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國傳統精品文化的心得體會多篇

中國傳統精品文化的心得體會多篇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心得體會篇1

感謝院長給我們提供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機會,感謝全院職工在我們學習期間辛勤工作,讓我們安心學習。下面彙報一下9天學習的體會和心得。

一、各位老師、義工從自身實踐和落實傳統文化,示範作用好。使每位學員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有了學習的榜樣,如鞠躬、吃素、講話隨和等。大福地確實是傳統文化的示範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體會。

50多歲了,在部隊25年的時間,接受過黨和軍隊不少教育,也有傳統教育,學習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回想起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影響較大。但社會上和軍隊內部有的現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當的越大,這些理論學習的越多,學習的層次也越高,可貪腐的就越嚴重,可以說理論學習和實踐完全背離。

自己也變得麻木,說麻木是對這些不正常現象思空見慣,從當初的氣憤,到後來的無視,甚至隨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對壞的社會風氣默認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佔點國家的便宜了,比如說:在部隊醫院,酒精、棉球、膠布開始需要什麼拿什麼,沒有感覺到。

但通過短短九天的學習,對自己有了很大的觸動,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學多少爲人民服務的理論,如果潛意識裏(思想深處)不紮根,是無濟無事的。這次學習深入了靈魂,對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無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後必將深入學習和理解、傳播,不斷去落實。二是太上感應篇對我的警示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通過幾天來幾位大師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顧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和果報,(好的果報感恩黨和政府好的政策對家人和自己的護佑、聽家長老師的話得好報;聽黨的話得好報,不聽放任自己則有壞的果報)深有感觸,對父母、生靈、聖賢必需有敬畏之心,對自己有緣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證。

三、做踐行傳統文化的使者。

學習傳統文化關鍵再做,不在說。

一是自己要按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語善、視善、行善。播種福田。

二是傳播好傳統文化。

三是除正惡,不斷反省自己,懺悔自己,除不作惡。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心得體會篇2

人們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遠流長。”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正是我們經常耳熟能詳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等,都是我們所熟知的節日。胡錦濤在十七大中說過:“文化越來越成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的東西,我們需要堅守的是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東西,物質文化如國畫、書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堅守的。

然而,隨着社會的變革,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我們很多傳統節日都被冷落了,誠然,聖誕節、復活節等“洋節”的到來帶給了我們新鮮活躍的西方文化,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見聞,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如今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似乎對“洋節”過分偏愛從而忽視了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這個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工業文明轉化的時代,傳統節日儀式上的淡化雖難以避免,但節日若是被人們淡忘,甚至尋覓不到一息對傳統節日的記憶,那將是危險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不尊重不善待傳統文化,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堅守傳統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課題。

每一個佳節都寄託着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願。在中國,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都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裏面所蘊含的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智慧的結晶。當下,只要我們記住傳統節日內涵,牢記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刻韻味,改變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未嘗不可。

當然,堅守傳統文化內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這並不意味着墨守陳規或固步自封,而應是呼應時代、順應發展要求、創新形式和突破。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心得體會篇3

在今年的專業課培訓中,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使我受益良多,給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爲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但是學習後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本次學習不僅讓我從思想認識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瞭解,還爲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鑑,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積極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我們心中,將忠誠、守信應用於我們的一言一行,這樣我們的社會纔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一、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思想覺悟認識

以前,在生活學習中僅僅瞭解過《弟子規》《論語》中的篇章,其餘國學書籍看之甚少。但是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抓緊對《道德經》、《論語》、《弟子規》等,使我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爲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於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衆”,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着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纔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爲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爲日常生活的行爲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牆壁淨”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在工作中計劃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對教學工作、科研工作進行規劃,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講誠信。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說: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爲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讚賞和鼓勵,這樣才能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處事修養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作爲教師,我們不能覺得自己已經學完了,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社會在發展,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師學習經驗,向新同事學習新觀點,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得到更進一步地提高。同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表面,還要努力將之付諸於實踐。“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三、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書育人全面發展

作爲一箇中國人不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可恥的,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爲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歐美、韓、日已經成爲了一種風尚,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

但是在年輕的中國一代中,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學生的人生境界,並能啓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華夏文明的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今社會面臨着危機,只有傳統文化纔是立於不敗的民族基石,所以我們現在仍有必要系統地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教授於學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深入瞭解,才能全面發展。

總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着“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爲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爲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爲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爲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重任,有所作爲;當你鬱郁不得志時,就要甘於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爲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爲一名高校教師,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應當將其應用在教書育人這份事業上,努力做好爲祖國培養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這項工作。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心得體會篇4

如果說經濟的主體是物質豐富的創造,政治的主體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麼文化的主體則是精神家園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續的重要標誌,是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傳統文化則是民族的認同與歸屬。然而,在一個人心愈發浮躁功利化的社會,文化儼然成爲一種奢侈品,似乎給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因此,我們應該重建文化家園,解決精神的歸宿與寄託問題,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須要求。

文化傳承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精神的寄託和靈魂的歸宿。泱泱大國,不曾斷代,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在這曲折迂迴但又不曾斷流的文化潮流中,我們有着無可比擬的傳統建築,我們有着引以爲傲的傳統文化,我們有着修身養性的史書典籍。我們可以遊故宮,覽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長城,觀羣山環抱之雄偉;賞園林,品江南水鄉之柔情;我們可以包餃子,盼遊子歸家之團圓;賽龍舟,思愛國屈原之情懷;插茱萸,念異鄉親友之安危;我們可以吟唐詩,贊平仄音韻之美妙;誦宋詞,嘆國家興亡之蒼茫;讀小說,慨人生命運之起伏……在中華文化的長河裏徜徉,我們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傳承悠悠大國之風範,繼承光輝文明之偉大,不斷地從經典中汲取營養,才能不斷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文化虛無,是對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時代的悲哀。大文豪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曾批判過對文化的不正確做法。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既充滿夢想又不乏困惑的時代;這是一個拋棄傳統,丟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虛無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時代;這是一個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國的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正在割斷自己的精神血脈,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時代,這種虛無主義盛行、缺乏信仰的時代,它正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試出現的問題,就能理解。中華文化強調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仁者愛人”等等思想。這些思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養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脈,深深融入每個炎黃子孫的精神基因中,成爲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內在動力,是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進行文化的創新,就必須立足於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用好這灣源頭活水,用其蘊藏的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進行文化創性,要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古爲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進行文化創新,要認真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認真汲取其中的精華,發掘其時代價值,增強文化自覺性與文化的自信,增強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按照時代發展需求,對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進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風好借力,正是揚帆遠航時”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爲我所用的態度,正確地對待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使中華的傳統文化永遠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輝,發揚光大!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是我們時代青年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心得體會篇5

廣西鳳山:致力打造黨員教育“三學堂”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鳳山縣注重黨員教育平臺建設,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產業資源和文化資源,重點打造黨員教育“紅色學堂”“致富學堂”和“廉政學堂”等基地,讓黨員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依託“紅”的資源,打造黨員教育“紅色學堂”。注重挖掘本縣豐富的紅色革命資源,圍繞“挖掘好、保護好、宣傳好、用得好”的目標,把修建紅色革命遺址、傳承紅色基因和打造區域特色紅色黨員教育基地結合起立,重點修建打造鳳山第一個蘇維埃紀念館、紅七軍二十一師祕密兵工廠遺址、八龍革命遺址、姜茂生將軍故居和中亭鄉“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實踐基地等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把“紅色地標”建成黨員家門口的“紅色學堂”,讓廣大黨員有地方聆聽特色黨課、銘記紅色歷史、汲取前行力量。如:中亭鄉中亭村依託當地紅色歷史資源,建成自治區級黨員教育培訓示範基地,2017年以來,有縣內外各級黨組織158個7900多名黨員到基地開展黨員教育活動。

立足“山”的實際,打造黨員教育“致富學堂”。堅持服務羣衆的根本宗旨,以“黨建+產業”爲抓手,立足豐富的山林資源,把黨員教育培訓示範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發展相融合,注重在覈桃、茶油、林下養殖等產業鏈上建基地,累計建立特色產業黨員教育示範基地10個。通過黨員教育教學與現場觀摩、教學實踐、示範帶動、技術推廣有機結合的方式,注重把黨員示範教育基地打造成黨員致富能人的“孵化基地”、貧困黨員羣衆的“致富學堂”,累計培育黨員能人118人,不斷提高黨員羣衆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發展能力。如:中亭鄉隴弄村立足半土半石山地的實際,大力發展茶油、核桃產業,採取“支部+黨員+農戶”的模式,打造黨員教育培訓示範基地,邀請黨員技術專家到現場指導,爲黨員羣衆傳授種植技術,帶動貧困戶199戶921人脫貧致富。

用好“廉”的文化,打造黨員教育“廉政學堂”。深入挖掘黨員教育培訓示範基地的廉政文化資源,把廉政文化與本地民俗文化結合起來,通過展示老前輩的廉政事蹟、家訓家規等內容,進一步發揮家風家訓等優秀傳統文化在提升黨性修養中的作用,豐富黨性教育內容。同時,注重擴大廉政教育的覆蓋面,把各基層黨組織的黨課、主題黨日活動等前移到“廉政學堂”,建立體驗式、互動式的廉政教育“實踐點”,讓黨員幹部“零距離”接受廉政教育。截至目前,全縣各基層黨組織累計在“廉政學堂”實踐點開展“情牽老黨員、共享基層黨建新成果”敬老愛老、“傳承優秀家風、助推鄉村振興”等主題活動約105場5200人次。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心得體會篇6

抓好增強“軟實力”的“硬任務”

近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明確部署,提出了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文化是軟實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則是硬任務。”各級黨委政府和黨員幹部要凝心聚力,擔當作爲,在守正創新中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做好傳承與創造結合的文章,煥發時代新生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就是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鑑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不能割裂的,沒有歷史延續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因此,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是最硬核的文化軟實力。要秉持揚棄的態度,結合新時代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把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予以剔除,把適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發揚傳承,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在革故鼎新中激發文化發展活力。

做好文化與產業結合的文章,探索發展新路徑。“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傳統與現代、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效融合一直是文化發展中討論的熱門話題,如何讓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市場性和公益性的雙贏,也是文化發展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注重線上文化產業的發展,藉助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手段拓展文化發展空間,增強優秀文化影響力,做好文化發展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要推動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依託旅遊資源,着力講好文化故事,走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做好傳播與制度結合的文章,完善傳承新機制。“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傳承好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能夠有力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給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精神;要努力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健全文化傳承機制和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堅持自覺運用制度力量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心得體會篇7

“三尺桌臺”訴初心

“三尺桌臺”既是“方寸”之間,亦是廣闊天地。微微“桌臺”,擔負起的是發展的重任,鋪滿的是羣衆“瑣事”,這是一處沒有硝煙的戰場,一點一滴無不是對貫徹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最好的詮釋。“三尺桌臺”更像是“見證者”,見證了無數名黨員幹部攻堅克難和幹事謀業的“痕跡”。“身在其位,必謀其政”。當黨員幹部坐在“三尺桌臺”前,所要面對的是沉沉的擔子和考驗。

“三尺桌臺”是責任,如牛負重方能砥礪前行。時代賦予了黨員幹部使命和重擔,面對艱鉅的發展任務,黨員幹部要練就一身“鋼鐵身軀”,以堅強的臂膀負擔起責任和擔當。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黨員幹部要成爲“頂樑柱”離不開思想和行動的“多向鍛造”,經風雨方能壯筋骨、長才幹,黨員幹部要勇於接“重擔子”,敢於啃“硬骨頭”,在磨礪中成長,讓挫折成爲意志和能力的試金石,卸下發展包袱,做到愈挫愈勇,始終保持勇於擔當、敢於作爲的堅定和韌勁,俯下身子,揹負起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讓手上“磨出繭”、心中“紮起根”,負重前行。

“三尺桌臺”是戰場,闖關奪隘方能所向披靡。危難時刻顯擔當,越是關鍵時刻,越能夠檢驗黨員幹部的初心和使命,面對前行路上的荊棘和障礙,黨員幹部要能夠衝鋒一線,“攻城拔寨”。“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嚴峻複雜的考驗需要黨員幹部以披荊斬棘的無畏迎難而上,黨員幹部是時代的“划槳人”,在搏擊風浪中要堅定發展方向和奮鬥目標,苦幹實幹,攻堅克難,在這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打響攻堅戰,在“三尺桌臺”上做出經得起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

“三尺桌臺”是傳承,薪盡火傳方能繼往開來。黨員幹部肩負着新的歷史使命,99年的沐風櫛雨,早已經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人鋼鐵般的拼搏意志和崇高的紅色精神。黨員幹部要在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出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在偉大的復興征程上堅持承前啓後,在幹事創業中“下足功夫”“開足馬力”。“時代呼喚擔當,使命催人奮進”。黨員幹部要秉承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與時俱進,自覺投身於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去,激發出履職盡責的使命擔當。

“三尺桌臺”是信念,補鈣鑄魂方能堅如磐石。理想信念是黨員幹部的政治靈魂和立身之本,缺乏了信念的支持,黨員幹部就會得“軟骨病”,精神上就會“缺鈣”,失去了根本,就會容易蛻化變質,成爲“飽食終日、無所作爲”的“庸官”和“懶官”。黨員幹部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激盪心靈,補足精神之鈣,築牢信仰之基,以清醒的政治頭腦“鑄魂提能”,以理想信念作爲精神支柱和行動引領,在“三尺桌臺”上挺起脊樑,築牢思想根基,以堅定的信仰和蓬勃的活力,用汗水譜寫出時代的華章,綻放出理想信念的奪目光彩。

“三尺桌臺”是初心和使命,是責任和傳承,是拼搏和信念。千錘百煉方能成烈火真金。黨員幹部要承受“三尺桌臺”的“重”,就要坐好位、謀好事、履好職,以“三尺桌臺”擦亮初心使命底色,迎接新的擔當。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心得體會篇8

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我們讚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這首膾炙人口的《長江之歌》表達了中華兒女與長江“母親河”的緊密聯繫,歌頌了對長江的深厚情感。如今,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長江的生態發展也應緊隨時代的腳步,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勢頭。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爲長江未來發展擘畫出美好藍圖,繪就出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讓新時代的“長江之歌”的“節拍”更爲鏗鏘有力。

追根溯源,加強源頭治理,讓新時代“長江之歌”的前奏更高亢。要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就需要在起始環節的前奏部分下功夫,爲其後續的演奏高潮夯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系統治療,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找出問題根源,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從源頭上抓起,從最關鍵部分改起,才能爲建設安瀾長江打好基礎,讓長江之水噴涌而來,順勢而下,安然流經沿途省份,朝着新時代新發展的曙光奔去。

對標一流,構築發展新高地,讓新時代“長江之歌”的鼓點更有力。要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不僅需要奏出勢頭、打好前奏,還要把握好整體的旋律,讓其鼓點更有力度、更強勁,給人留下耳目一新的印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對於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而言,就需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的融合,加快長江經濟帶上的‘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建設,擴大投資和貿易,促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通過經濟聯通、社會發展、人文溝通等方面多管齊下,用心用情構築起長江繁榮發展的新高地,才能讓新時代的“長江之歌”綻放出更爲奪目的光彩。

傳承文化,挖掘內涵底蘊,讓新時代“長江之歌”的餘音更入心。《列子·湯問》有云“繞樑三日,餘音不絕”,形容歌聲或旋律優美悅耳,餘音不絕,猶在耳畔。作爲哺育中華民族、孕育燦爛文明的母親河,長江的魅力也離不開其深刻雋永的文化內涵。要讓新時代的“長江之歌”不落於窠臼,唱出新意,還需要深入挖掘長江的內在歷史文化底蘊,從中汲取更深層次的文化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講好長江故事,弘揚長江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方能讓新時代的“長江之歌”餘音更悠遠,更加深入人心。

“你從遠古走來巨浪蕩滌着塵埃,你向未來奔去濤聲迴盪在天外”,要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還需從規劃、傳承、發展等各層面着手,讓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前奏更高亢、鼓點更有力、餘音更入心,讓浩浩長江的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