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送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多篇

送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多篇

送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篇1

近年來,很多人認爲作爲國粹的戲曲藝術在時代大潮中逐漸喪失了生命力,並且現在的青少年已經逐漸疏遠了這些藝術,戲曲與年青一代的代溝或成爲青少年與優秀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的縮影。

事實上,戲曲離孩子並不遠,從動畫片《大鬧天宮》到《天書奇譚》,都包含着戲曲元素,而今所謂的與之疏離,只是他們沒有在完整意義上認識戲曲,纔出現了對傳統戲曲文化的忽視。而戲曲文化也應在傳播中緊跟時代,以逐漸消除其與年輕人之間的代溝。

戲曲曾被人看作過於高雅、不接地氣,難以融入新時代的現實生活。事實上,戲曲進校園的探索證明,傳統戲曲不是陽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它在不同歷史時期扮演着不同角色。傳統戲曲要贏得觀衆,必須結合現代觀衆的興趣點,把握時代性。把原本被束之高閣的“老玩意兒”——戲曲引入校園,能彌補媒介傳播時代的“新”人羣與戲曲傳授傳播“舊”模式之間的陌生與隔閡,讓戲曲從校園走向大衆視野,從校園範式教學走向戲曲舞臺。如此,戲曲進校園才更具普遍意義。

實踐表明,戲曲並非不時尚,而是需要新土壤。無論戲曲進校園是遵守傳統的“供奉型”戲曲,抑或追求市場的“供應型”戲曲,兩種形態的校園傳播都發揮其獨特性,給年青一代愛上國粹的機會,發現戲曲的美、欣賞戲曲的美、傳承戲曲的美、展現戲曲的美。“戲曲進校園”需要更多的戲曲教育家審時度勢,按照藝術發展的邏輯和規律,適當地加入新的時尚元素,挖掘戲曲劇種選材、文化價值內涵、傳播方法創新,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學生學習戲曲文化,並融入生活,形成惠及大衆的戲曲審美風尚,贏回流失的觀衆。

進校園的戲曲可以用豐富的實踐形式,以把握時代性,讓青年學生迷上戲曲,可以通過開展興趣班先啓蒙,如崑山、閩南地區等地舉辦的融入當地文化的地方劇種戲曲興趣班,x的把“梨園”融入校園,x的“國戲杯”戲曲小票友大賽,x寶安區的搭建平臺開發戲曲教育功能等,都是有益的嘗試。

“戲曲進校園”的藝術實踐無論在舞臺上以“無聲不歌、無動不舞”呈現綜合藝術之美,還是在歷史、民族、文學背景下傳達文化訴求,都以實際行動緊跟時代,把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價值觀需求高度融合,給予下一代精神文化之養分。“無聲潤物三春雨,有心護花二月風”,當戲曲融入時代大潮,融入人們的現代文化生活,就更容易讓學生感受戲曲之美,溫潤其心靈,啓迪其靈感,淬鍊其品質。

戲曲,中國的文化源泉,卻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戲曲,從前滿大街的戲迷,現在已後繼無人,從前人們耳熟能詳,現在卻一問三不知;從前的刀嗑話題,現在已無人問津。這一切都在訴說一個殘酷的現實——戲曲將會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戲曲這一個龐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觀點:戲曲的衰落是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時代在發展變化,人們的精神需求也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樣,過時了,不流行了,自然就會被淘汰。它雖然是中國的藝術瑰寶,但有一點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種供人們娛樂的工具,如果有比戲曲更好的娛樂工具,人們自然會嚮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個法則——弱肉強食,也就是說如果戲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後春筍般發展的新娛樂工具,那戲曲被淘汰將會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大自然還有一個法則——適者生存。戲曲作爲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舊在那個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話,迎來的是會消失。

想到這兒,我不禁多了幾分擔心,戲曲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信仰,試想,一個民族若沒有了信仰,那豈不是一團亂麻。於是,我又想到了一個拯救戲曲的觀點:戲曲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場面小,表演的方式單一,而且在人們印象中是一成不變的,似乎從未發生改變。所以,第一,在戲曲內涵不變的條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讓戲曲是多樣化的,變化的,這樣會給觀衆帶來新鮮感;第二,在劇情不變的條件下,場面要變,要一改以往秀氣的風格,幾個人當千軍萬馬?不,至少要上百個,這樣才熱鬧,才能讓觀衆身臨其境,有親和感;第三,在內容不變的情況下,表演的方式要變,可以將戲曲的故事起源拍成電影、電視劇、卡通片或是動畫片,例如《梅蘭芳》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開端;第四,政府可以請些明星來唱戲、表演,這樣,我相信戲曲將不再孤單。

送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篇2

盼望着,盼望着,“戲曲進校園――評劇專場”如期而至。在接下來的1個半小時中,我感受到了戲劇獨特的魅力。

首先,侯順成教授爲我們普及了有關戲劇劇種,角色分類,戲劇的發展歷史、特點等方面的知識,評劇樂團的編制也是豐富多彩,絃樂、管樂、彈奏樂、打擊樂……還有中西合璧的樂團!年數已高的侯教授仍精神飽滿,專注的神情讓人動容,還時不時的唱幾段小曲:河南曲調、山東呂劇……唱腔委婉,清脆且節奏鮮明,那手勢也頗有氣勢,讓人拍案叫絕!

接着,劉和軍老師爲我們演奏了笙,《晉調》笙聲清麗飄逸、音色柔美亮麗,時而急促,時而舒緩;時而尖銳,時而婉轉;時而快,時而慢,把笙厚實、悠揚、響亮的音色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全場所有人都好像被笙聲震懾住了,沉浸於其中無法自拔。

然後,馬旭峯老師爲我們介紹了二胡,它具有憂傷、低沉、歡快、詼諧等旋律。緊接着,他爲我們演奏了《西遊記暢想曲》《地道戰》等耳熟能詳的曲目。純熟的技法,全面感情的投入,表現了戲曲藝術家對戲曲的熱愛和忠誠。同時也讓我猛地發現,原來傳統音樂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原來戲曲藝術有着如此獨特又平易近人的魅力。

活動很快進入了互動環節,小戲迷們躍躍欲試,跟着李煥芬老師學習了幾個基本動作。同老師輕盈的步子,舉手投足間的優雅自如相比,同學們略顯笨拙,但我想他們一定感受到了評劇的魅力和精髓,並體會到戲曲表演的不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工!

最後,三位戲曲演唱者我們唱了新派評劇《楊三姐告狀》《劉二巧》,白派評劇《小酸棗》,高雅的舞臺氣質,優美動聽的聲腔讓人折服。在這期間,臺上的演奏者,臺下的同學們也跟着唱了起來,每個人的心靈都被戲曲的美妙洗滌,有了自信感。

通過這次活動,我感受到了戲劇的獨特魅力,我想中國戲劇必定還將走更遠的路,作爲一種美的表現,它一定會在時間的洗禮下愈發璀璨!

送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篇3

11月1日起,由合川區委宣傳部、區創建辦、區文聯、區教委、區文化委主辦,區藝術團、五度傳媒、區文化館、區劇協承辦的經典戲曲進校園系列活動,在全區44所中國小範圍內開展,共惠及學生43772人。

一是戲曲表演。精心組織了一臺以川劇、曲藝和戲劇小品的戲曲表演,讓孩子們不出校門就能欣賞到經典戲曲的精彩演出,爲廣大的師生們帶來了川劇鑼鼓吹打《社會主義好》;清音表演唱《見義勇爲人人誇》;川劇摺子戲《滾燈》;小品《整出來的事》;川劇絕活《變臉吐火》;曲藝說唱《教訓》。配合表演的同時對廣大師生普及戲劇曲藝知識,弘揚了戲劇曲藝傳統藝術。

二是戲劇講座。採取以講爲主演爲輔的方式,舉辦戲曲基本知識講座,配合舉行戲劇部分片段表演。培養師生對戲劇曲藝的欣賞水平,激發師生的戲劇曲藝興趣。

三是戲曲巡展。結合近年來合川戲曲活動的實際,以普及戲曲知識爲主,編制一批大小適中的戶外展板,在全區各中國小校區進行展覽。弘揚戲劇曲藝藝術,提供戲劇曲藝展演平臺。

四是戲曲課堂。選擇川劇、京劇、曲劇和戲劇小品類經典戲曲及知識講座,刻錄製作成40分鐘一部的光碟,安排各學校利用各班級相關課時進行播放,並印製一批戲曲知識宣傳單,發放到每名師生手中。

送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篇4

長達五天的值周生活離我們遠去了。不是我誇張,這是我從一年級到現在的第一次值周呢!

以前,看着別的值周生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心裏真羨慕。帶着值周生的標誌,手中拿着扣分單,一句句正義的聲音在走廊裏迴響,管理着走廊的秩序,真是威風凜凜。

當我成爲了一名值周生時才知道,值周工作並沒有我想象中那麼容易。

相當好一名值周生。首先要以身作則,從我做起。平時要使用文明語言,禮貌待人,衣冠整潔,不違反規章制度,遵守紀律。爲其他同學樹立一個好榜樣。這些是做爲一名值周生的基本要求。

通過這次值周,提高了我與別人交往的能力,鍛鍊了我的膽量。以前,我甚至不敢向老師提問題,不敢和陌生人說話。而通過這次值周,我不僅敢於制止其他同學的不良行爲,還敢於主動和其他同學交往。因爲做爲值周生,我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

通過這次值周,還鍛鍊了我的毅力。每到下課,同學們大都去操場上玩,而我則在崗位上工作,看到同學們象出了鳥籠的小鳥般快活,我真想和他們一起玩。但是我是一名值周生,有責任在肩,於是打消了這種念頭,繼續站崗。

值周,讓我受益匪淺。感謝值周,提高了我的能,鍛鍊了我的膽量,培養了我的責任感。

送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篇5

戲曲這一個龐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觀點:戲曲的衰落是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時代在發展變化,人們的精神需求也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樣,過時了,不流行了,自然就會被淘汰。它雖然是中國的藝術瑰寶,但有一點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種供人們娛樂的工具,如果有比戲曲更好的娛樂工具,人們自然會嚮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個法則弱肉強食,也就是說如果戲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後春筍般發展的新娛樂工具,那戲曲被淘汰將會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大自然還有一個法則適者生存。戲曲作爲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舊在那個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話,迎來的是會消失。

想到這兒,我不禁多了幾分擔心,戲曲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信仰,試想,一個民族若沒有了信仰,那豈不是一團亂麻,於是,我又想到了一個拯救戲曲的觀點:戲曲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場面小,表演的方式單一,而且在人們印象中是一成不變的,似乎從未發生改變。所以,第一,在戲曲內涵不變的條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讓戲曲是多樣化的,變化的,這樣會給觀衆帶來新鮮感;第二,在劇情不變的條件下,場面要變,要一改以往秀氣的風格,幾個人當千軍萬馬?不,至少要上百個,這樣才熱鬧,才能讓觀衆身臨其境,有親和感;第三,在內容不變的情況下,表演的方式要變,可以將戲曲的故事起源拍成電影、電視劇、卡通片或是動畫片,例如《梅蘭芳》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開端;第四,政府可以請些明星來唱戲、表演,這樣,我相信戲曲將不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