人共建、人人享有新高地。要以服務人民、造福人民爲任務目標,將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文化成果、科研成果轉化爲長三角一體化綜合治理的中堅力量,始終秉持“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要以“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歷史規律爲根本指引,提高科研人員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服務意識和遵循原則、追求真理的決策諮詢水平,在勇於開“頂風船”、實現“彎道超越”的新航路上揚帆遠航、行穩致遠。

殷殷囑託,備受鼓舞;安徽之行,啓示悠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是一日之功,站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開局歷史交匯點,解讀“一個基點、雙翼齊飛、三大創新、四個面向”的“1234”行動密碼,崛起區域經濟發展新高地,擘畫全面發力、多點突破、均衡普惠、縱深發展的宏偉藍圖。

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心得體會5篇相關文章:

★觀同上一堂網絡安全課有感個人心得體會五篇

★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心得體會範文10篇

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心得體會 篇四

感受“數字中國”的磅礴力量

10月12日上午,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峯會致賀信強調:“立足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新發展格局,更好發揮信息化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屆峯會以“創新驅動數字化轉型,智能引領高質量發展”爲主題,回顧數字中國曆程,展望數字中國未來,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數字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是一次引領時代潮流的峯會。

“數字中國”激活了全民創新創造新動能。數字化是社會發展的必須趨勢,蘊含着巨大的能量和無限的發展空間。隨着產業數字化的飛速發展和加速轉型,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提供了廣闊平臺,爲實體經濟注入強大新動能。當前,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的產業互聯網、智慧園區、智能倉儲等初具規模,欣欣向榮,創業孵化平臺、協同製造平臺等共享生產的應用場景不斷涌現,共享生活應用場景快速普及,大數據對於生產力發展產生着深刻影響,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數字技能正逐步推廣普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正迎來融合發展機遇,並轉化爲激發創新創造的新動能、新場景。

“數字中國”形成了經濟高速發展新業態。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加速應用於生產各領域,正開闢着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業態。在廣大農村,脫胎換骨的數字化技術正改變着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目前淘寶上四分之一的網店都來自農村,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讓農副產品飛出大山,直達千家萬戶的餐桌,每年給農民帶來豐厚收入。在各城市,生產、物流、零售、教育、醫療、城市治理等各個領域,數字中國正極大地方便了人們日常工作生活,提高了社會治理和服務效率,促進了經濟發展。2019年全國電商服務平臺交易額已達34.81萬億元,從業者規模達到4800萬,從業人數同比增長58%,形成了經濟高速發展新業態。

“數字中國”開闢了百姓幸福生活新境界。隨着數字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智慧社會建設邁出堅實的步伐,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數突破9.4億,規模居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歷時26年千錘百煉而成的北斗系統,有55顆環繞蒼穹的北斗衛星晝夜爲百姓的生產生活服務着,從開車出行無憂,到原始森林中不再迷路,全民正享受着高科技帶來的極大便利。隨着5G技術的加速推廣,5G基站建設超50萬個,終端連接已突破1.3億,中國正加速進入萬物互聯時代。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後,出行“亮碼”成了每一個國人最熟悉的動作,健康二維碼已成爲疫情追蹤的有效手段。所有這些,正開闢着百姓幸福生活的新境界。

“數字中國”賦予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內涵。互聯網精神的核心就是開放合作,不只是惠及中國人民,而要與人類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信息時代,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隨着數字中國的飛速發展,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國際排名從2018年的第65位提升到第45位,在線服務指數排名全球第9位。數字“一帶一路”建設正加速推進,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已與全球137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合作協議。在這場全球抗疫鬥爭中,中國數字抗疫的成果爲全球抗擊新冠疫情貢獻了中國經驗。當前,我國以數字經濟爲重要驅動力,攜手全球走向美好未來,拓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空間。

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心得體會 篇五

以新業態激發新動能 爲經濟發展“揚帆聚能”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十七章《合力打造高質量世界經濟》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找準切入點,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通過發展數字經濟、促進互聯互通、完善社會保障措施等,建設適應未來發展趨勢的產業結構、政策框架、管理體系,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和韌性,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當前,數字經濟已然成爲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以新業態新模式爲引領的新型消費已經成爲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積聚未來發展勢能,要深刻把握“新和舊”“危與機”“加和減”之間的關係,以新業態激發新動能,持續擴大國內需求,擴大最終消費,爲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有利條件。

以新業態激發新動能,要在“新舊融合”上下足功夫,畫好協同發展“延長線”。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合作”,爲數字技術與產業的融合發展標明瞭戰略方向。正所謂“傳承不拘古,創新不離宗”。新業態新模式的“新”需不離其宗,“潮”需推陳出新。新業態新模式的引領應以傳統產業爲根基,將新發展理念作爲指引,邁出融合發展步伐,讓“產業數字化”成爲“時代新風尚”。立足新發展格局,集聚互聯網技術、平臺力量,充分發揮數字經濟新優勢,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讓“舊瓶”裝下更多“新酒”,讓“老樹”抽出更多“新芽”,藉由新技術爲傳統產業賦能,提升傳統產業的“活力度”和“魅力值”,將數據技術、數據治理、數據聯動運用於產業發展“首端”,也運用於產業銷售“終端”,在“強鏈”和“補鏈”中提升產業鏈的完整性和延展性,不斷做大做優做強傳統產業,拓寬產業銷售渠道和市場,在新舊融合中提質擴容,爲新型消費發展插上“翅膀”,“飛”出創新力。

以新業態激發新動能,要在“危機共存”上培育動能,點燃潛在需求“強引擎”。新冠肺炎疫情火了“宅經濟”,催生了網絡新業態。數據顯示,與去年相比,淘寶直播的開播場次比去年多了110%,個體小商戶也紛紛加入電商平臺,鱗次櫛比的商品流向熙熙攘攘的“雲端”,商品銷量大幅上漲。從形成、壯大到迅猛發展,新業態的強勁動力有目共睹,市場前景一片光明。但危和機是同時存在、互爲包含、相互轉化的並行關係,新業態的既有發展軌跡不會一成不變。在看到“雲端活力”的同時,也要有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的發展思維。要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爲主體,“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消費雙向提速,支持互聯網平臺企業向線下延伸拓展”,要打破線上與線下的“壁壘”,讓線下在線上煥發生機活力,讓線上在線下開疆擴土,將新業態的成長機遇轉化鞏固爲長久發展的動能,保持定力、培育動能,讓新業態的成長髮育更趨成熟穩定,在逆勢中能生存,在順勢中能發展,在線上線下的“拼盤”中“做大蛋糕”,實現新業態新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強化引領作用,加速釋放潛在需求,從而激活更爲廣闊的市場,進一步刺激新型消費。

以新業態激發新動能,要在“加減同做”上做好文章,備足創新創業“源動力”。近日,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新業態新模式的政策框架要在總結成功經驗、滿足時代新需求中爲企業加活力,在參與市場格局調整、正視和解決存在問題中減短板,安全有序推進數據商用,更好爲企業提供算力資源支持和優惠服務。着眼企業發展實際,以細化實化的政策措施做好“加減法”,以政策精準和利好加註活力,“加”出“就業飯碗”,“加”出創新創業的“倍增效應”。今年1月,新個稅法實施,小微企業迎普惠性減稅; 4月,增值稅稅率下調;5月,社保費率降低……一系列政策的接連出臺落實爲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未來,要繼續加大對數字經濟的政策扶持力度,爲企業卸下前行的“擔子”和“絆子”,“減”去企業發展的阻力和顧慮,“減”去體制機制障礙,增強數字經濟發展活力,讓“雲帆”動力成爲推動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激活潛在價值,備足企業創新創業的“源動力”,推動新型消費加快發展。

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把握市場機遇窗口,以新業態激發新動能,在探索實踐中,塑造突圍風險挑戰的“韌性板”,以更猛的勢頭、更強的動能,彈躍出經濟發展“新高度”,爲“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目標任務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