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生觀看少年派的夢幻漂流心得

學生觀看少年派的夢幻漂流心得

人生也許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都沒能好好地與他們道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後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後心得1

如果全片比作一棵大樹,那麼前述即枝節,下述爲主幹。關於信仰與生存的思考,想必觀影之人都能領會並感悟的。

對於無神論者來說,宗教信仰是虛無縹緲的夢幻,而對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信仰即生命。一個人心中若是無所神信,是否可以理解爲是泛神論的種子在萌芽。反過來說,如果你什麼都相信,等於什麼都不信。這是派父親的原話。

在泛神論、無神論或者單一信仰之間,派到底做何選擇?若真要站隊,我可能會傾向泛神論一說。畢竟在少年時期烙下的印記在一生之中都是很難抹去的,且在派與作家的交流時,其禱告、吃素等細節也是可以支持這一觀點的。不過,電影中仍有諸多情節讓我很是迷惑,其一爲派在暴風雨中發狂地高呼看見了神蹟,並解開帆布讓理查德拜見神,可當見到後者狼狽的躲藏及惶恐的眼神,派滿是憤怒地對着神吼道,你爲什麼要嚇它。這不足以證明派的宗教信仰泯滅,卻能說明他確有所動搖。至於派在之後的情節中有殺生、食葷,那只是說明在生存面前,宗教的儀式感微乎其微,而不能佐證派已失去了虔誠、毀滅了信仰。

應當說,在派的奇幻漂流過程中,生存即最大的信仰。

活下去,是少年唯一的念頭,而如此強烈的求生慾望,實屬罕見,也可能是因爲我從未預想過我會遇上少年派的經歷。誠然,僅憑這個念想自然不足以支撐整個意志,於是,出現了理查德,以及它帶來的恐懼與專注。這才完整了特別時期的特別信仰。

當你專注於某一件事的時候,時間會走得飛快,生活會變得充實,不論讓你專注的是恐慌、期待、希望或者其他。這種感覺其實我們都有過。比如說,大學聯考。在高三的大環境裏,每個人的世界充斥着與大學聯考相關的信息,你時刻被灌輸着一個觀念,這一年的生活就是爲了大學聯考。大學聯考必然帶來擔憂與煎熬,你一再想着要把它趕出生活,可又不得不一再接受與之共生的現實,久而久之,你便習以爲常,甚至會試着享受這段痛並快樂着的人生歷程。終於在那個六月,你擺脫了它,再也不見。可就是這個萬夫所指、人皆唾之的大學聯考,在告別後卻成爲心中最懷念的老友。這不就是派和理查德的故事嗎?

之前寫到片中的唯美畫面讓我聯想起《小王子》,那麼,派與大海、與猛獸搏鬥的激烈場面不由讓人想到另一部文學經典,《老人與海》。《少年派》可謂是青年版的《老人與海》,派即聖地亞哥。《老人與海》最經典的話當屬“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我卻一直覺得,“毀滅”與“打敗”兩個詞在中文的環境裏解釋正好與英文的意思相反,因而這句話必然是原版表述更爲有力,“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李安鏡頭裏的少年,都親身實踐着這個真理,且把這份人類生存的勇者氣概傳遞給每一個人與其交流的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後心得2

最近有部電影上映——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講述的是一艘孤單小船,一個落難少年,一隻孟加拉虎,在南太平洋上進行的最艱難的生存考驗這樣一個故事。網上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幾乎是一邊倒地叫好,因此引起了我對該部影片的濃厚興趣。這部影片是由加拿大作者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編而來。在觀影過後,我翻開了這本小說並一口氣讀完了。也說不清是這是一篇影評還是書評,總歸是對這個故事的一些感悟。

Pi是一個生於印度並且同時信仰___、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親經營着一個動物園,所以派從小就瞭解動物的習性……後來迫於生計Pi舉家遷往加拿大,與他們同船的還有動物園的動物,Pi的父親想把它們帶到異國他鄉賣個好價錢。但是動物園園長一家經歷了一次類似泰坦尼克號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難。Pi僥倖落在救生艇的艙蓋布上得以生存,與他同處一艇的還有一條鬣狗、一隻斷了一條腿的斑馬、一隻母猩猩,以及一隻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隨後劇情正式進入到"奇幻漂流"。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馬,老虎又殺死了鬣狗。接下來這個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對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無法戰勝老虎的Pi最終選擇與它一起面對漂流生活。7個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魚捉蝦,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餵飽老虎,也讓自己活下來。當然,這場漂流也遇到了暴風雨、鯊魚的襲擊以及各種精彩而血腥的險境。經歷了無數饑饉和風雨,在海上漂流了227天之後,只有少年和老虎存活了下來。但是如果故事情節發展到此爲止,確實只是乏善可陳的一篇漂流記。但是直到少年派面對調查人員的時候,講出最後那個所謂杜撰出來的第二個故事:其實,救生艇上並沒有動物,而是搭載了四個人——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親。廚子先後殺害並吃掉了水手,然後又殺死了Pi的母親,於是Pi忍無可忍同樣殺害並吃掉了水手。最終的結局是,只有Pi存活了下來。這時,往復的鏡頭便一幕一幕在我腦海中閃現,之前的所有好像並無深意的打趣的細節都成爲了伏筆,使這整個故事融會貫通的串聯起來,打破了原本充滿和諧、愛心並且奇幻的冒險故事,只剩下一個殘酷無情、血淋淋的故事擺在我們眼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精彩之處在於,每個人看完都會感覺很複雜,心裏有許多感想但是紛至沓來,不知道從何說起。根據我的記憶,大概可以分爲幾層。

第一層是事實,什麼是事實?海難是不是事實?孟加拉虎是不是事實?由於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能親自見證事實,所以事實不得不依賴於他人的轉述。可也正因爲這樣,當一個人開始敘述的時候,他就已經在捏造了。也許,捏造這個詞太重了一些,那麼他就已經在創造了。而當個人的創造開始,就距離真相遠了,因爲真相本身不是人類創造出來。你可以歸結爲上天,也可以歸結爲上帝,或者說是命運,但都不應該是人類本身。

第二層是自我。真相不可得,那麼反求諸己,是否能夠認識真我呢?少年Pi講述了一個227天的海上漂流故事,裏面的主人公自然是他自己。但是當我們聽到第二種可能性的時候,整個漂流故事瞬間就崩塌了,它聽起來更像是一個神經病的胡言亂語。不過細細分析起來,每一處細節又都非常符合邏輯。唯一的破綻是這個故事裏的少年勇敢堅強聰慧,顯得太過完美。因此,這裏少年Pi敘述的自己,究竟是他自己呢,還是他想象中的自我?小說在這裏還有一個巧妙的扣子:強大的孟加拉虎和少年Pi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如果一切故事從頭到尾都建築想象之上,大概孟加拉虎纔是少年Pi自己內心的投射,一個勇敢、強大、無敵的存在。

最後一層是宗教。讀者到了最後,面臨的困境和調查官員是完全一樣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你選擇哪一個?前一個是孤獨的少年和三隻動物漂流227天,目睹無數的海上奇景,一人一虎彼此對望,相互提防也相互依存,最後大家上岸一拍兩散。後一個是四個人無水無糧,如何捱過227天,以至於最後僅存一人。可能的真相讓人顫慄不安,於是前者這種明顯的現實扭曲顯得更讓人容易接受。爲什麼不呢?反正結局都是少年一無所有,孑然一身活在世上。現實太過殘酷也太過猙獰,那麼想象力讓人超拔其上,難道不是一種莫大的慈悲麼?在這個意義上考慮,天堂也好,極樂世界也罷,何以會讓人深信不疑,也就找到了答案。這也許就是是這個關於冒險、希望、生存的故事要傳遞給我們的訊息——歷磨難而成長,因信念而不凡。

書中如真似幻的海上歷險與天真、殘酷並存的人性矛盾,巧妙契合,更激盪出高潮不斷的閱讀驚喜。無論是開放式的結局還是小說對於信仰、生存,乃至人與動物、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的展現,都會成爲每一個讀者深思的問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後心得3

從某些方面來看,李安導演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與《魯濱遜漂流記》頗爲神似,不同之處在於魯濱遜的夥伴是野人禮拜五,而少年派的夥伴是一隻孟加拉虎。無論如何,一個人的荒島漂流孤獨而寂寞,追求信仰,迴歸內心在所必然,而李安鏡頭下的畫面、特效和配樂都做到極致的美輪美奐,各種罕見的大自然和動物生態奇觀,以及一些人類的宗教儀式和舞蹈,讓人歎爲觀止。在這樣背景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注定要比魯濱遜的荒島求生更加立體驚豔,更能打動人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情節單純,敘述逼真,自然真切,更重要的是任誰看這部電影,都會被幕幕如詩似畫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電影的情節通過人物的記憶串聯起來,觀衆隨着故事的發展進入到具體的氛圍,從頭到尾伴隨主人公的心理節奏體驗荒島生涯。在電影中,觀衆會真切地體會到人物內心細微的感受,沉湎其中不可自拔,好似自己就是那個少年,在經歷着種種考驗。

故事的開始與魯濱遜的命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艘裝着馬戲團班子的船,被風暴打翻,只有一個少年和一隻孟加拉虎逃了出來,他們同在一艘小船上,在海上不停漂流。經過很多天,小男孩要不斷地與老虎鬥爭,給它餵食物,要馴服它,最後他們成功地逃到一個荒島上。很多年後記者去採訪這個已經成爲老人的小孩,那個老人跟他說,其實那隻虎根本就沒有存在過,那是幻想出來的,因爲比老虎更可怕的,是海上的絕望。直到此時觀衆才恍然明白,其實作爲電影主要角色——使用真老虎拍攝與CG效果相結合的孟加拉虎,一切均源自一個少年強大的內心渴求,對生命的渴求和未知的暢想。

在該片中,李安的視角,已超越了文化、地域、民族、宗教、性別等因素的羈絆,創造出了一個複雜、多層次的完整世界,其中,探討了各種“關係”: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宗教、人與文化……而且種種關係在派的漂流中得以細膩而深刻地展現。在這樣的整體隱喻之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像是一種迴歸。他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在不斷地掙扎和鬥爭,但最終還是聽着心的聲音從現實迴歸信仰,從海洋迴歸大陸。所以李安說:“每個人的心中都臥虎藏龍,這頭臥虎是我們的慾望,也是我們的恐懼,有時候我們說不出它,我們搞不定它,它讓我們威脅,它給我們不安,但也正是因爲它的存在,才讓我們保持精神上的警覺,才激發你全部的生命力,與之共存。”

也許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隻“孟加拉虎”,驚醒迷茫絕境,傾聽心的呼喚,驚醒孤獨無助,追隨心中信仰。電影用一個簡單直接的求生故事,告訴我們除了用眼睛去觀賞世界、體驗絕境之外,更值得用心去感受,或許這纔是整部電影的全部精神。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後心得4

讀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過電影以及原著以後,暢讀姐認爲原著的深度比電影表達的更好,電影的畫面又遠遠超過了原著的畫面感。電影裏添加了一些內容和人物,當然是爲了表達某些暗示。而原著以文字爲載體則不存在爲了暗示而添加。原著甚至一筆帶過了些政治,又着重討論了人性,更引申探討了宗教。

少年派看起來像是在討論一個問題:吃人,有罪嗎?派吃了廚師,也吃了母親,其實也吃了水手。他不知道自己雖然活下來,但是否有罪。或者,換作他人,是否會做他同樣的事。如果換位思考,恐怕我們不願承認,我們做不到更好了。以前看過一本關於安蒂斯山脈上空難的書,這個也被拍成了電影,一隊橄欖球隊的運動員,在雪山上,靠吃同伴的屍體,活下來的故事,文末,倖存者表示,他們再未吃過肉食。很多吃人的故事,往往到最後,涉及的就是是否有罪。我們可以接受吃其他的生物的肉體,但作爲擁有高級智慧的生物,就好像我們天生就文明一樣,我們拒絕吃同類的肉體——至少現在我們都抱有這個文明底線。畢竟,我們似乎擁有更多選擇的能力和權利。但如果,我們別無選擇呢?吃人活下去,還是拒絕吃人而餓死?

有些時候,這看似是個選項,但實際它不是一個選項。因爲,求生是一種基礎本能。晚餐後,靠在舒適的沙發上,我們想到的都是高尚,我們可以用俯視的姿態說,我選擇死亡。但是,別忽視,身體是我們的牢籠,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控制不了它,它是老虎!當本能佔據主導地位,我們會毫無辦法。

派之所以能夠正常的迴歸,正常的娶妻生子,是因爲,他深深的知道了,我們的身體不是我們的身體,它是一隻老虎。太平歲月,老虎在籠子裏,我們馴養它,它從不考慮凌駕於我們之上,從不渴求主導。而生死存亡的時刻一旦到來,老虎便會出來,主宰我們。所以,吃人有罪嗎?——派給出瞭解釋:那要看是老虎吃的,還是人吃的。

很多人終其一生,不會去考慮,“我”與“身體”的關係。大部分時候,我們認爲“我”和“身體”是一回事。但到底是一回事嗎?

我想少年派給了我們他的答案——他在海上的二百多個日夜,真真正正的明白“我”是“我”,而“身體”是“老虎”。難道少年派不可以選擇死亡嗎?就像廚師可以被少年派輕易的殺死,廚師無力獨自面對大海,與其慢慢虛弱而死,所以乾脆被痛快的殺死反而輕鬆。回到問題,少年派不能選擇死亡嗎?在海上太容易死了。其實,對於死亡這件事,人類缺乏基本的選擇權。

身體的飢餓已經剝奪了派的思考,派被飢餓控制,只想找尋食物,根本無暇去思考他還有一條死路。記得一本小說叫《44號孩子》,裏面有一個場景,飢餓的女人,虛弱到站起不來,竟然還一直在嚼着椅子腿。還有一本叫《就說你和他們一樣》,飢餓的少女,以膠水充飢,即使膠水有毒,卻也樂此不彼,因爲膠水使她在很長時間不再感覺飢餓,因此,哪怕賣淫換來的錢屈指可數,也要特意留出買膠水的錢。這就是我們的“身體”,它不允許自己飢餓、疼痛、虛弱,我們對它的一切感知主宰着我們。少年派想明白了這點,他知道,有時候,“身體”連死這個念頭也不給他。所以他正視了“身體”這個老虎,他要做“他”,在活着這條路上,他想要清醒的做自己,但又不得忽視身體的需求。於是,他最後說,上帝與你同在。當派清楚了“我”和“身體”的關係,下一步就是信仰範疇了。

少年派同時信仰三個宗教,他對每一份信仰都異常虔誠。爲什麼是三個?其實可以更多,亦或是隻信仰一個。這些統統不重要。少年派的電影裏,有個派的母親講大黑天的繪本的細節。說大黑天的嘴裏有整個宇宙。我當時在腦海裏出現的詞就是輪迴。

少年派的原著裏有一段夢境的對話,派問老虎,你吃過人嗎?老虎說,大概吃了兩個。那一段,讀來心痛流淚。

將死之時,恍惚之際,派還是在糾結吃人到底對不對?吃了人,派是不是有罪?那段之後,派幾乎重生了。

我想派的重生是因爲他想清楚了“我”和“身體”的關係,於是他吃了母親的遺體。這次是他想活下去!不再是老虎想活下去!是“他”,而不再是“他的身體”,他不再被老虎所主宰。他想明白了“我”和“身體”的關係後,他做出了自主選擇——他想活下去。既然他想活着,就需要“身體”這個載體,於是他開始餵養“身體”,也馴養了“身體”。

我想,如果我們都能夠馴養“身體”,那麼世界會不一樣。我們會節制的多。我們的破壞性會小很多,因爲,“身體”出籠,連同類也吃,甚至連媽媽也吃,還有什麼做不到的?所以,少年派的作者特意給派按上了三個宗教信仰,作者的意圖是什麼呢?他想告訴我們,信仰不是表面的崇敬與虔誠,信仰是幫助我們理清“我”與“本能”,讓我們思考“我”與“外界”,讓我們做出清醒的選擇、有效的選擇、正確的選擇。有時候我會認爲信仰的作用就是“馴養”——自我馴養。

所以到了這裏,我們已經明白少年派根本不是在跟我們討論吃人的問題,而是在跟我們討論另外的議題:慾望如洪水猛獸,我們該怎麼安置它們?如果我們任由他們主宰,那麼它們會極兇猛,破壞力極強。如果我們可以馴養它們,那麼它們也可以安居一隅,或者隱退無蹤。

但是顯然,而今的我們,根本不能夠馴養慾望,遠遠達不到本可以做到的節制。所以,這世界其實是老虎的世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後心得5

首先我想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聖潔的作品,李安先生執導的改編電影也必將成爲人類電影藝術的經典之作。捧起這部書,我們要用十分的敬畏與虔誠細細品悟,追隨主人公派的命運孤舟,抵禦人生之海中無數的驚濤駭浪、艱難險阻,同時也享受難得的風平浪靜、波瀾不驚,學會用智慧的眼光和心態看待人生的起起落落、是非對錯。

派是一個出生於印度並且同時信仰多個宗教的少年。由於國家變故,父親決定賣掉動物園,帶着動物舉家搬遷加拿大。但是他們卻經歷了泰坦尼克號式的沉船事故。經過一系列的機緣巧合,派與一羣動物登上了救生艇,包括一隻腿受傷的斑馬、一隻鬣狗、一隻猩猩和一隻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接下來的幾天,鬣狗吃了斑馬,咬死了猩猩,老虎又殺死了鬣狗。一番鬥爭之後,自知無法戰勝老虎的派最終選擇與他一起漂流。七個月裏,派與理查德·帕克相依爲命,他竭盡所能餵飽老虎,也讓自己活下來。在派與老虎耗盡食物準備赴死時,他們竟漂到了一個天堂般的島嶼。經過短暫的休整,派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食人島。於是他們再次開始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登陸獲救。離別之際,理查德·帕克卻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後來在日本調查員的一再追問下,派又道出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劇情簡介我們不再多說,相信多數人已經讀過或看過這部作品。可悲的是,大多數人都在探求和糾結哪個故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這就好比買櫝還珠。當我讀完整部書,我明白,劇情的真實與否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從書中提煉何種感悟。李安先生曾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則規模宏大的關於信仰的寓言。在許多方面,它所傳達的重點,都是說故事的價值以及分享故事的價值。”下面,我們詳細分析這部作品。

派的母親是印度教徒,派從小耳濡目染,成爲了一名印度教徒,照他自己的話說,是印度教三千三百萬尊神引薦他入了宗教之門。十二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派接觸到了,起初是對上帝之愛的懷疑和不解,隨後便深深地愛上了上帝之子並誓願追隨上帝、接近上帝。派在祈禱時這樣說:感謝你,毗溼奴,感謝你把我引薦給耶穌基督。又一個偶然的機會,派接觸到了伊斯蘭教,通過精進的學習成爲了一名虔誠的穆斯林。就這樣,派同時信仰着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一名印度教出身、接受了洗禮併成爲穆斯林的虔誠信徒。派同等對待這三門宗教,彼此之間互不衝突,每一門宗教的功課都認真完成。大多數人並不太在意這一劇情,抑或一笑了之,但實際上,這一劇情乃全書點睛之筆。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信仰就好比是一棟房屋,各種宗教是其中的不同房間,當然房屋中也不乏懷疑的房間。這部書讓我想到,因教義教理的不同,宗教與宗教之間好似有無法逾越的鴻溝,其實那只是文字對真理的掩藏和戒律對思想的禁錮而導致的錯覺。派孤身一人漂泊大海,面對死亡,面對生存考驗,所有信仰都在派的心中縈繞,共同指導着他生存了下來。我想,這部書告訴我們,世間所有宗教在信仰的層面上是完全相通的,即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書中有這樣一處情節:、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三位老師爲派的歸屬問題而引發爭執,逼迫派只能選擇一種宗教;派淡定地說,我只想熱愛上帝。書中告訴我們,不同宗教的上帝其實是一樣的,我們不應拘泥於宗教的字面意思,我們不應有獨佔神的念頭。是的,因宗教不同或派別不同而引起的衝突戰亂,無疑是最愚蠢的最褻瀆的行爲。我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我對有信仰的人十分崇敬。在我看來,不同宗教都是在對宇宙萬物、天地人的聯繫以及人的內心、存在的意義等哲學問題進行形式各異的研究和闡釋,所有宗教中所謂的上帝其實是“唯一真理”的代稱,講的都是一回事,玄之又玄的高深精微以及統治者的思想控制需要導致其被神化。例如,耶穌的神性,是在尼西亞會議上被確定的;如今看到的《聖經》是羅馬教廷根據統治需要而重修的;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以真主“安拉”之名團結兄弟之情和奉獻精神,以助其統一阿拉伯。至於“唯一真理”到底是什麼,誰也不清楚,在現代物理學中貌似被稱爲“統一場理論”。佛教沒有被神化,“佛”在梵文中是“覺悟者”的意思。我想到周星馳先生的《西遊·降魔篇》中,“兒歌三百首”在撕碎後被拼成了“大日如來真經”;這就揭示了佛經與兒歌在本質上的共性,即喚起人類心中的真善美。結合後續劇情,我們明白,信仰的力量、信仰引領你追求的超脫與豁達,使我們堅韌不拔、無畏前行。所以,沒有這一點睛之筆的鋪墊,沒有這一點睛之筆引發的深思,後續劇情就無法展開,全書主旨亦無法表達。

後續的海難劇情通篇是隱喻,正因爲是隱喻,才衍生了無數個哈姆雷特。主人公派與我們都一樣,起起落落的、莫測的大海比喻人生,突如其來的海難以及海難發生後不得不上的救生艇比喻命運。

有人說,派比喻人性,而老虎比喻獸性。這樣想也很有道理,當憤怒的派殺害了惡毒的廚子,當飢餓的派違背信仰生食了活魚,派的意識映射在現實當中的老虎就比喻了人性的陰暗面或者說獸性。在我看來,用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學說來分析再好不過了。老虎比喻本我,派自己內心中的憤怒、邪惡和生存慾望、動物性本能,追求個人慾望和個人利益的實現;派本身比喻自我,人格中的理性部分,處於本我的利益追求和超我的道德追求之間,明確目的和方向,時而管理本我,時而服從超我;派在大海上對信仰不懈的追求比喻超我,成長經歷中已經內化的價值標準、道德原則和信念信仰。有人說,派在海上的遭遇是恐怖的殘酷的,而他的信仰只是麻痹自己逃遁現實的工具。我想說,派活了下來,而且恢復得很健康,派的經歷承載着無比的勇氣和毅力。本我滿足了生理需求,自我指導理性分析,超我對精神的救贖與解脫,正是因爲派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協調穩定,派才得以生存。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理查德·帕克比喻我們心底與我們一路同行的恐懼。老虎的存在,正是由於我們對過往的眷戀、對現實的逃避。起初,派非常膽怯而不敢面對老虎,比喻遭遇苦難後不敢正視苦難正視內心的恐懼而一味地躲避現實;後來,派鼓起勇氣,直面老虎,威嚇老虎,比喻我們正視恐懼,同苦難的鬥爭與掙扎;最後,派與老虎互爲依靠、相依爲命,比喻我們接納苦難,平息恐懼,接受了苦難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這一現實。恐懼,是心底的一種負面力量,但這種神奇的負面力量往往能激發一個人的潛力,使之在時時警醒的狀態下不斷學習,壓制並克服慌亂和眼前的迷局,從而逐漸變得強大。

“食人島”的情節很有意思,因其隱喻程度過深,所以爭議較大。在此,我略陳膚淺固陋,若有衝突矛盾之處,敬請海涵。

食人島在派幾近放棄時出現,看似生機盎然,如同天堂一般,實則暗藏殺機。實際上,食人島是派瀕死時產生的幻象,是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時的陷阱。這座有着成千上萬狐獴的小島比喻人生奮鬥歷程中產生的倦怠、慵懶和放棄,恐懼毀掉的遠遠沒有這座比喻“倦怠、慵懶和放棄”的“食人島”毀掉的多;失去了信念和堅持,正如食人島上隱匿在花中的牙齒,沉溺於安逸則是墮落,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流逝的時間裏腐朽潰爛,化作塵埃。在派看來,食人島的出現是上帝在派幾近絕望時給予的安寧,並喻示派重新啓程。生活就是這樣,我們常常功敗垂成,成功近在眼前,而絲毫的懈怠和眷戀就使我們墮入萬丈深淵。

派與理查德·帕克面對許多無法想象的挑戰,包括大自然的壯闊以及無情襲擊渺小救生船的狂暴。其中一場特別兇猛的暴風雨,爲派帶來精神上的體驗,讓他質疑神對他的安排。然而從頭到尾,派都沒有絕望。一本舊的求生手冊、海上的生物光、壯觀的飛魚羣在空中畫出的虹弧、閃閃發亮的碧波以及一頭躍出海面的座頭鯨,都能讓派法喜充滿。

生活,有的人將它過成了嘆息與無奈,於是它昏暗陰沉;有的人則將嘆息無奈用信念信仰篩選過濾,描摹成畫,抒寫成詩。依然記得電影最後,理查德·帕克進入森林,在黑暗中回眸時雙眼的亮光。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派”,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場未知的奇幻的漂流,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隻永遠無法被馴服的猛虎。信念和堅持,會引導你學會駕馭命運,學會與恐懼同舟共濟。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恐懼是你堅持的動力;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苦難是圓滿人生不可或缺的美麗。

記得丹布朗先生《失落的祕符》中有言:真理隱匿於經典的字裏行間。我們對中醫經典的探求,對人生目的的思索,不正是一場奇幻的漂流嗎?!前路茫茫,真理在黑暗中等待着我們,依循上古大德的足跡,不斷探索……