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于丹論語心得感悟(多篇)

于丹論語心得感悟(多篇)

于丹論語心得感悟 篇一

在《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中,對我應相最深的是“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主要講了:‘一個人友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的爲人。要了解一個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夠了,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羣,人以羣分”。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朋佞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惡之路。因此,選擇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

從中,我還知道良朋益友,也就是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也就是這個朋友爲人要正值、要坦蕩、要剛正不阿,要有一種朗朗人格,沒有一絲諂媚之色;友諒,也就是這個朋友爲人誠懇,不作僞;友多聞,也就是這個朋友見聞廣博,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知識面寬。惡朋佞友,也就是損者三友,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友偏闢,也就是說這種是專門喜歡諂媚逢迎溜鬚拍馬的人;友善柔,就是說這種人是典型的“兩面派”;友便佞,就是說這種人沒有真才實學。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卻腹內空空的人。

在現代社會,人們價值觀友了一定的變化,有真才實學的人,如果口才太過於笨拙,不善表達自己,也會給自己的職業和人生帶來一些障礙。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深有感觸: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于丹論語心得感悟 篇二

最近閱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感悟》這本書,讀後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於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作了經典的詮釋。全書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等七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啓示。這七個方面,立足於今天社會需要的核心價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諧、個人成才,是對傳統經典在當代社會的又一次激活。全書語言保持了于丹一貫的風格,具有哲理詩的特點,流暢親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徹。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自古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迷茫和失落,《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還會指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讓每一個人活得自在一些。下面結合自身情況從幾個方面談談體會:

一、用“樂之者”的境界享受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于丹教授解釋說,對你的職業、行業,你有了解,你能掌握技能,這算“知之者”,這是第一級;你真正熱愛它,你願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你願意廢寢忘食,把自己連工作之外的休閒時間也都投入進去,這叫“好之者”,這是更高一個層次,處在這個層次的人固然在事業中可以完整地去實現自己,但是這種投入未免太過沉重;最高的境界,叫“樂之者”,就是在這樣的事業投入過程之中,你感覺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歡樂,你不僅創造事業,而且創造自己,你的心是舒展的,是被成全的,你享受這個過程。

我的職業態度就是從“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樂之者”轉變。我從事的是財務工作,剛進入這個行業時我具有文憑和資格證,是“知之者”。出於對職業道德的遵守,我對工作兢兢業業、克盡職守,這時的我是“好之者”。處於這個階段時,我儘自己的所能勤奮努力地完成工作,由於財務工作的特殊性我天天和數字打交道,非常的繁瑣、枯燥。每天幾乎是一到辦公室坐下來就直至下班,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還要加班加點地幹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像個陀螺一樣旋轉不停。並且財務工作屬於後勤性質的工種,不像業務部門那麼容易出成績,我內心一度曾感到十分壓抑。當在《論語感悟》中讀到“樂在其中,生命在這個職業中的穿越是莫大的享受,在終極穿越的過程中不僅是這個行業成全了我,而且由於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這個行業,在這種相互成全中,我獲得莫大的享受與歡樂。”這些話時,我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熱愛這份工作,將快樂充盈於工作的時時刻刻,得到的也許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個業績,不是一個表揚,而是一種生命的大歡欣。我轉變了思想觀念,認識到財務工作雖然屬於後勤性工種不容易出大成績但是卻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財務工作雖然瑣碎但是正好發揮我細心的優點,財務工作雖然壓力大但是“人無壓力輕飄飄”,通過鍛鍊自身能將壓力轉換成自己能力。此後我變成了一個“樂之者”,用最佳的狀態將快樂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成就了我的品格,我成就了工作的完滿,我的心體驗到歡欣與鼓舞,這樣的我不僅是在做工作,而且還是在享受工作。

二、用“真愛”對待他人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師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要愛周圍的人。那麼怎樣愛呢?

于丹說得好,過分的苛責,不如寬容的力量而恆久。學會了寬容,我們就不會爲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隨意動怒;學會了寬容,我們的內心將會有一 種坦蕩蕩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爲財務工作者的我們,與機關的其他同志接觸較多,在處理業務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有的同志對制度、程序不瞭解,在報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差錯。我們在處理時,要少一些指責和抱怨,要多一些耐心。只有這樣,你才能與同志們進行良好的溝通,讓財務工作更好地開展。只有這樣,同志們之間的關係纔會和諧與融洽。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三、以“內省”規劃人生

“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裏的這段話,是孔子在講自己的人生軌跡:十五歲的學習的起點,選擇好方向,三十歲能牢固地自立,四十歲對各種問題不疑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麼, 六十歲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就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爲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于丹老師把聖人描述的'這個人生座標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轉星移中,面對物慾橫流、轉瞬即逝,讓每一個凡夫俗子去體驗,去規劃自己的人生。都說現代人活得很累,房子、車子將人的身子壓彎,職稱、職位使人深夜不得入睡,正是房子、車子、職稱、職位這些庸俗的社會價值觀扭曲了人們的人生規劃,陷入了“小人常慼慼”的狀態當中。于丹老師告訴我們“三十而立”,“並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座標來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量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並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座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于丹老師用這些娓娓道來的經典將心靈的內在喚醒,讓我們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慾世界中找到心靈的歸宿地與棲息地。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爲,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

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纔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纔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

于丹論語心得感悟 篇三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看了百家講壇的“美女教授”于丹講解的《論語心得》,我深深的被吸引了。吸引我的不僅僅是她所講的內容,還有于丹教授講課時的氣概。真是一種大家風範,言談舉止,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氣勢,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怪不得連易中天老師都發出了這樣得感慨:神閒氣定,娓娓道來;古今中外,信手拈來。誠可謂妙趣天成,觀之可以忘憂也!

觀看之後,我最爲喜歡其中的處事之道,曾經拜讀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也提及了很多人生的哲理,做爲有着極爲豐厚物質國家的作者,其處事之道理卻與兩千五百前的孔子有着極爲相似之處,如今應適用可見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多麼豐富的財產,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那卻是讓世人遺憾!于丹用其特有的魅力及豐富易懂的語言讓子孫後代進行了理解了祖輩的文化也進行了心靈的洗禮。

如今物質生活豐富了,可人們的精神生活卻空虛了!于丹教授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的確,我們每天都在想着自己的口袋,想着車子,票子,房子。但一旦這些你都擁有了,回首過來你就得到全世界的幸福與快樂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你會有更多的慾望,因爲你只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沒有看到我們內心的感觸,以至於我們有時得到的越多而失去的也將越多得到的快樂也就越少。片中有這樣一段話:“人人都希望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認爲,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

子《論語》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寬廣胸懷告訴他的學生們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而孔子的這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裏的詩人于丹以陶淵明爲例,講訴其罷官歸隱的事例,當然當今社會能做到這點的人爲之甚少。但還是在人們心中喚醒了那片曾經都夢想中都曾有過的桃花園!

論語中雖然只是記錄孔子的簡略的語言,但其高度的概括與深奧的寓意還是讓人歎爲觀止!孔子思想核心以兩個字爲主“恕”和“仁”,此二字我們都可以理解爲“愛”。

“恕”是愛他人,于丹教授說聖人指的“恕”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我們都聽過,但也許都只是聽說而已,有幾人去做過呢,我們總是在抱怨別人,抱怨父母嘮叨,抱怨朋友不夠意氣,抱怨孩子不聽話,愛人不上進,可是在你百般抱怨時是否想過自己是否做的更好身爲子女,身爲父母,身爲朋友,身爲愛人,我們又做的怎樣呢?其實和孔夫子很久以前就教給我們的不抱怨的辦法,就是該放下時且放下。我們對別人寬容一點,其實就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仁”字也可說爲愛,愛人!學會愛他人,你我會快樂!

孔子的思想還有很多稱之爲精華的,做爲一名教師,我們更應該懂得學習,樹立一名教師應有的道德品質,不愧對於老祖宗爲我們留下的遺產,也不虧對於教育事業的先行者!

于丹論語心得感悟 篇四

《論語》是一本記錄着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我們從國小開始就接觸它,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爲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爲人處事”:

爲人之道。 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因爲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很多人心態不平衡,怨聲載道。其實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于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做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

處世之道。 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麼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越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謀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爲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記得顧城寫的一首詩《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這首詩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講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與人之間,即便走得再近,也還是會有可能產生距離。如何與人和諧相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借用《論語》之語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與人和諧相處。 交友之道。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幾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一把呢?《于丹〈論語〉心得》中說,對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要保留一條界限,這樣朋友也才能夠交往得長久。可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論語》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交友方式:怎樣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並要怎樣維護友情。

理想之道。 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爲: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爲只有內心修爲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後人奉爲人生理想的指南。

人生之道。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座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于丹講述的論語心得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標籤:感悟 多篇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